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传统媒介所形成的文化样式,网络文化有什么新特点

合集下载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媒介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媒介文化与传统的口头传播相比具有更大的传播范围和更高的传播速度,其影响力和深度也更为广泛。

媒介文化涵盖了各种传媒形式,包括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能够将信息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大众,从而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例如,电视节目和电影的受众数量庞大,它们通过故事情节、演员表演等方式传递了各种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同样,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塑造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

媒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

媒介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可以跨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进行传播,大大拓宽了受众的范围。

其次,媒介文化具有高速度的传播特点。

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给全球各地的受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再次,媒介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媒介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和塑造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媒介文化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媒介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它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并有助于塑造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在个体层面上,媒介文化通过传递信息和娱乐内容,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对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然而,媒介文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过载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产生困难。

大量的信息流入人们的生活,过于碎片化和快速的传播速度可能导致人们无法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接收到的信息。

其次,商业化对于媒介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商业的利益导向使得一些媒体更关注点击率和收益,可能会追求轰动效应,忽视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媒介文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广泛的传播范围、高速度的传播特点和强大的影响力,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

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现实空间,而是进入了虚拟空间。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文化开始崛起,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和生活方式,也孕育了网络文化创新的新生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网络文化的新特点1、去中心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受到某个中心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和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文化空间,从而使得文化创新的门槛更低。

网络文化创新者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不需要依靠传统出版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即可直接发布和传播信息。

2、互动性强网络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网络文化创新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应运而生,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趣味性强网络文化创新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趣味性强。

网络文化创新者更看重的是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趣味性等方面,注重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以表情包为例,表情包通过独特有趣的表情和标语表达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成为人们日常聊天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化形式。

二、网络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1、内容更加多样化网络文化创新未来的趋势之一就是内容更加多样化。

这是因为网络文化创新具有去中心化,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创新更容易产生各种类型的内容,从文字、图片、音频到视频、VR、AR等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创新的形式也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到音频、VR、AR等新型文化形态,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些新型文化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一些概念和观点,使得网络文化创新更为丰富和有趣。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产生的、具有一定特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还包括线上社交、在线活动等多种活动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知识、开展社交等活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可能。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1、内容多样化:网络文化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内容,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到电子游戏、虚拟社交等活动都涉及到了网络文化。

2、内容更新快:网络文化的内容更新速度很快,新的内容可以很快上传到互联网上,同时很快又会被以前的内容所取代。

这使得网络文化可以及时跟上时代的变革和人们的兴趣变化。

3、传播范围广:互联网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网络文化的传播范围可以远远超过传统文化的传统渠道。

只要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件内容,就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任何地方。

4、特定的表达形式:网络文化有明显的特定的表达形式,比如互动性、创意性、个性化,这些也是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区别的重要标志。

二、网络文化的作用网络文化有多重作用,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丰富文化内涵: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更多元的文化选择和参与和交流方式,这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化和深度发展。

2、推动文化传承:网络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许多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网络文化的方式,在年轻人中间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流传。

3、促进信息传播:网络文化的快速便捷的特点,使得信息可以更快地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这也使得重要信息可以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反响,提高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4、创造新经济市场: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经济市场。

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文化传媒、虚拟游戏等多种产业都在不断发展,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机会。

三、网络文化的隐忧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问题的出现。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现存的人文环境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大特性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现存的人文环境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大特性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现存的人文环境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大特性
第一,创新性。

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标新立异,求新、求变、求快、不断升级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网络中的不变法则。

第二,个性化。

网络文化却主张追求个性,凡事讲求“另类”,网络文化主体思维活跃、个性张扬。

第三,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自由性和民主性。

网络文化由于技术性的原因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种族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方面的客观条件,使所有的人处于同一个平台上,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

