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
实验十一葡萄糖酸锌的制备
实验十一: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实验十一:葡萄糖酸锌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葡萄糖酸锌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化学试剂的纯化和使用技巧。
3.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安全知识。
二、实验原理葡萄糖酸锌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补充剂,可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
制备葡萄糖酸锌通常采用化学合成法,即以葡萄糖和硫酸锌为原料,通过氧化、中和、洗涤、结晶等步骤制备得到。
本实验将采用此方法进行制备。
三、实验步骤1.葡萄糖溶液的制备:称取一定量的葡萄糖,加入适量的水中,加热搅拌至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2.硫酸锌溶液的制备:称取一定量的硫酸锌,加入适量的水中,加热搅拌至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3.氧化:将葡萄糖溶液和硫酸锌溶液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然后缓慢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搅拌均匀后加热至沸腾,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使葡萄糖充分氧化。
4.中和:待氧化反应结束后,缓慢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使溶液的pH值达到一定范围。
5.洗涤:将上述溶液用适量的水进行洗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未反应的物质。
6.结晶:将上述洗涤后的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得到结晶状态的产品。
7.干燥:将结晶产品进行干燥处理,得到最终的葡萄糖酸锌产品。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得到了葡萄糖酸锌产品。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反应变化和检测产品的纯度,可以发现实验结果符合预期目标。
2.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各步骤的条件,如温度、pH值、加料速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需要注意实验安全,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3.本实验采用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产品纯度高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反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物或杂质,需要进行充分的洗涤和提纯。
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各步骤的条件和操作顺序,避免出现误差或意外情况。
4.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葡萄糖酸锌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进一步了解了化学试剂的纯化和使用技巧以及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安全知识。
试验十一电位差计
实验十一电位差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2.学习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或电势差的方法;二、实验器材滑线式电位差计,标准电池,待测电池,稳压电源,检流计,箱式电位差计,单刀开关,双刀双向开关,滑线变阻器,电阻箱(2个),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电位差计是一种测量电动势(或电势差)的精密仪器,它是利用比较测量法中的电势补偿原理设计的。
电位差计与电压表的区别:一是测量准确度高,二是测量时不需要被测电路提供电流,避免了用电压表测量时带来的接入误差。
补偿法测电动势的原理:如图11-1所示的电路,两直流电源的同极性端相连接,为待测电动势,为电动势数值已知且可调的电源。
调节使检流计的指示值为零,回路中无电流流过,表明电路中两电源的电动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种情况我们称电路达到补偿。
此时,。
应用这个关系,待测电动势可由求得。
利用上述补偿原理测量未知电动势和电势差的方法称为电压补偿法。
按此原理构成的仪器称为电位差计。
(一)滑线式电位差计应用滑线式电位差计测电池的电动势,测量电路如图11-2所示,AB是一根1米长的均匀电阻丝,拉紧在木板的米尺上;是电阻箱,用来调节通过电阻线AB的电流;是滑线变阻器,用来保护检流计和标准电池为稳压电源;是待测电池;是标准电池,本实验使用II极饱和酸性镉电池,它的电动势随温度稍有变化,在时为伏,为简便起见,一律取伏进行计算,不必作温度修正;是单刀开关;是双刀双向开关;为滑动接触头,可在电阻线AB上滑动。
电源E、限流电阻R b和电阻R AB串联成一闭合回路,称为辅助回路。
当调节R b使回路中有恒定电流流过电阻R AB时,电阻R AB上就有一定的电压降,改变滑动触头S的位置,就能改变AC间的电势差U AC的大小。
电流不变的情况下,U AC正比于电阻R AC。
测量时把AC两端的电势差U AC 引出与待测电动势进行比较。
由待测电池(或标准电池)、检流计G、保护电阻R h和精密电阻R AC组成的回路称为补偿回路。
实验11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一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 (2022·南京六校期初调研)在“用DIS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1) 下图中,A代表电流传感器,B代表电压传感器,R为变阻器,R1为定值电阻.则下列各电路图中,图________最合理.(2) 某次实验得到的电源的U-I图线,其拟合方程为y=-1.2x+2.9,该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3) 根据实验测得的该电源的U、I数据,若令y=UI,x=UI,则通过计算机拟合得出y-x图线如图所示,则图线最高点A点的坐标x=________Ω,y=________W.(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 (2022·苏锡常镇调研一)某兴趣小组为了测量电动车上电池的电动势E(约为36 V)和内阻r(约为10 Ω),需要将一个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内阻R g约为10 kΩ)改装成量程为45 V的电压表,然后再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以下是该实验的操作过程:(1) 由于不知道该电压表内阻的确切值,该兴趣小组将一个最大阻值为50 kΩ的电位器R P(视为可变电阻)与电压表串联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改装,请完成③的填空:①将总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最右端,同时将电位器的阻值调为零.②闭合开关S,将滑片P向左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2 V.③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调节电位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V.