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点精讲
事业编《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事业编《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一、政治板块。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唯物论。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按规律办事。
- 辩证法。
- 联系观。
-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联系的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多种形式。
- 发展观。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矛盾观。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 认识论。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或者其他授权单位授权生成并且以公共利益为宗旨开展活动的组织形式。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法人形式,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的定义、特点、分类、管理模式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
事业单位的定义: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其他授权单位成立并授权进行公共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
不同于企业单位的经营性质,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并以公益为主要宗旨。
事业单位的特点:1.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要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服务,以公益为目标,不追求盈利。
2. 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备自主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3. 公共财政支持:事业单位依靠政府财政资金进行运营和发展,以保障其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
4. 定额支出:事业单位由于其公共服务的性质,通常需要依靠政府拨款,并按照一定的预算进行支出。
5. 专业化:事业单位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为公众提供特定的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
事业单位的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可以进行如下分类:1. 行政事业单位:如政府机关、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2. 教育事业单位:如学校、大学、培训机构等,主要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3.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如医院、卫生院等,主要提供医疗和卫生服务。
4. 科研事业单位:如科研机构、实验室等,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5. 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主要提供文化艺术服务。
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通常采取和企业单位不同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领导下的自治管理:事业单位虽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在政策方向、决策层面以及财务审计等方面受到政府的领导和管理。
2. 绩效管理: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评估和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公开透明的运行:事业单位需要向社会公开其经营活动、资金来源和支出,接受社会的监督。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笔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含阅读分析)题五类。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与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五)立法的概念及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程序(六)法的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以及法的效力(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监督及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国体和政体概述及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三)经济制度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五)我国的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一)行政法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作用等(二)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内容与效力、分类、合法要件等(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与分类,行政立法的概念、特征、主体与原则( 四 ) 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性质、设定、分类、作用、原则、程序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五)行政合同、行政指导概念、特征与作用(六)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构成要件等(八)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范围、方式、构成要件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和追偿制度等(九)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及参加人等(十)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受案范围、管辖、诉讼程序和参加人以及证据及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和审判监督程序等(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公民和法人(三)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成立条件和分类,代理的概念,代理关系的特征、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四)物权与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分类,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五)债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分类、履行和终止,合同的概念、特征、订立和担保(六) 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及著作权的保护,专利权的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原则及期限,商标权的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方式(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二)犯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五)共同犯罪的概念、种类及其刑事责任(六)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刑罚(七)刑罚的概念和目的(八)刑罚的种类(九)量刑、缓刑、减刑、假释、累犯、数罪并罚、时效以及自首和立功等刑罚的具体运用(十)犯罪的种类及贪污受贿罪和渎职罪的概念、和特征和种类(一)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对人的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的特别规定(三)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法定劳动管理保护制度(四)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原则、处理方式、程序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五)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和制度(一)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劳动合同法的宗旨、适用范围、各方义务等概述(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基本规定、种类、必备条款和试用期(三)集体和同和竞业限制等特别规定(四)劳动合同的无效(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六)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社会公德规范(三)职业道德规范(四)家庭美德规范(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一)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分布概况(二)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三)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四)科技文化优势与杰出人才(一)地理位置(二)地形地貌与气候(三)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四)“天府之国”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大熊猫故乡与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主要工业和粮油基地(二)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三)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四)西部投资热土和西南金融中心(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一)四川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四破除,四强化”(三)四川现阶段的发展定位(四)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及“四个优先”(五)四川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工业强省战略的“7+3”产业发展规划(六)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建立的城镇体系(七)推进四川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八)汶川“5 .12”大地震及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九)四川奋力推进的“两个加快”和实施的“八项民生工程”(一)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二)通用公文的类型、用途及特点(三)公文文种的含义、作用,文种选择的依据,正确区分、选择和使用文种(四)公文的主要作用(一)公文文面格式的类型、特点和作用(二)公文的组成部分(要素)、排列顺序、标识规则与特定格式(一)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与撰写一篇公文的具体要求(二)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常用公文的特点、用途、分类以及结构、写作技巧等知识一、事业单位改革(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特点、类别及登记(备案)(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三)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公开招聘的原则、方法、基本条件和主要程序,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以及聘用合同的类型、必备条款、订立、变更、终止、续订、解除与违反和终止、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等(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实施范围、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基本条件要求、岗位聘用以及岗位设置的程序和权限、职责和分工等(五)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概念和特点、原则和范围、内容和等次与标准、方法和程序,以及结果的使用和考核的组织管理等(一)人事争议的概念与分类、依据和意义、处理渠道和预防、特点和基本原则等(二)人事争议处理与劳动争议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信访等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与区别(三)人事争议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概念、特点、原则、依据以及人事争议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和意义等(四)人事争议仲裁的机构、受案、管辖、申请条件与时效通过对应考者的常识与基本技能、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测试,考察应考者的应知应会能力、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数据判断与分析能力。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重点总结
第一部分法律一法律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她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法的特征:(1)法的国家意志性(2)法的特殊社会规范性(3)法的效力普遍性(4)法的国家强制性(5)法的权利义务规定性2、法的作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3、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4、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1)引导(2)促进(3)保障(4)制约5、法对微观经济作用:(1)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2)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3)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4)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6、法与政治的关系:A法受政治制约(1)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2)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3)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B法服务与政治7、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1)政治属性不同(2)规范形式不同(3)实施方式不同(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8、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隔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2)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9、法的渊源(社会主义法的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域的法(8)国际条约10、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11、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从本国实际出发与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相结合的原则(2)法制统一的原则(3)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对法的解释必须由有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原则12、立法程序:(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法律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13、法律使用的要求:准确、合法、及时14、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一发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15.法的三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二宪法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1、宪法处于根本法地位的原因:(1)宪法决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要求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2.宪法的特征:(1)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重要基础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重要基础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是某些国家或地区特定行政部门举办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通常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基础知识。
下面是一些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重要基础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1. 政治与法律知识:
- 国家的行政机关组织和职责
- 宪法和法律法规
- 个人权利和义务
-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行为
2. 经济学知识:
-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与优劣
- 运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 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道路选择
3. 管理学知识:
- 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团队管理与领导力
- 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 决策与问题解决
4. 科学技术知识:
- 基础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 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知识
- 创新思维和科技管理
5. 文化与社会科学知识:
- 历史与文化传承
- 社会学与人类学基本概念
- 教育与心理学基本原理
6. 社会公共事务知识:
- 社会保障制度
- 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
- 救灾与紧急管理
以上仅是事业单位考试综合重要基础知识点的一部分,考生需要根据
自己所报考的岗位和招聘要求进一步整理和学习相关知识。
深入理解
并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将为考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提供帮助。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重庆市事业单位是属于国家和地方的非营利性单位,其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服务。
在重庆市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中,综合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一、国家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1. 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民主、法治、公正、公开、平等、协商、多党合作和民族团结。
2.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路线: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国家宪法和基本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
二、公文写作和公文规范公文写作是事业单位工作中基础性的内容。
公文的写作必须规范化、标准化,遵循工作流程。
以下是公文写作规范的一些要素。
1. 公文种类:报告、请示、审批、通知、决定、文件、条例、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2. 公文的内容:开头、正文、结尾。
3. 公文的格式:标题、落款、文号、发文单位、收文单位、日期、印信、信封等。
三、中外重要人物和事件中外重要人物和事件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重要内容。
1. 中国重要人物:孔子、墨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李世民、李白、文天祥、聂耳、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2. 世界重要人物:亚当·斯密、路易十四、拿破仑、华盛顿、林肯、海明威、爱因斯坦、宾根等。
3. 中国重要事件: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等。
4. 世界重要事件: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二战爆发、柏林墙倒塌、911事件等。
四、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是关于日常生活、社会常识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一些基本常识的内容。
1. 初中和高中数学:集合、函数、导数、微积分、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
2. 物理和化学:物理学中包含的一些基础概念,如电磁波、电动势、电流、能量等;化学学中包含的一些基础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事业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其他非营利机构依法设立,主要从事公共服务活动,并按照职责范围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事业单位的设立和管理,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合介绍事业单位的相关知识,包括事业单位的性质、分类、管理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自主权三个特征。