第四,开放性。

网络模糊了地域和时空的概念,消除了文化中心和文化壁垒,在时间维度上对历史和未来实现了完全的开放,空间维度上对现实和世界实现了完全的开放,具有典型的开放性。

第五,自主性。

在“网络社会”里没有最终的管理者,每一个“网民”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这使得网络文化具备了极强的自主性。

第六,科技性。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因素。

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科技文化,网络技术促成了网络文化的诞生,网络文化是技术化的文化,网络文化体现并延伸着网络技术。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功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多样化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在社会中所担当的功能。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1. 平等性:网络文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自由地互动与交流,无论身份背景,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实现了信息的平等共享。

2. 开放性:网络文化以开放的态度容纳不同观点和意见,各种思想和观念在网络上相互交流碰撞,形成全新的文化形态。

3. 多样性:网络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4. 互动性:网络文化强调互动与参与,让人们参与其中,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转变和创新。

5. 虚拟性:网络文化借助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各种文化活动和体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二、网络文化的功能1. 促进信息传播:网络文化通过信息的快速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让信息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文化。

2. 增强交流互动能力:网络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让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途径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加深了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促进民主与参与: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各种话题的讨论中,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

4. 丰富文化生活: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获取各种文化产品的途径,如音乐、电影、书籍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5. 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多媒体的形式传播出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在信息传播、交流互动、民主参与、文化丰富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多样性以及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巨大而神奇的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定义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

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

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

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文化也在中国的土壤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从互联网出现至今的历程,探讨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开始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与全球有所落差。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网络用户数量急剧增加,互联网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

初期的中国互联网文化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流。

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浏览国内外新闻,迅速了解到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

同时,互联网上也涌现出大量的娱乐内容,包括电影、音乐、游戏等,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获取各类娱乐内容。

此外,互联网也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社交网站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并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国互联网文化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中国互联网文化具有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互联网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同时,互联网还涌现出各种类型的内容,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如影视剧、游戏、音乐等。

其次,中国互联网文化具有交互性。

互联网技术使得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和互动,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能够自由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和互动交流。

微博、论坛、社交平台等互联网应用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形成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网络社区。

再次,中国互联网文化具有碎片化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等工具获得丰富的信息。

然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也导致信息碎片化的问题,人们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碎片化信息干扰,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质量有所下降。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化以其便捷、快速和广泛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社会互动和思维方式。

一、信息传播网络文化以其无国界的特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广泛地传播。

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和博客等,人们可以轻松分享、转发和评论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进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例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二、文化交流网络文化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网络,人们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地理边界,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分享自己的文化,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相互借鉴,为文化传承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审美观念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改变。

在虚拟社交世界中,人们对于审美表达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通过网络,人们接触到了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乐于创造和追求个性化的审美。

这种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四、社会互动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也对传统文化的社会互动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社会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方便地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线上线下的社群,分享传统文化的经验和观点。

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互动也给予传统文化传承者更多的反馈和启发,不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

五、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以其快节奏、碎片化的特点,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网络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浏览内容,对于深度思考和体验传统文化的耐心和精力减少。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同之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同之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同之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形式、传播方式、互动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同之处。

一、形式上的异同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体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

传统媒体以纸质或电子形式呈现,信息传播主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

而新媒体则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

二、传播方式上的异同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单向传播,即信息由媒体机构传递给受众,受众只能被动接受。

而新媒体则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受众可以主动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分享等,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三、互动性上的异同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低,受众只能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媒体机构进行沟通。

而新媒体则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媒体机构、其他用户进行实时互动。

用户可以在新闻报道下方发表评论,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私信、@等方式与媒体机构进行交流。

四、信息获取的异同传统媒体的信息获取主要依赖于媒体机构的编辑和记者,他们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筛选后呈现给受众。

而新媒体则具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各种信息。

此外,新媒体还可以实时更新信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和资讯。

五、传播速度的异同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需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等环节,才能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而新媒体则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实时发布信息,其他用户可以立即获取并进行转发,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六、受众参与度的异同传统媒体的受众参与度较低,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对信息进行直接的反馈和参与。

什么是网络文化?

