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合集下载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 恋 母情 结 ” 与 “ 恋 子情 结 ” 《 俄 狄 浦斯 王 》 中 ,年轻 的俄狄 浦 斯在 不 知 真相 的情 况 下 , 杀 死 了 自己的父 亲 , 并且 之 后娶 了生母 伊俄 喀 斯 忒 ,还 生下 两子 两 女 。十 六 年后 ,国 家突 遭 瘟疫 ,经 神 明指 示 ,俄狄 浦 斯王 在 找 见 真 情 的途 中逐 渐 发现 了 自 己杀 父 娶母 的 事 实 。最后 伊俄 喀 斯 忒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俄狄浦斯情结 ”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
《 哈姆雷特》与 《 金锁记》比较
龚 苏 ( 四J 1 1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摘要 :所谓 “ 俄狄 浦斯 情结 ” ,狭 义上指 的是 “ 恋母情 结” , 爱玲 在 《 金 锁 记 》 中塑造 的曹七 巧 。姜 家 从上 到 下对 这位 “ 麻 油 后 来又衍 生 出了 “ 恋子情 结”等 。在 国 内外优 秀文 学作品 中都有 呈 店 ” 二少 奶奶 的轻视 以及 金 钱 与欲 望 的不 可得 ,让曹 七 巧彻 底走 现 .本 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 莎士比亚和现代作 家张爱玲作品 中的 “ 俄 向疯狂 。她将 所 有集 聚 来 的恶 ,投 射 到 自己的后 代 。逼迫 女 儿长 狄 浦斯情 结”进 行探 讨 ,体现 了俄狄 浦斯情结作为永恒状 态的一种存 安 退 学 ,撒谎 女 儿抽 大烟 ,赶走 了她 的求 婚者 。更牢 牢抓 住 儿子 在。 长 白, 以一 个疯 子 的毒 辣 、审慎 间接 逼死 了两 个 儿媳 。 关键 词:俄 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 ;恋子情 结 “ 三 十年 来 她带 着黄 金 的 枷 。她 用那 沉重 的枷角 劈 杀 了几 个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的“哈姆雷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的“哈姆雷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的“哈姆雷特”
鲍红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哈姆雷特》通常被认为是"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

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评论十分丰富。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绝大多数的评论家主要是从文学修辞、历史背景、主人公性格和道德批判等角度对该剧本进行了最传统、最大众的解读。

比如,在历史背景上,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晚年,当时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在主人公性格上,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的性格让其贫于行动。

所以该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视角来试析哈姆雷特这一复杂人物的性格造成的悲剧,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形象;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力度。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鲍红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的"哈姆雷特" [J], 鲍红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J], 牛映彤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J], 牛映彤;
4.黑猫之死——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视角看艾伦·坡小说《黑猫》 [J], 赵凯杨
5.理智与情感之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成为简·奥斯汀》 [J], 周天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哈姆雷特》中的俄狄浦斯情节

