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班级: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北宋才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本书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135首、词27篇,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

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

一、提出问题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

苏轼的诗词是值得我们深层研究的。

二、研究目的(一)通过了解苏轼诗词作品,了解苏轼的思想。

(二)通过深层学习苏轼的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研究过程(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了解苏轼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二)收回问卷100份,统计结果。

(三)总结资料,编写论文四、研究结果(一)、苏轼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苏轼作为北宋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其诗词一直被视为珍宝,保留至今。

其中《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多篇名作被选入小学,中学生教科书。

苏轼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

苏轼的是个对于现代人的文学素质和人生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表示苏轼对其有影响都含有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其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的调查中,仅仅有42%的人表示苏轼诗词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则选择不填或直截了当地填“无”。

而在“有影响的42%人中,有一小部分人的回答还具有一定的敷衍性,甚至有一些写出诸如“考试多拿些分”,“背诵背到头晕”此类的话,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读苏轼的诗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更豪放,也可以用于写作当中,使自己的作文富于文采。

很难想象,一个在北宋叱咤风云,才华可与之匹敌的人寥寥无几的大才子,对现代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竟如此令人咂舌,可见,现代人对苏轼诗词的精华的了解还是不够,苏轼的诗词虽大多为人所知,但其真正的内涵还是少有人能够体会到。

论东坡精神

论东坡精神

论“东坡精神”我崇拜苏轼,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

他在《赤壁怀古》中抒发的“大江东去”的豪情,在《水调歌头》中抒发的“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在《江城子》中抒发的“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情,在《赤壁赋》中抒发的“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都是人类、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掩卷体味,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

“东坡精神”是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苏轼一生所经历的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嘉佑元年(1056)中举人,次年中进士。

接着,母逝,回蜀居丧三年。

从嘉佑六年(1061)应制科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起,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大赦北还,病逝常州,终年66岁。

有些资料,只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为官四十年。

其实这四十年,只是他吃俸禄的时间,并不是他实际任职的时间。

有些材料又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作地方官的时间达三十年之久,任过八个州的知州。

其实,他实际任职的时间则更短:密州二年,徐州一年十一个月,湖州三个月,登州五天,杭州一年八个月,颍州八个月,扬州四个月,定州七个月,计七年五个月。

再加上他任副职的时间:开封推官一年,杭州通判四年,也不过十二年多。

其余时间,或下狱待审,或贬谪流放,或劳顿奔波于旅途。

其中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就达十多年。

难怪他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的苏轼画像时无限感慨地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由此,不难看出,他一生之中,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颠沛流离。

尽管他少年时有“奋厉有当世之志”,尽管皇帝嘉许他有宰相之才,但是由于他的“耿介”,不谙政治权术,而使他失去许多“机遇”而未尽政治之才。

然而,他的最可宝贵的“东坡精神”及其伟大的文学天赋却得到充分地展现。

一、直面人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

苏轼在饱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的情况下,不消沉自弃,不戚戚于险途,不汲汲于名利,而是直面人生,自强不息,砥砺意志,彻悟人生,坚韧旷达,与命运抗争,成就了他的文学天才,玉成了他的人格和文格,锻铸了他独立特行的“东坡精神”。

浅析苏轼旷达飘逸之风(学年论文定稿)

浅析苏轼旷达飘逸之风(学年论文定稿)

目录一、内容摘要(含关键词)…………………………………………1二、论文正文 (2)引言 (2)(一)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 (2)1.“人生如梦”勇敢面对人生 (2)2.“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的人生……………………………………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人生的美好祝愿........................4(二)对苦难的消解与超越 (5)1.困窘中寻觅生活的乐趣“苦中寻乐” (5)2.以自然之美消解苦难“忘情于山水” (6)3.以自然比况人生“自然人生一体” (6)结语 (7)三、注释………………………………………………………………9四、参考文献目录……………………………………………………9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本文研习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