什么是网络文化?

什么是网络文化?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关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什么是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网络文化指的是在网络世界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互联网上的交流、娱乐和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新型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1.自由性网络文化是以自由为主要特征的。

网络平台让我们在这个无边界的世界里,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自由性也是网络文化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2.多样性网络文化是以多样性为主要特征的。

在网络平台上,人们的文化背景、地域、国籍都不再重要,而是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因此,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如网文、网游、社交网络等等。

3.时尚性网络文化是以时尚性为主要特征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网络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使得网络文化充满新鲜感和时尚感。

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网络活动等,都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三、网络文化的作用和影响1.促进文化传承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网络平台上,许多传统文化都得以重现,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2.扩大网络交流网络文化让我们有机会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地域的障碍,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快速。

因此,在网络文化中,相互交流、分享和影响是十分普遍的。

3.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网络文化还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如娱乐、游戏、音乐、电影等,都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营销和交互式推广,可以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结语网络文化不仅是新兴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令人热爱的、个性化的、有趣的文化现象,它们无疑将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更加充实和快乐。

网络文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

网络文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

网络文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那么你对网络文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网络文化的介绍网络文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

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网络文化的发展条件1、网民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新的网络美学观念。

2、网络文化的新的创造方式。

3、网络外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素材创造的新资源。

4、新的网络社会出现。

5、网络技术的进步。

网络文化的特点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形成了三个特点:1、迅猛多元各类网站发展迅猛,形成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

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各级政府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和专业文化类网站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

一批知名商业网站积极投入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服务,一批有影响的社科、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类专业网站快速成长,满足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产业加强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得到快速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建设日新月异,网络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形成雏形。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空间。

网络文化产业中的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3、网络政府网络成为公民问政和通达政情民意的新渠道。

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中共中央胡锦涛和国务院温家宝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亲切交流,成为“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

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成为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互联网上的公众言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软件的普及应用 ,也都衍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值得注意的是 ,手机短信 、D V拍摄等新媒体的介
入 ,也推 动并 丰富 了网络文化 。本文 根据各 主要 阶段 的重点 ,结合 网络技术 发展逐 一进 行评述 。


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1 .网络文 学—— 爆发 与 沉寂的体 验
“ 网络文学 ” 的兴起是 中国网络文化 的先声 。19 99年 ,网络 文学 的概念为 人们所认 识 ,当时 的创作 虽不 繁荣 ,但 由于对 传统 文学 观念 的冲 击 以及对 文 学作 品样 式 的革 新 ,各 类 媒体 以 巨大热 情 从 多个 角
文化 在 中国生根 发芽 、异彩纷 呈 、引人 注 目。互 联 网成 为人 们进 行 各 种 文化 学 习 和交 流 活 动 的重要 基 地 ,成为新型文化生活空间。人们通过专门网站和搜索引擎来浏览 、查找 自己所需的信息 ,通过电子
留言板 ( B ) B S 、电子 邮件和 聊天室 进行交 流 、互 动 ,通 过 网络游戏或 其他 网络资 源休 闲娱 乐 。 中国网络文化 发展 脉络基 本 上 可依 据 各 时期 主 题划 分 ,如 基 于 B S的 网络 文 学风 暴 、基 于 B O B LG 的博客风 潮 、基 于 电子 发行平 台的 电子期 刊热潮 等 。另 外 ,网络游 戏 、网络 视频 、聊 天 工具 以及各 类
收 稿 日期 :20 0 8—1 2—1 6
基金项 目:20 0 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 目 ( 高校校园 网络文化建设 与管理规划研究 ) 作者简介 :王文宏 (9 6一) 15 ,女 ,吉林延边人 ,教授 ,博士 ,北 京邮电大学 网络文化 研究所 主任 ,北京 邮 电大学人 文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一、网络文化内涵分析文化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网络文化亦是如此。

