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偏好公平_一个演化视角的解释
社会公平观念的历史演变
社会公平观念的历史演变公平观念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涉及到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机会、资源和成果的分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公平观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文将探讨社会公平观念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东方到西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公平观念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社会的公平观念在古代社会,公平观念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
在许多文明中,公平被视为一种美德和社会的理想状态。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平观念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力分配上。
当时的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言论自由权。
同时,法律也被视为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约束。
二、中世纪和近代社会的公平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社会的公平观念逐渐转向了经济权利和机会的分配。
当时的社会强调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和机会均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法律也被视为实现公平的重要工具,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共识。
三、现代社会的公平观念现代社会的公平观念已经超越了经济和政治的范畴,它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公平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公平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资源和成果分配的权利,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
同时,人们也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机会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四、公平观念的历史演变原因社会公平观念的历史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公平观念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对公平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其次,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也对公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对公平的理解和追求也存在差异。
最后,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也对公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理学解读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解读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公平和正义有着天生的心理需求。
公平和正义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石,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行为与发展。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揭示了其原因和影响,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公平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所得或承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应当相对平等。
人们对于公平的需求源自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期待。
在心理学中,公平需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公平需求体现了个体的自我保护心理。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个体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当个体感到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自尊受挫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公平需求反映了个体的正义感与道德观念。
人们普遍认为,公正是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当个体感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产生道德愤怒和道德压力,推动个体采取积极行动以恢复公正。
此外,公平需求也与个体的合作和信任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个体通常期望获得公平待遇。
公平性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得到公平对待时,才会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共赢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在不同国家、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和平等,个体更倾向于追求公平;而一些亚洲文化中重视集体利益和家族责任感,个体更注重平衡和谐。
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满足公平需求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合作意愿。
而缺乏公平性会导致个体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如社会不满、仇恨和冲突等。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
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公平的法律和制度。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平理论,又称均衡理论,是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
核心是,任何一个个体在参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都有义务尊重和平等及保护他人的权利,彼此关系应该以公正和平等为基础。
从根本上说,公平理论是一个价值取向,其要求每个人都应当以平等的角度看待他人,均衡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和教育等领域。
公平理论积极推崇公正,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偏见和不公平待遇,提出建立
起优质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渠道,有效规范和治理社会生活,保障他人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它强调共同尊重,教育,豁达的态度以及容忍他人的态度,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维护平等的和谐社会关系。
总之,公平理论是一种价值观,要求任何一个个体都应以平等的角度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注重排除任何形式的歧视与偏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义,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一、本文概述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旨在探讨人们在面对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时的心理感知和行为反应。
自其诞生以来,公平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及群体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核心观点、应用领域以及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公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公平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公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挑战,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脉络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正义原则。
然而,真正将公平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管理实践的,则是近现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
