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2012-03-15内容摘要: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当前传统增长潜力正逐步耗竭,我国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实现内生式增长,面临重大挑战。

“十二五”时期,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政经格局处于次贷危机后续的调整期,内部释放内需、转换引擎面临一系列体制性制约。

关键词: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9.9%。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发展的成就为世界瞩目。

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如果说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经济总量增长为核心的话,未来将是总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增长与发展并行的伟大变革时期。

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判断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有人均收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总体判断,我国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迈向工业化后期、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中上等国家的阶段。

在成功实现“低成本优势—中低端制造业—投资+生产”推动的第一次增长浪潮之后,我国面临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的重大机遇期,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过30多年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域,为我国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国家级经开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通过完善考核、分类指导、综合施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

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等方面,持续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一)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引领。

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中高端外资加速流入。

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外贸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主动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开放促创新,拓展对外开放新的空间和领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打造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 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 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 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 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 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 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以主导产业为主,促 进产业集聚和高新 技术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实现“二 次创业”就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即从 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 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 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建设转变; 努力实现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大力开 拓国际市场转变;推动产业发展规模由小 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 产业转变;从逐步的、积累式改革向建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的转变。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创 新效应、示范效应、合作效应和创业效 应,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自主创 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新 技术新生企业的生态“栖息地”。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 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 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 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 一个过程。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 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 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 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营造创业环境,为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各地 高新区要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推进高新区的法制建设,将 高新区管理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树立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形成新区的创业文 化和氛围。

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

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

开发区人事管理値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崔君男王洪义[摘要]经过30余年发展,传统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开发区面临人员身份模糊、适用法律不统一、机构编制有限、多种编制并存、人员分化严重、队伍动力不足等困境。

对此,部分先行区域做出一系列尝试,通过施行法定机构改革,推行全员聘任,加强绩效管理,改革薪酬分配,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但改革也面临顶层设计不足、改革不彻底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既往改革经验基础上,加强上级改革统筹,集成化推进全员聘任改革,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重建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开发区是政府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发展而划定的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实施特殊经济管理、开展特定经济活动的专门区域。

[1]我国自1984年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等各类开发区迅速发展。

到2020年8月,全国各类开发区总量已经达到269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639家。

冏开发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聲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据统计,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网和169家国家级高新区[4]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万亿元,占同期我国GDP比重达23.6%。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开发区30余年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文章编号]2096-5761(2021)04-0001-08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为此,天津、济南等地纷纷启动改革进程,谋求激发新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从全国层面看,各先行区域改革方向、进度、措施均有不同,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面临改革阻力大、进度慢、不彻底等问题。

因此,亟待对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实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升改革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

“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

“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

“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出现了三个词:“内生机制”、“内生动力”和“内生企业”。

三个“内生”均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关。

什么是“内生发展模式”?我理解它有三层含意:第一,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在外因素,这是经济学层面的含意。

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基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将技术看作是生产函数的外生变量,是一种随机的、偶然的因素。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日趋重要和经常化,该理论的缺陷突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弥补了上述缺陷,重点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科学技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

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

我们今天讲“内生发展模式”,就是强调技术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内涵式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路径层面的含意。

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看,可分为内涵式和外延式。

外延式路径是指主要依靠投入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

内涵式路径是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质量的外延式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

但是路径的转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机制、体制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新区领先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就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第三,重视通过本土企业的成长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国民经济发展动力层面的含意。

“投资、出口、内需消费”被称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上的一种分类。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

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摘要: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证明,开发区的成立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

随着开发区由起步阶段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其发展方式已由单纯追求总量的扩张到更为注重质量的提升,内涵的丰富,可持续性的发展。

开发区工业经济的转型期恰恰是经济调整的机遇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更新观念、改革制度、创新管理,从技术改造、产业集群、增强服务、塑造环境等诸多方面入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西安经济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其对西安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之利弊,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开发区经济活力利弊解决对策引言20世纪中叶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竞相建立了包括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批准设立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后,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建立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这些开发区的发展,引进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国家对这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赋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20年来,这些国家级开发区在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从体制创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试验区”和“排头兵”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不同程度地走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资出口为主的道路。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开发区的创建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之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开放、发挥创新的重要窗口。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开放的试点和引擎,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加强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研和指导,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范围和方法本次调研涵盖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1.经济增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持续增长。

