Nida及其理论简介

合集下载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White as frost”; “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很白”或“非常白”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 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 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 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 度假的首选之地。
第一步:辨析句中每一个词的基本结构成分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 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以“Tension is building up.”为例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tension” 和“build up”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 这句话至少可以翻译成以下不同的汉语: 1.形势紧张起来; 2.张力在增大; 3.电压在增加。
无庸质疑,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复杂。在英汉互译时,一个最明显的问 题涉及到了单数和复数的范畴。汉语经常用到复数时无明显语言标示,而在 英语里,复数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性和数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 及时态的一致性。因此,译者不仅要清楚在目的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而 且还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有时,词汇的差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上的障碍。例如,汉语没有关 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翻 译过程中让句法结构重组变得更复杂的是汉语的定语在句子前面,而不是后 面。这个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左分歧” 而不是“右分歧”。这就是为什么 汉语句子要明显比英语短。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 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 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 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 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科技体裁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因此,准确如实地将源语 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 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 积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 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也是国际翻译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推荐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文化传输到另一种文化,而是将一种文化的概念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表达。

这种概念的表达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是以语言功能为基础的。

根据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在这种理论的框架下,翻译者必须考虑文化和语言功能,而不是仅仅考虑语法和词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者需要考虑语境,以及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更新技术,它以一种“译者中心”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传输问题。

翻译者要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概念,并将其翻译成一种具有相同功能的语言。

因此,翻译者必须以灵活的方式思考并表达文本的信息,以便使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颖、有效的翻译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并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框架,以便他们能够以有效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概念。

因此,尤
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的局限
1.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2.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3.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05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 中,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功能对等”的翻 译原则
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 “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 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 原文的程度。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 9 6 4 年 , 尤 金 · 奈 达 在 《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

nida,_e._a._(2001)._language_and_culture的主要内容

nida,_e._a._(2001)._language_and_culture的主要内容

nida, e. 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的主要内容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Nida, E.A. (2001)的著作《Language and Culture》中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认知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Nida的论述,本文将展示语言如何塑造文化,以及文化又如何影响着语言使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言、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背景介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Nida的观点和理论、正文(包括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和解决途径)和结论。

每一部分都将详细阐述相关内容,并根据作者的观点进行阐释和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Nida, E.A. (2001)所提出的有关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增进我们对这一领域认识的理解。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将探索语言如何塑造文化,以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并讨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通过深入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多样性、发展跨文化教育方法并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阐述Nida, E.A. (2001)在此领域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部分将详细介绍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的背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

2. 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2.1 背景介绍:Nida, E.A.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对多种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他的著作《Language and Culture》中,他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

翻译nida

翻译nida
Eugene 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奈达较之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全世 界更有影响原因之一是,在自1946年起的 近60年里,他周游了世界,帮助译者解决了 《圣经》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而其他语言学 家和翻译理论家缺乏这种机会。
• -- Matrimony. 女孩最爱什么钱?——礼钱。
• Able was I ere I女s孩a最w爱什E么lb钱a?.——美元(缘)
• --What flower d不o到e俄s岛e我v不e倒ry。body
have?
落(败tu孤lip岛s=孤tw败o 落lip。s)
• ips. 什么样的花人人都有啊?——泪花。
2. 提出核心句(kernel sentence)和句 子转换的概念,作为翻译中实现句法转换的 工具和途径;
语法语义分析模式 (七分法)
1. 实体(entities),如man, book, table等; 2. 活动(activities),如walk, think, swim等; 3. 状态(states),如dead,tired,happy,angry等; 4. 过程(processes),如widen,grow,enlarge等,与状
I am no Hamlet.
Formal equivalence: 我不是哈姆雷 特。
Dynamic/functional equivalence: 我不会犹豫。
主要理论
1. 采用词类(word classes)代替传统的 词性(parts of speech)来分析词与词间 的语义关系;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著作
奈达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他 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另外,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 参考书。
他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 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 1964年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1969年与 查尔斯•泰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的理 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他与《圣经》
奈达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 的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 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于1964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理论。1969年,他将“动态对等”换成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认为翻译意味着交流,取 决于听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什么。 奈达青少年时就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并且在教堂里接受“基督为我的 救世主”的召唤。但他是一个将学术和宗教严格分开的人;他从不在 学术场合谈论和学术无关的议题。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 论
他是谁?
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语言学家,翻 译家,翻译理论家。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 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 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 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 在一百多所大学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 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国产电影《金刚川》为例

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国产电影《金刚川》为例

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国产电影《金刚川》为例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国产电影《金刚川》为例引言:字幕翻译作为一种主要的影视翻译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一种重要理论之一,对于字幕翻译的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以国产电影《金刚川》为例,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Nida)是翻译学中的著名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需要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一致性,但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

