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进城_改革与文学生产_陈奂生上城_再解读_金浪

合集下载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陈奂生。

也叫陈焕生。

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战术》。

《种田大户》。

《陈奂生出国》。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

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

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

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

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中文名,陈奂生。

其他名称,陈焕生。

登场作品,“漏斗户”主。

身高,170。

人物生平。

也叫陈焕生。

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战术》。

《种田大户》。

《陈奂生出国》。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

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

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

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

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人物事件。

他善良。

正直。

勤劳。

憨厚。

“干起活来。

像青鱼一样。

尾巴一扇。

向前直穿。

连碰破头都不管”。

陈奂生上城正是千千万万个陈奂生。

以辛勤的劳作养育着国家。

民族。

他们事实上。

是我国农村乃至民族的中坚。

但是。

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

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

决定了他在思想。

政治上也是个弱者。

除了他和李顺大有一脉相通的惰性之外。

“祖传”的“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也从陈奂生的性格深层凸现了出来。

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

就不算是欺他”。

更为可悲的是。

在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以后。

他性格中那种自欺。

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未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江苏武进人。

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收田财》《走上新路》、《解约》、《不幸》、《陈奂生上城》、《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钱包》。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①。

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①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

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文化大革命”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到把,也怕脑后风了。

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

陈奂生上城七八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陈奂生上城名词解释

陈奂生上城名词解释

陈奂生上城名词解释陈奂生,是中国作家余秋雨的系列小说《文化苦旅》中的主人公之一。

陈奂生是一个文化工作者,以天津为背景,身上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小说中,陈奂生扮演了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通过他的视角,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和变革。

陈奂生这个角色在小说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工作者:陈奂生是一名作家和教师,他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工作者。

2.怀旧情结:陈奂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情感,他追溯自己的家族历史,寻找传统文化的根源,并试图通过写作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3.观察者的眼光:陈奂生以一个观察者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敏锐地洞察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困境。

4.忧国忧民:陈奂生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充满了忧虑和关切,他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

在拓展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讨论陈奂生的意义:1.文化自觉与传承:陈奂生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传承者。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写作,努力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展现了对文化自觉的追求。

2.跨越时空的对话:陈奂生通过与传统文化建立对话的方式,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辨和审视的角度。

3.个体与命运的纠葛:陈奂生的家族历史和命运与中国近代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对个体命运和家族历史的关注,展现了作为个人与历史和国家纠葛的复杂性。

4.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陈奂生通过对自己祖辈的历史回溯,探寻个人身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体现了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陈奂生是余秋雨系列小说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通过他的形象和故事,作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和变革,以及个体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纠葛。

【赏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赏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赏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主题思想:《陈奂生上城》通过平凡的故事,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

陈奂生曾是一个常年负债,受人轻视的“漏斗户主”如今靠了党的新时期的农村政策,刚开始从极度贫困中摆脱出来。

小说描述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在他身上分别有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特有的形象。

而且从陈奂生的经历和思绪中,还可以窥见解放后部分农民的生活史。

小说最后点出了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解譬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

此外,县委书记吴楚的形象塑造,着墨不多而不落俗套,作者带着善意的讽刺,表现了吴楚的好心的官僚主义。

1分析陈奂生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化廊中一个成功的农民形象,是一个性格异常鲜明的人物。

(总括)陈奂生身上有中国传统农民的普遍优点,如坚韧耐苦,善良真诚,通情达理,乐于助人等,特别是他异于常人的耐力和诚实的品质更是他性格中一个突出的特征。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一些性格弱点。

第一,小生产者的小视习性和狭隘心理。

陈奂生以解决饥饿为其主要奋斗目标,一旦吃饱穿暖,就无忧无虑,不仅“满意”而且“透”了(“悠悠上城来”是他的表现),能再卖油绳赚几个活钱,他几乎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位置”。

第二,缺乏主人公意识,具有浓厚的自卑感。

陈奂生虽然是一个出色的强劳力,但他没有自己的头脑,“队长指东就东,队长叫西就西”,是一架“只管做,光用手,不动脑”的产粮机。

他的“干部比爹娘还大”的名言,更足以说明他的政治上的自卑感。

第三,精神胜利法。

看到陈奂生的一些滑稽表演,不由让人想到阿Q。

不可否认,陈奂生身上有阿Q的影子。

特别是陈奂生住一夜高级招待所之后,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就更为明显地表露出来。