早期的公平理论主要围绕着“分配公平”展开,即探讨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有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论”,他们均强调了劳动和资本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公平分配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公平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
程序公平强调的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即每个人都应按照相同的规则和标准来对待;而互动公平则关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解释与听取意见等。
这一时期,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特纳的“程序公正理论”等著作,为公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平理论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涵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例如,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关注信息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分配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平等;而“组织公平”则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员工参与和激励机制等如何影响员工的公平感和工作绩效。
公平理论及其内涵
公平理论及其内涵1公平理论及其基本观点1961年,霍曼斯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平理论。
1964年,布兰对该理论进行优化。
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平理论是由亚当斯提出的。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社会交换关系中,个体会就自身付出的代价及得到的报偿开展社会性对比。
其中,和他人投入产出比值相比,如果自身投入产出比值与之类似,则会形成一种公平感和满足感;和他人投入产出比值相比,如果自身投入产出比值存在不同的情况,则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
所以,为将这一消极的心理感受消除,个体通常会借助下列方式来进行,包括改变本身的投入、改变本身的所得、改变对投入及产出的认知、离开造成不公平的环境或改变参考对象等。
在个体考量或感受公平时,可以选取下列四种不同的参照物:第一种,自我一内部,也就是在目前组织内个体在各个职位上的经验;第二种,自我一外部,也就是在目前组织之外个体的职位及情境的经验;第三种,别人一内部,也就是个体所属组织内的其他个体;第四种,别人一外部,也就是个体所在组织外的其他个体。
公平理论强调,个体在关注自身辛勤努力下得到的报酬绝对量的同时,还关注报酬相对量。
一般来讲,个体通常会与他人对比分析自身劳动代价及报酬等内容,以此判断衡量其中的公平度,对比的结论会直接关系并影响到个体在今后工作中的热情。
一种是进行横向对比,也就是个人得到的报酬与投入的比值和他人的比值之间予以对比。
另一种是进行纵向对比,也就是个人以自己目前得到的报酬和工作投入的比值和自身之前一段时间的比值之间予以对比。
借助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如果个体认为自身与他人的报酬一投入比或与自身之前一段时间的报酬一投入比相同,个体此时便能够感受到一种公平感,感到自身获得公正待遇,这样个体在日常工作中便能够拥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工作中来,进而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当报酬一投入的比值存在差异时,个体在对比中便很容易产生一种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心理,由此会伴随出现一种消极挫败感,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对个体工作热情产生极大的冲击。
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公正演讲稿
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公正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权利和机会的合理分配,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阶级、宗教等因素的歧视。
然而,我们生活的社会并不总是公正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公正来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公正,因为不公正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当一部分人
长期被剥夺了权利和机会,他们会感到不公平,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样一来,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安定的局面,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不公正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中,资源往往被集
中分配给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却得不到公平的分配。
这样一来,社会资源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如果社会更加公正,资源就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不公正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中,人才无法得
到充分的发挥,创新和创造力也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而如果社会更加公正,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就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公正来改变不公正的现状。
我们应该努力去消除种族、性别、阶级、宗教等因素的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稳定、和谐,资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够得到保障。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追求公平的原因——无知之幕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具体的问题上,都不会愿意把权利、特权和工作岗位随意地交给任意一个普通人。
5.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三:人的积极性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对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第三个批评是,积极性非常重要。
我们前面就有过多次的讨论,说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如果我们生下来就知道我们所有的财富会将被别人平分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社会的饼就不会做大。
在今天大多数文明社会生活的人,都已经从非常繁重和残酷的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是他们展开精神追求的基础。
伊斯特林悖论的一个逻辑错误在于,他在制作问卷的时候,问人们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相对狭窄的经验,而且只能运用他们相对有限的语言来做描述。
无论在穷的国家还是在富裕的国家,问卷问的都是“你幸福不幸福?”这里的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对的概念。这就好比在冰冷的国家,他们也会说冷和热;在炎热的国家,人们也会说冷和热。但他们所说的冷和热在绝对意义上是非常不同的。
6.对无知之幕批评之四:真的平均分配也做不到公平
对罗尔斯的第四个重要的批评是,当你说要平均分配的时候,你到底要平均分配什么。
你非常努力地工作,精心打磨自己的手艺,从来不放过学习的机会,逐渐你挣了很多钱。而我从来就喜欢袖手旁观,从来就喜欢吊儿郎当,从来就好逸恶劳,结果我挣了很多闲暇的时间。
这时候有人说:“我要来执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了,我要来让社会均等化了。”
追求公平的原因——无知之幕
谈到公平正义,就必须讲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其中无知之幕,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读书时,法理学老师还花了好几节课来介绍,但今天看到北大的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的讲解,觉得更清晰也更通俗易懂。以下是原文供大家学习欣赏。
公平理论的名词解释
公平理论的名词解释公平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要真正理解公平的含义并不容易。
公平是指对待个人或社会中不同群体的行为或态度具有公正、平等的原则。
然而,公平的定义和应用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可能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尝试对公平理论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一、公平的起源与定义公平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是对待不同人员或作品时评判的准则,不应偏向任何一方。
而亚当·斯密则将公平定义为根据个人付出和贡献来分配奖励和资源的原则。
这些早期的定义奠定了公平理论的基础。
