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 , 与企业 、与社会深度融合。第二 ,高等职业 技 术 教 育 的 专业 设置 。 专 业 的 设 置 一 定 是 市 场 上 有 需要 、 社 会 上有 需 求 , 能 紧密 结合 社 会 发展 的实
际, 及 时反 映 人 才市 场 的需 求 , 否 则 的话 这个 专业 的 毕 业 生 就 业 时 就 会 无所 适 从 ,难 以找 到 合 适 的
的精湛技艺 以及解决复杂性 、关键性和超常规实 际操 作 难 题 的 能 力 。其 人 才 特 征 可概 括 为 :应 用
性 、手 脑 并用 、技 能强 、素 养 高 。主要 包 括 技术 技 能 劳 动 者 中取 得 高 级 工 、技 师 和 高 级 技 师 职 业 资 格 及相 应 水 平 的人 员 。 随着 科学 技 术 的 飞速 发展 , 企 业 从 自身 长远 发展 规 划 考 虑 ,对 员工 的技 能要 求越来越高。
基 础 层 次 中的 技 能 型 人 才类 型 ,其 工 作 是 工 程 技
C B E 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模式、韩国的 2 一 l 模 式等 等 ,一些 高校 已经开 始采 用 “ 工学 交替 ” 、“ 订 单 培
养” , 聘请 企业 专家参 与课程 开 发 , 增 加实 践课程 等
术 人 才 工 作 的 后 续 ,具 有 一 般 技 能 人 才所 不 具备
・
6 4・
第9 卷・ 第9 期
职 业 时 空
C A R E E R H O 培育
R I Z ON ’
性 教学 模 式 。校 企 合 作是 双 赢 合 作 , 首先, 职 业 院 校 在 学 生 的技 能 训 练方 面 必 然 会 遇 到 专 业 技 术 师
“ 双 师 型 ”教 师 队伍建 设 , 一 这 是学 校 最 为基 础 和 关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摘要]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就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陆续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急速发展和快速扩张的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富民兴邦,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龚怡祖在其专著《论人才培养模式》中则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范型性。
结合以上阐述,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运行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构建等对学生实施人才教育的一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在一定时限内使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重理论 、 轻技能 的教育模式 , 拓宽教育 的渠道 , 充分利用校 内
外 实训基地 、 企业实训基地培养 学生 的实践技能 。 教师 素质 的双 重性是指从 事高等职业 院校 的教师既要
无疑会导致高 职院校普遍 实训基 地 占地面积偏 小 , 实训 室和
2 0 1 4年 第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 S E ARC H GUI D E
No . 8, 2 01 4 S e r i a l No . 2 2 6
总第 2 2 6期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郭 明 珠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哈尔滨 1 5 0 0 2 7 )
型” 教师 。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和优化升级 、 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 产力 , 保持经济 持续快速 发展 、 构建
和谐 社 会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一
二、 人 才培 养模式 存在 的 问题 及原 因
( 一) 人才培养 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许多高等职业 院校 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够 , 在课程开发上
实训设内实训基地
有 充分的理 论知识储备 , 又 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 。由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0 3
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达不 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
作者简介 : 郭明殊 ( 1 9 8 3 一) ,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教育教 学方法研 究。
主要包 括教育 方式 、 专 业设 置 、 课程 模式 、 教师 队伍和 制度 保 障等要 素 , 它 们构 成 一个 整 体 , 共 同作 用 于培养 高技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剖析--以湖南科技职院为例
… … …
91 . . ! - 里舅童 塑. 羔 _ ) . ………一… … … ……………. 一 .… ……… ……一… ……… ………… …. … . . … … … … . . …
高职尬 l / 怙 譬 I 剖祈 p 蛛 A 一 B ,拉 Z XI 正 J , L I X I I K 以 南 技 院 两。 湖 科 职 为
. . — —
李文彬
刘 辉
摘 要 : 等职 业教 育作 为现 代 高 等教 育体 系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负着 为 国 家培 养 高级 技 能 型 人 才 的重 大使 命 。本 文 以湖 南 科 高 担 技 职 业 学 院 为例 , 析 了 高等 职 业 院校 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 。 剖
要求高等职业 院校 的人 才培养模式必须 移 , 从规模扩张 向质量 提高转移” 的办学
三 、人才 培养模 式 的创新 要求 学 院实施人 才工程 , 加强 教师 队伍建设
目前 ,学 院有专任教 师 l0 0 0余人 ,
其 中拥 有 副 教 授 以上 职称 的教 师 17 6
设 、 园建设 的规划并付诸 实施 。 校
的 飞 速 发 展 ,一 个 基 本 而 重 要 的办 学 经
技术型教育转变 ; 实行向企业开放 , 向社 会开放 , 向境外开放 ; 培养 高素质 、 高技
能人 才”和 “ 从外延发展 向内涵建设转 理念 。 按照这种构想 , 院制定 了一系列 学 适合学 院发展 的专业建设 、人才 队伍 建
生达 1 . 5万余名 ,其中高职在校生达 1 . 2
学品牌 ,将 学院建成国 内一流 的高等职
业学 院” 的办学定位 。同时 , 学院又提 出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运用何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和目标,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了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1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1. 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联。
现在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不明显,不能很好地缓解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
同时现在的高职院校技能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短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职业教育教材严重落后,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岗位严重脱节等。
2. 基础待遇不高,激励措施缺失,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国企没有建立适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导致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低且在重大决策中也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通常都是进不了本科院校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这就导致了技术人才的先天不足;在加上技术培训跟不上,致使企业在经济竞争力上大打折扣同时间接损害了员工积极上进的信心,从而导致了高技能人才流失。