④不再改变电位器的阻值,保持电压表和电位器串联,撤去其他电路就得到改装后的电压表.(2) 用改装后的电压表接入电路测量已知电压时,其示数总是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3) 通过调整R P使改装后的电压表准确.该兴趣小组利用一个电阻箱R(0~999.9 Ω)和改装后的电压表(电压表的表盘没有改变,读数记为U)连接成如图乙所示的电路来测量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该小组首先得出了1R与1U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用E、r和U表示),然后根据测得的电阻值R和电压表的读数U作出1R-1U图像如图丙所示,则该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V,内阻r=______Ω.3. 某同学要测量一个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可以选择的器材如下:①待测电源E(电动势约3 V,内阻大约几十欧)②电流表mA(量程30 mA,内阻未知)③电压表V(量程为1.5 V,内阻R V=1 000 Ω)④滑动变阻器R1(0~10 Ω)⑤滑动变阻器R2(0~200 Ω)⑥电阻箱R3(0~9 999 Ω)⑦开关一个,理想导线若干(1) 该同学用上述器材测量电源E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电路如图甲所示,电阻箱R3的阻值应该调为________(填“100 Ω”“1 000 Ω”或“5 000 Ω”);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填“R1”或“R2”).(2) 根据测量电路用笔画线连接好实物电路图.(3) 该同学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出多组数据(U为电压表V的示数,I为电流表的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第3组数中电流表如图丙所示,读数为________ mA.实验次数1234 5 U/V0.90 1.00 1.10 1.20 1.30I/mA29.124.013.88.7(4) (描点作图)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坐标纸上作出U-I图线.(5) 根据U-I图线电路图及图线可以得到被测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 (2021·全国乙卷)一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一电池的电动势E(约1.5 V)和内阻r(小于2 Ω).图中电压表量程为1 V,内阻R V=380.0 Ω;定值电阻R0=20.0 Ω;电阻箱R最大阻值为999.9 Ω;S为开关.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完成下列填空:甲(1) 为保护电压表,闭合开关前,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可以选______(填“5.0”或“15.0”) Ω.(2) 闭合开关,多次调节电阻箱,记录下阻值R 和电压表的相应读数U .(3) 根据图甲所示电路,用R 、R 0、R V 、E 和r 表示1U ,得1U =________.(4) 利用测量数据,作出1U -R 图线,如图乙所示.乙(5) 通过图乙可得E =________V(结果保留两位小数),r =________ 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6) 若将图甲中的电压表当成理想电表,得到的电源电动势为E ′,由此产生的误差为⎪⎪⎪⎪⎪⎪E ′-E E ×100%=________%.。
实验十一-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十一-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合物的形成原理及其相关理论知识;2.掌握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3.学会使用一些化学实验技术,如分离、纯化、结晶等。
二、实验原理1. 配合物的定义配合物是由阳离子、阴离子或分子中心离子(配体)和周围的一个或多个配位体(也称配体)组成的化学物质。
配位体是一种能够向中心离子提供一个或多个共价键(配位键)的化合物或离子。
一般情况下,配位体都是较小的分子,如水分子、氨分子和氯离子等。
2. 配合物的形成原理配合物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配位体的性质:配位体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孤对电子,可以与中心离子形成配位键。
2.中心离子的性质:中心离子通常具有空的d轨道或f轨道,可以接受来自配位体的电子形成配位键。
3.形成的稳定性: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配位键的强度、离子的电荷、配位体空间位阻等因素。
3. 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配合物中心离子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2.配位体对中心离子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3.配合物常呈现出较强的带电性。
4.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受配位键性质、离子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4. 配合物的应用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工业上用于制造农药、颜料、化学催化剂等。
2.医学上用于治疗疾病,如铁离子配合物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等。
3.生物学上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
三、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和仪器FeCl3·6H2O、KSCN、NaClO、稀盐酸、热水、恒温加热器、移液管、pH试纸、试管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混合物:将溶液A(5mL FeCl3·6H2O和4mL稀盐酸)和溶液B(5mL NaClO和4mL稀盐酸)混合,注意不要相互混合,避免产生气体。
2.稀释混合物:将混合溶液加入10mL的水中,形成红褐色混合物。
3.测量pH值: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记录下来。
4.添加配体:加入2滴KSCN溶液,并轻轻摇动管子。
植物生物学:实验11(苔藓和蕨类)
葫芦藓Funnaria
属藓纲葫芦藓科 配子体是茎叶体
孢子体
配子体
葫芦藓的精子器
葫芦藓的颈卵器
2.蕨类植物的观察
取盆栽的肾蕨或铁线 蕨,观察植物体的形 态特征,观察其孢子 囊的着生位置。用镊 子取一孢子囊群放在 载玻片上,滴水封 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孢子囊的形状和构造。 然后轻压盖玻片,把 孢子挤出,观察孢子 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十一 苔藓和蕨 类植物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对苔藓植物门代表植物的外部形态 和内部构造的观察,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 特征。
2.通过对蕨类代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 构造的观察,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蕨、蕨原叶体装片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铁线蕨科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取蕨原叶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蕨原叶体 的结构组成,观察其假根、精子器和颈卵器的结 构。
