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血色黄昏——1994年“3.26”车祸记实

血色黄昏——1994年“3.26”车祸记实

血色黄昏——1994年“3.26”车祸记实
江俐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5(0)2
【摘要】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晚六点五十五分,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尚未褪尽,周末的钢城已沉浸在一片热闹欢快的氛围中。

十里钢城,电车、巴士、“的士”穿梭不已,自行车的铃口当声,汽车的喇叭声,小摊贩的叫卖声,时起时伏。

大大小小的百货店、食品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有谁能料想到,这将是一个血色黄昏。

一辆从任家路开往红钢城的武钢电车在“四中站”停下了,下来三、四个人,又挤上去十来个人,本来已满载乘客的车厢更挤了。

然而人们欢快的情绪并没因此受影响,仍有人在继续谈论足球赛事。

几名钢院的大学生正淡论着“学生”智力的高低,一听就明白这是去家教的“老师”……。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武钢;车祸;电车;大学生;手术室;百货店;抢救;自行车;足球赛;食品店
【作者】江俐
【作者单位】武钢三中高二(6)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4
【相关文献】
1.革命文化培育的“反革命分子”——《血色黄昏》或老鬼的局限性 [J], 陶东风
2.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以《黑骏马》、《血色黄昏》和《狼图腾》为例 [J], 高娇娇;海拉
3.从红色理想到血色浪漫──论老鬼《血色黄昏》 [J], 王晓渔
4.由《血色黄昏》反思知青的生存状态 [J], 李檄
5.由《血色黄昏》反思知青的生存状态 [J], 李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研究述评

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研究述评

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研究述评第一部分: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内蒙古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东北地区,西连新疆,北濒俄罗斯和蒙古国,南接河北、山西、辽宁和吉林,是中国国土面积第三大的行政区。

其地理环境多样,包括草原、沙漠、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

境内动植物资源也丰富,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

内蒙古的草原景色宽广壮丽,被誉为“天堂草原”。

而阿拉善盟的沙漠景观也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这些自然景观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成为了众多作家笔下的主题和背景。

第二部分: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作品概述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作家的创作。

关于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的作品较为丰富,如巴雅尔图的《白恶》、阿尔德斯·黑利的《边城》等。

这些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一些作家也将目光聚焦在沙漠生态环境上,如阿拉善盟的砂砾飞扬和荒凉寂寥,成为了一些作品的重要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态文化。

也述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回应。

这些作品由于其叙事的魅力和深刻的主题,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生态小说也是对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反思,展现了作家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和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画卷。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的形式,传递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

