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2年自考《劳动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自考大纲
劳动经济学自考大纲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vb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
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为基础,是本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该课程的先期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就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与纠纷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制度与文化、国际劳工标准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特点5、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劳动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经济学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一。
掌握以下名词:1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2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遵守经过双方协商一致,以正式的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或者以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3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
其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4“投入——产出”模式:将劳动关系纳入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由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从而实现从投入向产出转化的特定功能。
5“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包括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2)背景根源,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包括广泛的社会不公平、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工作本身的经验。
6沟通:指管理方向员工及其组织传达信息,实现加深员工及其代表对组织的问题和管理方的地位的理解,消除及其代表可能已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7管理方: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从广义角度上包括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8雇主协会:指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9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又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起源于福利资本主义和家长制,管理方通过加强与雇员的沟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雇员服从目标不是处于强迫所致或工具性目的,而是达到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结果,即企业的利润增加,雇员的工资水平相应的提高。
自考劳动经济学题型及答案汇总
自考劳动经济学题型及答案汇总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B.劳动力资源;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 B )。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C.利润最大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 A )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B.劳动力供求;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 C )。
A.工业部门;B.农业部门;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 B )。
A.工资所得;B.非劳动所得;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C )活动。
A.有价值的;B.有希望的;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 C )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B.最小雇佣量;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A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B )。
A.劳动力供给价格;B.劳动力需求价格;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B.最高点;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A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B.土地;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B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 C )。
A.要求企业不营利;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 A )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B.微观,中观,宏观;C.家庭,企业,国家。
(完整word版)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企业要进行物质生产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本章在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抽象掉的前提下,探讨劳动力需求的个方面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关键点: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与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是: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四)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五)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负相关。
第二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
(1)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利润公式:∏=R—C=QP-(Lw+Kr)(2)生产函数X = f (L ,K)在短期中,技术不变、资本固定,为了增加产量X,必须增大劳动投入量L。
(3)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2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绪论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和企业劳动问题的科学。
有三种观点:1.研究的不是人对自然关系的本身,不是具体劳动的物质方面,而是与劳动的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的规律性。
2.劳动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部分内容,即生产广西中与劳动有关的部分。
3.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劳动力投入和使用的经济效益。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基础,也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应该运用比较的方法。
*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则使定性分析更为严密和准确。
第一章第一节劳动的一般概念×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能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单)2.人类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
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特点,是人和其他动物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是劳动,劳动使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
(单)4.劳动的起因和动力在于人的需要,在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需要有3种:1.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需要。
2.对精神资料的需要。
3.对劳动活动本身的需要。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具备3个基本要素:1.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
2.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3.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劳动过程的主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客观条件。
只有这3个要素都具备并结合起来,劳动过程才能实现。
劳动对象可以分2类1.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物。
2.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期末复习大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大纲(网教)一、复习资料:教材、PPT、课堂作业(课堂视频有讲解)二、复习范围:第一章至第七章,第九章。
三、考试形式、考试题型及分值闭卷。
题型及分值:(1)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4题,共12分)(2)单选题(每题2分,15题,共30分)(3)分析题(每题7分,4题,共28分)(4)计算题(每题10分,3题,共30分)四、各章重要知识点第一章导言①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②区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③实证经济学的两大假设条件。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①派生需求原理②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③完全竞争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推导、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需求曲线。
④卖方垄断的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⑤买方垄断的企业使用劳动要求的原则,买方垄断企业是否存在劳动力需求曲线。
⑥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系数的计算。
⑦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第三章劳动力参与率①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及计算②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③工作时间的决策(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①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及方式②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③教育投资(文凭的信号作用)④在职培训(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五章劳动力流动①劳动力流动的概念②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及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③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①工资的本质与形式②影响工资确定内在要素③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④效率工资理论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①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②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个人偏见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非竞争性歧视模型)③美国在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上的立法实践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略)第九章失业①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②失业的主要类型③工作搜寻理论④ 刚性工资理论⑤ 效率工资理论⑥ 我国失业原因分析五、各题型例题(一)名词解释劳动需求、劳动供给、派生需求、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参与率、补偿性工资差别、摩擦性失业、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歧视、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充分就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二)单选题(略,四选一)(三)分析题1 简析下述计划对钢铁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提高钢材的进口关税。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考纲