关键词:旷达苦中寻乐坦然超脱浅析苏轼旷达飘逸之风引言有史以来,许多一身正气之士,在肮脏、污浊、遭人打击的世尘面前,自沉江河者有之,遁隐山林者有之,“万事不关心"者有之,抑郁忧伤而死者有之……而苏轼却在"朝闻……,夕贬……”的几死遭贬中,高声唱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凯歌,活着北归,实为一大奇迹,大有苏武牧羊的悲壮!林语堂曾无不深情的赞美“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旷古奇才[1]。

综观苏轼一生无论是处于顺境中的淡泊,还是处于逆境中的从容旷达,他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认知到人生忧患和欢乐是相伴而生,忧患是人生必然产生的现象,不必为遭遇忧患而烦恼焦虑;人生的意义在于活的得自由,潇洒,快乐,美好,幸福……只要保持一颗恬淡而生机勃勃的心灵,平凡的生活也有它无尽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docx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docx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马波(资中县高楼中心校资中64120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用短短95字,勾画出一幅皓月当空,家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联人事,抒发了那种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之情和人生离别的相思之苦,热爱现实人牛及处世旷达乐观,豪放飘逸的胸襟。

它感染和激励了后世无数骚人墨客。

词作还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将现实和理想自然交汇,形成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其立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成为中秋词的代表作。

首先,从语言创新来看,《水调歌头》正文共95字,这百来字可说是字字珠巩,透射出幽邃神秘的魅力和绚丽缤纷的色彩。

而百来字中,竞有五处是化用前人成语,“化腐朽为神奇”而创新山米的,表现了苏轼令人叫绝的创新能力。

词的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青天打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而创新出来的,比较李白原文和苏轼新词,苏词不仅更为明快简练,而一“明”字更为形象,兼有一种色彩之美,把人带入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先声夺人之功;苏词的“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体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更令人浮想联翩,使苏词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的特色。

我们比较之后,不能不为苏轼的创新能力叫好。

《水调歌头》的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自唐人小说《周秦行记》的最后五个字。

(《周秦行记》的原文“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

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尽管是引用,但这几字和苏轼的上下文结合得天衣无缝,犹如己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剪裁缝合,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能。

《水》词的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列子?皇帝篇》,其原文有“列子乘风而行 2凝神释……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苏轼在这里巧用其意,加一“欲”字,巧妙地表达岀思想深处的愿望,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神往,对出世的向往;而后面又着一“恐”字,则前后呼应,将内心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原文的基础上,融进了崭新的创意!《水》词的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也是在李白《月下独酌》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中,抽象概括提炼,化用李白原意,以一“弄”字,即赋予月光与人的思想和情感,给月光注入了灵气,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似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投下清冷的阴影,嬉戏着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浇愁的作者,因仕途遭贬愁肠百结的烦恼促使他寻求解脱,凄冷的环境,恰与作者内心的孤寂契合,无奈中对月沉思,随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向着茫茫天宇,倾诉心中的烦闷和苦恼,情郁于中,借酒舞发之于外,久别亲人的孤独,政治失意的懊恼, 终在月下狂舞的苦中求乐的渲泄中获得了释放,由超脱尘世的向往转化为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以致发岀“何似在人间”的慨叹。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吴永洪学号40151802018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从他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中又呈现出了儒释道精神魅力。

关键词:苏轼散文儒释道比较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是一颗光芒永恒的明珠。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是这样概述苏轼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①在文学史上苏东坡的诗词独据一方,被人奉为经典。

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往往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的诗词,然而,另一方面,在当时散文并未得到大众广泛青睐的时候,苏东坡却经常尝试写作散文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境,由此,用真心写真情的散文使得留给后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辟的言语,优美的意境。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能毕究。

故虽大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麟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帝口)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讵可以一二之学而窥其涯涘矣。

②”一、苏轼散文创作的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峨眉人,苏轼一生传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高度赞誉,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苏轼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曲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天才,还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政府职位,但常常因言辞激进和直接批评朝廷而遭到贬谪。

然而,无论他身处何地,苏轼都保持了独立和豪迈的精神,从未屈服于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文坛的巨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是他作品的真实写照。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和人性的美,这种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朴实自然,充满了亲切和温暖的情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和善良。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真挚关怀。

苏轼还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常常批评时政,对社会现象和政治腐败表示忧虑,并倡导以德治国的理念。