总结: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感人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为现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作品也是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珍惜生态资源,共同构建美丽家园。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作家将目光聚焦在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上,为生态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作家报告文学创作研究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作家报告文学创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9-11-29[作者简介]李㊀娜(1996-)ꎬ女ꎬ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在读研究生ꎮ新时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作家报告文学创作研究李㊀娜(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㊀㊀[摘㊀要]新时期以来ꎬ众多蒙古族作家对内蒙古的各方面进行了文学性的报道ꎮ然迄今为止ꎬ对于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进行研究的文献为零ꎬ为弥补这一学术上的空白ꎬ本文以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为文本ꎬ通过研究具体作家及其作品来剖析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在选取报告文学题材上的特性ꎬ进一步阐发内蒙古报告文学所折射出的内蒙古文化生态ꎻ最后ꎬ笔者通过对影响内蒙古报告文学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概括ꎬ从而得出研究内蒙古报告文学创作对于研究内蒙古地域乃至整体文化生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ꎮ[关键词]内蒙古报告文学㊀新时期㊀蒙古族作家㊀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20)01-0038-05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20.01.008㊀㊀新时期内蒙古报告文学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阶段到90年代后期的辉煌阶段这一过程ꎬ从90年代至今ꎬ内蒙古的报告文学无论在创作主体还是创作题材方面都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ꎮ从纵向上来说ꎬ新时期以来的内蒙古报告文学受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ꎬ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ꎬ从横向上来说ꎬ新时期内蒙古报告文学自身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ꎬ又有其独特之处ꎮ一㊁新时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作家报告文学的创作方向㊀㊀进入新时期ꎬ内蒙古蒙古族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较之 文革 时期ꎬ呈现出多元化特征ꎬ表现在:(一)书写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ꎬ文化一体化的局面开始解冻ꎬ众多知识分子开始从寂寂无声的沉默中爆发ꎬ顺应时代潮流ꎬ高唱改革之歌ꎮ此时的内蒙古蒙古族报告文学作家也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内蒙古这片土地上个人㊁集体顺着潮流发展的历史风云ꎮ作为新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主旋律ꎬ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空前飞跃ꎬ还拓宽了作家们的艺术视野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ꎮ为了给新社会传递正能量ꎬ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ꎬ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极力报告那些改革浪潮中的先进人物与重要事件ꎮ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企业改革ꎬ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向世界宣战 仕奇现象 及其引发的民族品牌意识»(奥奇)ꎬ它主要讲述的是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在市场经济冲击的严峻挑战下ꎬ顺应时代潮流ꎬ力求改革创新ꎬ通过多方努力最终获得 重生 的传奇ꎮ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通过与香港青松制衣有限公司合作ꎬ以生产高品质西装品牌为目标ꎬ成功进行了企业转型ꎮ第二毛纺织厂的改革是通过注册 仕奇 商标ꎬ向国外学习优83质技术ꎬ提高西装质量㊁改革企业用人制度等创新措施下实现的ꎮ仕奇以民族品牌向世界宣战更展示了不畏竞争㊁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ꎮ这一品牌的改革发展之路也表明开放是必然趋势ꎬ在外国品牌大量涌入中国的时代境况下ꎬ我们不要关闭国门ꎬ搞市场保护主义ꎬ要顺应潮流ꎬ迎难而上ꎮ农村改革同样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战场ꎬ在内蒙古报告文学中更多地体现在牧区改革上ꎮ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巴尔虎草原上的合作社»«阳光下的新巴尔虎人»(布仁巴雅尔)ꎬ它们都讲述农民如何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奔小康的真实故事ꎬ记录了牧区艰难的改革进程ꎮ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ꎬ并没有让人们实现家家住楼房ꎬ户户通电话的幸福生活ꎮ新时期以来ꎬ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ꎬ为了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而产生了新型合作社ꎮ这种新型合作社是一个科学组织生产ꎬ公司形式运作㊁民主管理监督的新型合作组织ꎮ农牧民在这个合作社下各司其职ꎬ既体现生态保护的理念ꎬ又得到了经济上的保障ꎬ可谓是一举两得ꎮ新巴尔虎人不仅创立新的合作形式ꎬ他们还坚定地保护草原生态ꎬ通过旗委领导与农牧民的密切配合ꎬ确立了 好字优先ꎬ好为基础ꎬ好中求快ꎬ快中求好ꎬ又好又快 [7]P827的发展方针ꎬ使新巴尔虎人真正生活在了阳光下ꎮ«腾飞吧ꎬ锡林郭勒»(乌斯日古楞)主要写锡林郭勒在改革开放后畜牧业的飞跃发展ꎬ尤其在1989年出现了草原牲畜突破一千万大关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丰收喜讯ꎮ(二)对故乡风情和先进人物事迹的礼赞报告文学作家们关注人性的美好ꎬ热情讴歌那些有着美好品格㊁吃苦耐劳㊁无私奉献的人们ꎬ使得内蒙古报告文学流露着明朗的希望ꎬ具有一定的审美性ꎮ新时期以来ꎬ蒙古族作家们的报告文学作品ꎬ使我们了解到即使处于不同岗位ꎬ有着不同的生活境况和工作性质ꎬ先进人物辛勤劳作㊁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相同的ꎮ«阳光下的 阿尔山 »(乌 斯日古楞)是作者的回忆性文章ꎬ在这篇文章里他讲了阿尔山博学多识㊁治病救人的喇嘛大夫敖日布ꎬ像佛一样的好心人外祖母ꎬ还有上等户羊倌杨哥的故事ꎮ通过阿尔山这些人物的经历和他们身上的精神ꎬ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阿尔山传奇ꎬ这种传奇所带有的纯净人性深深地感动着读者ꎬ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ꎮ«本色»(乌 斯日古楞)讲述了曾是将军之子的廷 巴特尔在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ꎬ后自动放弃回到呼市的机会ꎬ选择待在洪格尔高勒苏木ꎬ带领这里的牧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ꎮ在洪格尔高勒苏木生活期间ꎬ他不仅放弃了城里优渥的生活条件ꎬ还放弃了自己的城市户口ꎬ选择当一名牧民ꎮ他以艰苦奋斗㊁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本色ꎬ塑造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ꎻ«中国院士 旭日干»(策 阿拉达尔图)ꎬ主要讲述旭日干远赴日本求学ꎬ经历常人不曾有的磨难ꎬ最终研究成功世界第一例 试管羔羊 的传奇经历ꎬ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内蒙古创造了奇迹ꎬ也为祖国带来了荣耀ꎬ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ꎮ(三)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忧思与治理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ꎬ更有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ꎮ在中国展开市场化经济社会变革的同时ꎬ人们加大了对自然的攫取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ꎮ内蒙古地处非季风区ꎬ降水量少ꎬ干旱而多风沙ꎬ极易风化成沙的土质更是经不起滥砍乱挖ꎬ恶劣而脆弱的生态环境ꎬ一经破坏便很难恢复ꎮ对于内蒙古来说ꎬ生态治理早就成了重中之重ꎬ但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恶化程度ꎬ曾经的科尔沁草原成了 八百里瀚海 ꎬ鄂尔多斯草原的荒漠化ꎬ锡林郭勒草原以及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退化等一系列问题ꎬ在这个时期更加严重ꎮ内蒙古报告文学家本着关注问题㊁批判问题的报告本质相继对内蒙古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文学性的揭露ꎬ以此达到生态警示的作用ꎬ呼吁人们保护自然ꎬ热爱自然ꎮ因此生态问题也重新成为报告文学家们创作的主题ꎮ«科尔沁沙地绿色启示录»«科尔沁沙地启示录»这两篇都是郭雪波创作ꎬ他在文中都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治沙过程ꎬ其中的艰难跃然纸上ꎮ两篇文章都表现出作者的生态忧思:在生态脆弱且贫困的地带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ꎬ我们在一味地求发展时ꎬ是否应该注重环境保护ꎬ最终走新型企业之路ꎬ获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ꎮ进入新世纪之后ꎬ生态治理经过前期的努力获得了成效ꎬ肖亦农的«寻找毛乌素 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写了毛乌素沙漠在鄂尔多斯人的共同治理下消失不见的传奇ꎬ可以说ꎬ肖亦农谱写了一首赞歌ꎬ一首治理生态的赞歌ꎮ93(四)写不忘初心ꎬ坚守本真的优良品质自新时期始ꎬ作家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ꎬ内蒙古的蒙古族作家也写了一批不忘初心ꎬ执着为理想奋斗的故事ꎮ«四胡之神»(乌云)ꎬ主要写吴玉龙与四胡艺术的不解之缘ꎬ作品主旨在于: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大众索得什么ꎬ而在于为社会大众㊁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什么ꎮ [8]P966«隐形的栋梁»(宝罗尔)ꎬ讲述教练员阿拉木斯顶住层层压力培养马拉松冠军马丽琴的故事ꎬ教练员一直秉持着自己做人的原则: 社会在矛盾中存在ꎬ事业在竞争中发展ꎬ人在苦难中学会坚强ꎮ [8]P951«星的天空 我的父亲敖德斯尔»(萨仁托娅)主要讲述敖德斯尔的高贵品格ꎻ«铸就文化魂»(宝罗尔)主要写新巴尔虎右旗文化活动的开展ꎬ这里的人痴爱艺术ꎬ无论是«牧歌»的传承还是新形式的 新巴尔虎右旗长调协会 的成立ꎬ都表明着新巴尔虎人坚持了: 围绕发展抓党建ꎬ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ꎮ [9]P1160ꎮ二㊁影响新时期内蒙古报告文学的三大因素新时期以来ꎬ报告文学作者们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ꎬ内蒙古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此时期对应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发展演变㊁与它们独特的地质地形㊁风土人情有关ꎮ新时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作家的报告文学中也透露了内蒙古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生态ꎮ(一)政治政策引导下的内蒙古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所具有的新闻性㊁非虚构性等特征即决定了它对社会政治文化的敏感性ꎮ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开始告别文学工具论的文化谬论ꎬ随着思想的解放ꎬ文艺界逐渐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ꎮ自1979年10月30日ꎬ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做了«祝词»ꎬ在«祝词»中ꎬ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成绩作了基本估价ꎬ而且明确了: 党对文艺工作者的领导ꎬ不是强制性地发布号令ꎬ也不是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㊁具体的㊁直接的政治任务ꎮ [1]p567这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了内蒙古报告文学家们开始打破以往一体化的坚冰ꎬ开始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反思过去ꎮ但新时期以来ꎬ尽管确立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ꎬ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方针政策ꎬ然而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可以完全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ꎮ它们依然在主流意识的影响下创作ꎬ这也导致了内蒙古报告文学歌颂大于批判ꎬ而失去了报告文学的批判本质ꎮ因为 文革 刚刚过去ꎬ政治的坚冰并未完全融化ꎬ知识分子们对未来的发展依然心有余悸ꎬ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ꎮ他们不敢犀利地批判ꎬ只是一味地歌颂㊁赞扬ꎬ这也导致了报告文学题材的单一化㊁概念化ꎬ体裁的雷同化㊁模式化ꎮ即使涉及批判与反思ꎬ也依然是将目光放在非政治性上ꎬ如内蒙古报告文学家们所写的内蒙古生态报告文学和歌颂知识分子的题材ꎮ对于蒙古族作家来说ꎬ他们反思的点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方面:«科尔沁沙地绿色启示录»(郭雪波)㊁«科尔沁沙地启示录»等都是在反思人们对于生态的破坏和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ꎮ草原生态的破坏ꎬ对蒙古族人来说不仅是生存环境的威胁ꎬ精神世界也势必受到冲击ꎮ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重压下ꎬ以郭雪波为代表的一些作家ꎬ开始关注和反思ꎬ也由他们的反思主题ꎬ带给人们一种启蒙性的认识ꎬ经济发展不能以毁坏生态为代价ꎬ人们也开始寻求更好更和谐的发展方式ꎮ蒙古族生态报告文学家们虽然恢复了反思的文学使命ꎬ但他们的反思还停留在生态问题上ꎬ并未大胆地涉及政治敏感性问题ꎬ由此也可看出ꎬ此时期的创作者们还处在试探创作阶段ꎮ本时期ꎬ 歌颂老一代 题材也成为内蒙古报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ꎮ«良心»(布仁巴雅尔)㊁«本色»(乌 斯日古楞)㊁«中国院士 旭日干»(策阿拉达尔图)㊁«星的天空 我的父亲敖德斯尔»(萨仁托娅)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知识分子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ꎬ表现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而艰苦奋斗的精神ꎮ(二)经济政策影响下的内蒙古报告文学鉴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道理ꎬ就可得出ꎬ对于报告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内蒙古的经济政策措施ꎮ新时期以来ꎬ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整体生存状态ꎬ内蒙古传统的自然经济㊁产品经济利润低㊁风险高ꎬ而新型的商品经济则更多的拓宽了内蒙古人民的收入来源ꎬ也调整改善了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ꎮ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内蒙古地区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ꎮ邓小平04于1988年提出了 两个大局 战略构想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ꎮ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ꎬ内蒙古属于西部内陆地区ꎬ交通不便ꎮ其次ꎬ从经济发展状况看ꎬ内蒙古生产能力较低ꎬ传统型经济占主体ꎬ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较差ꎮ而 两个大局 战略构想ꎬ其意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ꎬ再让所有人都富起来ꎮ通过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ꎬ让沿海地区帮扶西部地区发展ꎬ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ꎬ这就在经济政策上帮助了西部经济的发展ꎬ而同处西部地区的内蒙古ꎬ经济发展势必飞跃ꎮ新时期以来ꎬ内蒙古地区新型合作社的成立㊁畜牧业的发展㊁重点工程的建设取得十足的进展ꎬ报告文学及时跟踪报道发展现状ꎬ为人们了解内蒙古经济状况提供一定依据ꎮ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新巴尔虎草原上的合作社»«腾飞吧ꎬ锡林郭勒»等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ꎬ 改革 二字已经深入人心ꎬ越来越多的人为改革而奉献自己ꎮ«本色»(乌 斯日古楞)弘扬了以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精神ꎻ«中科院士 旭日干»塑造了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闯将旭日干形象ꎻ«向世界宣战 仕奇现象及其引发的民族品牌意识 »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紧跟时代潮流ꎬ勇于创新ꎬ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ꎮ而这些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又反过来促进更宽更广更深的社会改革ꎮ除此之外ꎬ作为改革的第二大主场ꎬ农村里的新人新事也得到了及时地报告ꎬ对于农村里的新人新事的描写更多表现在农民们的精神需求上ꎮ如:«阳光下的新巴尔虎人»«阳光下的阿尔山»«隐形的栋梁»(宝罗尔)等ꎮ这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发展较为迅速ꎬ不仅得益于经济发展状态良好ꎬ使得人民生活极大改善ꎬ更有赖于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ꎮ报告文学作家们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契机ꎬ从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教科卫体等事业中的先进人物形象的描写ꎮ内蒙古的蒙古族报告文学作家们通过描写改革开放以来草原上经济体制的变化及草原经济腾飞等事实ꎬ让人们从身边的经济变化中揣摩到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相应的经济政策ꎬ从而更好地改变传统的经济观念以配合国家的经济政策ꎮ这也就有了报告文学中那些敢于放开手㊁迈开脚大干一场的先进人物ꎬ也才有了锡林郭勒的腾飞ꎬ内蒙古 仕奇 敢于向世界宣战的底气ꎮ因此ꎬ新时期以来的内蒙古的报告文学创作ꎬ绝对离不开经济政策这一因素ꎮ(三)地域文化渗透下的内蒙古报告文学«草原文学论稿»中对内蒙古草原文学这样定义: 内蒙古草原文学指的是凡是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内蒙古草原之美和草原人民之美的文学作品ꎮ [3]P200内蒙古报告文学也当属于草原文学下的分支ꎮ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ꎬ有草原也有戈壁沙漠ꎮ有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ꎬ也有如今干旱贫瘠的鄂尔多斯草原ꎬ亦有只适合蓄养骆驼的沙漠绵延起伏的阿拉善草原ꎮ独特的地理位置ꎬ地形条件ꎬ造就了内蒙古草原文学的独特风貌ꎬ报告文学在这样独特的地域条件下也焕发着独有的生机ꎮ内蒙古草原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ꎬ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作品ꎬ如玛拉沁夫㊁纳 赛音朝克图㊁端木蕻良等ꎬ他们的作品大都围绕草原的风俗民情㊁历史与现状等展开ꎮ 文化大革命 期间ꎬ内蒙古草原文学处于停滞状态ꎮ新时期以来ꎬ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ꎬ使得内蒙古草原文学重新注入了活力ꎬ这一时期除了老作家辛勤创作外ꎬ也出现了一批新作家ꎬ如:郭雪波㊁阿云嘎㊁满都麦等ꎮ这些作家都继承和发展了前辈们的创作经验ꎬ但是也开始关注草原现状ꎬ关注生态成为更多作家创作的主题ꎮ报告文学作家们则在创作中更多地倾向于将内蒙古独特的地域风情与人文内涵所表现出来ꎬ而他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描写草原上的人㊁事㊁物ꎬ来勾勒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ꎮ综观新时期内蒙古报告文学的题材与创作主体特点ꎬ结合影响报告文学发展的因素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其一ꎬ蒙古族作家在创作中大都离不开草原的描写ꎮ其二ꎬ这些作家在创作中侧重多角度㊁多方面的表现ꎮ其三作者们更多倾注了忧患意识与理性精神ꎮ内蒙古作为西部地区的一部分ꎬ研究文化生态视域下内蒙古的报告文学ꎬ对于我们研究整个西部地区的报告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ꎮ14«科尔沁沙地启示录»2000雪波㊁文环㊁大军«良心»2008布仁巴雅尔«隐性的栋梁»1997宝罗尔(蒙古族)«四胡之神»1986乌云(蒙古族)«腾飞吧ꎬ锡林郭勒»1990乌 斯日古楞«科尔沁沙地绿色启示录»90年代郭雪波«星的天空 我的父亲敖德斯尔»当代萨仁托娅«向世界宣战 仕奇现象及其引发的民族品牌意识 »1995奥奇«中科院士 旭日干»1986策 阿拉达尔图«阳光下的新巴尔虎人»2011布仁巴雅尔«巴尔虎草原上的合作社»2015布仁巴雅尔«本色»当代乌 斯日古楞«阳光下的阿尔山»当代乌 斯日古楞«铸就文化魂»当代宝罗尔[参考文献][1]朱㊀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7.5.[2]茅㊀盾.关于报告文学[A].中流[J].1973ꎬ(11).[3]徐文海.草原文学论稿[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2. [4]丁晓原.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ꎬ2001. [5]冯㊀欣ꎬ马爱玲.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宁夏报告文学 以«朔方»刊载的作品为例[J].朔方ꎬ2012ꎬ(4):5.[6]冯㊀欣ꎬ赵㊀团.文化生态视域下西部报告文学的流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1ꎬ(11):20.[7]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ꎬ2013.12.[8]中国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 报告文学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ꎬ2009.12.[9]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粹 蒙古族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ꎬ2013.12.[责任编辑:王雪炎](上接第37页)上述四首诗中的女子均为诸侯夫人ꎬ她们或思归而不得ꎬ或遣归后念子欲前往而不得ꎮ她们不得成行的原因均是礼仪的制约ꎮ可见ꎬ礼仪规范在上流社会生活中也起着支配作用ꎬ他们以礼仪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情欲和行为ꎬ当情欲与礼仪相冲突时ꎬ情欲皈依于礼仪ꎮ若违背礼仪ꎬ则为人所不齿ꎮ«齐风 敝笱»就是齐人而作ꎬ用来讥刺文姜不顾礼仪ꎬ归省淫乱ꎮ 敝笱在梁ꎬ其鱼鲂鳏ꎮ齐子归止ꎬ其从如云ꎮ 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ꎬ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ꎮ综上所述ꎬ透过«诗经 国风»中的女子怀 归 情思ꎬ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ꎬ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ꎬ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ꎮ这一时代特点与史料记载是吻合的ꎮ周王朝自周公 制礼作乐 ꎬ礼乐文化逐渐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ꎬ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ꎬ统治阶级用礼乐教化人ꎬ规范人的行为ꎬ让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ꎮ明白了礼仪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ꎬ就不难理解«诗经» 发乎情ꎬ止乎礼 的抒情特点了ꎬ后人或评价 «国风»好色而不淫ꎬ«小雅»怨诽而不乱 (刘安«离骚传»)[9]P2ꎬ或赞美«诗经»的中正平和之美ꎬ应该说ꎬ礼乐文化为«诗经»抒情特点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ꎬ只有在礼乐社会ꎬ才有可能产生«诗经» 发乎情ꎬ止乎礼 的抒情特点ꎮ[参考文献][1]朱㊀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8.[2]阮㊀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8.[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7.[4]潘啸龙.古诗文辞赋品论[M].安徽:黄山书社ꎬ2010.[5]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3. [6]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3.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0.[8]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7.[9]李㊀诚ꎬ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ꎬ2003.[责任编辑:王雪炎]24。