公平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所差异。
在法律领域,公平被视为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正执行。
在经济学中,公平通常与资源分配和财富的公平性相关。
在社会学领域,公平则更多涉及到对待不同社会群体的平等和非歧视性。
二、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公平理论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1. 平等机会平等机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的目标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意味着每个人应该有同等的教育、工作和发展机会,而不受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的影响。
2. 资源再分配资源再分配理论强调,社会应该通过重新分配资源来缩小不平等差距。
这意味着富裕的个人或群体应该为社会中的贫困群体提供一部分资源,以实现更大的公平。
3. 需要差异需要差异理论认为,公平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相同的资源或待遇。
相反,公平应该基于个体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分配。
这种观点认为,不同个体的需求可能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和需求来决定公平的分配标准。
三、公平实践的挑战尽管公平理论在理念上很吸引人,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许多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1. 主观性公平的定义和判断往往具有主观性。
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和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普适的标准来评判公平。
2. 各种不平等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不平等,如财富、权力、机会等方面。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解读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解读罗尔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公平正义理论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于社会公正与分配领域。
本文将对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核心概念、原则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罗尔斯认为,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应当追求的重要价值,而不同于功利主义或自由主义等其他理论,他的公平正义理论注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纠正和修正。
在罗尔斯看来,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应当基于一个公平的基准,以确保社会中最为弱势群体能够获得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核心概念:原初地位和最大化最低机会原初地位罗尔斯提出了概念“原初地位”,指的是个体在一个虚构的初始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
在这个初始状态下,个体不知道自己属于何种社会群体,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能力和资源分配情况。
这种“无知”的状态有助于消除个体之间的偏见和偏好,并形成一个更为公正和客观的参考点。
最大化最低机会罗尔斯认为,在决定资源分配和社会制度时,应当优先考虑最为弱势群体的利益。
他提出了原则:在保证任何人获得最高可能机会时同时确保底线水准。
也就是说,在追求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陷入极度贫困和无助境地。
公平正义原则:差别原则和尊重人格原则差别原则差别原则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原则之一。
根据差别原则,任何不平等现象只有在对最不利群体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才能被接受。
也就是说,不平等与资源分配只有在促进整个社会福利并改善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时才具备合理性。
尊重人格原则尊重人格原则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它强调无论个体所拥有的具体能力和资源如何,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拥有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人格尊严,并受到公平对待。
这一原则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公平正义理论对社会公正的影响重分配与福利制度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对福利制度提出了重要启示。
根据他的观点,在分配资源和权力时,应当优先关注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经济弱势或身份受压迫群体。
名词解释公平理论
名词解释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指人们对于资源分配或权利分配的判断是否公平的一种理论。
公平理论源于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的是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行为的公平性问题,旨在实现公正和平等。
公平理论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框架,但它们都关注一种公平感和公正感,即人们对于资源、权利和机会的分配是否公平的评判标准。
不同的理论对于公平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寻求一种公认的公平原则。
在公平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一是平等观点,认为公平意味着资源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个体或者每一个群体,没有任何差别或者偏好。
平等观点主张人们应该平等地分享资源和机会,以实现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
二是差异观点,认为公平并不意味着资源分配的绝对平等,而是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和贡献来进行分配。
差异观点主张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资源分配,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和公正。
公平理论在不同领域和社会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经济学中,公平理论涉及到资源和财富的分配问题,包括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等。
在法律和政治学中,公平理论涉及到权利和权力的分配问题,包括人权保护、政治参与和司法公正等。
在教育和就业领域中,公平理论涉及到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包括教育公平、就业歧视和职业晋升等。
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公平理论,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机构制定公正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公平理论也能够引导个体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总之,公平理论是对资源和权利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种理论。
通过这种理论,人们可以对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资源的分配进行评价和判断,以实现公正、公平和协调的社会秩序。
近当代学者公平正义概念
近当代学者公平正义概念什么是近当代学者对于公平正义的概念?近当代学者对于公平正义的概念是指对于社会和个体所求的公平与正义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平正义的理论和观点,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涉及到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权力关系的平等性以及法律制度的公正性等方面。
尽管近当代学者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概念有一些争议,但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公平正义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近当代学者约翰·罗尔斯是公平正义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他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提出了“差别原则”和“原始自由原则”,强调公平正义需要考虑到最不幸福的人的利益,以及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他提出了“原始自由原则”,主张每个人有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才能进行合法的权力和资源分配。
