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合集下载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9.05.08•【字号】陕科发〔2019〕3号•【施行日期】2019.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建立健全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7〕22号)精神,我厅制定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5月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章项目申报与立项第四章项目实施第五章项目验收第六章成果管理第七章监督与评估第八章附则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7〕22号)及中省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按照全面统筹科技资源,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试验推广及国际合作等公共科技活动。

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主要包括: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创新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

第四条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管理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重点的原则。

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当前及未来发展面临的科技瓶颈和突出问题,发挥全局性、综合性带动作用。

陕西省二ΟΟ八年“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计

陕西省二ΟΟ八年“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计
公司
刘道忠
5
2008ZDKG-43
秸秆无污染分解高值化利用技术
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
张美云
6
2008ZDKG-44
TA7A合金研制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
王韦琪
7
2008ZDKG-45
造纸麦草浆黑液硅质纤维化循环使用技术及产品研发
宝鸡爱迪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吴易淆
(五)能源化工
1
2008ZDKG-46
低温干馏兰碳炉煤气制甲醇成套技术开发
西安理工大学
刘 凯
(三)电子信息
1
2008ZDKG-29
基于SOA的易课网数字教育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慧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李弘伟
2
2008ZDKG-30
碳化硅大功率整流器的研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张玉明
3
2008ZDKG-31
文物遗址保护专用无线监测系统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
邓 宏
4
2008ZDKG-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兰新哲
2
2008ZDKG-47
碳氢工业尾气多联产工艺技术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西北化工研究院
周晓齐
3
2008ZDKG-48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共存富集与时空分布规律及综合评价勘探
西北大学
刘池阳
4
2008ZDKG-49
航空工业绿色精细化学品开发研究及产业化
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
于 文
5
2008ZDKG-50
西安科技大学
周安宁
9
2008ZDKG-54
高效风能电磁涡流热源技术和装置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2019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西北大学2019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邓建军 田静 段忆翔 张瑞 周明全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社会发展领域
秦岭水源涵养演变机制及其调控技术与示范
宋进喜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社会发展领域
考古现场文物加固、防水、提取材料的研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王丽琴
立项金额(万元) 80 80 60 50 30 30 30 30 10 10 70 60 60 60 60 60 60
曲安京
秦腔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耿国华
面向中小学的试卷智能评判和习题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冯筠
陕北特色沙生经济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申烨华
基于低成本商用设备无线信号的目标感知、识别和成像研究
基于离散元—光滑粒子流方法耦合模型的黄土微观结构以及湿陷机 理与振陷过程的三维数值分析
用于重大疾病诊断的新型荧光染料的合成及生物应用研究
序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项目类别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社会发展领域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工业领域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工业领域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工业领域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工业领域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工业领域 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农业领域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重点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重点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重点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重点项目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立项金额(万元)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序号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

关于做好2011-2012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科产发〔2011〕127号省级有关部门,各设区市科技局、财政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局、财政局,西安高新区经发局、财政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陕发〔2011〕7号)、《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陕科计发〔2011〕67号)等文件精神,省科技厅、财政厅面向全省征集2011-2012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能够转化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能够通过项目引导,加快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一批科技企业走向境内外资本市场。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支持重点本次征集的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包括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市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项目、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项目,重点支持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主导型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上年度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主导型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根据陕政发〔2011〕37号文件精神,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能源化工、现代农业。

资源主导型产业包括煤炭及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盐化工以及秦巴山区生物资源深度开发。

二、资助方式: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权益投资)、以奖代补、无偿拨款等方式。

三、申请项目条件1. 符合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

申报项目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需提供专利证书),项目成果已经完成中试(提供正式的中试验收报告),技术先进,创新性强,能很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附件4: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软科学研究类项目指南(一)重点项目选题指南(10—20万元)1、陕西省科技管理政策及创新服务职能转变研究调查研究陕西省科技创新机构对科技创新服务政策的实际需求,提出陕西科技政策突破新需求,构建出面向创新服务需求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服务政策基本框架,引导科技管理职能向创新服务职能转变。

从科技管理与创新、科研项目全链条管理、成果产出与转化、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在政策改进、服务职能转变的角度提出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职能的实践路径。

2、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在充分调研、剖析其他地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成功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关建设要求,构建适合我省特点的创新型省份评价指标体系,总结提炼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有效举措、成功案例、示范工程,包括光机所和有色院模式、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

提出一批国家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措施、政策、机制。

3、陕西省科技资源要素研究与分析摸清科技资源“家底”,从科技项目、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园区平台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我省各领域科技资源。

