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新思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激发消费潜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南通市为研究对象
商贸主体培育壮大方面仍然滞后,对促进消费结构升
间,也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时,南通的县域经
级制约较大,导致消费外流。
济发达,县域新的消费力量、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正
在形成,为南通的消费增长带来巨大的潜力。 除此之
外,南通面临发展的风口期,各项重大国家级战略和
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使得南通城市能级不断得以提
作者简介:江立瑾(1984—) ,女,中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 113 —
第1期
2024 年 1 月
江苏科技信息 ·科学与社会
向大宗消费和重点领域消费的政策,有着力于整体
顶层设计的政策,也有阶段性恢复政策和制度配套
型政策。 通过税收、金融等多样化的政策工具,配合
地方的消费券、消费节为代表的促消费手段,全面发
2. 3 消费的供给端发展滞后
1. 4 消费增长的潜力空间待释放
划和差异化定位不够,特别是城区商圈重复建设,商
策保障。
南 通 城 镇 化 率 稳 步 提 升, 2022 年 城 镇 化 率 达
71. 2%,10 年期间提升 12. 47 个百分点
[6]
。 南通城镇
尽管商圈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但商圈整体的规
2. 4 区域人口因素影响消费潜力释放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南通 60 岁以上人口
占总人口比例为 30% [8] ,属于中度老龄化城市,老龄
化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和江苏。 尽管老龄化对消费产
升,从而对外来消费形成较大的吸引力。
生何种影响在学术界仍存有分歧,但人口老龄化对城
2 制约消费潜能释放的因素
力,促进消费提振,激发消费动能。 南通近年来在促
各级政策落地落实的同时,也结合南通的实际加快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 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综述2 经济失衡的表现3 经济失衡的原因4 经济失衡的影响5 对于经济失衡应对策略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已跻身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对此,外国媒体创造了中国奇迹(China miracle)一词。
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更是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
然而,面对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啧啧称赞,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剥去所谓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浮华外衣,看到其背后的隐忧,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
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
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
1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及会带来的影响:(1)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同时相关高新技术产品短缺盲目扩大投资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起产能过剩。
中国目前已有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大量过剩。
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钢铁产量约为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为4.7亿吨;即使加上出口需求,也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
而国内水泥总产能已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富裕产能。
此外,相关资料显示,风电和光伏电等新型能源产业由于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但却缺乏有序发展,极可能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现象,指的是自秦汉以来,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这一转移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这为南方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而北方地区由于干旱和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经济落后。
因此,南方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得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地区转移。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长期存在,这导致了北方地区政治资源的集中和发展。
然而,北方政治中心的长期存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等,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反,南方地区比较稳定,政治治理较为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因此,南方地区逐渐成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理想地区,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也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
此外,经济因素也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方地区的经济活动相对多样化,包括农业、渔业、手工业等,而北方地区则主要以农业为主。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优越性,农业生产和经济产出较高,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向南方地区流动。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交通网络也更加发达。
这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经济重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
对于这一现象,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改变,经济重心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例如,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提升,南方地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经济重心南移也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发展的新思路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第三届学术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2、增强国际化元素:为了提高论坛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将增加国际化元素, 包括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论坛、举办国际经济问题专题研讨会等。同时,鼓励 并支持青年学者发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提升中国经济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3、强化研究支持:为了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我们将加大对研究项目 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资源,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同时,加强对 青年学者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6、培养论坛文化:论坛将积极培养一种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鼓 励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同时,注重论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 举办文化活动、沙龙等形式,增进学者之间的感情,加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和交流,学术理事会成员对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 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具体的规划。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的 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举行,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未来的 光明前景。