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十三跋全文

合集下载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行书法帖《兰亭序》全文和释文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繁体全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兰亭序》简体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定武兰亭赵孟坚落水本溯源

定武兰亭赵孟坚落水本溯源

中国书圣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於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修禊日,携三子邀会当时名流雅士共四十一人,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作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之佳叙。

主人内史大人,在酒兴之餘,情志大发,用蠶繭(蚕茧)纸,鼠鬚笔,写下了中华民族万世流传天下第一行书墨宝兰亭序文,凡廿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及醒后,他日更書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右军亦自爱,留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僧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后代),僧死留於弟子辩才,宝重过於师在日。

自唐太宗将此一宝物兰亭序真迹随伴於昭陵之后,此一中华伟大的墨宝真迹,早已消失於人间矣!所幸当时之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供职皇家弘文馆之搨书人冯承素,韩道政,诸葛桢,赵模,汤普徹等人,奉欶临摹及響搨禊帖墨迹,先后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其中欧阳询所临摹之墨本最为真似,文皇遂命上石留存於殿阁之中,外人不得见。

唐朝后代又将此石背面刻上舒元舆之牡丹赋,相互媲美。

然而在残唐五代时,朱梁纂竊辇置汴都(今河南开封市),后为北辽耶律德光破石晉时,掳至北方,途中将此石丢弃于河北殺虎林(今河北定县境),尚有其他各种不同传说之记载,请详阅宋桑世昌及俞松二贤之兰亭考,此处仅述其中之一种较为通常之传说而已。

按兰亭序,唐人所摹最具典型者,所谓之下真迹一等之鑴字,有多种不同源流之记载,兹取其常见者可两种简述如下:此石於北宋仁宗慶歷(庆历)中,宋景公帅定武,有人见而识之,献於景文,景文喜甚,不敢私有,留於公库,拓出之禊帖,世谓之定武本,后熙寧(或谓元豐中)薛帅正帅定武,其子紹彭别刻石,鑱损[湍][流][带][右][天]五字膺石,留郡以惑人,易之以行,攜原石归长安其弟嗣昌手。

宣和中,内侍梁师成为长安承受官批旨取原石,嗣昌仓卒间,连夜墨搨,冀得多蓄,流传人间,每叠三纸,加氈(毡)墨重撫之,因此最外一纸墨深字瘦,中间一纸墨浅字较细,最贴石面上之一纸,则墨又浅其字则肥,即世谓之蝉翼本是也。

遂将原石奉旨送至宫中,置睿思殿(或谓宣和殿),后移置於玛瑙亭,尝以拓本分赐臣,故此定武本禊帖,计有[瘦][肥]本之分,与五字未损本及损本之别,然皆为定武帖。

兰亭诗六首王羲之创作的六首诗

兰亭诗六首王羲之创作的六首诗

兰亭诗六首是我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六首诗的创作,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艺术,更是融汇了他对诗词的独到理解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六首兰亭诗进行深度解读,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美学和人文内涵。

兰亭是王羲之的别墅,也是他创作兰亭诗的地方。

这六首诗以兰亭和墨池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景色、情感和思想境界。

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诗人离别的情怀,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

这首诗以"兰亭"、 "草色"、 "送别"、 "落日"、 "萧萧"等词汇为特征,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六首诗的创作源于王羲之的创作激情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挚爱。

第二首《兰亭集序》以“兰亭”为标题,描绘了王羲之在兰亭举行文会的情景,其中融入了对书法、诗词和自然的评述和抒怀。

这首序表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自信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忠贞不渝的情怀。

在这首序里,王羲之深情地展示了他对书法的理解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从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

第三首《兰亭诗》以 "兰亭" 为主题,描述了王羲之在兰亭墨池边举行文会的情境和心情,表达了对诗文艺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真挚。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展现了王羲之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诗词的理解和对自然的赞美。

第四首《兰亭集序》以 "兰亭" 为中心,主要描绘了王羲之在兰亭书法会上的情景和心情,表现了他对书法和自然的真挚热爱。

这首序以 "兰亭"、 "书法"、 "文学"、 "自然" 为主题,展现了王羲之对文学艺术和自然景色的细腻感悟,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

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译文:《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

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

”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

译文:《定武兰亭》拓本在宋未南渡时,士大夫人人都有。

靖康之变时定武石刻丢失,江南好事者往往在家里刻上一块兰亭刻石,不用想一下子数十百本兰亭帖面世,真假难辨。

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们能够从墨色、纸色、笔画的肥瘦浓纤之间分辨真假,丝毫不差。

所以朱熹曾经为兰亭题跋说看来不只是对礼有争论不休啊,作为调侃。

传刻的版本太多,很难分辨好坏。

但此卷是非常好的版本,五字被损,字迹肥瘦适中。

和王子庆所收藏的赵子固版本没什么区别,是石刻版本中的至宝。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船到了宝应重题。

