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写得充实》【学习目标】学习充实议论文内容的基本方法,进行迁移训练。

【知识链接】内容充实是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作文的制胜之道。

孟子说:“充实谓之美。

”古人写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

其中的“猪肚”就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

近代学者张寿康先生说,充实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文章内容的丰盈,它要求文章应详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

对议论文来说,内容充实是指材料丰盈、论据丰满、事理富赡。

它要求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分析好,论述透。

总之,要力避作文内容单一、资料匮乏、论据苍白的弊病。

议论充实的基本方法有三:1.浮想联翩选论据联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指受到某人某事的触发,想起相关的人事。

写作时,充分展开联想,就会有许多材料集中在大脑里。

联想有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有相反联想,是依据事物的相反点,由此事物转到与之相反的事物。

对联想到的材料要有所选择,相似联想得来的素材可以作类比,相反联想得来的素材可以作对比。

如: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气度,因此,学会倾听,你就能够道德高尚;学会倾听,你就能够胸襟开阔;学会倾听,你就能够受益无穷。

一句话,学会倾听,善莫大焉!伯牙弹琴,弹到描绘高山的曲调时,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弹到描绘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

因为学会倾听,世上便有了这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

白居易作完一首诗,总要吟唱给一些老妪听,以倾听她们的意见,然后对诗句进行修改。

因为学会倾听,白居易的诗才明白如话,平实易懂,有“平民诗人”的美誉。

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支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他长期倾听无数路人讲述民间故事,因而我国便有了第一部既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真实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选自《学会倾听,善莫大焉》)评:这一片段围绕“学会倾听”,展开三处相似联想,利用钟子期倾听伯牙弹奏、白居易倾听老妪意见、蒲松龄倾听路人说事这三个材料,构成类比,扣住主题进行点拨,内容比较丰富。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第11-15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第11-15课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1课将进酒一、整体把握1.《将进酒》中诗人以酒为引发诗情的触媒,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激愤与矛盾。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1)表达胸怀大志、乐观自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达豪爽豁达、醉傲尘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2.诗人感情发展分为几个层次?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四句用比兴手法,表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在他看来,朋友聚会同样为人生快事,并相信自己必会有所作为;“钟鼓”以下写愤激之情,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主人”句至末尾写狂放之情,这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体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4课 归去来兮辞(教师版)含答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4课 归去来兮辞(教师版)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张桂秋审核人: 李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②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字词,理解文章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高洁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知识链接】 “辞”及其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四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人们将辞赋并称,二者都注重文采,善于用典,但二者又有区别。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在内容上,辞重言情,而赋以咏物说理为主。

就本文来讲,作者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上,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而又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

【自主学习】 一、关于陶渊明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2.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1.给加黑字注音:衍()汀()游说()辊()栅()趾()骷髅()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吆喝:生杀予夺:一听天命:契据是实: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1.要求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2.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诗两首》【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诗中自由体诗的特点,体会现代诗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及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抓住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画面美,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形式美、画面美,体悟作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雨巷》1、诗歌主旨的多样性解读,诗歌语言的含蓄美;2、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即形式美)【学习难点】《雨巷》诗歌意象的寓意,诗歌主旨的多样性解读。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即形式美)【知识链接】1、古体诗近体诗新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一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区分辩证分析的三种哲学观点的运用。

【学习难点】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知识链接】一、辩证分析的基本特征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析理应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

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

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作点辩证分析,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议论时,只有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才有可能使所议论的问题深刻、全面、客观、有理,使议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辩证分析的三个基本观点的运用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一)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

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要由所写之A(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纵向上有承接、逆接、因果、递进联系的B事物。

如:由小及大、由低及高、由先到后、由原因(条件)到结果、由结果到原因、现在到未来、短暂变永恒、量变到质变、对立变统一、统一变对立、偶然变必然、必然变偶然之类等等。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要由所写之A(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横向上有相关、相似、相对(相反)联系的B事物。

如:此与彼、我与他、个体与群体、个别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意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次要与主要之类等等。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三课件:第11课《师说》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三课件:第11课《师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段落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关键句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 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
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
《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柳的宗批元判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 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 《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 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1.关于标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作为文体,“说”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其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死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代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师(wū)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遇到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二字之间)6.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于弟子”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不必”与“贤”之间)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8课《咬文嚼字》(学生版)无答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8课《咬文嚼字》(学生版)无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编制人:刘玲 审核人: 李慧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3、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习重点】 把握作者观点,通过实例品味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学习难点】 分析重点语句所阐明的道理。

【知识链接】 1、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能取代它的地位。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 3、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也叫文艺批评,是一种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艺评判活动。