但是,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增长动力不足。

2.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创新驱动:少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大部分地区创新能力不足。

4.人才队伍: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5.环境保护: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挑战1.增长动力不足:传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过慢。

2.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能真正落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3.人才流失问题:高端人才流动性大,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到大城市或境外。

4.环境保护问题:发展速度快,环境保护工作跟不上。

五、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转变开发区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传统制造业驱动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2.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企业,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4.加强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六、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方向1.产业多元化: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南昌大学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南昌大学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南昌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由南昌大学经管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形成。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区域的类型有三种:匀质区、结节区、规划区参考答案:对2.空间地理学的三大性质参考答案:异质性;关联性;替代性3.在新结构经济学中,什么是分析经济发展的起点参考答案:禀赋特征4.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发达国家为标杆,发展中国家缺什么补什么错5.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参考答案:对6.区域经济具有哪些性质参考答案:关联性;相对独立性;整体性;空间差异性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区域科学的三个领域参考答案:产业经济学2.空间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静态均衡分析参考答案:错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结合点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的什么禀赋及其结构要素4.新结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范式结合的产物参考答案:对5.区域经济学起源于哪个国家参考答案:德国6.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什么?参考答案: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第三章测试1.区位理论的鼻祖是谁参考答案:杜能2.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参考答案:对3.次优决策指成本最低、受益最多、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决策参考答案:错4.廖什认为最佳区位在费用最小点,或者收入最大点参考答案:错5.新经济地理学的三大理论假说参考答案:不完全竞争;收益递增;运输成本6.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差异性;不平等性;整体性第四章测试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对2.在索洛模型中,对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被设定为由哪三者组成参考答案:劳动;技术进步;资本3.鲍莫尔法则驱动的产业结构变迁关键的假设是每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是有差异的参考答案:对4.阿罗模型(干中学)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作者:————————————————————————————————⽇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城区环境保护“退⼆还⼀”强调的“⼀”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以⼈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转移珠三⾓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业⾰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集聚的物质前提。

A、⽣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B、⼯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卷第⼀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林奇C、塞尔D、恩格斯7、⽥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多选题(共6 ⼩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书描述了产⽣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产者之间进⾏交易,必然产⽣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们就不进⾏交易,⼈们就不进⾏交易,因⽽只能选择⾃给⾃⾜,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络的扩⼤与交易费⽤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利城市国家,都是这⼀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城市⽣活包括那些要素()。

开发区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研究——以兰州高新区、经开区为例

开发区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研究——以兰州高新区、经开区为例

调查研究I DEVELOPING开发区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研究—以兰州高新区、经开区为例■欧阳波马乐摘要:我国的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实行国 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转型和高速增长,开发区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类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 势,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改 革、投资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引导、对外开放等领域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区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作为特殊发展时期特殊政策下的特殊组织机构,步入 “不惑之年”的开发区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发展“瓶颈期”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来应对,本文 通过对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两个国家 级开发区现状的S W O T态势分析,梳理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等,从而 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开发区发展探索研究一、各级开发区发展的现状1984年,我国在沿海14个城市设立首批国 家级经济技术幵发区,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化,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开发区由沿海大 中城市向中西部地区不断延伸,数量不断增长。

2019年2月,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中国 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百强研究白皮书》,该百强榜的研究主要面向37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经济 发展、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生态宜居、区位交通 五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对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 这一重要平台进行观察与剖析。

该白皮书数据显 示,截至2017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 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类园区G D P总量达 到18.62万亿元,其中经开区9.1万亿、高新区 9.25万亿,占全国G D P比重达22.5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3.16•【文号】国办发〔2016〕14号•【施行日期】2016.03.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过30多年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域,为我国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国家级经开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通过完善考核、分类指导、综合施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

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等方面,持续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一)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引领。

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中高端外资加速流入。

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外贸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主动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开放促创新,拓展对外开放新的空间和领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开发区转型的机制与动力探析