罗尔斯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公平正义的本质和追求具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罗尔斯外,马克斯·韦伯也是公平正义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提出了“价值自由”的概念,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客观的、中立的原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公平正义问题。
韦伯还指出,公平正义涉及到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一种统一的标准或理念。
此外,近当代学者阿迪·奈尔也对公平正义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他关注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应该通过改革国际经济体系和促进全球贫困的减少来实现公平正义。
奈尔认为,全球社会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采取行动来解决全球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到自身国家的经济利益。
除了以上学者,近当代还有其他一些对公平正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例如马塞洛·斯特拉纳希奥、阿米蒂·塞纳、尼娜·斯特劳斯、玛歇尔·库恩和约翰·弗劳尔等。
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理论框架出发,对公平正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阐述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阐述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1当一个人获得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的结果之后,他不仅关系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关心报酬的相对量。
亚当斯认为奖励与满足的关系,不仅在于奖励本身,还在于奖励的分配上。
个人会自觉地将自己付出与所得的报酬的心目中的参照系比较,这种比较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说明:qp/ip=qx/ix公平理论这是激励理论中过程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
根据这种观点,员工往往会对自己的工作做出主观评价,当自己的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努力之比大于或小于他人的收入与他人付出的努力之比时,员工会感到不公平。
通常,个人总是高估自己和他人的努力,低估自己和他人的努力。
公平理论要求管理者关注员工的相对收入,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使之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实现物质奖励效用的最大化。
什么是公平理论世上没有公平,只有平衡;公平的概念应是公家给予的平衡;而不是公平正义;包括收入平衡,心理平衡,收支平衡;大自然也有生态平衡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
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物件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内格尔的公平观
虽然内格尔为我们提出了一种正当性的政治制 度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内格尔并不认为这样 的政治制度是存在的。
对通过政治方式靠近社会经济条件平等的困难表达了这么 多遗憾之后,我可能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对任何类型的不平 等充满了敌意的印象,现在该反驳那一印象了。
驱使我们考虑不平等的理由:
1、普遍的平等主义动机上是不现实的。 2、Moral equality does not mean that people are equal in all respect. 人们在道德上的平等(每个人生活的同等重要性) 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任何方面都是平等的。
内格尔认为一种可接受的个人道德和政治 道德的方法仍然值得探讨,他找不到让两 者完美协调的理论。 不存在同时能支配满足个人偏倚性的要求 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偏不倚要求的制度。 不能弥合自我
的分裂,这种 分裂来自立场 能够共同对待所有人都重要的的二元性。 平等的机构设计的问题并没有 解决,这部分是因为正确处理 每个人的个人性和非个人性关
立足的观点:
一些不平等并不是不好的,它也是有价值的, 不仅对个人有价值,对社会也有价值
于个人而言
不平等通常在于人们能够按照他们的自然能力自由的发 展自己。 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禀赋和才能 创造出最大的社会财富。 一个合理的社会不应该阻止人们行使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因为对于那些富有天赋,想要通过社会机制来发展才能 的人来说,这样做是不公正的。 如果仅仅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便让豪华住宅、高 级时装和雅致装潢消失的话,那么没有什么平等主义是 正确的。
对公平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对公平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职工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J.S.亚当斯认为: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他所感受的分配上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而职工的公平感取决于一种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
所谓社会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包括物质上的金钱、福利和精神上的受重视程度、表彰奖励等)与自己工作的投入(包括自己受教育的程度、经验、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消耗等)的比值与他人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
所谓历史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工作的投入的比值同自己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内的这个比值进行比较。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种社会比较,同时也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历史比较。
我们为何偏好公平:一个演化视角的解释
Why Do We Prefer Fairness: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View
作者: 董志强[1]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510006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65-7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公平心理;演化;进化心理机制;多主体仿真;理性
摘要:当代行为经济学已经确认人类存在公平心理偏好,但并未回答它从何而来。
本文提出一个演化解释:人类公平偏好的根源可能在于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
通过一个演化博弈模型和
随机演化仿真模型表明:(1)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族群中,公平偏好的单态社会是随机稳定的演化均衡,非公平偏好的双态社会也是演化稳定的但并非随机稳定的;(2)若同时考虑族群之间的竞争,则公平偏好的单态社会将是唯一的演化稳定均衡。
其原因在于,合作机会多少与合作
利益大小是此消彼长的,公平行为最能够平衡合作机会与合作利益对生存竞争的影响,从而成
为个体一族群两个层面的生存竞争中最具适存性优势的行为模式。
人类的公平偏好,可能源于
本能性的公平行为在人类早期进化中的适存性优势。
全国部分报刊经济类文章目录索引
非洲石油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及其主流影响分析
/ 昌兵 张 张 台秋
!
i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 国出口的影 响分析/ 红 肖
/ 庆 君 张
陈守敬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效应研究 杨 成月 王 革 世界经济霸权周期 : 一个一国模型/ 蔡一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究 2 1. 019
i
i
i
;
资源再配置与中国工业增长: 8 — 07年 1 5 20 9 / 曾先峰 李国平
刘兰娟 王 军
2 1. 0 18
i i
丹 莉
财政民生支出 C E G 模型闭合条件的选择与检验
/ 石季辉 基 于李嘉 图模型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的一个修正/ 何 昌
经 济研 究
趼 埘 亏考 2 1 0 1年 第 6 6期 ( 第 2 1 总 4 0期 )
农 业 经 济 问题
2 1 . 018
城乡居民的最低 生活需求 与低保标准/ 陈传波 新 型农 村合 作医疗 中的农 民支付意愿研究
— —
{
{
基于制度整合 的角度/ 华 陈
新 型农 村金 融机 构 : 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
— —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01 国际高峰论坛综述 21)
财经科 学 21. 018
l
!