陈奂生身上的这些弱点在当今社会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一形象提示我们,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对农民思想意识和精神进行改造。

从《陈奂生上城》看文学作品的多重性解读(网友来稿)

从《陈奂生上城》看文学作品的多重性解读(网友来稿)

从《陈奂生上城》看文学作品的多重性解读(网友来稿)吕驾宇一这两天上《陈奂生上城》,第一堂课是电影与小说的对比阅读。

同样的内容,看看电影与小说叙述的不同侧重,突出了电影的形象性以及小说的细腻性。

最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分组讨论:围绕小说标题“陈奂生上城”给陈奂生加一个定语,即()陈奂生上城。

所加一词必须能体现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并需要陈述理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时间为5分钟。

所以今天这堂课就主要是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了。

两个班学生给陈奂生戴了不少帽子:比如“自卑”、“阿Q式”、“纯朴”、“大智若愚”、“勤劳”、“被束缚”、“愚昧”等等,不能排除有个别人是从标新立异出发以哗众取宠作结,但更多的词汇以及更多关于词汇的阐述还是体现了学生的思考,体现了文学作品多重性解读的根本特点,总体来看,学生参与热情还是蛮高的。

比如有学生提到的大智若愚,这是我先前没想到的。

学生找到的论据是这么早陈奂生就有市场经济意识了,有了余粮就懂得做油绳拿去换钱,尽管卖油绳不是陈奂生的创造发明,但他能迈出这一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很多的大企业家,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完成的原始资本积累,可以说,在起跑线上,陈奂生已经跟上了,而从后来的‘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展示的陈奂生的成功就正说明了这一点。

还找到的论据是,付了五块钱的旅馆费后,尽管陈奂生曾经心痛,但他能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尽量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范围,甚至还头脑清醒地察觉了自己花钱的源头是因为没买帽子感冒了,所以他还能坚定地用剩下的全部钱去买了一顶帽子,这种当机立断是需要魄力的。

最后一点是陈奂生在回家的路上还苦恼于如何向老婆交代,但转念之间他马上想到了自己向来已久的隐秘愿望:在村子里拥有话语权,于是他马上想到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一个人,将他放到一个坐标体系当中,纵的轴是什么位置,横的轴是什么位置,如果能确定清楚,我们说我们用的是联系的方法将人放置在特定的背景下观照。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韩玉银教学目标: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3、巧妙的情节构思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

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介绍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

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

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

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

《陈奂生上城》的思想意义与艺术魅力

《陈奂生上城》的思想意义与艺术魅力

《陈奂生上城》的思想意义与艺术魅力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热点。

这篇小说现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巨大变化,对中学生深入了解新时期初级阶段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作了充分的肯定。

一、陈奂生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有点像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有一些“精神胜利法”,这个主人公暗涂了农民浓厚的奴性色彩,他的突出个性是农民群众性的显现,非常具有农民的典型性。

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了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从小说中读到了陈奂生的自卑,但他不自轻自贱,他用于自慰、自尊、自信的内容是一般人常有的,比如付了五分钱后,他想,这等于出了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而且他最引以为自豪的资本很具现实性,如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等,也正因为是吴书记的朋友,才能住进高级房间,才能享受“大姑娘”、“软款款”的话语和“甜极了”的笑容,更因吴书记而得意的是,不但使老婆服帖,周围的许多人也羡慕他,“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人们的意识中有门路的“采购员”也感叹自己没有陈奂生的好运。

陈奂生也因和吴书记这一缘而很神气,做起事来比以前有劲多了。

可见,少了吴书记,就少了陈奂生“神气”的底气。

他以沾上官气而自豪,突出了陈奂生用以“胜利”的奴性和悲哀。

小说让民众的言行和心态烘托了陈奂生的个性,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农民的奴性。

像陈奂生这样的人,是农村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农民类型,他们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招待所里的一系列细节,表现了陈奂生的狭隘、义气行事的一面,而终于能忍痛付钱,显示了他的质朴、诚实的本色,对吴书记的回想和感动,则显露了他朴实的奴性色彩。

