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实验区法治教育探析
转变政府职能_建设两型社会
要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 即把那些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具体 事务,尽可能由第三部门来进行管理。
4、集中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 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基本政府职能。经 济调节职能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 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 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 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 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 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 控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青岛统计年鉴2008,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张海伟,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问题探讨,北京,现代商业,2 0 0 9
(15) 3、江淑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制度分析,北京,企业导报,2009(5) 4、蔡赟;徐珍源,农村公共产品的 供给现状、问题及原因思考,北京, 农村经济 2009(7)
【作者简介】 1、李文莲,女,青岛理工大学人文 学院副教授 2、王粲,男,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 院副教授
》接 199 页
1)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将 政府行政行为置于法律和社会的监督之 下。
2)由“管制”向“服务”转变。要 把除宏观调控、社会保障、政务管理三大 协调服务职能以外的一切社会具体事务, 逐渐移交给各类社会组织去处理,提高 效率,并促进社会自主管理功能的恢复 和加强。
公共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
件和养老条件。 4,改变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性的
制度安排,实现公共产品的城乡共享。目 前,青岛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呈现城乡分割 的两套体系,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城市的 公共产品供给占有的社会资源多,而农村 地区占有的少,尤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公 共产品的不能协调和共享,导致一方面城 市中存在公共产品的过剩而形成公共产品 的浪费,另一方面农村存在大量的公共产 品供给的缺口。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着对城 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偏好性,使城市公共产 品的供给有着稳定的制度保障和供给来 源。在地区财力与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限 的条件下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必然存在 巨大的缺口,形成市民公共产品的非均衡 性。因此青岛市需要统筹规划全市公共产 品供给体系,形成均衡无差异的供给机 制。同时推进城市剩余公共产品的有序的 转移,将城市剩余的优质的公共产品,如 文化、教育、医疗等通过政策扶持与激励, 运用辐射与联动合作等手段,实现公共产 品资源的共享。最后建立起城乡公共产品 的对接,将城市公共产品延伸与农村公共 产品提供联系起来。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研究夏冰清【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文件的颁布,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正式启用,初中法治教育需要重新被关注、思考、学习。
法治教育的开展直接决定了学生法治观念的深度、法治思维的高度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成效。
学校和教师都需要对新形势下的初中法治教育进行反思和重构:为什么我们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新教材的法治教育有哪些内容,其核心的精神又是什么;今天的法治教育需要如何开展等等,这些话题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并进行研究的。
本研究是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专册,即八年级下册的教材框架、内容与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资源的利用与改进对策。
【关键词】初中;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提出随着新教材法治教育专册的启用,对初中法治教育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一线教师了解法治教育的最新动态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教育部颁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继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涵盖哪些内容、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有哪些特点和原则、新教材的法治教育专册通过怎样的形式体现了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这些都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索,为今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法治教育开展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措施及对策。
另一方面,对初中法治教育开展研究也有利于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育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法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其成长为知法、懂法、信法、守法的现代公民,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同时也能够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
二、文献综述对“法治教育”这一主题词进行搜索,在“读秀学术”中搜索到了402种中文图书,但其中绝大部分是法治教育的宣传和辅导读本。
“两型社会”建设与武汉城市圈青年工作的创新——以武汉市为例
逻辑 的必然 。 同时 , 社会发展对青年的必然要求是 , 执政党及 其政府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教育引导青年 。 必须在服务青年 中加强教育引导 , 在教育 引导中加强 服务 。青年工作是不断
出现新情况 、 问题 , 新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工作 , 青年对象
文 章编号 :0 3 8 7 ( 0 9 1 - 0 9 0 10 - 4 7 2 0 ) 1 0 5 — 3
在 武汉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 , 建设资源节约
大转变 , 的历史起点 , 在新 中国共产党确立 了以人为本 , 科学 执政 、 民主执政 和依法执政的理念。 执政党及其政府 、 共青团 的青年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 做年轻人 的工作。 因此 , 必须确立 以人 为本 的理 念 , 须确立 以青年为本 的理念 ; 必 必须按照青
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实现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 史进程 中 , 武汉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所指 向的具体问题纷繁 复杂 , 但具有总体性或全局性的青年政策问题和青年工作问 题是武汉青年与社会发展之 间的基本矛盾 , 即武汉社会对青 年的吸纳、 整合能力与青年 自主发展需求和青年对社会的疏
武汉社会发展和人 的发展对青 年发展提 出的必然要求 与青
年发展 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 因此 , 如何创 新青年工作 , 提高 武汉社 会对青年 的吸纳和整合能力 , 足武汉青年 自主发展 满
是不 断追求创新的。 因此 , 青年工作必须树立创新的理念。 武 汉 建设 “ 创新武汉 ” “ 、和谐武汉 ” 的任务 , 也要求武汉的青年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0 0 9年 第 1 期 1
“ 两型社会" 建设与武汉城市圈青年工作的创新
两型社会创建活动方案
两型社会创建活动方案活动名称: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未来活动目标:1. 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进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满意度。
2. 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共同参与社会建设。
3. 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 探索并宣传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活动内容:第一部分:公民权益保护与法治教育1. 开展公民权益保护培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普及法律知识。
2. 设立公民权益咨询服务中心,为公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解答疑问,引导合理维权。
3. 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展示法治成果和文化,宣传法治理念;组织“法治进校园”活动,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第二部分:社会公益志愿服务1. 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物资给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
2. 设立志愿者培训中心,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3. 开展乡村振兴计划,组织志愿者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4. 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提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三部分:社会治理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1.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组织社区治理经验交流会议,分享和宣传社会治理新模式。
2. 建设智慧城市,推广使用智能科技,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展示智慧城市发展成果。
