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地图及其说明
看地图学历史:春秋战国各阶段地图
看地图学历史:春秋战国各阶段地图《管⼦》有《地图》篇。
开篇就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地图记录的信息,包括⼭川、地貌、植被、道路、聚落、⽥地等等。
⽽地图绝不仅仅⽤于军事。
《周礼》告诉我们,地图也直接服务于⾏政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疆域变幻⽆常,将当时的地图资料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对后来的学史⼈意义重⼤。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中国历史上⼀个过渡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贵族政治不断⾛向⽡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起来,过去和贵族政治相关的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礼乐制、井⽥制都⾛向了崩溃。
⽽根据局势的变化,⼜将分为春秋(前771—前453)和战国(前453—前221)两个阶段。
本⽂通过地图的变化来介绍春秋战国局势的演变。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标志着春秋时代开始。
在这个时代,周王的权威下降,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当时全国有⼤⼤⼩⼩诸侯国数不胜数。
中原的郑、卫、宋、陈、鲁等陷⼊了混战之中。
由于周王的体系崩溃,周边的民族开始⼊侵。
西边的戎族占据关中许多地⽅,秦国与之不断⽃争;北⽅有孤⽵、北狄等⼊侵,⽽南⽅的楚国早已称王,不承认周王的统治,并且不断⼊侵“汉阳诸姬”,也就是江汉之间的分封国。
为了抵御蛮夷⼊侵,齐国经过管仲改⾰后,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进⾏称霸活动。
另外晋国也不断兼并附近诸侯,⾛向强⼤。
春秋初期的局势地图齐国称霸之后,春秋进⼊了晋楚南北对峙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晋⽂公带领晋国强⼤了起来,⽽楚国也在楚成王、楚庄王等的带领下⾛向了强⼤,将势⼒范围发展到了黄河流域。
双⽅围绕黄河⼀线的郑、宋等发动了⼏次⼤规模的战争,但是总体上势均⼒敌。
除了两超之外,该时期还有齐、秦量⼤强国,他们虽然⽆⼒争霸,但是却在暗中积蓄⼒量,兼并周边的国家。
秦国秦穆公的带领下基本统⼀了关中平原,⽽齐国则灭莱国等,基本统⼀⼭东半岛北部。
春秋中期的局势地图春秋后期,局势发⽣了转变。
晋楚长期对峙,加剧了国内⽭盾。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时间,在这数百年间,诸侯群雄纷争、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展现出一幅幅激荡人心的画卷。
武王伐纣商朝末年,纣王帝辛拒纳谏言,税赋沉重,刑法残酷,穷兵黩武对外攻打东夷诸部,以至于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誓师伐纣,史称“孟津之誓”。
两年后,周武王率大军伐商,从孟津渡过黄河,向朝歌进军。
在牧野大战商王军队,商军倒戈溃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分封诸侯武王灭商后,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周武王封建诸侯,将同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各地,建诸侯国,借诸侯之力拱卫周王室。
另外,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还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旧地,以管理商朝遗民。
为监视武庚,防其造反,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被封殷都附近邶、鄘、卫三国,史称“三监”。
周公平叛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
武庚有复国野心,趁机拉拢三监,并联合部分东夷部落,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叛军大败,武庚死。
周公趁胜追击,经过三年征战,灭奄国、徐、蒲姑等方国,胜利班师。
犬戎灭西周西周后期,西北的犬戎逐渐强盛,而周王朝恰逢周幽王在位,昏庸无比,极度宠爱褒姒,为博美人一笑,玩出烽火戏诸侯闹剧。
而且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申侯大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繒国和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
周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西周灭亡。
诸侯拥立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
春秋争霸东周时期,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周王室逐渐势微,无力控制天下诸侯。
诸侯为了增强实力,彼此之间不断攻伐,激烈争夺地盘及发展资源。
齐、晋、楚、秦、宋五国先后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城濮之战为争夺中原霸权,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在城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夏-民国)中国各个朝代时期疆域地图
(地图可以随意拉大到任何大小)
中国各个朝代时期疆域地图
地图顺序对照如下:
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汉代西域;西汉-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王莽新政;东汉;东汉-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益州;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前后赵前凉成汉;东晋、前秦前燕前凉;东晋、后秦后燕后凉及变化;南北朝时期——宋北魏时期;齐北魏时期;梁东.西魏时期;陈北齐北周时期;隋朝;初唐;初唐武周时期;中唐;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晋等;后唐等;后晋、后汉等;后周北汉等;辽.北宋时期;金.南宋时期;元初期;元晚期;明初期;明晚期;清朝;民国;。
中国历朝地图终于找全了!