陈奂生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而又明显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典型人物,对于我们认识人性的普遍弱点和认识人物所处的时代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学科代码:050101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2010级6班学号:102001060006学生姓名:陈家宏指导教师:刘罡(讲师)完成时间: 2013 年 11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年月日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一、视觉中的可怜与可爱——在尊与卑镜框下去看待这一小人物 (1)二、从权力中去看待陈奂生——蝼蚁总是无知 (3)三、一个小农民的精神寄托——时代下的阿Q精神 (5)四、农民命运中的苦尽甘来 (6)参考文献 (9)致谢 (10)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摘要:《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却又让人笑不出来。

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一个小人物的背后,谱写出了一代代农民的变化。

在可怜与可爱,在自尊与自卑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的无奈,也认识到在那个社会,权力的驱使,突出了陈奂生这一代人,对于金钱权力的崇拜,将官者视为“父母官”,在时代的变化中,看出农民的生活不断进步,也看出社会发展的今天,与其改变人的肉体,不如改变他们的心灵。

考研【现代文学】《陈奂生上城》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考研【现代文学】《陈奂生上城》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现代文学】《陈奂生上城》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思想内容《陈奂生上城》描写了一个平凡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

陈奂生是一个常年负债、受人轻视的"漏斗户主",如今靠了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刚开始从极度贫困中摆脱出来。

陈奂生从“漏斗户”到“囤里有米,厨里有衣”,证明了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

小说描述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在他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特有形象。

小说最后点出了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譬解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让读者看到中国农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艺术特征这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和建国以来同类农村题材作品相比,有明显的突破。

1.在风格上,高晓声常于用白描手法,他用大量篇幅写了陈奂生的心理活动,情节的发展也采用了一些跳跃与切入的方式。

由于它真切地表达了我国农民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白描手法结合得丝丝入扣,因而他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仍是民族化的。

2.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活生生的特写镜头,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通过一个农民进城买帽子的故事,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针砭了一些社会弊端,以小见大,浅中见深。

3.作品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高晓声巧妙地把古典文学语言和经过筛选、提炼的江南口语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纯朴、自然和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相贴切的个性化语言。

作者还喜欢用喜剧气氛烘托严肃的思考,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中,幽默深沉,淳朴风趣。

-。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800字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800字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800字陈奂生上城读后感《上城》是陈奂生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描绘出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冲击。

这篇小说深入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令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深思。

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我们得知他是一个居住在城市中的普通人。

他描述了城市的繁荣景象,流淌的人潮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开始感到厌倦和迷茫。

小说中,主人公描述了城市的繁华与疲惫,表达了对生活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观察到社会变革后,人们的生活逐渐丧失了热情和梦想,变得越来越功利和物质。

他感到自己渐渐变得迟钝和麻木,对于城市的喧嚣和浮华开始感到疲惫。

在这个时候,主人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他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想要摆脱虚假和浮华,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渴望找到一种与自己内心状态相契合的生活方式。

小说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一个社会中普通人的心理困境和对未来的迷茫。

主人公的迷茫代表了许多人的迷茫,他们在现代社会里追求物质,并且看似生活得很好,但内心却空虚而迷茫。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考,呼唤人们要关注自己内心的渴求,勇敢追求真实的自我。

读完《上城》,我深感作者对于现代社会状况的敏锐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个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人们在物质的过剩和信息的泛滥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这个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给予读者一种思考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内心追求的启发。

作为读者,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追求。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定期停下脚步,反思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只有走出浮华的表象,发现真实的自我,才能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创造力。

陈奂生的《上城》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内心的思考。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陈奂生上城》 知识清单

《陈奂生上城》 知识清单

《陈奂生上城》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高晓声(1928—1999 年),江苏武进人。

50 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二、故事背景《陈奂生上城》写于 1980 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广大农民开始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

三、主要人物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劳善良、老实本分、易于满足但又有着狭隘自私心理的农民形象。

四、故事情节1、陈奂生上城卖油绳陈奂生为了改善生活,挑着担子上城去卖油绳。

2、生病住招待所卖完油绳后,陈奂生因感冒无处可去,被吴书记送到了县委招待所。

3、心理变化陈奂生在招待所经历了从心疼、报复到满足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主题思想1、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仍然相对滞后的状况。

2、揭示了农民在新旧交替时期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3、批判了一些农民身上存在的狭隘、自私等落后意识。