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
精子器
蕨的原叶体
颈卵器
实验报告
1.绘葫芦藓精子器、颈卵器纵剖面图,注明 各部构造名称。
2.绘蕨的精子囊和颈卵器 。
实验11 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解析版)
实验十一、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实验器材】压强计;相同的大烧杯2个;食盐;水;刻度尺。
【实验设计】提出问题: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可能与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液体重力,方向等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实验步骤】①将水倒入烧杯,如图a,控制探头在水下深度不变,调节旋钮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②如图b,控制橡皮膜的朝向不变,改变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③如图c,控制探头在水和盐水下的深度相同,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记录】:实验内容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度橡皮膜朝向U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a 水相同(5cm)向下相同(5cm)向前相同(5cm)向上b 水不同(3cm) 向下不同(5cm)不同(7cm)向下向下c水相同(5cm)向下盐水相同(5cm)向下【实验结论】:实验剖析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种液体在同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考点方向】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
实验11 金属比热容的测定(99-102)3600
实验十一金属比热容的测定根据牛顿冷却定律, 用冷却法测定金属比热容是热学中常用方法之一。
若已知标准样品在不同温度的比热容, 通过作冷却曲线可测量各种金属在不同温度时的比热容。
本实验以铜为标准样品, 测定铁、铝样品在 (实验条件)时的比热容。
【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了解金属冷却速率和它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关系以及进行测量的实验条件, 进一步巩固牛顿冷却定律;2. 用冷却法测定金属比热容。
【实验仪器】金属比热容测量仪、升降台、热源(电烙铁)、铜-康铜热电偶、金属样品(铁、铝、铜)、防风筒(加盖)、电源线、真空保温杯、调零线、秒表、支架。
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 对测量试样温度采用常用的铜-康铜做成的热电偶, 当冷端为冰点时, 测量热电偶热电动势差的二次仪表由高灵敏、高精度、低漂移的放大器加上三位半数字电压表(放大电路的满量程为)组成, 由数字电压表显示的数即对应待测温度值。
加热装置可自由升降和左右移动。
被测样品安放在大容量的防风圆筒内即样品室, 其作用保持高于室温的样品自然冷却, 这样结果重复性好, 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实验准确度。
本实验可测量金属在各种温度时的比热容(室温到)。
其中:a.热源,加热采用75瓦电烙铁改制而成,利用底盘支撑固定并可上下移动(其电源由......... 图2-1属比热容测量仪上的“热源”开关控制);b.实验样品, 是直径,长的小圆柱, 其底部深孔中安放热电偶(其热电动势约), 而热电偶的冷端则安放在冰水混合物内;c.铜-康铜热电偶;d.热电偶支架;e.防风容器;f.三位半数字电压表[其输出电压(温度)由金属比热容测量仪中的数字电压表读出], 显示用三位半面板表;g.冰水混合物。
【实验原理】单位质量的物质, 其温度升高(或1 )所需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 其值随温度而变化。
将质量为的金属样品加热后, 放到较低温度的介质(例如: 室温的空气)中, 样品将会逐渐冷却。
其单位时间的热量损失与温度下降的速率成正比(由于金属样品的直径和长度都很小, 而导热性能又很好, 所以可认为样品各处的温度相同), 于是得到下述关系式:tM C t Q ∆θ∆∆∆111= (2-1) (2-1)式中 为该金属样品在温度 时的比热容, 为金属样品在 时的温度下降速率。
物理化学-试验十一: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和难溶盐的溶解度
实验十一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和难溶盐的溶解度Ⅰ、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常数的原理。
2.掌握用电导率仪测定醋酸电离常数K的方法。
HAc3.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电导(L)、摩尔电导率(λ)、弱电解质的电离度(α)、电离常数(K)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会使用DDS-1lA型电导率仪。
二、实验原理弱电解质如醋酸,在一般浓度范围内,只有部分电离。
因此有如下电离平衡:+- Ac + H HAc =起始浓度 C 0 0平衡浓度C(1-α) CαCα-+的平衡状态下AcH及α各为HAc、α为电离度,故C(1-α)、C其中C为醋酸的起始浓度,的浓度。
如果溶液是理想的,在一定温度下,可由质量作用定律得到电离常数(K)为:HAc(1)根据电离学说,弱电解质的α随溶液的稀释而增加,当溶液无限稀释时,α→1,即弱电解质趋近于全部电离。
当温度一定时,弱电解质溶液在各种不同浓度时,。
只与在该浓度时所生成的离子数有关,因此可通过测量在该浓度所生成的离子数有关的物理量,如pH值、电导率等来测定α。
本实验是通过测量不同浓度时溶液的电导率来计算α和K值。
1-(欧姆)或S((欧姆),所以电导的单位为Ω西门电导,即电阻的倒数,电阻的单位是Ω成反比,和导体的截面积(A)l)成正比。
)。
对于金属导体,电导(L)的数值和导体的长度(子(2)其中l/A为常数,定义为Q;Lo称为电导率或比电导,其物理意义是长l为lm,截面积A2-1/m或S/m的导体的电导,所以它的单位可以写成Ω。
对于每种金属导体,为lm温度一定,电导率(Lo)是一定的,因此可以用它来衡量金属导体的导电能力。
但是,对于电解质溶液,其导电机制是靠正、负离子的迁移来完成的。
它的电导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该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有关,所以若用电导率L。
来衡量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不合适了。
这样,就提出了摩尔电导率λ的概念。
它的定义是:含有lmol电解质的溶液,全部置于相距为单位距离(SI单位用lm)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该溶液的电导称为摩尔电导率(λ)。
实验十一多普勒效应的验证
实验十一多普勒效应的验证
多普勒效应是指声波或光波在相对运动的对象之间传播时所产生的频率变化现象。
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这种现象。
比如,当一辆汽车以高速行驶时,发出的
喇叭声会和平静时所发出的声音不同,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不仅是声波,也适用于光波。
因此,在物理学中,多普勒效应也被称为多
普勒位移。
为了验证多普勒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测光波的多普勒位移。
实验步骤如下:
1.准备实验材料:一个圆盘和激光器。
2.在圆盘上,固定一些不同颜色的纸片。
3.将圆盘固定在一种运动平台上,以便于可以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圆盘。
4.将激光器置于圆盘旁边,并使其发出一束线性光。
5.打开运动平台,使圆盘开始旋转。
同时,向圆盘靠近的一侧观测激光器发出的光线
是否有颜色变化。
6.将圆盘旋转到一定速度后,会发现光线的颜色变化,这就是多普勒位移的现象。
7.重复实验,以不同的圆盘转速和颜色来观察多普勒效应的变化。
多普勒效应的验证实验可以通过观察光线颜色的变化来完成。
当光源靠近观察者时,
较短的波长会向观察者移动,而较长的波长则会向光源移动。
反之,当光源远离观察者时,相反的情况会发生。
因此,当圆盘旋转时,颜色的变化是由多普勒效应而引起的。
总之,通过观察多普勒效应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的运动速度。
这种效应也常
常应用于测量、控制和导航等方面。
实验中,我们通过观测光线颜色的变化验证了多普勒
效应的存在,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多普勒效应的理论和应用。
实验11 簿层色谱法
实验十一、簿层色谱法一、实验目的1、1、初步掌握簿层色谱法的实验技术;2、2、学会用薄层色谱法跟踪有机反应。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色谱法中的一种,用来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同时具有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微克到几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如果在制作薄层板时,加厚加大吸附层,又可用来分离纯化、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极性监测。
这是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等)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薄层色谱法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制薄层板的主要原料是吸附剂和粘结剂吸附剂:最常用于 TLC的吸附剂为硅胶 GF254,硅胶HF254,中性Al2O3。
粘结剂:一般用粉状固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使用时配成1%水溶液。
制板:(1)小板的制备:将1% CMC加入到硅胶,调成桨状(在平铺玻璃板上能晃动但不能流动),将其涂在载玻片上(75 mm×25mm),为使其坦平,可将载玻片用手端平晃动,致坦平为止,放在干净平坦的台面上,晾干之后放入110℃烘箱活化1小时即可使用(一次可做很多块),现在基本上是从市场购置直接使用,无需自己制备。
(2)大板的制备:与小板制备类似,可以调节厚度。
2、点样用内径为0.5mm的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将溶于低沸点溶剂(乙醚、丙酮)配成的约为1%的溶液点样。
点样前,先用铅笔在小板上距一端5m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
3、展开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
薄层展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前端 5-10mm)或多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溶剂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色。
实验11环境微生物的检测_基础生物学实验(安徽大学研究生复试用,生物生命科学)
实验11环境微⽣物的检测_基础⽣物学实验(安徽⼤学研究⽣复试⽤,⽣物⽣命科学)实验⼗⼀环境微⽣物的检测⼀、实验⽬的1.学习从混杂的微⽣物群体中分离纯化微⽣物的⽅法,掌握分离纯化的基本操作技术;2.学会从菌落及培养特征辨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四⼤类微⽣物;3.学会好氧、厌氧的微⽣物平板及斜⾯培养的⽅法。
⼆、实验原理从杂居在⼀起的微⽣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种或某⼀株微⽣物的过程称为微⽣物的分离与纯化。
具体的⽅法有1.单细胞挑取法简易单孢⼦分离法是⼀种不需显微单孢操作器,可直接在普通显微镜下利⽤低倍镜分离单孢⼦的⽅法。
它采⽤很细的⽑细管吸取较稀的萌发的孢⼦悬浮液滴在培养⽫盖的内壁上,在低倍镜下逐个检查微滴,将只含有⼀个萌发孢⼦的微滴放⼀⼩块营养琼脂⽚上,使发育成微⼩菌落。
再将微⼩菌落转移到培养基中,即可获得仅由单个孢⼦发育⽽成的纯培养。
2.平板分离法该⽅法操作简便,普遍⽤于微⽣物的分离、纯化。
基本原理包括:(1)选择适合的待分离微⽣物的⽣长条件,例如营养条件、合适的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物⽣长,⽽抑制其他微⽣物⽣长的环境,从⽽淘汰⼀些不需要的微⽣物。
(2)微⽣物在固体培养基上⽣长繁殖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个细胞繁殖⽽成的集合体。
可以通过挑取单菌落⽽获得⼀种纯培养,获取单个菌落的⽅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完成。
值得⼀提的是从微⽣物群体中经分离⽣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定保证是纯培养。
纯培养的确定除了观察其菌落形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观察到的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物的纯培养要经过⼀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能得到。
⼟壤是微⽣物⽣活的⼤本营,它所含微⽣物⽆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壤是微⽣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开发微⽣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其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微⽣物菌株。
本实验将采⽤以下不同的培养基从⼟壤中分离出不同类型的微⽣物。
实验十一-偏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实验十一偏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光波是电磁波,其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是横波.由于普通光源各原子分子发光的随机和无序性,光波电矢量的分布(方向和大小)对传播方向来说是对称的,反应不出横波特点,这种光称为自然光.如果限制了某振动方向的光而使光线的电矢量分布对其传播方向不再对称时,这种光称为偏振光.对于偏振现象的研究在光学发展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光的偏振使人们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规律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本实验将对光偏振的基本性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实验目的1.观察光的偏振现象,掌握产生和检验偏振光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确定偏振片的透振方向,验证马吕斯定律;2.用反射起偏法测量平面玻璃的布儒斯特角,求得玻璃的折射率;3.了解λ/4波片、λ/2波片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任选其中部分内容);·实验仪器光具座,He—Ne激光器,光点检流计,光电转换装置,GPS-Ⅱ型偏振光实验仪(包括偏振片×2,λ/4波片×2,λ/2波片×2,背面涂黑的玻璃片及刻度支架,小孔光阑,白屏).图1 实验仪器(重拍)偏振片及刻度旋转装置:由直径为2cm的偏振片固定在转盘上制成,转盘上指针的位置不一定是偏振片的透振方向.波片及刻度旋转装置:由直径为2cm的波片固定在转盘上制成,转盘上指针的位置不一定是波片的快轴或慢轴的位置.