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诠解

合集下载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

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

《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

《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

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

《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

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4年第47期【原文】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

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⑧之本与!”【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

姓有,名若。

②孝弟(tì):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③犯上:犯,冒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xiǎn):稀少,罕见。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⑦道:本意为道路,这里是其引申义,为抽象的道德概念,指仁人爱物、修身治国的法则。

⑧为仁:行仁。

为,动词。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出自《论语·学而》。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的,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弟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弟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弟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弟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弟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论语全文 详解

论语全文 详解

论语全文详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一部分《论语》的全文和详解: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到新的知识后,能够经常去复习和运用,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这表明孔子认为学习并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聪明的。

这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有谦虚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学习和提高。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领悟,这是可以作为老师的水准了。

这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收获。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了呢?传授给他人的知识是否去实践了呢?这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原则。

以上只是一部分《论语》的内容和解释,这部经典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智慧和见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注释】①谄:意为巴结、奉承。

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论语》(全文及意解译文)------66

《论语》(全文及意解译文)------66

《论语》(全文及意解译文)------66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全文及解释

论语全文及解释

论语全文及解释《论语》全文注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得道的人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

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和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颜色,(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够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掌握得是否不够熟练,”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讲信诺;节省开支、爱护人材;顺应农时节气调用百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孔子说:“年少后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严谨守信,博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注释】子夏说:“(对妻子)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性命,结交朋友讲话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曾子说:“慎重对待死亡,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有子说:“礼的用处,和是最宝贵的。

先王的道之所以美好,大小事都根据它。

有不遵守的,知和而和,不用礼去对待它,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诠解读后感(通用22篇)

论语诠解读后感(通用22篇)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通用22篇)论语诠解读后感篇1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念书,里面纪录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或许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或许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集美娱乐场可以获得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几多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几多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泛起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

我觉得90后是希望获得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

”这段话的或许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肯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权衡的天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尔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论语全文解释

论语全文解释

论语全文解释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第六则:取长补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取长补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第18期孟武伯①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②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③。

有事,弟子④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⑤馔⑥,曾⑦是以为孝乎?”【注释】①孟武伯:孟懿子之子仲孙彘。

“武”是其谥号。

②子游:孔子弟子。

姓言,名偃,字子游。

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③色难:和颜悦色较难。

④弟子:泛指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这里指子女。

⑤先生:泛指长辈,这里指父母。

⑥馔:食用,吃喝。

也指食品、食物。

⑦曾:竟,竟然,难道。

副词。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求孝道。

孔子说:“父母最担心子女的病痛。

”子游向孔子请求孝道。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说的是能够养活父母。

可是,人们连狗与马都能养活。

如果没有虔敬之心,那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向孔子请求孝道。

孔子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酒饭,让长辈首先享用,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读解】本章论说的是孝道。

相同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孔子有不同的回答,他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由此可见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孔子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特别强调推己及人,他认为父母精心关怀照料子女,子女应当同样向父母尽孝。

在对孟武伯的回答时,他说把父母为子女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实际上是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对子游的回答中,孔子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

他认为,人应该做到孝亲、亲亲,对待父母必须恭敬,这是最基本的。

如果仅满足于“能养”,显然似与禽兽无别。

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子夏的回答与对子游所讲的没有太大的出入。

孔子认为,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相比。

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这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一直以来都像是一座神秘而又庄严的宝藏,让人怀着敬畏之心去探寻。

最近读了《论语诠解》,才发现原来这座宝藏里藏着的不是冷冰冰的金石玉器,而是温暖如春风、亲切似家常的人生真谛。

以前总觉得《论语》高高在上,是圣人们的高深言论,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遥不可及。

但这次深入阅读《论语诠解》,就像有一位耐心的长者,拉着我的手,逐字逐句地给我解释,让我看到了那些文字背后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情感。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督促学习的话,没啥特别的。

但这次读诠解,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微笑着对弟子们说这句话时的情景。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鼓励,就像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给我们加油打气一样。

而且我还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每次学会一项新技能,比如学会做一道特别好吃的菜,然后隔几天又做一次,做得越来越熟练,那种成就感真的是“不亦说乎”!家里人吃得开心,我自己更是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道德口号。

可现在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事儿太多了。

就说我自己吧,我特别讨厌别人在我耳边不停地唠叨,那我就得提醒自己,别对着别人唠叨个没完。

我不爱吃香菜,所以我出去吃饭跟朋友一起点菜的时候,也不会强迫别人不许点有香菜的菜。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要做到,那得避免多少矛盾和不愉快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前觉得这是要我们虚心学习,可这次读,我想到了那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的事儿。

我们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个大哥特别会规划路线,能找到又好玩又省钱的地方,这就是他的“善”,我赶紧跟着学,也学着提前做好规划。