我国开发区转型的机制与动力探析

的经济 发 展基 本 上是 各 自为政 、 行其 是 , 有形 成 各 没 互 惠互 利 、共 同发展 的合 作态 势和 机制 。另 一 方面 , 开 发 区的快 速扩 张 留下 了许 多问题 急待 解决 , 量 的 大
失地农 民无法 安 置 . 在失 地 的 同时就 进入 了失 业 大军
走 过 了 2 年 的发展 历程 。到 20 0余 04年底 , 国 已经 全
成 立 了 2 5 国家级 的开 发 区 ,遍 布全 国各 省 和市 , 0个
出“ 政策 依赖 ” 的条件 , 依 靠政 策优 势 向依靠 体制 和 从 综合 投 资环境 优 势转变 。随着 开发 区 的商务 成本 、 土 地价 格 等 不 断提 高 , 电 资源 的 日益 紧张 , 造 竞争 水 再
这些 开 发 区在引 进外 资 、 进技 术与 管 理经 验及 推动 先 地 区经 济 发展 方 面 取得 了 巨大 的成 绩 。但 由于开 发 区设立 初始是 一 个市场 经 济 的试验 田 , 作为 实行 特殊 政 策 的经 济 功能 区 , 发 展 的初 期 , 发 区实 行 的是 在 开
城 市 的转型 。 1 开发 区转 型是 保持 自身竞争 力 的需 要 .

步促 进 国际 间 的合作 与 分 工 , 同时 , 济 全球 化 也 经
直接 引 导着 全球 城市 空 间的重 构 , 际资本 的进入 不 国 仅通 过经济 对开发 区的空间产生影 响 ,同时也带 来 了 不 同的文化和 管理方式 。开发 区作 为城 市 中实行 特定 政策 的经济功 能 区, 只有通 过转 型升级 , 能尽快适 应 才
动 力 , 图寻 求解 决新途 径 , 开发 区新一轮 发展 提 供理 论借 鉴 和参 考 。 试 为

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开发区是生产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基地,是城市经济重要的支柱,对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目前开发区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就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创新性、从产业的联动性和竞争力来看,都还有许多的潜力可以释放。

建议:1.新兴产业及其领域进行深入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升级;2.增强新兴产业与现有传统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衔接;3.利用高端制造业加快完善开发区的产业结构;4.充分发挥创新的效应,加强技术、产品、设备的创新;5.通过联合投资,加强现有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混乱目前开发区管理的规范性不高,投资环境不完善,没有规范的投资项目管理机制,缺乏责任落实和执行力,管理混乱,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

建议:1.建立健全各类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2.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管理效能;3.按照国家规定,建立规范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4.完善全面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责任,提高责任落实的执行力;5.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安全有序的投资环境。

三、基础设施缺乏由于开发区地处偏远,交通条件较差。

目前的投资项目对公路、桥梁、水运、气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很高,但由于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较难建设。

建议:1.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2.对投资者提供一定补贴,缩小资金投入的差距;3.促进投资者对技术的运用,提高技术水平;4.优化交通环境,改善交通条件;5.重视对开发区内的投资者提供的贷款政策,给予优惠政策和贷款服务,提高投资者信心。

以上是对开发区发展问题的分析及建议,针对问题的解决,可以综合采取上述建议,以增强开发区投资的热情和效率,促进开发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浅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

