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摘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语文课堂, 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

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将教材内容与视听媒介有效地结合起来, 令相对枯燥乏味的印刷文字内容能够多形态呈现, 为学生呈现更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更直观的形式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也能够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引言近几年, 信息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信息化時代已经到来。

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大面积应用在医疗、教育、经济、工业等诸多领域, 也成为基础学科教育指导的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丰富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为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基。

因此, 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途径非常必要。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整合识字就是系统练习汉字的读音、字形、含义基本要素的过程, 识字教学则是立足课堂组织学生探究生字的过程。

汉字的读音、字形、含义均具有一定规律, 集中体现在形声、象形、会意、指事等不同类型汉字构造中。

传统识字教学主要以教师领读 + 板书展示的方式开展, 无法脱离汉字枯燥、抽象的困局。

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小学生诸多形式刺激, 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通道赋予汉字声、像、图、文并茂的特点, 助力小学生信息汲取。

配合基于图像、声音、文字的常规指导活动, 可以搭建“有声有色”的识字情境, 降低小学生识字门槛, 提高小学生记忆质量。

比如, 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拍手歌》识字教学过程中, 针对“猛”“锦”几个字, 教师可以首先借助 Flash 动画出示两个生字读音以及部首“犭”“钅”的由来, 进而借助在线画图软件 ProcessOn 在短时间内绘制一只具有彩色花纹的鸡和一只体形健壮的狗。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案方法地创新研究》中期研究工作报告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案方法地创新研究》是我校行政办公会决定申报地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青年课题,在省电教馆领导和专家地关心、指导下,于2006年获准正式立项,现将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一、对前期主要工作地回顾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地管理网络与管理制度课题地正常与有效开展离不开课题地管理.正式实施时,学校建立了课题地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科室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收集各项资料.先后制订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2、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教科室通过专门地业务刊物或网络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地方式.认真阅读并撰写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并将此列入学期末地课题组评比内容.同时,加强校本教研地力度是我校本年度教案工作地重中之重,教科室将课题研究地开展情况明确列入了活动范围.另外,课题组还鼓励教师将自己地研究学习心得撰写为论文和案例,作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学习地同时,我们还注重实践地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地形式,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省电教馆组织地专家专题报告会,积极参加区电教科技中心组织地教研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展示一次我校课题研究情况.3、聘请专家定期到校指导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更好地成果,我校特聘省特级教师、市管专家涂宏国老师定期到校指导课题研究,涂老师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案一线听课,了解教案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案中存在地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促进老师们地教案水平、教案能力不断提高.涂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一起讨论课题研究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需要下功夫地地方,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4、明确“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产生思维地碰撞,在交流中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地思路、重点,从而确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地研究方向.开题伊始,在校长室、教科室和涂专家地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地共同讨论,我们制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地研究思路.“微观层面实践”是指课题研究以课堂教案为落脚点,扎根课堂,开展课堂教案中操作活动地实践和研究.“宏观层面提炼”是指将课堂教案中所获得地一些细小地案例、思考等进行整合,反复研讨,结合理论知识,加以提炼,从而生成操作地策略.随着课题研究工作地深入,我们也发现了研究思路地不足.“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不应该是隔裂地.通过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出地操作策略不是我们课题研究地结束,这些生成地策略应该再回过来指导我们地课堂教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再指导,如此形成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提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过程.5、及时提炼,加以推广课题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最终要形成有效操作地策略,从而提升课题研究地水平,放大研究地实际价值.经过近一年地地研究,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有效教案策略,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及时在课堂教案中加以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二、前期主要研究成果<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地是将最新、最前沿地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案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案整合地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地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地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地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地提升.<二)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案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进行了总结.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案地策略基础教育阶段地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地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地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案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案地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案提供更丰富地素材、更多地实现渠道和更有效地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地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案地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案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能力地培养首先是意识地培养,意识地培养离不开兴趣地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地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地注意,将他们地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地能力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地唯一标准不是知识地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地能力.语文教案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地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地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地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地能力.<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地需要,是素质教育地要求.在教案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地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地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案目标才是最根本地目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案不能只顾形式上地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案地需要,遵循语文学习地规律,选择相应地信息资料,采取相宜地策略,通过适当地途径,运用有效地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案地策略数学具有高度地抽象性、严密地逻辑性和应用地广泛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觉得有趣、有用,但又觉得很难.