建立“项目—人才—成果—平台”清单。

研究提出按照创新的全链条做好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的统筹衔接,协同部署省级科技计划、人才计划、平台计划的实施路径,促进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对接。

4、陕西省人才计划(项目)体系研究围绕陕西省现有人才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厘清陕西省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的定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我省专业技术人才总体需求与结构需求供给途径路径、需求与供给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分析我省在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等领域人才现状结构,提出围绕产业部署创新的人才需求,和围绕创新部署产业的人才需求,就建立相互衔接的人才计划(项目)体系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5、陕西省军民融合区域科技创新实践路径研究针对陕西省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分析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实现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的进行创新模式实践路径,制定出适合构建成熟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环境,包括军民融合发展的科研人才培养制度、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科研绩效评价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并构建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结构化的组织机构关系以及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形成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相关体系。

2012年教师节表彰会推荐表彰项目

2012年教师节表彰会推荐表彰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教师节光荣榜全校教职员工:2013—2014学年,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各项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值此第30个教师节之际,在各相关单位申报的基础上,学校办公室汇总了一学年来各个方面的主要获奖项目及成果,在此向全校师生员工予以通报,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向获奖的教师学习,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70周年校庆献礼,为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学校战略转型贡献才智和力量。

第一部分:教学方面奖1.精品课程2.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省级教学名师5.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全国高校和陕西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马浩淼荣获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国家级三等奖、省级特等奖8.教学质量优秀奖以及教学标兵2014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奖名单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吴胜举体育学院康喜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沛政治经济学院肖娴美术学院麻丽娟国际商学院沈剑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邓红教育学院王鹏炜化学化工学院张静高玲香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贾云峰李文铭旅游与环境学院马蓓蓓李武斌文学院刘生良李跃力历史文化学院胡舶郭海文音乐学院党允彤王林心理学院衣新发何宁生命科学学院李金钢乔卉俞嘉宁外国语学院孙坚李伟芳操林英黄梅教学标兵获奖名单教学标兵化学化工学院刘守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贾云峰生命科学学院李金钢年度教学标兵文学院刘生良9. 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名单文科组:理科组:术科组:10.实践类教学成果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选手获男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第一名并打破赛会纪录主教练:翟琳(体育学院)第二部分:科研方面奖自然科学类1.201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 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2014年度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2013-2014学年横向进校经费150万元以上项目社会科学类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实践类科研成果1.音乐学院教师获奖2.美术学院教师获奖(1)杨佳焕设计作品《习仲勋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封背景说明:由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邮票印制局、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邮票首日封。

医者之道

医者之道

医者之道作者:张春壮来源:《科学中国人》2014年第10期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被奉为医者誓言。

而今,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大批身体力行践行誓言的医者。

时代在变,他们的医者情怀却始终如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蓬勃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论是作为医者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还是作为教授潜心麻醉学研究,张蓬勃始终都遵循着自己的“医者之道”。

医者之道:一心追索只为性命相托1987年9月,从张蓬勃进入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那一刻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耳边响起,从此就再没在他心底被抹去过。

至此,肩负救人性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开始在医学探索的海洋里吸取所需的知识来夯实基础。

随着学习和研究越是深入,他到更广阔的领域里涉足更为丰富的知识以不负生命相托的愿望越是强烈。

也正因为怀有这一愿望,他追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从1992年7月本科毕业后,张蓬勃就开始就职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由此开启了他与麻醉学科探索研究深厚的渊源。

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他又就读于原西安医科大学内科学系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因为经验的累积和出色的工作,他于1998年7月顺利晋升为麻醉科主治医师。

在众人以为他会就此停下脚步的时候,2000年9月,他又踏上了又一征程,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神经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晋升为西安交通大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受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授,2008年5月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11年12月晋升为西安交通大学主任医师……回顾张蓬勃的医学探索生涯,就像一部拾级而上的生命进行曲,但每每谈及此,他总是笑一笑说,在他身边,类似这样的医学追索故事数不胜数。

