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伤害事故案例
事故案例(2) 化学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2)化学灼伤事故2005年5月某日,德阳市罗江县某镇一名叫陈某的两岁小孩,在邻居危险化学品销售店里误将烧碱当作糖果吃,造成口腔、食道及肺部严重烧伤。
据陈某的母亲介绍,孩子烧伤后半年来,她带上孩子四处求医,弄得家贫如洗。
烧碱的特性烧碱就是氢氧化钠,是NaOH的汉语俗称,也有人把它叫做苛性钠或火碱。
主要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
纺织印染工业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
化学工业用于生产硼砂、氰化钠、甲酸、草酸、苯酚等。
石油工业用于精炼石油制品,并用于油田钻井泥浆中。
还用于生产氧化铝、金属锌和金属铜的表面处理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药、染料和农药方面。
食品级产品在食品工业上用做酸中和剂,可作柑桔、桃子等的去皮剂,以及脱色剂、脱臭剂。
常温下是白色不透明固体(纯品为无色透明晶体),熔点318.4℃。
沸点1390℃,易潮解。
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
固体烧碱有很强的吸湿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水溶液呈碱性,有滑腻感;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酮、乙醚。
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
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危险性烧碱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化学分解后会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应避免接触潮湿空气。
因此它的禁忌物有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等。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烧碱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粉尘和烟雾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我国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大接触限值是0.5mg/m3。
对人体的侵入途径有三,一是吸入、二是食入、三是皮肤吸收。
防护与急救防护措施工程防护是从本质上解决烧碱的危害问题,主要通过对工艺管道和容器的密闭,以及为作业现场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来实现,再就是尽可能以机械化、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氯碱事故案例范文
氯碱事故案例范文近年来,氯碱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迅猛,然而,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导致了一些重大的氯碱事故发生。
下面将介绍两个氯碱事故案例,并从中总结教训和对策。
案例一:2024年化工厂氯碱事故这起事故发生在化工厂的氯碱生产车间。
当时,该车间正在生产氯化钠,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最终导致了一起氯碱事故。
事故造成2人死亡,10人受伤。
经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操作人员没有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对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不够重视。
2.缺乏培训和教育。
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对操作规程和事故应对措施不了解,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3.管理不到位。
企业管理层对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针对这起事故,企业采取了以下对策:1.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2.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
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员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3.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对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改进,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
4.强化监督和管理。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常态化的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案例二:2024年化工公司氯碱事故这起事故发生在化工公司的氯碱生产车间。
当时,由于设备故障导致设备温度升高,进而引发设备泄漏,大量氯气和碱液泄漏。
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20余人受伤,周边地区受到污染。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1.设备维护不到位。
企业对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不够重视,设备故障率较高。
2.安全设施不完善。
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泄漏报警装置、防爆设施等,无法及时发现和控制事故发生。
3.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ppt课件
.
事故原因分析
• 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置 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
• 2罐之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 • 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保温材料。 • 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存的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
伤。
.
酸碱事故现场图
.
原因分析
•(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 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 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 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 大量物料喷出;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 • 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 • ,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 • 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 • 、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