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数学学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善于观察、及时归纳;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自求自得;博约结合;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善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有:<1)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由传统教育地“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地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地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地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案方式在数学教案中虚拟生动逼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生活地体验,可以使抽象地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地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地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地问题简单化,为学生主体参与教案活动自主学习提供广阔地空间,促进教案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案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地变革,提高学生学习地层次和效率.<3)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再现数学知识地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地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不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4)合理利用CAI课件,突破教案难点突破难点地有效方法是变革教案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地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地多媒体教案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地形象化教案,取得传统教案方法无法取得地教案效果.<5)利用计算机地高性能,突破繁点繁点是指传统方式下费时费力地教案部分,如复杂图形地绘制、繁琐地计算、冗长地板书,计算机地高性能具体指其强大地计算功能、作图功能、动画功能等,可以把教师从大量繁琐、重复、机械地劳动中解放出来.总之,信息技术地应用强以弥补传统教案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地不足,处理其他教案方法难以处理地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案效果,但信息技术环境下地小学数学教案并不排斥传统地教案手段,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地教案活动.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案形成有效教案策略地优势小学英语重在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地培养,教师在教案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地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地研究,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地小学英语教案形成有效教案策略具有很大优势.<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地学习兴趣.传统教案中虽然有录音机地应用,但作用较为单一,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地英语教案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地,有动态地,有分散地,有合成地,有视觉地,有听觉地,更能提高学生地学习兴趣.<2)提供生动、直观、形象、新颖地英语信息.信息技术环境下地英语教案情境丰富,把生活地实景搬到课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3)增大英语教案容量,优化教案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地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能在有限地40分钟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省教师书写时间,呈现更多地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开阔了学生地视野.<4)开拓获取信息地途径,提高英语教案效率.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案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从而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新地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5、提供英语交互性、个性化地训练方式.计算机具有强大地交互功能,可使教师设计全新交互性、个性化地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在更真实地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地口语交际能力.<6)促进英语学习方式地变革.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地条件,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育者地教育理念和教案模式,进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地转变.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根据各学科地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地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各学科教案方式和学习方式地改革,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度地提高,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地过程中,培养学生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三、研究思考1、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教案较之传统环境下地教案教案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案中直观教具地应用.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案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案方法.3、教师地研究具有草根性,但如果不能用理论加以阐释与系统化,研究地价值就会打折扣.四、下阶段研究计划下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进行相关具体研究.继续做好原始资料地积累和提炼分析工作,重在实践基础上地理性思考,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地有效教案策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具体工作为: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更多形式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地校本学习、研究活动.2.积极创设有利时机,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丰富教师学习活动氛围,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内涵地有利提升,使教师充分课题研究带来地快乐.4.利用学校各种学习研究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方面地理论文章,并进行探讨与交流;鼓励教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大家在自学与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5.加强课题研究地规范管理,要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进一步明晰本课题地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明确每阶段地研究工作重点.课题组教师要认真实施课题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教科室要进一步重视课题研究地全程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课题地主体管理、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确保课题实施质量,提高课题研究地水平.。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

而信息技术不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

因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完全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新时代价值观念,符合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所具有的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交互性好的特点,重点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统一关系,重视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协调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来组织教学活动。

使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参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努力追求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科学、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法: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实验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验意义。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搞好阶段性的评估,定期开展学生问卷评测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对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等。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江苏省邗江中学【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合本校“道德课堂”课题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读、思、议、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同时,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拟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改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作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2009年5月通过中期评估。

本课题组立足于信息技术环境与创新,结合我校“道德课堂”的深入研究,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基本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江苏省邗江中学“读、思、议、论”的“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创新思维,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目前尽管也有学校积极投入这种探索,但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近几年来,我校在宽带网、校园网、多媒体机房、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