第三跋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已如飞。

玉凫石虎散落人间,鬼神守护不可寻。

若从靖王所藏本,尚馀墨本在人世。

流落人间五十年,而今不知安所在。

唯有右军亲笔真,神光离合不分明。

应须数尺澄清波,中有蛟龙盘屈气。

周文房书云兴,平泉之石渐渐出。

《黄庭》小楷世所无,《食鱼》真迹今安在。

又闻《会稽颂》佳绝,亦复欲得一观之。

若以他人真草视,洋浩荡波难为别。

兰亭集(修改后)

兰亭集(修改后)

时间 地点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集 会 盛 环境 况
信 可 乐 也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 “信可乐也”?
人众
时美
衡 水 二 中 王 运 江
他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 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 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 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世说新语· 雅量》: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 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 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 因嫁女与焉。‛ 于是也就有了‚东床快婿‛ 之说。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 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 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理清背诵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 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 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 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 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 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 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 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 (内向)和动态(外向)。 衡 水 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 二 中 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 王 运 痛哉!”

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释文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

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

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兰亭诚不可忽。

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

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

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

廿二日邳州北题。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

”)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昨晚宿沛县。

廿六日早饭罢题。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八日。

济州南待闸题。

廿九日至济州。

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

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

急登舟解缆,乃得休。

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兰亭诗  柳公权行书

兰亭诗  柳公权行书

兰亭诗柳公权行书柳公权行书《兰亭诗》作者:***《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全本《兰亭诗》卷,传唐柳公权书,绢本,行书,纵26.5cm,横36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王献之四言诗并序。

四言诗,王羲之为序,序行于代,故[不]录。

其诗文多不可全载,今各裁其佳句而题之,亦古人断章之义也。

[次]之如右。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五言。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代同流。

乃携齐好,散怀一丘。

谢安[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慈玄执,寄教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

逈霄乎摸,凝泉散流。

谢万肆眺崇阿,寓目高林。

青萝翳[岫],修竹冠岑。

谷流清响,条鼓鸣音。

玄崿吐润,霏霞成阴。

孙绰春咏登台,亦有临流。

怀彼代水,肃此良俦。

修林阴沼,旋濑莹丘。

穿池激湍,涟滥觞舟。

徐丰之俯挥素波,仰掇芳兰。

尚想冥客,希风永叹。

孙统茫茫大造,万化齐轨。

罔悟玄同,竟异标旨。

平勃运摸,黄绮隐机。

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王彬之丹崖竦立,葩藻映林。

渌水[扬]波,载浮载沉。

袁矫之人亦有言,意得则欢。

嘉宾既臻,相与游盘。

微音迭咏,馥焉若兰。

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王凝之[庄]浪濠津,巢步颖湄。

寄心玄冥,[千]载同归。

王肃之在昔暇日,味存林岭。

今我斯游,神恬心静。

王徽之散怀山水,翛然忘羁。

秀薄粲颖,疏松笼崖。

游羽扇香,鳞跃清池。

肆目寄心,欢冥二奇。

王丰之自此已下三人无五言。

肆眄岩岫,临泉濯趾。

感兴鱼鸟,安兹幽跱。

华茂林荣其蔚,涧激其隈。

沉沉轻觞,载欣其怀。

庾友[寄][心]城表,辽辽远迈。

理感则一,冥[心]玄会。

五言诗序,孙兴公。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以渟之则清,诸之则浊耶。

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意兴。

仰瞻羲[唐][既]远矣。

近咏台向,顾探增怀□,于暧昧之中,思鎣拂之道。

暮[春][之][始],[稧][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澄]湖万顷,乃席芳草,镜清[流]卉。

物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

兰亭十三跋全文

兰亭十三跋全文

兰亭十三跋全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全文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

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

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

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

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

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

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

”)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昨晚宿沛县。

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八日。

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

《兰亭集序》原文与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与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与翻译《兰亭集序》原文与翻译《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兰亭序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

那么,人们对兰亭序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原文

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原文

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原文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是唐代文学家王羲之的世界名篇,以其华美的字体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而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共包含17篇作品,每一则都呈现了兰亭的美景和雅致的文化氛围。

本文将通过对《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的原文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指导意义。

《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以其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特点,为我们展示了兰亭的独特魅力。

篇篇描绘了园林的美景和建筑的壮丽,同时融入了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的精神。

通过描写兰亭的浓郁文化氛围,王羲之以诗情画意的笔触,使读者仿佛亲临其中,感受到了兰亭的雅致与深邃。

这17则文章中,王羲之透过笔墨和文字,展现了他对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识的高尚追求。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将兰亭的景色和风貌娓娓道来,使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当时的兰亭盛景。