3. 发起大数据应用研究项目,利用大数据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组织数据共享论坛,促进不同领域数据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4. 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和管理,组织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第四部分: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提升1. 组织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和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2. 发起读书活动,设立图书借阅站点,鼓励群众多读好书,提升文化素质。
3. 组织社区文化节,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演出和比赛,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025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文明与家园+课件
易错易混纠偏
29
1.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全部内容。(2024·广东中考) ( × ) 改正: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独具特色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2024·天津中考)( × ) 改正: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3.参观博物馆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2024·广西中考)( × ) 改正:参观博物馆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表明我国将解决老龄化问题 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2024·广东中考) ( × ) 改正: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
4
1.结合央视春晚传统文化元素、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及山东卫视文创节 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东 2.结合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理解此类活动开展的意义, 考向预 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测 3.结合建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民 族精神的特点,感受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 4.结合习近平主席关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讲话及我国环保 政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13
6.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原因: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②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__精_神__支__柱___,是维系我 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__精__神_纽__带___,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 奋斗的不竭_精__神__动__力___。
27
6.(易错点)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7.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8.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9.(易错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评判 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0.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1.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12.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法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法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法治教育是一种培养公民法治素养的教育方法,旨在提高公民对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法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法治教育的实践和创新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法治教育的实践法治教育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法治教育学校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法制宣传、法律知识测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法制教育游戏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2. 社会法治教育社会法治教育是通过社区、家庭、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授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理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引导公众正确遵守法律。
3. 互联网法治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法治教育的新平台。
可以通过建设法律知识网站、开展在线法治课程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法律学习资源。
另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也是互联网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法治教育的创新法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法治教育创新的方向:1. 多元化教育方式以往的法治教育主要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现在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2. 强化实践教育法治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法律机构,模拟法庭辩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
3. 引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法治教育方法,可以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情感教育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情感。
可以通过培养公民责任感、公平正义观念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同感。
三、法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法治教育的实践和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1. 法治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法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学习与实践》杂志社联系方式 编辑部投稿邮箱
《学习与实践》杂志社联系方式编辑部投稿邮箱学习与实践学术论文辅导协助发表,请联系学习与实践论文网。
学习与实践论文来稿要求内容健康、立题新颖、论述清晰、格式规范、资料可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指导性,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
文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
教育教学类论文投稿邮箱:qikantg06@ (请写明作者简历联系方式)本刊以“直面社会现实,探讨兴湘方略,昌明学术理论,营建精神家园”为办刊宗旨。
自1978年创刊以来,刊发的反映社会焦点、热点、现实问题,剖析理论难点问题的文章深受各界读者好评。
是党政干部、企业家、社会科学工作者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开阔思维,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良师益友。
刊名:学习与实践Study and Practice主办: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4-0730CN:42-1005/C邮发代号:38-9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学习与实践创刊时间:198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学习与实践咨询QQ:2535584143学习与实践辅导发表:常老师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实践投稿邮箱:qikantg06@ (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目次经济美国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的战略意图及中国的对策刘再起;乐欢5-11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优化城市扩展模式成德宁12-19FDI行业特征、技术溢出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分析苏楠;曹晅20-29企业性质、权力结构与治理模式的动态演进李东升30-35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杨莉莉;邵帅;曹建华36-47法律欧盟专利的发展及其核心问题——兼及对中国的影响宁立志48-56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金融法治演进王进57-63两型社会建设地方立法基本框架研究——以武汉市两型立法为例陈震64-70社会从无权到增权:社会服务组织成长问题探讨——以深圳S助残组织为个案周林刚;黄亮71-78女性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性别分层的合理建构胡晓芳;陈秀峰79-85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卫小将86-91职业福利领域的政府与企业行为分析朱丽敏92-99备注:本中心非学习与实践编辑部,来稿请自留底稿,勿一稿多投,请仔细审校后网上投稿(E-mail:qikantg06@ )。
2011年_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_系列刊索引收录本刊文章情况_3ddec244_