新青年电影人的才华和激情,以及他们在电影制作上的创新和追求, 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无限可能。我们期待着这些新星在未来继续闪耀,引领 华语电影走向新的高峰。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次,会议提出了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发展的新思路。一是要注重国 际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 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和开放合作。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期刊和学术论坛的交流与 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注重创新性和差异化发展。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于经济学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研究领域,注 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差异化发展。我们需要鼓励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 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学研究的特色发展。 三是要注重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 重要趋势,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也需要注重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
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程必定摘要: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30-08收稿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程必定,男,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合肥23005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①。
中国作为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首先提出来的。
他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同名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全国如此,各省域也是如此。
因为中国是地理大国、人口大国,每个省域或是面积很大,或是人口很多,在世界上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省域内存在着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化,需要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的开放和包容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
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提高人文交流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06
总结词
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详细描述
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旨在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通过取消贸易限制,三国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自贸区建设还有助于加强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政治与安全因素
东北亚地区政治和安全局势复杂,一些国家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给经济一体化济一体化将进一步深化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促进创新发展
鼓励区域内国家加强创新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东北亚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汇报人:
2024-01-08
引言东北亚区域经济概况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
目录
引言
0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北亚地区作为连接亚洲与北美、欧洲的重要枢纽,其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区域内商品、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问题论⽂范⽂3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摘要:⽂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隐患点和发展前景,⼤胆地提出了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省;协作据国际清算银⾏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前国际⾦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对这场危机,也有⼈悲观失望、怨天尤⼈;也有⼈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式、概率思维⽅式、系统思维⽅式是现代三⼤思维⽅式,辩证的⽅法、分析的⽅法、现象学⽅法和释义学⽅法是现代四⼤思想⽅法。
恩格斯把辩证的⽅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辩证的⽅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是好的,但⽭盾和隐患依然存在。
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第⼀,经济增长率。
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本0.5%,可见中国是最⾼的。
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较艰巨。
第⼆,失业控制率。
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为9.09亿,⽐美、⽇、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数的增加,这种压⼒更⼤。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最⼤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
中国最近⼏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活,特别是最近的粮⾷、猪⾁价格上涨。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读后感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读后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我阅读了一篇关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深感该报告对我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我看来,该研究报告关注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探讨了新时代下如何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并深入挖掘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困境和难题。
例如,研究报告指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环境问题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
同时,研究报告也提出了许多因应策略,例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乡村振兴等,这些策略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次,在研究报告中,作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看法和预测也相当有趣。
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投资模式变化等。
这些发展趋势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都需要思考和作出应对。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政府需要加强资源整合,避免城镇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城市竞争和城市群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候,社会需要更多地关注养老问题,加强养老金体系的建设。
最后,研究报告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积极乐观的看法。
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加上中央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将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态势。