浅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域的互动发展机制
1 区域 发 展 对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的 影 响 、
二 、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与 区 域 发 展 中 的 问 题 经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 程 , 以看出经济 技术开 发区 是得到 政府 的 可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办和发 展 , 是我 国改 革开放 进程 中的 一个重 重点支持 、 享受优惠政策 、 高度对外开放 的一种 特殊的 政策空间。任 何 成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政 府对经济技 术开发区 的 要战略步骤。人们大多也都看 到 , 经济技 术开发 区作 为增 长极 具有 的 前期规划和在土地 、 资金 、 人才 、 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投入 。 扩散效应和对区域经济的发 展产生 的辐 射带动 作用 , 各地 区不论 条件 导致“ 开发 区热 只增不减 , 而经济技术 开发区在 ( ) 商投资是经济技术开发 区的外 部作用 力。跨国公 司经济 技 好坏争 相设立开发区 , 2外 术开发区发展 的主要外 部力量 。因其具有 资金 和技术等 方 面的优势 , 设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
浅析经济技术开发 区与区域发 展的互 动机制
经 济 - : V - e ̄- 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浅 析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与 区 域 发 展 的 互 动 机 制
李 晶
( 西安 思 源 学 院 经 济 贸 易 系 陕 西 西 安
7 03 ) 10 8
【 摘
要 】 文章 阐述 了经 济技术 开发 区与 区域 经济发展 的辩证 互动机制 : 区域发展对 经济技 术开发 区的影响 : 策是 经济技 术开发 区得 政
【 关键词】 经济技 术开发 区; 区域发展 ; 互动机 制 由发 展经济 学理论 和世 界各国、 地区的经济发 展历程证 明 , 各 经济 作的过程中提高 了区域 的经济运 行效率 。再 次 , 济技 术开发 区本身 经 技术开发区是加速工业现代 化、 城市现代化的重要 手段 , 它是一个 国家 具有的学 习和创新能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 断地向 高级 演化。不 同类 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 , 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 进而 划出一 定范围并 型的开发区所大力扶持发展产业不 同, 区内积聚的产 业类型则不 同 , 在 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 手段的 特定区域 , 也是 一种社 会经 济现 从而产生 了区 内经济活动的空 间重构 。这种 现象导致经 济技术开发 区 它 象。开发区的全称是经济技 术开发 区。在国外 , 常称之 为经济 自 由 通 在 投资 、 产业 孵化 、 吸引外 资等方面 与整个 区域产 生联 动效 应 , 引起 区 区, 主要包 括出口加工区、 科学园区、 济特区 、 经 自由港、 自由贸易 区等。 域空间增长与空 间形态 的变化 。 () 3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城市化 。经济技 术开发 区和它 所依托的 城 而在国内 , 经济技术开发区通 常是指与 技术和经 济发 展相关 联 的一 个 相 一定程 度上提 高了城 市 的现代 化水平 , 推 区域 , 在政策、 资源等方面的支 持下 , 成的 区域 内教育 、 术、 济和 市之 间相 互支持 、 互促进 , 形 技 经 动社会 、 经济 、 文化 的全面进步 , 在推动城市化 发展 、 推进 城市空 间结构 社会同步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模式。 2 O世纪 5 年代 以来 , 0 经济 技术开发 区以其 独特 的功 能 , 全球化 演进和 改变区域 人口空间分布 方面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 用。 在 和各国 、 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 并越来越 受到世人 经 济技术 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 市化发展 的动力。一 方面 , 是城 经 济技术开发 区的产业积聚和资本集聚推动 了城市化 的发 展 ; 另~ 方面 , 的关注和重视。 经济技术开发 区的技术集聚 为城市化发展 提供了基 础支撑。在 城市的 进化过程一直 受到以技 术进步 为基础 的生产变革 的影响。经济 技术开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动 力来源于 区域 的学 习和创 新能力 , 这种 发 区的建设和发 展所催 化、 引发 的人 口的迁移 流动 、 城市新 区建 成 、 经 学习和创新能力使经济技 术开发 区对所在 区域具有 强烈 的依 托性 , 它 济活动 的空间重组及 社会 的阶层 分化 等 也会 引起 城市 空 间结构 的变 主要体现 在城市空间规模 的扩 张和 城市空间布局 得以调 整和优化 , 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网络空间之中。因此 , 区域的市场化 水平 、 开放 化 , 程度、 经济实力和制度等多方 面的 因素对经济 技术 开发区 的效 益起着 从而改变城市功 能格局 及城市整体 的地域 结构特征 。经济技术 开发区 决定性的作用。总的来说 , 经济 技术开 发区 的发展 受到 区域环境 中 的 会 引发城市就业 结构 及其空 间分布 的变化 。经济技 术开发区 的快速发 政策、 外商投资以及市场三方面的影响 。 展 , 了城市 第二 、 加快 尤其 是第 三产业 规模 的扩 张 和劳 动力 的吸 纳能 缓解了城市农村人口的就业 压力 , 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推动 () 1 政策是经 济技 术开发 区得 以发展 的初始动 力。纵观 国内外 的 力 ,

