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心理学中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
一、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基于某些特征或裙体而对个体进行评价或加以归类的心理倾向。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武断的,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对于他人的行为和特征产生了影响。
二、社会刻板印象的特点1. 主观性:社会刻板印象是个体或裙体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
2. 归纳性:社会刻板印象往往基于对某些特征或者外部标签的归类,把个体简单地归入某个类别,如性莂、种族、职业等。
3. 形成稳定性:社会刻板印象是经过长期形成和巩固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被改变。
4. 作用广泛性:社会刻板印象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
三、社会刻板印象的心理机制1. 简化认知: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处理复杂的社会信息,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简化的认知策略,把他人归类为某个类别,并据此作出判断。
2. 自我确认偏倚:人们在面对他人时,往往会通过验证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来确认自己的观点和认知,而忽视客观事实的影响。
3. 社会归因错误:当个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解释时,往往会出现归因错误,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所属的裙体或特征,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情境和内在动机。
四、社会刻板印象的心理效应1. 影响信息获取: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导致对信息的选择性接纳和变形解释。
2. 影响社会行为: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和行为方式,使得其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歧视、偏见等行为。
3. 影响自我认同:被社会刻板印象所影响的个体往往会内化这些印象,导致对自我认同的扭曲和困扰。
五、缓解社会刻板印象的途径1. 反思刻板印象:个体应该主动反思自己对他人的刻板印象,积极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他人。
2. 多元化交往:积极参与多元化的社会交往,接触不同裙体、文化的人裙,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和理解, 从而减少对他人过度的简单和片面的认知。
社会影响
从个体的表现确定其社会角色,从而推想其它品 质的认知。
3.人际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4.因果认知
对社会行为原因的认知。
5.自我认知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 的认知。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 先被反应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 用叫首因效应(或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叫近 因效应(或最近效应、最后印象)。
一、从众 动机
如何在阿希实验中进行改进,以便确认人们 的动机。 单独回答。 留给个人的私密性大,人们从众的可能小
一、从众 动机
示范与从众 淋浴间只有6%的学生节水,有一人示
范时49%的人,两人示范时67%的人做 到。
汽车广告单,在有示范时,7%的人扔 地上,无时37%扔地上。停车场,是完全 干净还是有一片碎纸更易使人扔。
以后还能见得着吗?
三 服从
Millgram电击实验:耶鲁大学科学家.表面 上是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错了就电击隔 壁的学生.到75伏时,开始呻吟.猜测4 %会在300时停止.实际上有.65%.
不因性格,人种.性别而有差异. 当他与其他两位公然反对实验者的教师在一
起时,完全服从下降到10%.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2.晕轮效应
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 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它一系列的有关特征, 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被认 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 象。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刻板印象
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 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论述如何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
论述如何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摘要:中国有句俗话,叫人靠衣装马靠鞍。
通过外在打扮可以为内在加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握手、第一次自我介绍等,我们都会在内心给他人打分,这种印象管理,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的进行,所以我们也会尽量给别人呈现一个美好的印象。
本文从介绍社会印象及其意义着手,结合现实生活诠释了影响社会印象的六大心理因素,点出了每个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讲述了社会印象的形成问题,并启迪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社会印象心理因素表现形态社会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个体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或几个个体眼中或心中的形象的复制,是社会上的一切东西在你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反映出来的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社会印象中,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取向,即总体感觉是好是坏,或者说是喜欢还是憎恶。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本的情感取向就给今后的判断定下了基调,而作为一种主观的形象复制,它很大程度要受到自己情感去想的影响。
1. 社会印象的概念及特点 1.1 社会印象的概念: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识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
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
社会印象一般地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
1.2 社会印象的特点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本质是对人的面貌和特点的概括反映。
社会印象具有三个特点:a 间接性。
社会印象以社会认知为基础,对社会认知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推断、概括和运用经验所进行的补充。
另外,印象一般是认知客体不在眼前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出现的客体形象。
社会心理学中积极和消极印象管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积极和消极印象管理的影响
积极和消极印象管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两种重要策略,它们可以影响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成功和幸福感。
积极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借助自己表现出来的积极特质、能力或优点,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它有助于个体塑造积极的形象,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社交场合中更易受到他人的欢迎和认可,减少负面情绪和自卑感。
消极印象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隐藏或掩饰自己的缺点或弱点,从而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尽管这种策略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批评和责备,但是长期下来会导致个体的压抑和疏离感,甚至引发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总的来说,在社交场合中,积极的印象管理是更优秀的策略,它能够给予个体更多的积极体验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但是,在处理重大决策等方面,消极印象管理策略也有其应用价值。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的致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大众心理学探究社会心理现象和大众思维方式的心理
大众心理学探究社会心理现象和大众思维方式的心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探究社会心理现象和大众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大众心理学对社会心理现象和大众思维方式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心理现象的解析社会心理现象是指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具有普遍性的心理表现。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从众行为、集体行为、社会认知等。
大众心理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揭示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1. 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行为或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意见。
这种行为在大众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它涉及到人的自我认同和外界的引导。
研究发现,个体倾向于遵循主流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