液碱灼烫事故案例
The biggest danger is doing nothing.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液碱灼烫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2000年夏,安徽省某铁路货运场,3名装卸工正在卸危险化学品硫酸。
他们按正常程序先将槽车的上出料管与输送管法兰连接好,对槽内加压。
当压力达到要求后硫酸仍没有流出,装卸工随后放气减压,打开槽车槽口大盖,进行检查,发现槽内出料管堵塞。
于是3人将法兰拆开,用钢管插入出料管进行疏通。
当出料管被捣通时管内喷出白色泡沫状液体,高达3米多,溅到站在槽上的3人身上和面部。
由于3人均没戴防护面罩,当时3人眼前一片漆黑,眼睛疼痛难忍,经用水清洗后送往医院,检查为碱伤害。
经半年多的治疗,3人视力均低于0.2不等,且泪腺受损。
经调查了解,该硫酸槽之前用于盛装液碱,此次装硫酸前清洗不到位,硫酸槽出料管没有清洗到位,干结的液碱附着在出料管下部造成堵塞,当被疏通后由于硫酸压力作用,使碱、反应盐水、酸等先后喷出。
2)事故原因此事故一方面原因是槽车清洗不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卸酸工未按规定穿戴防护面罩,遭遇险情时得不到防护。
3)防范措施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自觉佩戴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初中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然而,即使在控制措施下,仍然可能发生事故。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初中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事故案例:酸碱溶液混合剧烈反应导致炸裂某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实施了一堂酸碱反应实验课。
实验步骤是将稀硫酸缓慢地倒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幸的是,在倒入硫酸的过程中,有一名学生不小心使得倒入速度过快。
这导致了剧烈的反应,溶液迅速升温,并最终炸裂,造成了实验室的混乱和学生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1. 不正确的操作: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
正确的实验操作需要将酸缓慢地倒入碱中,以便充分搅拌反应物。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倒入酸的速度过快,导致了剧烈的反应。
2. 缺乏实验室安全意识:事故还暴露出学生缺乏实验室安全意识的问题。
学生应该清楚了解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没有意识到倒入酸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危险。
3. 监督不严:老师和实验室助教对实验室操作的监督不够严格,也是导致此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他们应该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解释,并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1.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所有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2.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这可以包括关于常见事故的案例分析、遇到突发情况时的正确应对方法等内容。
3. 提供足够的安全设备:学校应确保实验室中有足够的安全设备,如护目镜、实验室大腿、紧急洗眼器等,以应对突发情况。
4. 强调实验室操作规范: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实验室助教的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实验室操作方法,并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 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 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 • 2罐之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 • 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保温材料。 • 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存的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 压力增大,当解开阀门填料压盖时,蒸汽夹带碱液喷出造成检修工李某面部灼伤,是事故发生 的直接原因 • 检修工李某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具,违章作业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 检修工李某和监护人王某安全意识淡簿,工厂安全管理存在不足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 工艺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 另外,监护人王某未尽到监护职责,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 • • • •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 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 ,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 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 、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 伤。
原因分析
• (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 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 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 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 大量物料喷出;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 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 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 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完整word版)氯碱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
氯碱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本帖面向业界同仁征集历史上行业内所有有记载的事故案例,力求以史为鉴,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维护企业利益,我们建议不发布未经证实的事故案例,如有发布,请发帖人特别注明,并自行承担可能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