六、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通过陈奂生上城的经历这一小事件,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大变革和农民的精神世界。

2、出色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3、幽默风趣的语言语言诙谐幽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将陈奂生在农村和城里的生活、心理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变化。

七、重点段落赏析比如陈奂生在招待所结账时的心理描写:“仅仅出了五块钱的大价钱,就把他浑身的瞌睡虫赶跑了,心里当然轻松;但一想到这么多的东西只值五块钱,又不禁心疼起来。

‘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陈奂生既心疼钱又自我安慰的矛盾心理。

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转业一哈哈,这世界真是个万花筒,千变万化,好看煞人。

(“漏斗户”主)陈奂生,人人都认定他要在农业上干一辈子,他自己也从未打过别的算盘。

想不到忽然被大队领导看中了,要把他调到队办工厂去。

这种好事情,有些人求之不得。

可陈奂生脑筋忒死,看那厂里的工作,轻轻巧巧,细吹细打,自己一身力气,到那里去也使不出来,肌肉要发胀,骨头要生疼;工资倒可以多赚些,但风雨落雪,天天要上班,身子就卖在那里了;想上市场去卖油绳,就没得自由。

若叫老婆去卖,她脑子不灵,连本钱也会错脱。

自己一进厂,这副业就只好收摊。

“啧!吼!”他实在有点舍不得。

还有那孩子妈,别看她傻乎乎的,听了这个消息,也紧张了。

近两年来,她吃饱了肚子,穿暖了衫,别的不懂,也懂得了丈夫本事不小。

她是又敬又爱,生怕被旁的女人勾引了去,两只眼睛,就把他盯紧了。

陈奂生到别人家去坐黄昏,讲空话,稍迟一点。

她就要喊回去。

那五元钱住一夜栈房的事,她总怀疑是有人陪丈夫困的。

要不是队长骂她污蔑新社会,要不是陈奂生摸出吃剩的药片给她看(后来那药片又吃好了她的感冒),她不知要吵几次才完呢。

现在领导要丈夫进工厂,可见是吃香了;料想他去了之后,自然更加风光。

自己看不住他,怎么得了!外面花花世界,女人雪白粉嫩,这“投煞青鱼”直来直去,一投投进人家的网兜去,岂不就会把老婆抛弃掉!“喔唷,还是不让他去好!”这对夫妻,二心一意,都舍不得锄头柄。

他们哪里晓得,这是大队的既定方针;这方针又是以陈奂生的光辉历史为根据的。

陈奂生已经注定要为大队的工业化作出贡献。

他怎么可以不去呢。

怎么还可以拖沓呢?于是干部们。

特别是大队书记就来劝导他,一趟、两趟、三趟,三请诸葛亮。

干部们对他真心实意,说的话叫他称心满意:“奂生、奂生,你应该出来帮帮忙哪!”“奂生、奂生,大家都看中了你呀!”“奂生、奂生,大队待你不差呀!别人要进厂我们也不要呢!”“奂生、奂生。

不要疑三惑四啦,我们还会让你吃亏吗?”“奂生、奂生,你不出来干,叫谁出来?喔唷唷,架子搭得这么大,亏你好意思啊!大家诚心诚意,为你跑酸了腿呢!”……哎呀,这叫陈奂生怎么担当得起!他也四十八岁了,年纪并不活在狗身上;别的不懂,难道连“干部比爹娘还大”这个道理还不懂吗!爹娘打骂儿女,历来理所当然;这比爹娘还大的干部,倒反为请他出山跑酸了腿,岂不要折了他的阳寿!况且,他能搭什么架子呢?他为什么要搭架子呢?他和老婆都是鸭,有架子也不会爬呀!陈奂生心里暖烘烘,脸上红彤彤,头上像蒸熟了馒头的蒸笼一样腾腾冒气,戴那二块五角的帽子,从来也不曾有这样热。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高晓声,1928年生,江苏武进人。