这种心理现象使得大众思维方式往往趋同,容易产生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见。
2. 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人群中的个体聚集在一起,通过协作或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在大众心理学中,研究集体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群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
例如,抗议示威、集体暴力等行为都是集体行为的例子。
这些行为往往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认同和群体心态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集体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群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上其他人、群体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和理解。
大众心理学研究了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例如,人们对他人的刻板印象、社会角色期望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社会认知还涉及到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接受和遵守程度。
通过研究社会认知,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如何理解并适应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心理现象如何塑造大众思维方式。
二、大众思维方式的心理特点大众思维方式指的是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
大众心理学对于研究大众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人物或权威机构时,更容易接受和相信他们的言论或观点。
这种心理现象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随权威,而不是进行独立思考。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印象应用视角理论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
印象应用视角理论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
印象应用视角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主要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形成和运用印象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通过观察和解释对方的行为、外貌和言语等信息,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具体而言,印象应用视角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印象形成: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观察和解释对方的行为和信息,逐渐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这些印象可能基于自己的直观经验、社会刻板印象、自我反应、社会比较等因素。
2. 印象管理:个体在交往中会尝试管理自己的印象,以使其符合自己的期望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这包括表扬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缺点、运用各种沟通策略等。
3. 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对别人的印象,这些印象经过了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当一个人的印象受到其他人的赞同和认同时,这个印象将更加稳定和持久。
4. 情境的影响:印象应用视角理论认为,情境对印象的形成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印象效果,而同一印象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应用效果。
总的来说,印象应用视角理论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印象形成和应用过程,帮助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信息,从而形成和运用印象的。
该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社会知觉是我们对他人行为、意图和性格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主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等领域的知识。
在本文中,将探讨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认知因素:1. 观察: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言等来获取信息。
观察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它提供了我们对他人的起点了解。
2. 首次印象:首次印象是指我们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形成的印象。
它受到外貌、言行举止、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并会对我们进一步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3. 期望: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假设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操作受到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二、情感因素:1. 情绪状态: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可能更倾向于对他人行为给予积极的解释。
2. 共情能力:共情是指我们能否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
共情能力对于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三、认知偏见:1. 一致性偏见: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寻找与我们已有认知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削弱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2.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我们错误地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他们个人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效应:1.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的预期和期望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
当我们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2. 群体刻板印象:群体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某一群体的普遍印象和对其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刻板化看法。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 自我确认偏见:我们往往更信任和接受与我们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信息。
个人观点和理解:社会知觉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建立对他人的认知框架。
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女性一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刻板印象和桎梏。
这些沉重的社会压力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外貌标准对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压力在社会的众多刻板印象中,外貌标准是最显著的之一。
女性被期望具备完美的外在表现,这包括苗条的身材、白皙的肌肤和艳丽的容颜。
然而,对外貌的过度追求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许多女性为了达到社会对美的标准,采取了极端的饮食控制、整容手术以及过度锻炼等不健康的行为。
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低下,甚至引发了进食障碍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二、家庭角色对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的限制传统的家庭角色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限制。
社会普遍期望女性在家庭中担当照顾子女和家务的角色,而忽视了女性在职业领域的发展。
这种偏见和期望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
许多女性不得不在家庭和职业之间进行权衡,产生了困惑和无助的情绪。
长期以来,女性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主性受到了压抑,心理健康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三、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女性经常遭受性别歧视。
无论是薪资待遇不公平、晋升机会受限,还是言语上的侮辱和性骚扰,这些都严重伤害了女性的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女性无法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和自主性,这导致了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
心理上的压力不仅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更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解决方案:为了减轻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大众对女性多样性的认知:社会应该摒弃对女性的单一标准,并理解每个女性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才能。
这需要教育机构、媒体以及家庭共同努力,让女性从小就受到多样性和平等的教育。