2004年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爆炸事故1.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
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当时,实验员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实验。
由于实验员操作不慎,强酸溶液意外倒出并溅到了实验台上。
接触到强酸的实验员当即感到剧痛,并立刻就医。
医生诊断发现,实验员的皮肤被强酸严重灼伤,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这起事故引起了化学实验室内其他实验员和老师的高度关注。
他们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将受伤的实验员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并对实验室进行了清理和消毒,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该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员操作不慎,没有正确地使用安全设备和标注化学品,导致了强酸的意外泼洒。
另外,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导致了伤害的加重。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实验室管理者对实验员进行了安全培训,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化学品和安全设备,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发生意外情况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起事故也提醒了所有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前,必须认真检查实验设备和化学品,保证设备完好,并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
同时,实验员应该经常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危险和潜在风险,可能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前,必须对实验设备和化学品进行认真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其次,实验员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包括实验室衣物、手套、护目镜等。
这些防护用具可以有效地保护实验员免受化学品的侵害,并减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特别是在进行酸碱实验、有机合成等高风险实验时,更要严格要求实验员佩戴防护用具,确保安全。
常见的化学实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常见的化学实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
然而,化学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事故。
下面,将分析几起常见的化学实验安全事故案例,以引起大家对实验安全的高度重视。
案例一:酸碱中和实验中的溶液溅溃伤在酸碱中和实验中,酸碱溶液通常会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一位学生在实验中没有佩戴护目镜和实验服,操作时未注意安全,结果碱液喷溅到学生的脸部,造成面部重伤。
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实验室安全意识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的。
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时,都应该佩戴护目镜、实验服等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而化学试剂的使用和操作也需要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以免发生危险。
案例二:加热反应时容器爆炸在一个有机化学实验中,一名学生在加热反应时未按指导要求进行,加热过程中突然容器爆炸,引起火灾。
幸好及时疏散人员并报警,事故才未造成人员伤亡。
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并忽视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在进行加热反应时,必须遵循正确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合理控制温度和加热时间,并注意加热容器的质量和是否存在损坏。
同时,实验室应安装可燃气体和火源探测器,并及时进行维护,以降低火灾风险。
案例三:化学品混浊中误食在一次化学实验中,一个学生将未标识的化学品放在了与饮料类似的容器中,误食了其中的化学液体,导致中毒。
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化学品标识不清晰和学生疏忽未注意所致。
化学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往往有毒,所以必须将其妥善标识,并存放在特定的容器中。
学生在实验室中应该养成仔细观察标识的习惯,并遵循实验室规范,杜绝误食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案例四:不当操作引发火灾在一次有机合成实验中,一名学生在操作时未进行必要的防火措施,导致实验台附近发生火灾,烧毁了实验设备。
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有机化学操作特性和操作安全的认识不足所致。
事故案例2
事故案例分析案例一: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
一、事故经过2004年4月6日至16日,该公司根据计划安排,对所有生产装置实施年度停产大检修。
4月13日氯碱系统大修结束,恢复生产;4月16日双氧水车间大修结束,并于当日23时50分开始开车。
2004年4月21日10时56分,因外电网波动,引起全厂连锁停车,同日13时25分氯碱系统恢复开车,16时双氧水车间恢复开车。
根据分析和DCS记录的曲线,双氧水装置运行状况正常。
2004年4月22日8时左右,该厂双氧水岗位的操作员张车祥和许义一起到双氧水岗位的操作室,与21日20时到22日8时上班的操作员朱清善交接班后,换上工作服,准备去巡检,走到门边,正伸手去推门时,就听到“嘶嘶”的声音,接着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这时车间内马上浓烟滚滚,张车祥怕第二次爆炸,赶紧到操作室放工具箱的墙角里躲起来,与此同时,张车祥看到许义打开了窗门,就与许义从窗口跳下去,经过雨棚落到地上,然后迅速逃离现场。
当时正在双氧水车间4楼拆除管道保温脚手架的潘光明、纪成俭(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职工),听到爆炸声后,在迅速逃离现场过程中,潘光明从二楼楼梯拐角处逃生不及被大火烧死,纪成俭从二楼楼梯平台跳到地面,脸部轻度烧伤,被送往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
二、事故原因直接原因:1、双氧水车间内氧化残液分离器排液后,操作工未按规定打开罐顶的放空阀(事故现场发现的放空阀是关闭的),造成氧化残液分离器内残液中的双氧水分解产生的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泄压,使之极度超压,导致氧化残液分离器发生爆炸;2、爆炸碎片同时击中氢化液气分离器、氧化塔下面的工作液进料管和白土床至循环工作储槽的管线,致使氧化气液分离器内的氢气和氢化液喷出,发生爆炸和燃烧,氧化塔内的氧化液喷出并烧灼,白土床口管内的工作液流出并燃烧,继而形成了双氧水车间的大面积火灾,造成了1人烧死,1人烧伤。
安全经验分享-碱液伤人事故
事故原因分析