·实验原理从自然光获得偏振光的办法有3种,即利用二向色性的材料制作的偏振片;利用晶体的双折射性质做成的偏振棱镜;利用光学各向同性的两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本实验中所用的偏振片是利用二向色性的材料制作的.一、起偏、检偏与马吕斯定律将自然光变成偏振光的过程称为起偏,检查偏振光的装置称为检偏.按照马吕斯定律,强度为I 0的线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透射光的强度为:20cos I I θ= (12-1)式中I 0为入射线偏光的光强,θ为入射光偏振方向与检偏器透振轴之间的夹角.显然,当以光线传播方向为轴转动检偏器时,透射光强度I 将发生周期性变化.当θ=00时,透射光强度最大;当θ=090时,透射光强度最小(消光状态);当00<θ<090时,透射光强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之间.因此,根据透射光强度变化的情况,可以区别光的不同偏振状态.实验中让入射光共轴依次通过两个偏振片,旋转检偏器,读出不同θ角下出射光的强度,验证马吕斯定律.二、布儒斯特定律和反射光的偏振当自然光在空气中以某角度入射至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表面时,若反射线与折射线垂直,则其反射光为完全的线偏振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而透射光为部分偏振光.此规律称为布儒斯特定律,入射角称为布儒斯特角,如图11-2所示.arctgn i b = (12-2)实验中可通过用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偏光入射,再用检偏器检查反射光是否消光来确定布儒斯特角,求出玻璃材料的折射率n.图11-2 布儒斯特定律示意图三、λ/4波片与λ/2波片波片是从单轴晶体中切割下来的平行平面板,其表面平行于光轴.当一束单色平行自然光正入射到波片上时,光在晶体内部便分解为o 光与e 光.o 光电矢量垂直于光轴;e 光电矢量平行于光轴.而o 光和e 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仍都与表面垂直.但o 光在晶体内的速度为0v ,e 光的为e v ,即相应的折射率0n 、e n 不同.设晶片的厚度为l ,则两束光通过晶体后就有位相差()r n n e o -=∆λπϕ2 (12-3)()l n n e -=0λπσ (12-4)式中λ为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πσk 2=的晶片,称为全波片;ππσ±=k 2的称为半波片(λ/2波片);22ππσ±=k 为λ/4片,上面的k 都是任意整数.不论全波片,半波片或λ/4片都是对一定波长而言.在直角坐标系下,以e 光振动方向为横轴,o 光振动方向为纵轴,则沿任意方向振动的平行光,正入射到波片的表面后,其振动便按此坐标系分解为e 分量和o 分量.透过晶片,二者间产生一附加位相差σ,离开晶片时合成光波的偏振性质,决定于σ及入射光的性质.1.偏振态不变的情形:(1)自然光通过任何波片,仍为自然光;(2)若入射光为线偏振光,其电矢量E 平行e 轴(或o 轴),则任何波长片对它都不起作用,出射光仍为原来的线偏振光.2.λ/2波片与偏振光(1)若入射光为线偏振光,且振动方向与晶片光轴成θ角,则经λ/2玻片出射的光仍为线偏振光,但与光轴成负θ角.即线偏振光经λ/2片电矢量振动方向转过了2θ角.(2)若入射光为椭圆偏振光,则经λ/2玻片后,既改变椭圆长(短)轴的取向,也改变椭圆的旋转方向;若入射光为圆偏振光,出射的只是改变了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3.λ/4波片与偏振光(1)若入射光为线偏振光,当θ角为450时,经λ/4波片后的出射光为圆偏振光,其余情况下为椭圆偏振光;(2)若入射光为圆偏振光,则出射光为线偏振光;(3)若入射光为椭圆偏振光,则出射光一般仍为椭圆偏振光,(详见利萨如图11-3).π2图11-3 同频率、振动方向垂直的两振动合成的利萨如图·实验内容与步骤1.定偏振片光轴:把两个偏振片插入光具座,接入光电转换装置及光点检流计,调至共轴.旋转第二个偏振片,使光屏显示消光,此即表示起偏器的透振轴与检偏器的透振轴相互垂直.再从θ=00开始到900每隔100读一个光电流值,用坐标纸作图验证(12-1)式马吕斯定律.2.测量玻璃板的布儒斯特角,求得玻璃的折射率:在上述1的基础上,撤掉检偏器,将装有底座的待测玻璃片插入光具座,共轴调节后,使玻璃板的法线方向与入射光线重合,记录指针的位置.旋转玻璃片所在的平面,用白板跟踪接收反射光.当入射角在某个特定角附近,仔细旋转起偏器,观察接收屏上光强变化,当光强最小时固定起偏器,再微旋玻璃片的方位,找到光强最弱位置;重复上述调整至消光,此时读出光线对玻璃片的入射角即为玻璃板的布儒斯特角;测量5次,根据(12-2)式计算玻璃的折射率.且与标称值作比较,计算标准偏差.3.考察平面偏振光通过λ/2、λ/4波片时的现象:(选做)(1)在两块偏振片之间插入λ/2波片,旋转检偏器一周,观察消光的次数并解释这现象.(2)将λ/2波片转任意角度,这时消光现象被破坏.把检偏器转动一周,观察发生的现象并作出解释.(3)仍使起偏器和检偏器处于正交(即处于消光现象时),插入λ/2波片,使消光,再将转150,破坏其消光.转动检偏器至消光位置,并记录检偏器所转动的角度.(4)继续将λ/2波片转150(即总转动角为30度),记录检偏器达到消光所转总角度.依次使λ/2波片总转角为450,600,750,900,分别记录检偏器消光时所转过的角度.(5)使起偏器和检偏器正交,中间插入λ/4波片,转动λ/4波片使消光.再将λ/4波片转动150,300,450,600,读出相应的光电流,并分析这时从λ/4波片出来光的偏振状态.3.平面偏振光通过λ/2波片时的现象4.平面偏振光通过λ/4波片时的现象1.仔细阅读偏振光实验指导及操作说明书,操作中注意首先做“消除暗电流记录”的测试前准备;每步实验前在光具座上用小孔屏调整光路共轴;2.检测光电流时必须确认表针基本停稳后才可以读数(或指针波动大时估读中间值).偏振光最普遍的来源之一是自然光经电介质表面反射这个无所不在的物理过程.人类生活中来自玻璃、水面等所有表面的反射光和散射光,一般都是部分偏振光.这个规律是马吕斯在1808年开始研究的.巴黎科学院悬赏征求双折射的数学理论,马吕斯就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一天傍晚,他站在家中的窗户旁边研究方解石晶体.当时夕阳西照,夕阳从离他家不远的卢森堡宫的窗户上反射到他这里来.他拿起了方解石晶体,通过它观察反射来的太阳的像.使他感到意外的是当转动方解石晶体时,双像中的一个像消失了.太阳下山之后,夜里他继续观察从水面上和玻璃面上反射回来的烛光来核实他的实验.≈56°时消光效果最显著.但在近用一支蜡烛和一片玻璃试一试,把玻璃放在θP掠入射时,两个像都很明亮,无论怎样转动晶体,哪个像都不会消失.马吕斯显然很幸运,站在对着宫殿窗户的一个恰当的角度上.致使他发现了偏振光的规律.普通非晶体材料受到应力时变成各向异性,有双折射.用偏振光的干涉条纹分布的疏密和走向来确定材料的内应力大小.电光开关是指电场使某些各向透明的介质变为各向异性,使光产生双折射,称kerr effect,用电信号控制光信号.光电偏振研究在光调制器、光开关、光学计量、光信息处理、光通信、激光和光电子学器件、晶体性质研究和实验应力分析等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中学物理课标对偏振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用偏振片观察玻璃面反射光、天空散射光的偏振现象;3.用偏振片鉴别普通玻璃和天然水晶,探究这种技术的物理原理.本实验的构思亮点:因为不加布儒斯特窗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其振动方向与自然光相似,细光束的传播方向集中,使实验操作极大简化,物理思路更加清晰;光具座上可供选择的内容开放,可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兴趣.(零点测量法)操作难点:微电流读数受环境和仪器的影响因素较多,难以准确读数,偏振元件旋转角度最小分度1°,组装粗糙,影响了测量精度.1.本实验为什么要用单色光源照明?根据什么选择单色光源的波长?若光波波长范围较宽,会给实验带来什么影响?2.在确定起偏角时,若找不到全消光的位置,根据实验条件分析原因.3 .三块外形相同的偏振片、1/2波片、1/4波片被弄混了,能否把它们区分开来?需要借助什么元件?若能,试写出分析步骤.4. 在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起偏和检偏两片偏振片中插入1/2波片,使光轴和起偏器的透振方向平行,那么透过检偏器的光是亮还是暗?为什么?将检偏器旋转90度,透出的光亮暗是否变化?5.波片加工精度和激光波长漂移会对1/4波片产生的光程差带来误差.试根据波片对线偏振光产生的位相差和光程差公式,对波片厚度和激光波长作一个半定量的估计一般以1/2波长为限.6.已知什么量?哪个是待测量?如何控制变量?关注检流计的量程并做适当调节.按要求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7.本实验还有哪些操作难点?针对操作难点,摸索并掌握正确的调节的方法.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方法,并完成实验.。