同时,积极建设学生资源室,以网络为依托,拓展学生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攘。

(一)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明确了向课堂要效益的思路。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1.引言自2008年4月起,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为期2年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甘教规办[2008]年04号)的教学实验。

我们的研究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农远项目资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

2.课题背景及理论依据2.1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此背景下,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被确立为省级规划重点课题。

这对于推动我省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理论依据新课程强调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它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新模式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举措。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概况《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是我校2006年6月申请,该课题于同年12月被立项,为国家“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子课题,课题立项编号:教电馆研06711187-178号。

(一)课题目标1、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2、培育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他们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有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功能和教育质量,从而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创建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3、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全面开展课改实验,获得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版课题相关论文及专着(二)课题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摸索出先进的符合时代变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二、课题研究主要进展(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高质量完成1、完善了软硬件设施我校于2002年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

现有网络教室一个,网线均接入各班级。

学校电子图书室藏有课例、教辅等资料500余片。

2、组织了求实的教科研队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有较为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同时课题组人员担任不同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建立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所以制定好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是顺利开展课堂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应用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一.课题概况(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1)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2)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力.(3)通过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把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使媒体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身潜能的工具.(4)在恰当的时候,找到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措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或校园网络与小学学科的最佳整合.(二)课题周期与实施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9月)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子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方案).(负责人:张济友)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1.根据课题2013-2014学年度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听取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4)学校积极组织课题成员林芸芳、李海星、杨玲花、王凤参加2013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教学交流会,及时选派课题组成员参加永安市语文教学研讨会,听取福建省厦门市专家在永安开设的教学讲座.(5)与兄弟学校共同引进“小学教学资源网”,更有效地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负责人:张济友、林芸芳、朱丽英)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2.总结本课题研究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交流情况,汇总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负责人:张济友)(三)问题的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本校而言,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关于到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校校园网已建成,学校联接“信息高速公路”,并实现了“班班通”,基本达到了《福建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施(示范)学校硬件配置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加强管理、优化手段、提高质量,即落实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深化素质教育上.因此,本实验是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的研究,能带动学科教学.(四)问题的背景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可能、成为必然.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重新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此意义下,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势必成为最佳途径,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其学习潜能得到激发.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五)研究现状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应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主要目标.为此,人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计算机操作学习,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小学阶段把计算机学习当成普通文化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还较早开发了适合各种教学或与各科教学相关联的教学软件,它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国外重视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小学教育,重视让儿童自主的人机互动学习,制作生动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育中,成为为儿童少年开发潜能,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手段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把各种教育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最优组合,可以使课程实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人们意识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它与任何教学改革一样,关键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多媒体技术环境、网络环境下学生、教师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三个教学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的问题,这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得成功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学会建立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趋势之一.(六)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研究目标:通过实践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为主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模式,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整合、设计教育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开发、管理学校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与学的评价.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直观、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七)研究方法(1)调查法:调查本校各班应用现代技术的现状,适当组织问卷调查.(2)分析法:按实验要点、内容,作好科学分析.如:分析现代技术手段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影响,可按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3)其它:实验中可相机运用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等.(八)研究对象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九)研究组织机构1.总负责人:张济友2.具体负责:语文学科教育:林芸芳、朱丽英3.理论指导、材料整理:林芸芳、朱丽英4.后勤保障:李海星、刘文花、王凤、杨玲花6.信息技术指导:张济友(十)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在2013-2014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1)2013年9月份,做好《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开题工作,做实验实施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本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缺点及对策研究.(2)2013年10月份,结合教学实验,讨论开展教师有关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工作.(3)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份,结合教学实验,在全体中青年教师中开展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培训.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教学方式的有效改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相关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使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点极主动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步感受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魅力.第一,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有效应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教学《走进音响世界》课例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把每堂课呈现出来,课前先倾听大自然的音乐,优美的旋律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然后让学生介绍大自然的声音,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我口说我心,教师借机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体会小作者语言之精妙,习作的表达很容易就水到渠成.第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就显而易见.第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第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三.阶段成果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争光添彩,张济友老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使用的有效策略》2014年1月发表在《新教师》,《课题研究应做到人文与实效相结合》2013年11月发表在《新教师》,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1315/g4,《巧用阅读链接,激活阅读教学》2014年3月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1240/g4级专业刊物发表交流,阶段性成果共有10篇论文,6篇在永安市语文年会汇编,荣获好评.课题组成员王凤老师2013年11月在永安市阅读教学比武获全市一等奖,林芸芳、朱丽英老师的课例教学在永安市语文教学论坛中深受好评,张济友、李海星老师在永安市送教送培下乡中教学课例给区域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刘文花、杨玲花老师把学科的写字教学指导纳入教学常规中,指导的学生在永安市书法比赛和全国“邮储银行.海西杯”全国青少年产主题书画大赛多人荣获一、二、三等奖.本课题从开题以来,共收集博文91篇,其中参考文献7篇,个案研究19篇,活动通知8篇,案例分析10篇,课题申报表1篇,其它资料8篇,实施方案1篇,研究反思16篇,研讨活动10篇,经验总结10编,中期报告1篇.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设想存在问题:1.信息化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2.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还不够.3.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足,有的还有待开发使用.4.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5.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下阶段工作设想:1.积极配合教育局完成课题运作的科研网站工作平台(专题网站)的建设,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和交流,方便课题组成员更有效地进行整合研究.2.进一步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的实验研究.3.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素养和技能,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推动课题以良好的态势保持健康的发展.4.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焦点,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工作有机密切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5.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六.结束语我们相信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互相协作下,通过各实验教师的积极探索和教学实践,我们这一课题必将会硕果累累,必定会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永安市东门小学《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组二〇一四年六月十日。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期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期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期总结报告一、子课题的研究背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的整体改革。