谈《哈姆雷特》中的俄狄浦斯情节

谈《哈姆雷特》中的俄狄浦斯情节The Brief Analysis of “Oedipus Complex” in HamletZhang Na(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010022)[Abstract]Oedipus Complex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Psychoanalytical theory. According to Freud,Hamlet’s repeated procrastination in revenging his father’s death is associated with Oedipus complex.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Hamlet has severe Oedipus Complex,which can help to further study Hamlet.[Key words]Freud,Oedipus Complex,Hamlet[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43|02[作者简介]张娜,内蒙古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 IntroductionShakespeare and his work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especially Hamlet,which is widely known and familiar to people. Hamlet is acknowledged as one of Shakespeare’s masterpieces and pinnacl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The drama tells readers that with the return of Prince Hamle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ttenberg,he finds that his father,the former king,has died and that his mother,Queen Gertrude,has subsequently married Claudius,his father’s brother. Claudius has usurped the throne of Denmark. Hamlet confronts the ghost,who tells him that Claudius murdered him and makes Hamlet swear to avenge his death. Finally the revenge determinations of Hamlet and Claudius’s conspiracy lead to a duel and both sides perish together. In the process of avenge,Hamlet’s speeches reflect his psychology in the depth of Hamlet’s heart. Oedipus Complex is obviously manifested.Ⅱ. Freud and “Oedipus Complex”Sigmund Freud is an Austrian psychologist and the founder of psychoanalysi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art of Freud’s theories is Oedipus Complex. In 1897,Freud first mentioned “Oedipus Complex” after his father died,he began to analyze cases by himself and come up with the concept. He officially proposed the theor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00. Oedipus Complex is a milestone in psychoanalytic theories.The prototype of “Oedipus Complex” derives from Ancient Gree k Tragedian Sophocles’s tragedy Oedipus the King. After Oedipus gets to know that he is predestined to kill his father and marry his mother,he is self-exiled and flees his hometown in order to avoid the fulfillment of destiny. He believes he escapes;the fact is that he is caught in a trap of fate step by step.In general psychoanalytic theory,complex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a person is controlled by something known as the unconscious and he cannot restrain himself in his mind and behaviors,even he indulges himself in some circumstances. What’s worse,his ideas and behaviors frequently run against common sense,have excessive and extrem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he himself isn’t aware of it at all;others around him can obviously sense it. We say someone has “Oedipus Complex” means that mother is at the centre in his consciousness and his mother’s image occupies the first place in the eyes of him. While,Freud’s Oedipus Complex consists of two closely related factors. In other words,to boy,yearning for his mother has reached a degree,which repels his father. To girl,she often wishes to overthrow and replace her mother.We ourselves have Oedipus Complex,but most people deny its universality. The reason is that they don’t know that they have Oedipus Complex. It is buried in the unconscious.Although it is suppressed,it still often seeks various ways to obtain representation. Shakespeare’s famous tragedy Hamlet is a case in point.Ⅲ. Hamlet and Oedipus ComplexHamlet can do everything,but he can not do anything for Claudius,who kills Hamlet’s father,grabs his throne and even marries his mother. The reason is that what Claudius does is Hamlet himself a depressed child desired for a long time. That is,the fulfillment of Oedipus Complex.After Hamlet comes back to Denmark,he suffers a series of attacks:his father’s sudden death,his mother’s remarriage,and his lost throne. These attacks make Prince Hamlet feel that the world is unbearable and disgusting. At the wedding of Queen and King,Hamlet is gloomy and depressed. He is disappointed with his mother in the bottom of his heart,even has intended suicide. He says:“How weary,stale,flat and unprofit able … But two months dead-nay not so much,not two-So excellent a king … and yet within a month (Let me not think on’t-Frailty,thy name is Woman);Within a month,ere yet the salt of most unrighteous tears had left the flushing in her galled eyes,she married. O most wicked speed!To post with such dexterity to incestuous sheets,It is not,nor it cannot come to good;But break,my heart,for I must hold my tongue. (Ann Thompson 176-179)The utterance of Hamlet seems to ridicule and curse his mother;but on the contrary,it reflects he has intense Oedipus complex. After his father dies,he is supposed to gain some attention from his mother. But his uncle’s involvement makes him constrain in emotion. Therefore he will vent his dissatisfaction. He says:“Re member thee?Y ea,from the table of my memory I’ll wipe away all trivial fond records,All saws of books,all forms,all pressures past that youth and observation copied there … O most pernicious woman.”(Ann Thompson 219)Because Hamlet’s love for his mother has turned into hatred,we can deeply experience the alter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lines. Hamlet says to Queen:“Such an act that blurs the grace and blush of modesty,calls virtue hypocrite,takes off the rose…” (Ann Thompson Neil Taylor 338)“O shame,where is thy blush?Rebellious hell … since frost itself as actively doth burn And reason pardons will.” (Ann Thompson Neil Taylor 342)“but go not to my uncle’s bed;assume a virtue if you have it not … refrain tonight and that shall lend a kind of easiness to the next abstinence,the next more easy.” (Ann Thompson Neil Taylor 349-350)“Not this,by no means,that I bid you do-Let the bloat King tempt you again to bed,pinch wanton on your cheek,call you his mouse and let him for a pair of reedy kisses,or padding in your neck with his damned fingers.” (Ann Thompson Neil Taylor 351-352)It is precisely that these utterances reveal his dense Oedipus complex.Ⅳ. Conclusion“Oedipus complex” i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in Freud’s Psychoanalysis and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Psychoanalysis.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literature until now. For example, D. H. Lawrence’s Sons and Lovers and Colleen McCullough’s The Thorn Birds have stark illustration of the Oedipus Complex. Hamlet profoundly shows the torturous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human beings,which gives the classic work eternal artistic charm. Hamlet repeatedly hesitates to avenge and abandon love because of Oedipus Complex,which can help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study Hamlet.【References 】[1]安·汤普森,尼尔·泰勒.哈姆雷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3] 陈达.恋母情结——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 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 车文博.弗洛伊德原著选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谈《哈姆雷特》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张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恋母情结”是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