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故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厚实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出能迅速的适应具体岗位环境,胜任岗位技术要求,顺利实现就业并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潜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目标。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维普资讯
16 5
口长 江师 范 学院 学报
从 以上表述 中,我们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 养目 标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培养实用人才——培 养应用型专 门人才——培养高 素质技能型专 门人 才。显然 ,教育部的 l 号文件 ,对高职人才培养 6
目标 的定位 ,更为准确 、全面 和科 学 。它不 仅体 现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 承 凤
( 重庆教育学院 高职院 ,重庆 406 0 07)
【 要】 高职教育将人 才培养 目 定位为 “ 摘 标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决定 了高职教育具有 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重庆教育学院针对前几年高职教育 中单纯以能力为本位的、偏 离了 正确培养 目 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随之而来的较为严重的职业化倾向,在教 育教 学改革 中更新 高 职人 才培养观念,坚持素质与技 能并重的质量观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 系,探索以 “ 大小学 期 ” “ 务驱动 ” 为特征 的工 学结 合教 学模 式 ,同 时与企 业合 作 开展 应 用研 究也促 进 了产 学的 、 任
①据教育部 20 年 6 07 月公布的 20 年 全国教 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06 , 06 20 年 全国普通 高等 学校 16 所 , 87 比上年增加 7 5所。其 中普通 高校
中本科 院校 7 0所, 2 比上年增加 1 9所, 高职 ( 专科 ) 院校 1 4 1 7所, 比上年 增加 5 6所。
为重要 。
办 出特色。 9 9 ”19 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 《 关于深化教 育 改革全 面推 进素质 教育 的决定 》指 出 : “ 等 职 高
业 教育是 高 等教育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要大 力发 展 高 等 职业教 育 ,培养一 大批具 有必 要 的理论 知识 和较 强实 践 能力 ,生产 、建设 、管理 、服 务第 一线 和农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广 西 轻 工 业
第 1 期 ( 第 1 5期 ) 2 总 4
G A G IO R A F I TI UTY UN X JU N LO G D SR LH N
教 育研 究
职 业院校 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比较研究
蒋建 强 , 文 , 建秋 周 何
和训练, 掌握 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 、 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
设 的课程进行滚动修改。 校企联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
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特别是企业能弥补职业 院校 的专业 教 育的不足 , 职业院校 的教育往往更强调学生对基础课程 的掌
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 键性 问题能力 的高素质劳动者 , 高技 能人才 的特征就是应用性 、 手脑 并用 、 技能强和素质高 。
31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的人才培养模式 . 构建 以职业能力 为本位 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坚 持以人为
节, 缺乏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 , 不能很好地 体现出高职教育 的
特色 , 致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 职业 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 以全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量 的 所 高技 能人 才 ,通过对 职业 院校高技 能人才 培养 模式的进行 比
机床 安装 与调试 、 数控机床故障诊 断与维修 、 常用仪表 和仪 器
的使用与维护等各种技能。 因此要在教学计划中切实加强中级
技能 的培养与训练, 中级技能证书 的获得作 为合格职业 院校 将
毕业生的必要条件 , 且学生 的理论知识相对应达到技师这一层 面, 了必备 的理论知识支撑 , 有 再通过专 门技能 的培养 , 能较快
短 期培训班 ; 二是企业与职业 院校建立长期 合作关 系, 企业与 职业 院校共 同制订人 才培养方 案 , 同审定教 学计划 , 共 并对开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1)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省内部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一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系统工程。
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
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如果要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调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确定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立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符合“人才规划”的发展方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
( 一) 理 论 知识 与实 践 技 能 相协 调 理 论 知 识 与 实 践 技 能相 结 合 ,是 高 职 院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所 决 定 的 。 高端 技 能 型 专 门人 才 要 具 备 基 础 理 论 知 识 扎 实 、技 术 应 用 能 力 强 、知 识 面 较 宽 、素 质 高 等 特 点 ,首 先 要 具 备 很 强 的 实 践 技 能 和 应 用 能 力 ,忽 视 了 这 一 条 就 忽 视 了 高 职 教 育 的 特 色 ,也 违 背 了 国 家 开 办 高 职 教 育 的本 意 。但 是 高 职 的学 生 又 不 同 于 中职 学 生 和 一 般 技 术 工 人 ,他 同 时应 该 具 备 一 定 的基 础 理 论 知 识 和 较 高 的 综 合 素 养 ,理 论 来 源 于 实 践 ,又 指 导 实 践 ,学 生 既 掌 握 较 强 的实 践 技 能 ,又 具 备 相 关 的 理 论 知 识 , 知 其 然 , 也 要 知 其 所 以 然 ,这 样 的 人 才 是 真 正 的 高 端 技 能 型 专 门人 才 。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 关 于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建 议 》 中指 出 :职 业 技术教育 “ 应 为 工 作 能 力 强 、愉 快 的 职业 生 涯 奠 定 基 础 。 它 应 该 使 学 习 者 获 得 在 某 一 领 域 内 的若 干 职 业 所 需 要 的广 泛 知 识 和 核 心 技 能 ,使 个 人 在 选 择 职 业 时 不 至 于受 到 限 制 ,且 能 在 日后 的 职业 生涯 中从 一 个 职 业转 到 另 一 个 职 业 。 ”