尹韵公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1]李仁武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2]莫茜更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出现的,以计算机和因特网应用为基本技术支撑的,以体现网络时代的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新决策管理方式、新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融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为一体的信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

”王琳和杨永志从现实维度出发,认为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技术载体与丰富内涵和制度的生态系统,是操作系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体,代表了创造和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别”。

可见,对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莫衷一是,各有侧重,有的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侧重强调其技术特性;有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侧重强调其内容思想上的特点。

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一致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

作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网络文化的定义,都不无例外的涉及到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互联网、网络技术及与其相对应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及符号表意系统。

因此,全面理解网络文化内涵要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研究

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研究

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交流行为,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也产生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特征1、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来进行传播和推广,达到更广泛的受众。

2、互动性强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多为单向传播,即传媒—受众。

然而,新媒体打破了这种传播的单向性,使得传播双方可以进行互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去中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束缚,可以自由地传播,具有很强的去中心化特征。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途径1、网络传播网络是新媒体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和传播中来。

在网络传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展览,让想去但没有机会的人在家里也可以游览城墙。

数字化展览的形式,不仅展现了故宫的辉煌历史和文化遗产,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的创新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2、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传播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效果。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传播,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移动应用程序传播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应用程序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来推广和宣传。

例如,国家博物馆提供的音频导览,向广大用户呈现了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机遇与挑战1、机遇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从而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范围。

网络时代下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

网络时代下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

网络时代下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我们获取、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

那么,网络时代下的文化传播到底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首先,传播速度极快是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过去,文化的传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媒体渠道,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编辑、排版、印刷或录制、播出等环节,这一过程可能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而如今,在网络的世界里,一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

比如,一条热门的社交媒体动态、一则突发的新闻事件,几乎在发生的同时就能被无数人知晓。

这种即时性使得文化的传播不再有时间上的延迟,大大缩短了文化从产生到广泛传播的周期。

其次,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大多是单向的,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接收者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有效的反馈和互动渠道。

但在网络环境中,情况截然不同。

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私信等多种方式,与信息的发布者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不仅让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络视频下方,观众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经历和感受,甚至展开热烈的讨论,从而加深对这一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再者,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

网络为各种类型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小众文化,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也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的人们所创造和分享的文化。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原本陌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另外,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点。

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由少数的权威机构或媒体主导,它们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更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传承的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1.1 文化传承的定义和发展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习俗、传统等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在传统生活中,人们通过书籍、传说、音乐、戏曲等途径来传承文化,但是这样传承效果大多受限于人们的时间和地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分享文化知识和传承文化精髓。

例如,将传统艺术的视频、音频或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课堂、直播等形式传递更加细致的知识。

1.2 文化传承的互动与分享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更加注重互动和分享。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传递文化信息。

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人们可以与其他人分享音乐、电影、读书等文化内容,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线上互动上。

例如,一些文化机构和平台会组织线上文化活动,例如在线上寻宝活动中,通过解密找到文化背后的故事等等,这样更能通过线上平台将文化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创新2.1 文化创新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创新是指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活动,是通过改造、创新和再创造等方式来使文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并开创新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文化创新活动更加注重新颖、创意和个性化。

文化创新的机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音视频、图片等各种素材进行创造。

2.2 文化创新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创新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不听理论,只听好听的音乐,不看绘画,只看图画和影像。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还多了一个好处,即所有文化内容都可以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和创新。

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

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

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机遇。

本文将就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展开讨论。

一、特点1.全球性: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广泛,几乎没有地域限制。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实现全球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2.实时性:互联网以其高速的信息传输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可以几乎同时进行。

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文化事件,互联网可以迅速将其传播出去,并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和互动。

3.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更具有互动性。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文化资源,并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4.个性化:互联网通过智能推荐算法等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容。