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

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对我们进一步阅读和理解《哈姆雷特》大有帮助。

本文将这两位巨人的思想通过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潜意识心理结构俄狄浦斯情结哈姆雷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专业学术领域,由此成为了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有人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哥白尼并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的确,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提供进一步研究分析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涉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和防御机制:性里比多和死里比多。

这些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基本框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潜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

他认为心理或精神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他认为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现实。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即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前意识即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等:潜意识即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意觉察到的。

弗洛依德论《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选修教学总结)

弗洛依德论《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选修教学总结)

弗洛依德论《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选修教学总结)根据我累积的经验,在所有后来变为精神神经病患者的儿童的精神生活中,他们的父母亲起了主要作用。

爱双亲中的一个而恨另一个,这是精神冲动的基本因素之一,精神冲动形成于那个时候,并且在决定日后神经病症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不相信,在这个方面,精神神经病患者和其他正常人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我不相信他们能够创造出某些对他们自己来说完全新鲜和独特的东西来。

最有可能的是,由于他们夸大地表现了对父母亲的爱和恨的感情,他们才被区别开来。

这种感情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理中却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强烈,对正常的儿童的偶然观察证实了这一点。

古典作品遗留给我们的一个传说证实了这一发现:只有我所提出的有关儿童心理的假设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这个传说──它的深刻而普遍的力量令人感动──才能被理解。

我所要论及的是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传说和索福克勒斯的同名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由于神警告拉伊俄斯说,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将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因此俄狄浦斯刚刚出生就被遗弃了。

后来,这个孩子得救了,并作为邻国的王子长大了。

由于他怀疑自己的出身,他去求助神谕,神警告他说,他必须离乡背井,因为他注定要弑父娶母。

就在他离开他误以为是自己的家乡的道路上,他遇到了拉伊俄斯王,并在一场突发的争吵中杀死了他。

然后他来到忒拜,并且解答了阻挡道路的斯芬克斯向他提出的谜语。

忒拜人出于感激,拥戴他为国王,让他娶了伊俄卡斯忒为妻。

他在位的一个长时期里,国家安宁,君主荣耀,不为他所知的他的母亲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终于,瘟疫流行起来,忒拜人再一次求助神谕。

正是在这个时候,索福克勒斯笔下的悲剧开场了。

使者带回了神谕,神谕说,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被逐出忒拜以后,瘟疫就会停止。

但是他,他在哪儿?在哪儿才能找到以前的罪犯消失了的踪迹?戏剧的情节就这样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这个过程正好与精神分析工作过程相类似──从而逐步揭示俄狄浦斯本人正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且还是被害人和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之悲剧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之悲剧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之悲剧摘要:若干世纪以来,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既充满矛盾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人们心中一直有着魔力般的力量,全世界的学者和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断地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

如复仇是该剧的主线,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却不断延缓,最终,终于行动,却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悲剧。

对于悲剧的原因,学者们各抒己见,至今也还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

笔者将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精神分析学;悲剧从《哈姆雷特》悲剧出世并流行了一百几十年后的18世纪中叶起,特别是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开始陆续提出关于哈姆雷特的诸如延宕问题、软弱问题、装疯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哈姆雷特的悲剧问题。