实验11 自主设计性实验
昆虫生境的多样化与食物资源及生存空间利用的关系 昆虫的特征(体小、口器多样、生境多样、食物多样、季节 发生多样等) 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外部体结构和内部器官系统的关系
参考无脊椎动物试题中的相关内容
狼蛛带卵行为对孵化率的影响。 目的:比较两者间的孵化率和成活率。时间约7-10天。 方法:如采沟渠豹蛛带卵雌蛛10头,将其中半数的卵袋取下自 然孵化。 狼蛛携幼行为对二龄幼蛛存活率的影响。 目的:了解母体携幼与自然生活对幼蛛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同上。 结网蜘蛛(园蛛科等)与游猎蜘蛛(狼蛛科等)对水分需求的 比较。 方法:将两类蜘蛛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其赖水能力。 目的:观察两类蜘蛛对环境的选择和依赖程度。 雌雄异型对蜘蛛繁殖的影响 方法:主要用进化论的方法进行论述,也可以观察异型实例, 说明雌雄异型的对繁殖影响的优劣。 蜘蛛眼排列与分类的关系 以上题目资料可在【动物学报】【蛛形学报】【中国棉田蜘蛛】 查阅。
昆虫的变态类型与胚胎发育及生境的关系 不同变态的特征、各种变态昆虫种类举例、变态与营养 的关系(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 半变态)
昆虫繁殖方式与种群延续的关系 (卵生、胎生、寄生、孤雌生殖、裂体生殖(寄生峰)
昆虫防御方式与自我保护及种群保护的关系 拟态、警戒色、保护色、攻击行为、恐吓行为、群体保护、 特殊分泌物等。
作业:
将学习所得,以专业小论文的形式作为
实验11-聚合物熔体流动速率及流动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11-聚合物熔体流动速率及流动活化能的测定实验十一聚合物熔体流动速率及流动活化能的测定在塑料加工中,熔体流动速率是用来衡量塑料熔体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塑料的流动速率,可以研究聚合物的结构因素。
此法简单易行,对材料的选择和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有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工业生产中采用十分广泛。
但该方法也有局限性,不同品种的高聚物之间不能用其熔融指数值比较其测定结果,不能直接用于实际加工过程中的高切变速率下的计算,只能作为参考数据。
此种仪器测得的流动性能指标,是在低剪切速率下测得的,不存在广泛的应力应变速率关系,因而不能用来研究塑料熔体粘度和温度,粘度与剪切速率的依赖关系,仅能比较相同结构聚合物分子量或熔体粘度的相对数值。
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塑性塑料在粘流态时粘性流动的规律。
2.熔体速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所谓熔体流动速率(MFR)是指热塑性塑料熔体在一定的温、压力下,在10分钟内通过标准毛细管的质量,单位:g/10min。
对于同种高聚物,可用熔体流动速率来比较其分子量的大小,并可作为生产指标。
一般来讲,同一类的高聚物(化学结构相同)若熔体流动速率变小,则其分子量增大,机械强度较高;但其流动性变差,加工性能低;熔体流动速率变大,则分子量减小,强度有所下降,但流动性变好。
研究流动曲线的特性表明,在很低的剪切速率下,聚合物熔体的流动行为是服从牛顿定律的,其粘度不依赖于剪切速率,通常把这种粘度称为最大牛顿粘度或0剪切粘度η0,它是利用η=f (S )关系,从很小的剪切应力(S )外推到零求得的。
根据布契理论,线形聚合物的零剪切粘度与大于临界分子量的重均分子量(w M )的关系式为 3.40w KM η=,式中K 是依赖于聚合物类型及测定温度的常数。
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分子量分布较窄或分级的高密度聚乙烯,是遵守3.4次方规则的。
但在分子量分布宽时,M 的指数有所增大。
如果使指数保持为 3.4,则需用某种平均分子量(tM )代替重均分子量,其关系式为:3.40t KM η= ---------------------------------------- (l ) 式中,w t Z M<M <M 。
实验11(光栅位移传感器)实验报告
实验十一光栅位移传感器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光栅传感器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
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元件是主光栅和指示光栅,他们是在一块长条形的光学玻璃板上,均匀地刻上许多明暗相同、宽度相等的刻线。
光栅传感器中一般在10-100 线/毫米。
当指示光栅置于主光栅上面,并且使指示光栅和主光栅的刻线之间有一很小的偏角θ。
在光线照过光栅时,由于遮光效应,在指示光栅上就会产生若干条明暗的条纹。
这些条纹称之为莫尔条纹。
当主光栅和指示光栅在左右方向做相对移动时,莫尔条纹也相应地等量作上下移动,通过光敏元件测量莫尔条纹的移动数量,就能测量指示光栅的微小移动量。
为了提高光栅传感器的分辨率,通常对光栅传感器输出方波进行四倍频细分,使光栅计数分辨率提高四倍。
本实验用传感器的显示分辨率为0.005mm(5um)。
本实验附上光栅和指示光栅各一块可以进行莫尔条纹演示。
三、实验器械
光栅传感器位移演示装置、光栅传感器实验模板、主光栅和指示光栅各一块(玻璃片)四、实验接线图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数据拟合图像如下。
实验11 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5.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的步骤 (1)调整定位螺丝,使指针指向电流的零刻度。 (2)选择开关置于“Ω”挡的“×1”,短接红、黑表笔,调节欧姆调零 旋钮,使指针指向电阻的零刻度,然后断开表笔,再使指针指向∞刻度处。 (3)将两表笔分别接触阻值为几十欧的定值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 值,然后断开表笔,再与标定值进行比较。 (4)选择开关改置“×100”挡,重新进行欧姆调零。 (5)再将两表笔分别接触标定值为几千欧的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 值,然后断开表笔,与标定值进行比较。 (6)测量完毕,将选择开关置于交流电压最高挡或“OFF”挡。
②用直流电流挡 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若电流表的示数为零,则说明与电流表串联 的部分电路断路。 ③用欧姆挡检测 将各元件与电源断开,然后接到红、黑表笔间,若有阻值(或有电流) 说明元件完好,若电阻无穷大(或无电流)说明此元件断路。 (2)若电路中只有短路故障,且只有一处,短路故障的检测方法 将电压表与电源并联,若电压表示数为零,说明电源被短路;若电压 表示数不为零,则外电路的部分电路未被短路或未完全被短路。然后将电 压表逐一接到各元件两端,根据电压表示数是否为零,判断各元件是否短 路。
(3)多用电表测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原理 ①直流电流挡:直流电流挡的几个挡位实际是由同一表头并联或混联 不同电阻改装而成的几个量程不同的电流表。 ②直流电压挡:直流电压挡的几个挡位实际是由同一表头串联不同电 阻改装而成的几个量程不同的电压表。 ③欧姆挡:欧姆挡的几个倍率挡,实际是由同一表头连接在不同电源 和电阻的电路中而成的几个倍率不同的欧姆表。 其中单表头多量程测电流、电压的原理参见第九章第2讲电流表和电压 表的改装。
第九章 恒定电流
试验十一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系列测定