还有个姑娘,一路上老是丢三落四,搞得大家都很麻烦,这就是“不善”,我就提醒自己可别像她那样没个条理。

读《论语诠解》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板着脸讲道理的老夫子。

他也有风趣幽默的时候,也会和弟子们开开玩笑。

[论语诠解普及本]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普及本]论语诠解

[论语诠解普及本]论语诠解论语诠解篇1:论语全解读后感论语全解读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论语诠解酒

论语诠解酒

论语诠解酒《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之一,其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的人生哲学,其中对于酒的诠释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酒,在古代中国被视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能够舒缓心情的消遣方式。

《论语》中经常提及饮酒之事,但其态度却并不是一味地鼓励饮酒,而是明确地表达了一些对于酒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饮酒应该适量。

《论语》中曾有“饮酒不醉,人生何足挂齿”之语,但这并不是表明酒可以任意饮用,而是强调人生要有情趣,慰藉心灵,同时也要明白度量的重要性。

适量饮酒可以调节情绪,降低紧张的情绪,缓解疲劳,但过量饮酒却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

其次,饮酒应该有节制。

《论语》中的“饮食男女,不知节制,则不可谓远道而来矣”强调了节制的重要性,无节制的饮食容易导致健康问题和道德上的问题。

饮酒同理,饮酒有时是受欢迎和社交圈习俗的要求,但要有自控能力,做到适度饮酒,不影响健康和人际关系。

第三,饮酒时应该坚守原则。

《论语》中曾有“巧言令色,鲜有仁爱之心”之语,意思是说仅仅依靠谈吐和表面修饰来讨好人,是不够的。

同样地,饮酒时也应该坚守真实原则,不因酒而改变性格和态度,更不能通过饮酒来达到不良目的(如麻醉自己等)。

最后,饮酒时应该尊重文化和他人。

《论语》中提到,朋友之间讲究互相尊重,不得随意彼此伤害。

饮酒时也应该尊重文化和他人,不得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降低自身的道德尊严。

综上所述,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于饮酒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和看法,并且强调饮酒应该适量、有节制、坚守原则,同时也应该尊重文化和他人。

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把握饮酒的度量和方法,既不会漠视人生情趣,也不会降低自己的品位。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在翻开《论语诠解》这本书之前,我对《论语》的认知,就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只能偶尔捕捉到几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却始终无法看清其全貌。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到这本书中时,仿佛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觉得有些吃力。

那些晦涩的文言词句,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坎,让我心生退意。

但想着不能轻易放弃,我硬着头皮,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去理解。

书中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诠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以前,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就是在说学习了要时常复习,是件快乐的事。

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明白,“习”不仅仅是复习,更是实践、应用。

这就好比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不是光在脑子里反复回想怎么骑就算完了,而是要真正骑上车,在道路上自由驰骋,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说乎”的快乐。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之前我心血来潮,想学做蛋糕。

从网上找了一堆教程,看了个遍,觉得自己已经胸有成竹了。

什么面粉、鸡蛋、白糖的比例,烤箱的温度、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可当我真正动手做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第一次做,面糊搅拌得不均匀,烤出来的蛋糕一半高一半低,像个歪歪扭扭的小山丘。

我心里那个郁闷啊,觉得自己明明都记住步骤了,怎么还会搞砸?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光“学”不“习”,根本不行。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仔细回想教程里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动手操作。

这次,我不再是机械地按照步骤来,而是一边做,一边思考。

比如,在搅拌面糊的时候,我会感受面糊的浓稠度,判断是不是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在设置烤箱温度的时候,我会根据蛋糕的大小和形状,适当调整时间。

经过几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我做出了一个香喷喷、松软可口的蛋糕。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那种快乐,不仅仅是因为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蛋糕,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实践、摸索,最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以前觉得就是要每天反省自己,可具体反省什么,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之一。

阅读《论语》时,我们往往会被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行所感染,觉得他们的思想与生活很有道理,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对于《论语》中所阐述的道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和价值?读完《论语诠解》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想法。

首先,阅读《论语诠解》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本质。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强调人的修养、德行、礼仪和智慧。

他十分重视人的道德品质,认为人应该有公正、仁爱、勇敢、谦虚、谨慎等美德,这些美德可以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等文化知识得到体现。

同时,孔子还非常注重实践教育,他认为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问,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因此,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想,他主张人们要努力改进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社会和周围的人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其次,阅读《论语诠解》让我发现了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身处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些通用的准则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准则往往来自于传统文化。

正如《论语》中所强调的,一个人应该敦品、修业、敬事、爱人,这些美德不仅是古代人们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贯彻这些准则,相信我们不仅能够过上更加有意义和充实的生活,还可以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阅读《论语诠解》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论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模糊。

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了解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很可能会产生世界观的失调和价值观的迷茫。

因此,通过阅读和学习《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挑战。

《论语》及解释

《论语》及解释

《论语》及解释
嘿,你知道不?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超级厉害的宝贝呀!就像
是一个智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闪闪发光的道理和教诲。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好比你得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只要你经常去用它开锁,你就会特别开心,因为你在不断进步呀!这不就是告诉咱要勤奋学习,还得时常温习嘛。