我国跨区域共建园区与区域协调发展:演进历程与动力机制

我国跨区域共建园区与区域协调发展:演进历程与动力机制
园 区成 立 .标 志着该 阶段跨 区域 共建 园 区真正 开始 ,并 如雨 后 春笋 般纷 纷 出现 。该 阶段 的跨 区域 共 建 园 区 从 成立 之初 便扮 演着 促 进省 内区域协 调发 展 的角 色 ,承担 着省 内区域经 济协 调 发展 的重要 抓 手 ,以江苏 省
“ 南北共建”开发区为典型案例 .苏南地区对苏北地区起到了帮扶 、助贫 、输血 的作用[ 5 1 。该阶段 的跨区域 共建园区开始真正受到学者和实践者的重视 ,他们从不 同视角对其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 该阶段的共建园区也存在行政色彩浓厚 、园区运营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 6 1 。
率 先 承担起 国际产业 分 工和产 业 转移 ,尤 其是 劳 动密集 型 加工制 造 业 。这些 城 市 的一些 园区及 企 业不 断壮 大 ,并自发 、零散地 在 周边 临 近 的 中小 城市 寻 找新 空 间 。该 阶
段园区或企业到临近中小城市进行跨区域发展 ,主要是基于其广阔土地 、廉价劳动力 、原材料等 比较优势 ,
机 制下 市 场主 体 自下而 上促 进 区域 的协调 发 展 的路径 ,尤 其 近两 年来 ,随着 国家 对房 地 产市 场 的调 控 ,住
宅地产市场趋冷 ,而产业地产异军突起 、蓬勃发展。当前 , 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园区运营商是相对集中的
建联 盟 ”在 安徽 成立 , 旨在促 进长 三角 地 区产业 转 移辐射 和 产业 布局 优化 ,促 进 区域协 调 发展 ;截 至 2 0 1 1
年 ,长三角地区上海 、浙江、江苏 、安徽 四地参与合作共建的园区已逾 2 0 0 个 ,涉及政府部门、各类园区、 企业 、机构等近 5 0 0 家 ;2 0 1 1 年 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 5 6 5 3 个 ,中关村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总收 人中有 2 / 3 来 自京外地区。该阶段主要特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第一 , 对 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实质推动作用 。

开发区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初探

开发区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初探

开发区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初探摘要:开发区是政府设立的城市经济区域,它的空间演变通常展现出明确的特色和规律。

本文通过总结开发区空间演变的过程与规律,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从中观察开发区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从“外力”和“内力”两大方面展开分析,总结空间演变过程中各种动力对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开发区;空间演变;动力机制自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国内各类开发区经历了多年开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其开发建设过程展现出了城市相类似的特征。

但区别于城市更多元的发展要素,开发区的空间发展演变有着更为明确的特色和规律。

一、开发区空间演变规律开发区是政府设立的城市经济区域,旨在促进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合理、人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

和传统城市一样,开发区的空间始终处于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生长的有机体。

但由于开发区区别城市的特殊概念,其发展过程一般明显展现出空间演变的两大主要阶段,即快速扩张阶段和更新发展阶段。

1.1开发区快速扩张阶段的空间演变开发区发展初期阶段,政策与资源大量倾斜,空间方面展现为快速、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大型生产企业、基础的商业、居住区等单位最先出现,人口集聚到一定阶段,然后是公共建筑、办公楼、大型商场等节点单位相继建成,形成开发区的核心区域。

在此之后,其他功能区如物流片区、各类产业园、文教区等在外圈逐渐形成。

整体空间会呈现出同心圆的演变扩张模式。

就这样中心位置会形成商务区,居住区在外缘布局,工业区则在外围区域集聚发展,靠近核心区的一侧形成高端产业,外侧则是物流及较为低端的产业,最终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

这种扩展式空间演变主要出现在开发区的快速扩张阶段。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在开发前期以湖西CBD周边为发展中心,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吸引企业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不断往北、东、南三个方向扩张。

经济发展也促使园区空间向复合型功能空间方向发展,办公、居住、商业等服务性功能开始增加,形成园区的核心区和各个城市组团[2]。

经济技术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

经济技术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

经济技术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一、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出口加工产业的优势(一)向西出口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优势随着现代科技、交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化交通方式使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区位优势逐渐从理论变为现实,中亚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乌鲁木齐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中亚中心位置,是连接中国东部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北起俄罗斯南至印度洋的纵向战略枢纽。