张承志小说的草原民俗叙事(下)——以《青草》为例

张承志小说的草原民俗叙事(下)——以《青草》为例
深厚的文化内涵。蒙古女人的刺绣 技 术,不 仅 可 以 获 得 草 原
社会的尊重,也被 视 为 家 庭 和 社 会 的 责 任,是 传 统 民 间 文 化
的传承者。蒙古刺绣的图案和纹样,也 表 达 着 这 个 民 族 对 传
统文化的态度、对祖先的崇拜、宗教的虔诚和对自然的热爱。
“一个民 族 的 刺 绣 图 案,能 够 反 映 出 这 个 民 族 的 历 史。
人与自然 的 关 系、民 俗 特 征、审 美 旨 趣 等。与 民 歌 一 样,蒙 古
刺绣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叙事视野。
《青草》中,索米亚让弟弟巴特 尔 送 给 即 将 返 城 的 知 青 杨
[文章编号]
1672-8610(
2016)
07-0039-02
平一个“五彩鲜艳 ”的 荷 包。 用 的 是 “好 勒 该 ”贴 边,“好 勒 该
花绣是蒙古族妇女的 骄 傲 ”。 蒙 古 族 的 传 统 中,女 孩 的 刺 绣
是从小就学习的一项生存基本技能,母 亲 熟 练 的 刺 绣 技 术 就
是女儿最好的老 师,女 孩 把 绣 好 的 荷 包 送 给 意 中 人,这 种 最
初用来装烟丝用 的 物 件,后 来 成 为 一 种 传 情 的 装 饰 品,成 为
的方式让杨平深 刻 体 会 到 索 米 亚 的 “纯 洁 ”。 这 种 对 知 青 和
当地青年的爱情叙事是当时知青情 感 的 一 个 缩 影,荷 包 是 信
物,更是具有情感指向和文化意 蕴 的 媒 介。 花 绣 叙 事 作 为 民
族基因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 和 民 俗 特 征 的 视 野,也 为
定情物。但是在蒙古族传统礼教 和 包 办 婚 姻 的 双 重 压 力 下,
荷包这种两情相悦的爱情信物往往 与 爱 情 悲 剧 联 系 在 一 起,

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以《黑骏马》尧《血色黄昏》和《狼图腾》为例

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以《黑骏马》尧《血色黄昏》和《狼图腾》为例

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以《黑骏马》尧《血色黄昏》和《狼图腾》为例作者:高娇娇海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高娇娇1,海拉2(1.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2.内蒙古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草原文化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别体现在生态、宗教、民俗、伦理四个维度。

生态方面,蒙古族的生态观影响着知青的思想和行为,知青的作品又反映出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知青小说在宗教问题上的分流体现出作者对蒙古族宗教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态度;内蒙古民俗影响了知青的行动、思维与思想,同时知青在作品中加入对其的主观解读;伦理方面,知青小说表现了蒙、汉民族对伦理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蒙古族伦理的特征以及"文革"期间伦理观念的异化。

本课题以内蒙古知青小说的代表作《黑骏马》、《狼图腾》和《血色黄昏》为例,厘析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的关系,丰富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认识,呈现内蒙古知青小说的独特性。

关键词:内蒙古知青小说;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195-04收稿日期:2015年9月22日“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

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

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①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中历史悠久的文化类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内蒙古知青小说是指“文革”时期在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学,其作者一般都在作品中叙述插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作品反映时代主题和人生思考。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案例及分析1. 引言1.1 作者背景介绍《草原就是我的家》是蒙古族作家扎西拉姆·达巴盖所著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其深刻的民族情感和写实的描述风格而闻名。

作者扎西拉姆·达巴盖,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是蒙古族作家中的佼佼者。

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的认可。

扎西拉姆·达巴盖在《草原就是我的家》中展现了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蒙古族文化的深情眷恋。

他通过描绘草原上的牧民生活、马群奔腾的场景以及蒙古族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展现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草原画卷。

作者也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作者背景的丰富和深厚使得他在描写蒙古族文化和草原生活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为《草原就是我的家》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

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的热情和真挚,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字数:253】1.2 作品概述《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中国青少年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他爷爷在草原生活中的故事。

作品通过描绘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态的呼吁,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庭关系的感悟。

艺术手法上,作者采用了细腻动人的描写和朴实感人的语言,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草原就是我的家》不仅在文学价值上获得了认可,更在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分析:《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部描述草原生活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小明和他的家人在草原上的生活展开。

故事开始于小明的父亲因工作需要搬到草原上,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满巴扎仓》:草原文化视域下的小说叙事

《满巴扎仓》:草原文化视域下的小说叙事

《满巴扎仓》:草原文化视域下的小说叙事作者:李博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第5期小说《满巴扎仓》由我区知名作家阿云嘎用蒙古语创作,翻译家哈森将之译成汉文,刊登于2013 年12 期《人民文学》。

满巴,意为医生。

扎仓,意为学院或研究院。

该小说围绕着寻找一部神秘的蒙医药典展开故事,通过渗透在“满巴”扎仓的几股势力互为倾轧,不择手段地争夺药典推动情节发展。

在与这些势力周旋的过程中,成功地塑造了扎仓堪布、楚勒德木、金巴等富于智慧、不畏牺牲的“满巴”形象。

小说脉络清晰又互为交叉,叙事宏大而中和充实,情节曲折迂回、变化多端,而作者却能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于平淡中传递着美的信息,思想深度与生命关怀兼具。

小说以线状结构展开叙事,视野宏阔,结构谨严,线索交叉纵横,互为因果,叙述张弛有度、富有韵律,意蕴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情感不激不厉、沉静自然,营造了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

寻找药典是从扎萨克贝勒府两个哈屯开始的。

贝勒府是争夺药典的一股势力,目的是为了获取王位。

“看谁的女人先生出儿子,谁就是未来王位的拥有者”。

由这场生孩子之争又引出了另一位王位觊觎者——老王爷的小儿子,以及一段袈裟掩盖下的“王子复仇”。

朝廷是争夺药典最强的一股势力,争夺药典的方式有明有暗,明的是先礼后兵,以逼死洛布桑堪布和索南扎西为暂时的结束;暗的是神秘的棋手,设置了不孕不育的圈套,让桑布接近满巴扎仓,伺机而动。

更登、老协理、钦达穆尼等出于各自的目的先后被桑布利用,成为清廷的爪牙;老协理控制了更登,乌仁陶古斯利用了耶奇勒。

为了达到抢夺药典的目的,他们不择手段,既互为倾轧,又目标一致;既各自独立,又犬牙交错。

表面看势力错综复杂,而实质却昭然若揭、泾渭分明。

通过不同势力的先后出场、明争暗斗,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的棋局,具有饶有意味的象征性,体现了小说叙事框架的均衡,也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以角切入,立足中腹,小心设劫,不断消解,每一股势力都在希望的渺茫与欲望的泛滥之间博弈,或长辔远驭、从容按节,或机发矢直、急促挥翰,让读者在悬念的期待中感知故事的进展与转机,体味其引而未发的中和之美。

经典好书推荐之《狼图腾》PPT模板精美ppt模板

经典好书推荐之《狼图腾》PPT模板精美ppt模板

影响评价
正面评价:
周涛:这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 重新认识的大书。这个命题已存在了几千年,拥有 儒教文化的汉民族却从来未敢正视过它,因为它直 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处的弱性。
负面评价:
中国作家网:《狼图腾》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挑战姿态歪曲事实、颠覆常识。 作者信奉一种幼稚的生物主义决定论,偏执地认为狼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缺乏对常识的尊重,所以,作者在展开叙述的过 程中,就很难维持主题与事象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老鬼:“不只是我,身边所有到过内蒙古牧区插队的老知青们,也都接受 不了这本书。因为它虚构了一个事实,虚构了一种文化。蒙古族牧民非但 不以狼为图腾,而且对狼是格杀勿论的。
名家点评
读了《狼图腾》,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战法很值得借鉴。其一:不 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其 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 置对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 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种对手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 力的。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
它让我读出:深沉、豪放、忧郁而绵长的蒙古长调与草原苍狼幽怨、
孤独、固执于亲情呼唤的仰天哭嗥,都是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肠、最动人的恋
曲......
——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
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
窦骁---杨克
巴森---毕利格
冯绍峰---陈阵
昂哈妮玛---嘎斯麦
尹铸胜---包顺贵
学习品质
1 自由独立
2
强悍卓越
3
不屈不挠
4
坚不可摧
5 团队精神
第 2课 古 代 两 河 流 域