《陈奂生上城》的当代意义解读

《陈奂生上城》的当代意义解读

陈 奂 生 上 城 : 现 了 农 民 是 低 层 次 、 水 平 的 。 对 精 神 生 注 目 的 是 对 当 代 农 民 的 性 格 心 理 表 低 他
在 新 时代 的新气 象 和尴 尬 处境
活 的追 求 ,只是想 给 人讲 一 些新 的 ‘ 化 矛盾 ’ 揭示 。在 历史 变 文 的
当 代 性 的 眼 光 重 新 审 视 陈 奂 生 的 时 走 出 “ 革 ” 中 国 老 百 姓 的 普 似 , 是 真 正 -z 深 思 的 问 题 , 文 的 这 L人 l 也
生 活 经 历 与 生 存 状 态 ,发 现 陈 奂 遍 心 态 ,反 映 了农 民 易 于 满 足 和 是 这 篇 小 说 的 深 刻 性 所 在 。 高 晓 “ 生 的 身 上 既 有 中 国农 民 的 一 些 优 安 于 现 状 的 心 理 , 这 种 心 理 在 一 声 确 实 继 承 了 鲁 迅 的传 统 ,看 到 良传 统 品质 ,也 有 中 国 农 民 千 百 定 的 条 件 下 会 遏 制 农 民 的 进 步 与 了 国 民性 远 非 完 美 , 奂 生 们 ‘ 陈 还 年 来 积 聚 起 来 的 、需 要 反 思 和 改 发 展 以 及 农 村 面 貌 的 改 变 。 与 较 没 有 从 因 袭 的 重 负 中解 脱 出来 ’ , 变 的精 神 状 况 ,这 对 于 农 民 的 观 低 的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需 求 相 联 系 , 在
这 样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 才 能 体 现 以 符 合 的 荒 诞 行 为 ,让 人 可 笑 又 悲 特 征 : 们 的 勤 劳 、 韧 中 同 时 存 他 坚
陈 奂 生 为 代 表 的农 民 身 上 所 具 有 悯 。 他 狭 隘 自私 、 占小 便 宜 , 贪 如 在 的 逆 来 顺 受 和 隐 忍 的 惰 性 … …

_进城_改革与文学生产_陈奂生上城_再解读_金浪

_进城_改革与文学生产_陈奂生上城_再解读_金浪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首篇,写于1979年,发表在1980年第2期的《人民文学》上,甫一发表就引发热议。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与变动社会中的思想状况瓜葛甚深。

通过对该小说及其社会接受过程的再解读,本文试图考掘小说与新时期初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关系。

一、“进城”故事与“陈奂生性格”新时期以来,将陈奂生与阿Q进行比较的论文已汗牛充栋。

不妨看下面这段文字:这“陈奂生性格”,到底是传统的美德、真确的国粹,还是与生俱来的“民族病”、“国民性”?对于历史,到底是动力还是惰力?是光荣还是耻辱?恐怕接近后者而绝非前者;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就像“阿Q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样。

人们可以设想,在我国的农村,甚至是我国的城市,“进城”、改革 与文学生产金 浪——《陈奂生上城》再解读倘若“陈奂生性格”绝了迹,或者没有那么多人多势众的“陈奂生性格”,我想,单是个人崇拜,“文化革命”搞不起来。

可惜,陈奂生的“精神满足”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仍然藕断丝连,这是历史性的遗憾。

这也是民族的包袱,让我们赶快抛弃这沉重的包袱,改造这奴性的性格![1]在80年代初的评论中,恐怕再难找到比这段文字更典型的表述。

通过断言“陈奂生性格”与“阿Q精神”的“藕断丝连”,评论者似乎发现了文革的“根源”。

由于被指认为“民族的包袱”,“陈奂生性格”成为了改革开放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一连串的推论中,文革与封建社会这两个“特定的时期”也被暗中勾连起来。

众所周知,鲁迅的写作体现为“疗救国民性”的思想。

鲁迅曾自承他写《阿Q正传》的目的是想写出“国人的灵魂”[2]、“暴露国民的弱点”[3]。

无独有偶,“刻高晓声注释:[1]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2] 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31页。

[3]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1页。

《陈奂生上城》简析

《陈奂生上城》简析

《陈奂生上城》简析《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

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

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

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

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

”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上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

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情节基本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但也有跳跃和切入,且在叙述、描写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陈奂生上城》 讲义

《陈奂生上城》 讲义

《陈奂生上城》讲义一、作者简介高晓声(1928—1999 年),江苏武进人。

他善于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

其代表作有《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

二、作品背景《陈奂生上城》创作于1980 年。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中国的农村经济开始复苏,农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他们的思想观念仍受到一定的束缚。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晓声塑造了陈奂生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心态和精神追求。