医者肩负生命安危,基础越是牢固,涉猎越是广泛,就越能保证医疗工作的质量。

近二十年从医经历,张蓬勃一路走来,见多了患者及其家属所经历的苦难,也常常因为能为他们解除痛苦而感到欢喜和欣慰。

西安科技大学王莉26届安全年会讲稿1培训资料

西安科技大学王莉26届安全年会讲稿1培训资料
22
矿井通风实验室
主要支撑课程:《矿井通风工程》、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工业通风与除尘》
2020/8/1
23
瓦斯防治实验室
主要支撑课程: 《矿山安全技术》
2020/8/1
24
煤火灾害防治实验室
主要支撑课程: 《矿山安全技术》、《矿井通风工程》、《燃烧学》
• 旨在评价该专业所有学生是否达到认证规 定的基本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均参 与认证过程
• 评定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 • 我国部分安全工程专业高校已通过了工程
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 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 • 从封闭课堂向开发课堂转变 • 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 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科研平台
l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l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西安)研究中心 l 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l 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13115”工程研究中心
2020/8/1
9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科研方向
Ø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l 煤火灾害防治(学术带头人:邓军) l 矿井通风(学术带头人:常心坦) l 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学术带头人:李树刚) l 矿山应急救援技术(学术带头人:文虎) l 安全管理与系统工程(学术带头人:田水承)
安全工程专业历史传承
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
金 科 ( 成 立 于 1895 年 )
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
( 成 立 于 1909 年 )
1938 年 西 北 工 学 院 矿 冶 系 通风安全教研组
1952 年 西 北 工 学 院 采 矿 系 1957 年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采 矿 系

3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团队名单xls

3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团队名单xls

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研究方向工作单位1安徽省土地调查评价与规划整治技术创新团队项思可土地调查评价与规划整治技术 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2国土规划与开发科技创新团队冯长春、谢俊奇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与过程模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三维地籍管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市国土资源局3土地资源监测监管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胡月明土地资源监测、评价与监管关键技术华南农业大学4土地资源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团队郭仁忠土地制度改革与政策设计、土地经济与三资管理、空间规划与立体化利用、数字城市深圳市国土资源创新研究中心5 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团队罗明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评价、土地生态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土地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刘群利土地调查、规划与整治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7海岸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陆效平海岸带演变过程模拟与国土开发规划、海岸带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海岸带国土开发及生态质量动态监测研究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8东北农地多样性功能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王秋兵农地生态系统、农地功能利用、土地整治技术沈阳农业大学9内蒙古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吴 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监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10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韩霁昌土地整治、保护与利用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11土地利用规划和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张峰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研究中心12西南山区土地优化配置与综合整治科技创新团队余建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综合整治云南农业大学13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管护王 静土地资源与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管护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14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王世炎内生金属矿产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深部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方法、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贵金属元素探测技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15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于一丁基础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6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黎光明煤炭地质调查、勘查及非常规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勘查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17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团队黄大年航空、船载、车载快速移动平台地球物理联合探测装备技术与多元信综合处理、解释、建模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吉林大学18中国东北及邻区基础地质理论创新研究刘永江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吉林大学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团队名单19潮间带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技术创新团队程知言潮间带地质环境调查技术研究、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研究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20地球物理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王志地球物理与大地构造成都理工大学21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与修复杨永亮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22罗平生物群创新研究团队胡世学罗平生物群及三叠纪生态复苏、辐射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23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团队董树文深部探测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24大陆动力学团队许志琴大陆组成、结构、行为、动态演化及深部驱动机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25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天体化学、天体年代学、质谱仪器研发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26古构造重建团队赵越全球与区域构造分析和环境重建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7华南花岗岩成岩成矿研究团队付建明花岗岩地质与矿产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28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研究吴明安庐枞地区铁铜矿整体勘查、成矿理论、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安徽省地质调查院29构造成矿学理论发展与实践钟康惠构造成矿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资源勘查成都理工大学30 甘肃省区域成矿找矿研究张新虎区域成矿背景及铁、铜、金、三稀金属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研究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31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与矿产勘查开发技术标准研订张大伟地质矿产、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标准规范制修订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32 油气资源评价杨虎林油气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33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主要成矿区带地质找矿攻深找盲项目组马国玺板内造山带斑岩铜钼矿勘查与研究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34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勘查技术创新应用中心耿丽娟煤田地质勘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35河南省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永峰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河南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36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熊采华稀土稀有稀散矿产资源勘查及综合利用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37湘东钨锡矿成矿规律研究伍式崇矿床成矿规律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38资源环境研发团队姚良德地质矿产和地质环境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39宁夏地质勘查找矿创新团队宋新华宁夏主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研究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吴正寿地质矿产青海省地质调查院41西南三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团队李文昌矿床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云南省地质调查局42岩浆作用与成矿张招崇岩浆系统中铁的富集机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3分析测试新技术罗立强分析测试新技术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44青藏高原及周缘矿产勘查与综合研究团队李光明固体矿产勘查、成矿规律、成矿预测、勘查方法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45复杂难选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团队刘亚川复杂难选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46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向运川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国际地学合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47天然气水合物杨胜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响应机理与资源评价、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48深海矿产资源何高文大洋富钴结壳矿产资源评价与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与研究、深海稀土资源评价与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49陆地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研究张永勤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深部地质矿产及科学钻探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50光谱探测地质仪器研发团队修连存光谱对地探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51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与应用团队业渝光天然气水合物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52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团队陈树旺油气基础地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53航空电磁仪器研究团队李文杰航空电磁探测装备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54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李文渊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55我国陆域天然其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团队祝有海天然气水合物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56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郭珍旭金银多金属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和综合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57钾盐成矿作用及资源评价刘成林我国中新生代盆地钾盐成矿规律、资源预测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58 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和研究团队唐菊兴西藏俯冲-后俯冲斑岩矿床系统成矿作用与找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59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李子颖热液型、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60煤炭与煤层气地质研究组王佟煤炭、煤层气地质与资源勘查评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61页岩气勘查开发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李大华页岩气勘查开发关键技术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62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团队卫万顺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3 地质灾害防控创新团队李天斌地质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岩体稳定性与灾害防治成都理工大学64浅层地热能技术研究所 黄 坚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研究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65地面沉降防治创新团队严学新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研究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66岩溶环境地质科技创新团队朱立军岩溶环境地质贵州大学67地裂缝地面沉降减灾研究彭建兵地裂缝地面沉降发育规律、成因机理、监测预警与减灾应对长安大学68地下水资源与含水层修复李海龙典型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过程、海岸带水文地质学、高砷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9地表形变InSAR监测技术研发团队郭小方地表形变InSAR调查与监测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70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研究团队李媛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我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和成灾规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71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团队谭成轩新构造、地质灾害、地壳稳定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72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张福存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73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团队张森琦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74区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石建省全球气候变化、地下水环境演化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75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孙继朝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方法与防控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76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团队王宏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77生态地球化学循环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团队成杭新生态地球化学、全球变化、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78地质环境创新团队张茂省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79岩溶动力学袁道先岩溶动力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80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团队刘 东 升山区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评估及防治技术研究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81地理信息服务创新团队袁存忠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82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李晓波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83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 李超岭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84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技术研究团队夏浩东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技术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名单推荐单位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成都理工大学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宁夏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北京国土局成都理工大学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