一
和培 养 特 色 的更 好 实 现 。 ( 二) 科 技 素 养 与人 文 素 养 相 协调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①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将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该模式强调“实战、实训、实践”,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下,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两大部分。
专业学习部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技能培训部分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学生可以在这里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实践操作,并得到老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辅导。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在“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与实际工作接轨。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能大师来学校进行实习和授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
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校企合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更贴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过将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得到更好的职业准备和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
李晓红 徐雁波
【 摘
贾 磊 商丘工学院
要 】探讨、研究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本文通过分析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讨符合我国高
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 式,为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提供相 关的建议和意见。 【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在 一 定 教 育 思 想 常 详 尽 , 不 过 , 就 我 个 人 观 点 , 能 力 本 生产 实践的具体操作者 ,是生产一线 的高 和教 育理论 的指 导下 为实现 培养 目标 而 位 C B E 课程 模 式是 对可 以看得 见 、摸 得 等技术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目标 的 采取 的教 育教 学样 式和运 行方式 ,其 基 着 的 职 业 能 力 的 分 析 , 而 不 是 对 作 为 一 定位 ,对 于 发 展 高 职 教育 意 义 重 大 ,它 直 本 要素包 括培 养 目标 、培 养制度 、培 养 种心 理准备 和心 理状态 的 内化 的 能力分 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 、教学指导思
过程 和培养 评价 等 。人才培 养模 式 的问 析 ;是对 能力 的 点的分析 , 而不 是对 能 想、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诸如 题 ,关系 到高等 职业 院校办 学 的成败 。 力形成 过程 的分析 , 因此 它很难 做 到技 直 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 的轻视,对技能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式2023-11-07•引言•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技能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优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与方法02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
国外现状发达国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英国的学徒制模式则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模式都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国内现状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VS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也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此外,一些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课程则相对较少,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模式。
关键 词 : 高技 能人 才
培养模式
构 建
为 适 应 时 代 发 展 趋 势 , 我 国正 大 力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和 加 快产 业优 化 升 级 。在 这 一 重 大 进 程 中 ,高 技 能 人才
二 、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现 状
虽 然 “ 一 五 ”期 间我 国培 养 了大 批 高 技 能 人 才 ,但 十
是 重 要 的人 力 资 源 战 略 保 障 。 因此 ,高 职 院校 如 何 认 清 形 当 前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仍 不 容 乐 观 。机 制 不顺 畅 , 制 度 不 健
势 、根 据 国 情 和 联 系 实 际 ,主 动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探 索
全 , 体 系 不 完 善 ,结 构 不 合 理 ,基 础 不 夯 实 ,都 是 急 待 解
较 高 技 术 含 量 的 复 杂 劳 动 ,需 要 他 们 具 有 一 定程 度 的 心 智 技 能 , 掌 握 运 用 更 多 的 先 进 技 术 ,从 而 在 工 艺 革 新 、 发 明 创 造 、 技术 改 良及 流 程 改 革 等 方 面 ,显 现 出 突 出 的创 造 能 力。 ( )极 强 的适 应 能 力 。 由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多样 性 、 3 多变 性 , 高 技 能 人 才 在 职 业 生 涯 中往 往 会 面对 工 作 岗 位 变 动 , 因 而 他 们 要 具 有 极 强 的适 应 能 力 以满 足 不 同 工 作 岗 位 的需 要 。他 们 不 仅 要 能 很 好 地 满 足 专 业 工 作 岗位 的变 动 ,
职教论坛 I O A IN LE U A IN C TO A D C TO V
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文化教育 i{l
孔 艳华
高职 院校高技能型 人才培 养模 式 刍议
( 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哈 源自龙江 哈 尔滨 10 8 ) 5 06
