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微经典 主题三 舍生取义课件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言小传记主题3:舍生取义》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言小传记主题3:舍生取义》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三部分《文言小传记主题三: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一)众人国士【品——培养语感利“断句”】(赵)襄子①当出豫让②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③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史记·刺客列传》【注——“文化常识”厚素养】①(赵)襄子: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谥号襄,史称赵襄子。

②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智伯为韩、赵、魏三家攻灭后,豫让立志为主报仇。

③范中行(hánɡ)氏:指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为春秋时期晋国两大卿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赵)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史记·刺客列传》【练——练牢基础傲高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点数)B.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把……当成一般人一样)C.而反委质..臣于智伯(臣服、归附)D.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赦免)解析:选A“数”,数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反委质臣于.智伯②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③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④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必修3全册梳理扫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必修3全册梳理扫描
通_曝___,_晒____________ 通_智___,_智__慧__________ 通__性__,_资__质__、__禀__赋____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过秦论》
(9)合从.缔交
通__纵__,_战__国__时__期__六__国__联___合__起_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师说》
(14)句.读.之不知:_古__人__指__文__辞__休__止___和__停__顿__处__,__即__断___句_______ (15)君子不.齿.:_不__屑__与__之__同__列___,__羞__与__为__伍__,__意___思__是__看__不__起___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古__代__君__主__的__自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来___,__共__同__对__付__秦__国__的___策__略__称__为__“__合__纵__”__
(10)而倔.起阡陌之中 (11)赢粮而景.从
通_崛___,_兴__起_______________ 通_影___,_影__子_______________
《师说》
(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或师焉,或不.焉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3)修禊:古代民俗,于___农__历__三__月__上__旬__的_“__巳__”__日__(_三__国__魏__以__后__始__固__定___ _为__三__月__初__三__)_(日期)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4)既望:过了望日后的XXX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 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的__X__X_X__日_为“朔”, _十__五__日__为“望”,十六日为“既望”,______最__后__一为日“晦”。 (5)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 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___斗_宿,就是 北斗七星,勺子状。__牛__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当__他__夺__取__荆__州__,__攻__占__江__陵__,__顺__着__长__江__东__下__的__时__候__,__战__船__首__尾__相__ __接__长__达__千__里__,__旌__旗__遮__蔽__天__空__,__他__面__对__大__江__斟__酒__,__横__执__长__矛__吟__诗__,__本__来__ __是__一__代__的__英___雄__啊__,__可___如__今__又__在__哪___里__呢__?__(_得__分___点__:__“__方__”___,__当__;__ __“__下__”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攻__占__;__“__东__”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进__发__;__“__固__ __一__世__之__雄__也_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固__”__,__本__来__;__“__而__今__安__在___哉__”__,__宾__语__前__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微经典_含答案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微经典_含答案

[说明]“第一部分微教材”见学生用书分册二背面,“第二部分微积累”见本书相应专题讲次。

主题一孝悌仁爱孝悌仁爱(一)曾参之孝【品——培养语感利“断句”】曾子①耘瓜误斩其根曾晳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④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注——“文化常识”厚素养】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曾晳:姓曾,名晳,字子晰,春秋末年鲁国人,曾参之父。

