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思品课上“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思品课活起来[论文]
让学生动起来,让思品课活起来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是思品课的主要任务。
在新课程标准逐渐深化的今天,思品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以学生为本的路,让学生动起来,让思品课活起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情感教育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有思想,活力和发展的空间。
为了能使自己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我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注意角色的转变,研究教法,搞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使课堂活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如果把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只是简单地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就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带动学生使课堂活起来。
二、注重情感教育,让思品课在学生心里活起来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
1.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自己要发自内心地爱这门课。
在讲授初三爱国主义内容时,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又讲大道理不爱听。
我会在收集的爱国故事中挑出自己最感动的讲给学生听,人们常说:打动自己才能去打动别人。
2.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不能很好地说服今天的学生,我往往会花时间收集有效的故事。
初中思品课堂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经验谈word资料4页
初中思品课堂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经验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只是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同时也对教学课程的教学手段、模式、方法都有着实质上的要求,所以初中思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实际的教学中获取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反思,从而使得初中思品课堂更加具有多样化、高效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注重思品课堂的教学氛围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唤起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师生间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同时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较宽松的氛围下自由学习、自由思考,尽最大的可能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手,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加到学习的氛围中。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心理中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活动最有利的条件,同时表扬与赞许也是使人心理安全的重要要素,如果人在心里上觉得安全的时候,就不怕表现出自己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他将处于心理自由的状态,没有任何防御”。
所以思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摆正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成为学生的指导顾问和服务者,并且敞开心扉和学生之间交流,关心每一位班级的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放松,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之后,充分地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得思品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学生的求异思维从长期的教育看来,很多的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方法,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基本很少发问,缺少参与教学的意识,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怠慢,不能主动的思考,很难调动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初中思品教师应该努力的保护学生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增加思品课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兼容不同的声音,尤其在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行为给予肯定,然后在对其发言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冲破思维的定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策略初探
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策略初探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
《品德与生活》就能为孩子们搭起一个美丽的舞台,它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以活动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让孩子们在此演绎自己精彩的少年人生。
一、做好引领准备,搭建有效舞台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它提出的话题,列举的事例不可能全部都适宜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因此,老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增、删、添、改,设计。
如设计《合作与竞争》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入手,到大家爱玩的各种小游戏,感知“合作无处不在”;再到由“生活”视频、图片中寻找合作带来的好处;直至最后的实践活动“我们合作值日、合作收作业”。
每项活动的设计都体现老师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多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使教学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激发孩子懂得合作的自主意识。
二、落实引领内容,旋转心灵舞台1、课堂情境生动形象,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
低年级的学生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好奇心强。
因此,同样是《合作与竞争》一课,在这堂课一开始,老师创设的“脑筋急转弯”游戏,让孩子“喜欢怎么猜就怎么猜”一情境,巧妙使用多媒体视频,让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孩子眼球,及时在呈现视频高潮处停止,创设竞猜“猜猜小螃蟹遇到飞鸟时会怎么办?猜猜小企鹅遇到鲨鱼后怎么击败鲨鱼?”情境,而后再继续视频公布答案,让学生从中自己发现“合作”的强大力量创造的奇迹中开始一课的教学。
正如明代文学家谢才秦谈及文章开头时所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
”老师精心收集的视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直观感知“合作”带来的奇迹,愿意兴趣盎然地继续参与课堂感受“合作”的魅力。
思品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思品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强调“思品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要想真正做好这些就要在教学中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实现教育民主化,就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说话中解放出来。
”民主平等的教师不会武断的批评学生,而是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为他们创设机会,对于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给予鼓励,而不是当头棒喝,学生就会从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变得大大方方、敢说敢做。
比如在讲解初一教材“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一知识点时,我提出:“父母平时很辛苦,我能做些什么?”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劝父母多休息一会儿。
”有的说:“我会让父母去看场电影,让他们放松一下,这天我来当家。
”还有的同学说:“我会帮助父母一起来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
”甚至有的同学说:“我给父母洗洗脚,让他们放松放松。
”学生回答的都有其自己的道理,我都予以肯定,并给予热烈的掌声。
这样,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无形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怎样上“活”思想品德课
怎样上“活”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教导学生道德品质,还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可能显得乏味和枯燥,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何上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成为了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下面将分享一些如何上“活”思想品德课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堂上变成思考者和交流者。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达到共同探讨的目的。
要结合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分享真实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发现和思考其中的人生道理,从而感受到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进行相关的讲座或交流活动,让学生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到思想品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要注重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塑造。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感受中接受道德观念的熏陶。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让他们体会到善良、宽容、感恩等情感的价值,让道德观念在情感的激励下深入学生心灵。
要求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合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举办道德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到道德行为的乐趣和意义。