而我个人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困境,也正是可以借助新的改革和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总之,对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要在政策、社会、基础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与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更好地应对新的经济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网络技术条件下关于区域经济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地方 的人 们 进行 信息 交流 与共 享 。网络 技 术 的发 展 域都 是 点 、 、 不 同 区位 形 式 结 合 而 成 的 地 理 实 线 面 改 变 了人 们 的 生产 、 活 方 式 , 变 了 人们 的 交 流 、 生 改 思 维方式 , 至改 变 了经 济 的运 行模 式及 竞 争 规则 , 甚 社会 、 济 的发展无 不 日益 受到 信息 网络 的影 响 , 经 区 域 经济也 不 例外 。可 以预 见 , 着 网 络 技术 的 进 一 随
[ 收稿 日期] 0 1— 9—1 21 0 5 [ 作者 简介] 孟昭霞 ( 90一) 女 , 16 , 北京人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高级工程师 , 士, 事信息 网络技术 的应用研究 . 硕 从
1
赋的差异性、 资源 的不完全流动性 、 经济活动的不完 活 动表 现 出在 网 络 空 间 的 聚集 性 , 在 实 体 空 间却 而 全 可分 性 、 间 距 离 的 客 观 存 在性 是 形 成 经 济 区 域 表 现 出强 烈 的 分 离 性 , 统 的 “ 域 ” 概 念 在 淡 空 传 区 的 的根本 原 因。 化 , 的虚 拟 空 间正 在形 成 。 新
天覆地 的变化 , 对于 区域经济 的影 响也是 巨大 的。本文 就 区域经 济研究 中的几个重要 问题在 网络技 术条件 下所 遇到 的新情
况进行 了一定探讨 , 以期 引起学界关注 网络技术给 区域经 济带来 的深刻影 响。 [ 关键词 ] 网络技术 ; 区域经济 ; 新思考 [ 中图分类号 ] 0 15 F 6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04— 2 5 2 1 )5— 0 1一 5 10 59 (0 1 0 0 0 O
内年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的应对思考当前,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
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按年率计增长4.1%。
日本经济稳健增长,通货紧缩状况基本消除。
欧盟经济预计全年将增长2.1%,增速快于去年。
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据联合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6%。
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
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
首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改善苗头,但长期增长的势头依然微弱,欧盟经济今年只能蹒跚前行。
日本经济长期靠外需拉动,但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2011年日本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加上国内部分产业呈现外迁趋势,日本经济今年增长前景黯淡。
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经济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通货膨胀困扰,在控通胀和保增长方面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欧盟长期高福利政策以及巨额开支使财政赤字、公共负债难堪重负,但这些国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政策调整,自身根上的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欧债危机。
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经济持续负增长,政局普遍动荡。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
风险正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向银行业扩散。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主权信用尚好的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大国也受到冲击,市场信心较为脆弱。
再次,各国博弈更加激烈。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酝酿深刻变化,各国利益诉求分化明显,在出口、科技创新等方面竞争将更加激烈,又恰逢多国大选,全球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明显加大。
关于数字经济热点方向研究现状及思考
收稿日期:2021-02-20 作者简介:朱骏锋(1983—),安徽旌德人,中共宣城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第2期
朱骏锋:关于数字经济热点方向研究现状及思考
· 51 ·
算[15]。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从经济规模、基础构架、产 业基础、融合运用 4 个层面构建了数字经济指数(DEI 指数)[16]。此外,部分官方及民营机构及院校也针对数 字经济指标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林庆康、陈芳、单 志广等分别基于产业融合、质量内涵、三元空间理论等 构建了不同指标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均具有一 定的学术参考价值[17-19]。
(二)指标体系研究 数字经济的指标体系是衡量和深化其发展的关 键,基于理论和实际的双重考虑,国内外众多机构和学 者都在试图构建全面且合理的指标体系。 欧盟发布了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DESI),分为网 络连接、网络应用、人力资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字 技术的管理 5 个方面[1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 衡量数字经济的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创新 能力、数字产业等方面 。美 [14] 国搭建了衡量数字经济 的框架,设有数字化程度及应用、经济指标的数字化影 响、新形态数字领域,并对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估
[2]何枭吟.美国数字经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4. [3]中国国信网.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
OL].[2020-10-21]./2016-09/29/c_11 19648520.htm. [4]郑学党,赵宏亮.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 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7(6):154-158. [5]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杭 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31. [6]Tan K H,Ji G J,Lim P,et al. Using big data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in the digital ec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7(5):4998-5000. [7]刘海英“. 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 业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91-95. [8]齐明皓.深度学习:数据经济新动能——兼论对我国实体经 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启示[J].经济问题,2018(10):27-32. [9]刘刚,马犇.数据驱动型经济发展的组织和机制研究[J].经 济纵横,2016(12):39-45. [10]刘刚,张昕蔚.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研 究——以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为例[J].经济纵横,2019 (6):88-100. [11]费方域,闫自信,陈永伟,等.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性质、产 权和竞争[J].财经问题研究,2018(2):3-21. [12]Banalieva E R,Dhanaraj C. Internalization theory for the digital econom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9(50):1372-1387. [13]European Commission. DES1 2015: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1ndex. Methodological Note [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5:31-37. [14]Brynjolfsson E, Collis A. How should we measure the digital economy? [EB/OL].[2020-10-20].https://hbr. org/2019/11/how-should-we-measure-the-digital-economy. [15]OCDE.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 A New Perspective[M].Paris:OECD Publishing,2014:15-20. [1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
