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_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各组成要素,理解三边关系,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其它性质的基础。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是平面几何最基本的性质之一,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角形的学习在研究其他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并且能运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判断出给定三角形的形状,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和三角形的分类已有了解,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大致的说出三角形的简单概念.但不够严密,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出,并要强调三角形概念的要点.学生在第二章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了探索,使学生具备了利用平行线的结论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活动经验上,小学四年级学生就是通过拼摆的方式来认识三角形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拼摆、测量、交流等活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初步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多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重视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推动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了解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了解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识三角形(1)课件

认识三角形(1)课件

新知讲解
三角形按内 角的大小分 类
锐角三角形 (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练一练
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比是3:4:5,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______锐__角_____三角形。
2、如图,BD⊥AC,说出图中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
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浙教版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 要素。 2、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 来解决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 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导入新课
你能举出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例子吗? 雨伞、衣架、小红旗……
钝角三角形。
C
D
锐角三角形:△ABC 直角三角形:△ABD、△BCD
A
钝角三角形:没有
B
1.为什么有人喜欢 斜穿人行横道?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拿出草稿纸,在纸上画出任意一个 三角形,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叠 一叠,探究三角形任何两边和的数 量关系,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交 流。
思考探究
新知讲解
在△ABC中,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A
A
b
c
B
C
a
(1)说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以及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
个内角。
(2)若∠A=40°,∠C=60°,求∠ABC的度数。
C D
A
B
(1)△ABC,△ABD、△BCD (边、角口述)
(2)∠A、∠C、∠ABC是△ABC的内角,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可知:∠ABC=180°-∠A-∠C=80°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和反思(骆奇)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和反思(骆奇)

让大问题引领课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实录及反思——《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实录及反思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骆奇课前思考1.研究教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图形的认识。

本课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并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在课改案例中,该课的上镜率比较高,仅2011年全国赛课中就出现了同课多构的奇景,真可谓精彩纷呈。

在欣赏品味同行们得意之作的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1)如何设计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011年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围三角形、研究讨论发现规律的形式。

课前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规格的小棒,小棒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实验得到的数据。

教材在设计上选择的是:10cm、6cm、5cm、4cm四种小棒,四选三的结果是:选择10cm、6cm、5cm和6cm、5cm、4cm可以围成三角形,选择10cm、6cm、4cm 和5cm、4cm、10cm不能围成。

我认为仅通过研究四组数据而发现规律是单薄的,充分的数据更有利于规律的发现。

于是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增加一根小棒,改成五选三,这样共有10种不同的组合,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六种,不能围成的有四种,而且只有一种是两边和等于第三边的。

合理安排五根小棒的长度,能使学生更顺利的发现规律。

(2)在操作活动中如何处理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误差?有操作就有误差。

凡是上过这节课的老师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只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围出”了三角形怎么办?我看到有的案例里老师用透明胶片上的线段代替小棒来减少误差,但这样做仍无法避免误差。

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演示,继而推理、加入思维成份帮助学生解决误差问题。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第四章三角形4.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生:见过。

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一组图片。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二)得出三角形定义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动画画三角形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怎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屏幕显示三角形:图1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教案1

《三角形》教案1

《三角形》教案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

(出示结论)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
研究方向: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一个三角形。
(1)Biblioteka (2)(3)(4)
(5)
(6)
顶点 A
角 边 边

B 顶点
角 边
C 顶点
A

B
C
A

B

C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A
B
C
A
底 高

B

C
三角形有三组底和高.
底 底

这把办公椅 有点儿摇晃, 你能想办法 给它加固吗?
小明从家里到学 校,有几条路可 以走,其中走哪 条路最近?为什 么?
邮局 小明家 商店 学校
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 第三边
• • • •
实验的要求: a、每次从5根小棒中任选3根; b、记录每一根小棒的长度; c、摆一摆,看看选定的小棒能否首尾 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 d、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 e、分工合作,一人围一人记录。
1、由(三条线段围成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 )性,三角形具有 (稳定 )性。
3、从三角形的一个( 顶点 )到它的(对边 ) 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 高 ),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可 以作(A)条高。 A、一 B、三 C、无数
(2)已知AD//BC,那么三角形ABC和 三角形DBC的高相比( B )。
A
h1
D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下面是收集的《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2篇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我想通过本节课让孩子学会利用想像拓展空间思维。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根据以上理解我采用如下方法:一、知识的迁移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结果,我们在学习新知时,可以拿来参考、应用及探究学习新知。