这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用户可以更好地获取到符合其需求的文化信息。

5.去中心化:互联网文化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媒体机构和控制渠道,任何个体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并吸引一定的受众关注。

二、影响1.促进文化多样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垄断,使得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社群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展示。

互联网通过推动文化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拓宽了视野。

2.加强文化交流与交融:互联网带来了各种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机会。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音乐、电影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3.推动创新与创作:互联网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创作平台。

通过自媒体、在线平台等途径,艺术家、作家等可以直接面向受众发布自己的作品。

这种去中介的模式,为原创文化作品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4.扩大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文化传播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

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各种文化信息,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生活。

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文化特征

大众性
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从互联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 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 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 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络文化的极端性特征,可以迅速把“善”放到最大,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德、推动制度完善。现实生活中的一 切丑恶和不公平现象,都会在上被曝光,迅速被正义的洪流所淹没。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络 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带来整治 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络形成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精神。上关于华南 虎照片真伪的热议,反映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浮躁现象的反思,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一批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络歌手及其成名歌曲,成为很多著名音乐家的批评对象,甚至有人称,“络歌曲的 泛滥成灾让内地流行音乐倒退15年”。专家的评价和普通大众的评价有着很大分歧。络歌曲《老鼠爱大米》、 《两只蝴蝶》等没有经过任何宣传,迅速唱遍大江南北,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它们曲调欢快、语言诙谐,比喻 奇妙,符合当前普通大众的审美标准。不可否认,大众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但是,它们只占 很小比例,而且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由于人们乐于在上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泻积累的不平和怨气,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话题发表自 己的看法,络成了反映民情的最好渠道,成了社会的晴雨表。政府部门不但可以从上看到民众的基本心态和社会 的主要问题之所在,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 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一、网络文化内涵分析文化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网络文化亦是如此。

尹韵公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1]李仁武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2]莫茜更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出现的,以计算机和因特网应用为基本技术支撑的,以体现网络时代的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新决策管理方式、新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融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为一体的信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

”王琳和杨永志从现实维度出发,认为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技术载体与丰富内涵和制度的生态系统,是操作系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体,代表了创造和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别”。

可见,对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莫衷一是,各有侧重,有的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侧重强调其技术特性;有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侧重强调其内容思想上的特点。

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一致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

作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网络文化的定义,都不无例外的涉及到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互联网、网络技术及与其相对应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及符号表意系统。

因此,全面理解网络文化内涵要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之传统媒介所形成的文化样式,网络文化有什么新特点【摘要】当人们习惯在广播、电视、报纸中知道世界实事时,另一种新的媒体正在迅速滋长,这就是风靡全球的网络传播文化。

它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全世界,让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

【关键词】电视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样式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 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

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

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

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

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相对于传统出版,网络出版的优越性在于:1 、资源利用方面。

网络出版不需要纸张、油墨,有利于环保,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出版来说网络出版更加的环保无污染。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来说,我们大量的开采和过度的使用能源,是世界能源大量的匮乏,特别是纸质的生产,每年使全世界的树木大量的砍伐,大量的树木砍伐会導致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更可怕的是:由於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某种动物或植物的失去常造成赖此生物维生的其它生物也大量死亡。

另外,我们都知道绿色植物會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具有淨化空气的作用,再加上大多数的植物会散发出一种挥发性的物质──芬多精,不但可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微菌等,并且还能夠防止害虫以及杂草對人体的侵害呢!所以如果过度砍伐树木,大量的绿色植物不见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但會大量增加,使空气品质降低。

除此之外,当雨天来临时,树木的枝叶不但能阻挡雨水降落到地面的速度,减少对土壤的沖刷,而且还可以使得雨水慢慢的滲透到土壤里,被树木的根部吸收或成为地下水,因而儲蓄了水源。

再加上树木的根部像网子一樣,牢牢抓住土壤,使土壤不易被雨水沖走,因而具有水土保持的功用,所以如果过度砍伐树木,當大雨来临时,就很容易造成山洪暴发,形成土石流,下游的居民性命、财产就难以幸免了。