它以文艺欣赏活动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进而论及作者及其文艺运动、思潮、流派,探讨文艺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咬文嚼.( )字 茗.( )烟 锱铢..( )必较 中石没镞.( ) 清沁.( )肺腑 岑.( )寂 蕴藉..( ) 付梓.( ) 尺牍.( ) 涎. ( )2、积累下列词语:咬文嚼字:锱铢必较:不即不离:点铁成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付梓:蕴藉:【整体感知】中心论点:【合作探究】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十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

【重点难点】1.概括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学习内容】一.预习指导1、利用手头资料,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报告文学的特点。

2、筛选积累重要字词3、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画。

4、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标记相应的段落。

5、②与“外头工人”相比,包身工具有什么特点?试给包身工下定义。

6、③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二.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因此,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又具有______的体裁。

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的表现方法,______和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2.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

3、认识苏武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2、【历史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栘(yí)中厩(jiù)监(jiàn)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昆(hún)邪(yé)王浞(zhuó)野侯阏(yān)氏(zhī)秩(zhì)訾(zī)煴(yūn)火窖(jiào)啮(niè)旃(zhān)羝(dī)乳廪(lǐn)食节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射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扶辇(niǎn)斧钺(yuè)汤镬(huò)二、整体感知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的建筑特征导学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的建筑特征导学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的建筑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能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根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学习鉴赏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学习重点】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的特点。

【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一〕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群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

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表达了科普作家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可读性很强。

科学小论文和科学说明文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后者那么重在“说明〞。

也就是说,科学小论文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

〔二〕关于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珍贵遗产。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二、夯实根底〔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完成以下问题。

1、给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埋.怨〔mán〕埋.葬〔mái〕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点缀.〔zhuì〕辍.学〔chuò〕厦.门〔xià〕高楼大厦.〔shà〕角.色〔jué〕凤毛麟角.〔jiǎo〕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墁地〔màn〕屋檩〔lǐn〕额枋〔fāng〕水榭〔xiè〕2、概括文章各局部的大意:第一局部〔1至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第二局部〔3至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局部,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的总括说明。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章的关键句,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3.赏析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4.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

2.赏析精彩的人物语言。

【学习难点】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自主学习】一、关于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左传》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作者还善于以婉曲细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并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二、关于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夯实基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氾.(fán)南佚.(yì )之狐夜缒.(zhuì) 而出阙.(quē)秦杞.(qǐ)子逢.(páng )孙(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师说》课件 (共33张PPT)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师说》课件 (共33张PPT)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 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古之圣人 1、纵比: 今之众人 对其子 2、自比: 对其身 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 分野之关键 小学大遗、不够明智 的谬误
3、横比:
不耻相师 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 群聚而笑之 道的不良风气
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 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
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
段落
关键句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对比 论证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 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 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四课件: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必修四课件: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来自颇蔺司 马

迁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 马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 年的历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2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为主。
30世家记叙诸侯和功臣为主。
《 70列传记叙历代名人为主,兼及少数民 史 族和邻国史实。 记 》 10表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 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 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 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 广成传。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 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 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完璧归赵
开端: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 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 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 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 者,未得。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2、关于文章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āng)度长絜大(duò)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二、一词多义1.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3.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4.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李商隐诗两首》【学习目标】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2、把握《锦瑟》的情感主旨。

3、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难点】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2.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3.相关历史事件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

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

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

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sè)弦(xián )柱惘(wǎng )然马嵬(wéi)未卜(bǔ)宵柝(tuò)晓筹(chóu )驻(zhù)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班别: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
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
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
1.关于标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作为文体,“说”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其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死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师(wū)
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
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
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
(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遇到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
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
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
2.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
3.其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
4.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
3.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
4.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
(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
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
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
(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
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
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二字之间)
6.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于弟子”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不必”与“贤”之间)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分)
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分)
参考译文: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分)
参考译文: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是否从师)这一点上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分)
参考译文:不明白文句,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分)参考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5分)
参考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种经书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受时代风气限制,向我学习。

【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一段,根据提示搜索三处关键句,用一句话概括中心论点。

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

【合作探究】
《师说》第二段分哪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二段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了三层进行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指出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爱子为其择师与其身耻于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大遗、不够明智的谬误。

第三层,以专门技工人员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嘲笑从师者作对比,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以上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

【巩固提升】
试说说作者有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作者提出人生有惑,学而知之,方能解惑,因而强调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生关系,提出老师未必就高,学生未必就低,只是听说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

实际上强调的是能者为师,提倡向能力强者学习道理,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比起不看能力只重地位来说更加科学有理,容易为人所接受。

在实际生活中,以能者为师的例子很多。

例如,毛泽东曾经就词作《沁园春·雪》的用字请教过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认为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改为“蜡”字好一些,因为“蜡象”正好与前面的“银蛇”互相映衬。

毛泽东听从了臧克家这一能者的建议,高兴地作
出了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