构建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学在我国的研究和教育也日益重要。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大多基于西方理论,缺乏自主的知识体系。
为了构建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几点思考。
一、对我国经济特点的深入研究要构建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需要对我国经济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市场体系特点等方面的特点。
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借鉴西方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西方理论体系,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要审时度势,结合我国的特点进行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学人才要构建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学人才。
他们应当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要能够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勇于创新,形成属于我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他们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四、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们需要更多地与国际上的优秀学者进行交流,借鉴其宝贵经验,同时也需要与国内的其他学术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学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才能够形成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我国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
构建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经济学不仅仅要关注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其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篇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考文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3篇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考文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3篇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考文章当前,我国经济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大于周期性矛盾,需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丰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内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就是要求从逆周期调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发力,应对多重挑战,实现多重目标。
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开放条件的发展,要更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抓住时机,加快区域和双边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谈判,推动外贸和外资的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领域开放力度,减少准入、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隐性限制。
提高自贸试验区改革探索的自主性,打造开放新制高点。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
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给发展势头好、带动性强的区域更多必要的能源、环境、土地等要素保障,更多改革探索的自主空间,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结合以来,推动中西部、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不断完善,中国改革开放、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我们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考文章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比较明显。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以李伯重《中国经济史新探》为例
作者: 薛韩刚
作者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鄂州大学学报
页码: 37-3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李伯重;经济史;资本诸于萌芽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专家李伯重先生,在我国经济史研究过程中, 尤其在理论与方法、 视角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理论方面, 破旧立新;方法方面,主张多种方法运用, 并希望从多种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史.通过梳理李伯重先生关于我国经济史的思想观点,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史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源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和重要成果。
到2006年,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4个(含5个工业园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达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49%,法律缺失、定位模糊、职责不清,严重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们学习小组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为对象进行了专题调研。
按照党校的要求及安排,我们小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讨论交流、征集文章、广泛查阅材料等调研方法,于五、六月间重点考察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大连、青岛、烟台、广州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进行了间接调查。
初步了解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已经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现象,面临着是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复归旧体制的选择。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势必将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探索了高效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加快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步伐。
按照当时国家设立开发区的基本构想,希望开发区能达到两个目标,即: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
可以说,两大设想基本实现了。
2005年,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95亿元,创造税收1219亿元,解决就业417万人。
而其管理人员平均不到区县平均值的1/10,经济效益却是区县平均值的100倍以上。
当前经济的几点思考
当前经济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着重分析其中的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大概。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技术和货币革命的时代,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贸易便利化、信息交流的频繁。
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使得未来经济仍然具有稳定而又发展性的可能性。
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