(3)检修人员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具。
2、管理缺陷
(1)现场监护人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作业过程监管不到位, 未能及时制止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行为。 (2)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现场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形成“有 章不循”的坏现象。
(3)平时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不到位,五人安全意识薄弱,思
想麻痹,进入危险场所没有有效地进行危害辨识活动和缺乏 应有的安全防范措施 。
事故经验教训
事故教训:
(1)以点观面,此次事故说明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够,现 场监护责任不能落实,未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防护措施进行技 术交底,对现场人员的防护措施未给与确认; (2)岗位操作员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岗位作业存 在的风险辨识不到位,危害后果认识不足,在没有佩戴任何防护
轻伤。
事故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
(1 )车间主任等 5 名检修人员违反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
道时,应首先泄压,切断物料来源将罐管内物料冲洗干净,然 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压力卸尽,
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就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螺栓全部拆除,未保留一 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
安全经验分享
电解车间原因分析
三、事故经验教训
事故案例
事故经过:
1981年6月12日,某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 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液压阀, 21 时 30 分,当他们将阀门螺
栓全都卸开要撬下阀门时,管内尚有0.1~0.2MPa的压力,
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一名化工作业工的面、 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
事故案例(2) 化学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2)化学灼伤事故2005年5月某日,德阳市罗江县某镇一名叫陈某的两岁小孩,在邻居危险化学品销售店里误将烧碱当作糖果吃,造成口腔、食道及肺部严重烧伤。
据陈某的母亲介绍,孩子烧伤后半年来,她带上孩子四处求医,弄得家贫如洗。
烧碱的特性烧碱就是氢氧化钠,是NaOH的汉语俗称,也有人把它叫做苛性钠或火碱。
主要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
纺织印染工业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
化学工业用于生产硼砂、氰化钠、甲酸、草酸、苯酚等。
石油工业用于精炼石油制品,并用于油田钻井泥浆中。
还用于生产氧化铝、金属锌和金属铜的表面处理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药、染料和农药方面。
食品级产品在食品工业上用做酸中和剂,可作柑桔、桃子等的去皮剂,以及脱色剂、脱臭剂。
常温下是白色不透明固体(纯品为无色透明晶体),熔点318.4℃。
沸点1390℃,易潮解。
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
固体烧碱有很强的吸湿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水溶液呈碱性,有滑腻感;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酮、乙醚。
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
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危险性烧碱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化学分解后会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应避免接触潮湿空气。
因此它的禁忌物有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等。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烧碱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粉尘和烟雾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我国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大接触限值是0.5mg/m3。
对人体的侵入途径有三,一是吸入、二是食入、三是皮肤吸收。
防护与急救防护措施工程防护是从本质上解决烧碱的危害问题,主要通过对工艺管道和容器的密闭,以及为作业现场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来实现,再就是尽可能以机械化、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1、案情简介
安鹏碱矿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碱矿开采企业,因其产出的碱矿品质
优良,被誉为国内碱矿业的佼佼者。
然而,2019年5月,该企业发生
了一起重大的事故,造成16人死亡、35人受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也让人们深深反思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足之处。
2、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安鹏碱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忽视
了安全因素,导致煤层突出、冒顶等不安全情况的产生。
同时,该企
业为了提高采矿效率,忽视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导致员工缺
乏应变能力,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事故影响
安鹏碱矿事故一经发生,便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除了造成人员伤
亡外,该事故还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同时,这起事故也揭示了我国目前矿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引起了社会对
于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烈呼吁。
4、教训和反思
安鹏碱矿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企业生产经营
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并始终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企