/ 明 生 周
1
I
量化宽松、 财政赤字与美元资产安全/ 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贵
股市暴涨暴跌的界定及比较/ 擎 王
法定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研究/ 张世伟 罗 胤 分工演进 、 交易效率 与商业集群/ 尹德洪 市场经济下 的增长质量评价/ 吴练达 甘 晗
公平偏好;激励契约;委托—代理;行为经济学
公平偏好在激励契约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复杂,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谐。
在这一过程中,公平偏好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对激励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公平偏好、激励契约和委托代理的概念,分析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行为经济学因素。
一、公平偏好1. 公平偏好的概念公平偏好是指个体对于公平和公正的追求和重视。
在商业活动中,公平偏好往往体现为雇员对于工资待遇的满意程度,用户对于产品价格和质量的感知,以及合作伙伴间权益的平衡等。
公平偏好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决策,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市场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2. 公平偏好的影响公平偏好的存在对商业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员工激励契约中,公平偏好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在用户行为中,公平偏好决定了用户的购物意愿和忠诚度。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平偏好影响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信任和合作意愿。
二、激励契约1. 激励契约的概念激励契约是一种通过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引导个体行为的管理工具。
激励契约的核心是为了激发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激励契约中,雇主和雇员之间达成一种协议,约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激励员工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公平偏好对激励契约的影响公平偏好对激励契约的设计和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雇员在参与激励契约时,会根据自身对公平的偏好来评价奖励和惩罚的公正性。
如果员工认为契约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不公平,就会对契约的执行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在激励契约设计中,需要考虑员工的公平偏好,制定合理公正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提高契约的执行效果。
三、委托代理1. 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将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则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利益来执行任务。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维护双方的权益。
关于公平的议论文
关于公平的议论文公平到底是什么?是利益的均匀分配还是资源的共同分享。
公平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自我认识,它确实依赖于规则体现,但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背景之下,公平更多的变成了我们的主观态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公平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关于公平的议论文1“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来源于1776年发表的着名的《独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
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对人性的关怀而赐予每个人的礼物。
每个人一出生就与他人平等,不分地位,不分贵贱,不分种族,即使有任何差别。
是平等让人与人之间存在公平的待遇,是平等让人拥有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一架飞往纽约的飞机上,一位富有的中年白人妇女被安排坐在一位黑人旁边。
她怒目而视,而黑人却以微笑回应。
白人妇女发脾气,说不能忍受坐在黑人身旁,要求换位子。
几分钟后,空服员回来了说,经济舱已经客满了,但头等舱还有一个空位。
而且她已经获得机长的特别许可,他认为要一名乘客不应该和一个这么令人讨厌的人同坐。
随后空服员转向那名黑人邀请他到头等舱。
顿时周边的乘客热烈鼓掌。
美国着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
”每个种族都是有尊严的,诋毁,谩骂的话不应数落在他们身上,友好的待遇不应被剥夺。
白人妇女的无礼行为表明种族歧视思想在她脑海里已像毒雾挥之不去,平等从来不属于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尤其是黑人,即使他很善良。
而机长和空服员的表现让乘客明白,上帝的儿女都是平等的,公平的待遇从不缺失。
杭州有一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乞丐或拾荒者进去阅览。
他们要求是把手洗干净。
有人不能忍受,找到馆长诸树青,说允许他们进入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
而他回答道:“我无法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了吗?