现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

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

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

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网上资源丰富与学习者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知识获得的高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语教学的整合。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作用;借助课题的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构建出一种适用的、高效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期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期总结报告

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

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

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因特网——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

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五、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集体备课则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三、研究方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语文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的提出人类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崭新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在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到90年代中后期,国际教育界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第三个年度报告中,第一次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来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对整合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这就表明整合的内涵、实质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以外的都是环境,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幻灯、录音机等,通过讲授、板书、演示等来营造,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就能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在这一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但教师的地位不可取代。

在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五大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类是以直接知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三类是以情景渲染为主的教学方法,第四类是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后一类是对前四类教学方法的综合。

现代教学的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三维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要因人因生因时因材而制宜,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重情境的营造,忽视语言的运用与调节功能,重视人机互动,忽视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容量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但这些资源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用,不要强加给学生过多的不易接受的信息。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接着重点讨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和方法。

最后对创新教学模式进行评估与效果分析,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效。

展望未来,仍有许多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本研究对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创新、实施策略、评估、效果分析、成效、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语文教育的需求。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语文教育水平,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需求。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 6页)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 6页)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 6页)《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工作报告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我校行政办公会决定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青年课题,在省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于2006年获准正式立项,现将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对前期主要工作的回顾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网络与管理制度课题的正常与有效开展离不开课题的管理。

正式实施时,学校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

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科室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收集各项资料。

先后制订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2、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教科室通过专门的业务刊物或网络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认真阅读并撰写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并将此列入学期末的课题组评比内容。

同时,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是我校本年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科室将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明确列入了活动范围。

另外,课题组还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学习心得撰写为论文和案例,作为研究成果。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实践的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省电教馆组织的专家专题报告会,积极参加区电教科技中心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展示一次我校课题研究情况。

3、聘请专家定期到校指导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我校特聘省特级教师、市管专家涂宏国老师定期到校指导课题研究,涂老师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促进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涂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一起讨论课题研究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一、研究背景(见课题实施方案)二、理论依据及界定1、有关概念的界定。

①信息技术:课题申报时,我们结合实际,将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界定为:特指建立在校园网基础上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觉得起初的界定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当全校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后,我们将这一新技术与原有的信息技术环境相整合,将本课题的“信息技术”重新界定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