我校2018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我校2018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2018 2018JM1009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面上)
铌酸钾钠基无铅陶瓷的点缺陷效应及 电学性能研究
陈晓明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8 2018KW-066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面向乳腺肿瘤早期筛查和长程监测的 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研究
余景景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8 2018JZ6006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重点项目
张静
化学化工学院
3
20
2018 2018JM5086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面上)
新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荧光探针研究
赵娜
化学化工学院
3
21
2018 2018JQ504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青年)
模板法探索新型窄带氮化物荧光材料 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王晓明
化学化工学院
万仁刚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8 2018GY-016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一般项目(工业)
基于超声法的电力电缆绝缘性能诊断 技术研究
刘蓉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8
2018JM513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面上)
无需先驱粉制备单畴YBCO超导块材新 方法及机制研究
李佳伟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8 2018JQ103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青年)
复杂噪声背景下的张量恢复及其在多 谱图像数据上应用
曹文飞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8 2018JM102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项目公示信息

项目公示信息

项目公示信息一、项目名称: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单位:陕西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属于工程建设和生态环保领域,涉及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

2016年以来,项目组依托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北京金隅节能保温科技(大厂)有限公司,在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的支持下,历经多年攻关和实践,以推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安全建设与健康运营为目标,开展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材料试验、数值仿真等研究工作,形成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在国内第一批、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等重点项目中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特提名为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聚焦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关键技术桎梏及推广应用难题,本项目课题组融合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技术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十三五”期间已在30个城市开展国家级试点,90个城市开展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在解决城市内涝、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

但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控制黄土地基湿陷变形与海绵城市“滞、蓄、净、用”效能之间的平衡问题突出,现有理论与技术难以适用。

为推动海绵城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与健康运营,必须创新与变革,在产学研科研构架的基础上,融汇多学科研究路径以完善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

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半透水铺装技术体系透水铺装系统是海绵城市雨水径流导排、收集、储存、净化的核心环节之一,常规直渗型铺装技术存在雨水渗入湿陷性黄土路基引发道路开裂、塌陷等次生灾害的风险。