业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优化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结论: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道标志或是一种宣传,更是企业责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而永恒的工作去推进,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卸液碱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事故案例
卸液碱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事故案例
天桥区有一家化工厂,11月17日,济南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对该厂区进行安全检查,在卸货平台处,有工人正在装卸氢氧化钠。
一位装卸工人没戴面罩,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阻止。
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卸液碱。
装卸工人说,他认为装卸时间短,觉得应该不会出事,就没有佩戴防护面罩,“犯了一个小错误”。
济南市安科安全技术中心安全专家李xx介绍,如果在装卸过程中发生喷溅,容易造成灼伤。
此外,在厂区内有四个大型硫酸储存罐,给硫酸伴热的蒸汽管线有很长的一段没有进行保温。
济南市安科安全技术中心安全专家李xx表示,蒸汽管线温度非常高,如果不保温的话,人员不小心触及非常容易造成灼烫。
问政现场,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安全生产监察支队支队长杨xx表示,对于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目前强调要当场处理。
检查完毕后要当场向企业负责人进行反馈。
能够现场整改的,立即整改,安全生产监察支队要求企业当场整改完毕并当场监督整改完毕。
如果不能立即整改的,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当场下达
限期整改文书,对整改的要求和时限提出要求。
对于不能保障安全的,安全生产监察支队现场采取停产或者是停止作业的措施。
涉嫌违法的问题,当场启动调查程序。
杨xx表示,受疫情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工后急于抓定单,安全生产有所放松,这也是当前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类情况,安全生产监察支队也加大了执法力度,通过严格执法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只要企业把主体责任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了,管理抓严了,这些问题相信能够得到解决。
”杨xx 说。
不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引起的伤害
不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引起的伤害
2000年1月X日,包装车间四线在进行洗瓶机大班后换碱时,设备保养工余XX脚穿球鞋清理洗瓶机碱槽的污物,洗瓶碱液浸入到其球鞋中,由于洗瓶碱液的浓度和温度均不高,余XX没有及时处理,到下班时,才脱掉球鞋,发现脚面皮肤已发白,即送医院治疗,因医生没有给予正确处置,上了消炎药后回家休息。
第二天,脚面皮肤发黑,后送至181医院治疗,诊断为皮肤局部三度烧伤,住院治疗半个月。
由于脚面皮肤和肌肉都受到碱液灼伤,行走受到影响。
★ 事故原因:
1、违章作业,不按规定穿劳保胶鞋作业。
2、缺乏对碱液危害性的了解,没有及时进行清洗处理。
★ 经验教训:
1、即使浓度和温度不高的碱液对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亦会产生严重危害,被碱液侵蚀的皮肤没有及时正确处理,给伤者日后的生活造成不便。
2、在洗瓶机碱槽换碱时,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眼镜和穿劳保胶鞋及劳保用品方可作业。
否则,不准上岗操作。
★ 整改措施:发放眼镜、手套、工作服、帽子、鞋子等劳保用品,督促大家按规定佩戴。
选矿车间5、11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选矿车间5、11碱液灼伤事故2010年5月11日15时左右,选矿车间解析电解工段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造成一人受伤。
一、事故发生时间:2010年5月11日15时左右二、事故发生地点:选矿车间解析电解工段一层三、事故发生单位:选矿车间四、事故类别:碱液灼伤五、受伤人员情况:六、事故详细经过5月11日下午15时许,选矿车间副主任赵连全和维修工田佳伟到解析电解工段测量管路,赵连全在厂房最底层电解液罐旁,当抬头向上观察时,上层底板突然滴下一滴碱液,滴入赵连全右眼中,造成右眼角膜和结膜灼伤,赵连全立即用清水清洗,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
七、事故发生原因(一)直接原因:1、选矿解析电解工段厂房为三层钢架结构,底板为铁板,为解决通风问题,在每层底板上均钻有小孔,当上层底板有水时,就不可避免地顺着小孔向下滴,这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赵连全未按规定佩戴防护眼镜,致使下滴的碱液滴入眼中,是事故发生的另一原因。
(二)间接原因:1、选矿车间安全教育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危险的辨别和防范能力较低。
2、解析电解工段二层加碱口处未设防止加碱时洒漏的安全防范设施。
3、选矿车间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清扫地板时碱液未彻底清除干净。
4、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对现场隐患排查不细,未采取有效的防范及整改措施。
八、防范措施1、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安全责任制,并组织考试。
2、选矿车间及时召开安全教育会,针对此次事故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严格强调所有岗位必须按要求制裁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安全。
3、选矿车间设计加工加碱口防洒漏设施并立即投入使用。
九、处理意见根据公司关于开展二季度安全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文件规定,对事故相关责任者处理如下:1、对主要责任者赵连全罚款300元。
2、对选矿车间主任段强罚款300元、副主任刘宝山罚款100元。
3、对安保部经理刘宏进罚款100元、副经理张书涛罚款100元、安全员张国明罚款100元、张喜英罚款50元;对综合部刘林各、姜洪刚、郝荣杰各罚款50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案例评议] 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
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
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
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
(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二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
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道安全检修的规定;(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的现象。
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事故过程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