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了吗?陈铭聪程振源摘要:普惠金融自提出以来发展迅速,但其发展是否具有包容性?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造家庭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数和消费相对剥夺指数,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缓解了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不平等。
具体从消费结构来看,除医疗保健支出外,普惠金融能够缓解其余各项消费支出的不平等。
机制分析表明,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尾部”群体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不平等。
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户主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和金融知识水平较低的家庭,普惠金融对消费不平等的缓解作用更强。
总的来看,普惠金融能够改善“尾部”群体的福利水平,实现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普惠金融;消费不平等;农村家庭;影响机制作者简介:陈铭聪(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程振源,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5-0087-11已有大量文献表明,人类具有不平等厌恶的社会偏好。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日益突出的消费不平等问题已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消费不平等作为经济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补充,相对于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更能直接反映居①董志强:《我们为何偏好公平:一个演化视角的解释》,《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Fehr E.,Schmidt K.M.,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4,no.3,1999:817-868。
87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了吗?民之间真实的福利差异。
①若低收入人群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基本生活资料,而高收入人群在享受和发展型资料上的消费支出份额更高且增长更快,则可能形成消费的不平等甚至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公平偏好理论综述摘要:⾏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理学和社会学⼀起纳⼊效⽤函数,从⽽对“⾃利”的经济⼈假设做出修正。
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具,以不同的效⽤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的,在前⼈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本⽂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向综合的趋势。
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函数⼀、引⾔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在⾃利假设之上,认为⼈只会做出让⾃⼰利益最⼤化的选择。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修正为西⽅⾏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个新的思考⽅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为决策的新驱动⼒。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理学,将⼈的⾃利、公平、利他等⼼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的实验结果对⾃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
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觉投资⾏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个结论:⼈具有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结论建⽴在⾃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利假设,它认为⼈们不仅仅⾃利,在关注⾃⾝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关注,许多⾏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
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数限制问题(双⼈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
2011 年第 8 期
弈讨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五五分成的公平规则何以会成为 最 可 能 的 分 配 惯 例 。 但 本 文 有 所 不 同, 要考察的是人类在其生存进化的 斗 争 中, 如 何“无 意 识 ” 地 进 化 出 了 公 平 偏 好, 这中间没有道德的 评判, 也没有面向他人的学习, 公平偏好将是最大化生存能力 的 进 化 结 果, 而不是道德的或者策略 本文要强调的是, 自 然 选 择 的 压 力 如 何 迫 使 人 类 演 化 出 了“公 平 ” 这种有利于 性的选择 。 或者说, 合作的偏好 。
65
董志强: 我们为何偏好公平: 一个演化视角的解释