同时,他对文化的弘扬也贯穿其中,通过描绘壁画、石刻和古籍等文化遗产,向读者传递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篇章中,王羲之不仅展示了园林景观的绚丽和建筑艺术的精美,更注重传承和发扬兰亭的人文精神。

他通过文化的阐释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于君子风范和人伦道德的追求。

在他的笔下,文人雅士们与兰亭的美景相得益彰,展现了古人的修养和追求高尚的品质。

《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的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他提醒我们重视环境的布置和情感的陶冶,通过营造美好的艺术氛围,可以激发出我们内心最美好的情感和创造力。

其次,他呼吁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可忽视,通过学习和弘扬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与自然相依相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力量。

总而言之,松雪斋跋《兰亭十七则》是一篇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兰亭的描绘和文化的表达,王羲之使我们感受到了艺术与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醒我们保护环境、传承文化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更具有人文和社会的启示,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兰亭诗集(完整版)

兰亭诗集(完整版)

兰亭诗集(完整版)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小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

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有诗文集十卷。

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

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

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题解】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

兰亭诗书法柳公权释文

兰亭诗书法柳公权释文

兰亭诗书法柳公权释文【正文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中,兰亭集群中的《兰亭诗书法柳公权释文》被誉为一件艺术瑰宝。

此文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书写的,以柳公权的名义创作。

通过兰亭集群中的兰亭序和《兰亭诗》的结合,以及柳公权的释文,这篇作品隽永的诗句和书法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群中兰亭序的开始部分,王羲之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

在序文中,王羲之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以及友人齐集兰亭的情景,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美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他巧妙独特的笔法,序文渗透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情感。

而《兰亭诗》是王羲之笔下的另一幅杰出之作。

诗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兰亭集群中欢聚宴会的情景,以及饮酒、吟诗的乐趣。

借兰亭流水,王羲之以直白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深刻感叹。

通过《兰亭诗》,王羲之展示了他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也传达了对友情和自然之美的崇敬之情。

在兰亭集群中,柳公权的《兰亭诗书法柳公权释文》更是为作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柳公权是唐朝文学家,他对王羲之在《兰亭诗》中的诗句和序文进行了详细释文,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他运用独特的书法技法和工整的字体,使释文更加清晰易读,并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柳公权在《兰亭诗书法柳公权释文》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句,注重笔画的运用和结构的完善。

他的书法将诗句的意境与字体的优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文字显得舒展自然,每一个笔画都流畅而有力。

通过他的笔力和墨韵,柳公权的书法使《兰亭诗》更加生动有致,丰富了整个作品的审美价值。

此外,柳公权的释文对于读者理解《兰亭集群》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解读了王羲之的诗句和序文背后的深刻含义,并与自己的心得与感悟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角度。

他通过循循善诱的笔墨,使释文更富有情感力量,引导人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谁的论述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谁的论述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谁的论述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谁的论述:赵孟頫。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里有段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这段话,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书法用笔最重要,结字也得下工夫。

结字和用笔都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变化。

王羲之的书法,字体形态古法上有变化,它的雄秀气韵出于自然而然,所以从古到今人们都在学习。

齐梁时代的人,他们结字并非不符合古法,但是缺乏俊气。

这毛病又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

然而古法到底不能丢失。

”这段话里面,“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了个修辞,叫互文见义。

它的意思是说:结字、用笔都要因时相传,都要千古不易。

因时相传,是创新;千古不易,是继承。

这段话,从强调用笔,说到结字的重要性,提出结字和用笔都要继承传统,都要有所变化。

接着又举出王羲之的例子进行阐述,指出古人的得失,得出结论:书法,要继承传统,还要有所变化。

用现在的话说,叫继承创新。

这里,还得说清楚,“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绝不能拆开单独理解,那样的话,既不合事理,也不符文意。

更何况后面说的字势,既需要有结体,亦需要有用笔,否则就说不通。

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

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

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作者:————————————————————————————————日期:近日受友之托,为其手书出版法帖注释古代书论数篇,并呈诸前辈哂正。

再拜!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

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

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极高。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题注】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

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

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

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

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

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并书。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所序文手稿。

汪柏江|米芾的《兰亭序》

汪柏江|米芾的《兰亭序》

汪柏江|米芾的《兰亭序》米芾的《兰亭序》汪柏江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号无碍居士,又号海岳外史,湖北襄阳人,后定居吴中,世称“米襄阳”。

以恩补官,历知雍丘县、太常博士,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

因钟爱魏晋书风,广搜晋人法书,名其斋曰“宝晋斋”。

米芾一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所书各体均工,行书成就最大,与北宋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墨迹本(局部)故宫博物院藏米芾推崇“二王”,对《兰亭序》情有独钟,其诗文集《宝晋英光集》(下简称《英光集》)中留有多首与《兰亭序》有关的诗。