精准协同创新,共谋校企双赢

精准协同创新,共谋校企双赢

组织行为文/叶兰精准协同创新,共谋校企双赢中联西北院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特大型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历经55载创新创业,综合竞争力跻身行业咨询设计骨干企业和区域全案式工程公司第一梯队。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瞄准“民用建筑做精做强、工业工程提振增量、规划市政引领延伸、能源环境拓展孵化、工程总包突破转型”的市场定位,致力于打造行业强院升级版,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公司依托西安得天独厚的高校集聚优势,持续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校企协同转化科研成果的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情况校企双方通过示范工作站的建设,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打造了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建设周期内共培养研究生63名,其中博士生5名、学术学位硕士生18名、专业学位硕士生40名。

研究生共参与企业课题研究10项,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1篇,参与授权专利7项,参加学科或科技竞赛获奖4项。

1.打造省级众创空间,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校企双方通过梳理现有资质、科技、人才、品牌等资源,创新内部治理模式,成立了中联西北院筑梦空间,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以及创新创业提供全流程发展环境。

中联西北院筑梦空间已获批为陕西省省级众创空间,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全流程的技术辅导、全周期的职能服务、全要素的硬件配备。

2.建设新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的创建,为企业专家进高校、教授博导进企业打通了路径,为推行“双导师制”、柔性引进高校人才提供了捷径,为解决工程实践中的科研难题、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3.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

围绕“如何培育人才,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问题,示范站创办了以“学新·知新·创新”为主题的“三新”大学堂、大师讲堂,有针对性的加大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进站研究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增强培训和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31个省市区科技创新布局!(最全整理)

中国31个省市区科技创新布局!(最全整理)

中国31个省市区科技创新布局!(最全整理)1. 北京市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2. 上海市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

浦东新区在上海市的科技创新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资源。

3. 广东省广东省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大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深圳市作为广东省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者。

4. 江苏省江苏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是江苏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5. 浙江省浙江省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宁波市和温州市也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6. 山东省山东省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其中,青岛市和济南市是山东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拥有多家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新兴科技企业。

7. 湖北省湖北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众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

8. 辽宁省辽宁省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科技创新重点区域,拥有多家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9. 四川省四川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核心城市,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10. 湖南省湖南省重视科技创新的布局。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多家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11. 陕西省陕西省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科技创新重要区域,集聚了众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12. 福建省福建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厦门市作为福建省的科技创新重点城市,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企业。

13. 河南省河南省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多家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

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用科技创新建设西部高地

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用科技创新建设西部高地

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用科技创新建设西部高地作者:来源:《硅谷》2013年第02期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历经十余载,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2年11月,陕西省咸阳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贯彻落实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明确任务。

这是陕西各地区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型陕西”作为战略目标,通过统筹科技资源,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缩影之一。

在此次科技创新大会上,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获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这不仅是对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积极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的肯定,亦体现出陕西省鼓励高新区、科技园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用科技创新建设西部高地的引领方向所在。

“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已经成为清华科技园与地方合作办园的成功典范”,这是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济武对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的评价。

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历经十余载,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清华模式服务西部经济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在科技资源富集的三秦大地,十余年来,紧扣时代脉搏,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西咸一体化的大好契机,率先进驻充当先锋,聚集科技资源,提升科技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成就。

回忆起清华启迪科技园(陕西)所走过的激情岁月,作为这所西部唯一大学科技园区的创始人西安蓝溪科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陕西启迪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满怀感慨地叙述道:“我们的发展,靠的就是创新和积累。

我们清华科技园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正是缘于我们始终秉持了百年清华的精神所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1998年,王武与西安清华校友会合作建设了西安清华科技产业园,开始探索高科技产业化工作。

2001年,陕西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双方达成了《省校科技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王武再次与母校寻求合作,将“清华科技园”这一“资本+技术”的成功开发模式向西部地区高位嫁接。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陕科政发[2013]138号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陕科政发[2013]138号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陕科政发〔2013〕138号)各设区市科技局,省级各有关部门:为了配合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工作,根据《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将《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3年9月22日附件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创新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我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扶持和造就一批高水平优秀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陕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个、青年科技新星400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战略布局,实现人才、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满足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要。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省科技厅决定实施“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培育支持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群体,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促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规范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指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支持陕西创新发展为导向,遵循“择优选拔,滚动发展,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培育和打造100个左右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第二章范围与条件第四条申报范围:陕西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具有国内一流水平、能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与成果支撑,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具有省内领先水平、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群体.第五条基本条件1。

