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理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心理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逸夫中学语文组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要心理学化。阅读过程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的心理过程。从阅读心理入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模式,是改革过去若干年来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要负担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职责,这也必须从探究学生学习阅读的心理过程入手。2.从阅读教学的规律看:阅读是一个细致缜密的,多向性多元化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对阅读文本的流畅自然的阅读心理的把握上。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感受到,现在有很多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并不符合阅读的客观心理规律,甚至违反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打算以对初中生阅读学习心理规律的研究为突破口,探索更为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模式。
实践意义:1.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释和理解,逐渐提高,这也正是阅读的中心内容。
2.扩大学生知识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和积累知识,通过阅读校本课程的研究,做到课内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3.陶冶情操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4.为写作做示范的作用。听·说·读·写,读与其他三者能力的培养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写的关系。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及难点
研究的目标是:从阅读主体入手,审视阅读文本、阅读促进者、阅读情境、阅读外延、阅读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思想道德,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训练联想与想象、信息加工(即摄取、筛选、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能力,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引导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以培养其继续学习能力,便于终身发展。
理论假设: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原则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脑来建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建构主义的几个观点得以较深入地推广及运用:1.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即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2.合作学习:即我们常用的小组讨论,分层讨论等教学方式。3.发现学习,即我们所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其实在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除了以上所提的几个观点外,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了这个理论其中不可
缺少的一个环节:提供支架。提供支架可能意味着,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地将责任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
创新点:阅读客体研究,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支架”;阅读主体研究,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使阅读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阅读心理渐进的发展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研究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及阅读兴趣指向;阅读心理学,研究阅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如何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性?2.如何运用“支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效率?3.如何创新教学模式,避免“程序化”,“教条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整合法(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总结教学实践,整合出富有学校特色的阅读校本课程。
2.行动研究法。通过上公开课、听课、评课及个案分析,发现阅读教学规律。
3.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4.理论归纳法。针对研究情况及教学反馈,形成论文,做出经验总结,落实理论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成员分工、成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