2011年“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索引收录本刊文章情况作 者论文题目索引期刊(期)刘爱莲,刘心一社会主要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比较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05)吴仁明,柴剑锋论中央历代领导集体的效率公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2)崔丽华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再认识《哲学原理》(05)曹军辉,祝小宁范式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与重建《科学技术哲学》(09)易显飞,潘双华“两型社会”维度下科技实践的价值变革《科学技术哲学》(12)章合运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制度构建研究《社会保障制度》(12)王锐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主要经验《中国共产党》(12)李青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现状思考与路径建构《中国政治》(01)韩禄论民主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政治》(01)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对策《中国政治》(05)杨知文哈耶克与拉兹法治思想的比较研究《法理学、法史学》(01)曾大鹏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关系之探究《法理学、法史学》(10)程关松,张知干从责任的悬搁到责任的显身《法理学、法史学》(12)陈诚,林频频论隐含于宪法中的公民民主能力体系《宪法学、行政法学》(01)郑继汤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法经济学分析《宪法学、行政法学》(06)蒋淑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引入侵权责任法之合理性分析《民商法学》(01)杨金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考察《刑事法学》(06)葛立刚抢劫罪和强奸罪中“暴力”手段行为的比较《刑事法学》(06)李海峰严查行贿犯罪之实体进路《刑事法学》(06)贺志军,袁艳霞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营利目的”要件研究《刑事法学》(09)乐锋初论敌意证人规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01)丁彩彩《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规定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诉讼法学、司法制度》(06)龙建明刑事被追诉人财产权救济制度研究《诉讼法学、司法制度》(06)吴逾英美证据关联性之内涵与性质的再界定《诉讼法学、司法制度》(06)马德志打开一部判决制度之门《诉讼法学、司法制度》(12)毛晓宁冷清与坚持:改革开放30年来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研究回溯《诉讼法学、司法制度》(12)宁立标论人权条约监督机构的国家报告程序对食物权的保障《国际法学》(10)周文,赵安坤,周秋媚中国石油战略问题思考和对策分析《国民经济管理》(01)王艳,程宏伟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研究综述与展望《区域与城市经济》(06)赵平飞,程宏伟,黄薪萌矿产资源开发与西部各省区科学发展评价研究《区域与城市经济》(10)王广亮,顾棽交易费用、科斯定理与产权改革《理论经济学》(12)蒋南平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05)郭咏渠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1)作 者论文题目索引期刊(期)王玲俐,赵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最佳解: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2)扶桑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农业经济研究》(09)马子红,胡洪斌,崔静敏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的理论述评《产业经济》(11)王广亮,顾棽交易费用、科斯定理与产权改革《企业管理研究》(12)董直庆,陈锐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来自吉林省域经济的经验证据《国际贸易研究》(11)汪素芹,孙佳佳,耿欣娟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国际贸易研究》(12)段军山,白茜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研究述评《金融与保险》(07)唐勇基于高频数据的波动率与成交量动态关系研究《投资与证券》(10)宁同科,李绯无套利分析在非完美条件下远期合约定价中的运用《投资与证券》(11)吴仁明抗战时期四川民营工业兴衰及其与政府关系研究《经济史》(04)童春荣,傅广海国内外山地旅游景区索道研究综述《旅游管理》(11)肖晓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旅游管理》(12)邹平林,杜早华论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异质落差式互动”《文化研究》(01)温娇秀,王延军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教育学》(06)姚文捷基于职业选择行为分析的过度教育对策研究《教育学》(12)郭沁,韩正林,谢超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05)韩正林,胡海,黄欢辅导员助理制度在大学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09)胥莉,程艳丽大学生廉洁教育教学实践的困境与出路《思想政治教育》(12)黄争红地方本科高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思考《高等教育》(04)张春和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的透视与思考《高等教育》(05)万东升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之法治化规范研究《高等教育》(11)乔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高等教育》(12)王伟传媒作为诠释的世界《新闻与传播》(06)沈鲁,姜娜中国大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品牌竞争格局分析《新闻与传播》(06)曹俊兴,程孝良,赵亮,孙爱珍基于质量管理的高校本科专业电子档案系统建设《档案学》(06)文烨,舒云久,李治对非体育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有关问题的思考《体育》(09)孙丽莎全球化背景下中、日、韩英语教育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学》(10)邓文韬,戴毓庭英语和古汉语中连系式之比较《语言文字学》(10)王安琪,陈会军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探析《语言文字学》(10)汤洪屈辞“悬圃”再探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02)胡义成《西游记》陈元之序言揭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06)李蕊芹,许勇强接受视野下的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06)唐春兰神秘文化与精神疗法:评徐小斌小说的救赎意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09)周可戈,张冬梅,肖凯无意识中的真实世界探寻《外国文学研究》(10)许瑶丽宋代民间助学述论《宋辽金元史》(02)薛霞从社会运动视角解读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中国近代史》(12)谢大欣四川学生运动在保路运动中的贡献《中国近代史》(12)曹鹏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伟大实践《中国近代史》(12)吴仁明抗战时期四川民营工业兴衰及其与政府关系研究《中国现代史》(07)程孝良新时期地球科学发展与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地理》(06)。
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
甍 薷 舞
学术性 ・ 实践性・ 理论性
9
两 型 社会 内涵 比较 探 析
刘 熙 ( 武汉大学 武汉 4 0 7 ) 30 2
【 摘要 】 本 文试 通过比较“ 可持续发展” “ 学发展观” 、科 等一组相 关概念 , “ 型社会” 对 两 的内涵进 行 了分析 , 以便 从纵 向比较
自身特点所提 出 的一项 具体 的实践 改革 思想 。“ 型社 会” 两 的
续繁荣为基本宗 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
独特内涵 , 决定 了我们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行动方案 、 有可以 落到实处的各项 具体 措施 。决定 了我们 应 当以“ 资源节 约” 和 “ 环境保护 ” 为原则 , 结合武 汉城 市群 矛盾 的特殊性 , 用 国家 利
环境友好 型社会 ” 资源节约 ” 。“ 就是 指整个社会 经济建 立在节 约资 源的基础上 , 核心词是“ 约” 节 。资源节 约意味 着经济 发展 不 能以牺牲环境 、 破坏生 态平衡为代 价 , 而是应该 以优化结构 、 降低 消耗 、 提高效益和保 护环境为原则 。“ 环境友 好 ” 则是一 种
学发展观 的完整 内涵为坚持 以经济建 设为 中心、 持经 济社会 坚 协调发展 、 坚持城 乡协调发展 、 坚持 区域 协调发展 、 坚持 可持续 发展 、 坚持改革 开放 和坚 持 以人 为本 。本质 与核心 是坚持 以人 为本 。③ 和谐 社会 : 它要 求社会各 方面利益关 系都得到 有效 的
应该 区别与其相关 的一组概念 ( 同时也 是“ 型社会 ” 两 的指 导思
想 ) 找出“ , 两型社会 ”思想指导下促进“ 是 中部崛起 ” 的一个具 体实践 方案。另外 , 和谐社会 需要统筹各 区域共 同发展 , 需要在 东部发 展、 西部大开发 的同时防止“ 中部相对塌 陷” 不和谐 ” 的“ —— 因
我国两型社会环境论文(全文)
我国两型社会环境论文一、两型社会环境法制建设概述(一)“两型社会”概念的厘定环境法治必须以理性环境文化为基础。
当下,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两型社会的建立思维是人类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社会和现代生活文明的反思和检讨,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和回归自然。
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类社会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以期使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而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要求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做到可持续进展。
所以两型社会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展的社会体系。
(二)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意义1.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据(1)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
不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及所有权的明确性。
哈丁为我们描述公地悲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即:全社会每个成员都从中得到惠益。
与此同时,社会成员因此也要负担其不利后果。
所以,环境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资源配置。
(2)环境的负外部性。
当某一个体的生产或消费决策无意识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并且产生影响的一方又不对被影响方进行补偿时,便产生了所谓的外部效果,或简称外部性。
环境问题普遍存在负外部性,比如企业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的污染废弃物造成的负面影响,由全体社会以及生态系统共同承担,从而波及社会公共利益。
(3)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晰。
环境产权理论最早由科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使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在损害方和受害方之间平均分配外部性价值。
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特征,那么环境外部性则严峻的缺乏环境产权的不明晰。