家庭也可以通过亲子谈话、家庭作业等形式,让道德品质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由内而外地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上一堂“活”思想品德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生活实际,注重情感教育,同时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知”是基础,“行”是目的,而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把学习道德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形成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
”从这一角度考察,我们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角色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动”起来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动”起来摘要:如何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目前对多数教师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
尤其是我们教材的不断革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少讲,怎样启发学生,怎样真正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从理论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以全面提高?从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
关键词:舞台机会动力随着今年来我们初中教材的不断革新,内容看似减少了,其实不非如此,而是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提高了。
一堂成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应是学生们的舞台,老师只是一个配角。
要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课堂的舞台上“舞动”起来,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论以下几点:一、给同学们提供“动”的舞台在以往的教学中,讲台是教师的领地,学生的禁地。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拉近师生间距离和情感,给学生们提供“动”的舞台,让学生们学习发挥主动性,我尝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
为此,每节课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新闻主播三分钟”。
此环节时间安排为课前三分钟。
我希望通过这一环节,首先让大家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其次给学生们一次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舞台可以自由发挥和自由安排。
这一环节我要求同学们必须课前认真准备,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进行收集。
新闻的内容不得少于三条,可以做一定记录。
在新闻播报时,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课前三分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借此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此,小小的三尺讲台给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使他们的各项素质和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增强了大家的竞争力,都希望自己能播报的好,最终整个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学生切实“动”起来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转变的关键,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所以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和教师一味强调知识理论、压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很重要的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打破以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想方设法通过教改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
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和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情境模拟法
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或情节,让学生在模拟 中体验和感悟,增强情感认同。
问题导向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平时表现评价
期末考试评价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讨论贡献等平时表现,给予客观评价。
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 综合评价。
自我评价与互评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 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帮助学 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结合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给予学 生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01
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的背景
当前思想品德课堂的现状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 兴趣不高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 ,与学生生活脱节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 创新和激情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 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
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
“活”起来课堂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05
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效 果分析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期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 趣和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了解这些目标与他们的利益和 需求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使用幽默、故事、实例等方法来使学习变得有趣和轻松,同时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2008-07-01 10:12:46)转载▼标签:杂谈在很多家长、学生甚至在其他各科的老师眼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无趣、无聊并且无多大现实意义的课,学生上课时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甚至还有睡觉的,对于思想品德课产生不了兴趣。
但是思想品德课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日渐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了。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所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已经使用两年了,新教材无论从难度,广度和趣味性上都有巨大突破,同时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课程标准》中将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
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在活动中感悟。
并且规定在政治课总课时中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20%,但是教材中的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单独无法完成。
如何改变原有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尴尬境地,克服现有教材中的缺陷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
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形成一定的学习合作小组,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现就对如何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关于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的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
合作学习中的几大要素——积极互赖、人人尽责、同时互动、人际和小组技能以及小组自制,能够培养学生对小组的责任感,对学习的责任感,并且能使自己在同伴中受益,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全面认识自己以及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课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合作学习,划分合作小组是关键,如何把全班学生分成异质小组是关键中的关键。
将学生按照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
让思品课“活”起来
让思品课“活”起来现在有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晦涩、枯燥、乏味、空洞,尤其是涉及法律部分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让政治课真正活起来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不要小看新闻时事的力量,每天上课给学生说点最新的时政要闻就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因为许多学生课下聊天对于当前的一些热点时事也会津津乐道,所以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将丰富生动的时事事例和教材有机联系在一起就能激发起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能调动起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比如:在讲初二《生命与健康的权利》时,给学生介绍有关“三鹿奶粉”的相关时事材料,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事例贯彻到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肖像与姓名的权利》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肖像权和姓名权”被侵害的角色,体会被侵害后的心情,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维权卫士”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摘要: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