再看看“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哇塞,这简直太重要了!就像你不喜欢吃的菜,你总不能硬
塞给别人吃吧,那多不厚道呀!这是在教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别把
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哎呀呀,这多形象呀!你想想,走在
路上,随便三个人在一起,里面肯定就有能让你学习的地方呀。

这是
在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到处都能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呢。

孔子他老人家通过,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财富,咱可得好好
珍惜呀!里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咱要是能把这些道理都记在心里,用到生活中,那该多棒呀!
你看,可不是那种死板的书,它里面的智慧是活灵活现的,可以让
我们在生活中随时运用。

它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在我们迷茫的时候
给我们指引方向。

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好好去研读,去挖掘里面的宝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智慧。

别再犹豫啦,赶紧去和来一场
奇妙的邂逅吧!
我的观点就是: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它,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读了《论语诠解》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以前吧,对于《论语》,总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深奥难懂的经典,似乎和咱普通人的生活隔着老远老远。

可这本《论语诠解》,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师,拉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走进了《论语》的世界,让我看到了那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鲜活影子。

就说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点吧,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前觉得,不就是学了知识要时常复习嘛,这有啥高兴的。

但这次深入读了诠解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前段时间,我决定学做蛋糕。

从网上找了一堆教程,又是看视频,又是记笔记,觉得自己已经把步骤都烂熟于心了。

第一次尝试的时候,那叫一个信心满满。

结果呢,蛋白没打发好,烤箱温度没掌握对,做出来的蛋糕简直就是一个“四不像”,硬邦邦的,吃起来口感差得要命。

当时我那个沮丧啊,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

可后来我想起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

我就不信了,一次不行,我就多来几次。

于是我又重新仔细看教程,分析自己上次失败的原因。

然后一次次地练习,调整配方,控制时间和温度。

每一次的尝试,其实都是对之前所学的一次“复习”。

终于,在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之后,我做出了一个香喷喷、软绵绵的蛋糕。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那种“说乎”的感觉。

这不单单是因为做出了成功的蛋糕,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明白了“学而时习之”的含义。

它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改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天气特别热,走了一会儿我就累得不行,想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

朋友却一直兴致勃勃地说要继续走,去看前面的一个景点。

我当时心里就特别不痛快,觉得她怎么不考虑我的感受。

可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跳进了我的脑海里。

我想,反过来,我不也没考虑她特别想去看那个景点的心情嘛。

这么一想,我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跟她继续往前走。

虽然还是很累,但心里没有抱怨了。

《论语》详解

《论语》详解

《论语》详解如下:
《论语》是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时贤析注《论语》,误读歧解之处甚多。

山西大学文学院白平先生憾于真义湮没,疾于歧解纷扬,故撰《详解》一书,列“注译”以通其文句,详“讲解”以析其奥义,冀能还原孔学之本来面目。

在《论语》中,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这表明了仁爱之心对于外在形式的重要性。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而小人则对利益通晓(看重)。

在孔子的思想中,“死”也可以作为一种动用法,可以译作“为……而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总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通过阅读《论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论语全文及释义

论语全文及释义

《论语》全文及释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

论语集解原文与解析

论语集解原文与解析

论语集解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论语》,我们需要详细解读其中的原文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的几个典型篇章进行解析,以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1. 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是孔子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高度概括。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别人请教。

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还能培养我们的谦卑和随和的品质。

2. 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讨论政治问题的一篇。

其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句,强调了君子的为政之道。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是以道德和正义为出发点,而不是个人私利。

这种为政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八佾篇:八佾篇主要讨论礼仪问题。

其中的“祭如在,祭神如在”这一句,是孔子对于祭祀仪式的要求。

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祭祀的专注和敬意,无论是面对亲人还是神灵,都要保持仪式的庄重和虔诚。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要,也对我们当代人相处与敬拜的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泰伯篇:泰伯篇是《论语》中关于忠诚和勇敢的篇章。

其中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色”这一句话,是孔子对于臣子忠诚的要求。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鼓励臣子在忠诚的同时,勇敢地提出正确的建议。

这种忠诚与智慧的结合,对于我们现代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篇章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他注重学习,强调道德和正义,崇尚礼仪和忠诚。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应该追求的美德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读《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总而言之,《论语》集解原文与解析是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论语》的基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论语》诠解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第44期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譼?訛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治理国家应该依据道德,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譼?訛共:同“拱”,拱卫、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着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相关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后比喻四
方归向一处。

【评析】
孔子认为,为政主要就是教化,教化的工具就是道德。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德治
的主体问题。

孔子的本意在于使为政者本人有德,因以治国,而非强民有德。

第二,为政者如何以德治国。

为政者内心的道德外化为美好行为,用德行教育、感化群众。

为政者一方面要修德,一方面要用德,把提高为政者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