学者和批评家们从各个方面去解释,各抒己见,至今尚无定论,而精神分析学又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之悲剧的呢?一、“俄狄浦斯情结”导致王子的悲剧《哈姆雷特》以丹麦王驾崩情节开始,老王的兄弟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就迫不及待地娶其兄嫂并继承王位。

这时守夜卫兵看见老国王幽魂出现,并告知哈姆雷特。

通过与幽魂对话,他获知了叔父谋害父亲的真相。

目睹父亡母嫁变故的哈姆雷特感到非常愤怒和忧郁,下决心实施复仇计划。

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看到复仇机会一次次到来而主人公却屡屡放弃,直到最后一刻哈姆雷特才拔剑刺死仇人,也昭示着悲剧的告终。

是什么导致王子的悲剧?弗洛伊德看来,《哈姆雷特》悲剧的基础就在于哈姆雷特在完成其父所交代的复仇任务时的那种忧郁不决的态度。

但剧本并没有解释哈姆雷特为何忧豫不决的原因和动机。

有些学者认为,这来自于王子的延宕的性格,而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他们坚决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戏剧的情节告诉我们,哈姆雷特根本不是代表一个没有任何行动的人”。

[1]我们看到了他在两个场合的行动。

第一次是一怒之下,用剑刺穿了挂毯后面的窃听者;另一次,他怀着文艺复兴时期王子的全部冷酷,在预谋甚至使用诡计的情况下,让两个设计谋害他的朝臣去送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2 0 1 3 . 1 2

原 因 有 很 多 解 释 , 但 不 管 原 因 是 什 么 , 可 以确 定 的 是 ,俄 了一个 始 终认 不 出 自己的 男人 默默 地付 出了一 生 。如 果

狄浦斯 心 中的本我 想通过 杀父娶母或 者近似 的举 动实现心 说她 选 择 了爱 ,那 么这 个 责任 是何 等 的重 大 。茨威 格 受 中被现 实掩盖 的快 乐 ,即使 实现这个 目标的手段 是不道德 到弗洛 伊德心理 学的影响 ,小说里面渗透着 后者的心理 学
或力量可称之 为力必多 ( 1 i b i d o ),或者说称 为性力 ( 欲 否会加 害父 母也不 能确 定;或者是俄 狄浦斯心 中的不安分
力 )。弗洛 依德认 为,力必多是一种心 理本 能,特 别是性 被神谕道破天机,他才狼狈地下 决心要从家里 出来。 本能 。在他看 来 ,在性 的背后存在着一 种潜力 ,不断地驱 使人去寻 找快 感 ,这些 快感与性有着直 接或 间接 的关系 。 2 . 他 觉得 神谕 说 的杀 父娶 母 是个 很难 承 受 的罪 名 ,
的文 学 意 义 及社 会 意 义 。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
《 俄 狄 浦 斯 王 》 中 ,对 本 我 的描 述 或 者 解 释 并 不 是 非

俄狄浦斯情结形成的原因
弗洛 伊 德的 精神 分 析理 论认 为 ,我 们 每个 人 都可 能 常清楚 ,但 是我们也可 以从俄狄浦斯 离家 出走看 出来这一 会伴 随一种情 结长大 ,表现 为对母亲不 正常 的依恋 ,因为 情 结对他 的本我 的影 响。在得知神谕后 ,他从养父 母家 出 这种情结 出 自古希腊 的戏剧 《 俄狄浦斯 王》 中,所 以被称 走 ,因为怕 自己会害死 自己的养父母 并导致罪恶 。这正说 之为俄狄浦 斯情结 。弗洛依德认为 ,潜 意识 的本 能是人 的 明 了 ,饿 狄 浦 斯 所 谓 的 本 我 已经 在 无 意 识 中受 到 了 多 方 面

_俄狄浦斯情结_的中西悲剧比较_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_俄狄浦斯王_与_雷雨_

_俄狄浦斯情结_的中西悲剧比较_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_俄狄浦斯王_与_雷雨_