然而,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使他的观点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力量。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弱者的呼唤,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苏轼的坚持和担当也是他值得称赞的精神品质之一。

尽管他多次被贬谪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社会的期许。

他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乐观,在逆境中展示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励志精神激励着后人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

总之,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从苏轼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追求自由和真理、坚持原则和信仰的勇气,以及热爱和同情弱者的心灵。

他的精神品质将永远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中高考议论文:苏轼的经典材料“万能通”

中高考议论文:苏轼的经典材料“万能通”

经典材料“万能通”之苏轼①人物——苏轼。

苏轼,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人苏轼,具有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历史知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历代文人所称许。

他21岁考中进士,开始了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较为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政。

励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以道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来处置人生忧虑,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历年的考场作文中,学生都爱用东坡事迹作为材料,毫不夸张的说,有作文处都可以有东坡。

【考场作文常用的苏轼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聚散悲欢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残酷的规律,残缺的世间本无圆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曹操,故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与此意思相近。

✓多情却被无情恼。

说明: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类心灵能够共鸣的时刻是很稀少的,所以知音难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风雨雨,勤勤好好,都是人生过程中暂时的经历,当一切成为过去,风也好,雨也好,终归寂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若不能相逢相守,但只要能彼此平安相互想念,就能够证明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看清一个事物需要保持是适当的距离。

你要清醒的认识自己,只有跳出自己,然而自己往往不能从自己跳出来,所以我们得倾听旁观者的意见。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世上小聪明多,大智慧少,成就大事,需有超世之才,然而苏轼说仅有超世之才,仍然不够,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心智,大事也无法完成。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苏轼心灵探讨

苏轼心灵探讨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及心路历程已有 1409 次阅读2009-7-22 16:31|【论文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极其丰富,其诗、词、散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因为名气太高,性情又太直,因而屡受小人和权贵的排挤与打击,一生经历坎坷。

然而,不论何时何地、沉浮出入,其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

正是这种人格光辉,为后世之人所景仰。

从“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作品风格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尤以黄州时期创作的作品内容和创作风格最为突出。

谪贬黄州仕途的不顺,使他将先前的“济世”、“救时”的创作内容转移到“淡远”、“超然”的生活层面上来,使他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旷达的人生境界。

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坚持入世的思想所显现出来的乐观自信,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强烈的责任感又让他对生活作出了新的追求。

这种消极与积极,现实与理想的精神情怀的交织,使他的黄州创作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苏轼黄州矛盾超然淡远旷达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起起伏伏度过的。

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也是这场文学变革中被后世人议论最多,争议最多的人物。

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苏轼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最后卒于常州。

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

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并对人生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苏东坡学术论文

苏东坡学术论文

苏东坡学术论文苏东坡,一个多面性天才,他用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历史上建立了一个正直磊落、率性超脱的生命形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苏东坡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苏东坡学术论文篇一苏东坡游赤壁考摘要:地因人重,黄州赤壁天下闻名,与苏东坡贬谪黄州数游赤壁有关。

东坡有关赤壁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要数一词二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然而,一词二赋记游时间、同游者姓名、身份及与作者关系,并非十分明晰。

郎瑛《七修续稿》卷四:“东坡游赤壁者三,今知其二者,由其有二赋也。

”称东坡游赤壁仅三次,可见明人对苏东坡游赤壁的具体情形已不甚清楚。

东坡几次游览赤壁?同游之人何许人物?东坡撰写了哪些相关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东坡游赤壁的情形,对弄清这些疑问,深读一词二赋很有必要。

赤壁又名赤鼻矶,是耸立在黄州江畔的一座绛红色小山。

千尺峭壁直插江中,汹涌江水奔涌而过。

宋神宗元丰年间,江山胜景吸引着政治上失意的贬官苏轼,苏子常常流连于此。

苏轼游赤壁,有案可稽者应为六次,兹据有关文献资料追迹寻踪。

元丰三年(1080) 八月,东坡初游赤壁,撰《秦太虚题名记》。

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抵贬地黄州,先是借住在定慧院,后来住进了紧靠长江的临皋亭驿站,生活一直未能安定。