小狼小狼

小狼小狼

《狼图腾》的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狼小狼》是根据《老图腾改编而成》。

这本书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小说的主体部分,讲述了知青陈阵杨克等在蒙古草原插队的生活经历。

通过与草原狼的接触,知青陈阵了解到了狼的智慧和精神,并逐渐被这种狼性精神所感染。

此外,作者穿插着用了细致入微的笔法描摹了一副壮美的草原画卷以及人类又是如何残忍地破坏生态平衡。

第二部分为结论,题目为《理性挖掘——关于狼图腾的演讲和谈话》。

作者将草原文化定义为“强悍进取,永不满足”的“狼性”精神。

作者又通过大量的历史片段的举例,比如说秦国受到临近草原文化的影响得以横扫东方六国,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铁骑征服全世界,李世民具有草原突厥血统,满清在马背上打下江山等等,验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时刻全部是在草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作者进而做出推论,正是由于草原游牧民族的“狼性”不断给中原农耕民族的“羊性”输血,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至今。

他把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归结为国民性的奴性与软弱,即“羊性”,并认为,中国只有在国民性中注入强悍进取的狼性性格,中国才能得以腾飞。

作为专家学者,作者甚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建议重新修订中国历史,颠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以改造国民性。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姜戎的文字功底。

我从没看到过一部长篇小说能有如此简单情节,就如同张艺谋在《英雄》中的表现,作者仅用一幅幅分散的画面支撑起了整部作品,由此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

此外,作者另辟蹊径,关注并探讨了前人甚少涉足的草原文明及其精神,并以具体的“狼图腾”一词来概括,与中华民族虚幻的“龙图腾”相对应,产生了讨论的价值。

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小说得出的某些结论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片面而极端。

其一,作者强行将“狼性”和“羊性”强分彼此,给草原民族打上“狼性”的标签,农耕民族打上“羊性”的标签。

但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的复杂性岂可用简简单单的标签替代?由于所处的残酷环境,游牧民族不得不发展出一套彪悍刚猛的“狼性”行为方式来应对自然的变化。

草原、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草原、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与 内地 的 以 种 植 与养 殖 为 主 要 生 产 与 生 活方
2 0 1 3年第 4期 第2 6卷 ( 总1 3 0期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HAI NAN NOR MAL UNI VE RS I T Y
No . 4 2 01 3 G e n e r l a No . 1 3 0 V0 1 . 2 6
当代草原文学概观 ( 下) 》 等系列文章 , 庄重地举起 “ 草原文学, “ 草原文 学” 形成一种阵势 , 连著名评论家 冯牧 同志也曾著
感的神经 , 草原文化的每一次变化 ( 哪怕是最细微 的变化) , 往往首先都 由文学艺术体现出来 。 ” [ 1 3 2 1 2 应该说 , 相 比于源远 流长 的草 原文学创 作, 关
于“ 草原文学” 这个概念 的提 出和探讨却明显用力
文《 关于内蒙古文学和“ 草原文学” 》 呼应道 : “ 确实 有一批优秀的内蒙作家 , 已经和正在创作 出一批具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1 — 2 7
作者简介 : 徐文海( 1 9 5 7一 ) , 男, 内蒙古奈 曼人 , 中央 民族 大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及
“ 天苍 苍 , 野茫 茫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 …” 这 是
古话 。
原文学概念的提出, 可以上溯到 ‘ 文化大革命 ’ 前的 6 0年代初期 , 当时 , 担任内蒙作协常务副主席兼《 草 原》 文学 月刊社主编的玛拉沁夫就曾提出草原流派 的设想 。后来他 在《 创作 的准备》 一 文中回忆说 : ‘ 那时 , 我们内蒙古作家 , 还 有点雄心壮志 , 还 想共 同努力, 在祖 国多民族 的园地 上, 创造一个草 原流 派, 让 我们 每 个 人 保 持 自 己 风格 的 同 时 , 在 我 们 内 蒙 古 的作 家 的 作 品 中共 同散 发 一股 浓郁 的 草 原 气 息。 , 【 但 由于接 踵而 来 的 ‘ 文艺 整 风 ’ 、 ‘ 文化 大 革 命’ 等 众所 周 知 的原 因 , 这个 愿望 未能 实现 。 ”

《满巴扎仓》:草原文化视域下的小说叙事

《满巴扎仓》:草原文化视域下的小说叙事

川 } / 刨f 1 , f f } 4 j i 永_ 】 森 之 I - J J  ̄ 汉 艾, J : l
J 2 ( ) 1 { f 卜1 2圳 《 人【 艾 、 j : 》 满



为 J 扶 : 、 “ ’ 的 殳人 , f i …儿 』 ,
草原文艺理论 与评论 , 文l { 宅 彩蛙 刨
《 满 巴扎仓 》: 草原 文化视
李 博
小 说《 L L I 扎仓》 …代 』 l × :
f , l 家

找 药 址 从 L 府 址 , ・ 备 约
一 r ‘ } 埘个 【 屯 川 : 一 股 力 , … 址
川 沛I
, I 0 f : I i f , l 【 I ‘ ! { = 』 J J I J
, 卜 以线 l 火 , J 』 - l : l j , }


J 丛l - '  ̄ J l 仓 令药㈨ … j , 他 为倾4 ‘ L , 义『 I : 一敛 ; }
扎 仓,
、 跣 I c 究
陔小蜕 …绕
就 址 小米 f 【 i  ̄ , j . 1 l l …‘ 旨” …这场 , l 千 蔹 之/ 『 L 义』 J l …J j 儿 以/ 支一段 I f f 掩j —— 爷l 小
拽一 一 5 l 秘j / , j 』 欠药 1 』 J 改。 J f , 迎 过 渗 为倾轧, 仟
^ f 1 } 』 勿、 l 【 J J , f ・ 。 I - , 动
发J 挺 , 卜 炬 I 1 n , J
2 0 1 7年第 5期
51
团 文化彩 虹 / 草原文艺理论 与评论
小 扎

知青小说的名词解释

知青小说的名词解释

知青小说的名词解释知青小说是指以知青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知青是指1968年至1979年间在中国农村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面临了许多困苦和挑战,因此这段历史经常被描写为知青时代。

知青小说通过叙述和描绘知青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一、知青:他们的身份和故事知青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城市中学和高校的学生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插队和接受再教育的一群年轻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无辜的,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知青时代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痛苦、挑战和困惑。

知青们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与当地农民互相交流,与自然相互共生。

他们体验了农村的艰辛和困苦,感受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同时,他们也承受着饥饿、贫困、离乡背井和感情的挣扎,这使他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二、知青小说的特点1. 反映社会动荡:知青小说是经历大时代变革的一代人的心灵写照,他们的成长故事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2. 追求真实:知青小说以真实和细致的笔触描绘知青的生活,不回避困难和痛苦,展现了知青们的坚韧和勇敢。

3. 批判与思考:知青小说通过展现知青们在困境中的努力与反抗,揭示了大时代对个人命运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丑陋,还深入思考了人性的困境和社会的历史问题。

4. 抒发情感:知青小说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表达了作者对于青春岁月的怀念,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知青小说的代表作品1. 《红高粱家族》:该小说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乡村女子三代人的命运,展现了知青时代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王淼的经典之作,以个人的成长为线索,揭示了知青时期的艰辛和回忆。

3. 《喜宴》:钱钟书的这部小说以军队知青的一位家庭婚礼为背景,展现了知青与城市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作出了深刻的探讨。

四、知青小说的影响知青小说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描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内蒙古出版集团 文苑经典美文

内蒙古出版集团 文苑经典美文

内蒙古出版集团文苑经典美文文苑经典美文,是内蒙古出版集团精心挑选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

