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伤害事故案例
化验室事故案例
化验室事故案例
化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化学分析的地方,但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
隐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化验室事故案例,以便引起大家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某化验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事故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实验
室日常实验中,实验人员正在进行一次酸碱中和实验。实验员小张在进行实验时,不慎将一瓶盛有氢氧化钠的试剂打翻,导致试剂溅到了他的手上。
小张在意识到事故后,立即将受到污染的手部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并向实验室
主管报告了事故。实验室主管立即采取了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将小张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观察。
经过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小张的手部并未受到严重的化学灼伤,但这次事故也
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经过调查和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实验员在操作试剂时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导致试剂的溅洒和事
故的发生。其次,实验室在化学品的存放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试剂瓶的摆放位置过于拥挤,容易导致意外碰撞。最后,实验室在应急处理和事故报告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和不完善,没有能够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处置和通知相关部门。
针对这次事故,实验室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首先,对实验员进行了安全
操作规程的再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其次,实验室对试剂的存放和管理进行了重新规划,采取了更加合理和安全的存放方式,避免了试剂之间的碰撞和溅洒。最后,实验室加强了安全管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应急处理和事故报告机制,确保了在发生类似事故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处置和通知相关部门。
通过这次事故的教训,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了对化验室安全的重视和管理,提高
碱烧伤事故分析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碱烧伤事故分析
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
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
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二、碱烧伤事故案例
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
(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级工伤。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灼伤事故案例
一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
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氯碱事故案例范文
氯碱事故案例范文
近年来,氯碱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迅猛,然而,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
一系列管理问题,导致了一些重大的氯碱事故发生。下面将介绍两个氯碱
事故案例,并从中总结教训和对策。
案例一:2024年化工厂氯碱事故
这起事故发生在化工厂的氯碱生产车间。当时,该车间正在生产氯化钠,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最终导致了一
起氯碱事故。事故造成2人死亡,10人受伤。
经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操作人员没有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对操作规程
和安全操作要求不够重视。
2.缺乏培训和教育。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对操作规程和事
故应对措施不了解,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3.管理不到位。企业管理层对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建
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针对这起事故,企业采取了以下对策: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2.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安全操作
规程、事故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员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3.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对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改进,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
4.强化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常态化的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案例二:2024年化工公司氯碱事故
这起事故发生在化工公司的氯碱生产车间。当时,由于设备故障导致设备温度升高,进而引发设备泄漏,大量氯气和碱液泄漏。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20余人受伤,周边地区受到污染。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
一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
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纯碱行业安全十个典型案例
A.1风险点登记台账
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纯碱厂风险点登记台账
(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
A.2作业活动清单
纯碱厂主要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CJC-FX-02 单位:石灰车间 No:HHCJ-ZYHD-01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A.3设备设施清单
纯碱厂主要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CJC-FX-03 单位:石灰车间 No:HHCJ-SBSS-01
(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司窑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配上料设备操作 No:HHCJ- 01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化灰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化灰操作 No:HHCJ-02
液碱灼烫事故案例
The biggest danger is doing nothing.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液碱灼烫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2000年夏,安徽省某铁路货运场,3名装卸工正在卸危险化学品硫酸。他们按正常程序先将槽车的上出料管与输送管法兰连接好,对槽内加压。当压力达到要求后硫酸仍没有流出,装卸工随后放气减压,打开槽车槽口大盖,进行检查,发现槽内出料管堵塞。于是3人将法兰拆开,用钢管插入出料管进行疏通。当出料管被捣通时管内喷出白色泡沫状液体,高达3米多,溅到站在槽上的3人身上和面部。由于3人均没戴防护面罩,当时3人眼前一片漆黑,眼睛疼痛难忍,经用水清洗后送往医院,检查为碱伤害。经半年多的治疗,3人视力均低于0.2不等,且泪腺受损。经调查了解,该硫酸槽之前用于盛装液碱,此次装硫酸前清洗不到位,硫酸槽出料管没有清洗到位,干结的液碱附着在出料管下部造成堵塞,当被疏通后由于硫酸压力作用,使碱、反应盐水、酸等先后喷出。2)事故原因此事故一方面原因是槽车清洗不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卸酸工未按规定穿戴防护面罩,遭遇险情时得不到防护。3)防范措施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自觉佩戴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PPT