首先,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性,即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公众和社会集体,其行为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其次,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组织,其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经济利益,而是提供公共服务。
最后,事业单位具有自主权,即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主决策、自主管理,享有独立运作、自负盈亏的权利。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性社团组织两大类别。
行政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直接设立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如公安机关、卫生机构等。
事业性社团组织是由社会团体或其他非营利组织设立的,其主要任务是为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如科研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等。
三、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市场化管理、事权下放和科学管理三种。
市场化管理是指事业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运作,通过竞争和自负盈亏的原则来提高自身管理效益。
事权下放是指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给事业单位,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提高其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科学管理是指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运作。
四、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事业单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人才引进和保留难是一大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薪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机制创新和管理改革亟待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僵化和官僚主义倾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考点梳理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考点梳理事业单位考试是许多人为了获得稳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而参加的重要考试之一。
其中的综合知识部分往往是考生们备考的重点。
本文将围绕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的考点展开详细的讨论,并提供相关实例和进一步的解释,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这一考试。
一、组织管理知识考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组织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与沟通等方面。
在组织结构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各级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以及职位等级制度和薪资待遇。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等相关知识。
此外,决策与沟通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决策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效的沟通技巧。
例如,在组织结构方面,一个事业单位可能由多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能和任务。
其中,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员工的招聘、培训和绩效评估,财务部门负责预算和资金管理,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支持和设备维护等。
这些部门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二、财务管理知识考点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另一个重要的考点。
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基础知识、财务报表分析、预算编制与控制等方面。
在会计基础知识方面,考生需要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会计凭证的填制和会计账簿的管理等。
在财务报表分析方面,考生需要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在预算编制与控制方面,考生需要了解预算的编制原则和过程,以及预算执行的监控和调整。
例如,在财务报表分析方面,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一个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利润表可以了解其收入、成本和利润情况,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其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通过对这些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估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公共事务知识考点公共事务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另一个重要的考点。
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公务员法律法规、政策执行与监督等方面。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要点梳理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要点梳理事业单位考试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公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
考试科目繁多,其中一项重要的科目就是综合知识。
本文将从主要考点、重点概念、实际案例以及考试策略等方面对综合知识进行梳理和分析。
综合知识考试的主要考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国家自然条件与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文化、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经济等。
针对这些考点,考生应掌握的重要概念有:人口普查、劳动法、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国情、环保法等。
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点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试中的重要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等。
例如,考生需要掌握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农业产值、居民消费水平等核心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其次,劳动和社会保障是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试的一个重要考点。
在这个领域,考生需要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
例如,考生需要掌握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内容,了解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以及劳动保护政策和措施的相关信息。
第三,环境保护是综合知识考试的又一个重点。
考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治理等知识。
例如,考生应掌握环境保护法规的核心内容,了解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的治理技术。
除了上述重点概念外,考生还应该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对综合知识的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新闻、政策文件、案例分析等来增加对考点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形成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在考试策略上,考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备考时间,重点复习和掌握核心概念,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科目的协同复习。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加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从而熟悉考试形式和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事业单位考试的综合知识是一项重要的考试科目,对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一党史党建1 中共最早的组织——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任书记2 中共的会议一大——1921.7.23 上海(最后一天转到浙江嘉兴)确定的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中共的成立;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二大——1922.7.16-1922.7.23 上海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通过决议,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确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分别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及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三大——1923.6.12-1923.6.20 广州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选举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大后,国共合作加快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党在长期奋斗中的优良传统概括为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相联系、自我批评)八大——1956.9.15-1956.9.27 