这些作品以其精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地传播和推崇。

在这些经典美文中,既有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传统之作,也有反映现实与生活的现代力作,而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饱满流露与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几篇内蒙古出版集团文苑经典美文。

首先是一部名为《草原上的日子》的小说,这部作品以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作者通过对草原的生动描写和人物内心的细腻描绘,将草原的美丽和情感的纠葛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与爱情的温暖,成为了广大读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其次是一篇名为《草原之歌》的诗歌,这首诗以内蒙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为题材,突出了草原的壮美和民族的情怀。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将草原的魅力和人们的情感深刻地展现在诗中,引发了读者对草原的向往和热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还有一篇名为《草原诗情》的散文,这篇文章以亲临草原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对草原的壮美和神秘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分析。

作者用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将草原的神秘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

这些经典美文,不仅展现了内蒙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也抒发了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文学界的瑰宝,感动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同时,内蒙古出版集团也在不断推出新的文苑经典美文,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更丰富的精彩作品,让经典的美文得以传承和发扬。

它们将继续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引领着文学的潮流,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经典,留存下来。

刍议现代蒙古文学的发展

刍议现代蒙古文学的发展

刍议现代蒙古文学的发展1.短篇小说方面新时期的蒙古族文学在短片小说方面可以说是突破了题材的禁区,深度的反映了现实,其中主要的题材有以下几种:1.1 控诉历史错误,描写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此时,蒙古族的文学创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为人民抒发心中之愤慨,着重描写的是人民对祖国、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人民群众来体现我们民族从伤痛中迸发出的力量。

比如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的作品《含泪的笑声》,以汉族知识青年沈健的视角出发,讲述一户普通牧民的艰苦生活。

当十年过去,沈健重新见到那户牧民时,牧民艰苦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往事,沈健的心终于在牧民含泪的笑声中融化了。

1.2 总结左倾危害,提倡实事求是在蒙古族的文学作品中,比如敖德斯尔的《但愿从今以后》和扎拉噶胡的《三十年的爱与恨》等,描写的是相似的事件,主人公也具有相似的人格和感情路线。

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整体的经历可以让我们看出,人民群众的感情的道义。

1.3 反对官僚主义,提倡为人民服务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一部作品叫做《踏过深深的雪》,所讲述的是一位处于战争时代的女英雄,在十年的战乱中已经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她在恢复工作之后,立即深入到群众中去,积极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感所想,并与草原的居民一起过除夕,亲自为人民群众纠正“过革命年”的左倾错误做法。

同时,他为人民群众细致的安排物资,帮助人民群众过上真正的快乐的春节。

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就是官员应该积极克服官僚主义,回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的为人民群众着想。

1.4 提出社会问题,引起疗救的注意蒙古族文学作品中,比如《母爱》、《责任》、《团聚的时候》等作品,都是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关于失足青少年的问题以及希望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1.5 进行哲理思考,破除神学迷信在蒙古族文学作品中,比如《活佛的故事》,描写的就是人性的异化和异化后的归位。

在《活佛的故事》这部作品中,小玛拉哈被指为了“活佛的转世人”,从此就登上了法坛,并失去了做人的权利。

关于呼伦贝尔的书籍

关于呼伦贝尔的书籍

关于呼伦贝尔的书籍
关于呼伦贝尔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
1. 《呼伦贝尔考古》:林占德编,介绍了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化。

2. 《呼伦贝尔盟民族志》: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局编,是一部全面介绍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著作。

3. 《呼伦贝尔历史地名》:乌云达来遗改、乌热尔图整理,是一本介绍呼伦贝尔地区历史地名的书籍,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很有帮助。

4. 《巴尔虎蒙古史》:孛·蒙赫达来著,是一部介绍巴尔虎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对于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有价值。

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是一本介绍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著作,其中也包含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6. 《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是一部介绍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对于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帮助。

7. 《开物琐谈》:赵吉成著,是一本介绍呼伦贝尔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书籍,对于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很有帮助。

8. 《蒙古的人和神》:(丹麦)享宁·哈土纶著,深入发掘游牧文化与当今生态保护观念的契合之处,探索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9. 《隐于辽阔的时光》:艾平著,本书是著名作家艾平的一部
散文新作精选集,是对草原文化的全景式展现。

同时,作者深入发掘游牧文化与当今生态保护观念的契合之处,探索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还有《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诸蒙古始祖记》、《新右旗繁荣发展五十年》等也是关于呼伦贝尔的书籍。

以上推荐仅供参考,建议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

2024年狼图腾读后感范文(2篇)

2024年狼图腾读后感范文(2篇)

2024年狼图腾读后感范文早就听说《狼图腾》是一本热门书,好评如潮,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效应,连续___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

于是,带着对这本书的向往,我利用暑期的宝贵时间,把此书匆匆读完。

读完后,确实给我以很大的震撼,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主人公陈阵是一名北京知青,他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___年。

刚到草原,陈阵就意外的遇到狼群,差点送了命。

第一次与狼群的遭遇,使他对蒙古草原狼有一种着了魔的恐惧、敬畏和痴迷。

由于草原上的放牧经常受到狼群袭扰,陈阵就跟随所在牧场的猎手毕利格老人打狼护场。

在毕利格老人的引导下,他逐步学会了一些打狼的本领。

在与狼不断地厮杀搏斗,使陈阵慢慢领教了狼的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机敏、警觉、体力、耐力等品性,使他不断认识到狼性中的优越部分,逐渐消除了对狼的成见和憎恨,也逐渐理解了草原民族把狼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的文化。

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患难过,深刻领悟狼和狼的精神对草原民族的重要性。

狼在草原上实际统领着一切,站在草原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制高点上。

狼和狼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草原民族的生存哲学、生态哲学和精神文化,甚至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来自农耕民族、具有儒家思想的知识青年,陈阵在不断了解狼性和草原文化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反思着自身民族的一些不足。

他逐渐领悟到: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差别很大。

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

中国汉族是农耕民族,有着顽固不化而又难以自知的小农意识,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而骨子里就怕狼恨狼,难以理解狼图腾。

中国汉人不敢像蒙古人那样学狼、护狼、拜狼又杀狼。

狼图腾才真能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产生龙腾狼跃的振奋作用。

内蒙古知识青年中的作家诗人

内蒙古知识青年中的作家诗人

内蒙古知识青年中的作家诗人(资料)1968年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或到生产建设兵团做军垦战士,还有许多家在农村牧区的中学生返乡务农。

在以后漫长的艰苦岁月中,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命运的大起大落,他们没有沉沦,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其中一些人还拿起笔,尝试着述写自己及一代人人生和思想所经历的磨难,述写自己对农村、牧区人和事的感悟。

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一些知青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以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探究历史是非,潜心文学创作,讴歌改革开放,写出不少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高质量文学作品,从而在新时期涌现出一些与时俱进的知青作家和诗人。

在我们内蒙古的作家群中,就有这样一些来自各地的曾当过知识青年或兵团战士的多民族的作家、诗人。

在内蒙古本土知青作家中,知名的有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涂克冬·庆胜,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塞夫、白雪林、霍钦夫、阿尔泰、满都麦、奥奇、萨仁托娅、李连成、蒙根高勒、郑道远、甫澜涛、斯日古楞、伊勒特、陈鹤龄,满族作家江浩、尚静波、阎文澜,回族作家马逵雄,以及邢原平、谷丰登、田彬、任建、马沛然、刘建禄、张作寒、陈计中、吕斌、王树田、李悦、郭东昉、赵淑芳、陈弘志、王忠民、田培良、刘妙、李元岁、王西萍、竞心、谢荣霄等。

他们的作品多次刊发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民族文学》《十月》《当代》《收获》等报刊上,不少还为《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诗选刊》,以及国内外出版的多种文集收录,有的还汇成作品集,拍成电影、电视,并在国内外、区内外获奖。