摘 要: 职院校是 目 高 前高 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之一, A g ̄# 标定位、 , R - 培养途径等方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J g - T  ̄。 - . t i - 关键词: 高职 ; 能型人才; 技 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特殊类型 的高等职业教育 , 所面对 的技术领域或 岗位( ) 群 进行大量的社 会 问题, 合作主体认识不到位, 运行机制缺乏, 利益 经过多年 的实践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突飞猛进式 调研 , 经常深入到行业企业 中进行交流 , 及时了 驱动不大, 经费投入较少等。 除此之外 , 校企合作 的发展 , 逐步形成 了自己的教育格局与人才培 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 需要学生学习哪 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 如校企合 养模式。毋庸置疑的是 , 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 些必备 的知识和技能 、 我 技巧 , 以及学生如何与企 作的基本 内容 、 基本途径与有效形式 、 校企双方 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 对高等职业 业的文化进行主动融合等,及时反馈到教学中。 的职责、 评价标准等, 前都不够明确 。 目 另外 , 校 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些消极的作 因而 , 高职院校 的教学内容 、 培养人才的方式能 企合作 的实践探索本身进展缓慢。 虽然某些学校 用 。因此 , 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 紧跟市场 , 适应其需求。 在此基础上, 聘请企业的 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 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 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 , 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 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委员会 , 对相关的技术领 上 , 没有形成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 不同专业可资 要使 展更进一步。 域和岗位( ) 群 进行工作分析 , 确定高技能人才培 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 l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目 标定位 养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赁要求 , 在对能力与基本素 校企合作转化为双方的自觉行为, 关键是要找准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把握知识的 具体内涵与要 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高职院校最大的优势在于人 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 求。再组织校内教学和管理 ^ 、 员进行教学分析 , 才结构齐全, 知识密集度高; 而企业经费充足 , 与 和专 门知识 ,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 确定职业能力项 目, 根据高技能Ap 必须具备的 世界前沿技术较为接近 , I - 对新技术、 新工艺最为 力和良好索质 , 在生产 、 、 建设 管理 、 服务第一线 知识 、 能力和素质, 制定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 渴求。 因此, 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 充分 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这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对 2 加快“ 2 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 , 有效 开 发挥 自 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目 标的定位。 但高职院校的具 展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教学 ,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 使学校智力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 , 为企 体^ 、 才培养 目 标定位 , 至今仍有争论。 培养“ 技术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 、 最基本 业提供技术创新 、 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 学校也 高职院校对于企 应用性人才”“ 、高技能人才”以 及鱼和熊掌兼得 的途径之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实行校企结合 能从研发中心获得应有的利益。 的目 标定位 的争论从未停止。笔者认为, 高职院 有助于实现实践教学 以实验实习为主 向顶岗实 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程度越高, 企业对高职院校开 校教育的方 向和 目标要从专业教育、 学历教育转 习为主的有效转变, 从而加强实践教学 , 提高学 展校企合作的支持度就越高。 找准了各 自利益的 变为岗位教育 、 职业教育和g +教育 , ga , 将教育教 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和水平, 以培养学生的职 结合点 ,校企双方才能树立牢固的合作思想 , 互 学彻底纳入职业性教育的范畴 , 应侧重于生产和 业素质。另外一方面, 可解决高职院校发展中普 惠互利 , 共同发展。 工作 的实际需要 ,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 , 遍存在 的办学场所设施落后 ,双师型”教师缺 “ 参 考文 献 其实质就是把教育 、 培训、 就业和企业制度联系 乏 , 缺少稳定的实训基地等问题, 从而建立内外 f朱德明. l 】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在一起, 把个 人、 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 高职教 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 研 究叨. 0 () 2 75. O 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 同时承担技术应 应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 f郑 国强.i' t 2 1 a ̄I 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Ⅲ. , 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 高职院校 进行继续教育 , 这样有助于“ 双师 ” 素质的培养 、 f 马义荣. 高职院校培养 高 3 1 对 技能人 才的思考棚 . 的培养 目 标应是紧密服务地方经济 和社会发展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 中国高等教 育,0 4 1) 2 0 (】. 需要 , 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 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普通师范院校毕 f1李翠莲. 4 校企合作深层 次发展的几种模式闭. 才。 在高技能 ^ 才的培养方面可培养出“ 高级工” 业生和从各类学校调入的教师。 这些教师基本上 职 业教 育研 究,2o ( ) o 76 . 或“ 预备技师” 双高型” 的“ 的高技能人才。对受教 是在学科型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 , 没有在企业 作者简介: 孔艳华, 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 哈 育者进行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工 行业的经历和体验 , 普遍存在理论够用而实践不 院青年骨干教师 , 讲师 , 中级会 计师, 硕士研究 作能力、 职业转换能力的素质教育。 足的现象 。 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产 生。 自2 0 年参加工作以来, 00 一直从事会计、 经 2高技能人才培 ̄g r ̄ - 学研活动 ,与企业进行横 向项 目 或产品技术 开 济、 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I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核心 , . 