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
由于蒋某把排清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
不料,摆动的水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
在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
蒋某在排放清液时,思想麻痹大意,阀门开得过大,致使牵入清液回收池的消防水带摆动出池外,溅出的热清液致其烫灼伤;蒋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冒险蛮干,不是先关小或关住排清液的阀门再去固定消防水带,而是在阀门开大、消防水带摆动剧烈的情况下去牵拉消防水带;蒋某没有按规定穿劳动防护用品,在不佩戴安全防护面罩和穿防护靴的情况下,就去处理正在摆动的排清液消防水带的异常情况。
间接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
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未进行有效固定,致使排清液阀门开大时消防水带摆动过大,热清液乱溅。
管理因素1.清液沉降槽检修监护人和同岗位操作人员发现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存在不安全隐患,只是对蒋某进行了提醒,但未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整改和彻底消除。
2.合成车间放松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致使出现了员工上岗操作不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违章行为。
3.合成车间碱液预防烫灼伤预案培训不到位,操作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
预防措施1.合成车间要编制熔硫岗位防止烫灼伤预案,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制成安全警示标牌,分别挂在半脱和变脱熔硫釜处。
2.合成车间要为熔硫岗位设备检修编制一套完整的检修方案,并对岗位操作工、维修工进行认真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3.合成车间要对熔硫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面罩、手套、长筒水靴)进行一次细致清查,配置齐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和破损,以确保操作人员的正确穿戴。
4.合成车间要把蒋某烫灼事故编成案例,发至全厂所有岗位,组织学习,举一反三,让所有人都吸取事故教训。
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2000年12月26日,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热碱液喷出伤人事故,造成1名检修人员面部灼伤。
一、事故经过2000年12月26日21时许,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碱洗工段操作人员张某在对现场进行巡回检查时,发现该工段碱液配置罐至碱液贮罐的地面管线上的阀门漏液,地面有积水,经确认是阀门填料漏。
于是找来检修工李某准备更换阀门填料,首先2人关闭了漏液阀门两端连接2个贮罐的阀门,然后李某对漏液的阀门进行填料更换,王某在一旁监护。
在更换过程中,因需弯腰低头作业,为方便期间,检修工李某将防酸碱罩摘下,递给了站在一旁的王某。
当解开阀门压盖螺栓后,从阀门填料的密封处喷出一股夹带碱液的蒸汽,溅在李某面部,造成李某面部灼伤,王某立即将李某扶至附近泵房内的洗眼器处进行冲洗,幸好李某戴着近视镜,才没有造成眼部灼伤,后送医院进行治疗。
二、事故原因分析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2罐之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
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保温材料。
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存的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压力增大,当解开阀门填料压盖时,蒸汽夹带碱液喷出造成检修工李某面部灼伤,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检修工李某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具,违章作业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检修工李某和监护人王某安全意识淡簿,工厂安全管理存在不足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工艺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另外,监护人王某未尽到监护职责,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三、防范措施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对此次事故非常重视,针对事故发生原因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1.以此次事故为教训,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反“三违”活动,对岗位存在的“三违”现象,进行排查登记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严格考核,形成了人人遵章守纪,人人重视安全的局面。
2.对引发此次事故的碱液管线取消伴热,增加了氮气吹扫管线,可以在配液完成后半部将管线内的残存的碱液吹至临时贮罐,既防止了工艺上的冻堵现象,又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作业过程事故的再次发生。
3.开展“我为工厂献一策”活动,以生产岗位工人为基础,工程技术人员做指导,对工艺上存在的设计不合理,易形成隐患的部位彻底进行技术改造,对有功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收效很好。
一些伤者表示,在仓库库区内,还有一家名为“真宝”的化工仓库,其中物资也遭浸泡,他们怀疑是储存在该化工仓库的碱溶于积水后,又流入其他仓库导致他们受伤。
“真宝”内外积水散发异味记者闻讯立即赶到真大路仓库。
在仓库出入口前,3根排水管正同时向门外排放泛着白色泡沫的积水。
在仓库门口,堆着一排高1米左右的麻袋,仓库外的积水深过脚踝。
走进仓库库区后,记者发现“真宝”门前的积水呈黑绿色,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白色物质,散发着一股化工原料特有的异味。
在仓库积水边缘,工作人员已拉起隔离线,前面竖立着一块黑板,写有“水被腐蚀,行人不得入内”。
记者看到,留守的工作人员涉水进出仓库时,都穿有防水胶鞋。
在“真宝”仓库对面的一个大棚里,地上、卡车上还堆放着近百袋氯化铵等化学物品。
有大块白色化学物品从包装袋中漏出,散落在地上。
记者了解到,这些化学物品都是昨天凌晨从“真宝”仓库中抢运出来的。
500平方米的“真宝”仓库内,仍堆放着大量未被及时运出的化工原料。
记者穿着防水胶鞋进入仓库,发现仓库内堆放着标有“无水硫酸钠”、“磷酸一铵”、“纯碱”、“片状氢氧化钠”等化工原料的包装袋,包装袋的密封完好。
事发时“真宝”内雾蒙蒙的上海建筑材料供应总公司的陈先生告诉记者,造成仓库进水,主要是因附近阴沟的积水倒灌。
“6日晚,仓库的工作人员已预置了4台水泵以防雨水渗进仓库,但值班人员在晚上11时发现,大量积水从真宝化工仓库的排水阴沟里冒上来。
由于仓库地势较低,积水很快蔓延开来并不断上涨。
1小时后,仓库库区里到处都是积水。
”据介绍,昨天凌晨1时许,仓库负责人紧急找来几十名工人,用铲车将仓库内的一些被水浸泡的化工物资搬运到安全的地带。
凌晨3时50分时,抢运货物的工作人员发现仓库内一片雾蒙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