政府可以利用相关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和投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的稳定和调节,将国家的财政收入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努力改善经济结构,以期起到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同的行业也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科技投入,开发更先进、更有效的技术和科技,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也非常重要,因为环境保护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和资源。
王茂林“学者型领导,领导型学者”
王茂林“学者型领导,领导型学者”“在经济科学中,以生产力为对象、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的生产力经济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老谢事,古之礼也。
”时下,在国人众多的“退而不休”的高级干部中,多有著作问世。
这些丰富的文字,或总结从政经验,或解读政策精华,或提出发展建言,或抒写生活感悟……总之,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作者自家是“欣慰的纪念”,对读者来讲是多维的“精神食粮”。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部厚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考》书稿,就是难得的“精神财富”之一隅。
书的作者是曾经任过山西、湖南省委书记等多项“要职”的王茂林同志,现在还担任着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一职。
王茂林同志不仅“从政”业绩显著口碑极佳,而且善于“思索”著作颇丰令人敬佩。
诸如,《怎样当一个好厂长》、《煤炭工业企业管理》、《城市改革与发展探索》、《湖南经济研究与思考》、《怎样当一个现代化企业领导》等著作,都是“从领导实践中来,又到改革实践中去”的力作。
这一部《新思考》,不仅可以看出王茂林对中国改革的坚定信念,更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敏锐和决策睿智。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从王茂林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改革“足迹”中,看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缩影”。
读完这部《新思考》,会加深对“纸上得来更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言警句的理解,更会对王茂林“是一位学者型领导,领导型学者”之赞誉的认同。
耄耋之年的王茂林,老当益壮,承诺“服务”――“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服务,为中央制定政策服务,为地方的科学发展和为企业的健康成长服务”――当是我们的座右铭。
在“宏观发展考察”中把握改革方向王茂林同志在2003年担任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后,更加重视进行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探讨和政策研究。
高屋建瓴,站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永续发展的高度,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诸多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例如,对生产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共同繁荣、宏观经济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新思考李小建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在不断扩大、区域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央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且关注区域问题的背景,将人文关怀理念用于区域经济学研究,提出区域关怀概念。
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要进行思维转换和研究重点的转换,特别应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点,关注欠发达区域、弱势区域和问题突出区域的研究。
通过贯彻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和合理补偿原则,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关怀,弱势区域所谓区域关怀,就是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区域,尊重区域主体地位,发挥区域优势,保障区域权益,促进区域间和谐发展,从而走向区域共同富裕;做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是为了区域,整个国家的发展依靠区域,使发展成果为各个区域所共享。
区域关怀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基础,使区域特点得到发挥,区域优势得以体现;二是一区域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发展为代价。
一、区域经济研究的“重富”传统1.忽视弱势群体的区域发展理论。
在区域发展理论中,相当一部分忽略弱势区域或弱势产业。
例如,在著名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城市是控制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以及类型结构,视距城市的距离而定。
相应地,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只有依赖于城市地区。
同样,在区域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聚集。
尽管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推进型产业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其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广的产业关联性、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等特性,农业部门很难包含其中。
因而,增长极实际上与城镇密切关联,“增长极就是城市增长中心,该增长中心的增长可以向周围地区扩散”。
农业部门所在地区只能是接受扩散地区。
弱势地区的从属地位在区域之间关系理论中也明显体现出来。
在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中,以农业为主的“南方”与经济发达的“北方”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导致“南方”的发展受到抑制,涓滴效应推动“南方”的发展,但“北方”则是这种推进作用的主导方。
同样,在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以农业为主的不发达地区在发展中也处于不利地区。
弗里德曼认为,因为多种原因,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而其他区域因发展滞后而成为“外围”。
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处于控制地位,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权力、技术进步、创新活动等集中于中心,从而带来生产活动效率和贸易的不平等。
这就产生了空间二元性,它随时间而不断强化。
尽管以后的研究涉及创新的扩散、国家干预等对外围区域有利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外围区域发展的从属地位以及外围区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在理论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核心——外围理论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权力不平衡,以及区域间文化变迁速率的不对称性。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则强调工业在空间上累积增长过程。
根据他的观点,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一种新工业配置于一个地区,就会发生连锁效应,从而进一步吸引新的工业,从而使这个地区成为增长中心。
这个中心的增长动量将会对其他地区产生扩散效应。
例如,通过不断购买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和矿产原料,或到其他地区进行旅游等活动,使资金流向那些地区。
然而,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贸易的发展,增长中心对边缘贫困地区存在着一种不良效应,即回波效应,它使贫困地区的发展减慢,因而地区差异加大。
例如,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尤其是有事业心的年轻人迁移到增长中心;银行系统把边缘地区的储蓄吸走而投资到中心地区;竞争使边缘地区传统的弱小工业破产等等。
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通过在新贸易理论中加入要素地区间流动的可能性,阐述了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规模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分别演变成制造业为中心的核心区和农业为核心的外围区。
克氏的中心一外围模型认为,较低的运输成本和较大的制造业份额是集聚可持续的必要条件。
若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比另一个区域大,该区域的价格指数就较低,由于紧密的前、后向联系,厂商就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生产,从而能支付工人较高的工资,这样,该区域就能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从而在空间上出现中心-外围结构。