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对等、表达对等和风格对等。

二、奈达功能对等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1. 信息对等的实现信息对等的实现是字幕翻译中最基本的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将原文的信息准确传达给观众,避免造成误解。

以《金刚川》为例,影片讲述了中国军队在救援封堵金刚川的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在字幕翻译中,要确保将故事情节、对话和重要细节准确传达给观众。

2. 表达对等的实现表达对等的实现是字幕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字幕翻译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符合观众的习惯和理解。

例如,在翻译对话中的口语表达时,要选择适当的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句子长度和语言节奏,使得字幕与影像的展示相匹配。

3. 风格对等的实现风格对等指的是将原文中的风格特点在译文中保持一致。

在字幕翻译中,要注意保持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化表达方式。

例如,《金刚川》中描述了中国军人的坚毅勇敢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字幕翻译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表达这些特点的方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三、以《金刚川》为例的字幕翻译分析电影《金刚川》是一部以真实故事为基础而拍摄的战争片,讲述了中国军队在解放军歼击机空袭违法波(此时称为金刚沟)隧道的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文学翻译理论,它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原文的语言、文化和文本结构在翻译中应得到保留。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者应该尽量使翻译产品与原文的意义和表达形式保持一致,同时考虑译文语言的特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称为“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意义应该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考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

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和表达,而不是改变原文的意义。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原文所属的文化背景,并尊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

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的文化,并以当地的文化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义,以此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给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促使翻译者更加重视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尊
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自然、流畅。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精准的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对于俄汉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具体实例,阐述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思想,即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信息、文体等方面应达到一定的对等。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俄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力求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词汇层面的应用在词汇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寻找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近义词或表达方式。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词汇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直接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关注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如“посолить вечером”在汉语中可译为“夜晚降临的安宁”,而不是简单地翻译为“晚上撒点东西”。

这种处理方式使译文在词汇层面上与原文保持了功能对等。

2. 句子层面的应用在句子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翻译长句时,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原文的复杂结构进行拆分和重组,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语序、时态、语气等语法特点,力求使译文在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本层面的应用在文本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意义和文化内涵。

nida (1982)translating meaning

nida (1982)translating meaning

nida (1982)translating meaning《Nid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是一本译作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美国翻译学家尼達(Eugene A. Nida)。

该书以一种批判性的、综合性的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意义传递过程,对于研究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Nid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的定义和目的、意义传递与目的文化、翻译的语境和意义、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句子和句子结构的翻译,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等。

在第一章中,尼达对翻译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翻译的目的。

他认为,翻译的最基本目的是将源语言的意义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词语互相替换,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确保意义的准确传递。

第二章中,尼达强调了翻译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翻译必须根据目的文化的习惯、价值观和语言习惯来进行,以确保翻译结果在目的语中能够产生与源语相似的效果。

这涉及到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理解,以避免文化误解和信息失真。

在第三章中,尼达强调了翻译的语境和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都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意义传递时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的因素。

翻译者需要借助于语境中的信息来理解和表达源语文本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目的语文本。

在第四章中,尼达讨论了词汇和短语的翻译问题。

他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词汇时,不仅需要考虑其表面意义,还需要了解并传达其语义、语用和文化方面的意义。

此外,尼达还指出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如词汇错配、意义缺失等,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策略。

在第五章中,尼达探讨了句子和句子结构的翻译问题。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不仅仅来源于其单词的意义,还受到其内在结构的影响。

因此,在翻译句子时,翻译者需要了解和传达句子的整体意义,并适应目的语的语法和句子结构。

奈达

奈达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

奈达(EuguneA.Nida)的理论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突出代表。

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

他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正因为有了他,美国翻译研究领域才有了自己的“明星”,美国翻译理论也得以在二战后不断呈现后来居上的状态。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介绍到中国,并成为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谭载喜1999,xv-xxi第一阶段: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或描写语言阶段(1943-1959)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现象和词法现象,特别是关于《圣经》的翻译研究,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者Edward Sapir, L. Bloomfield 等的影响。

通过借鉴乔姆斯基转化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使自己的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阶段(1959-1969)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64年他出版了重要专著《翻译科学探索》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Influence of His Translation Theory
Brief Introduction
◆November 11, 1914,born in Oklahoma City, Oklahoma(美 国俄克拉何马市) ◆1936 ,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3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ida retired 1980, he continued to give lectures in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He died in Madrid(马德里) on August 25, 2011, aged 96
生平简介
•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 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 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世长 辞,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 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 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 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 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讲 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 直至2003年,奈达8quivalence文体对等
Different stylistic work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Achieving stylistic equivalence needs good mastery of both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represent different culture elements.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是当今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由美国传播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他在其著名的著作《翻译研究:理论与实践》(1974)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的重点是将传播学翻译研究从语义理论视角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更加包容、全面且有效的方法,以保证翻译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进行时保持完整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的功能和目的。