北京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而在这之前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1978.12.22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二大——1982.9.1-1982.9.11《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胡耀邦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两个文明一起抓;十二大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全面整党十三大——1987.10.25-1987.11.1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1992.10.12-1992.10.18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作用;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全党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3 国民党的会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1.20-1924.1.30 广州提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国、民主主义强调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4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5第一次工人运动达到高潮——京汉铁路大罢工(1923.2.4)二毛泽东思想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就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1)实事就是——处于核心地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括,既是马列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精髓,是中共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实事就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全面阐释了事实就是的科学内涵真谛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实事就是科学原则的两个方面;从实际出发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两个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就是思想路线的第二个基本要求,即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就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就是的第三项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群众路线——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出发点二大通过的党章就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毛在1929年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首次使用“群众路线”;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载入党章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基本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独立自主——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处理国际关系得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点整理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点整理一、什么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组织依法设立、以公益为宗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
它的主要特点是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不以营利为目的,专注于提供社会服务。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根据性质和功能的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教育类、科研类、文化类、医疗类等多种类型。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等也有所差异。
1. 教育类事业单位教育类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学校、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等,其宗旨是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2. 科研类事业单位科研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包括科研院所、科研中心等。
3. 文化类事业单位文化类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园区等,致力于传播文化、保护文物等工作。
4. 医疗类事业单位医疗类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医院、卫生院等,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三、事业单位的管理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
1. 组织管理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领导机构设立、岗位设置、机构调整等,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2. 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编制、资金使用、财务报告等,确保资金使用合理、经济效益。
3. 人事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保证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未来事业单位可能会更加注重专业化、国际化,推动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语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事业单位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一重要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事业编综合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综合知识点总结一、事业编制的概念和作用事业编制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确定的招录、使用和管理公务员的职数和人员编制的总称,具有明确的组织关系、工作任务和经费支持。
事业编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依法管理人员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公务员权益、保障公务员队伍建设和规范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制度。
事业编制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范管理:事业编制是国家对公务员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确定编制数量和分布,能够实现对公务员队伍的规范管理。
2. 保障权益:公务员的编制数量和分布直接关系到其工作和职务晋升的机会,通过明确的事业编制,可以保障公务员的权益。
3. 提高效率:事业编制的合理确定,可以保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4. 经费控制:通过事业编制的确定,可以控制人员经费的支出,实现财政的合理支出。
二、公务员招录和录用制度公务员招录和录用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从事行政管理、司法行政、教育、科学技术、卫生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考试招录、聘用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
其基本内容包括考试招录制度、聘用制度、管理制度等。
1. 考试招录制度:公务员的考试招录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公务员进行统一的考试招录,通过考试对人才进行选拔录用。
2. 聘用制度:聘用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公务员进行聘用的制度,包括编制聘用、合同聘用、岗位聘用等形式。
3. 管理制度: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薪酬管理、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公务员招录和录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激励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一系列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公务员应当遵循的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忠诚守信:公务员应当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和职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纪律,忠实履行职责。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一、概述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是用来衡量应聘者在事业单位工作所需的综合基础知识的能力和素养的考试。
该考试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法律法规、经济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本文将从不同学科领域逐一介绍相关知识点。
二、法律法规1. 劳动法律法规1. 《劳动合同法》2.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审判制度改革试点方案》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审判组织法》2. 行政法律法规1. 《行政许可法》2. 《行政复议法》3. 《行政监察法》4. 《行政处罚法》3. 财务法律法规1. 《会计法》2. 《合同法》3. 《招标投标法》4. 《审计法》三、经济管理1. 经济基础知识1.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2. GDP、CPI、PPI等宏观经济指标3. 基本经济运行方式2. 财务管理1. 财务报表分析2. 预算编制与执行3. 资本运作3. 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规划2. 招聘与选拔3. 员工培训与发展四、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1. 组织理论与设计1. 组织结构与功能2. 组织文化与氛围3. 组织变革与发展2. 绩效管理1. 目标设定与绩效评估2. 奖惩制度与激励机制3. 员工考核与反馈3. 领导与团队管理1. 领导风格与行为2. 团队建设与协作3. 冲突管理与解决五、总结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的内容广泛而丰富,覆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应聘者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只有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各位考生在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中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必学知识点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必学知识点1. 事业单位的定义和特点: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设立的,独立法人身份的、以公益为宗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承担特定社会职责的组织形式。