③瞽瞍(sǒu):人名。

古帝虞舜之父。

传说他溺爱舜的弟弟,多次想害死舜。

时人认为他有目不能分辨好坏,故称他为瞽瞍。

④烝烝(zhēnɡ):醇厚貌。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曾子耘.瓜,误斩其根。

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

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

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

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

”遂造.孔子而.谢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练——练牢基础傲高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礼运(节选)》选择性必修上册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课文2、3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第1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①有定( ) ②静( ) ③安( )④虑( )⑤得(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⑥齐( )⑦致( )⑧知( )⑨格物( )⑩知至( ) ⑪壹是( )使……整齐有序 获 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一概,一律2.理解性默写①《大学之道》中提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③《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教材内文言文复习 课时32 《屈原列传》《苏武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教材内文言文复习 课时32 《屈原列传》《苏武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板块五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人穷则反本③靡不毕见/信义安所见乎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⑤屈平既绌 ⑥齐与楚从亲 ⑦乃令张仪详去秦1.通假字同“罹”,遭受同“返”,返回同“现”,显现,显示同“旨”,意图、宗旨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同“佯”,假装⑧厚币委质事楚 ⑨亡走赵,赵不内 ⑩被发行吟泽畔 ⑪蹈其背以出血 ⑫畔主背亲 ⑬与旃毛并咽之 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⑮空自苦亡人之地 ⑯因泣下沾衿 ⑰与武决去 ⑱前以降及物故同“贽”,见面礼同“纳”,接纳同“披”,披散同“搯”,叩击,拍打同“叛”,背叛同“毡”,毛织的毡毯同“弆”,收藏同“无”,没有同“襟”,衣襟同“诀”,辞别、告别同“已”,已经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明年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颜色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今义:色彩③形容形容枯槁古义:___________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④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2.古今异义词第二年脸色,面容外貌,模样委婉得体⑤相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今义:动词,(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形容词,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⑥货物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今义:供出售的物品⑦虚心虚心欲相待古义:______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相抵财物诚心⑧成就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⑨亲近兄弟亲近古义:__________今义:(双方)亲密,关系密切;(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⑩丈人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岳父⑪实在武等实在古义:__________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其实栽培,提拔亲近之臣对长辈的尊称确实存在词语例句意义(1)穷①人穷则反本②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③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3.多义实词困窘,处境困难陷入困境用尽(2)间①谗人间之②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⑤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⑦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离间不多时间中间空隙秘密地参与偶尔,断断续续地夹杂(3)阴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②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登泰山记》)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暗地里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昏暗阴冷(4)相①数通使相窥观②虚心欲相待③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④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译为“你”“我”“他”丞相古代主持礼仪的官相貌(4)相⑥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吕氏春秋》)⑦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5)素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③送夕阳,迎素月(《黄冈竹楼记》)皎洁的④昭节俭,示大素(《班固传》)朴素⑤尸位素餐白白地观察,察看辅佐,帮助平素,一向白色的绢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明道德之广崇③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蝉蜕于浊秽4.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听觉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形容词作动词,诋毁名词作状语,蝉,像蝉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浊秽,污秽的境地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⑧天雨雪/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孺卿从祠河东后土/舆归营/空以身膏草野⑨得夜见汉使/剑斩虞常已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宜皆降之/反欲斗两主⑪单于壮其节形容词作名词,忠臣名词作动词,雨,下;乳,生子;杖,执、拄;网,结网;檠,用檠矫正(弓弩);祠,祭祀;舆,用车载送;膏,滋润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剑,用剑使动用法,归,使……回归;降,使……投降;斗,使……相斗意动用法,认为……豪壮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为天下笑 ③方正之不容也 ④不凝滞于物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特殊句式被动句,标志词:见、被被动句,标志词:为被动句,无标志词,“容”译为“为……所容”被动句,标志词:于宾语前置句,“自”分别是“为”和“佐”的宾语⑥被发行吟泽畔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⑧见犯乃死,重负国 ⑨皆为陛下所成就 ⑩何以复加/何以汝为见省略句,“泽畔”前省略了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于)泽畔”为后置状语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被动句,标志词:见被动句,标志词:为……所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汝”是动词“见”的宾语 ⑪子卿尚复谁为乎⑫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6.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
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
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 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 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 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 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战风雨”。
2.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 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3.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但此 “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活动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 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 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舍生取义》PPT课件

《舍生取义》PPT课件
舍生取义
《孟子》
主讲:薛乐涵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 代表,被人们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 著作之一。
课文全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 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结语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 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 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 为国捐躯。
2021/3/11
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
2021/3/11


鱼和熊掌设喻


背诵比赛
GO! GO! GO!
2021/3/11
关于舍生取义,同学们知道什 么历史故事和当今社会的先进事 迹吗?
2021/3/11
黄花岗 7屈的刘胡兰
2021/3/11
在抗震救灾中为了救人牺牲的人们
2021/3/1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021/3/11
1.孟子在文中论述了什么观点?
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生 取义
2.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必修3部分课件(江苏专版)