收稿日期:2006-03-28 作者简介:陈璐(1986-),女,江西抚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陈 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之中。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俄狄浦斯王》;《雷雨》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22(2007)03-0067-03 弗洛伊德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在《释梦》中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Oedipus Complex 意为恋母妒父心理),发出对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的终极追问,诠释“人之谜”的隐喻,解读出人类永恒的“宿命”。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悲剧的扛鼎之作《俄狄浦斯王》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雷雨》在我看来都有个共同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妒父情结)。

一、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几千年来,众多学者评论《俄狄浦斯王》时都把它当作一个人与神之间发生冲突而以人的失败为终了的悲剧。

在这里,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不出命运的漩涡,人类与神抗争犹如蚍蜉撼树,在巨大的神力面前人力的渺小让人恐惧。

神谕决定了俄狄浦斯王天生就是杀父娶母的命运,无论人们如何力图避免厄运处处小心谨慎:小时被遗弃野外,长大后离开父母、远走他乡,这些努力却恰恰促成了杀父娶母的结果,神谕的应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恋母情结”,指的是儿童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即儿子依恋母亲,嫉妒父亲;女儿依恋父亲,嫉妒母亲。

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

它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精神分析学的泰斗弗洛伊德引用这一神话故事,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也即恋母情结。

他陈述道:“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

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我们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它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异常重要的角色。

”不过弗洛伊德认为,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只是以稍为和缓的方式展示了源于儿子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杀父娶母,真正的亲子关系还远比作这个神话故事所揭示的复杂得多。

弗洛伊德从其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认定《哈姆菜特》表现的是“俄底浦斯情结”,因而将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解释为他从叔父与母亲的乱伦中看到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恋母倾向而导致的负罪感。

反过来,弗洛伊德对这一情节的解释,又支持了他对这部剧作的整体认定。

由于这种阐释的循环的支撑,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的解释,至少在他自己划定的范围内是合平情理的。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

《哈姆雷特》与精神分析批评

《哈姆雷特》与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给20世纪的文学批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弗洛依德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正是整个精神分析批评的基石,弗洛依德最早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中对《哈姆雷特》进行了零散的评论,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些评论的三种不同角度及其对精神分析批评的影响。

弗洛依德在《梦的解析》中第一次对哈姆雷特进行了评论[1],他首先说起《俄狄浦斯王》,认为“俄狄浦斯王杀父取母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我们童年时期愿望的达成”。

但是在《哈姆雷特》中却受到抑制,这是因为这段期间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导致了作家对相同材料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然后他就分析了哈姆雷特在完成报仇使命时所表现出的犹豫和痛苦。

他认为当时人们普遍流行的看法不能令人满意,一个是歌德认为的哈姆雷特代表人类中一种特别的类型——“用脑过度,体力日衰”,另一种是剧作家试图描绘的是一种病态的犹豫不决,是出于“神经衰弱的性格”,但在其他两个不同的场合我们却可以看到哈姆雷特另一种表现:一次是在盛怒之下,他刺死了躲在挂屏后的窃听者;另一次是他故意地,甚至富有技巧地杀死了谋害他的朝臣。

所以弗洛依德提出问题:“为什么他对父王的鬼魂的吩咐却犹豫不决呢?”他最后得出了结论:因为这人(现在的国王)做出的正是他童年时期潜抑很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

于是对仇人的恨被良心的自遣不安所代替,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比这杀父娶母的人也好不了多少。

这就是弗洛依德有关《哈姆雷特》的最著名论断,也是他对莎剧批评史最突出的贡献。

精神分析派批评家诺曼霍兰德对此做了如下总结:“弗洛依德对莎士比亚学者的最重要的当然在于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依德的观点从形式上来说,是十分优雅的。

他指出,首先,几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始终不能说出为什么哈姆雷特一再延宕杀死谋杀他父亲并娶走他母亲的人的时间。

其次,他还根据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表明,每一个孩子都想做出那样的事情,而且这种孩提时代的欲望在后来成年的无意识反应中一直延续下去。

第三,哈姆雷特之所以拖延时间,是因为他不能像孩子那样去为了自己的欲望去惩罚克劳迪斯……第四,这种欲望是无意识的,这一事实本身说明批评家本人是无法解释哈姆雷特延宕时间的原因的。