其特点包括公益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自治性等。
2. 事业单位的分类: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它们的职能和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政府机关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类事业单位、事业组织类事业单位和事业企业类事业单位等。
3.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化管理等。
政府管理是指由上级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行业管理是指由上级专门管理机构对同一行业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企业化管理是指将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改革为企业化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4. 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机构设置、职能部门和职能岗位等,其中机构设置主要包括上、下级关系、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内设机构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分工,职能岗位则是具体的工作岗位。
5.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和财务报告等。
预算管理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会计核算是指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计算和核对等;资金管理是指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财务报告是指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报告和分析。
6.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包括人员编制、人员聘用、薪酬福利和人才培养等。
人员编制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和职能要求,确定相应的编制人数;人员聘用是指招聘、选调和任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酬福利是指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和福利待遇等;人才培养是指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7.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是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果和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质量和效益等方面。
绩效考核和评价可以通过工作报告、绩效评价表、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讲义(三)
考点1 民法的概念和原则
重点: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这间的关系。如果双方 不平等(如管理关系),那么双方关系不属于民法 调整的范围。 重点: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实现人身利益的自由为内容的民事权利。 包括:人格权(生命权、身体权、康健权,姓名权、 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身 份权(配偶权和亲属权)。 财产权:实现财产利益的自由为内容的权利。 包括:物权、知识产权、债权和继承权等。
《综合基础知识》特训营 命题点(三) 主讲:魏军
魏军,一佳教育首席 研究与辅导专家,主 持编撰了中央国家机 关及各省公务员录用 考试辅导教材,是 “互动式结构化面试” 技巧创始人,国内知 名的申论、面试和事 业单位题库建设专家。
民法
民法的内容很多,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中常考的考 点有自然人、法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 权、婚姻和继承等相关内容,其中物权和债权比较 难理解。
考点6 债权
重点:“欺诈”、“胁迫”如果损害的是国家利益,为无 效合同;如果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为可撤销或可变更的合 同。 重点: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即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 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 重点:收受定金方违约双倍返还定金,给付定金方违约无 权要求返还定金,定金和违约金只能主张其中之一。 重点:关于“产品责任”法律优先保障被侵权给的利益。
19.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既约定了 违约金又约定了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另一方()。 A.只能请求适用定金条款 B.只能请求适用违约金条款 C.可以请求同时适用定金条款和违约金条款 D.可以选择请求适用定金条款或违约金条款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事业单位综合知识概述引言: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依法独立办事,为满足社会公益性需求而从事非盈利性活动的组织。
事业单位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的定义、特点、分类、管理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事业单位的综合知识。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与特点:事业单位是根据国家法律对公益性事业提供者的性质、任务、组织关系和经营管理方式所作的规定的统称。
其特点包括:公益性、非盈利性、自主性、社会服务性、独立核算性、法定性、专业化、稳定性等。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按照事业单位的性质、行业和管理主体,可将其分为行政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事业(财政)类社团、非盈利组织等多个类别。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承担行政事务的机关,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的公益性、非盈利性机构,事业类社团是指由事业单位依法设立的社会团体,非盈利组织是社会团体中与公益性事务有关联的团体。
三、事业单位的管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自主管理两种形式。
政府管理是指由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自主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独立办事、自主经营。
合理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对于保障其公益性、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与制度环境。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公开透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事薪酬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对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监督,防范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五、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事业单位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各种挑战。
外部环境方面,事业单位需要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内部管理方面,事业单位需要继续推进内部机制和人员管理的改革,提高组织效能和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
事业单位考试之综合基础知识讲义(1)
事业单位考试之综合基础知识讲义(1)
常识判断
第一讲常识概述及法理学
常识概述
考试大纲
国考:
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
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联考: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
北京:
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内容,由于取材广泛,主要依赖应试者平时的知识积累。
上海:(常识应用能力)
常识应用能力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科技、公文、党史、国情、人文、生活常识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题型
客观题:。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两篇)
引言概述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二)是事业单位考试的一部分,通常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电影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的相关知识。