如乌热尔图的短篇小说《森林里的歌声》《堕落露珠的清晨》《胎》、中篇小说《雪》等,白雪林的短篇小说《蓝幽幽的峡谷》《拔草的女人》、中篇小说《成长》,尚静波的中短篇小说《斗二闲话》《姑夫》《失重》《桂枝》《永远不长大》、中短篇小说集《爱的复苏》《黑枪》《金猫儿》《斗二闲话》、报告文学《基石》《特写牛玉儒》(与人合作),塞夫的《塞夫》及多部剧本,田培良的报告文学《好人丁新民》《金海之歌》,张作寒的中短篇小说《沙蓬》《绿色的岁月》《盗马人》,邢原平的短篇小说《墙》《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及影视剧本《老寨》《信义兄弟》,李悦的长篇小说《漠王》《千金公主》、散文集《听雪集》,奥奇的报告文学《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向世界宣战》(与人合作)、小说集《天乐》,霍钦夫的短篇小说《伊默塔拉的精灵》,满都麦的短篇小说《在那寂默的山岗上》等多篇及多部小说集,江浩的中篇小说《冷酷的额伦索克雪谷》、电影文学剧本《雪狼和他的恋人》等,涂克冬·庆胜的《第五类人》《跨越世界末日》《萨满的太阳》,谷丰登的短篇小说《酒鬼》等,甫澜涛的短篇小说《哈拉沁嘛嘛》《紫山岚峡谷》等,郭东昉的散文集《遐思集》、短篇小说《走向黄河》《山野小曲》,陈弘志的散文集《绿浮春野》《欧美麟爪》《方言咀英》、短篇小说《检查团来了》,萨仁托雅的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报告文学《国家的孩子》《草原之子——廷·巴特尔》《牛玉儒,一个人和他热爱的土地》,王树田的诗集《黑熊盖楼房》、诗《界碑之歌》、小说集《秋之吻》《怪味人生》《小城细事》、散文集《聚书琐记》,闫文澜的小说集《生本无奈》等,伊勒特的诗集《伊勒特诗选》《心造的跋涉》《起辇谷的传说》《永远的痛》、散文集《伊勒特散文选》《草原殇》,斯日古楞的诗集《多情的草地》《悠远的牧歌》等,王忠民的历史民俗文学集《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撷萃》《白道谷春秋》,赵淑芳的中短篇小说集《秋天的爱情》《没有风的下午》、长篇小说《夏天后面不是秋》、散文集《悠远的山道》,刘妙的散文小说集《不息的泉》、历史民俗文学集《盛乐春秋》《细说拓跋鲜卑和盛乐》,刘建禄的历史民俗文学集《草原文史漫笔》等,陈计中的短篇小说《要是我当县长》等,李连成的长篇小说《胭红泪》《沉红流年》、短篇小说《紫云砚》,田彬的长篇小说《狼烟血光》《青山风骨》《长沟流月》《怪变》《青袂》《桃花滩》《黑獭宇文泰》(与人合著)、中短篇小说《孙老胖进山》《泉水沟的故事》《饥饿的秋天》,任建的长篇小说《蓝色天轨》,吕斌的短篇小说《辘轳乡》等,阿尔泰的长诗《洁白的蒙古包》及多部诗集,蒙根高勒的诗《天狼星下》及多部诗集,郑道远的诗《庄稼之歌》、《啊哈呼,安代》等,李元岁的小说集《岁月的影子》、小小说《我的故事》《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移植》《黄倩倩·白青青》《醋壶里的酱油》,王西萍的长篇小说《麻辣女生》《王昭君和她们的女儿们》《安哥拉山谷之谜》《走西口》(与人合作)、中篇小说《红月亮》,马逵雄的散文《穆斯林的一方天地》《青城访古去处多》,谢荣霄的散文《纸煌煌,纸灿灿》等。

狼图腾读书心得感悟5篇

狼图腾读书心得感悟5篇

狼图腾读书心得感悟5篇《狼图腾》——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狼图腾读后感1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

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这是这本书的荐言,刚看的时候,感觉真有点夸大其词,但是,当我一口口品着这盛宴的时候,才发现是真的名副其实。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

“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

”确实,我们汉人总是对狼十分厌恶,“狼狈为奸”“狼心狗肺”……从这些词语中,从人们心中都能感受到我们对狼的那种与其说是反感还不如说是恐惧,汉人害怕狼,也恨狼。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反正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狼的认识也是凶狠狡诈的一种食肉动物,一种能吃人的动物,一种让我毛骨悚然的动物。

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狼——特别是蒙古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是那么的智慧,是那么的精明,是那么的顽强,是那么的团结,是那么的可爱……说实话,我喜欢上了狼,像主人公一样,深深地被狼吸引。

主人公——陈阵,是一名北京知青,跟着老阿爸——像只老狼的毕利格老人与狼打交道。

打围,掏狼崽……陈阵在与狼打交道的同时,在一点一点的感受着游牧民族,感受着崇尚狼图腾的游牧民族。

狼是那么精明智慧,让陈阵不由得时时思考着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不由得时时思考着游牧民族胜利的原因。

有时,竟会惊奇的发现蒙古族打天下的战术,好多都是和狼打围的战术类似。

毕利格阿爸告诉他这个汉人儿子,人处处学狼。

后来,陈阵迷狼迷的“走火入魔”了,竟然冒出“养狼”的想法。

他觉得那样会更深入的了解狼,后来,经不住对狼的追求与好奇,和一位知青——杨克,一起掏了一窝狼崽。

就这样,一直小狼被人养着。

但这是不合草原规矩的,而且,在少数民族养狼,本身就违反民族政策——在羊群旁边养狼,只不是有意招狼,破坏生产吗?但经过几个月与小狼的相处,陈阵一点也不想让小狼离开自己,小狼就像他的儿子一样,更何况要自己亲手杀了儿子,这让他怎么下得去手啊…后来,事情终于有了转机,领导对养狼好像特别有兴趣,听陈阵说想要把狼和够配在一起,看能不能配出一种蒙古狼狗,就算是做一个实验。

草原情怀 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之比较

草原情怀 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之比较

草原情怀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之
比较
王素敏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总页数】7页(P28-33,64)
【作者】王素敏
【作者单位】包头教育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2
【相关文献】
1.通过研究《静静的顿河》和《茫茫的草原》来看文学影响的规律 [J], 吕冬梅
2.人性突围的悲歌——《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悲剧美比较 [J], 韩小龙;邹华
3.艾敏河,草原人民的生命之河——评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 [J], 策·杰尔嘎拉
4.治沙人的绿色情怀——记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治沙站汪海洋 [J], 谭敬然
5.从格利高里到日瓦戈——《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主人公之比较 [J], 郭小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作者:高娇娇海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草原文化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别体现在生态、宗教、民俗、伦理四个维度。

生态方面,蒙古族的生态观影响着知青的思想和行为,知青的作品又反映出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知青小说在宗教问题上的分流体现出作者对蒙古族宗教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态度;内蒙古民俗影响了知青的行动、思维与思想,同时知青在作品中加入对其的主观解读;伦理方面,知青小说表现了蒙、汉民族对伦理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蒙古族伦理的特征以及"文革"期间伦理观念的异化。

本课题以内蒙古知青小说的代表作《黑骏马》、《狼图腾》和《血色黄昏》为例,厘析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的关系,丰富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认识,呈现内蒙古知青小说的独特性。

关键词:内蒙古知青小说;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195-04“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

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

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①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中历史悠久的文化类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内蒙古知青小说是指“文革”时期在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学,其作者一般都在作品中叙述插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作品反映时代主题和人生思考。

知青受到草原文化强烈冲击的同时,也对草原文化产生了独特的理解,由此知青在创作中对草原文化的表达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内容。

草原文化和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将通过生态、宗教、民俗、伦理等方面对这种双向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草原文化与知青小说生态观的相似性草原文化的生态观作为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崇尚自然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知青小说中的人物所主张的生态观与草原文化原本的生态观在内涵上殊途同归,二者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草原生态观对知青作家创作的影响在锡林郭勒盟的额仑草原插队十一年的北京知青姜戎深刻的受到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文化的影响。