课程编号:1123038《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 Economics Detailed Contents)总学时:54 学分:2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指定选修课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3、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4、课程修读条件:修完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内容5、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教学方法:(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社会热点问题;(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打印三、内容纲目及标准:第一章劳动力供给数量[教学目的]1、掌握劳动力、劳动力供给、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约束线、主体均衡、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等概念;2、掌握边际替代率、劳动参与率、劳动供给弹性的计算方法;3、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领会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影响因素、市场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教学难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类型。
一、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劳动适龄人口、潜在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的含义(二)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三)劳动力供给的分类二、个人劳动力供给(一)效用与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联系(二)边际替代率推导(三)预算约束线、主体均衡的含义(四)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五)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三、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一)工资率变动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二)家庭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增加、家务劳动等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四、社会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参与率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五、劳动力供给弹性(一)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表达方式(二)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主要形式第二章劳动力供给质量——人力资本[教学目的]1、掌握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主要形式及其特点;3、理解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教育投资决策模型。
湖北省2012年十月份自考(独立本科)科目安排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0098
光机电一体化工 程 020208 市场营销 080308 081103 环境工程与管理 082218 电子政务 030108 律师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80806 建筑工程 100805 药学 100802 中药学 050437 艺术设计 050307 网络传播 050112 涉外秘书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20279 工程管理 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动物科学与动物 医学 090115 园林 0789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水利水电建筑工 080902 程 090419 100904 药学与药品营销 07957 药物化学(一) 050125 商务秘书 050309 公共关系 020119 餐饮管理 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81308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0753 电子信息工程 04707 电子线路CAD 08021 传播与广告 06086 工程监理 03050 04472 00559 06392 药理学(三) 版式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 网络信息编辑 0247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08291 环境影响评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06093 理
05624 心理治疗(一) 07218 网络艺术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06093 理 05355 商务英语翻译 04012 模具设计(含精度设 计) 00382 刑事侦察学导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540 外国文学史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6091 薪酬管理 00600 高级英语
05627 07189 00261 03325
07847 环境经济学 17044 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 践
04757 02447
03049 数理统计 03049 数理统计 04694 商品包装概论 06391 广播电视概论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市场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劳动经济政策和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劳动市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3. 理解劳动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的基本原理;4. 分析和评估劳动市场政策和实践;5. 培养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人口、教育、技能等3. 薪酬决定与劳动市场效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薪酬与边际生产力的关系- 薪酬差距与劳动市场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4. 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低工资、劳动合同、福利制度等- 培训与技能提升: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和效果评估-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和迁徙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劳动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应用;4. 学生演讲:学生独立选择并准备一个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演讲。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个案分析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学生演讲: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六、参考教材1.《劳动经济学导论》,作者:斯潘德·凯恩斯、伍兹·凯恩斯2.《劳动经济学原理》,作者:乔治·布朗3.《劳动经济学概论》,作者:沃特·考托尔七、参考文献1. Acemoglu, D., & Autor, D. (2011). 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4, 1043-1171.2. Lazear, E. P.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S6), S333-S352.3. Borjas, G. J. (2013). Labor economics. McGraw-Hill Education.4. Card, D., & Krueger, A. B. (1994). 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772-793.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1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1.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
1.3 课程性质:必修课
1.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
1.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具备分析和解决劳动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
- 劳动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2.2 工资决定理论
-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和供需理论
- 协商集体谈判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
-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2.3 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 隐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 劳动市场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2.4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 性别差异对工资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 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考试时间:12月24日,星期一,10:30--12:30;考试地点:管106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2)(1)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2)未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者所需进行的各种决策(3)就业和报酬等劳动力市场问题有关的公共政策2、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P10)(1)实证分析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并不回答相应可能出现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是好还是坏的问题。
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一是稀缺性假设,指任何生产性资源,相对于个体以及社会集体需求来说都是稀缺或有限的;二是理性行为人假设,即当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知道哪些行为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行为具有适应性。
(2)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试图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必须能够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即互惠标准。
3、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现实意义(P16)(1)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经济资源,将他们配置到能够使他们的生产率得到最大发挥的岗位上去,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家庭和个人都要通过提供劳动来获得主要收入,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福祉和执政党的地位。
(2)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助于加深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预见到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将会对组织内部的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理解政府制定的很多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措施和法律。
(3)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掌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之后,很可能会是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有助于我们帮助国家在立法和公共政策选择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4、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P21)(1)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4)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5)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6)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5、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P25)(1)外部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多位雇主和大量的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第一章导论一、本章考核内容(一)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识记:(1)劳动的概念;(2)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3)劳动的不同分类及依据。
2、领会:劳动的特征。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劳动经济学说孕育阶段的主要思想家;(2)劳动经济学说萌芽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3)劳动经济学科建立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4)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2、领会: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领会:(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1、识记:(1)实证研究法;(2)规范研究法。