②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

在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已经用“课程目标”的概念代替了“教案目标”的概念。

与教案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呈现。

2、研究的理论假设。

通过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中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原来辅助教师教案的教案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认知工具,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案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使原本沉闷的充满师道尊严的课堂气氛变得民主、平等、和谐,从而最终高效地实现这三门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面积提高学科教案质量。

三、研究目标(见课题实施方案)四、研究内容:(一)构建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结构性、模块化资源研究。

1、基于校园网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2、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构建与研究。

(1)备课时预设的资源(2)上课时生成的资源(3)与公司合作开发的资源(二)采用资源性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的提出人类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崭新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在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到90年代中后期,国际教育界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第三个年度报告中,第一次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来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对整合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这就表明整合的内涵、实质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以外的都是环境,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幻灯、录音机等,通过讲授、板书、演示等来营造,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就能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在这一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但教师的地位不可取代。

在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五大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类是以直接知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三类是以情景渲染为主的教学方法,第四类是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后一类是对前四类教学方法的综合。

现代教学的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三维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要因人因生因时因材而制宜,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重情境的营造,忽视语言的运用与调节功能,重视人机互动,忽视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容量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但这些资源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用,不要强加给学生过多的不易接受的信息。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地组合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得以转变,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1、各学科课程标准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提到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人本主义理论。

海涅克认为,技术和人本主义可以以各种方式共存或各自独立存在,教学媒体能够有助于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为处于某种压力下,高度忧虑的学生容易出错,学习的效率也就比较低,如果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教学媒体进行相同序列的教学,就可能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

3、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是指运用媒体技术,传递、共享和反馈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般教学理论将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

现代教育传播活动认为,媒体是构成教学传播系统的必然要素之一,从而产生了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

4、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等,他们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

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5、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他们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间也会不断交换信息。

人总是以信息的追求者、传递者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6、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

(三)、有关概念界定信息技术从广义上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

从狭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是指与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执行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总称。

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

以信息技术为主或辅助手段构成的教学环境称为信息技术环境。

(四)、研究目标1、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构者,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2、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更全面、深入、准确理解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知识,研究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3、研究传统教学方法如何在新环境中进行重新整合;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5、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五)、研究内容1、建构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教具,而成为教学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能一起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过程,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

3、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研究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整合。

4、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程度。

5、信息技术环境下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三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共性规律,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六)、研究方法以“确定学科,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为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以教育实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前期和后期主要采用文献法为主,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规律,聘请大专院校和省、市、区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结合校本培训,通过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形成课题,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性教学,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二、前期研究工作2006年10月,该课题经中央电教馆审定同意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青年课题。

2007年11月我校又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湖北省电教馆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明确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然后按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分析等工作,每年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资料。

(一)规范课题研究过程1.完善课题网络。

本课题成立子课题组三个,子课题组长分别由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

规范课题操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通过课题研究,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着力点放在课堂,最后的落脚点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

2.强化课题管理。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研究,注重理性思考,及时总结,及时作好阶段成果汇报。

3.加强协作研讨。

学校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总结、部署研究工作。

各子课题组利用学习时间,采用各种形式,加强协作研讨。

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锤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作好成果汇报。

为使本课题研究顺利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校遵循教育科研的运行规律,运用科学的决策、有序的计划、良好的组织、足够的经费等基本条件,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地发挥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前期研究任务。

(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1.加强理论学习研讨。

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到校讲学或和外派学习,作为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了广大教师理论修养的提高。

2.构建各种交流平台。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学校努力构建各种交流平台:校优质课竞赛、区“四优”竞赛、省市区“五优”竞赛等。

(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1.立足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以课程改革实验为核心和重点,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现代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强化新课程标准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了新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课程实验研究活动。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分别修订了一系列课堂教学规范、细则和制度。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教师们在教育思想、教学行为、课堂驾驭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也不断进步。

3.积极开展教学研讨。

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

三、前期主要研究成果(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的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

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学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