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更会学、愿意学,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激发;主动性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67-0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记住教师讲授的现成的结论,而现代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对知识进行意义上的认识和精神上的感悟,特别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教学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探索社会现实和自我成长的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呢?在教学中本人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一点浅显的见识。
一、在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课堂阅读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课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这两层含义延伸到课堂上就是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
我们以往思想品德课堂,学生其实是很少有机会“阅读”的,即使有机会阅读,学生面对的往往也不是课文本身,而主要是“揣摩”教材编撰者(实际上主要是教参)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思考和练习”的答案。
让学生动起来, 上活思想品德课
让学生动起来,上活思想品德课目前,有一部分中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比较单调,枯燥。
不容否认,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
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内容枯燥,方法呆板,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明理、启智、导行功能不能发挥,效果不尽如人意。
凡是教过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知道要上好思想品德课谈何容易。
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老方法、老经验,从上课到下课,教师一个人向学生“满堂灌”,唱“独脚戏”,让学生被动接受,效果肯定好不了。
我认为,必须让课堂活起来。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在活动中产生体验,产生感动,形成冲动,最终化为行动。
这才能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讲究导入艺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讲究新课的导入,他们十分注重导入的设计。
如果导入设计得好,生动有趣,或者别开生面,或者引人深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
如果每节思想品德课都不讲究导入,就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肯定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空洞干瘪、毫无生气,自然不会积极参与,完全可能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僵局,教师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哪里还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故事、典型案例导入,也可以利用课文插图、投影、课件、教学挂图导入,还可以利用对话、讨论、表演导入。
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设计新课导入,不断变换导入方式,给学生以新鲜、直观、生动、情趣横生的感觉,彻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状况,使学生远离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如《难报三春晖》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
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一提起思想政治课教学,许多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单调、枯燥、法味。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许多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近二十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和体会到: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辩证统一。
课堂教学中只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1 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转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1.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本身直接引起的,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直接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以及由直观到具体的认知规律,努力创设情境,使他们全神贯注地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开展“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等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选用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多种媒体参与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甚至利用教师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一种催人向上的情景,激励学生、鞭策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竞争。
1.2揭示政治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政治不仅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
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高度的概括、准确的语言、新颖的设计、广博的内容等构成了政治本身深刻丰富的内在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思品课上“活”起来(阿克苏市第四中学阿克苏843000)
改版后的思品课内容与生活实际找到了结合点,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然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能力等因素,就“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创新意识的唤起、个性发展的促进”等要素进行探索,让课堂的主体——全体学生“活”起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指导学生阅读,是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作为当代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机器。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学会掌握课程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
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
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粗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功夫。
书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
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
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
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
因此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之前,要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3、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进行有效课堂阅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二、教师设疑导思,是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
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思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1、针对学情设疑导思。
针对“意志”、“坚强意志”等七
年级学生难于直接理解的内容,在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学生感
兴趣的小品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意志品质的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为坚强喝彩》教学中,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薄弱
的学情,采取“自我测试问卷”及组织学生参与“意志银行”活动等设疑,导入“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学习。
2、电教手段设疑导思。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产生节奏性更替,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在《为坚强喝彩》这一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黄河大合唱》等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歌曲,《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千手观音》等回味深长的录像,《袁隆平》、《体操教练》、《夏令营中的较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材料设疑导思,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达到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是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核心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结论唯一”,课堂当作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
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创设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在活动和讨论中内化思想品德。
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
惑”这一话题;在《钢铁是怎么炼成》这一课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然后相互交流有无坚强意志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在这一课的第二个标题“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
这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与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了思想品德课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