三、故事梗概陈奂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过去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

实行责任制后,他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为了买一顶帽子,他上城卖油绳。

油绳卖完后,他感觉身体疲惫,就进了一家旅馆休息。

没想到,这里的住宿费竟然高达五元钱,这让陈奂生心疼不已。

在房间里,陈奂生先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东西。

后来,他又因为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在村里倍感风光。

四、人物形象分析1、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勤劳善良:陈奂生一直辛勤劳作,是个本分的农民。

老实木讷:面对新事物和新环境,他常常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狭隘自私:在心疼住宿费时,表现出了一定的自私心理。

容易满足:坐了县委书记的车后,就感到无比荣耀。

2、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意义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后的精神追求和困惑。

揭示了农民身上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局限性。

五、主题探讨1、反映农村改革带来的变化作品通过陈奂生上城的经历,展现了农村经济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如陈奂生能够通过卖油绳增加收入,生活逐渐好转。

2、揭示农民的精神世界小说深入刻画了陈奂生在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时的心态变化,反映了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世界仍然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提升。

3、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五元钱的住宿费让陈奂生心疼不已,反映了当时城乡差距的存在以及农民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六、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通过陈奂生上城这一平凡的事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主题。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讽刺什么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讽刺什么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讽刺什么教学导航《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的短篇代表作,是他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篇,小说通过农民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展现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农民的心灵历程,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变化。

教学本文要抓住这样一些问题:1.陈奂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身上有什么样的弱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弱点的?从小说可以看出,陈奂生是一个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农民。

他的弱点是过于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气质。

在生活好转之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抽嘴笨舌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有时候自己也挤在人群中凑热闹,但话语出口,便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对于人们的嘲讽,陈奂生不但没有义愤,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出于自卑的心理,陈奂生往往瞧不起自己。

当服务员对他“冷若冰霜”时,他便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

他的自卑,在某种情况下又会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

在那个年代,五元钱一宿的房钱,对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是心疼的,住一宿做七天工还要倒贴一角钱。

吴书记本意是关心自己反而坑了自己,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便归罪于自己:“干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进了招待所”。

花了钱还遭白眼,这对他精神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房间里胡乱报复了一番以后,到百货公司心一横,便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而且,这时候他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得意。

2.怎样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含蓄,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

作者不写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不追求故事的大波澜,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活的细节,于细微处着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针砭社会的弊端。

最富有表现力的是“大闹招待所”的一段描写。

一连串的恶作剧式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示了陈奂生阿Q式的“得胜的心理”。

作者笔下写的都是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帽子虽小,却来之不易。

告诉读者,农民的生活虽有所改善,但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还要加倍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首篇,写于1979年,发表在1980年第2期的《人民文学》上,甫一发表就引发热议。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与变动社会中的思想状况瓜葛甚深。

通过对该小说及其社会接受过程的再解读,本文试图考掘小说与新时期初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关系。

一、“进城”故事与“陈奂生性格”新时期以来,将陈奂生与阿Q进行比较的论文已汗牛充栋。

不妨看下面这段文字:这“陈奂生性格”,到底是传统的美德、真确的国粹,还是与生俱来的“民族病”、“国民性”?对于历史,到底是动力还是惰力?是光荣还是耻辱?恐怕接近后者而绝非前者;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就像“阿Q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样。

人们可以设想,在我国的农村,甚至是我国的城市,“进城”、改革 与文学生产金 浪——《陈奂生上城》再解读倘若“陈奂生性格”绝了迹,或者没有那么多人多势众的“陈奂生性格”,我想,单是个人崇拜,“文化革命”搞不起来。

可惜,陈奂生的“精神满足”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仍然藕断丝连,这是历史性的遗憾。

这也是民族的包袱,让我们赶快抛弃这沉重的包袱,改造这奴性的性格![1]在80年代初的评论中,恐怕再难找到比这段文字更典型的表述。

通过断言“陈奂生性格”与“阿Q精神”的“藕断丝连”,评论者似乎发现了文革的“根源”。

由于被指认为“民族的包袱”,“陈奂生性格”成为了改革开放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一连串的推论中,文革与封建社会这两个“特定的时期”也被暗中勾连起来。