中国历朝地图终于找全了!第1张: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
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
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
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
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第2张:战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战国时期的简称。
是东周的后半期历史阶段。
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
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各朝代疆域地图
各朝代疆域地图夏
夏朝地图
商
商朝疆域图
西周
西周疆域图
春秋
春秋疆域图
战国
战国疆域图
秦
秦朝疆域图
西汉
西汉疆域图
东汉
东汉疆域图
东汉西域图
三国
三国疆域图
西晋
西晋疆域图
西晋八王封国疆域图
东晋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东晋后赵疆域图
南北朝
宋与北魏疆域图
齐与北魏疆域图
梁与东魏、西魏疆域图
陈与北齐、北周疆域图
隋
隋朝疆域图
唐
唐总章二年(669年)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东突厥
五代
五代十国前期疆域图(914)
五代十国后期疆域图(943)
后梁疆域图(911)
后唐疆域图(934)
后晋疆域图(943)
后汉疆域图(949)
后周疆域图(959)
北宋
北宋疆域图(1111)
北宋、辽、西夏疆域图(1111)
南宋
南宋、金、西夏、西辽疆域图(1142)
南宋、金、西夏、西辽、蒙古疆域(1208)
南宋疆域图(1208)
元朝
蒙古疆域图(十三世纪初)
元朝疆域图(1330)
蒙古帝国疆域图(黑白)
蒙古帝国疆域图(彩色)
明朝
明朝疆域图(1438)
清朝
清朝疆域图(1820)
清朝疆域图(1908)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疆域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从170多个国家到秦王一统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从170多个国家到秦王一统的变迁展开全文春秋初期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主要的国家有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1.诸侯国林立,尤其是中原核心地区,小国非常多;2.秦,晋,楚,齐,吴等国地处边缘,因而疆域很大,这几个国家有的忙于同少数民族作战,有的忙于内部统一,还没有急于向外扩张。
3.周天子的势力在当时属于二等国家,周围同姓近亲诸侯国环绕,还有一定的实力。
春秋后期春秋后期,很多小国被灭掉,几个大国逐渐崛起。
晋国本来就地盘大,吞并了周天子附近的小国,顺便把周天子也纳入势力范围,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最早的霸主。
秦国闷声发财,打败了西戎,巩固疆域后也吞并了一些小国。
齐国对山东境内的小国进行了整合,然后一直和鲁国较劲儿。
楚国默默将周边姬姓小国全部灭掉,成为了南方的超级大国。
战国初期本来晋国是最有实力的大国,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秦,齐,楚,燕是老牌的大国,而从晋国分出来的三个诸侯表现也很出色。
赵国向东向北发展,吞并了中山国。
魏国向东南发展,干掉一些小国。
最弱的韩国也经过不懈努力,吞并了春秋小霸王郑国。
这一段时期,秦国比较沉默,在打南边蜀国和巴国的主意。
战国末期秦国吞并了巴国和蜀国,国力大增,逐渐了有了统一的趋势。
齐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这一时期国内问题都很多,齐国经历了田氏代姜,安于现状,甚至一个燕国都差点能够灭了齐国。
楚国占据了南边的半壁江山,再也没有春秋时期北上中原逐鹿天下的雄心。
秦国的统一战争,围绕韩,赵,魏三国进行。
赵国是秦统一过程中遇到的最强烈对手,长平之战后实力大损。
韩国是最弱的七雄,也最早被吞并。
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通过地图了解春秋战国550年的战争
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通过地图了解春秋战国550年的战争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过渡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贵族政治不断走向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过去和贵族政治相关的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礼乐制、井田制都走向了崩溃。
而根据局势的变化,又将分为春秋(前771—前453)和战国(前453—前221)两个阶段。
我们就以地图为脉络,简单展示春秋战国的形势发展,以及秦国统一的历程。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
东迁之后,周王权威一落千丈,各国已经不听号令。
当时全国大约有诸侯国120多个,大家不断混战。
与此同时,北方犬戎、北狄不断入侵中原,占领了河北的大片土地。
当时各国的面积都很小,谁也没有能力重组诸侯。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分封秦国经过几十年的混战,这些诸侯国中开始出现一些较大的国家,例如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中间的宋国等。
不过,这个时期在政坛上最得意的还是郑国。
在郑庄公的领导下,郑国兼并周边的许多小国,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
郑庄公还击败了周桓王的军队,有“小霸”之称。
不过,郑国并没有将这种强大的势头保持下去,由于地处四战之地,郑国很快就被战争拖垮了,成为了周边强国争夺的棋子。
前707年:强国开始出现,郑国小霸郑国衰落之后,全国性的争霸活动拉开序幕了。
当时北狄、西戎、山戎、南蛮(楚国)对中原各国的侵略达到了一个高潮,邢国和卫国被北狄攻占,郑国、晋国也正被北狄入侵,而西戎横行于关中地区,威胁洛阳,山戎则威胁燕国,“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
南方的楚国则不断吞并“汉阳诸姬”,并一度进攻在郑国。
当时的情景就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各国希望一个大国能够带领大家抵御蛮夷入侵。
恰好此时,经过管仲改革的齐国崛起,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国,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前645年:南夷与北狄交侵,齐国崛起齐国通过南征,最终让楚国答应不再扩张,但是这个平衡没有持续多久。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夏公元前2070-1600年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历17帝姒姓奴隶制社会(地图下载文档后可自行编辑放大)实际可能势力范围:商公元前1600-1046年建都亳(商丘)、殷(安阳盘庚时代迁都)历30帝子姓封建分封制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建都镐京(陕西西安)历12帝姬姓封建君主制(人口1300万)东周公元前771-256年建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历25帝姬姓封建分封制、君主制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图(人口2000万):战国时期(公寓安全475-221年)地图(人口3000万):秦公元前221-207年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历3帝嬴姓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人口2500万)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1K/年)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14帝刘姓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300-末6300万)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东汉公元25 –公元220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许昌(曹操迁都今河南许昌)历19帝刘姓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800-末1500万王莽篡汉后至刘协退位峰值约6500万)官制:三公九卿制(事归台阁)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三国魏220-265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5帝曹姓蜀汉221-263年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历2帝刘姓吴222-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历4帝吴姓封建君主制(门阀制)(人口初2600-末3000万)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西晋公元265 –316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4帝司马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3800-末4500万)官制:九品中正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东晋公元317 –420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11帝司马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1200-末2000万)官制:九品中正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30K/年)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9帝刘姓齐公元479-502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7帝萧姓梁公元502-557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11帝萧姓陈公元557-589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5帝陈姓北朝北魏公元386-534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15帝拓跋姓东魏公元534-550年建都邺(今河北临漳)历1帝元姓西魏公元535-556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3帝元姓北齐公元550-577年建都邺(今河北临漳)历3帝高姓北周公元557-581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6帝宇文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3000-末4600万)官制:九品中正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80K/年)隋公元581 –618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3帝杨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2000-末1500万峰值5000万609年)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0K/年)唐公元618 –907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3帝李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1200-末1600万峰值8000万754年)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37K/年)五代十国后梁公元908-923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3帝朱姓后唐公元923-936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4帝李姓后晋公元936-947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1帝石姓后汉公元947-950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3帝刘姓后周公元951-960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3帝郭姓十国公元902-979年封建君主制(人口初2000-末800万)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0K/年)北宋公元960 –1127年建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历9帝赵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3000-末12600万)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68K/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建都临安(今浙江临安)历9帝赵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12000-末4000万)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68K/年)元公元1206 –1368年建都大都(今北京)历9帝赵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7500-末8500万)官制:行省制明公元1368 –1644年建都北京(今北京)历16帝朱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6000-末12000万)官制:内阁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K/年)清公元1616–1911年建都北京(今北京)历12帝爱新觉罗姓封建君主制、半殖民地半封建(人口初14000-末40000万)官制:内阁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200K/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春秋地图及其说明
张书林编辑
1.全图
2.秦晋
3.郑宋卫
4.齐鲁
5.燕
6.吴楚越
春秋时期图说
周幽王被杀后太子继立,是为平王,在晋秦郑卫等诸侯护送下,前770年东迁洛邑;此后历史即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二期。
春秋本指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所载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近今史学界将此一时期上展起自平王东迁,下延止于敬王之末年,即前770至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皆作为“春秋”,本图亦以此为上下断限。
春秋时王室衰微,周天子但居共主之虚名,诸侯专政,齐、晋、秦、楚迭起称霸,继之以僻在东南之吴。
《史记》在《三代世表》下表列共和元年以后至敬王末年周王及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诸侯国,凡十四格,而以《十二诸侯年表》为名。
十二诸侯始为春秋中叶以前泛指诸主要诸侯之惯称,但计自鲁、至燕十二国,而后起之吴尚未计入。
十三国中,姬姓八国:鲁为武王弟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晋为武王子唐叔虞之后;卫为武王弟康叔封之后;蔡为武王弟叔度之后;曹为武王弟叔振铎之后;郑为厉王子友之后;燕为周同姓召公奭之后;吴为太王子仲雍之后。
异姓五国:齐为文王武王师太公吕尚之后,姜姓;宋为商纣庶兄微子启之后,子姓;陈为舜后胡公之后,妫姓;楚为蛮夷部落熊绎之后,芈姓;秦为西戎部落非子之后,嬴姓。
见于春秋时记载的大小诸侯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此外又有蛮夷戎狄部族三十余。
本图限于比例尺,未能全部画出。
国名除标注于国都符号旁外,大国在其疆域范围内另用隶体字标出。
诸国族曾经迁徙者,尽可能—一画出,用数字标注其先后次序。
大国注出其国都名,如晋之绛、新田,秦之西犬丘、平阳、雍,齐之临淄,鲁之曲阜,宋之商丘,郑之新郑,楚之郢、若,燕之蓟、临易,卫之沫、曹、楚丘、帝丘。
其时边远之夷狄东北有山戎、东胡、肃慎,西北有羌、林胡、楼烦,南有百濮、扬越,东有东莱、淮夷、东夷。
西与诸夏错处,中原者又有赤狄潞氏等种在太行山南段东西二麓,今山西、河南北境;白狄在今陕北;白狄别种鲜虞、肥鼓等在今河北中部,又有扬拒、泉皋、伊雒之戎、陆浑之戎处伊洛间,茅戎在今山西平陆,戎蛮在今河南临汝,皆因无法见图,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