事故原因分析
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 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
2罐之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 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
保温材料。 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存的
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压力增大,当解开阀门填料压盖时, 蒸汽夹带碱液喷出造成检修工李某面部灼伤,是事故发生的直接 原因 检修工李某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具,违章作业也 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检修工李某和监护人王某安全意识淡簿,工厂安全管理存在不足 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工艺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防范措施
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对此次事故非常重视,针对事故 发生原因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 以此次事故为教训,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反“三违 ”活动,对岗位存在的“三违”现象,进行排查登记 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严格考 核,形成了人人遵章守纪,人人重视安全的局面。
2. 对引发此次事故的碱液管线取消伴热,增加了氮 气吹扫管线,可以在配液完成后半部将管线内的残存 的碱液吹至临时贮罐,既防止了工艺上的冻堵现象, 又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作业过程事故的再次发生。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 起碱液灼伤事故
•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 第一组二效蒸发
• 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 门螺栓全部卸开
• ,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 0.2Mpa的压力将
• 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 工人的面、四肢
• 省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热碱液喷出伤人事 故,造成1名检修
• 人员面部灼伤
事故经过
• 2000年12月26日21时许,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碱洗工段
操作人员张某在对现场进行巡回检查时,发现该工段碱液 配置罐至碱液贮罐的地面管线上的阀门漏液,地面有积水, 经确认是阀门填料漏。于是找来检修工李某准备更换阀门 填料,首先2人关闭了漏液阀门两端连接2个贮罐的阀门, 然后李某对漏液的阀门进行填料更换,王某在一旁监护。 在更换过程中,因需弯腰低头作业,为方便期间,检修工 李某将防酸碱罩摘下,递给了站在一旁的王某。当解开阀 门压盖螺栓后,从阀门填料的密封处喷出一股夹带碱液的 蒸汽,溅在李某面部,造成李某面部灼伤,王某立即将李 某扶至附近泵房内的洗眼器处进行冲洗,幸好李某戴着近 视镜,才没有造成眼部灼伤,后送医院进行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
• 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外装 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原因分析
• (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 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 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 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 大量物料喷出;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 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 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 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 • • • •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 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 ,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 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 、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 伤。
防范措施
• 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对此次事故非常重视,针对事故发生原因采取了以下几方 面措施: • 1. 以此次事故为教训,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反“三违”活动,对岗位存在的 “三违”现象,进行排查登记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严 格考核,形成了人人遵章守纪,人人重视安全的局面。 • 2. 对引发此次事故的碱液管线取消伴热,增加了氮气吹扫管线,可以在配 液完成后半部将管线内的残存的碱液吹至临时贮罐,既防止了工艺上的冻堵现 象,又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作业过程事故的再次发生。 • 3. 开展“我为工厂献一策”活动,以生产岗位工人为基础,工程技术人员 做指导,对工艺上存在的设计不合理,易形成隐患的部位彻底进行技术改造, 对有功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收效很好。
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
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
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
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
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二、碱烧伤事故案例
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
当时,实验员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实验。由于实验员操作不慎,强酸溶液
意外倒出并溅到了实验台上。接触到强酸的实验员当即感到剧痛,并立刻就医。医生诊断
发现,实验员的皮肤被强酸严重灼伤,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这起事故引起了化学实验室内其他实验员和老师的高度关注。他们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将
受伤的实验员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并对实验室进行了清理和消毒,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该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员操作不慎,没有正确地使用安全设备和标注化学品,导致了
强酸的意外泼洒。另外,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导致了伤
害的加重。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实验室管理者对实验员进行了安全培训,教育他们正确使
用化学品和安全设备,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发生意外情况要及时进行应急