众所周知,鲁迅的写作体现为“疗救国民性”的思想。

鲁迅曾自承他写《阿Q正传》的目的是想写出“国人的灵魂”[2]、“暴露国民的弱点”[3]。

无独有偶,“刻高晓声注释:[1]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2] 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31页。

[3]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1页。

[4] 夏志厚:《红色的变异》,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218页。

[5]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6] 莫言、杨杨:《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参见杨扬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第11页。

石天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唐宏峰画灵魂”也是高晓声的创作初衷。

他写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面对着人的灵魂,面对着自己的灵魂。

我认为我的工作,无论如何只能是人类灵魂的工作。

”紧接着他补充说:“我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灵魂塑造得更美丽。

”[4]正是“暴露国民的弱点”与“要把人的灵魂塑造得更美丽”的不同使二者拉开了距离。

与鲁迅爱之深责之切的批判相比,高晓声更看重农民身上延续不断的美德:“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决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

”[5]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高晓声才刻意否认自己与鲁迅的联系,他声称:“有人说我的小说很象鲁迅小说,其实鲁迅小说我有二十年没有读了。

”[6]这种对鲁迅的暗中“抵制”透露出作者面对新时期城乡关系时的复杂态度。

小说的复杂性在于它包容了作者三种不同的叙述态度:“城优于乡”、“乡优于城”、“城引导乡”[7],三种态度内在小说的叙事,无异于在讲述三种不同的“进城”故事。

“城优于乡”常常体现为带有喜剧效果的描写,比如当陈奂生退烧醒来后打量周围时的反应:原来这房里的一切,都是新堂堂的、亮澄澄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四周的墙,用清漆漆了一人高,再往上就刷刷白,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

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

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

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被子……夸张的描写再现了陈奂生在城市物质生活面前的震惊。

如果“城优于乡”呈现的是新时期初农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那么,作者对农民的“敬仰”与“感激”又使得小说偏向了“乡优于城”的叙述。

就此而言,虽然作者在陈奂生出洋相上极尽描写之能事,这种描写却发自善意。

与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一样,高晓声毫不讳言自己的农民身份,他自认为:“我完全不是作为一个作家去体验农民的生活,而是我自己早已是生活着的农民。

”[8]由此,对物质现实的追求与对传统美德的赞美构成了小说中相互龃龉的力量。

在“城优于乡”的叙述中,农民进城的喜剧效果被置于城市与乡村的物质差异中而获得表现,但在“乡优于城”的叙述中,喜剧效果又被美德所冲淡。

关键在于作者引入的第三种叙述:“城引导乡”。

这一叙述首先体现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肯定。

作者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上,控诉文革的苦难,将这种苦难的原因延伸进中国漫长的传统封建社会。

他指出:小说“牵涉到的历史,不光是解放以后的三十年,还有解放以前的十多年。

这一点很重要。

光看三十年,不再上溯到四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是绝对不行的。

那就不会懂得解放的伟大意义,就不能理解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就不会看到中国农民的来龙去脉。

”[9]对高晓声而言,农民身上的社会主义情感与传统美德并非异质性的东西[10],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写道:“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任何困苦的情况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11]小说一开篇就被陈奂生摘掉“漏斗户”帽子后的喜悦之情所充溢:“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

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她聊天讲闲话。

”小说把陈奂生的喜悦视作改革的成果来加以叙述,尤其是城乡农贸市场的开放,更是构成“进城”故事的缘起。

为此,作者还特别提到“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而“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这些都可视作是新时期初农民情感结构上对社会主义的拥护与信仰。

因而,作者当时对文革的反省是很纠结的,而将文革与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是化解这种纠结的方法之一。

尽管高晓声否认受过鲁迅影响,但他同样写道:“农民的个性很复杂,……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是会出皇帝的。

……落后也是一种‘时代精神’。

”[12]这就回到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就此,文革与封建之间的联系才得以确立。

正如通过被指认为封建思想之复辟,文革灾难才得到了解释一样,通过阿Q,陈奂生也才被人们所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进城”故事也被灌注了意义。

二、城引导乡:从身份差异到劳动危机随着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与1958年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经济结构中的城乡差异被内在化为了公民身份的差异: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