, , 然” 也希望“知其所以然 ” 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了解公平偏好的存在, 更希望了解它从何而来, 为 什么能够长期稳定存在 。 确实, 对于当代行为经济学发现的事实和命题, 已有经济学家试图探索其 进化根源, 比如 Dasgupta & Maskin ( 2005 ) 和马斯金( 2007 ) 就 从 生 存 进 化 的 视 角 解 释 了“双 曲 线 贴 存在的原因, 叶航 、 汪丁丁和罗卫东( 2005 ) 也从演化视角对利他行为如何可以成为内生偏好进 现” 行了探索 。 另一方面, 实验表明即使在不需要公平行为的时候 ( 比如独裁博弈实验中 ) 人们也会表 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平行为, 而且这种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在许多领域都相当普遍, 以至于足以对宏观 追 根 溯 源, 将有助于更 经济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Akerlof & Shiller ,2009 ) 。 对这种“非 理 性 行 为 ” 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 人 类 漫 长 的 生 存 斗 争 史 上 可 能 曾 经 好地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 。 实际上, 是“理性 ” 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 试图从演化的视角, 对公平心理偏好的根源提供合乎逻辑的解释 。 我们 将偏好视为演化力量的结果 。 具体地, 我们假设人的行为并非来自理性计算, 而是出于本能 。 本能 乃是由基因携带和遗传下来的, 携 带 着 那 些 更 具 适 存 性 ( fitness ) 的 本 能 的 基 因 在 进 化 过 程 中 将 更 从而某些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实际上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 在本文, 我们通过演化博 容易生存下来, 弈论和演化仿真技术从逻辑上证 明: 公 平 心 理 偏 好 ( 以 及 该 偏 好 驱 动 的 公 平 行 为 ) , 在合作机会至 为关键的人类漫长的生存进化 斗 争 史 上, 的确是比非公平偏好或行为更具有适存性的一种本能。 残酷的生存竞争和复杂的行为互 动 之 背 后, 是 简 单 的“物 竞 天 择 ” 之 法 则: 具 有 公 平 偏 好 及 行 为 之 可以拥有尽可能最优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利益之 组 合, 因 而 可 以 有 最 大 的 适 存 性; 具 有 本能的个体, 公平行为模式的群体, 比遵循不公平行为模式的群体有更大的合作期望赢利, 因而可以在群体竞争 中胜出 。 应当承认, 人类行为相当复杂, 一方面受到本能的驱使, 另一方面又的确会理性算计; 既遗传有 。 很难说, 生物基因, 又会从社会中学习( Flinn ,1997 ) , 即遗传“文化基因 ” 人们的行为有多大比例 来自本能, 又有多大程度来自理性 。 但我们相信现代人都能够接受这一看法: 人类在蒙昧时期的行 为, 多来自本能, 而非理性 。 站在现代社会回望最初的 人 类 社 会, 就 如 同 回 望 我 们 的 婴 儿 时 代。初 完全来自本能而非理性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作 为 本 文 采 取 本 能 行 为 假 设 的 辩 护 生婴儿的行为, 意见 。 另一方面, 如果公平偏好及行为乃人类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本能, 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在一些缺 乏人类算计理性的动物身上也观察到公平行为模式 。 的确, 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了动物具有公平 对 猴 子 的 研 究 发 现 猴 子 也 有 公 平 偏 好 ( Markey ,2003 ; Brosnan & 行为模式的事实( Trivers ,1983 ) , De Waal ,2003 ) 。 这为本文采取本能行为假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 对于人类, Burnham ( 2007 ) 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也发现了公平偏好的生物学证据: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 睾丸素较高的男性比睾 丸素较低的男性更倾向拒绝不平等的提议 。 就睾丸激素与身 体 状 况 和 攻 击 性 相 联 系 这 一 点 来 说, 这可能提供了一个基因联系, 表明公平偏好确实有人类本能的成份 。不过, 本文采取本能行为假设 并不仅仅因为考虑到人类早期行为演化模式, 也是因为考虑到生 物 学 上 的 生 存 优 势 先 于 文 化 过 程 , ( 汪 丁 丁 等, 2006 ; 董 志 强, 而 后 才 有“人 类 为 社 会 立 法 ” 这一事实; 即 先 有“自 然 为 人 类 立 法 ” 2008 ) 。 文化过程本身亦应是生存竞争演化的产物 。 Gintis ( 2006 ) 和 Young ( 1998 , 1996 ) 。 与本文有一定关系的 文 献 也 许 还 包 括 Seabright ( 2006 ) 、 Seabright 和 Gintis 基于 Binmore ( 2005 ) 的自然正 义 讨 论 公 平 规 范 的 演 化 ① ; Young 基 于 随 机 演 化 博
二、 基本模型及分析
公平偏好演化起源的建模, 首先遭遇的一个难题就 是 模 型 环 境 的 设 置 。 迄 今 我 们 并 没 有 任 何 如果 公 平 偏 好 是 人 类 早 期 演 化 而 来 的 本 证据表明人类的公平偏好产生于何时 。 但可以推测的是, 能, 那一定是在人类早期的合作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的 。 倘若没有合作, 就很难谈得上利益分配的 公平 。 但人 类 合 作 的 起 源 和 演 化 本 身 尚 有 许 多 未 解 之 谜 ( 汪 丁 丁 等,2006 ; Bowles & Gintis , 2003 ) , 本文也只好回避困难, 假设人 类 已 经 具 有 一 定 的 相 互 合 作 的 能 力, 并且事实上已经通过合 作来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了 。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 即便以 180 万 年 前 直 立 人 从 非 洲 向 亚 洲 扩 散 ( 第 一 次 大 迁 徙 ) 算 起, 到 8000 —10000 年前农业革命(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狩猎时 代 的 时 间 超 过 了 人类迄今 99. 