所以网络出版比传统媒体出版更加的环保,而且网络出版不需要运输、库存,不需要物流费用。

2、信息容量和传播方面。

毫无疑问,网络上信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它的海量存储也是传统媒体无以伦比的。

网络文化相对于传统媒介来说,信息传播更加的神速,广泛,现在我们只要打开电脑,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信息接踵而来,而且现在的网络信息比传统传媒信息更加的多样化和全面化。

例如我们现在打开电脑,不管看哪方面的信息只要在搜索引擎中一搜寻,信息马上就会出现,这更加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不用到书店去找,另外我们在举个例子,如传统的广播来说,他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

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

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另外,随着信息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涌现了更多高科技的东西如我们大家熟悉的ipad,容量大,轻巧,便于携带,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浏览网页,新闻,视频等信息,还可以存起来,这避免了传统报刊,书籍的不便于携带,和信息不全面的问题,这都是网络文化兴起的有利影响。

3 、加工制作方面。

网络出版的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易如反掌,不需要重新出片、打样、输出、装订等烦琐的过程。

而且对于那些几乎绝版的图书,网络化的出版、发行方式,显得更加实用、可行。

4 交互性方面。

网络报纸的交互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报道一个事件时,传统报纸的篇幅有限,而通过网络报纸的超链接功能,读者可以查到该事件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报道等。

这样看来,网络出版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网络文化作为新型文化,在认知、情感、伦理、信仰四个方面都别具特色。

在认知层面,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海洋。

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文字、图片、视频所构成的知识几乎是无穷的,网络文化在知识层面上的海量性,使知识与民众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网络社会,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拥有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电脑,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

在情感层面,人们的情感在网络时代获得了极大解放。

一是情感表达空间大为扩张,大量的论坛、博客、聊天室等为人们表达情感提供了最大可能;二是情感交流对象成倍增加,无论怀着积极还是消极情绪,在网络上总能找到知音,甚至还因为共同的情感构成群落;三是情感在人际关系中的分量大为加重,一言不合,即可分离,能否在情感上共鸣成为决定人们关系厚薄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趋简单化。

在伦理层面,网络对传统伦理带来多方面冲击,但与网络特性相适应的网络伦理尚未完全形成,这是当前网络上伦理秩序较为混乱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相对固定、得到各方认同的网络伦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网络上各种伦理碰撞、融合、衍生的趋势看,未来成型的网络伦理可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

网络伦理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将新的伦理因素吸纳其中,在动态中彰显活力。

二是开明性。

网络伦理不仅包含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因素,还包括各种适于人们保持心态平衡、以谦退为主要特征的一般性伦理,后者在网络上生发的可能更大。

三是去形式性。

传统伦理是以一定的符号载体如各种称谓、行为载体如祭拜等特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而网络伦理则可能不拘形式,只存在于人们内心,在人们上网的种种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感知。

在信仰层面,网络社区里的信仰众多,折射出现实社会信仰的芜杂。

网络技术使匿名表达、超时空交流更为方便,将现实社会中人们深藏于心底而一般很少显之于外的信仰充分展现出来,使网络社区的信仰十分复杂。

三、实践性是网络文化的显著特性,网络文化的实践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巨大的包容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这与农耕文化的狭隘、工业文化的排他有着本质区别。

在农耕背景下,某一区域某一时段往往只流行一种文化,其他类型的文化会被排斥。

工业时代,文化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经济利益的纷争带来了文化上的主导权争夺,文化甚至成为争夺经济利益的遮羞布,一些国家借文化扩张实施经济侵略。

在农耕和传统工业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在网络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充分张扬。

世界上只要能形诸于笔的文字、发诸于口的语言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英语等语言不再一统天下。