实验十一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系列测定一、实验目的:从一份植物样品中系统分离和测定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及蛋白质等多种成分,不仅对研究植物碳氮代谢,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作为鉴定其品质的重要指标,另外也有助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一) 分离提取原理在80%~85%的乙醇中,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蔗糖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等溶解,而淀粉及蛋白质沉淀,再用9.2mol/L高氯酸溶解淀粉(蛋白质沉淀),最后用0.1mol/L氢氧化钠溶解蛋白质。
选用适当的方法测定各个提取液中相应物质的含量。
(二)测定原理1.蒽酮比色法——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经浓硫酸处理,生成糠醛,再与蒽酮脱水缩合而生成蓝绿色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呈线性关系,蒽酮反应的颜色深浅,随温度条件和加热时间而变化,葡萄糖显色高峰在100℃时,加热10min后出现,而核糖在相同温度下,加热3min出现。
此法灵敏度高,糖含量达30μg即可测定。
2.茚三酮比色法——氨基酸含量测定氨基酸的游离氨基与水和茚三酮作用后,产生二酮茚胺的取代盐等蓝紫色化合物,在570nm下有最大光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成正比。
3.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法————蛋白质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在游离状态时成红色,当与蛋白质结合后成青色,后者最大光吸收在595nm,在一定范围内(0~1000μg/ml),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此法快速灵敏,反应在2min内即达到平衡,室温1h内颜色稳定,而且干扰物也少。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1、仪器(1)25ml刻度试管×8,15ml试管×20(2)10ml离心管×2(3)容量瓶50ml×1,25ml×1(4)移液管5ml×2,2ml×4,1ml×2,0.1ml×2(5)洗耳球(6)恒温水浴锅(7)离心机(8)电子天平(9)分光光度计2、试剂1.样品分离提取80%乙醇,9.2mol/l高氯酸,4.6mol/l高氯酸,0.1mol/l氢氧化钠,2..可溶性羰基淀粉测定(1)葡萄糖标准溶液(100μg/ml):0.1g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 (2)硫酸蒽酮试剂:0.2g蒽酮,1g硫脲(阻氧化剂),缓缓加入100ml浓硫酸,边加边搅拌,溶解后成黄色透明溶液,处于棕色瓶中,4 冰箱中保存。
实验十一已内酰胺的制备
实验⼗⼀已内酰胺的制备实验⼗⼀已内酰胺的制备⼀、实验⽬的1. 掌握贝克曼重排制备已内酰胺的原理和⽅法2. 进⼀步熟悉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已内酰胺是⼀种重要的有机化⼯原料,它是⽣产尼龙-6纤维(即锦纶)和尼龙-6⼯程塑料的单体,在汽车、纺织、电⼦、机械等众多领域具有⼴泛应⽤。
尼龙-6⼯程塑料主要⽤于⽣产汽车、船舶、电⼦器件和⽇⽤消费品等构件;尼龙-6纤维则可制成各种纺织品;此外,已内酰胺还可⽤于⽣产L-赖氨酸、⽉桂氮卓酮等⼯业品。
已内酰胺可以通过环已烷、苯酚、甲苯等为原料来进⾏合成,⽽⽬前世界上80%的已内酰胺都是以环已烷为原料,通过环已酮肟发⽣的贝克曼重排反应来合成的。
其反应式如下:酮肟在酸性催化剂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强酸的三氯化磷、五氯化磷、苯磺酰氯和氯化亚砜等试剂作⽤下,重排成酰胺的反应称为贝克曼(Beckmann)重排,反应机理如下:研究表明,酮肟⾸先在酸的催化作⽤下发⽣羟基的质⼦化,帮助羟基离去。
离去基团与迁移基团处于反式,基团的离去与基团的迁移是同步进⾏的,迁移基团在迁移前后构型不变。
已内酰胺常温下容易吸湿,具有微弱的胺类刺激性⽓味。
易溶于⽔、醇、醚、烷烃、氯仿和芳烃等溶剂。
受热易发⽣聚合反应。
纯的已内酰胺为⽩⾊晶体或结晶性粉末,mp 69~71 o C。
已内酰胺的红外光谱图三、仪器与试剂仪器:三⼝烧瓶,恒压滴液漏⽃,布⽒漏⽃,分流漏⽃试剂:环已酮肟2.00 g(17.7 mmol),85% 硫酸3.0 mL,20% 氨⽔,⼆氯甲烷,⽯油醚,⽆⽔硫酸镁,活性炭四、物理常数五、实验步骤1.已内酰胺的合成在50 mL三⼝烧瓶中加⼊2.00 g环已酮肟,3.0 mL 85%的硫酸,摇匀。
在⼩⽕上慢慢加热[1],⾄有⽓泡产⽣(约120 o C),⽴即将⽕移开,反应剧烈放热,温度很快⾃⾏上升(可达160 o C),反应在⼏秒内即完成。
稍冷,装上温度计和恒压滴液漏⽃,并在冰盐浴中冷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9)在最上方新建一个图层,命令“光环”。 )在最上方新建一个图层,命令“光环” 使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椭圆,删除中间埴色区域, 使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椭圆,删除中间埴色区域, 保留边框,在该椭圆中再绘制一个小一些的椭圆, 保留边框,在该椭圆中再绘制一个小一些的椭圆, 将两个椭圆中间的部分填充上白色, 将两个椭圆中间的部分填充上白色,删除两个椭 圆的边线,留下一个光环, 圆的边线,留下一个光环,利用任意变形工具缩 放、倾斜并移动光环到星球上,因为该光环在星 倾斜并移动光环到星球上, 球的上方所以会遮住星球的部分用橡皮工具擦除, 球的上方所以会遮住星球的部分用橡皮工具擦除, 如图4所示 锁住“光环” 所示, 如图 所示,锁住“光环”层。 图4 光环”的上方新建一个图层, (10)在“光环”的上方新建一个图层,命 ) 彗星” 令“彗星”。 光环”的图层上, (11)在“光环”的图层上,用椭圆工具绘制 ) 彗头” “彗头”,填充由青色和白色组成的放射状渐变 颜色。用矩形工具绘制“彗发” 颜色。用矩形工具绘制“彗发”,填充由黄色和 的线性渐变颜色,如图5所示 所示。 白色组成 的线性渐变颜色,如图 所示。 (12)选中彗星,执行【修改】→【转换为元 )选中彗星,执行【修改】 【 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行为为“ 件】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行为为“图 元件,命令为“彗星” 单击“确定” 形”元件,命令为“彗星”,单击“确定”按 钮。 (13)选中彗星图层,在第 幀中将彗星拖到 )选中彗星图层,在第1 右上方的场景之外。 右上方的场景之外。
实验内容
1、 变形五角星 、 (1 )新建一宽和高为300*250像素, 新建一宽和高为 像素, 像素 背景为白色的文件。 背景为白色的文件。 效果图1 效果图 效果图2 效果图
(2)利用多边形工具绘制一个没有笔触的五边形。利用对齐面板将其相对于舞台 )利用多边形工具绘制一个没有笔触的五边形。 水平和垂直居中。 水平和垂直居中。 3)在第20帧插入关键帧 将多角星形工具样式设置为星形,删除五边形, 帧插入关键帧, (3)在第20帧插入关键帧,将多角星形工具样式设置为星形,删除五边形,绘 制一个五角星。 制一个五角星。
3、使用图层和运动渐变手段制作彗星撞星球动画效果 、使用图层和运动渐变手段制作彗星撞星球动画效果 彗星撞星球动画 制作步聚 像素, (1)新建一文件,宽和高为 )新建一文件,宽和高为550*400像素,背景为黑 像素 色。将图层改名为“背景”。 将图层改名为“背景” (2)单击并按住矩形工具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 ) 多角星形工具” 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选项” “多角星形工具”,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选项” 按 在弹出的“工具设置”对话框中“样式” 钮,在弹出的“工具设置”对话框中“样式”选择 星形” 边数”设置为“ ,即绘制四角星, “星形” ,“边数”设置为“4”,即绘制四角星,填 充色为黄色,边线为白色。 充色为黄色,边线为白色。
实验十一