创新团队应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

重点应围绕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陕西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提出的优先发展领域或重大科技问题,从事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以及自然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2。

创新团队应具有开展创新活动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应在陕西地区同行中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研究成果具有省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具有完成研发与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装备基础,具备良好的协作机制和环境条件。

创新团队带头人及骨干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的创新活动。

创新团队成员学风正派,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端行为。

3。

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激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激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78区域Region激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随着“秦创原”的正式落地,陕西已经进入了“科技创新”的新赛道,“秦创原”作为陕西最大的科技孵化器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也将是这场比赛中陕西队的加速器。

文︱李晓燕 张忠德3月30日,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在西咸新区启动。

这是陕西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获得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日前,陕西省发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秦创原”将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条主线,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全省其他高新区等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

据了解,到2023年,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

注入加速能量,发力总源头建设“秦创原”每个字都饱含深意。

“秦”是从秦汉至今陕西的简称;“创”代表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原”则是要追根溯源,打造创新驱动的高原、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全省、全国。

为什么要创建“秦创原”?陕西作为“科教大省”,拥有丰厚“家底”——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300多家国家级园区平台、70多个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以及百万人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但也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难、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创新引领发展,拼搏铸就辉煌——213所大力表彰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

创新引领发展,拼搏铸就辉煌——213所大力表彰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

[研究与探讨权、收益权等政策。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 下引入国防专利的市场化机制,做好国防专利的军转民转化工作,激发军工集团和军队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1]林建成.国防专利[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6-17.[2]武剑,郑绍钰,李倩.基于技术转移的国防专利解密机制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6(5):40.[3]朱克毓.国防专利定密与解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5-131.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示范运行研究”(Z181100004118003)(作者简介:吕昭诗,韩亚婷,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引领发展,拼搏铸就辉煌——213所大力表彰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近年来,213所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战略定力,聚焦主责主业,持续科技创新,全面支撑装备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成就,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十四五"是213所深入贯彻新时代发展方针、持续深化火工品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推动国际一流院所建设的发展时期。

为激励先进,增强创新示范和带头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13所在2021年度工作会中对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进行了表彰。

坚持创新导向,突出正向激励,奖励总金额高达240万兀。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一等奖某型导弹火工品研发团队:突破了高钝感起爆与点火技术,开创了火工品技术解决方案在全弹的系统化应用,获得工信部和兵器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为213所技术发展和经济质量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团队二等奖火工品科技战略规划论证团队:重点研究火工品科技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技术发展路线规划,成功策划论证了多个行业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了火工品现代化建设进程,引领行业发展。

刘艳峰: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放飞梦想

刘艳峰: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放飞梦想

刘艳峰: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放飞梦想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10期本刊记者石芳芳初见刘艳峰,这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与想象中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完全相符:细边眼镜,谦逊、温雅,颇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味道。

投身建筑节能领域多年,他严谨、执著的学风深受同行推崇。

采访中,他的语调平和,思维活跃,当论及自己从事的专业,他的语气不禁变得热切而充满感情。

他所在团队在国际太阳能建筑领域中,开创性地采用了“基础参数一设计理论及方法一技术标准一工程示范”研究思路和方法,编制了国际上首套针对太阳能富集特点的建筑节能和采暖设计地方标准及配套图集。

他提出”通过建筑构件优化太阳能集热蓄热能力,利用太阳能集热、蓄热、定向热输送设备系统补充建筑用热需求”的技术路线,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中位于前沿。

这些前沿成果为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的太阳能热利用、建筑采暖能耗控制提供了新型备选技术发展方向,未来将为太阳能集热器、高效蓄能、新型采暖设备和系统以及建筑节能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奠定技术应用和推广基础。

为“日光城”寻找冬日暖意青藏高原,一个被喻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天空纯净得毫无杂质,愈加衬托出阳光灿烂而明亮,有着”日光城”之美誉的拉萨,其年日照时间甚至超过了3000小时。

然而,这里长达将近六个月的冬季却无比寒冷,很多民居建筑未设置供暖设施,仅靠燃烧柴薪、牛粪取暖,不但效果不佳,而且对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

2004年,拉萨被国家列入供暖地区,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能源供应的限制,城市供暖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城市冬季供暖既是困扰拉萨乃至全区多年的难题,也是广大市民渴望已久的一件大事。

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是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不仅用之不竭,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

经过多年对太阳能采暖的持续研究,201 2年刘艳峄牵头的团队以“西藏高原低能耗太阳能建筑研究与应用”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