人是理性的动物,因此则具体有趋利性,人们会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例来权衡一个决策的为和不为。
当付出的成本大于支出,那么交易则不可能进行,若支出大于成本则会进行交易,俗语中也谈到,“赔本的买卖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人干。
武汉城市圈:法律引导与促进路径
党的十七 大提 出, 要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 , 继续实施区域 发展总体战略 , 大力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 区划界限 , 形成若干带动力 强、 联系紧密的经济圈 和经济带 ,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 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 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极 。【 这一 - 重大战略,顺应 了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一体 化发展 的必然趋 势,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体现了中国新一轮改革 开放 的重要特征。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准为全 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可替代的作用。lb 同志曾经指出 :搞 四个现代化一定要  ̄ '平 L “
有两 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 即一手抓建设 , 一手 抓法制。 m∞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 , ”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
建设 与发 展的重要性 在依法治 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进程 中, 法律制
作 者简介 : 陈娴 灵 (9 )女 , 北经济 学院 法学 系副教授 。 17 r , 湖 基金 项 目:09年湖北 省教 育厅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 项 目“ 汉城 市圈 ‘ 20 武 两型社 会 ’ 建设 法制 问题研 究” 的成果 ( 编号 :09 33 ; 20 b 1)
验区建设题 中应有之义。 二、 位 与原则 : 定 武汉城 市 圈“ 型社会 ” 两 建设 的立法 遵循 武汉城市 圈是 由武汉 和以武汉为圆心 、 周边 10公里范 0
“ 两型社会” 建设相关 的法制建设 , 是促进试验 区的健康 发展 与顺利实施 的根本保 障。 2 . 从试验区的 目标看 , 需要交出制度“ 答卷” 2 0 。 07年 1 2 月1 4日, 国家发改委在< 于批准武汉城市 圈和长株潭 城市 关 群 为全国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 配套 改革
坚持依法治校 潜心立德树人
坚持依法治校潜心立德树人作者:韩建红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4年第04期摘要: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以德治教、以法治教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作为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法治工作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共同推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校内法治建设以及结合立德树人等措施,实现法治教育、法治学校、法治校园一体建设,进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校;立德树人;学校教育;法治化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2-0044-04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依法治校教育格局,是学校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镇北尚庄小学积极探索“四个一”依法治校思路,逐步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将依法治校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增强师生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把学校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努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一、坚定一个理念:坚定依法治校理念,塑造大格局(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做到规范抓、抓规范依法治校作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是要在依法理顺上级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学校自主办学,并依法接受监督。
“规范抓、抓规范”就是高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制度严格来抓,直至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规范抓”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抓规范”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学校各项事务公开透明、照章办事,让讲求规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将时时、事事、人人讲规范作为依法治校所追求的管理目标。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在教育公平视角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还要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需要关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市地区往往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等。
相比之下,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异,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其次,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在教育公平视角下,我们应该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化。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优越,教学水平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情况,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再者,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方面。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东西部等地区之间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差距较大。
一些地区的学生可能面临着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信息获取有限等问题,影响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这也会加剧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异,制约教育公平的实现。
综上所述,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程。
只有深入理解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他们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徐伟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4年第06期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正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
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興产业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创新者的摇篮,其改革与创新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
同时,也将分析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引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创新教育模式的时代价值1.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且系统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挖掘其潜能。
系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其创新成果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福利和进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传播知识和技能通过接受教育,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同时,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其思维方式,使学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新质生产力也是一种新质教育力,新质教育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时因势调整和转变教育观念,充分了解学生及其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为学生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此外,新质教育力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新质教育力的引领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提升,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3.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通过接受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_以长株潭为例
第4卷第1期2012年1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Education Vol.4No.1Jan.2012“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以长株潭为例李 鑫(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在全面理解“两型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法、调查研究法、量化值加权函数法等方法构建一套含15个一级指标、53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值做出了合理界定。
拟借助这一指标体系,监测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现状。