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与方法:
Flash 动画的制作
1、在Flash 8.0中 帧动画包括三种基本的动画形式:运动渐变动画,形状渐 、 中 帧动画包括三种基本的动画形式:运动渐变动画, 变动画和逐帧动画。 变动画和逐帧动画。 (1) 运动渐变动画:是指给物体一个开始的位置和终止位置,使它们的移 ) 运动渐变动画:是指给物体一个开始的位置和终止位置, 缩小、放大、旋转或它们的混合运动实现中间过渡,使其产生运动的效果。 动、缩小、放大、旋转或它们的混合运动实现中间过渡,使其产生运动的效果。 能够应用运动渐变的物体必须是“元件” 能够应用运动渐变的物体必须是“元件”。 (2)形状渐变动画:是指给物体一个开始形状和终止形状,中间自然过渡, )形状渐变动画:是指给物体一个开始形状和终止形状,中间自然过渡, 经过变形生成另外的物体,如圆变成方形, 经过变形生成另外的物体,如圆变成方形,使其产生形状的变化效果 。但“元 和文字(没有矢量化的文字),不能产生形状动画。 ),不能产生形状动画 件”和文字(没有矢量化的文字),不能产生形状动画。 (3)逐帧动画:自己绘制每一帧的动作,将每一帧都作为关键帧的动画,来 )逐帧动画:自己绘制每一帧的动作,将每一帧都作为关键帧的动画, 实现无法用渐变动画实现的效果,但一般不推荐频繁使用逐帧动画, 实现无法用渐变动画实现的效果,但一般不推荐频繁使用逐帧动画,因为关键 帧的增加将加大动画文件的大小。 帧的增加将加大动画文件的大小。 2、动画的每个场景都是由许多的帧和层组成的。在Flash 8.0中的时间轴上, 、动画的每个场景都是由许多的帧和层组成的。 中的时间轴上, 中的时间轴上 列就是层,行就是帧。 的图层分为普通图层、引导图层和遮罩图层: 列就是层,行就是帧。 Flash 的图层分为普通图层、引导图层和遮罩图层: 可以在上面绘制一些用来创建不规则运动的轨迹。 (1)引导图层可以在上面绘制一些用来创建不规则运动的轨迹。 )引导图层可以在上面绘制一些用来创建不规则运动的轨迹 (2)遮罩图层能够将下一图层的内容全部遮挡住,类似于 )遮罩图层能够将下一图层的内容全部遮挡住,类似于Photshop中的图层 中的图层 蒙版,利用遮罩层可以制作遮罩和被遮罩动画。 蒙版,利用遮罩层可以制作遮罩和被遮罩动画。
图2
图3
2、利用帧动画技术制作霓虹灯文字效果 、利用帧动画技术制作霓虹灯文字效果 像素, (1)新建一宽和高为 )新建一宽和高为300*100像素,背景为白色 像素 的文件。 的文件。 (2)选择“文本” 工具在舞台上输入文字“霓 )选择“文本” 工具在舞台上输入文字“ 虹灯” 设置文字颜色为蓝色。 虹灯”,设置文字颜色为蓝色。 帧分别插入关键帧, (3)在第 、11、16帧分别插入关键帧, )在第6、 、 帧分别插入关键帧 将这四个关键帧中的文字颜色修改为红色、 将这四个关键帧中的文字颜色修改为红色、 黄色、绿色。 黄色、绿色。 帧插入帧, (4)在第 帧插入帧,使最后的绿色能保 )在第19帧插入帧 留5帧。此时测试可以看到文字颜色变换效果。 帧 此时测试可以看到文字颜色变换效果。 ( 5)在第 、10、15、20帧分别插入 )在第5、 、 、 帧分别插入 空白关键帧,产生文字闪烁效果。 空白关键帧,产生文字闪烁效果。 (9)保存文件 ) 霓虹灯效果
实验十一
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及要求:
Flash 动画的制作
1、掌握Flash 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及制作 、掌握 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 方法。 方法。 2、掌握Flash图层的概念,了解 、掌握 图层的概念, 图层的类型, 图层的概念 了解Flash图层的类型,掌握引导图层、遮 图层的类型 掌握引导图层、 罩图层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利用引导轨迹、遮罩层制作相关类型动画。 罩图层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利用引导轨迹、遮罩层制作相关类型动画。
(5)在混色器面板中选择“放射”,给正圆填充 )在混色器面板中选择“放射” 一种由土黄和白色组成的放射状颜色, 一种由土黄和白色组成的放射状颜色,使用填充 变形工具将中央的白色亮点移动到右上方,如图2 变形工具将中央的白色亮点移动到右上方,如图 所示。 所示。 (6)为了制作下面星球的爆炸效果,要将星 )为了制作下面星球的爆炸效果, 球分割成几块,爆炸时分散开去,使用铅笔 球分割成几块,爆炸时分散开去, 工具在星球上任意分割,如图3所示 所示。 工具在星球上任意分割,如图 所示。 图2 (7)选中所有碎片,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 )选中所有碎片,单击右键, 单中选择“分散到图层”命令, 单中选择“分散到图层”命令,这时所有的 碎片分布到图层中去, 碎片分布到图层中去,一个碎片占一个图层 共有13个碎片 也就是有13个图层 个碎片, 个图层, 共有 个碎片,也就是有 个图层,原来绘 制完整的星球图层空下来了,将其删除。 制完整的星球图层空下来了,将其删除。 (8)选中分散到各层的所有碎片,执行【修 )选中分散到各层的所有碎片,执行【 改】→【组合】命令。 【组合】命令。
图5
幀插入关键幀, (14)给以上各层的第 幀插入关键幀,在 )给以上各层的第5幀插入关键幀 彗星”层的第5幀中将彗星拖到星球上 幀中将彗星拖到星球上, “彗星”层的第 幀中将彗星拖到星球上,如 所示。 图6所示。然后设置从第一幀到第 幀的运动 所示 然后设置从第一幀到第5幀的运动 渐变动画。 渐变动画。这样就完成了彗星撞击星球的过 程。 (15)下面来制作星球爆炸过程。“彗星”、 )下面来制作星球爆炸过程。 彗星” 光环”层就此消失, “光环”层就此消失,不必再向后添加关键 在所有“碎片”图层的第8幀插入关键幀 幀插入关键幀, 幀。在所有“碎片”图层的第 幀插入关键幀, 将各碎片朝相应的方向拖到工作区外,如图7 将各碎片朝相应的方向拖到工作区外,如图 图6 所示 幀到第8幀设置为 (16)分别将这些层从第 幀到第 幀设置为 )分别将这些层从第5幀到第 运动渐变。为了延续动画效果, 运动渐变。为了延续动画效果,在所有图层 的第15幀插入幀 幀插入幀。 的第 幀插入幀。本实验的时间轴和层次关 系如图8所示 所示。 系如图 所示。引导层制作写字效果 、 利用引导层制作写字效果 操作步聚
(1)新建一背景为白色,高和宽为 )新建一背景为白色,高和宽为300*200的文件 。 的文件 (2)使用文本工具在舞台中输入字母K,将字体改为华文 )使用文本工具在舞台中输入字母 , 彩云,字号为96, 并将此图层命名为“ 彩云,字号为 ,产生空心字效果 。并将此图层命名为“轮 廓”。 分离” (3)执行“修改”|“分离”命令,将字母打散。Flash中 )执行“修改” 分离 命令,将字母打散。 中 的文字对象必须经过分离转变为图形对象才能进行填充、 的文字对象必须经过分离转变为图形对象才能进行填充、擦 制作变形动画等操作。 除、制作变形动画等操作。 在这个图层中绘制一条直线作为笔。 (4)新建一个图层,命名为“笔”,在这个图层中绘制一条直线作为笔。 )新建一个图层,命名为“ (5)在图层笔的上方新建一个引导层,将轮廓层中的字母复制,执行“编辑”|“粘贴到当前 )在图层笔的上方新建一个引导层,将轮廓层中的字母复制,执行“编辑” 粘贴到当前 位置”命令,将字母轮廓粘贴到引导层,使引导层字母和轮廓字母完全重合。锁定“轮廓”和 位置”命令,将字母轮廓粘贴到引导层,使引导层字母和轮廓字母完全重合。锁定“轮廓” 图层,使用橡皮擦工具将引导层字母轮廓擦出了个缺口, “笔”图层,使用橡皮擦工具将引导层字母轮廓擦出了个缺口,区分出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位 置。 图层的的第30帧插入关键帧 在第1帧 帧插入关键帧, (6)在“笔”图层的的第 帧插入关键帧,在第 帧 ) 中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笔的中心调整到笔尖, 中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笔的中心调整到笔尖,再将笔拖 动到引导线起点,在第30帧将笔拖动到引导线终点 帧将笔拖动到引导线终点, 动到引导线起点,在第 帧将笔拖动到引导线终点,在 帧上右击, 第1帧上右击,创建动作补间动画。 帧上右击 创建动作补间动画。 (7)隐藏引导层,在轮廓层每隔一帧创建一个关键帧, )隐藏引导层,在轮廓层每隔一帧创建一个关键帧, 将每个关键帧中笔后面的文字轮廓擦除,完成写字效果。 将每个关键帧中笔后面的文字轮廓擦除,完成写字效果。 帧插入帧, (8)分别在各层的第 帧插入帧,使画面停留 帧。 )分别在各层的第35帧插入帧 使画面停留5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