由于长期存在的以农业收入补贴城市工业发展的剪刀差的存在,导致二者在粮食、副食、燃料、住房、医疗等方面均享受不同的待遇。

表面上看,这一潜在的“城引导乡”叙述与小说毫无关系,暗中却构成了“进城”故事的前史。

只有对“城引导乡”之历史有所了解,才可能对新时期的“进城”故事有更深切的体认。

就此,小说细节多少浮现出与开篇那种喜气洋洋的氛围极不协调的声音,其中就包括陈奂生付住宿费的场景,这一场景在带来滑稽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新时期初期身份政治上的尴尬现实。

在“天价”住宿费(5元钱)面前,陈奂生出尽了洋相,由于暴露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原本以为他是县委书记战友而对之礼遇有加的服务员立刻换了一副脸孔。

此后小说叙述仍然对陈奂生的耿耿于怀大费笔墨,在临近结束的不足两千字篇幅里,“5元钱”一词竟然反复出现了12次!但陈奂生的内心独白很快让人明白了“5元钱”的份量:当时农民一个工分才挣7角钱。

怪不得他要大声抱怨:“从昨半夜到现在,总共不过七八个钟头,几乎一个钟头要做一天工,贵死人!”这一细节颇耐人寻味。

首先是身份差异,这体现为服务员在顾客身份上的区别对待;其次是收入差异,农民七天的辛苦劳动却抵不了在县城住一夜招待所的费用。

如果说当过“漏斗户”主的陈奂生只是“忿忿然”,那么,由此产生的耻辱感则成为《人生》中高加林悲剧的根源。

相比之下,收入问题更令陈奂生烦恼。

在同样发表于1980年的《上城》后传《陈奂生转业》里,陈奂生再次被用来处理这个棘手问题。

小说讲述当上了乡农机厂采购员的陈奂生又一次进城(这次是比县城更大的市)的故事,靠着与已晋升市委书记的吴楚的私人关系,陈奂生不仅顺利买到了材料,还赚到600元奖金。

600元钱的飞来横财让陈奂生惊呆了。

拿到钱后的陈奂生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出力流汗拖板车却没有报酬?为什么不出力气却赚大钱?为什么吴书记写条子求援两吨搞不到?为什么刘主任跑一趟就答应了5吨?”在新时期初,这样的发问发人深省。

它不仅构成了对《乔厂长上任记》、《新星》等改革文学所颂扬的能人主义的批判,而且还将质疑锋芒直接指向了劳动信仰的危机。

对此,小说的处理的确堪称“现实主义”。

正如现实中发生的那样,在小说结尾,没有任何人为此受罚,反倒是陈奂生自己夜不能寐了,“他认定这一笔飞来横财不是他的劳动所得,他拿了,却想不出究竟有哪些人受了损失。

”老实巴交的陈奂生未尝感受不到“飞来横财”背后的罪恶感:劳动现在开始贬值了。

在接下来的《陈奂生包产》这篇小说里,陈奂生终于战胜了资本积累中的罪恶感,他重新作回了包产到户的农民。

作者越来越有意识地将陈奂生当作是检验社会风潮的试金石,而陈奂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觉悟中走向了“灵魂的完美”。

高晓声自认为陈奂生在个性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从创作心理学上来讲也许无可厚非,但从社会根源上来看,“统一”背后呈现出来的却是新时期思想从阵痛到分娩的过程。

作家的创作并非如同他想象中的那样一以贯之,而是维持着与社会思潮的高度一致:他越是努力地去捕捉时代精神,结果反而越是容易为时代精神所捕获。

在此意义上,“进城”故事的意义远非国民性批判所能涵盖。

小说刚刚发表的时候,大量读者其实是抱怨读不懂小说主题的。

对此,高晓声自己的解释是他写小说不是主题先行,而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13]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读不懂现象难道不正是因为文本内部抵制性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吗?与其说“进城”故事体现为统一的改革主题,不如说它是以空间的穿越来暴露城乡经济差异及其伴生的收入和身份问题的一次契机,它非但不“统一”,反而通过了三种相互龃龉的话语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实。

三、“进城”与新时期文学生产要深入理解“进城”故事,还必须回到新时期初的改革语境中。

就在陈奂生遭遇阿Q的同时,一场历史仪式也在悄然启动,新时期被重新接续到了五四启蒙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