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
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
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研究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性?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性,申明生活中的各类相干征象。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
5教学用具
尝试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尝试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教学过程
6.1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体式格局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课堂,放在讲台上,翻开瓶塞,同学们为何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何会不见了?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何不翼而飞了?4.湿衣服为何经太阳晒会变干?实在,这些问题在很久从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讨乐趣,他们颠末反复的尝试和探讨,提出了物质都是因为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假想。并用这一没想来申明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进修的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特殊小,彼此间有间隔。初中化学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如何预备呢?下面是由学习啦我整理的初中
化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转变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行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准备支配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学问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转变,有了确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转变及其缘由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确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试验技能,加之在平常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试验、多媒体关心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通过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研究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
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研究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
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初三化学《分子与原子教案》
初三化学《分子与原子教案》
《分子与原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三种基本特征;知道是分1.
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2.
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2.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2.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四、知识讲解
(一)分子和原子
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或红墨水),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3-1]
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分子的特性1.
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
-26 21说明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一滴水中约有个水分子[]13 × 10kg1.67 × 10 讨论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探究可通过观察浓氨水挥发使酚酞变红的实验视频。[]
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2)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分子和原子
教学时间
20 分钟
化学是在分子、 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探究属性和社会属性,赋予化学课程以特定的内涵。化学课程不仅要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
学
践活动情景,更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帮助学生
设
认识化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计
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
思
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想
科学态度和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科学习惯,同时,发展学生从
微观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角,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的现实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
重点: 1、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性 3
、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重
【解决措施 】:以截取“小纸条”的实践活动引入,突出物质是可分的;趣味性的演示“暗香来” ,以如何解释“暗香来”味贯穿教学始
终。补充与改进教材实验,增强逻辑性和趣味性;通过演示、图片、
点
影视、陈述、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参与体验的同时突破重点。
难
难点: 1、学生用感官认识的物质是连续不间断的,建立“物质不连续,是由分立的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2
、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解释生活现象。
点
【解决措施 】:从感性到理性,启迪思维,质疑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播放直观形象的微观动画,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初三化学导学案系列 编号15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主编:XXX 审核:XXX 编号:1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新知预习(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48~49后填空)
1.科学技术证明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特征。
⑴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
⑵分子在不断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
⑶分子之间有。
三.探究演练
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实验3-1:品红在水中拆散。
现象: ,说明品红由微小粒子构成且在不断。
3.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等。
4.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具有的特点是。
5.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说明分子具有的特点是。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6.实验:课本49页“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⑴酚酞溶液、浓氨水各是什么颜色?
⑵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震荡,观察溶液是什么颜色,再向其中慢慢
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是什么颜色,这可以说明什么?
⑶课本49页图3-4。
7
8.分子之间有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
物质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其中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四.拓展提升
1.1+1一定等于2吗?
请学生分别取50mL水与5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的体积是否等于100mL?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
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能从微观上认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学习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构成
【预习自测】
1.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这些事实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而物质有热胀冷缩及三态变化,则说明分子之间
有;在花园里能闻到花香,又说明分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
物质的化学性质也;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起了变化,首先是分子分解成,然后这些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而原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因此,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同种物质,分子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种物质,分子不同,化学性质。因为分子是。
4.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构成的;汞、铁、铜、氦气等物质是由构成的。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可分。
5.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变化的过程;
6.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①把糖块放到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初三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案
再教改进: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观看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猎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定等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把握用粒子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观看法、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
烧杯A:20ml水+5-6滴酚酞溶液,搅拌,观看颜色生观看并记录现象。
试管中:从A倒入少量+浓氨水,观看颜色变化。
烧杯C:将烧杯A一半倒入。wenku.baidu.com
烧杯B:5ML浓氨水。
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烧杯B。观看几分钟,现象。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
分子在。挥发性:浓氨水酚酞溶液。
3.教师阐述事实:100ml的水与100mL的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的是物质热胀冷酸的原理,从微观说明,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遇冷时。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形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固液气三种状态,其中分子间的间隔最大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最小的是。
知识点小结: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是可分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差不多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专门。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初三理化生九年级化学题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PPT教案学习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小
第10页/共23页
第三单元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分_子__在__不__断__的_运__动_______ (2)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分子在不断的. 运动
察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洗衣服 在阳光
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第4页/共23页
第三单元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3】把等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在一起 实验步骤:在100ml水中倒入100ml酒精,使之完全混合。 实验现象: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小于200ml 实验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第1页/共23页
第三单元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二.分子的特点 科学家测知: 一滴水含有15万万亿个水分子。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 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需要多少年才能把一滴水全部喝道 肚子里?”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结论: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需要50万年。
第2页/共23页
已 知 : 酚 酞 和氨气 都是由 分子构 成的物 质,它 们溶于 水分别 得到酚 酞 溶 液 和 氨 水。
第18页/共23页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
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前两单元我们已经学习空气、氧气等知识,从宏观认识了一些物质。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它们。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教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洒香水的手绢、物质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漫画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明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状况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一定条件。但是从具体的宏观物质到抽象的微观粒子仍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从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课题
人教版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二、选题目的
《分子和原子》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界的桥梁,此课时的设计要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对微观世界探索的兴趣对于看不到,摸不着的未知世界,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恐惧,所以第一节课就要先将微观具体化,提高学生学生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下,我们需要学生自己想得更多,总结的更多,从而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对于分子和原子,在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只是从宏观方面认识物质,区分物质,进行分类,随着化学方程式的出现,同学们逐渐了解物质本身的组成,为探究微观世界打开开端。本节课内容是由宏观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内容通过学习“分子”,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初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微观化学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如原子结构、元素、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等。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是整个化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才有更大的激情学好以后的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可以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为后期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初三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三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三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
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
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人教版化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中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越到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第四单元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分子和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小学的科学、初中的生物和物理中都有接触过,但是分子和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要想建立起明晰的概念就较为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其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子性质的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特性;
难点: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分子的特性。
五、本着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本课将采用情景创设法、问题导学、实验演示等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采用实际体验法,对比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节奏。
六、
环节一:情境引入
图片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花园的花香,湿衣服的晒干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设想: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然后,带领学生了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并展示我国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获得的最小汉字“中国”。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用事实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顺势进入第二新课讲授环节环节二: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2.分子的特点
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不可以。
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也不可以。
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不会。因为刚才说到酚酞遇酸不变色,醋显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不会有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思考:我们食用的醋常显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颜色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
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 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
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是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分别取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