这一年的八月初六、初七左右,苏轼与其子苏迈游览了赤壁,这是有文字记录的苏子首次赤壁之游。

苏轼初游赤壁,对赤壁之壮观即产生深刻印象,苏轼《秦太虚题名记》对此次游历有所描述:明年予谪居黄州,辩才、参寥遣人致问,且以题名相示。

时去中秋不十日,秋潦方涨,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间,风露浩然。

所居去江无十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因录以寄参寥。

使以示辩才,有便至高邮,亦可录以寄太虚也。

(《苏轼文集》398页)秦太虚即高邮秦观,苏轼最欣赏的弟子之一。

辩才(元净)、参寥(道潜)皆为僧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方外密友。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2)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篇二浅谈苏轼词风摘要:世人皆知诗是唐代最佳,而词唯有宋词最美。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豪放、婉约两派词人共同书写了宋词的历史。

众所周知,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但这位豪放派的鼻祖却并不只以豪放见长,他的婉约词也写得清丽徐出,别具风采。

就苏轼的婉约词而言,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所产生的影响来看,都足以与他的豪放词相媲美。

本文通过对苏轼豪放,婉约词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苏轼和他的豪放,婉约的词作,更好的了解宋词。

关键词:苏轼;豪放;风格;意境引言宋代词坛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可谓名家辈出,蔚为壮观;当时名作涌起,各具丰姿,它们像争奇斗艳的花朵一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殿堂,而苏轼无疑是这座殿堂中的艺术奇葩。

在婉约词一统天下的时候,他敢于与之分庭抗礼,首创豪放一派。

南宋的胡寅曾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谬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1]这一评价概括了苏轼词作气势恢宏、风格豪迈的特点,而正如法国作家布封所说:“一个好的作家绝不可能只有一颗印章”,苏轼的词风也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豪放旷达之外也多有清新韶秀之作。

提起苏轼的词,人们多会想到气势豪迈、奔放不羁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确,苏轼作为豪放一派的开创者,以广阔的题材、工巧的文笔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豪放词,而但其在婉约词上的造诣也是无人能及的。

苏轼的婉约词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多上乘之作,受到诸多词学评论者的赞誉。

[2]张炎也曾评价苏轼的婉约词“清丽徐出,出人意表,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3]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对苏轼的婉约词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

”[4]一、苏轼词风格特点苏轼的婉约词与北宋婉约名家的词作相比,不但不逊色,而且多有过人之出。

《苏东坡传》教师读书征文

《苏东坡传》教师读书征文

《苏东坡传》教师读书征文导语:国学大师林语堂著作的《苏东坡传》可谓是林语堂先生生平得意之作,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会讲述一个政绩斐然、爱民亲民、文武兼备的大学士,一个屡遭现实打击,却心胸豁达的苏东坡。

任他岁月变换,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苏东坡依然保持着良好乐观的心态。

自己的感悟导语: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记录了苏轼在官场旋涡中的挣扎经历和他对诗词的执着和热爱,里面有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建议,使得我们在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上有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阅读,很快就让我狂热般喜欢上了《苏东坡传》,因为它让我从他的传记中看到了自己的些许影子,和回忆起自己在语文老师工作中的成长经历。

感悟一:大学毕业后不经意的选择,让我从事了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

也在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几年的时光在语文老师这个平凡和平静的岗位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作出什么惊人的壮举,而老师的工资并不高,家人的不理解,常常让我难堪,就如同深陷政治漩涡的苏轼,苏东坡一样,苏东坡尽管名闻四海,但官运却极其不佳,由于他坚持真理,无论是开创新天地的王安石,还是拘泥现状的司马光,都和他格格不入,因为苏东坡这个人求实,求真,但可惜的是真理往往不存在世间,就算存在,也会被俗人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我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家庭并不富裕,工资不高,家庭压力大,但是我爱语文老师这份工作,我并不会因为家庭的压力而屈服,也不会因为工资低微而选择向现实世界投降,因为我是真心爱上语文老师这个工作,真心喜欢中国语言文字所给我带来的快感和享受,这种感觉并不是名利所能够带来的。