不 发, 或到紧密型基地企业的技术应用岗位去挂职 本 文 为 黑 龙江 省教 育科 学 “ 十一 五 ” 划重 规 断调整课程设置 锻炼 , 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 、 专业技 能和实 点课 题 “ 龙 江省 职 业教 育发展 战略 研 究 ” 黑 的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质就是以能力为本 践经验 , 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逐步成为双师素 课题 , 该课题研 究项 目的名称为《 高职院校 高技 位, 以就业为导 向的知识 、 技能教育。西方国家高 质教师。 有能力的教师通过参与合作项 目的开发 能 人 才培养 模式 的研 究》 ,子课 题 的编 号为 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非常强调行业的参与 , 围绕 及员工培训 , 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 ZL 1 。 Y0 7 行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 , 将人才市场需求与教 手操作能力 , 还可以使教师 了解生产 、 管理第一 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 充分考虑了行业需求与导 线的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怎样的素质, 以便 向, 强调实用性 , 以促进学生就业 , 满足产业结构 增强教学 的针对性, 可以说这是一条简捷高效又 上 7 调整的新要求,同时不断调整教育教学 目 , 标 落 经济的 途径。其次 , 校企合作可拓宽师资来源渠 ( 接 2 4页 ) 实就业导向; 培养 出来的学生就业 率很高 , 很受 道 , 可以从相关企业单位选聘一些专业基础 扎 f 魏瞿 采 王松成. l 1 建筑施工技术腓 北京: 清华大 学生与社会的欢迎。 实, 实践能力较强 , 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 学 出版社 . 理论来 自于生产实践 , 叉服务于生产实践。 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特别是实训指 『 徐 占发 . 材料 北 京: 国建 材 工业 出版 2 1 建筑 中 高职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直接 , 培养 目标更侧 导教师 ,这些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 社 重于现实生产第一线职业 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 验 , 而且了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动向 , 对于学 I 重庆大学, 3 1 同济大学晗 尔滨.,大学. rA -k 土木工程 高 职 院校 所培 养 的高 技能 人 才 , 接指 向职 业 岗 生 的实 践 能力 的培 养具 有重 要 的意 义 , 时还 可 , rl]I : 直 同  ̄.I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枉 -V .京 1J 位或技术应用岗位 ,课程要有明显 的应用倾向, 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 更好地适应社会 作者简介: 王爱灵, , 女 工程师, 山东菏泽人, 应 以就业为导向 , 建立双向信息渠道 , 不断调整 的发展,以达到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要求. 但如 现就职于青岛恒星职业技 术学院建筑学b g;王玉 教育教学 目标 ,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具体 的行业专 何建立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 , 探索 出 珍 , 工程师, 女, 山东菏泽人, 现就职于山东省菏泽 业或工种 的职业方向要求, 以促进学生就业 。因 有效的合作模式。 市龙 雁化 纤制造有 限公 司。 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 现行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许 多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种类型的、特别是高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在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来进行专业教育的现代职业学校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缺乏内涵、实践教学滞后、职业资格认证不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它们难以培育出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地把高技术的专业人员培育出来,从而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以及我们的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章对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剖析,以期为高职高专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现代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言当前,在中国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并步入“破局”的关键时期,支持“经济转型”的“人才战略性工程”日益显现出其重大意义,但随之出现的“高技术”缺乏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瓶颈”与“薄弱环节”,这一问题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尤其突出。
所以,提高高职教育对高等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育改革的持续创新,高职教育在高技术人才的培育上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效。
一、“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教育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引入到课程中,确保专业与行业、企业和岗位之间的有效联系。
然而,根据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式和制度,仅依靠高职高专教育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在费用上并不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唯有在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制定人才评估准则等方面,有效地、低成本地进行对教育资源的升级,让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的市场需要,进而调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1]。
(二)“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要想实现高素质的“双师型”的目标,就必须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师资。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思 考 和 实 践
卢仁华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绍兴 !"# $$$)
摘
要: 本文联系学院实际,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了详 细的探 讨。文章从 高技能 人才的 内涵出 发, 针 对高职 院