并且这种中心-外围模式一旦建立,就能持续下去。
显然,克氏的研究焦点仍然放在制造业以及制造业集聚的中心上,而忽略了农业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外围区域的发展问题。
从以上简要讨论可以看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弗里德曼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都强调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规律,强调了城乡联系中的城市的主导作用,以及发达地区、工商业、大型企业或创新企业、创新性企业家、经济能人等的重要作用。
与此相对应,不发达地区、农业、中小企业、一般民众等弱势群体则被忽视。
2.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的“重富”传统。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是政府和民众最为关注的议题。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政策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为此十分强调培育和加强经济增长点。
(1)重点支持城市增长。
建国以来,为了促进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区域的快速增长,国家实行了“以农补工”的政策,财政支出结构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特征:财政支出的大头在城市,保障的对象主要是非农业人口。
从1952~1990年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总额达11594亿元,农业提供的积累在国民收入积累额中所占的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达到40%以上,整个60年代也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进入80年代才有所减小。
(2)重点支持发达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采取了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支持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和保税区、沿海开放地区等。
国家的投资布局也向沿海倾斜。
到1990年为止,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地区分配中,沿海地区已经提高到50.9%。
与此相应,中国区域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对区域经济增长相关侧面的研究。
从上世纪50至90年代,先后进行了待开发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综合考察、工业基地规划、铁路沿线调查、重点地区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各省市区地域开发规划;90年代至21世纪初,进行了大区域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研究;本世纪以来,进一步参与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决策,在国家以及大区域的区域规划、产业集群、外资区域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不可否认,这些研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些研究都主要以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为主线,其核心都是围绕促使具备特定发展条件的地区先行发展起来,优势区域先富起来,其结果是在国家政策视野以及学者研究视野中农村区域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落后区域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这与西方发达国的后工业化社会有很大不同,中国区域经济学者不应该盲目跟从西方学者的研究,应该基于中国实际,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问题。
从区域关怀的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地区和弱势地区。
区域经济学家为了服务国家需求,应该关注对这些地区的研究。
二、区域关怀研究的内容1.关注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
其中,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同一时刻,不同区域往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正如图1所示,在t1时刻,区域1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区域2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而区域3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进入起步阶段;到t2时刻,区域1进入发展的后期阶段时,区域2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区域3的经济发展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有不同发展特点,有不同的政策需求及其他环境需求。
在全国统一的格局下,应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的要求。
以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而论,一般来说,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区域由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比较粗放,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大,对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而已经进入发达阶段的区域,由于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始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同时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开始逐渐减少(图1)。
如果全国实施完全一致的资源政策,可能会带来十分矛盾的结果:如对发达地区有利,便对欠发达地区不利;若照顾欠发达地区,则对整个社会带来资源过度消耗的威胁。
因此,从区域关怀的角度来看,应该关注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区别对待。
当然,从全国宏观调控角度,也可为了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采取相对严厉的政策。
但必须配以公平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以使为保护资源环境作出贡献的区域得到较好的回报。
2.关注区域优势的发挥。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优势。
基于国家优势的发展设计,并不一定是区域层面的最优设计。
从区域关怀的角度研究区域,应注重充分发挥每一个区域的优势,针对每一个区域的优势,设计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和举措,进而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理论。
如城市地区具有基础设施好、人才密集的优势,在研究中,应关注其集聚经济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同时,还应考虑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以及其负面外部性问题。
相反,农村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等优势,在促进农村地区这些优势发挥中,应该兼顾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仅如此,同样的城市地区,同样的农村地区,也可具有不同的优势特点,相关研究更应关注这些具体差异,以充分调动区域的发展积极性。
3.关注落后地区的发展。
尽管区域关怀不应该有区域歧视,从区域经济研究的角度对落后地区的关怀时,可从明确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和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入手,根据这些发展条件和阶段特点思考落后地区的发展机理、发展路径。
比如,思考如何激发落后地区各种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区域的发展中来。
如在农村地区,如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使农区发展;进而建立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理论。
还可研究如何通过区际联系促进落后地区借助发达地区的力量实现发展等等。
4.关注特殊问题地区的发展。
特殊问题地区包括资源枯竭地区、老工业基地地区、农民工集聚地区、农民工流出区等等。
从区域关怀角度,应该针对这些地区所存在的主要矛盾,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并进而在理论层面进行凝练,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事实上,有些特殊问题是社会不公造成的,这些区域实际上承担了应该由更多区域承担的负担。
譬如,长期以来,资源型区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伴随着资源枯竭,这些地区原有产业萎缩,职工下岗,并可能出现如矿区沉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区域问题的背后隐含着一些深层次的机理。
如有些问题的形成便与受益者与实际成本支付者错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