为了自己热爱的语文工作,我也能做到像苏东坡先生般,深陷各种压力旋涡之中,依然保持着良好乐观的心态,不断的进修自己的语言文学水平,把自己的所获得的语言文化知识,更多的带给自己的学生,培养新一代语文尖子。

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想起自己对语文的爱以外,更多的是对苏东坡对待官场的见解,不愿意投靠开创新天地的王安石,也不愿意投靠拘泥现状的司马光,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现实所需的原则,不断的坚守。

高中语文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研讨作文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研讨作文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研讨作文精品素材高中语文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研讨作文精品素材摘要:北宋苏拭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

苏拭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深入到各阶层,创作了许多文学著作,在当时享有盛名:“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关键词:苏拭现实主义词风前言苏拭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

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拭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普列汉诺夫说:“一个艺术家如果看不到当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那么,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的内在价值就会大大的降低。

〞②民族斗争是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拭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熙宁八年(1075)七月,辽主胁迫宋王朝,“刘〞地界‘辽〞,“凡东西失地七百里〞。

③这年冬天,苏拭写了著名的《江城子·岳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情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借出猎习射,来抒发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靖边立功,驱走入侵之敌的豪情。

又如《阳关曲·赠张继愿》:受降城下紫群郎,戎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这也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壮歌。

作者通过对汉唐盛世不受外族欺侮的羡慕,表现了对宋朝衰败国事的深深失望.这里说“恨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北宋词中,这样与当时边境事件有直接联系;’并且反映杀敌靖边的爱国感情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在这以前,范仲淹在西北边上写的《渔家傲》词,抒发了“燕然未勒遇无计〞的苍凉悲壮的感慨,也包含着对国事的关心;但是,苏词所表现的爱国感情却强烈得多,深厚得多,风格也更为道劲豪放.“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谈谈苏轼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提纲

谈谈苏轼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提纲

谈谈苏轼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提纲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言论广为传颂,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东坡民本思想的现实价值的作文

东坡民本思想的现实价值的作文

东坡民本思想的现实价值的作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说起苏东坡,那可是大名鼎鼎。

他不仅仅是文学大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的民本思想更是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当年,苏东坡在各地为官,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

就说他在徐州任知州的时候吧,遭遇了黄河决堤,那洪水可是来势汹汹,眼看就要淹没整个徐州城。

苏东坡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站在城墙上,指挥着军民抗洪抢险。

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苏东坡那一脸的坚定,满身的泥水,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感动。

他组织军民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堤坝,日夜守护,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眯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经过多日的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百姓的生命财产。

他可不光是在抗洪这件大事上出力,平日里对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也特别上心。

看到百姓因为贫困吃不上饱饭,他就想法子推行新的农业政策,鼓励耕种,还亲自下田给大家示范怎么能把庄稼种得更好。

他走在田间地头,和那些农民伯伯们唠嗑,了解他们的难处,然后绞尽脑汁地去解决。

苏东坡还特别关心教育。

他觉得孩子们都应该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不能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

于是,他自掏腰包办起了学堂,还请来了有学问的先生教课。

那时候,好多穷人家的孩子都因为苏东坡有了读书的机会,说不定这里面就有日后的大才呢!咱们再想想现在的社会,苏东坡的民本思想照样有着巨大的价值。

你看那些一心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不就像当年的苏东坡一样吗?他们深入贫困地区,了解百姓的需求,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就说我们老家那边的一个村子吧,以前穷得叮当响,年轻人都往外跑,只剩下些老人和孩子。

后来来了个年轻的干部,他天天在村子里转悠,和大家聊天,发现这村子周围的山上有很多野生的果子,但是因为没人开发,都白白浪费了。

这干部灵机一动,决定带领大家搞个水果加工厂。

他到处跑资金、找技术,还请来专家给村民培训。

一开始大家都心里没底,怕弄不成。

可这干部不气馁,一家一家地做工作,拍着胸脯保证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苏轼是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的人。

了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苏轼处世哲学初探【摘要】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

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苏轼处世之道人格风貌生命精神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

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

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

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一、求疑——“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求疑”是求知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催化剂。