例如,一段原文文本可能是用来传达一个故事,但这种文本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功能,例如起到演讲或报道作用。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翻译原文语言,也要考虑在另一种语言中传递相同的含义,这就是功能对等理论试图达到的目标。

考虑功能对等是当今翻译理论的一个新概念,它重点关注的是翻译涉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般来说,功能对等指的是将一句话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能够保持语言中原有的意义(可能含有更多非语言意义),保持原作所蕴含出的原文功能,翻译者必须要熟悉被翻译的文化的逻辑和价值系统,而语言和文化又不可承认分裂的统一。

因此,有效的翻译也必然受到原语言文化的影响。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有助于传播学研究者开始探究翻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文化差异及其相关原则,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角度。

通过使用功能对等理论,研究者或翻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开始考虑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以便更好地实现翻译作品的最终目的。

这有助于确保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并可以有效节省资源,因为翻译者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而不是面对新的文本而导致一次性表达非常困难。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这一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意义。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应实现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等。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在俄汉翻译中,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同时考虑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使译文在语义、语用和风格上与原文达到对等。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语义对等在俄汉翻译中,语义对等是实现功能对等的基础。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表达。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文化知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2. 语用对等语用对等是指译文在语境、语调和语气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原文的语用含义,如委婉、幽默、讽刺等语气,以及特定的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化因素的处理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两国文化的差异,如价值观、习俗、宗教等,以便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这有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对等。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俄汉翻译实践为例,原文描述了一个俄罗斯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语义、语用和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注意到了原文中一些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表达方式,如亲切的称呼、家庭习俗等,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此外,译者还关注了原文的语境和语气,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最终,译文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使中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NEXT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etical Principles
• Emphasize on Language universals: All languages have the same capability of expression of thoughts,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and satisfying communication needs. e.g. Scientific words :
Eugene Nida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June. 13 Hou Rui
Contents
• Introduction of Nida and his lif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i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ee stages
Stage 1:Descriptive linguistics
(formative years of his ideas) 1943: 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 1959: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 Research focus: Syntax and Morphology Greatly influenced by structuralism; Emphasize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ze of corpus; Descriptive attitude toward language differences; 5 years earlier tha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is translation theories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 Bibliography
பைடு நூலகம்
About Nida
• Nida was born in Oklahoma City, Oklahoma on November 11, 1914. • He became a Christian at a young age and set his mind to be a missionary. • He is recognized as the developer of the dynamicequivalence and Bibletranslation theory.
• Nida’s achievements are excellent in many fields. • In 1943, Nida begun his career as a linguist with 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 (ABS). He was quickly promoted to Associate Secretary for Versions, then worked as Executive Secretary for Translations until his retirement. • In 1970, he is appointed as the coordinator of Translation, guiding the work of Bibl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 Nida has great passion for language. He graduated a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1936, where he majored in Greek and minored in Latin, German and Franch. • In 1939,he gained his Master degree i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 the study of Bible in Greek. • In 1943, Nida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is advisors are Charles.C. Fries and Leonard Bloomfield.
ric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less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ne language is better than another
The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only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ranslated texts should be reader centered. • Stress on dynamic feature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which have five components:
Stage 3: social semiotics
1975: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Main stand: Language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miotic phenomenon and analyzed in the social context
① ② ③ ④ ⑤ Content Participants(speaker & listener; author & reader) Process of speaking or writing Actual language used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 Form of language expression
Meaning analysis
• Grammatical structure meaning: relational meaning between words, phrases, sentences. e.g. old man; tall tree; beatiful fur
Same grammatical structure Same grammatical meaning
Developments in stage 3
• Everything in a translated text has its own meaning, therefore, elements such as form and ord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well. • Rhetorical charac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stead of dynamic equivalence. • Reclassified language meaning.
Associative meaning
Associative meaning
A classic: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Theoretical Principles The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Ways of Meaning Analyze
Message and Mission, 1960 Bible Translating and the Science of Linguistics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Four points in stage 2
• Translation is a skill, an art and a science. • Translating is a soci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language should be analyzed in context. • Dynamic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anslate so that the effect of the translation on the target reader is roughly the same as the effect of the source text once was on the source reader. • Four steps in translating: analyze, transfer, restructuring, testing
• His idea of “common language” was applied in several major Bible translation and revision projects, including Today’s English Version (《 圣 经 ·现 代 英 语 译 本 》),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66 and has a sell amount of 42million. • To commend his achievement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many universities have grand him honor titles, such as Honorary Doctorate of Devinity, Doctor of Arts and so o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