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依据, 确立了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 色, 对 课程体 系的改 革和校 企合作等 进行了 探索, 旨在构 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 育; 人才培养模式;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卢仁华 ( "+0& . ) , 男, 浙江嵊州人, 副教授。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 第 #* 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线 的高技 能人才。 所谓高 技能人才, 是 指具有 必要的理 论知识, 掌 握了现 代 设备, 在生产和服 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 或关键 动作, 并具有 创新能 力的高素 质劳动 者, 包括高级 技师、 技师和高级 技工。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年 0 月对全国 0$ 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 目 前高技能人才 严重短缺,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 “瓶 颈” 。高 技能人 才数量 短缺, 结构不 合理, 已经难 以适应 企 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纳入国民教 育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 即 高职院校; 二是高 级职业培 训 教育, 即技师学院 (高级技校) ; 三是高级培训机构和企 业。其中, 高职院 校是高 技能人 才培养的 主力军。 作为院 校途径培 养高技能人才, 关键 是要结合院校实际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 文试从我院 实际出发, 探讨高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 构建高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思考
并不紧密 , 使大部分 高职学 生就业闲堆 。现存 , 随着职业教育 的不断成 热 , 种 缺 炎 也 渐 渐 得 到 弥 补 , 多 高 职 院 校 在 设 置 擘业 和课 程 的 时 候 , 这 很 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 但在大部分院校巾却 矫枉过正 ,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擞端: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 为导向设置 擘业和 课程 , 而忽略 了对学生作 为全 面的人的教学 , 当学生
人才 的界定 . 可以看I 院校教育 的形式 培养f “ 备精 湛 々业技 能 , I j l具 _ : 大键 环节 发挥 作H , j能够解 决生产操作雌题” 的高技能 人才歼非轻而易 举的
事。
的大 系。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 力与综合素质为宗 旨, 以学 要 生 为本 , 合理安排课程与能力培养 . 使学 生成为有灵魂 、 有头脑 、 有专长
收 稿 日期 :0 8 0 — 7 20 — 10
高等职业 院校培养高技 能人 才模 式思考
高世 洪, 阎 雯
( 山两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 两 太 原 ,3 0 6 山 0 00 )
摘
要: 从培养高技 能应用型人 才 、 大课程设置 的改革 力度 、双 师型” 加 “ 师资队伍建设
l 培养高技能应 用型人 才是高等职 业教 育 的明确 目标
“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 的从业 者巾 ,具 备精 湛 々
征构建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南此 . 我们可以看 , 课程设 置是高等职业 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 南之路。 作为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 , 在漯程设置上一定要突 f 々业特色 , I I 避免i 现学校的理论掌握与实际巾的技术应川脱节 。要确 l ; 定 其培养 目标的职业性 , 处理好课程设 置与 市场需求的荚 系, 要 要处理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作者:牟艳霞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5期摘要:加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法针对职业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并为制定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促进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能更好地发展。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职业学校角度出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应从以下方面解决:1.明确专业技能培养目的职业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应明确各种专业的学生在工厂实习,要实习什么,有何作用。
实习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地提出一些要求,还必须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以及做到何等程度才可以真正达到企业要求甚至更高。
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是因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途径: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征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的高技能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黎璞琛
来源:《职业时空》2013年第09期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日趋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
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技能人才的内涵、社会需求及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能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经历了从“匠人”、“技师”到“知识工人”的历史演变。
高技能人才属于人才基础层次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其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续,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
其人才特征可概括为:应用性、手脑并用、技能强、素养高。
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二、社会需求及现状分析
2011年搜狐网上曾出现了《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2012年南方网刊登了《深圳每年新增3万高技能人才需求技能岗位比一般岗位月薪高》的新闻。
近几年类似的报道经常见于报刊、网络。
一些企业反映,大学生基本能从高校及市场上招到,但技能人才很难招,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目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及相关培训机构却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目前,全国技师、高级技师占劳动者总量的4%,而企业需求中这类人才占14%,相差10个百分点。
另外,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相比,明显偏低。
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理应抓好职业教育。
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例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模式、韩国的2-1模式等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增加实践课程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真正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个专业应该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要,确保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统一。