9% 的时间 。 人类进化而 来 的 心 理 机 制, 与 狩 猎 社 会 密 不 可 分 。 演 化 心 理 学 家 认 为, 大型狩猎活动通常需要狩猎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从而成为人类进化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衍生出 诸多其他结果: 制造工具 、 使用工具 、 语言 、 脑容量增加( 巴斯,2007 ) 。 因此, 我们的演化博弈模型和随后的仿真模型将设 定 在 人 类 的 狩 猎 社 会 时 代 。 这 个 时 代 人 们 以狩猎为生, 族群已经形成但规模并不太大, 合作对于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集中的治理 结 构 ( 国 家 、 — —族 群 成 员 根 本 不 知 司法体系或者权威等) , 人们的地位无甚差异, 也尚未发展出公平分配观念 — 道“公平 ” 二字, 更不懂得道德和分配正义之类的哲学 。 我们考虑两种层面的生存竞争: 1 ) 单 个 族 群 内 部 的 生 存 竞 争; 2 ) 族 群 之 间 的 生 存 竞 争 。 在 历 史上, 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生存 竞 争 都 是 时 刻 存 在 的, 而 且 是 同 时 演 化 的。出 于 分 析 技 术 上 的 可 行 性, 我们将其分成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别分析 。 1. 单个族群内部的生存竞争和公平偏好演化 考虑一个原始族群, 成员以狩猎为 生 。 在 每 个 时 期 t , 任何成员单独行动将不能获得猎物( 一 个人杀不了猛犸象! ) , 任意两个成员合作则一定可以捕得 1 单位猎物 。 对猎物消 费 的 多 寡 决 定 了 族群的成员在领地内随机游走, 成员繁殖后代的能力( 以此作为个体适存性的度量) 。 每个时期 t , 当任何两个成员相遇, 他们可以决定是否合作 。 当然, 达成 合 作 的 条 件 是: 这 两 个 成 员 要 求 分 割 猎 物的比例之和不能超过 1 。 由于族 群 社 会 尚 未 发 展 出 公 平 分 配 观 念, 任何成员都只奉行一种简单 ), 若二人要价之和超过 1 , 则不能 的谈判方式: 每人报告一个希望分割猎物的份额 ( 以下称“要价 ” 达成合作, 每人的赢利( payoffs ) 为 0 ; 若二人要价之和不超过 1 , 则每人得到其要价( 若二人要价之 则假设未分配的剩余被浪费掉 ① ) 。 这里, 假设要价是受成员的基因控制 ( 即出自一种本 和不足 1 , 能) , 因而与观念无关 。 每个成员的要价都是基因或本能层面的无意识选择 。 设全部成员共有 Ι ≡ { 1, 2, …, I } 种基因, …, i∈ Ι , j ∈ Ι } ; 则 α i ∈ α 刻画了 对应于要价集合 α ≡ { α 1 , αI : 0 < αi < 1, αi ≠αj ,
* 董志强,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 510006 , 电子信箱: d_zq@ 163. com 。 感谢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 编号: 07CJL019 ) 和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创 新 团 队 重 大 项 目 ( 编 号: 051500020100925 ) 的 研 究 资 助 。 本 文 曾 在 重 庆 大 学、 华南师范大学 、 广东金融学院宣讲, 感谢与会者的有益评论 。 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良好意见 和 建 议 , 但文中的错失完全由作 者负责 。
一、 引
言
当代方兴未艾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已经确认, 个人的动机 和 行 为 常 常 与 公 平 心 理 偏 好 有 紧 密 的 联系( Fehr & Schmidt ,1999 ; Fehr & Falk ,2002 ; 凯莫勒,2006 ) 。 尽管“公平 ” 一词有丰富而多 样 但 在 本 文 它 主 要 指 的 是 合 作 利 益 分 配 上 的 平 等, 推 而 广 之 也 有 行 为 的 “对 等 性 ” 的含义, ( reciprocity ) 之意 。 公平偏好的存在, 使 人 们 不 仅 会 努 力 追 求 公 平, 也会试图通过惩罚不公平行为 Fehr & Rockenbach 来维护公平, 尽管 从 事 这 些 惩 罚 可 能 会 让 自 己 承 担 代 价 。 比 如 Gintis ( 2000 ) 、 ( 2003 ) 、 Bowles & Gintis ( 2004 ) 、 Sánchez & Cuesta ( 2005 ) 以及 Fehr & De Quervain et al. ( 2004 ) 均发 为了维护合 作 的 对 等 性, 人 们 会 积 极 惩 罚 不 合 作 的 个 体 。 特 别 是 Fehr & De Quervain et al. 现, ( 2004 ) 发表在《科学 》 杂志上的研究, 从 决 策 的 神 经 基 础 方 面 支 持 了 利 他 惩 罚 。 此 外, 公平偏好对 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受到了重视, 一些行为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公平 偏 好 是 影 响 经 济 波 动 的 重 要 力 量 ( Akerlof & Shiller ,2009 ) ; 世界银行( 2006 ) 也在其发展 报 告 中 不 但 回 顾 了 人 类 具 有 公 平 偏 好 的 证 据, 更强调了公平对于发展至关重要 。 正因为公平偏好对经济行为有重要影响, 最近十多年不少经 Fehr 济学家试图将公平偏好整合进经济理论, 其中流传甚广的比如 Rabin ( 1993 ) 的 动 机 公 平 模 型 、 & Schmidt ( 1999 ) 的 不 平 等 规 避 模 型 、 Bolton & Okenfels ( 2000 ) 的 相 对 支 付 模 型 、 Dufwenberg & Kirchsteiger ( 2004 ) 扩展的公平均衡模型等; 国内研究者亦有此方面的尝试, 比如蒲勇健( 2007 ) 尝试 将公平偏好引入委托 — 代理模型 。 上述研究工作中, 实验研究 证 实 了 公 平 偏 好 的 存 在, 理论研究则以公平偏好的存在为前提假 或 者 说 它 从 何 而 来? 设 。 它们很少询问和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人类的公平心理 偏 好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而这个问题的回 答 在 理 论 上 可 能 是 很 重 要 的 。 因 为, 一 方 面 人 们 对 世 界 的 探 索 不 仅 希 望“知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