通过综合知识(二)的考察,考生需要了解相关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工作,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动态,具备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正文内容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职能和任务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属的各个局和办事处的职责3.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的工作重点和行业发展趋势5.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的经典案例分析二、国家电影局1.国家电影局的职责和使命2.国家电影局对电影行业的管理和监管政策3.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4.电影审查制度和电影发行政策5.国家电影局对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权限2.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安排3.证券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主要内容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5.典型的证券违法案例分析和监管措施四、国家统计局1.国家统计局的职责和任务2.国家统计局的主要调查和统计指标3.经济统计、人口统计和社会统计的重要数据和指标4.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布和数据质量监督机制5.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和技巧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使命和目标2.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评审流程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和范围4.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总结综合知识(二)是事业单位考试中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涵盖了多个部门的相关知识。
在考试中,考生需要深入了解每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动态。
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考察,考生能够全面了解事业单位的运作机制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考生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提供一定的帮助。
事业单位面试综合知识
事业单位面试综合知识一、概述事业单位面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面试环节综合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确定是否适合担任相关职位。
在事业单位面试中,除了专业知识外,综合知识也是应聘者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事业单位面试综合知识。
二、政治思想理论1.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3.解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领导核心。
三、宪法法律知识1.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源、内容和重要性。
2.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性质、作用和效力。
3.简要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
四、经济管理知识1.简述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发展方向。
2.介绍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管理,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3.解读经济法规,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等。
五、社会文化知识1.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
3.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等。
六、科学技术知识1.介绍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
2.简要介绍当前热点科技领域的进展,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3.解读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七、社会公共事务知识1.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2.介绍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生政策。
3.讲解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风气,如反腐倡廉等。
八、其他相关知识1.简要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
2.介绍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知识。
3.讲解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结语事业单位面试综合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了解政治思想理论、宪法法律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社会公共事务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应聘者可以更好地应对面试环节,展现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本文对考生在事业单位面试中的准备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要点
我国立法基本原则:1从本国实际动身及借鉴外国有益阅历相结合2法制统一3稳定性及变动性相结合4对法的说明必需由有权的国家机关进行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精确, 合法, 及时。
基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同等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 相互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及共。
人民政协基本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全国人大会和地方各级人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2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3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4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4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领土构成, 民族构成, 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构成邦联:是几个独立的国家为了确定的目的而结合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
没有统一的宪法,各成员国保留自己的主权;联邦议会或成员国首脑回忆是协商机关,其决议需经成员国认可方有约束力;可以自由推出;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是两个或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
一国两制基本内容:1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2特区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 立法权,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经济制度内容: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2实行按闹安排原则为主体的多种安排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公共财产, 私有财产都受法律爱护我国公民社会经济权利:财产权, 劳动权, 休息权, 物质扶植权我国公民恳求权:国家赔偿权, 国家补偿恳求权, 裁判恳求权国家主席职权:公布发了权, 任免权, 发布命令权, 外交权, 荣典权行政关系类型:1行政管理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3行政救济关系4内部行政关系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1职权法定2行政职权必需依据行政法律规范行使3违法行政必需担当法律责任);合理性原则(1动因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值考虑的基础上3内容应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行政法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2爱护公民, 组织的合法权益3监督行政权利主体,防止其违法或滥用行政权力行政行为的特征:1从属法律性2裁量性3单方意志性4效力先定性5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一个行政行为对向对方在权利, 义务上所产生的详细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精讲】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4.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8.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9.价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0.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1.纸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长期以来,不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
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
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中兼顾三者利益。
4.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5.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对欠税、骗税、抗税者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与此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权利。
6.我国的银行体系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它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经营国库;此外,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蓄、黄金储备的职能。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
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7.公民投资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特征和作用公民投资除可购买股票外,还可投资储蓄、债券和保险。
公民个人的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与股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首先,性质不同,股票是股东的入股凭证,是投入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债券是一种债务,限期偿还。
其次,受益权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营状况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债务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
第三,偿还方法不同,股东要退股,只能去卖股票,债券到期可以还本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