2. 建立女性的自尊和自信:鼓励女性参与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
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固定、片面且不准确的认知和观念。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基于人们对于某一社会群体的主观偏见和既有成见,在缺乏全面了解和客观认知的情况下形成。
1. 定义和特点社会刻板印象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们常常建立在人们对于特定群体的经验、媒体呈现、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下。
这些刻板印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刻板印象具有固定性。
一旦形成,人们很难轻易改变自己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看法。
这种固定性让刻板印象难以被消除或纠正。
第二,刻板印象是片面的。
它们仅仅依靠个体或一小部分群体的经验来一概而论整个群体,忽略了该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例如,某些人可能认为所有年轻人都不负责任,而忽略了许多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年轻人。
第三,刻板印象常常是不准确的。
它们往往是基于偏见、主观臆断或不完整的信息所建立的,与真实的事实或情况并不相符。
这种不准确性容易引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歧视行为。
2. 形成和影响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媒体的呈现对于塑造人们的刻板印象起着重要作用。
负面的媒体报道和刻板印象的扩散,会进一步强化某些群体的负面形象。
其次,社会文化传承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
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传递往往会引导人们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
例如,有些社会中对于特定职业的成见或性别的刻板印象是通过文化价值的传承而得以保留和强化的。
再次,个体的经验和观察也会对刻板印象产生影响。
人们在与特定群体的交往和接触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个体的行为或言论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最后,心理防御机制也可能促使人们形成刻板印象。
有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样化的个体,人们为了减少认知负荷和提高认知效率,会采用简化和归类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群体,从而形成刻板印象。
3. 影响和应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会对个体和社会造成多种负面影响。
首先,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的歧视行为。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特征:外表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影响:1,信息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合意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信息根底上评估联系在一起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认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积极地信息与消极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认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对待策略〕a,讨好技术。
b,自我宣传。
C,威慑。
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缺乏或防止使别人消极对待自己防御性策略〕:a,借口与辩白。
B,事先申明。
C.自我设障。
D,抱歉。
社会认知偏见偏见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信息来源为根底,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倾向,含有先入为主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历,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信息会留下深刻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拟固定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
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所作所为进展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行为: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所做的反应。
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都是文化,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的形式,也包括了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3、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典型的、稳定的反应模式(或行为方式)。
4、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二、填空1、社会行为具有(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有内因性又有外显形),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2、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和(人格)。
3、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
4、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结构特点,根据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我们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个体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环境)四个研究层次。
5、我国社会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三、判断题1、由于影响社会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社会心理往往无规律可寻。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3、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社会环境要大。
×4、社会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了“社会分析论”阶段,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心理学从定量实证转变为定性描述。
×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及其群体。
正常人及其群体是相对于非正常人(如生理缺陷、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人)而言的,是指具有健康的生理素质、健康人格和正常心态的人。
社会心理学内容要点
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由于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取向不太成型,因此社会心理学主要分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根据参与的程度,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
2、实验法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包括一般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调查研究法4、跨文化研究法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最为明显,这就是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对被试隐私的侵犯以及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a. 知情同意b. 风险最小c. “风险-获益分析”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实验者的倾向性和被试的倾向性。
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定义在最一般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男性在社会中也面临着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些刻板印象对男性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些影响的建议。
一、男性刻板印象的例子社会对男性存在着固定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通常涵盖了男性在外貌、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其中一些例子包括:1. 强壮的体格:社会广告和媒体常常将男性呈现为强壮、运动型的形象,这使得男性可能感到被强加了体格上的期待,从而增加对身材、肌肉强壮的追求和焦虑。
2. 抑制情感:男性被社会期望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流露出过多的情绪。
这导致男性可能在面对负面情绪时,难以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3. 成功和事业追求:社会普遍认为男性应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并给予他们更高的经济压力。
这可能导致男性过度工作、缺乏休息和时间管理的困扰,间接地造成心理压力和焦虑。
二、社会刻板印象对男性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些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可能对男性的心理健康产生如下影响:1. 自尊心受损:男性因为无法满足社会对体型、外貌等方面的期待,可能会感到自尊心受损,从而产生自卑感和抑郁。
2. 压力和焦虑:社会对男性在事业和经济方面的期待,会给男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男性出现长期的压力反应,甚至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症。
3. 情感表达困难:男性常常被社会期望要抑制自己的情感,不愿意流露出弱点和脆弱。
