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化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新的政治环境: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 新的发展形态:新技术和“新经济”相互促进 新的发展动力:资源更新与创新驱动 新的管理思潮:新管理与新治理崛起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2、城市的功能
城市功能也叫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 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一般功能
主导功能
特殊功能
综合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
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3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3.1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发展
1949~1957 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961~1965 年 城市化调整阶段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一、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和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大量人口涌入。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也是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发展1. 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
人口密集和资源集中的城市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市场条件和资源环境,助力经济迅速发展。
2. 社会进步: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同时,城市化也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改善和升级。
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城市化面临的挑战1. 人口压力:城市化带来了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 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活动和交通需求,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增加。
城市需要应对空气质量、水污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问题。
3. 社会矛盾: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凸显。
城市中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失业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四、应对城市化挑战的措施1. 完善城市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3. 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至城市,形成城市中心地区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得到扩张。
这一过程主要由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其中涉及到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1.经济机会:城市通常集聚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包括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吸引了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2.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成为农村居民选择迁往城市的原因之一。
3.社交和文化机会:城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文化机会,包括丰富的娱乐活动、艺术表演等,这让人们更加向往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创新和发展的中心。
同时,城市化也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社会变革: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城市生活更加繁忙和快节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3.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城市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4.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通常会吸引农村居民前往,导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而农村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四、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1.城市规划: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2.住房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面临着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更多的住房来解决。
3.社会安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挑战。
城市犯罪率的上升、社会利益的冲突等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4.经济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向城市化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挑战。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形成以及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城市工业发展现代化、社会化的结果和外在表现。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有不同的解释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一.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 经济学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
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绝对 优劣,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规定限制谁、鼓励谁。 这是因为:
·从空间角度看,各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千差万别,应走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从时间角度看,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 发展阶段不同,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战略;
·从城镇体系的结构完整性看,不同规模层级的 城市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优位经济效益
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额外”经济 效益。其表现形式有: o 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 河水道)或重要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 火车编组站); o 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o 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 旅游资源)。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响 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即: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于重 工业为主的城市。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素 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 o 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o 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 o 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 农村地区传播推广。
3.中国城市化道路分析
(1)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基 础和前提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城 市群)的核心作用,辐射和带动区域的发展 (3)完善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合理增长 (4)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小城镇,打破传统的 “二元结构”,从城乡统筹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
四、城市现代化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
二产业,工业化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但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前者又可以称之为外延式城市化,后者 又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目前世界通用的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
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
复合指标: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476—1640年,统治功能强,经济
功能弱;
近代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640—1917年,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迅
速发展,规模,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
现代阶段:1917年— ,居住和经济中心,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的联结点和中心。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控制力。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控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贸易或者制
造业的中心。”——Lewis Mumford
(5)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多元:管理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专业
分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组织等。 组织的科层化:复杂化带来了科层化程度高:层级节制、专 业分工、规则严密、非人格化的管理等等。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大等。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过程,反映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侵略,使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而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城市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代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开埠城市;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
三、城市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引擎。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条件。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2.人口流动与社会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流动加剧。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3.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4.政策引导和城市规划:城市化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
图解世界城市化进程
起步早;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市化水平高:20世纪年代,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
现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市基础设
逐步完善。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加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起步晚,发展快
市化水平低: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
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城
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
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本)
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
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原因
影响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表现
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
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景观特征,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信息,
通,文化,观念等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共28张PPT)
世界城市化
• 世界城市化进程 •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出现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 空前发展
1990 41%
19 70% 340%
1750 1%——2%
呈城然受 低市经自 年水人济给 前平口的自 ,的和限足 。比缓人制的 重慢口。农 只增比世村 有长重界自
• 注意: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 的方面。①人口城市化: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②区域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
人口 乡村地区
集聚 转变
城市 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 1、城市人口增加 •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城市产生的前提
• 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使一部分 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
城市的发展史
•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 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从属地位。那 时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城市的发展史
• 产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工业,生 产力谁拼空前提高。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在 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 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 体化基础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优 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 噪音的大城市居民,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第十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包括非洲、亚洲、 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力图推进各自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 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病”。 就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其城市结构与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发达国家的城市的交通通讯体系鼓励人口分散,由于拥有 先进快速的交通通讯设施,人员和货物运输非常迅速,因此这些 国家有“逆城市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人口向郊区转 移。相反,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还在进行西方国家早期的城市化进 程。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由 于人口多而就业机会少,且农村中又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 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城市的容纳能力,导致过度的城 市化现象(Todaro的人口流动模型)。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大都面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问题,即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农村中的传统农作方式并存。