随着航空运输成本下降,长途快速铁路的发展,陆路交易成本降低,使得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东联西出”和“北上南下”战略枢纽的作用,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可能。

乌鲁木齐作为全疆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经济要素集聚功能、牢固的产业基础和临近国外市场的优势区位条件。

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沿线区域合作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产业的优越市场基础和巨大市场潜力。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首府城市向西延伸的核心区域,与机场、火车站及市中心都仅有数公里之遥,疆内主要几条高速公路及国道在区内交汇穿越,成为东联西出的黄金通道,交通资源丰富便捷。

(二)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的乌昌地区已初步建成棉花、优质小麦、加工番茄、酿酒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以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白色产业,以番茄、红花、辣椒、枸杞等加工为主的红色产业,以葡萄、胡萝卜等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核桃、杏子、葡萄等为原料的干果产业等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外向型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加工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有所扩大。

园区内知名龙头企业与农产品资源充分结合,已经形成了全疆最大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三)产业基础雄厚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钢铁生产、石油及石油物资集散、铁路客货运、大型仓储、水泥生产、物流配送等一批对新疆经济举足轻重的大中型企业。

《2024年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范文

《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及动力机制,以探索国有企业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1. 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在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企业高管和职能部门外,越来越多的基层员工参与到创新中来,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收集基层的智慧和意见,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优化。

2. 跨领域的创新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内容也呈现出跨领域的特征。

从传统的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现在的数字化管理、绿色管理等,这些跨领域的创新内容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3. 注重实效性的创新过程在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更加注重管理创新的实效性。

企业不再仅仅追求理论上的创新,而是更加注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

三、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1. 政策推动力政策是推动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动力。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

同时,政府还通过改革政策、市场环境等手段,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内部的动力是推动管理创新的根本力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也是推动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3. 技术与市场的拉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管理创新也受到技术和市场的拉动。

新技术、新市场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必须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动力机制感悟

动力机制感悟

动力机制感悟一、改革开放的初衷: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坚定地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

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本着一条根本宗旨,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正如小平指出的“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

”“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

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理论探讨良好条件的政策。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他还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常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以后近三十年的经验。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我们的根本路线,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上来,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尚没有现成的改革开放蓝图供以借鉴,但党中央非常明确地指明了大方向,小平同志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透彻分析把握指出:“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

”他的著名论断影响很大,如“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要争论姓资姓社问题”、“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他指出了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的判别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是抓住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来源:[08-08-2809:07:00]作者:佚名编辑:S t u d a_h a s g o122开发区是一种享有特殊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

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经济的有效方法。

我国自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各类开发区在全国快速发展。

因此,对开发区发展经验、发展机制和动力、存在问题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和相关对策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关注开发区尤其是高技术园区的布局与发展[1~5]。

也有学者以单个开发区为例,探讨其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6~8]。

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

作者于2001年6月至10月间,先后走访了大连、天津、青岛、威海、温州、漕河泾、昆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新区、苏州园区、浦东新区等1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

基于对上述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布局特征及动力机制。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分布特征1984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表明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分布在全国东、中、西部各个省区。

概括来讲,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沿海布点(1984~1991年)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我国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政策,随后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

到1983年底,经过5年的工作,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央、国务院在前5年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措施。

1984年4月,决定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植。

在上述14个城市中,除北海和温州两市以外,批准了其他12个市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给以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外商投资的生产和科技项目减收15%所得税、进口建设器材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区内财政收入5年内不上缴(后延长至1993年)、国家给以开发性贷款(累计23亿元)等。

第二阶段在东部和南部铺开(1992~1997年)1992、1993年,国务院又第二批批准了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威海、昆山、杭州、萧山、温州、福清融侨、广州东山、南沙、惠州大亚湾、芜湖、武汉、重庆、乌鲁木齐、北京、宁波大榭等1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外,国务院在1992年和1994年先后批准了浦东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全面铺开。

[10]。

在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很多开发区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

如大连市以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把老市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新市区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开拓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扩展。

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距老市区27km,位于规划的新市区范围内。

到2000年底开发面积达38km[2],已发展成为大连市新市区的主体和新增工业企业布局的主要空间。

苏州市为了保持古城风貌,在老城的东、西向分别规划发展了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旧城区内则通过“退二进三”实现城市用地功能的置换。