在其小说《狼图腾》中,塑造了以“毕力格”为代表的老一辈蒙古人形象。

“毕力格”是草原生态观的践行者,以他为代表的牧民循着自然规律进行周期性、循环性的生产生活。

面对包顺贵等从农区过来的草原管理者,他极力保护草原,从草原的载畜量、草原生物链等方面表达他的生态观。

他崇拜自然与腾格里,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湖泊河流都有灵性和神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

当包顺贵、民工和新来的兵团领导射杀草原生物时,他的态度由最初的言语反抗变化为最后的被动承受。

毕力格是热爱草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草原人民的代表。

这一形象的塑造,典型地反映出草原人民的生态观念对作家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

(二)知青小说中呈现的两种生态观在知青小说中体现了知青两种趋向的生态观:一种是知青自身的生态观,如《血色黄昏》中“我”的生态观。

小说中“我”在将要离开草原的时候,回想在草原度过的岁月,审视那段历史时期给草原带来的破坏。

随兵团的解散而被废弃的石头,以及遗留在草原的灶火坑、车辙、防火沟等人为事物,破坏了草原表层的植被生长,造成了草原的荒漠化。

这种生态观,是作者自发产生的,并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其生成受草原牧民影响。

另外一种则是受到草原文化影响的知青生态观,以《狼图腾》最具代表性。

《狼图腾》中以“陈阵”为代表的知青,最初以汉族的身份介入草原。

在草原牧民的影响下,知青对草原文化由最初的好奇到最终的热爱,这促使他们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痛恨破坏草原的行为。

《血色黄昏》和《狼图腾》中的知青主人公虽都是主动到草原插队,但二者对草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血色黄昏》中的“我”排斥草原文化,与牧民的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而《狼图腾》中的主人公主动融入草原,与牧民和谐相处。

富有意味也值得深思的是,他们虽然对草原文化持有不同的态度,但生态观念却达到了一致。

这揭示出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草原文明,都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而一味榨取自然资源的行为,一直都被人类文明所鄙弃。

二、知青小说在宗教表现方面的两种趋势游牧文化造就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

在草原恶劣辽阔的生存环境中,蒙古族迫切的需要一种最为接近自然的信仰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萨满教便成为了蒙古人最原始的宗教,它一般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方面,并且以腾格里天神为最主要的神灵。

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后,吸收了蒙古传统原始宗教的某些因素,系统化的形成了蒙古族藏传佛教的特殊体系。

萨满法师被喇嘛所取代,天葬的实行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文革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当时的人们颠覆重置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草原上的宗教传播和发展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知青接受和吸收草原宗教理念的难度。

在笔者研究的文本中发现,知青小说作者对阐述草原宗教这一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部分知青小说缺乏宗教内容以《黑骏马》为例,其中涉及宗教的内容仅有细微的四处②,且都从老一辈蒙古族代表人物奶奶身上体现出来。

以下,通过细致分析文本,笔者认为知青作品中缺少宗教描写的原因主要在于:1.现代文化教育对传统宗教的冲击随着学校教育的开展,现代科学理念的推广必然会冲击到草原的传统宗教理念,无神论思想在教学中被老师灌输和教导,并贯彻到教育过程之中,这一现象导致受教育者蒙古族年轻人对草原的宗教信仰持有怀疑排斥的态度。

这一点在《黑骏马》中体现为白音宝力格听到奶奶念叨神灵时认为那是“迷信话”。

当然,这种冲击也可能并不彻底,比如在后文奶奶缝制护身符的时候,白音宝力格和索米亚“都忘了老师教过我们的、要反对迷信的教导”,这说明草原年轻人在宗教熏陶之中还是会感受到传统宗教的美感及意义。

2.文革时期历史环境对宗教活动的压制“从前,牧民年年都要到对面山顶上祭拜腾格里和山神,这两年一闹运动没人敢拜了,可大伙儿心里还在拜。

”《狼图腾》的这一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祭祀活动被破坏的现状,它也体现出当时蒙古族的天神信仰虽然在仪式上遭到破坏,但是在当时蒙古人民的心中并未磨灭。

3.民族语言的差异内蒙古萨满教属于原始宗教,在传播方式上,一般单纯依靠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延续。

知青和牧民有着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很难得到详尽的宗教信息理解吸收,也就很难谈到影响。

另外,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由于政治的原因以及对宗教问题的片面认识,宗教仪式作为知青获得草原宗教影响的直观途径,也遭到了禁止。

(二)对于蒙古信仰的重新解读《狼图腾》一书中以萨满教的图腾崇拜为主要着眼点,衍生出狼图腾的文化意象。

1.通过构建狼图腾来表达作者历史观姜戎认为蒙古民族将狼作为图腾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蒙古人认为自己民族的先祖来自于‘苍色的狼’”,这一观点源自《蒙古秘史》中对于成吉思汗的祖先卜儿帖赤那,豁阿马日勒的描写。

这两个蒙古语可以分别译为“苍狼”“白鹿”,有学者指出,这仅是人名的称呼,并非动物的本体。

所以这一观点的成立要素略显薄弱。

其次,姜戎认为“蒙古王族一些核心部落的领袖,甚至一些核心部落本身,还直接以狼为名”,这个观点并不能强有力的证明蒙古族拥有狼图腾的崇拜文化。

因此,有很多学者反对蒙古民族的狼图腾之说。

郭雪波在《狼不是蒙古人的图腾》一文中指出“在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资料中,从未发现狼是蒙古人图腾这样的记载”,蒙古学专家布仁巴图认为“以动物的名字作为蒙古族的人名的有很多,并非都是图腾”,“狼只在蒙古族的历史中是一种勇敢精神的象征”。

由此可知,姜戎对于蒙古族拥有狼图腾崇拜的观点立论尚早,也并未提出系统科学的研究结果。

那么一个最可能的结论便是,作者姜戎通过狼图腾的意象来具体阐释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构成狼和羊的对举,褒扬草原文明,贬低或反思农耕文明。

“从西周以后,华夏民族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也由此开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

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作者通过虚构狼图腾试图达到如此目的:批判并透析农耕文明中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消极意识,并以草原文明中以狼图腾为表征的勇猛进取精神对其进行疗治。

2.狼图腾与草原宗教相结合形成艺术上的宗教观姜戎受到了蒙古民族图腾崇拜和腾格里崇拜的宗教影响后,根据自己在内蒙古草原与狼群接触的个人经历,创作出狼图腾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说,虽然从学术角度衡量,在某些观点的得出过于简单,结论有时也失之武断,但这些缺失却给作家的文学艺术的创造带来了显见的优势:上述理念落实到小说创作中却给读者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以及文化向往。

从《狼图腾》的热销也能发现,姜戎所推崇的狼文化也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认可。

将狼图腾与腾格里崇拜相结合,在内蒙古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解读,这是姜戎《狼图腾》中的创新点同时也是争议点。

在内蒙古知青小说之中,《狼图腾》的宗教特点是最为鲜明也是最为突出的。

三、蒙古族民俗在知青小说中的影响及表现做为草原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拥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套马掏狼、祭灶天葬、挤奶烤肉、搭熬包、拾牛粪……草原民族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原始的生命形态,通过这些极具特色的民俗,展现在知青面前,文革期间浸润在草原文化之中的知青们的思维与行动慢慢被蒙古族民俗所影响。

同时,知青也不断试图主观的解读草原上的种种民俗,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出了一个知青视界中的别样草原。

(一)蒙古族民俗对知青的影响“文革”时期来到草原的各地知青,大多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

他们在草原上放牧、生活,参加了一次次围猎,享受着草原的美食,目睹着古朴的民风,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并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行动、思维和信仰。

北京知青姜戎的《狼图腾》中描写了大量的蒙古族民俗,其对知青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行为方式上入乡随俗在插队过程中,这些知青养成了吃羊肉喝奶酒的典型的草原饮食习惯。

在嘎斯迈的蒙古包里,陈阵吃到了正宗的羊肥肠、奶豆腐,在狩猎的过程中,尝到了烤黄羊肉、狍子肉、草原老鼠肉等各种野味,知青们在饮食上真正做到了入乡随俗。

蒙古族还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民族,知青在草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并遵循着这些礼仪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