这让男性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可能引发情绪压抑和沮丧,甚至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
4. 人际关系挑战:男性因为社会对自身角色的期待,可能在人际关系中面临一些挑战。
他们可能会面临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缺乏沟通技巧等问题,从而导致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三、应对男性刻板印象的建议为了改善男性心理健康,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 提倡多样性:社会应该对男性具备不同的外貌、兴趣、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持包容态度,并鼓励男性积极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情感,从而打破刻板印象的束缚。
心理学中的常见偏见及其影响
心理学中的常见偏见及其影响引言:- 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受到偏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中的常见偏见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一、种族和文化偏见:- 种族主义和文化偏见是心理学中最常见的偏见之一- 具有不同肤色、种族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受到歧视和偏见- 影响:损害自尊心、增加社会距离、限制机会和资源分配二、性别偏见:- 性别偏见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女性在工作场所和家庭中面临不平等待遇- 影响:限制女性的职业发展、加剧性别歧视和暴力三、年龄偏见:- 年龄歧视是一种常见的偏见形式- 年轻人或老年人可能遭受不公平对待- 影响:限制就业机会、增加社会分离感和孤独感四、外貌偏见:- 外貌偏见是评价他人的外貌特征而产生的偏见-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更为明显- 影响:降低自尊心、导致身体形象焦虑和心理压力五、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指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偏见- 包括刻板印象、分组偏见等- 影响:影响对他人的评价和决策、增强偏见和歧视现象六、社会偏见:- 社会偏见是由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所导致的偏见- 如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等- 影响:加强社会分化、增加不平等和社会冲突七、政治偏见:- 政治偏见是在政治环境中存在的对不同政党、思想或立场的偏见- 导致对手盟友的偏见,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团结- 影响:刺激对立情绪、削弱社会凝聚力和合作结论:- 心理学中的偏见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努力认识和超越自身的偏见,推动一个更公正、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教育和宣传是减少偏见的重要途径,建立平等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网络时代的社会心理现象
网络时代的社会心理现象来源:通心网时间:2007-06-24 浏览: 62随着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数字化技术大量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利用电脑网络工作和学习的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电脑网络为主要交往形式的新的社会群体。
通过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一种未来的虚拟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正在开始建立。
由于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交往方式的独特性,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化网络对社会心理的演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印象的“错位“ 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知觉的结果形成一个个印象,即社会像,他人像,自我像。
但在网络社会中,往往会出现如下现象:在通过电脑交往的活动中,双方并不经过直接接触,而是通过BBS(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等形式来实现交流。
进入电脑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中,你可以以任何你所想像得到的身份参与社会交往,因此电脑网络中大多数人不是以其真实身份出现(基本上每个入网者都取得了虚拟身份),看似彬彬有礼的先生,很可能是“女扮男装“;心思细致的“佳人“,或许让你陷入认男为女的尴尬,其主要原因在于电脑网络中形成的认知表象完全取决于知觉对方的言语特征,而后依据社会常理进行判断,从而形成对方的“他人像“。
同时,由于交往双方不进行直接接触,所以,社会印象可能会产生错位,对同一个人的社会印象可能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网络社会中与你关系密切的朋友,也许就是现实生活中与你关系紧张的邻居。
这时,对你的邻居,这一社会生活中能够被切实感受到的个体,你对他的社会印象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为刻板印象--即是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和社会像,印象形成先入为主并难以改变。
你对邻居的好恶来自平时的成见。
其二为首次印象,你对你的邻居在电脑网络上的“存在体“之所以会产生好感,是因为你并不知道他(她)的真实身份,把他(她)当作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接触“了解他(她)的特点,从而产生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摘要:社会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个体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或几个个体眼中或心目中的形象的复制。
而在其中,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取向,即总体感觉是好还是坏,或者说是喜欢还是憎恶。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本的情感取向就给判断定下了基调,而作为一种主观的形象复制,它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己情感取向的影响。
关键字:社会印象心理因素
所谓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
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
社会印象一般的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
影响社会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是人产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语言、表情、姿态、身材、年龄以及服饰等方面对人的印象产生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四十五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产生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
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
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
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二、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较近的信息对印象发生的影响就称为近国效应,它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
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
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某人近期突然出现了异常言行,使别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致推翻了根据过去此人一贯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从而导致一定的偏见。
难怪有时候一句话会伤了多年的和气。
事实上,如果你能够把别人近期的异常表现视为以往的任何一件事,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都是毫无妨碍的,不会因近因效应而影响你的判断。
例如《风声》中的女主角(由周迅扮演),起初,花天酒地,为国名党做事,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到故事的最后才暴露了她是一个共产党员,让观众重新认识她,并产生了好的印象。
三、晕轮效应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所以就形象也称为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四、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类社会客体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看法。
以己夺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人们脑中的定型是各种各样的。
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对人的归类,对不同国家人的固定看法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五、心理定势
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对知觉对象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映。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比如相同地域,形成的相同风俗,相同领导形成的相同的理念。
疑人偷斧就是心理定势的例子,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
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
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
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
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依据的心理现象。
参考文献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