3.2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大多数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的比重都在5%以上,已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推动着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如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8.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6%,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200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GDP占大连市的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分别占大连市的32.4%、21%、43%,已经成为大连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导区。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区内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额均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0年开发区GDP占全市的30%以上。

营口、天津、沈阳、芜湖等开发区的GDP占所在城市的比重也都超过10%。

3.3外商投资密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为所在地区和全国增加吸收外资、扩大出口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表1)。

一些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30~40%都集中在开发区。

据对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43个国家级开发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977家,实际利用外资368.8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0.58%。

约有200余家世界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和大财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办厂。

90%以上。

3.5大中型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大部分开发区内都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

如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0%以上。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天津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等对全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则以海尔工业园区、海信信息产业园区、澳柯玛工业园区、国风生物海洋药业园区的产出为主导。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形成以三一重工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以LG曙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长沙力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长沙娃哈哈为主体的食品饮料加工产业、以湖南生物药厂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业、以金沙利彩印为主的印刷业等六大支柱产业。

表2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Tab.2Leadingindustriesforseveral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reas开发区主要产业所占比重天津电子电气、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2000年,四大支柱饮料四大支柱行业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9%大连石油加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1999年,占全区工及器材、普通机械专用设备、金属制品业总产值的88.5%、医药制品、食品加工、服装及纤维制,占出口交货值的品92.2%长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2000年六大支柱产、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加工、彩印为主业占全区工业总产的六大支柱行业值90%以上贵阳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1999年,占全区工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物化的表现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体来讲,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发展特征的主要动力可概括为政策作用力、来自于跨国公司外部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社会文化作用力。

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发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4.1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动力(1)政策作用力——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

国家政府授予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管委会享有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同等的经济事务管理权,运行机制高效、规范。

开发区在审批外来投资项目上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

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进区外商投资的建设、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一般都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

此外,还制订了相当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

(2)外部作用力——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运营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其自身的发展,推行全球化战略,从全球的角度组织其生产运营[13]。

这些跨国公司,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特定的经济活动空间相结合,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

由于开发区所提供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高效运营体制和环境,使得不少开发区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区位。

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261家在我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厂。

以世界著名的电器跨国公司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8家合资企业和4个物流中心,全部位于开发区内。

其中有2家合资企业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2家合资企业和1个物流中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家合资企业和1个物流中心,其它合资企业和物流中心分别位于上海闵行、外高桥、嘉定和康桥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开发区内。

(3)市场作用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发区是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的企业集聚空间,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开发区管理机构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一步的发展动力则来源于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之中的。

只有多种作用力在空间上的优化拟合才能推动开发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政策所起的作用将逐渐弱化,而市场作用力和区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不断强化。

如果仅着力于营造某一种作用力空间是远远不够的。

仅有某些优惠的政策,而不能够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就失去了划定开发区的初衷,只能使开发区成为一种形式;或者虽已形成经济活动的集聚,但如果缺少学习与创新能力,繁荣发展的地区也会逐渐衰落。

4.3典型案例——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5年昆山县自费创办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1年1月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

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的面积从最初的3.75km[2],逐步扩展至6.18km[2],2001年开发区规划总面积已达28km[2]。

一个县自费兴办开发区,这是昆山的创新之举。

之后,昆山开发区在开发资金的筹措、投资环境的营建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特别是充分利用产业向外投资的需求,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并强化社会文化联系,为进区企业和企业家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

昆山开发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表明,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市场机制、学习、创新和社会文化网络等力量的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开发区向高层次健康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园区经济发展持续、快速昆山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各项指标都保持快速增长(表3)。

2000年,昆山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出口创汇14.68亿元,就业人员10万人。

截止2001年4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98个,投资总额58亿美元,合同外资54.5亿美元。

引进项目呈规模大、独资多、技术新等特点。

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800万美元的项目180个,高新技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0%。

目前区内已初步形成了精密机械、精密电子、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三精”产业。

为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区内已建立昆山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微电子工业园。

(2)辐射带动成效明显设置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引进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发区具有对外开放、吸收引进与对内辐射、联动发展的双重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