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人教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诗歌)。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趣味诗句接龙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同时以待学诗句作为契机,自然引入本课所学诗歌。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还是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争取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2、导: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预设:轻松、愉快)谁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再读一遍。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3、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师小结
2、发挥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一、默写《望洞庭》
1、这首诗中作者把洞庭湖比作(),把君山比作(),是为说明洞庭湖秋天月夜的景色很美。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望天门山》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因此,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及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3、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师: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③师小结: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宁静,都是因为什么?(潭面无风)
4、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预设: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说明诗人站的远。
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全诗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书中注释及向同学
请教的方法理解古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4个生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悠久文化之瑰宝。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一首诗走进洞庭湖。

师:出示:洞庭湖图片)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师:出示(古诗)生: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听读古诗,画出停顿。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味道。

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二、自学古诗师: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

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生:一起交流理解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的方法自学古诗。

三、理解古诗1、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运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3、师:谁能说一说,诗人从哪个角来写洞庭湖的?4、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洞庭湖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师: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师:作者是按从近到远的方位顺序去看洞庭湖,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洞庭湖呢?师:诗人仅用28个字,3个比喻句不仅从不同的方位写出了洞庭湖的美景,而且还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推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推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的1.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潭面、磨拭,青螺”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 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2,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天气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出去玩呢?大家想去哪里玩呢?(点两个同学说说)怎么办呢?你们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要不你们跟老师去一个地方玩,好吗?下面请欣赏图片,看看我们去玩的地方,风景怎么样?2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

4引出课题。

教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副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还在吟诵呢!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ong)潭(tan)螺(luo)磨(mo)3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那些字或词,说一说。

4 教学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

学生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诗句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的非常和谐(2)出示: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交流:潭面: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教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潭面”比做没有磨拭过的铜镜)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配乐读。

(3)配乐齐读。

6,教学第二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句(1)交流读懂了什么。

遥望:远望。

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有一段距离,呼应了题目:望洞庭。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庭”、“潭”、“螺”。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含义,学生能想象出诗中描写的洞庭月夜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独坐敬亭山》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因此,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及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诗人和洞庭湖的资料、PPT课件、诗文朗诵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孩子们,我相信大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请认真观察我出示的图片来猜出诗文,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显示图片,学生来猜。

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2、我国山河如画、景色秀丽。

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们都爱用自己的笔墨来赞颂自然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3、在学诗之前,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答)学习古诗的方法是(1)知作者(2)解诗题(3)读诗文(4)明诗意(5)入诗境(6)悟诗情二、知作者、解诗题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刘禹锡?(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2、板书课题,生齐读,指名理解题意。

(望洞庭:望着洞庭山)3、学生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三、读诗文、明诗意1、播放诗文诵读,学生画出节奏。

2、学生集体诵读,再指名读。

(教师及时点评并示范)3、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4、全班交流解诗意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部编版语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3教案

部编版语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3教案

《望洞庭》教课方案教课目的认知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依靠课文插图或经过理解古诗粗心;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感情目标:感悟古诗的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叹之情,使学生遇到美的熏陶。

教课要点想像这首诗描述的优美情景,感觉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川的柔美洁白和精巧绝伦。

背诵古诗。

教课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领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与赞叹之情。

教课准备1、资料收集:作者刘禹锡的平生、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电影、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1、教课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琳琅满目。

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踪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认识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朝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来宾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连绵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一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诵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畅。

5、同位互查读,力求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平生易洞庭湖观察学生课前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念。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课的优秀初步。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神韵,它的境界,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畅所欲言。

3、学生读诗,先谈谈可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商讨。

(3)全班沟通。

(相:互相和:和睦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眺望:眺望)要点商讨镜未磨:为何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指引学生想象:作者察看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茫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图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精品】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精品】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描写山水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山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笔下的山水。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则是刘禹锡心目中的山水。

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感受一番吧。

齐读课题《望洞庭》。

二、引出本节课学古诗的方法:1、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2、读出节奏,明确诗体。

3、抓住字词,理解诗意。

4、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三、讲读课文。

(一)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2、创作背景:我们都知道李白超凡脱俗,有诗仙之称;杜甫心系百姓,有诗圣之称。

刘禹锡乐观豁达,则有诗豪之称。

他的乐观豁达在本首诗中有所体现。

公元605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和很多官员一起推行永贞革新,意在打击邪恶的宦官势力,由于宦官人多势大,改革人士反而被吓得落荒而逃,带头的很快就被抓了起来,剩下的也未能幸免,一个个都被贬官了,而刘禹锡却毫不在乎,官服一脱,包袱一打,就兴冲冲地加入到被贬官地行列中了。

后来被贬到安徽和洲,可没想到当地的知县也难为他,分给他一间特别简陋的房子当住所,可刘禹锡也不生气,看到房子周围是鸟语花香,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张琴来弹奏起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诗的写作内容,理解诗中风光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风光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络学生的古诗积累,浸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根底。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

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展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络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望洞庭》: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其艺术美。

2. 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教师讲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