俄狄浦斯与莎翁四大悲剧

俄狄浦斯与莎翁四大悲剧

俄狄浦斯之悲
• 俄狄浦斯(Oedipus或 Odipus ,有时拼为 Oidipous),外国文 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 的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 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 的母亲。 “戏剧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 勒斯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丰富了其命运悲剧。
弗洛伊德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人, 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分析 学派创始人

• 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又称下意识,包括 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有时前意识又被包括在无 意识概念中。 •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libido)是人的心 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 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 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
《奥赛罗》:莽夫杀妻记
关键词:
1.谎言与猜疑
2.狡诈与鲁莽 3.荣誉与种族
《李尔王》:昏君家丑记
关键词: 1.刚愎自用 2.见利忘义
3.诚实、孝道
《麦克白》:忠臣弑君记
关键词: 1.预言与野心 2.美丑、善恶 的矛盾与统一
《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
关键词: 1.阴谋与乱伦 2.理性与感性
3.延宕与决绝
四大悲剧的创作背景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 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莎士比亚 的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 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 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史称“悲剧时期” (1601— 1607)。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 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 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 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 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 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 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浅析《哈姆莱特》和“俄狄浦斯情结”在《夜宴》中的改写

浅析《哈姆莱特》和“俄狄浦斯情结”在《夜宴》中的改写

文艺理论29摘要:本文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相关,简要分析了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在《夜宴》中的改写及其价值,为接受者的鉴赏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角度。

关键词: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哈姆莱特》;《夜宴》改写“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夜宴》是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跨文化、跨媒体改编,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整体基调上基本沿用了戏剧原有的设定,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再创作。

其戏剧改写基于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发而生成,为我们重新鉴赏文本提供了新的视点。

一、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哈姆莱特人物形象之解读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向,尤其是对于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行为多次延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哈姆莱特复仇行为中产生的延宕并非是由于其性格的柔弱,他向亡父起誓为其复仇时的坚定以及其在复仇行动展开后的勇敢、机警显示了其绝不是行动上的弱者。

弗洛伊德认为哈姆莱特为父报仇之行为的延宕可以解读为哈姆莱特作为男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母亲乔德鲁特具有着不正常的依恋和占有欲,而其叔父克劳狄斯的弑兄行为正好满足了哈姆莱特潜意识中想要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心理。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指出:“哈姆莱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只除开向他父亲娶了他母亲、那个实现了他童年欲望的人复仇。

于是驱使他进行复仇的憎恨为内心的自责所代替,而出于良心上的不安,他感到自己实际上不比杀父娶母的凶手高明。

”[1]实际上意在指出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是出于对其自身对母亲不正常的独占欲而造成的,他在复仇行为中产生的犹豫是因为恐惧对克劳狄斯的复仇导致的直面自己内心对母亲的不正常依恋。

这种解读遭受了多种的争议,但是不失为解读哈姆莱特复仇中延宕行为的一种合理角度。

二、《夜宴》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之改写1.“弑父娶母”情结之合理性的赋予《夜宴》中人物关系的置换赋予了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合理性,“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弑父娶母”得以从潜意识中浮出。

佛洛依德与哈姆雷特

佛洛依德与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莎士比娅的《哈姆雷特》提供进一步研究分析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潜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与哈姆臂特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哈姆雷特的意识:在他父亲去世后,他就觉察到和感觉到城堡中有一种异常的味道:哈姆雷特的前意识:他用他那似乎智慧的眼睛尽力地提取周围所有的信息,父亲死后,叔父的言谈举止;哈姆雷特的潜意识:他言语中的独自将他的潜意识表现的十分充分。

哈姆雷特虽然生活在王宫贵族的家庭里,但在他的所有意识中他并不感到幸福,反而十分痛苦,他痛恨他所处的环境,厌恶他周围的~切,他认为他生活在一所牢狱里。

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理论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心理结构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所组成的人格结构。

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思考中,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文明都是本我冲动与超我压抑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之后的一种共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这段十分著名的独自中充分体现了哈姆雷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哈姆雷特极力控制着复仇的中动,产生了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达到了超我的境界。