“翻阅”资料是求取真知的外在途径和方法。

“感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厂。

“心领神会”“运用自如”是读书的目的地。

还是郑板桥老先生说得好:“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二、悟理——“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读书贵在一个“悟”字,“悟”字拆开反过来看就是“吾”“心”(即我心),用我的心去潜心感受文理,就会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从“仿佛若有光”到“豁然开朗”的`绝妙境界。

新课标特别倡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理。

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个词点出父爱,可读完了“四写背影”“四次流泪”的描述后,透过泪眼再看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无一不幻化成了四个大字“深沉父爱”!自读完了《台阶》一课,大多数同学都感悟到了这篇小说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稍加反思,觉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够,于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从作品中“我”的角度感悟一下,“我”看到父亲终年辛苦,肩扛手拎地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面对这些,“我”最期盼的是什么?——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读书要识的理有很多:生活哲理、文采文理、人情冷暖、社会百态、科普信息、语言奥密……。

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走过亘古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着心灵的沟通。

如此不断沟通,不断感悟,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便成了读书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便能得到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

三、求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太讲程式化,总是从生字词到分段到中心到写法到练习,这样的课学生听厌了,毫无兴趣。

新课标实施后,打破了僵局,不断变换新课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异,能给学生新的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需求,能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精神世界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

他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

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

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

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他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

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他的影响下,连他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后来,他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

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他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他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苏轼的精神世界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一旦来到边地重镇,他就加强边备。

如来到定州时即上《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派人补修营房,整饬军纪,增修弓箭社。

苏轼是把政治理想随时付诸实践的实干家。

他每到一地,都有显著政绩。

抗旱、抗涝、治蝗、抑盗、赈灾、济民、兴修水利,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务见实效。

有些地方官讳言灾情,无意恤民,唯恐影响政绩,专事献媚,而苏轼总是及时真实地向朝廷反映灾情,并且瞻前顾后,未雨绸缪,不仅避免了百姓流亡,而且减少了死亡,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苏轼坚决主张减免民间积欠。

他说:“放之,则损虚名而收实惠;不放,则存虚数而受灾祸,利害较然”(《应诏论四事状》)。

同时,他主张“以官榷与民”,使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财有道。

作开封推官期间,“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东坡先生墓志铭》)。

通判杭州期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知密州时暂缓执行手实法,后朝廷亦知其害而罢之,“密人私以为幸”。

在徐州,河决危城时,率先组织护城,“不避涂潦”。

到扬州,他首先停止了万花会,以去民害。

在惠州,写了堪称“诗史”的《荔枝叹》。

诗中揭示了由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得进贡的弊政。

同时对宋代的进茶、进花也作了深刻地批判。

“官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杯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又如《吴中田妇叹》中写道:“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在政治上累遭打击的苏轼,总以一颗赤子之心体会着人民的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雪》)指陈弊害,慷慨切实。

“遇事有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真真如是。

从《喜雨亭记》中可以看出,苏轼向往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境界。

从《超然台记》可以看到,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的情景。

他的超然来自与民同乐,来自务实出成果。

有人对苏氏作了这样的总结评价:苏轼一生,忧患备尝,在新旧党夹攻的困境中,在备极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他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对君国一颗忠心,始终未泯,忧国忧民之意境愈蹙而志愈坚,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我以为这是公允的评论。

但需要补充一点,支撑苏轼高风亮节的底座,便是花岗岩一般的务实。

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始终把自己与君国百姓联系在一起,毫不懈怠,不计谪迁,多么难能可贵!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苏氏的这种务实精神。

这种精神是永恒的!二、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善待自己、认真生活上。

苏轼也是“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差不多在贬谪迁徒中度过半生,但他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阳光,他的生命坚韧而优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苏轼给我们的回答是:人还是要活的,而且要好好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似乎在说:人生就是一次既不轻飘又不胶着的翱翔。

“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不。

“宁溘死以流亡兮”吗?也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也不尽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吗?也似不必。

处困厄何必折磨自己?历贬徒不妨坦然以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不要幻想,不要牢骚,不要无聊,不要玩世不恭,不要落拓不羁,不要怨天尤人,而是真真实实,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充充实实。