关键词:两型社会;指标体系;长株潭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1-0059-03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长株潭城市群获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6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序幕的拉开,长株潭城市群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承担起了“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者角色。
但令一些政府决策和执行部门困惑的是,目前对“两型社会”的讨论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缺乏像“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那样的量化指标,主要属于定性分析,而定量的论证则很少。
并且对“两型社会”未来要建成什么样子还“智者见智”,以致于政府部门决策缺少依据,执行缺乏方向,考核缺乏标准。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型社会”,把建立“两型社会”定为基本国策来贯彻执行以来,很多国内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特别是在2007年底,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对“两型社会”的讨论则更加激烈。
如朱翔教授《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一文中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基本情况和发展定位为前提,提出以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组建长株潭大都市圈;又如刘茂松教授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主抓手是创新,应从5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创新。
孝昌县情况汇报在此,我代表县“四大家”和全县人民对李省长等一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孝昌县工作情况汇报中共孝昌县委孝昌县人民政府(2011年3月)尊敬的李省长,各位领导:正值我县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的关键时刻,李省长等一行领导莅临孝昌,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检查指导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孝昌的关怀和厚爱。
在此,我代表县“四大家”和全县人民对李省长等一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孝昌有关工作情况作个简要汇报:一、孝昌县基本情况及县域经济发展概况孝昌县于199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第二轮扩权县,也是大别山革命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6+2”成员之一。
全县国土面积121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个省管开发区、1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度假区、429个行政村、16个社区,35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8万。
建县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孝昌四届县委、县政府接力发展,不断把握孝昌县情,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广泛凝聚民智民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立县、旅游活县、农业安县、科教兴县“五县”战略,加快推进“211”工程,扎实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民营商贸和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先后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平安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旅游先进县、双拥模范县、金融信用县、保险先进县和省级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十一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达到61.0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6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长38.8%;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是“十五”末的4.7倍,年均增长40.4%;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9.99亿元,是“十五”末的8倍,年均增长4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2亿元,是“十五”末的2.5,年均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4212元,比“十五”末净增2221元。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管志琦2013-05-31 07:32:0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完备的教育法制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加强普法与依法治教,为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和维护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应当看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还不到位,学校依法治理的机制还不完善,教育司法实践面临许多困境。
当前,有必要对我国教育法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科学诊断存在的问题,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稳健地发展。
一、新中国教育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伴随新中国曲折发展历程,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但卓有成效的过程。
回顾60多年的教育法制建设工作,可粗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法制建设的开端(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着手废除旧法,建立新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其中的教育条款为新中国的教育规定了基本方向。
这一时期的教育立法主要围绕如下任务展开:收回教育主权,妥善接收全国学校,取消国民党对学校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等。
1949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共同纲领确定的原则和精神,会议决议认为,我国教育应该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中国教育有用的经验,学习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
随后,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建设工作开始起步。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这一时期未出台具体教育法律法规,但总体上看,全国教育总体上有序运行,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第二阶段:教育法制建设跌入低谷(1957至1976年)。
从1957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受“左”的思想影响,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工作几乎停滞,教育正常秩序遭到严重冲击。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
调研报告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县域内城乡流动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支持研究 (项目编号:16B G L 173),主持人:李茂森.作者简介:1.李茂森,男,安徽金寨人,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乡村教育㊁教师教育㊁课程与教学论;2.刘靖琬,女,浙江丽水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李茂森1,刘靖琬2(1&2.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1.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加快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㊂但当前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城乡教育共同体;对政策目标的认识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教师愿意参加流动但依然缺少稳定的归属感;担忧乡村学校特色化㊁在地性的内生发展难以落地;以及教育共同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活动频度和质量有待提升㊂为此,要纵深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建议采取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标准体系;二是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育共同体内部的教师交流;三是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四是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育共同体;五是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㊂ 关键词: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优质均衡;城乡学校中图分类号:G 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28-06 如何有效缩小区域㊁城乡㊁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破解 城镇挤 乡村弱 的现实难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应然之举㊂202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 指导意见 ),首次从省域层面提出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方案㊂2021年的 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特别指出,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 ;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 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㊂从国家战略和浙江方案可见,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简称 教共体 ),也即在城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㊁乡村学校之间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㊁共同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㊂一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扫描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对教共体的认识态度,教共体的运行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㊂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形式编制,从 完全符合 (计1分)到 完全不符合 (计5分)加以赋值;得分越小,表明该题项的符合程度越高㊂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调研报告上,得到的C r o n b a c h sɑ系数为0.84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得到的K M O值为0.904,B a r t l e t t 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㊂整个问卷调查在浙江省7个县(区)教育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调查问卷的随机发放,共收回问卷5847份,其中有效问卷5463份,有效率为93.43%㊂就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来说,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占25.5%,女教师占74.5%;从职务上看,校领导㊁校中层干部和普通老师分别占4.6%㊁10.9%㊁84.5%;从学校地理位置上看,城区㊁镇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分别占57.7%㊁22.5%㊁19.8%;从年龄上看,30岁及以下㊁31 40岁㊁41 50岁和51岁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8.7%㊁34.5%㊁35.0%和11.8%;从职称上看,高级㊁中级㊁初级㊁未定级的教师比例为分别14.3%㊁51.0%㊁30.1%和4.6%㊂调查结果主要采用S P S S22.0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分析㊂(一)学校领导更加积极支持教共体建设作为政策实施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是积极支持还是消极应付,其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共体建设能否顺利推进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积极支持当前教共体建设(M=1.87,S D= 0.970),仅有3.8%的教师表示不支持教共体建设㊂且不同职务教师的教共体建设态度存在显著差异(F=11.021,P<0.001),校领导(M=1.66)㊁校中层干部(M=1.76)比普通教师(M=1.89)对教共体建设的态度更积极㊂其中,有79.3%的校领导表示完全支持或比较支持教共体建设,仅有4.4%的校领导表示不支持教共体建设㊂(二)教师更倾向于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建设依据‘指导意见“中教共体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融合型㊁共建型和协作型三种模式㊂其中,融合型是指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全面重组,融合成 一校两区 或 一校多区 ;共建型是指乡村学校由城镇优质学校委托管理,或者结成紧密型的教育集团办学;协作型则是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形成结对帮扶联盟㊂[1]自2019年浙江省启动 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协作型教共体模式在各地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探索㊂但从教共体建设意愿来看,53.8%的教师希望建设融合型教共体,20.7%的教师希望建设共建型教共体,仅有9.0%的教师希望建设协作型教共体,当然也有16.5%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建设任何模式的教共体㊂总体来看,教师们对教共体建设意愿较为强烈,且希望以融合型和共建型为主㊂(三)教师们普遍认同教共体建设的政策目标当前在我国发达省份的城乡㊁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依然普遍存在㊂这种差距主要不是表现在办学条件上的客观差距,而是师资队伍㊁办学水平或质量上的无形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就是乡村学生面临 上好学 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恰如调查数据显示,有94.4%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 有学上 的问题已经得到充分解决 ,而有46.4%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 上好学 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㊂从推进教共体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在根本上就是要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学校,激发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以强带弱㊁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上的优质均衡,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 上好学 ㊂调查发现,教师们广泛认同教共体的组建就是要让城镇学校积极带动和帮扶乡村学校的发展,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M=1.70,S D=0.897),仅有2.2%的教师持有不认同的态度倾向㊂且不同职务教师对教共体政策目标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F=14.101,P<0.001),校领导(M=1.48)㊁校中层干部(M=1.59)比普通教师(M=1.73)更积极认同教共体政策的预期目标㊂因此,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让乡村孩子从 有学上 到 上好学 ,组建城乡教共体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举措㊂(四)教师在教共体内部的流动意愿较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在于优质师资的配置均衡,而促进优质师资配置均衡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㊂教师流动意愿是自觉主动的还是强制被动的,在根本上制约着教师参与教共体的建设成效㊂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共体内部教师的流动意愿较为强烈(M=2.01,S D=1.100),仅有8.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在教共体内部流动㊂不同职务教师在教共体内部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F= 22.896,P<0.001),校领导(M=1.75)㊁校中层干部(M=1.78)比普通教师(M=2.05)的流动意愿更为强烈;城乡学校教师在教共体内部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F=5.825,P<0.001),乡村学校教师(M=1.90)比城区学校教师(M=2.03)和镇区学校教师(M=2.04)的流动意愿更为强烈㊂综上,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流动意愿较强,其中干调研报告部教师㊁乡村学校教师的流动意愿更强㊂二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问题透视(一)教师对教共体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调查发现,教师对教共体建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M=2.51,S D=1.068),仅有44.9%的教师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㊂相对来说,校领导(M=1.90)对教共体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好于校中层干部(M= 2.40)和普通教师(M=2.55),其中有73.7%的校长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仅有42.6%的普通教师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㊂由于对教共体建设内容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实践中很容易将教共体建设与以往采取的集团化办学㊁教育联盟㊁结对帮扶等方式简单等同,导致高质量建设教共体的实践偏差㊂(二)在教共体内部教师流动依然缺乏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认同㊁接纳㊁依恋程度的情感体验㊂教师流动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师缺少积极稳定的归属感,而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流动是否能够完全避免 人在心不在 的生存困境呢?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共体内部流动的教师归属感也并不十分强烈(M=2.27,S D=1.080),仅有54.2%的教师表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甚至也有10.6%的教师明确表示缺少归属感㊂相对来说,校领导(M=2.44)对 教共体内教师都有强烈归属感 的认识比普通教师(M=2.26)更消极些,有17.2%的校领导认为教师缺少稳定的归属感;镇区学校教师(M= 2.44)和乡村学校教师(M=2.40)的认识比城区学校教师(M=2.16)也更消极些,有14.3%的镇区学校教师㊁12.9%的乡村学校教师认为教师缺少稳定的归属感㊂(三)教共体学校特色发展与同质化的矛盾困扰从政策目标看,教共体建设本身需要突出强调城乡学校的优势互补㊁共生发展,但在城镇优质学校强势 输出 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忽视乡村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的问题,忽略城乡差别化对待的观念,增加城乡教育同质化的潜在风险㊂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认为教共体建设会忽视乡村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M=2.79,S D=1.117),仅有22.6%的教师认为不会出现这种问题㊂其中,乡村学校教师(M=2.66)㊁镇区学校教师(M=2.68)要比城区学校教师(M=2.87)更认同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受限的困扰,有40.9%的乡村学校教师明确表示担忧会出现此种问题㊂因此,能否真正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引领㊁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学校特色化㊁在地性的内生发展,是影响教共体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㊂(四)教共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的频率有待提高调查表明,当前教共体建设的整体效果较为一般(M=2.20,S D=1.013),仅有56.2%的教师认为教共体建设效果良好㊂在教共体内城乡学校间的合作内容丰富,包括师生交流㊁资源共享㊁同步课堂㊁校本教研等多种活动㊂但调查发现,仅有60.8%的教师表示经常性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且城区学校教师(M=1.98)要比镇区学校教师(M=2.24)和乡村学校教师(M=2.15)参加同步课堂教学活动的频率要高㊂仅有52.7%的教师表示经常性参加教共体内的校本教研活动,且城区学校教师(M=2.23)要比镇区学校教师(M=2.41)和乡村学校教师(M=2.38)参加教共体内校本教研活动的频率要高㊂总体来说,在教共体内城乡学校合作教学教研的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师参加的频度㊂三㊁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思考在乡村振兴㊁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要纵深推进城乡教共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㊂而城乡教共体建设的有效落实,需要以教共体建设的质量标准为行动指引,以优质师资的交流共享来助力城乡深度合作,以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共体融合发展,以 