般是科层化的。 4、文化及生活方式特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 点。城市生活讲求实效和效率。城市社区文化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相对淡漠和短暂。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讲究时 尚,信息和传媒通讯技术发达,居民的生活步骤变化快而且显得 多样化。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匿名性和非个人性特征。 第二节 城市化和城镇化 一、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定义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所谓城市化、 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一个社会的人由农村向城市不断 集中的过程,这里的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二层含义 则是城市生活方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过程。从地 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居的过程。从
人结合在一起。并因此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当具有不同特 征和背景的新移民来到城市时,他们倾向于生活在他们有相似的 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亚文化群体中。由此看来,沃斯的错误在于过 分强调城市社会关系中的匿名性和非人格化的特征,而没有意识 到城市也能产生多样性、亚文化和人格化的人际关系。 4、冲突学派视角 针对20世纪中后期的城市危机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中有一部分 学者强调,消除城市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改进城市生活方式 的一种途径,它们也因此被称为“新城市社会学”,其注意力主 要集中在城市问题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关系上。一些冲突 论取向的城市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比以 前更为集中在为数甚少的跨国公司手里。这些公司将投资投到那 些能够得到最大回报的地方,这意味着他们会抛弃投资环境不佳 的老城区,这样导致老城区的经济日渐萎缩,以及越来越多的贫 民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大规模流动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城市化带来的好处1.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
城市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设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2. 带动经济发展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重心,其所在地区的经济也会得到带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知识,以及各种信息资源,促进了科技研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3. 增加社会交流机会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人们的社交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的开放和广泛的社交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沟通、互动、交流的平台,增加了社会联系和互动的机会。
二、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1. 城市群体化可能会导致人口失衡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些城市可能会出现人口失衡的问题,例如老龄化、青少年人口数量下降等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工作难以落实。
2. 环境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城市的生活垃圾、污染、交通拥堵、房地产开发等问题也会更加突出。
城市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也会让城市变得更加不宜居。
3. 矛盾和冲突可能会更加突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会变得更加突出。
例如社会阶层的分化、城乡差距的扩大、产业结构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等问题都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三、如何促进健康城市化进程1. 提高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优化城市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氛围,推动城市人口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让更多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2.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强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活的需求,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市化与城镇化
新型城市化与城镇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化率逐步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新型城市化和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概念、发展趋势、影响等方面来探究新型城市化和城镇化。
一、概念新型城市化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城市空间的人文、艺术和人性化,并注重城市的宜居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城市化的目标是使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文明、和谐、绿色和可持续。
城镇化则指的是人口在转移就业和居住地时从农村向城市和城镇集中的过程。
城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的基础和源动力。
二、发展趋势一方面,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更新和改造。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如城市功能单一、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等。
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和改造成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例如,从钢铁城市到旅游城市的转型、老旧城区的改造都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是城乡一体化,这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城乡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
同时,这也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等都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新型城市化和城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
新型城市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中心,注重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智能化。
城镇化也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面向未来,注重可持续性、可玩性和宜居性。
其次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市化和城镇化都强调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这个背景下,城市住宅的品质和区位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便利度、绿色度等也有了而更高的要求。
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对此持有以下观点:1.城市扩张和土地资源压力:城市化进程常伴随着城市扩张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过度扩张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甚至引发土地争夺。
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发展,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2.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城市化有时也伴随着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由于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一些人可能受到城市化的负面影响,面临生活困境。
因此,应当重视城市贫困问题,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3.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城市化进程常常伴随着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需求高,城市交通系统可能不堪重负,导致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加剧。
因此,需要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
4.社会融合与文化多样性: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融合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融,可能产生文化冲突和社会问题。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社会和谐与共融。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积极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确保城市化进程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加速,城市发展也备受关注。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现代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阐述其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也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增加。
随着人们对于就业机会、社会资源和生活条件的追求,城市化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人口集聚:城市化是人口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双重作用。
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生活水平。
2. 经济中心:城市化使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产业集聚,推动着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3. 城市设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显著改善,如交通、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
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条件:城市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包括产业发展、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等。
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政府规划:政府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对城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城市发展。
3. 社会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基础,包括人才储备、教育水平、社会制度等。
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有直接影响。
三、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1. 经济增长:城市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市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市场机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2. 社会进步:城市化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城市与城市化
【要点讲解】
一、城市形态:
城市的地域形态比较: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①概念与目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城市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产物,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是多个同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现连片分布的区域。
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典型城市结构学说。
2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
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3.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四、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
五、城市的不同等级形成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城市活动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在满足自身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必然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各种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3.城市体系。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小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其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
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也不同。
4.城市等级的划分。
①划分标准:一般根据城市人口的规模。
②划分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5.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①城市服务内容:购物、就医、上学等;
②城市服务范围:除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图解:
④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
六、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七、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八、城市的区位选择
1.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城市的区位因素。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交通、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
城市的区位选择实质是人们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最有利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建设城市,更好地发挥城市的作用。
九、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其次是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图解:
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十、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是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划分为三阶段:初期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成熟阶段)。
3.两类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
(1)产生原因: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人口向外流动。
(2)两者差别:
①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的现象。
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其形成原因一是因为大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二是地方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如环境、交通逐步改善,高收入者可用轿车解决上下班问题,一些人回到原住地工作或退休后移入;三是为了环境保护工业实行分散,人口也随之分散。
十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生影响的原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2.产生影响的表现: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土地质量;影响水体;改变太阳辐射强度等。
(2)城市环境污染:
(3)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由于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流动人口过多,土地紧张造成。
(4)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城市表现也非常突出。
3.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了解)。
①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实现郊区城市化,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②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居民的居住条件。
如建立交桥,地下隧道,发展高效、清洁的公共交通。
③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控制污染方面,使用清洁的能源及推广应用清洁燃烧技术,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
4.城市化发展的方向:生态城市。
作者:张思梅
责编: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