高职教育有两点必须牢牢把握: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按照教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学生。
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做的。
其次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要体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与企业、与社会深度融合。
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
专业的设置一定是市场上有需要、社会上有需求,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否则的话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就会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技术专家、场地和设施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双赢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在学生的技能训练方面必然会遇到专业技术师资不够,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等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学院教学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同时,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输送所需技术人才,同时可以参与企业的一些技术攻关等等,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可以参照如下几点。
一是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通过企业专家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析,及时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是采用2.5+0.5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二年半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学生两年的理论学习中,充分考虑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各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建模拟实习实训场所,采用仿真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既改进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也促进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水平,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院于2009年4月成立湖南省化工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弥补了学校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从湖南省石化行业将全面实施的“94212”战略来看,行业企业急需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双向需求、互利互惠的良好态势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为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提供了发展之机和用武之地。
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每年提供3000多个岗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数达到学生人数的20%,成为学生稳定的就业基地。
近年来,职
教集团成员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参与20多家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享校企人才资源。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为突出的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工作。
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才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又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要多形式地为“双师型”教师成长创造一些培养平台和载体。
学校首先应把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好,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教学条件对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及技术理论培训。
其次要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
可以通过与企业多形式合作建立学生培养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尤其是通过主动服务,努力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培养机会。
再者就是不断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机制。
自2005年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
根据校企“互培共享”协议,一方面,每年有计划选送10—15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带着课程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生产岗位,了解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曾于2010年派出6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2013年又将申请派出20人赴美国进行为期30天的培训。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学生实行多项评价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单一的缺点,采用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
职业教育应更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本院从2003年起对学生实行“双证”考核并成立了专门的职业鉴定中心,每年组织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近年来学院在每年的3-4月开展技能节竞赛活动,为全国技能竞赛打下了良好基础。
“双证”制的实行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了均衡发展,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喜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科技视
界,2012,(22).
[2] 支玲.浅析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
坛,2012,246(1):7-8.
[3] 丁如芷.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与
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26-
28.
[4] 倪秀杰.国外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对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
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1):176-177.
[5] 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
论坛,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