处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起事故也提醒了所有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严格遵
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前,必须
认真检查实验设备和化学品,保证设备完好,并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同时,实验员应
该经常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化学实
验室的安全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危险和潜在风险,可能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不可
逆转的损害。因此,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保持
警惕,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
事故案例(2) 化学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2)化学灼伤事故
2005年5月某日,德阳市罗江县某镇一名叫陈某的两岁小孩,在邻居危险化学品销售店里误将烧碱当作糖果吃,造成口腔、食道及肺部严重烧伤。据陈某的母亲介绍,孩子烧伤后半年来,她带上孩子四处求医,弄得家贫如洗。
烧碱的特性
烧碱就是氢氧化钠,是NaOH的汉语俗称,也有人把它叫做苛性钠或火碱。主要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纺织印染工业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化学工业用于生产硼砂、氰化钠、甲酸、草酸、苯酚等。石油工业用于精炼石油制品,并用于油田钻井泥浆中。还用于生产氧化铝、金属锌和金属铜的表面处理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药、染料和农药方面。食品级产品在食品工业上用做酸中和剂,可作柑桔、桃子等的去皮剂,以及脱色剂、脱臭剂。
常温下是白色不透明固体(纯品为无色透明晶体),熔点318.4℃。沸点1390℃,易潮解。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固体烧碱有很强的吸湿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水溶液呈碱性,有滑腻感;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酮、乙醚。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危险性
烧碱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化学分解后会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应避免接触潮湿空气。因此它的禁忌物有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等。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
一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
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液碱泄漏事故报告
液碱泄漏事故报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8月14日液碱泄漏事故报告一、事故描述:
事故描述人:耿晓军、侯召军、李杰、程春平、朱强
事故调查人:王孟
2013年8月14日上午11点左右,采购主管耿晓军将刚采购回来的液碱提至液碱储罐时,液碱储罐人孔盖突然损坏,液碱从人孔中直接喷出,液碱储罐开始变形并出现裂痕,导致液位计法兰口损坏。耿晓军马上停止提液碱,并开始将液碱储罐内液碱转移至车间液碱计量罐,最后统计损失如下:
液碱28吨,价格合计20720元;液碱储罐损坏,价格47000元;液碱储罐保温损坏,价格合计13030元。合计损失80750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责任人:朱强
1、液碱储罐放空管被花纹板封住。2012年11月底,原设备部负责人程春平安排设备主管李杰将液碱储罐顶部备用法兰口封住,李杰将工作安排后离开我公司。之后维修工吴顶山和朱强将液碱储罐顶部法兰口全部封住(维修工吴顶山已经离开公司)。
2、我公司液碱储罐采用玻璃钢,容量为52吨(储罐容积38.6m3,32%液碱密度为1.35T/m3)。液碱储罐放空管被封后,当通过泵往储罐内提进液碱或用提料泵提出液碱时,因流速变化缓慢,空气可以通过被封放空管慢慢排放。当液碱提到31吨后,压力比较大,液碱储罐人孔盖承
受不住压力被损坏,液碱从人孔直接喷出,流速很快,导致储罐内出现瞬间真空,储罐被大气压压缩变形后损坏(压力过高损坏储罐与储罐损坏现场不相符)。
3、安装时没有安装呼吸阀。我公司委托中易建设安装液碱储罐,根据规范,应该在储罐顶部安装呼吸阀,而中易建设没有为我公司安装呼吸阀,也没有提出应该安装呼吸阀。
酸碱混放造成的事故案例
酸碱混放造成的事故案例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2ppt课件酸碱事故现场图3ppt课件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碱灼伤事故案例
一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
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案例评议] 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
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
二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
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道安全检修的规定;
(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的现象。
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
事故过程
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由于蒋某把排清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
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不料,摆动的水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在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蒋某在排放清液时,思想麻痹大意,阀门开得过大,致使牵入清液回收池的消防水带摆动出池外,溅出的热清液致其烫灼伤;蒋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冒险蛮干,不是先关小或关住排清液的阀门再去固定消防水带,而是在阀门开大、消防水带摆动剧烈的情况下去牵拉消防水带;蒋某没有按规定穿劳动防护用品,在不佩戴安全防护面罩和穿防护靴的情况下,就去处理正在摆动的排清液消防水带的异常情况。
间接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未进行有效固定,致使排清液阀门开大时消防水带摆动过大,热清液乱溅。
管理因素
1.清液沉降槽检修监护人和同岗位操作人员发现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存在不安全隐患,只是对蒋某进行了提醒,但未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整改和彻底消除。
2.合成车间放松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致使出现了员工上
岗操作不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违章行为。
3.合成车间碱液预防烫灼伤预案培训不到位,操作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
预防措施
1.合成车间要编制熔硫岗位防止烫灼伤预案,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制成安全警示标牌,分别挂在半脱和变脱熔硫釜处。
2.合成车间要为熔硫岗位设备检修编制一套完整的检修方案,并对岗位操作工、维修工进行认真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3.合成车间要对熔硫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面罩、手套、长筒水靴)进行一次细致清查,配置齐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和破损,以确保操作人员的正确穿戴。
4.合成车间要把蒋某烫灼事故编成案例,发至全厂所有岗位,组织学习,举一反三,让所有人都吸取事故教训。
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
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
2000年12月26日,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热碱液喷出伤人事故,造成1名检修人员面部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