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汇报管理制度[工作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汇报管理制度
篇一: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为深化“课改”实验,规范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课程,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积极促进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特制订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一、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一)国家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外语、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
占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
审定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
就是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依据学生需要开发,根据学校资源开发,依据办学目标开发,认真编写教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占总课时的8。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的做,在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实验、考察、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实施条件
(五)制定课程表时,各年级要严格执行课程安排;课程门类、课时不得随意增减,依法执行课程计划。

(六)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标,使用审核征订的教科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非经审核的教科书不得使用。

(七)必须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结合教师所学专业、学校《课程表》规定的课程门类、课时,科学、规范的配置任课教师,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八)按有关要求,配置并更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具、
设施、设备,仪器室要录制、购买学生关心、感兴趣的教育资料,满足教学需求。

(九)标准班学额均为45人。

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起始年级不得分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不中途重新分班。

(十)学校要在开学前制定出全校总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教师任课表、班级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作息时间表在开学前下发,各教学班严格按课表上课,保证课程开齐、开全、开足、开好,教师能按区教育局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

保证按规定时间开学、放假。

(十一)抓好课程实施的常规管理工作,教师应承担研究教材(课标)、备课、编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辅导、批改作业、教学检测、评价等教学任务。

(十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标、德育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课前要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教学要紧扣“三维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十三)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

(十四)上课要讲普通话,注意仪容整洁,仪表大方,语言文明优美。

(十五)教师不得私自停课和调课,因故需要停课、调课者,至少提前一天亲自到教导处填写停课、调课通知单,经教导主任签字后,交校长审批。

凡停课
的,须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予以补课,并报教导处备案。

擅自停、调课者,或事先未及时通知学生停课、补课者,视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不得评优选模。

(十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到校外举办补课班、提高班。

(十七)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有效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课改”文件精神,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要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给教师创造开发课程的机会。

并建立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课程实施的检测与评价
(十八)课程检测工作应在中心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

试卷必须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生透露有关信息,否则,视为重大教学责任事故,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学生平时成绩和教学检测成绩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登记填报;每次课程检测后,教导处要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并写出书面分析报告,各科成绩及分析报告由教导处统一进行管理。

(十九)学校要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角度
做好对教师、学生的各种内部评价工作。

对教师的内部评价制度,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评价,不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学生,不以学科成绩公开排列教师、学生名次。

五、课程实施的总结与深化
(二十)根据“课改”实验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提炼总结,认真解决“课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并要强化实验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时掌握“课改”动态,随时发现实验中教师的不足,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共同促进“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二:站库三级管理制度
站库三级管理制度
第一条管理目标
站库的安全运行是原油生产系统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站库的功能、性质决定了其处在集输系统的位臵,而处于水源保护区的站点安全环保运行是该站生存的前提条件。

为保障全厂生产安全、畅通运行,加强站库安全管理,提升站库管理水平的,我们依据站库在全厂生产中所处地位、规模、功能、所处位臵等条件对站点进行分级管理,管理目标为:
1、站点安全生产零泄漏、零污染、零事故
2、对A级站点实现信息化管理,站内数据采集、安全生产、要害部位实现实时监控,采取厂、作业区(大队)、
站(队)三级管理,加大站点生产运行、安全防范受控管理力度。

B级站点对储油罐液位实现雷达液位计实时监测,原油罐区、缓冲罐、输油泵房等重点岗位、要害部位实现实时安全监控。

第二条分级划分原则
根据集输站总库容、产进液量、站点在集输系统中所处的位臵及站内设备、功能等,按照安全风险程度将站库划分为A、B、C三级:
A级站:日产进液量1000m以上或风险程度高的站库; B 级站:日产进液量大于500m小于1000m或风险程度中等的3
3
3
站库;
C级站:日产进液量小于500m或风险程度较低的站点。

第三条分级管理模式
为提升安塞油田站库运行管理水平,根据站库生产现状及所处区域,分级分层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大站大库信息化管理,对各站主要生产环节运行参数实进行设定并实时监控,确保大站、大库受控运行。

对于A级站点,实行厂—大队(作业区)—站(小队)三级管理模式;B级站点采用大队(作业区)—井区(小队)二级管理模式;C级站维持目前的管理方式,采取井区(小队)一级管理模式。

实现
全厂站点分级受控管理。

根据分级划分原则,划分出A级站点共计12座,详见表1。

表1:A级站点统计表
3
根据分级划分原则,B级站点共计11座,详见表2。

表2:B级站点统计表
(一)、A级站点 1、管理模式
对A级站点采用三级管理模式,站内生产运行数据、安全生产状态实现实时采集、集中监控,并通过网络传输给厂生产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并建立视频的监控平台,为三级管理提供物质、信息基础。

三级管理受控信息见图1。

图1:A级站点信息导向图
2、各级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1)、厂领导每月至少对站内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进站督查一次,并对发现问题以联络单形式提出整改指导意见。

2)、作业区(大队)级承包人每月进站巡回检查不少于6次,主要对安全受控点,关键岗位进行全面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承包人对站内安全生产具有连带责任。

3)、队级干部全面负责站内安全、生产运行,每日必须对全站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整
改。

员工素质:岗位长应具备四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熟悉油田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岗位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必须熟练掌握工艺流程、设施设备的操作规程,具有较好的风险识别、应急处臵能力。

对操作层员工必须每年进行综合素质、能力测试评价一次。

3、关键要害部位安全防范措施
根据分级管理要求,对A级站点内关键要害部位实现由防范到信息预警、受控状态转变。

站内设定工艺参数指导卡,关键点生产数据采用DCS(分散控制系统)和SCADA(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技术,建立全厂A级站点关键参数和视频的监控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细化相关的技术标准,完善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1) A级站库要害部位、关键点参数监控
2)、关键参数管理要求
①储油罐储油量不得高于安全库容,任何情况下不得高于极
篇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管理制度
一、课程管理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

以全课程理念为先导,以师资培训工作为基础,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校本教研工作为推力,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和造就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管理具体要求
(一)改革课程功能。

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革课程结构。

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三)改革课程内容。

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执行“课标”的能力。

(四)改革课程实施。

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五)改革课程评价。

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六)改革课程管理。

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校本教研制度、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家本课程开发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等,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七)改革教师培训方式。

提高教师实施全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八)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校长是学校全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制度,成立学校全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某个年级段试行学分制,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与程序,规范操作过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加强选课的研究和指导,建立选课指导责任机构、责任人,规定选课指导工作的程序,安排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鉴定学生学习领域学科学习质量,建立全课程教学监测机制等制度,提高全课程管理水平。

(九)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

制定学校学年全课程实施方案;依据学校全课程管理制度,结合本校传统和
优势,独立自主或与校外有关机构、人员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
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建立校本课程内部评价机制,确保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十)从囿于校园到走向社会的转变。

全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我们必须把视线从狭窄的校园移向广阔的社会,尤其是移向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十一)理顺关系,从“单一”走向“综合”。

全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家本课程四级课程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系,给学校以很大的自主权。

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改变过去等靠的课程管理模式,主动出击,根据有关课程文件,结合自身情况、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同时保证好四类课程的合理比例,既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校本、家本课程的课时,也不能用校本、家本挤占国家、地方课时,更不能随意拔高课程标准。

(十二)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十三)规范学校课程管理,实施“四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家本课程。

(十四)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