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77674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d.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
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
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
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___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2)在本次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我担任了教师的角色,我主要使用了讲述、示范、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可改进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首先,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依赖了讲述的教学方法。
尽管我通过丰富的图示、图表和实例来讲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但我没有充分利用其他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小组活动等。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参与度下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我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尽管我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中,他们只是通过观察我的演示来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7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78de5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d.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7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篇1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
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
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
![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fd2e17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5.png)
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
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
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2、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
本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我将会在课堂中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80f45ce336c1eb91b375d0c.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doc
![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cf267eaf45b307e9719703.png)
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 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5c13a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a.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一概念的前期知识和理解。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常常被书面化的定义所代替,这样会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一概念。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前期知识的铺垫,例如通过展示实际的分子和原子模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组成。
其次,我觉得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抽象的定义和公式层面,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水的分子模型和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的实验来说明溶解现象的原理。
此外,我也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虽然抽象,但却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观察。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局限于让学生背诵定义和公式,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观察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化学领域内的知识和概念,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应用和交叉。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跨学科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综上所述,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前期知识的铺垫,增加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35fd0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2.png)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引言《分子和原子》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的关键知识。
本文对该教学进行反思,从知识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改进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点讲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分子和原子的讲解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过于强调了定义和公式的记忆,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我没有将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对于下一次教学,我计划在讲解时注重概念的解释和理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示范实验的教学方法。
然而,我意识到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下一次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性。
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参与程度较低。
他们很少提问问题,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话的自信心。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讨论环节,鼓励他们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本次教学中,我意识到教学资源的利用不足。
虽然课堂中有一些教具和实验器材可以辅助教学,但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它们。
下一次教学中,我计划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源,并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我将更加注重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积极推动学生互动参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
希望通过这些改进,能够提高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点的理解度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化学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注:本文仅为示例,实际文档内容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d3f25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f.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_3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_3](https://img.taocdn.com/s3/m/e787dbb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3.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是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课的经验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始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
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
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
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天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没有介绍清楚,没有在黑板上写出“酚酞”。
这是不该犯的错误!三、口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有,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注意。
四、黑板字写的不好。
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练习黑板板书。
另外,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
放一瓶香水在教室,当讲到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寻”味找香水;当讲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时候可以用香水让学生理解物质固、液、气三态变化;实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讲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时候,可以故意说我看见了什么东西,而学生看不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后的实验变型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现象,再让学生来做实验,展现现象,还可以自己故意做错,让学生分析试验失败原因;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自己讲解完应该找学生重复一到两次。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48f65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6.png)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在日常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1《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
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论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
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在教材上品红扩散实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个对照实验---热水中品红扩散的实验。
当观察到热水中品红迅速扩散的现象时,学生忍不住地惊呼。
通过对照实验,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分子不断运动,并且为后面的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内容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2、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书本上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
我们将此实验稍加改进后命名为“铁树开花”。
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神奇现象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一定会长久的。
3、小游戏的引用当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后,需要深入到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此时我以刚刚做过的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为例,领着大家做了“微观上水分解”的小游戏。
我和学生一起双手握拳高举在头的两侧,模拟成一个个小白兔,代表一个个水分子。
当我把灯打开表明通电后,一个个小白兔先是拳、头分离,接着分别找到了各自的朋友。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45a14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d.png)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adef4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5.png)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
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
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
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
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成功之处: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5a6fc4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6.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
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
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
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
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
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
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4298f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6.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怎么写?通过此次的教案,让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资料,欢迎阅读!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
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2024年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2024年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7bf3e3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9.png)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
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
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
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
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
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天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没有介绍清楚,没有在黑板上写出“酚酞”。
这是不该犯的错误!三、口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有,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注意。
四、黑板字写的不好。
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练习黑板板书。
另外,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模版(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模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3a6e4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d.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模版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
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 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
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d76c4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0.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
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
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2)《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引言分子和原子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也是理解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误解。
本文将对我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之前,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水平,导致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
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够清晰,因此,我应该将教学目标明确为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演示结合的教学方法。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不足之处:1.缺乏实践操作: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很难从抽象的讲解中理解。
应该引入实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中感受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2.缺乏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是单向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他们展开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学材料的选择:在教学中,我没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资料。
教材过于专业化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cde7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7.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怎么写?通过此次的教案,让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
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
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
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
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
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_3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_3](https://img.taocdn.com/s3/m/bbd88b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f.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
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
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变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
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是初中学习的难点,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
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
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
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
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二)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
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I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
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 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I2=2NaCI 中,也从原子中&squo;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
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三)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
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
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看过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