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必修3部分课件(江苏专版)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 痛于心,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 非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三、古今异义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 头颅,借指性命 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三、古今异义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二、词语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bìnɡ( 摒 )除
沉nì( 溺 )
chénɡ( 澄 )澈
chù( 黜 )恶
cù( 簇 )新
得chěnɡ( 逞 )
刮ɡòu( 垢 ) 湖pō( 泊 ) 回sù( 溯 ) jiā( 枷 )锁
hē( 呵 )责 荒zhǒnɡ( 冢 ) 鸡tún( 豚 ) jīnɡ( 旌 )旗
后yì( 裔 ) 荒dàn( 诞 ) 急tuān( 湍 ) kuì( 匮 )乏
必修三
一、字音
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褒贬( bāo )
迸溅( bènɡ )
蹩进( bié)
驳船( bó)
不怿( yì)
觇视( chān )
多舛( chuǎn )
绯红( fēi )
干瘪( biě )
罡风( ɡānɡ )
骸骨( hái )
灰烬( jìn )
齑粉( jī )
羁縻( jīmí )
庇护( bì) 哺育( bǔ ) 孱头( càn ) 氛围( fēn ) 攻讦( jié) 混浊( hùn ) 骷髅( kūlóu )
倚仗 违背 辜负 背负 拉 延请 调转
一、一词多义
29.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30.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语言基础(正确使用成语-识义记形、义境相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语言基础(正确使用成语-识义记形、义境相符)

(2)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 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答案 错误。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这里用来形容“模型”,用错 对象。
规避方法
(1)明辨对象 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 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 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 (2)明辨场合 有些成语的意思只能在固定的场合使用,如不注意就可能发 生误用的情况。
(2)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苏北农村,其间耳濡目染了当地的一些怪异 之事,经历了种种不曾遭遇的事件。 答案 错误。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从语法搭配习惯看,“耳濡目染”后面一般不带宾语。
规避方法
在理解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一些成语的不同语法功能: (1)只作状语。如:不约而同。 (2)不带宾语。如:求全责备、出奇制胜、习以为常、心领神
一、成语特点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 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成语具有以下特点: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如: 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 2.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3.色彩的文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的格式。例如:草菅人命(草 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成语选择填空题(选恰 ④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选择题改为主
当的一项)
观填空题的题型变化,标志着考查重点由
过去的近义成语辨析转向常见常用成语的
积累运用,答案拟制难度加大。
成语使用不当(选择题) ⑤2023年新高考Ⅰ卷成语题是与病句修改

舍生取义PPT

舍生取义PPT

拓展 你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人? 示例:文天祥、董存瑞、刘胡兰等。 相信你还能说出 更多这样的例子, 试一试吧!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时,作者的选择是什么? 为什么?
作者选择的是“义”。生命虽然是宝贵的,是每
推荐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7 舍生取义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重点) 2.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特点。(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论语》中的名言】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 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篇课文论述了孟子的主张:义重于生,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时,作者的选择是什么? 为什么? 串珠问题:
1.一思:本文论证的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作者的观点
是什么?
2.二探:作者是怎样引出自己的观点的?
品析: 孟(mèng)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 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 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 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 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 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也已经够了。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赵襄子应当出门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
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 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 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 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 着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 中行氏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 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因此也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 叹一声,流着泪说道:“唉,豫让啊豫让!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 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 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3.与“不私其父”中“私”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贩私. C.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D.公正不私.其亲
解析:D 项与例句相同,偏袒。A 项,非法的货物;B 项,私
田;C 项,密谋之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参考答案: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史记·循吏列传》
石奢: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楚昭王的相(令尹),为官坚
直廉正,无所阿避。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 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 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 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舍生取义(二) 石奢纵父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石奢[注]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
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
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
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众人国士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赵)襄子①当出豫让②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 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 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③范中行 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 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 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被判死罪。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 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 捕凶犯,发现犯人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 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 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 该被判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论罪不该伏法,你 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 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 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昭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
B.彼且奚适也?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解析:C 项为一般疑问句;A、B、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参考答案: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
①反委质臣于.智伯
②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④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①介词,表引进对象,不译;②介词,在;③结构助 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主性;④代词,代“智伯”。
——《史记·刺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点数) B.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把……当成一般人一样) C.而反委.质.臣于智伯(臣服、归附) D.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赦免) 解析:“数”,数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史记·刺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赵)襄子: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 人。谥号襄,史称赵襄子。②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为晋 卿智伯家臣。智伯为韩、赵、魏三家攻灭后,豫让立志为主 报仇。③范中行(hánɡ)氏:指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为春
秋时期晋国两大卿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史记·循吏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阿谀) B.纵.其父而还,自系焉(放纵) C.以父立.政.,不孝也(树立政绩)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偏袒) 解析:“纵”,放走。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追而.不及
②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③子其.治事矣 ④纵其.父而还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③表祈使语气,
“还是”;④代词,代“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