共同的目标㊁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三个共同体要素[2]来激活不同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实现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㊂(一)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共体建设标准体系依据浙江省‘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教共体是在省级指导㊁市域统筹㊁县域为主的原则下进行分类建设的㊂各县区政府要摆脱对‘指导意见“的过度依赖和模仿,依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制定出适应当地教育发展生态的教共体建设实施方案㊂在执行过程中要科学确定县域内和跨区域的城乡学校结对计划,通过党建引领㊁数字赋能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助力高质量教共体建设,尤其是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㊂当然,要建设好教共体,必然需要研制教共体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好评价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㊂ 针对不同类型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出台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调研报告采用静态考核和动态跟踪相结合㊁内部自评与外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管理运营㊁人员交流㊁办学水平㊁文化打造㊁创新及特色五个维度进行考核,形成有效的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㊂ [3]当前县域内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建设采用一体化㊁捆绑式评价发展的机制,要注重基础性标准和个性化指标的结合,尤其要突出强调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建设成效 的积极评价㊂跨地区协作型教共体建设标准,可从师徒结对㊁跟岗锻炼㊁支教服务㊁示范课引领㊁集体教研指导㊁线上拓展课程共享㊁学生集体交流㊁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具体指标来衡量评估㊂(二)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共体内部教师交流首先,丰富教师的交流方式㊂教师交流是推进教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使命㊂当前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轮岗交流, 呈现的是一种网状交流状态,突破了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点对点的关系,而在一个区域㊁系统里进行关系再造和生态重塑 [4]㊂为此,教共体学校在把控好教师轮岗交流的流量和流向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强化干部教师队伍交流,开展 组团式 教师集体交流,探索紧缺学科教师的 走校制 交流等多种方式㊂其次,实现交流教师身上拥有的 能量 流动㊂ 县管校聘 下教师轮岗交流并不仅仅是让人员流动起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交流教师发挥引领㊁示范和辐射作用㊂教师交流真正指向的不是 教师 本身,而是附着于教师身上的 素质 等人力资源形态,要思考如何实现交流教师身上所拥有的 能量 流动㊂[5]那么,激活作为人力资源的轮岗交流教师的能动性,首要的就是在教共体内部全面摸清所有教师的优势和劣势,坚持需求导向,在交流教师个体与流入学校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匹配关系,确保释放个人与组织的能动力量㊂再次,建立激励相容的教师交流补偿机制㊂调研发现,即使在教育集团内部进行流动,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或者补偿措施,很多教师也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编织的 圈子 ㊂为此要深化 县管校聘 制度,完善乡村教师荣誉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力度和职称评聘倾斜力度,充分调动教师交流轮岗的意愿,以高薪水和高职称吸引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㊁乐教㊁长期从教㊂最后,持续增强交流教师的归属感和获得感㊂在教共体建设中,归属感是能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为共同体成员所认可并共享的文化㊂[6]那种富有归属感的学校组织文化是教师愿意流动㊁能够留住的力量之源和生存之道㊂交流教师的归属感不强,觉得自己的 根 不在那里,有种 离家的感觉 ,往往导致教师成为一种边缘性参与的孤独存在㊂为此,无论是对于从乡村学校流动到城镇学校的教师,还是对于流动到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共体学校都要建立合作㊁开放㊁包容的 和而不同 的组织文化,有效搭建合作平台来促进交流轮岗教师与学校的深层次互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㊂(三)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教共体建设政策的目标达成,离不开制定一项 好 的政策方案,更离不开政策实施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㊂诚如美国学者艾莉森所说,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㊂[7]因此,教共体建设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校领导和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教师两大主体的共同努力㊂首先,需要加强城乡学校教师的政策认同感和自我使命感㊂调研发现,教师们对教共体建设政策本身是积极支持的,但在自己是否参与教共体建设的意愿和行动上依然存在犹豫,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存在观望心理㊂为此,要克服纠正教师们参与教共体建设的 任务式 应付心态,主动提升对推行教共体建设的自我认同感,这不仅要利用各种会议㊁网络媒体等渠道途径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教共体建设的政策目标和运行机制;更要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保持政策制度本身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让 城 与 乡 教师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不断深化教师参与教共体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㊂其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有效执行的中坚力量㊂调研发现,校领导的态度倾向在宏观与微观㊁理想与现实㊁观念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而这种反差自然会直接影响着教共体建设的实际成效㊂这种反差是由于校领导站在 全局 和 个人 的不同视角审思的结果㊂基于 全局 视角关注的是推进教共体建设带来的改革效应,因为政策实施能够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也能够激活乡村学校的内在活力;从 个人 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教共体建设带来的现实压力,因为政策实施对校长的学校治理能力要求更高,承担的责任义务也更多,带来的压力负担也更重,无形中增加了校长办学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㊂因此,教共体建设不仅要得到普通教师和校中调研报告层干部的积极支持,更要牢牢抓住校领导这个 牛鼻子 ,充分调动和释放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中坚力量㊂当然,校领导能动力量的激活和释放,不能简单依赖于个人的教育热情和自觉,也需要建立与教共体建设成效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㊂(四)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共体首先,明确教共体的未来建设应以融合型和共建型为主㊂调研发现, 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借助 互联网+ 的技术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间的互动合作,实现了教共体建设全覆盖的目标,但很多教师认为对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有限,容易陷入任务化㊁形式化的窘境之中㊂从教师参加教共体建设意愿可知,融合型和共建型是优先选择的根本方向㊂简言之,教共体建设在未来应逐步从 协作型 向 共建型 融合型 迈进㊂其次,在融合型教共体内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赋权赋责㊂为了实现融合型教共体内各校区的有效管理和融合发展,可采用条线管理和块状管理相统一的方式㊂其中,条线管理主要涉及教学㊁德育㊁教科研等各项工作,块状管理主要是各个校区的整体管理㊂教共体校区校长既牵头负责教共体的某项具体工作,又全面负责所在校区的整体工作,实现 条 块 管理的相统一㊂再次,在共建型教共体内组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㊂在教共体核心校的牵头下, 成立 行政管理共同体 教师发展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 组成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分支机构,加强五个平台建设,即 教学平台 德育平台 科研平台 课程平台 和 技术平台 [8]㊂类似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可以较好地协调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的权责分配,不断激发和释放共同体内部的潜力和创造力,高质量协同开展各项工作㊂(五)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文化融合 是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核心㊂[9]首先,要塑造 和而不同 的学校组织文化㊂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在理念㊁管理㊁课程㊁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二者在 融合 和 共建 过程中容易带着城乡间㊁校际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㊂积极构建 和而不同 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够为教共体内部的各学校组织奠定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也让教共体内部全体教师找到温馨舒适㊁安全可靠的文化家园,不断加强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㊂因此核心校需要基于教共体的共享愿景和整体发展规划,加速各成员校间的文化融合共通,增强教师们的文化适应能力㊂其次,基于差异思维促进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发展㊂城乡学校的文化融合发展不是 合并谁 同化谁 的问题,而是在增添新的文化元素基础上,既实现原有文化的变革转型又传承原有文化的特色发展㊂因此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在融合发展中如何保持自身的内生性㊁主体性,从而避免同质化发展,是教共体建设必须回应的一个关键问题㊂事实上,教共体建设不是单向度的 输血 式援助,也不是 削峰填谷 式的同质化㊁平衡化,而是基于各自办学特色发展的更高层次均衡㊂我们不能仅仅强调从城镇优质学校向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输入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还应该充分尊重和有效开发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资源;不仅要看到 城 与 乡 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更应看到二者之间的 差异 ㊂[10]基于差异合作的实践逻辑,就是要看到 城 与 乡 之间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城乡资源的共享利用,而不是要用 城市 的尺子来衡量或评判 乡村 的现实差距,也不是用 城市 的标准来改造 乡村 ㊂只有不断形成丰富和有活力的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挖掘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凸显乡村学校自身的在地性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内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均衡发展㊂参考文献:[1]浙江省教育厅等.