更新的快捷性。

先前的各种文化形态往往能独领风骚几百年或几十年。

在网络时代,能够“独领风骚三五日”已数不易。

从各大网站新闻浏览、评论排行榜情况看,能在三天内连续挤进排行榜前十的新闻极少。

网络文化的这种快速演变,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网络空间里信息多样,彼此在吸引眼球方面的竞争极为激烈;二是人们利用网络的目的多样,学习知识、休息娱乐等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受众,没有哪一种文化能长期吸引批量追随者;三是在靠“快、新、奇”赢利的运营模式下,绝大多数网络社区由民间人士维护,要让这些社区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它们能够赢利,而要赢利,唯有求新、求快、求奇;四是文化价值上的“快餐性”。

网络文化是典型的“快餐”文化,但普遍价值不高。

形式上的分散性。

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不同,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众多,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载体,许多极能体现网络文化特色的内容,都隐藏在网民的具体言行之中。

因而,网络文化体现出分布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

这也给研究和讨论网络文化带来实际困难。

要准确领悟网络文化的真谛,必须亲身进入网络。

网络形式上的分散性,与网络技术发展极快也有关系。

目前,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接轨愈加严密,声频、视频等新技术嵌入到网络当中,使网络文化的表现手法极具多样性。

从上诉可知,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人们似乎无可避免的受到它的影响。

网络媒体在争夺生存空间的同时,会对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带来有力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也有其固有的优势存在。

所以说网络媒体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

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实质上回促使不同媒体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自我改造、自我优化的进程。

四、较之传统媒介,网络文化的新特点:1 从报业经营的角度上看目前,我国已经拥有3000家以上正式报纸,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有强大的编辑、记者队伍,拥有绝对的新闻优势,同时也有着成熟的广告与发行体系。

而网络媒体在这些方面则要逊色得多,它们的新闻主要是靠拷贝大报网络版或直接从报纸上摘抄下来。

大多数网络公司,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采编队伍也没有报刊的经营体制,照这样下去,网络媒体别说是打败传统报纸媒体,到时候可能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自己就把自己给打败了。

2 从读者的覆盖面来看从覆盖面的实效上看,报纸覆盖面宽,传递迅速。

虽然中国地域辽阔,但因有传真版风行全国各地,无论东南西北中,报纸当天可与读者见面。

而且,中国的报纸具有新闻性、可读性、知识性、指导性相结合的特点。

各阶层人士都是报纸的忠实读者,不少报纸是一人订了众人看,如人民日报发行300多万份,但至少拥有几千万读者。

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在穷苦的山区及偏远的乡村,扫盲还是一个大问题,普及电脑上网知识需要相当长一段的时间,很多地方电话不通,也不具备硬件设施。

一份报纸的价格一般在1 元以内,而上网费相对要高,不少人经济上无法承受。

3 从人们的阅读习惯来看传统报纸的便于携带的特点,随购、随读、随弃,轻便可以折叠,方便阅读和携带。

而阅读网络报纸,必须正襟危坐在电脑前,而对明亮的屏幕,长时间地坐在电脑面前会刺痛眼睛,久而久之,视力大幅度下降。

除了那些视网络为空气一样重要的“网虫”和网络报纸的偏爱者外,可能很少有人会放弃阅读传统报纸。

加上送报制度,在街头报刊亭、小卖店出售,令人能方便地购买报纸等都是人们普遍倾向于报纸的主要因素。

4 从读者对媒体信息的信任度来看中国的报纸性质区别于西方国家,人们对报纸的宣传内容信赖和程度高,报纸的威信远远高于互联网。

尤其在今天网络泡沫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大在降低,而报纸的新闻来源较为可靠,它的出版、发行也都较为规范,报纸媒体的信息更能取得人们的信赖。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人们似乎无可避免的受到它的影响。

网络媒体在争夺生存空间的同时,会对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带来有力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也有其固有的优势存在。

所以说网络媒体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

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实质上回促使不同媒体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自我改造、自我优化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