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3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 心态。
主目录
1 认识作者 2 解析文意
3 深入探究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漫步或与他人一同欣赏过 月色呢?那清冷的月光、宁静的夜晚,往往能引发我们无限的 遐想。
走进作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 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 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 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 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 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资料链接
•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 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之人。
理清文意
段落解读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庭下月景。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为下文的抒怀做铺垫。句中无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一、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窗户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八年级上册 三单元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 三单元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简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苏洵之子。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 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写作特色
(1)衬托手法的运用。 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 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如竹柏。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 叙事(即写人)。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 楚明了。
3.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描写了怎 样的景物?有什么意境?
描写景物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月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意境: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 夜景。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 洁。
59岁被贬往惠州 晚年被贬到荒远的海南
月亮会让人们想起无限的遐 思,你能说一说含有“月”的
古诗吗?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 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 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 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 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解析】例句是丢失的意思。

A丢失。

B逃走。

C逃跑。

D逃亡。

2、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同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中“而”相同的一项是:(D)A、渔者载而升诸陆B、黯然而退C、立而观之D、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解析】例句是表转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 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答案:1.A(念:想到)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豁达)试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2)念. 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高兴地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试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

《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

《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作者:暂无来源:《快乐作文·7-9年级》 2021年第3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题名记秦观【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月色入户()(2)谒辨才于朝音堂()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做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孙晓利供稿)(参考答案见第64页)【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

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

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答案】,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一):那里的美首先来自资料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务必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之后,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但是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到达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一、通假字:无二、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1.者如吾两人者.耳(助词,无实义)三、词义活用:无四、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只是;今:但是)2.盖.竹柏影也(古: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五、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六、重点句子及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出门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柏枝叶的影子啊。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七、内容理解: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句):叙事部分,叙述赏月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句):写景部分,写了庭下美丽的月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部分(第5-7句):抒情部分,抒发了作者愉悦却又苦闷的心情。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性情的旷达……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语言凝练,含蓄深沉,优美传神。

八、写法分析:1.叙事简约,写景富有特色。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本文绘景特色鲜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那⾥的美⾸先来⾃资料的真。

东⽉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因⽽寻伴,这时错觉⽣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切是那么的和谐⾃然,毫⽆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语⾔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

点明⽇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务必的,⽉⾊⼊户与欣然起⾏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空明⼀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柏影⼦⽐作⽔中藻荇,已然⼗分贴切,交横⼀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可及。

之后,作者笔锋陡转,连发⼆问,既亲切⾃然,富于韵律,⼜拓展时空,发⼈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苏轼⾃⼰评论他的⽂学创作,有⼀段话很精辟:吾⽂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千⾥⽆难。

及其与⼭⽯曲折,随物赋形,⽽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于所当⾏,常⽌于不可不⽌,如是⽽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者,⾮能为之为⼯,乃不能不为之为⼯也。

⼭川之有云雾,草⽊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见于外,夫虽欲⽆有,其可得耶?(《江⾏唱和集序》)这美来⾃结尾的精。

从⽂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词,表⾯上是⾃嘲地说⾃⼰和张怀民是清闲的⼈,闲来⽆事才出来赏⽉的,实际上却为⾃⼰的⾏为⽽⾃豪⽉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雅的⼈能欣赏的,有了⼈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雅的⼈来欣赏它。

其次,闲⼈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的抱负,但是却被⼀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深处,他⼜何尝愿做⼀个闲⼈呢?赏⽉闲⼈的⾃得只但是是被贬闲⼈的⾃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于当⽌,犹如⾏云流⽔,于⽆技巧中见技巧,到达了⼀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引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服想睡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翻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盖:相当于“原来是”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是闲人,清闲雅致的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耳:罢了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闲人罢了!一、选自《苏轼文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重点词语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3)欣然:高兴地(样子)(4)念:想,考虑(5)遂:于是,就(6)寝:睡觉(7)相与:共同一起(8)空明:清澈透明(9)交横:交错,纵横(10)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11)但:只,只是(12)耳:罢了(13)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14)盖竹柏影:盖:原来是(15)但:只是,不过。

(16)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3)念无与乐者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想念(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三、理解背诵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 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 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 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 难的人格魅力。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检查听音效果 suì

qǐn



zǎo

xìng

héng

bǎi



作结 ,合 交注 流释 讨, 论了 。解 大 意 。 小 组 合
教师点拨
学生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 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 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 “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 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 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 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 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 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 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 魅力!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反差
欣然 ←→ 贬谪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 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 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 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 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 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 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 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 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 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 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 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 襟。
古往今来,月 亮是古代文学 的重要意象之 一,描写月亮 的文学作品不 计其数。大家 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 古诗词中含有 “月”的诗句 吗?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
《 望 月 怀 远 》 唐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张 共 九 此 龄 时 ” )
( ·
《 月 下 独 酌 》 李 白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今后你们还会学到很多有关“月” 或其他意象的诗句,要注意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学习苏轼 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月下美景的?
• 译文: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呢? •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 人这样的“闲人” (清闲的人)罢了。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步(中庭)
•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承天寺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记承天寺夜游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héng
su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重点字词:
15.空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17.盖:表示推测,原 来是。
• 译文: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的月色之 中, • 水中有像藻、荇似 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那是竹子和柏 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1)古义:连词,只 是。(2)今义:但是, 表转折。 20.闲人(1)古义:悠闲自 在的人。(2)今义:无 所事事的人。 21.耳:罢了。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那天夜晚,
我正要脱衣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 地动身出门。
2.欲:想。
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 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 走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初冬的深夜,透着贬滴的悲凉,
月色欣然,出门散步,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 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作者寻 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 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 交往。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 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 译文: •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 游览作乐的人, •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
11.亦:副词,也。 12.寝:睡觉。
• 译文: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 于是,(我们)一起 13.相与:一同,共同。 在庭院中散步。 14.于:介词,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 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 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宋)苏轼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这篇文章 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两层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