2、领会:(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一、本章考核内容(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三)劳动力市场均衡(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1、识记:(1)劳动力;(2)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资源的质量;(4)劳动力市场的内涵。
2、领会:(1)劳动力的特性;(2)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3)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3、应用: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1、识记:(1)市场机制;(2)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3)最低工资;(4)最低工资标准;(5)最低社会保障制度;(6)劳动法。
2、领会: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3、应用:(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大机制;(2)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1、识记:(1)古典均衡的概念;(2)凯恩斯失业均衡。
2、领会:(1)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3)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学时:54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属于应用理论性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进行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前导课程:经济数学后续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薪酬管理实务、员工培训与发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现代劳动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的结合。
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
2.掌握劳动经济分析所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3.认识劳动供给的意义,掌握劳动供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供给曲线。
明确劳动需求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厂商的劳动需求以厂商运行目标为转移,其理论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劳动需求为基础。
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概念,把握各种不同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如何实现。
4.认识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提高个人和组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觉性。
5.熟悉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决策。
6.掌握工资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贯彻和发展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
7.了解就业理论,掌握就业规律。
认识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掌握周期性失业的均衡理论。
8.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序号单元主要内容教学要求学时1导论理论教学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劳动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劳动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会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劳动经济问题。
62劳动力市场概论理论教学1.劳动力的基本概念2.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类型和作用3.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4.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了解劳动力的基本概念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及类型,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应用劳动力产权理论说明在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地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与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应用理论性课程。
先期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后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劳动关系管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成长起来的一门学问。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的基本含义,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1、劳动的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的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2)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认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
(3)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4)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2、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次重点)识记: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注意力投向人们工作的范围,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2、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派生需求。
(三)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般)识记: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工问题理解: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产业关系或劳工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的关系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派生需求的基本含义,劳动作为一种“派生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重点掌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的需求分析;了解劳动需求弹性的含义,理解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学会运用劳动需求理论分析最低工资立法的劳动市场效应以及劳动市场中互补性要素与替代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劳动需求弹性(重点)识记:1、弹性的一般含义: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3、公式:假定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具体的弹性公式为:E=(△Y/Y)/(△X/X)=(△Y/△X)/(X/Y)式中,E为弹性系数,△X和△Y分别为变量X和Y的变动量。
理解: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高的劳动需求工资弹性。
(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应用:1、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1)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
(2)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
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
(3)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1)互补性生产要素、替代性生产要素、独立的生产要素(2)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的关系: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是互补性生产要素,因此,当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下降时,企业将增加雇佣技术工人,因而对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增加,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上升。
(3)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4)政府规划增加资本投资对工资率的影响:使得熟练劳动者与非熟练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更加扩大。
(二)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次重点)理解:1、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使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即VMP =W或MP·P=W。
(2)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作出反应。
(3)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
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2、不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1)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根据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应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乘积,即MRP L=MP L·MR P。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故其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其产品的价格,因而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现实经济中,买方垄断企业增加劳动量的边际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必须支付给新增工人较高工资,二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2)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都是: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
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MRP =W或MR·MP=W。
卖方垄断企业在任何工资水平下都比完全竞争企业雇佣更少的劳动力。
(三)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一般)识记: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理解: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社会制度安排。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基本范畴与劳动参与率等相关概念,理解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掌握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理解家庭生产的实质以及家庭生产理论,掌握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学会利用劳动供给理论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以及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劳动力参与率(重点)识记:劳动力参与率(1)劳动力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
(2)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3)作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理解:家庭生产模型家庭生产的实质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从而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应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1、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假定闲暇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导致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2、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1)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Hi)的正的替代效应,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Wi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导致工作时数减少。
(3)“交叉替代效应”,衡量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影响大小。
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
3、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次重点)识记: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制度因素。
理解: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
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3)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