例如:三角形画高,通过联想学过的画垂线理解。

教学时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比划下理解,教学效果反应,孩子对此掌握较好,学生明白什么是高、底等,画高时都能应用画垂线方法作高。

二、联想记忆学习的目的就是记住、理解、应用等;如何让孩子最大可能记住?本节课我采用了授孩子方法,而不独知识的讲解。

利用图形的空间想像,让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运用思维图的板书,符合头脑的记忆。

例如:上课前的交流,让孩子明白想像记忆的好处及思考,课始,通过三角形-家-房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过渡,通过人字梁房顶联想出高、理解高;最后,通过三角形的图形联想三角形文化理解、运用等。

课后问孩子,本节课你现在还记得什么图?学生说房子、三角形等。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2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

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山东省文登市八年级数学下册 5.1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山东省文登市八年级数学下册 5.1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山东省文登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5.1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准备活动:1、 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新课:1、 在右下图中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三条边分别是 ,三个内角分别是3、分别量出这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

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 和8cm 的木棒,用长度为2cm 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 的木棒呢?长度为7cm 的木棒呢?A B CD E F G B C二、巩固练习: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cm)(1) 1, 3, 3(2) 3, 4, 7(3) 5, 9, 13(4) 11, 12, 22(5) 14, 15, 30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

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个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另一边是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c m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另一边是7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cm小结: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曾维娟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0~81。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四边形木条、三角形木条、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生:……2、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的图形,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回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三角形的定义。

(1)分类。

师:现在老师想看看谁的眼睛最亮!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多媒体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1 2 34 5 7生:只有图3、5、7是三角形,其他图形都不是三角形。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把6个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是三角形,另一类不是三角形。

(2)概括定义。

师指图: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图形不是三角形?生1:因为图1没有连起来。

生2:图3有一条边弯了,不是线段。

生3:图4是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可能出现这些不够正确的表述: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指图1问:这个图形就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它是三角形吗?教师追问:怎样才是?学生:边要连起来。

师:边连起来就是“围成”。

(师板书:围成)师:谁再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对于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内容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目标预设]: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画图等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时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是认识三角形,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图片,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成三角形的道理,然后通过操作交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概念,并用三角尺作出三角形与底对应的高,最后通过找出身边利用三角形的物体,感受三角形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呈现篮球架图片。

谈话:在我们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上,你能找出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
学生会答出: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还有圆形。

2、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当中的一个图形,——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3、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请学生欣赏长江大桥,高压电线塔,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二、探究学习。

(一)认识三角形
1、出示教材第75页例1情境图。

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中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表象形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三角形的图形有一个抽象的初步认识。

2、让学生做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然后亲自动手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怎样能很快作出一个三角形?
3、教师了解学生作三角形的情况,并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制作成果,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精讲点拨。

4、学生学习小组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点,然后全班讨论共同点,共同总结出:这些图形,虽然材料、大小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实现,“兵教兵”的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其更好地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5、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抢答,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设计意图:以抢答的形式促进学生牢记三角形的角数、顶点数和边数。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理解人字梁的高度。

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哪条线段表示绳子量的高度。

认识高与底边的关系,
2、认识三角形的高与底。

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面的垂直线段是三
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对照人字梁,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

画一个三角形并作一条高,边画边讲述: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面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学生练习画高,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直线段,顶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师生交流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的,学生操作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点拨,体现学生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

3、测量底和高。

(1)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动手测量。

(2)组织汇报,分别指明说测量的结果。

(3)提问:这三个三角形中,三条高有什么不同?分别是从哪个顶点出发?向哪条边作的垂直线段?
(4)出示反例。

判断哪条线段才是指定底边上的高。

引导学生辨析。

(5)教师小结:三角形中的低和高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一定要注意从顶点出发,向对边画的垂直线段才是高,千万不能搞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它们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2、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化高后,同桌互查,有问题及时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三角形高的特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边
三角形的底和高:1、三角形的高:垂直线段
2、三角形的底:对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