《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切不可“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祟春江晚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并非苏轼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山珍海味,而是他拥有感受美的心灵,总能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使生命充满诱人的滋味,这似乎在说,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心里,可要细心体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雨后到干明寺,逐宿》)对至清至洁的景物的热爱、呵护和欣赏,显示了诗人的生活品位,仿佛诗人的生命正如雪莲一般绽放,而且是那么滋润,又听得见鸟语花香。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咏定惠院海棠》)诗人被谪迁于“空谷”,自意倒是上天别有深意,怎能不好好珍惜!于是,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当“廪入既绝,人口不少”,“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时,他不仅开荒躬耕、种粮种菜树桑树竹,还“痛自节俭”。

《苏轼评传》里写道: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的用费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用叉挑取一串,就把叉藏起来。

这一百五十钱若未用完,就另外放在一个竹筒中,以待宾客往来之需。

也许,再没有人比苏氏更深刻感受到人生之须臾,因而更精心的料理生活,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诗人将对生活和生命的珍爱转化为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纱》)“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和秦太虚梅花》)“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新城道中》)诗人将命运的坎坷转化为自尊自信以及“我”与自然的和谐,美意葱茏。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衰病相袭,霜风相加,不禁让人凄然泪下,但诗人却是“春睡美”!好一个苏轼!真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让生命的每一刻像小提琴奏出的乐音一般优美,把生命的所有不如意一改而为面对生命的高山流水。

即使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诗人依然以诗文自娱,或解易论经,充实着生活,润泽着生命。

苏轼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典范。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

不必困惑迷惘,不必自暴自弃,不必自残自戕,不必睥睨社会,不必隐逸遁世,否则,往往慢待了生命,辜负了上苍,甚至毁灭了自己。

这也是苏轼对我们的启迪。

三、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的实事求是、热爱科学上。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其后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不赞称,他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似乎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其实,这正是苏氏实事求是、不盲从的人格反映。

做地方官时,他往往因地制宜,灵活地推行政策,务实为本。

《石钟山记》中反映的苏氏“目见耳闻”亲临考证“绝知此事”的精神,与对待新法旧法的态度可谓一脉相承,即使对名家的考证论述也不轻易俯首称是。

《苏轼评传》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为了证明八丈沟(在颍州)不可开,他派人用水平“仔细打量”,每隔25步立一竹竿,竿用水平测量高下,总共立了5881根竹竿,以此反驳了主张开八丈沟的那些闭塞眼睛捉麻雀的官员。

其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令人敬畏。

疏浚杭州西湖时,苏轼亲自湖上观察,考虑到西湖南北三十里,若把污泥置于岸上,费工费时。

于是决定积淤泥于湖中,作为长堤,淤泥既可去,而又便于交通,正是一石三鸟。

苏轼的决策来自务实和科学,令人服膺。

他的《日喻》这篇妙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只有实践、反复实践,才能“致其道”的道理,“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水。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这同样体现了苏氏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务实而尊重科学规律,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道理。

苏轼赞誉“秧马”,是确实看到了它高效且无饲养之劳的优点,他赞美“石炭”,也是看到了石炭既带给百姓温暖,又省木材以护山林,又可冶炼以固国防的实惠。

苏轼还性好医学,热心于收集验方,同时推行五行之理,研究治病用药的奥秘,用以自治济人。

《琼台记事录》中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明学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轼一生在科技的推广、医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方面都做出贡献。

之所以如此,是苏氏有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创作态度和创作思想上。

世事洞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苏轼既博学,又经历丰富。

加之务实,追求“了然于心”,继而“了然于口与手”,即深切地体会事物和准确地表达事物,所以他就能把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体验转化为汗牛充栋的著作。

固然,苏轼是天才,有所谓“公之于文,得之于天”,但离开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就决不会在有宋一代卓尔不群,独领风骚。

这里,我所说的体现苏氏创作精神的务实,是自然而然。

苏轼常为自己身为物役、行不由己而感慨,同时又紧紧守住内心精神活动的一方净土,不愿心为物役,他要让自己的精神“羽化登仙”,解除尘世的羁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