哈姆雷特力求成为一个完善的维护者,根据自己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做出理性或正确的判断。

他的本我诱使他自我满足本我的欲望,而他的超我又约束他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

因此,他的自我要调节本我,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二、泛性论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

他认为,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意识,即俄狄浦斯情节。

hamlet 论文题

hamlet 论文题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正义之辩:哈姆雷特形象的再阐释
哈姆雷特:政治意识形态阴影中追踪死亡理念的思想者
凋零的爱——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研究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阐释哈姆雷特的犹豫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
哈姆雷特:一个为追寻生命意义而沉沦的人——兼“哈姆雷特非人文主义者”之论辨析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
爱情·理想·疯狂与死亡——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
责任的重负——哈姆雷特的伦理困境
善与恶的对决——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视莎氏悲剧《哈姆雷特》
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心理解读》

《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心理解读》

《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心理解读》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所进行的心理解读。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心理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和艺术领域。

同时,《哈姆雷特》被视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之一,其中充满了复杂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结构和每个部分所涉及的内容。

然后,我们会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分析与潜意识冲突解读上。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哈姆雷特这一主要角色在悲剧境遇下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包括父亲死亡引发的哀伤与复仇欲望以及神秘女鬼出现对其心理状态造成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从弗洛伊德的角度解读《哈姆雷特》中禁忌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涵盖性别与力量斗争、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以及潜意识中的禁忌与自我抑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弗洛伊德的心理解读方法进行评价,并讨论他对于《哈姆雷特》心理解读所带来的启示,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和对文学解读所产生的影响。

1.3 目的通过对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进行心理解读的探讨,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心理状态。

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案例研究,展示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最终,本文旨在启发读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作品,并认识到弗洛伊德对于文学解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2. 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心理解读:2.1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简介: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潜意识、冲突与欲望、性别与力量斗争等。

他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存在着许多潜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这些意识被压抑在内心深处,但却在行为中得以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于解析文学作品中角色的行为和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浅析哈姆雷特无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哈姆雷特无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哈姆雷特无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袁懿宸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9期摘要: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在1895年就正式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并于1919年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这成了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

本文将用具体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探究无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哈姆雷特》里是怎样体现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哈姆雷特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具体分为三点:意识、无意识、前意识。

意识属于心理结构表层,起到协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作用。

无意识则是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引导欲望和相关情感的产生。

而前意识就像一个过渡带,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起警示作用,目的就是预防无意识行动干扰正常的意识行动。

二、“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中的作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在《哈姆雷特》剧中,笔者最关注的则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对王后(母亲)的特殊情感,或者叫“恋母情结”,以及隐藏在他无意识中的欲望。

“恋母情结”又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在男孩的潜意识里,多少都有这种心理。

艺术家的能力在于,能够借助社会和文化所倡导、赞许的思想,将“俄狄浦斯情结”以文化和艺术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被喜爱的对象,《哈姆雷特》正是如此。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眼光看,《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复仇王子哈姆雷特,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

三、恋母情结在哈姆雷特“延宕”心理特征中的体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中有一段主人公的经典自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段描述深刻地暗示了他犹豫不决的矛盾性格,也是他悲剧命运的导火索。