卷三有题为《刘泾新收唐绢本兰亭序作诗询之》诗,诗云“:刘郎无物可萦心,沉迷残缣与断简。

求新不获狂时发,自谓下取且谩眼。

猗嗟斯人今实鲜,我欲从之官有限。

何时大叫刘子前,跽阅墨皇三复返。

”该卷后又有《题永徽中所橅兰亭序》,诗云“:永和九年暮春日,内史山阴幽兴发。

群贤题咏无足珍,叙引抽毫取奇札。

好之写来终不如,神助留为后世法。

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写虽多谁定似。

昭陵竟发不知归,尚有异形终可倚。

彦远记模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

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那有是。

”卷六、卷七尚有褚摹《右军兰亭燕集序》赞、《跋褚摹兰亭帖》两文。

米友仁审定褚摹兰亭本(局部1)米芾一生收藏、题跋《兰亭序》无数,尤其喜爱唐临摹本。

他收藏过最得意的是苏才翁本兰亭,并对整个过程作了详细记录“:余与苏洎才翁子友善,以王维雪景六幅、李王翎毛一轴、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

”一堆名家字画才换来一本兰亭,而且还是友情价,证明该本兰亭宋时价值之高令人咂舌。

紧接着,米芾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作了分析:“'少長’字世传众本皆不及,'長’字其中二笔相近,末后捺笔钩回,锋直至起笔处;'懷’字内折笔、抹笔皆转侧,褊而见锋'蹔’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笔处贼毫直出其中,世之模本未尝有焉。

经典法帖宋·米芾《褚摹兰亭诗跋》(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米芾《褚摹兰亭诗跋》(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米芾《褚摹兰亭诗跋》(高清版)
作者介绍
米芾(西元1051-1108年),北宋书画家、鉴赏家。

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元右六年(1091年)起,改名芾,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有洁癖,多蓄奇石。

尝於无為州治,见巨石,状其丑,大喜,巨衣冠拜揖,呼之為「兄」,因举止狂放,世称「米颠」。

不能与世随和,故从政数困。

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

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有「风檣阵马,沉著痛快」之评。

作品介绍
根据帖中内容可知,米芾于元祐戊辰(1088年)从苏洎处获《褚摹<兰亭序>》米芾诗跋的这篇《兰亭序》据考为米芾仿作。

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米芾仿作
▲ 宋·米芾《褚摹<兰亭>诗跋》
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
发。

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
毫纵奇札。

爱之重写终不如,神
助留为后世法。

廿八行,三百字,
“之”字最多无一似。

昭陵竞发不知归,
模写典刑犹可秘。

彦远记模不
记褚,《要录》班班记名氏。

后生有
得苦求奇,寻购褚模惊一
世。

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
那有是。

点画精致,用笔细腻。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唐太宗骗取《兰亭序》文言记录为: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

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

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传永和九年(353)农历3月3日,王之与文友、亲族谢安、孙绰等41人,修(一种临水消灾的礼俗)于山阴之兰亭。

饮酒赋诗,王之乘醉作序,计28行、324字。

酒醒后再写数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称“最得意书”。

王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智永出家为僧,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辩才和尚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之中。

唐太宗无奈之下派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

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即王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

萧翼使辩才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

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

萧翼偷走兰亭真迹,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

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

语文高考选择性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11 课文3 兰亭集序

语文高考选择性必修下册(一) 单篇梳理11 课文3 兰亭集序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修”“少”“期”三字及次常用字“次”。

2.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毕()②咸()③映带()④引()⑤次()⑥虽()答案①全,都②全,都③景物互相衬托④导引⑤旁边⑥即使(第2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抬头观望广阔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众多的自然界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得分点:品类、所以、信,定语后置句) (第3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静躁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趣()②万殊()③静躁()④欣()⑤得()⑥快然()⑦之()⑧迁()⑨系()⑩向()⑪犹()⑫兴()⑬化()答案①同“取”,选取②千差万别③静与动④欣喜,高兴⑤得意,满足⑥高兴的样子⑦求得⑧变化⑨连接⑩过去,以前⑪尚且⑫发生、引起⑬自然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全文
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

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

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

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

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

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

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

”)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昨晚宿沛县。

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
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八日。

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

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

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

急登舟解缆,乃得休。

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学兰亭者亦然。

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

十月一日。

第十跋: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

盖纸有厚薄、麤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

故兰亭难辨。

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政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
第十一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

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

薄俗可鄙,可鄙。

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同日又临兰亭序,序后有“同日临此”四字。

)
第十二跋: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

七日书。

第十三跋: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似有阙文)。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