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E B/0L].(2021-01-05)[2022-03-17].h t t p://j y t.z j.g o v.c n/a r t/2021/1/5/a r t_1532973_58916609.h t m l.[2]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㊁内涵及其生成 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3]滕梅芳.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 浙江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J].人民教育,2022(2):29-32.[4]操太圣.推进 大面积㊁大比例 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策略选择[J].人民教育,2022(8):18-21. [5]姜超. 县管校聘 的政策前提㊁管聘指向与执行模式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21(5):34-39.[6]崔美虹.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形态与价值指认[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73-75.[7]赵垣可,刘善槐.教师 县管校聘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2(2):53-61.[8]袁强,余宏亮.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隐性矛盾及其。
五四知识竞赛60题题库(4.29)
辛亥革命基础知识部分1、辛亥革命爆发于何年何月何日?为什么被称为“辛亥革命”?答:1911年10月10日。
因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①《辛丑条约》签订后,人们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
②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③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促进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④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3、辛亥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答: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请简述其内容。
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5、同盟会成立后武昌首义前,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多次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起义是那一次起义?答:广州黄花岗起义。
6、武昌首义爆发前夕,武汉有哪些重要的革命团体?答: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
7、导致武昌首义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历史事件?答:四川保路运动。
8、辛亥革命爆发于哪一座城市,该历史事件被称为什么?答: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昌,被称为武昌起义(武昌首义)。
9、武昌有一条马路叫“彭刘杨路”,该马路是以武昌首义前夕牺牲的三位革命党人的名字命名的。
请问这三位革命党人是谁?答: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
10、率先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革命党人是谁?答:熊秉坤、金兆龙。
11、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清政府派三路大军前来扑灭革命火焰,起义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激战41天,这场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战役?答:阳夏战役。
12、为什么说阳夏战役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答:①阳夏战役吸引了清军众多兵力,减轻了各省起义军的军事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环境友好的适格 主体 , 越传 统工业 经济增 长模 式的高 跨
能耗 阶 段 。
根据资源 节约 与 环 境友 好 的 要求 , 多企 业 都 面 临 着重 许 组、 改制 和调整等 关停 并 转 问题 , 在这 些 事关 企业 发 展大
计的问题上 , 如果 处理 不好 或 不依 法进 行 , 极容 易 引发 就
项基 础性工作。
一
培 育 经济主 体依 法 经营 的 法治 素养
凡是参 与到两 型社会 建设 中去 的个 体企 业 或企 业 法 人等 , 都是两 型社会 的建 设者 , 它们 的健康发 展 , 离不开 法
律 的保护 , 也离 不 开对法 律 的遵 守。尤 其 是建 设 过程 中,
使经济主 体知法 、 守法 、 法 , 进经济 主体成为资 源节 约 用 促
污染 防 治 法 》 《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 《 境 噪 声 污 染 防 治 、大 、环
法》、 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 防治法 》 《 《 、 排污 费征 收使用 管理 条例 》 第二类 是 能源 节约 方面 的法 律 , 中华 人 民共 和 ; 如《
护与节约资源 、 护环境 有 关 的法 律法 规 , 得对 法律 法 保 使 规的遵 守从 被 动转 为主 动 , 外 在 压力 转 为 内在 动力 , 从 也 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时 , 两型社 会建设 才 可能具 备社会 心理 基础, 才可能 基本 合格 。因此 , 型社 会 试 验 区 的法治 教 两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 展正 处于工 业化 、 城镇化 快速推 进 的关键 阶段 , 源消费增 长快 , 能 能源 消耗 强度 高 , 源问题 能 已经成 为制约 经济 和社 会 发展 的重 要 因素 。国家设 立 武
收稿 日期 :0 0—1 21 1—0 5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教 育厅 资助项 目(9A 0 0 C4 )
作者简介 : 王小飞( 9 8 , , 1 7 一) 男 湖南武冈人 , 编辑 ,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 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1 9 5
汉与长株潭两大实验 区 旨在探 索经济社会 发展的新模 式 , 实现低碳环保。湖南 面临着缺煤 、 无油 、 无气 的难题 , 能源
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 济 的基 础性 、 文化层 面的保 障。只有两型社会的所 有参与 者 、 享者 都具 备节 约资源 共
与 保 护 环 境 的 意 识 , 这 种 意 识 的基 础 上 , 好 地 遵 守 、 在 更 维
护方 面的法律 , 《 如 中华人 民共 和国环境 资源保护 法》 《 、 水
第 3卷 第 1 期
21年 1 01 月
当代 教 育理论 与 实践
Th o ̄ a d Pr c ie o n e p a y E c t n e n a t fCo t m or r du a i c o
Vo .3 NO 1 1 . J n.2 1 a 01
两 型 会 验 区 法 治 教 育 探 析 社 实
思想 文化 层面, 系到 实验 区建 设的成败。经济 主体 要培 育依 法经 营 的法治素养 , 大群 众要树 立权 利本位 的宪政理 念 , 关 广
行 政 机 关 要贯 彻 依 法行 政 的 法 治 观 念 。
关键词 : 两型社会 ; 法治 ; 育 教
中图 分 类 号 : 9 D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84 2 1 ) 1 19— 3 17 5 8 (0 1 0 —0 5 0
推 动 人 与 人 、 与 自然 、 与 社 会 三 对 范 畴 的 和 谐 发 展 … 。 人 人 法 治 教 育 是 我 国社 会 主 义 民 主 与 法 制 建 设 的 基 础 性 工 作 ,
定上 , 要考虑 环境 保 护与 资源 节 约 的问题 , 依照 有关 的 要 法律 法规进行 。这一 领域 , 司法 行 政部 门要 发 挥作 用 , 主 动积 极提供服务 , 组织各 种法 治教育 培训 。这 类法 律教育 培训 要突 出重 点 , 以分 三个 主 要类别 , 可 第一 类是 环 境保
育 作 为 一个 论 题 不 是 无 关 紧 要 的 , 是 无 足 轻 重 的 , 是 不 而
一
国节 约能源法》 《 、 民用建 筑节 能条例》; 三类是 直接规制 第 经济 主体 的法 律 , 《 如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公 司法》 《 、 中华人 民
共和 国合伙企 业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个 人独资企 业法》、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企 业 破 产 法 》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海 商 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票据法》 。这三 大类法律 中 , 三类 第 是相对基础性 的法 律 , 一类 和第 二类法 律的遵 循更多 地 第 体现 出两型社 会 的要 义 , 须通 过 系列法 律 宣传 与培 训 。 必
“ 型社 会 ” 设 是 一 个 涉 及 到 产 业 发 展 就要 求 企业 要理 性 , 要依 法保 障 既
自身 利 益 , 要 依 法 承 担 自身 义 务 。企 业 在 发 展 战 略 的 制 又
文化定位 、 区生 活 、 社 日常行 为等综合 性极 强 的系统 工程 , 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的总体要 求 , 旨在 以一 种全新 的科学 发展方式打造 经济 社会 形 态 , 内涵 极其 丰 富 , 核心 就是 其
王 小 飞
( 湖南科技大学 期刊社 ,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摘
要: 现代社会形态不 能脱 离或超越 法治 而存在 , 两型社会 的特色 诉求 是资 源节约 与环境 友好 , 实现节 约资源 与 而
创 建 友 好 环 境 , 要 法 律 开 辟 道 路 与 巩 固成 果 。 法治 理 念 在 两 型 社 会 实 验 区能 否 深 入 到 经 济 主 体 、 民 群 众 、 政 机 关 的 需 人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