哈姆雷特对于报仇的延宕是该剧的一个重要线索。

面对杀父娶母的血海深仇,哈姆雷特没有马上选择报仇,而是在延宕中不断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他们的过失— 或者生就一种令人侧 目的‘癖 , } 圣 虽然他们此处还有许多纯洁优美 的品性 , 可是为了这一个缺点 , 往往会受到 世人的歧视。 一点丑恶就毁坏了高贵的品
— 以弗洛伊旅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纽 啥姗番特》 欧
[摘要] 西 德 弗 伊德(Freud Sigm (1856--1939)是 世纪西 最著名的二 格蒙 洛 un !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 自杀的法律! 上帝啊! 上帝啊! 人世间的
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 陈腐、 乏味而无 聊! 哼! 哼! 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 长 满了恶毒的芳草。 喊 ” 哈姆雷特M 一幕第二 场)“ …可是我虽然从小就熟悉这种风俗, 我 却以为把他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 … 在个人方面常常是这样, 有些人因为身体上 长了丑陋的黑痣— 这本来是天生的缺陷,
质, 使人声名狼藉。 K 哈姆雷特》 ”( 第一幕第 四场) 哈姆雷特厌恶他周围的一切, 他认为 他生活在一所牢狱里〔 〕 1923年, 弗洛伊德发表了 自 《 我与本我》 一书, 他又将潜意识理论的“ 意识” “ 、前意 识”“ 、潜意识” 心理结构表述为“ 本我” , (id) “ 我” 自 (ego), “ 超我” (superego)所组成的人 格结构。 本我是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 它遵 循简单快乐原则。 也就是说它需要满足时就 马上希望得到满足。 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 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 原则, 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 的意识状态。 它需要满足时会愿意有一个等 待的过程。 它遵循现实主义原则。 自我一般 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 水平。 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 然 后发展强大。 或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间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天才的汗水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是二十世纪西方万方数据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担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留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这种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来的。 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等影响而 产生的意识状态, 它遵循理想原则和完美主 义原则。 超我是社会性的, 它会以良心等形
式表现。 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思考中, 我们 感受到了人类文明都是本我冲动与超我压 抑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之后的一种共谋。 “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 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 在奋斗中扫除这 一切, 这两种行为, 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 着了, 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 无法表现出 来的…1(( 哈姆雷 1( 特M - 幕第二 我们心头的创痛, 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 场)哈姆雷特的意识:在他父亲去世后, 他就 不能避免的打击, 死了, 觉察到和感觉到城堡中有一种异常的味道; 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睡着了也许还会 嗯, 哈姆雷特的前意识:他用他那似乎智慧的眼 做梦, 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 在那死的睡眠里, 睛尽力地提取周围所有的信息, 父亲死后, 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 叔父的言谈举止;哈姆雷特的潜意识:他言 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 也就是为 语中的独白将他的潜意识表现的十分充分。 顾虑。
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 说的创始人。 威廉 莎 士比亚(W l l 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i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用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 哈姆雷特》对我们进一步阅读和理解《 , 哈姆雷特》 大有帮 助 本文将这两位巨人的思想通过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 关键词】 潜意 识 心理结构 俄 狄浦斯情结 哈姆雷特 西格 蒙 德 . 弗洛 伊 德 ( F r e u d Sigmund)(18561939)是二 十世纪西方 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 人。 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 哲学、
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学、 伦理学、 政治学、 文 学、 美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 域,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弗洛伊德最初 只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 但他创立 的精神分析学说, 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专 业学术领域, 由此成为了20 世纪为数不多的 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 有人将弗洛 伊德与爱因斯坦、 哥白尼并列为20世纪最有 影响力的人物。 的确, 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 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 , 也为我们 研究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 《 提供进一步研 究分析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涉及意识、 前意 识、 潜意识;本我、 自我、 超我的人格结构和防 御机制胜 里比多和死里比多。 这些构成了精 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基本框架。 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 在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 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潜盘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与哈姆,特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 下意识)三个 层面。 他认为心理或精神过程主要是潜意识 的, 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 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他认为潜意识乃是真 正的精神现实。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 意识 即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前 意识即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 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等;潜意识即对意 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 容, 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意觉察到的。 当我 们在阅读《 哈姆雷特 》 我们既是哈姆雷 时, 特, 又是哈姆雷特的观察者。 我们通过哈姆 雷特的眼睛查看戏剧中一切;另一方面, 我们 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 我们从戏剧 的开始就可以观察到哈姆雷特的整个心理, 他的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 “ …哈姆雷特;超乎寻常的亲族, 漠不相 干的路人。 一好妈妈, 我的墨黑的外套、 礼俗 上规定的丧服、 难以吐出来的叹气、 像滚滚 江流一样的眼泪、 悲苦沮丧的脸色 , 以及一 切仪式、 外表和忧伤的流露, 都不能表示出 我的真实的情绪。 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 因 为谁都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 它们不过是悲 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