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大整理

合集下载

虚词整理

虚词整理

高考虚词整理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③丰草绿缛而.争茂。

(《秋声赋》)(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夫》)(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如: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②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指南录后序》)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 门宴》) •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 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 岁《孟子》 •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 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 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 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 听。(《促织》)
•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六国论》) •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 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 (二)、代词
•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 “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 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 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 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 相通。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 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18个文言虚词大全

18个文言虚词大全

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连词,表假设,如果)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也。

众应之。

既而(复音词,不久,一会儿),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连词,表承接)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巾帼英杰而(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何“徐公何(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也其所据何(代词,做宾语,什么)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其大也!然何(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人能忘情耶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然吾曾见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很多同学想知道,文言文中的虚词都有哪些,他们的用法各有不同又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子,以供18个虚词的用法(一)而1.连词2.代词3.通假字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何1.疑问代词2.副词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三)乃2.代词3.固定结构(四)以1.介词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

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

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

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五)且1.连词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3.固定结构(六)若1.代词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

(不常见的用法)4.动词5.固定结构(七)所1.助词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九)之1.代词【动词+之】2.助词(1)作结构助词(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

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文言虚词(全)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文言文虚词整理

文言文虚词整理

文言文虚词整理(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所以动心忍性。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叽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 •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因为。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且 1、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磐石方且 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已久疲《 之战》 之战》 况且 3、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生人也亦远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连词: 、表并列, 连词:1、表并列 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尚且 而耻学于师。(《师说》,而且 。( 2、表递进,并且 、表递进, 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尚且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 3、表让步 滕王阁序》 却 表让步, 、。(《 4、表转折,但是 、表转折,但是, 5、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将要 、不出, 副词: 、 副词:1、将要 暂且 。(《 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2、暂且 、 复音虚词: 且夫 复音虚词:表示下一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况且 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步的议论
1、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表疑问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表反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说》 表揣测 此乎?(《师说》)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表感叹 (《师说》句中语助:1、相当于“于” 师说》句中语助: 、相当于“ ) 2、形容词词 、 句中语助, 句中语助 5、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的样子 《归去来兮辞》) 无实义 ?(《 、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 尾……的样子 3、无实意 、 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前赤壁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句中语助, 句末语助: 、 句中语助,无实义 句末语助:1、表疑问 赋》) 、 7、以无厚入有间,恢恢2、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乎 表反问 3、表感叹 、 的样子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的样子 4、表揣测 、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前赤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壁赋》 的样子 壁赋》) ……的样子 9、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用来…… 用来
1、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 君窃符救赵》 君窃符救赵》) 向、对 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我献之。( 鸿门宴》 。(《 、 替 。(读本 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读本《晏子使楚》) 、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读本《晏子使楚》 当 4、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为了 1、介词。 、介词。 5、 吾见其难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庖丁解 、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怵然为戒,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对”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给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替”“给” 牛》) 因为 表示动作 行为的时间。可译为 动作、 可译为“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 、 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到” 之事》 之事》)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 因为 被 为了” 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辞》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为了”。 ?(《 7、既自以心为形役, 、既自以心为 表示动作 行为的原因。可译为“ 动作、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8、 若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因为”、 !(《 、 若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由于” “由于”。 被 9、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何辞 ?(《鸿门宴》 ⑥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表示被动关系。 表示被动关系 可译为“ 句末语气词 2、助词 、 10、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文言虚词梳理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为什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疑问代 六国论》 (《六国论》 词 什么 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何 ?(《鸿门宴》 ?(《 3、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为什么 疑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为什么 、什 战》) 问副词 么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副词:为什么、怎么 疑问副词?(《 、 :为什么 副词: 副词:多么 多么 5、水何澹澹 《观沧海》 观沧海》 、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他们的 、郯子之徒, 贤不及孔子。 2、秦王恐其破壁。 他 、秦王恐其破壁。 3、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 今肃迎操, 名位, 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自己的 事 你的 4、请归取其孥 、请归取其 那些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 为惑也,终不解矣。 6、其说可得闻乎? 这种 、 说可得闻乎? 表揣测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皆出于此乎? 大概 1、代词 人称: 我的、 他的、 、代词( 师说》 (《师说》) (人称:我、我的、他、他的、你 、表反问 难道、 难道 指示: 这些、 那些) 指示:这、这些、那、那些) 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期望 ?(《 、 孰能讥之乎?( 揣测大概,反问难道 2、语气副词(揣测大概,反问难道, 、表揣测 、语气副词( 游褒禅山记》 还是、 还是 9、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还是,命令一定) 、 还是,命令一定) 一定、 一定、表命令 3、助词 伶官传序》 、助词, 无忘乃父之志!( , 伶官传序 !(《 、连词表假设 1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实意 》) 、 如果、 如果 11、其若是,孰能御之? 、 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选择是……还 连词。表选择是 还 12、其信然耶?其梦耶?(《祭十二郎文》) 是 ?(《 其信然耶? 梦耶?( 祭十二郎文》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则或咎其欲出者, 、 ( 游褒禅山记》 助词、 助词、无实义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它呼应。可译为“ 它呼应。可译为“呢”。
句末语气词
代词 1、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代词、相当于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之、 ” 2、 故为之说,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相当于 、 故为之说,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 “之” 为什么 3、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 、哪里 、 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4、若不阙秦,1、代词相当于怎么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之 相当于“ 、 取之? 2、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助词 相当于“ 、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3、兼词。 、兼词。 烛之武退秦师》 兼词、 6、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兼词、在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相当于“于之” 于此” 可译为“在这(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那) 7、至丹以荆卿为计,向他(它)”。(助词六国论》) 始速祸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向他( 焉。(《六国论》 《 ”“对他 对他( ”“向他 里”“对他(它)”“ 始速祸 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往哪里” ②相当于“于何” 焉 8、万钟于我何加,可译为“在哪里,往哪里”。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助词 4、助词。,惑之不解, 、助词。 9、 句读之不知一般不翻译。 ,或师焉,或不焉,小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句末表陈述, ①句末表陈述,一般不翻译。 助词 学而大遗( 师说》 “ 学而大遗(《师说》)呢” 句末表反诘语气。可译为“ ②句末表反诘语气。可译为 句中表示舒缓 提顿, 表示舒缓、 ③句中表示舒缓、提顿,相当于“ 10、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 蜂房水涡, 、盘盘焉 囷囷焉 相当于“也”。 5.形容词、副词词尾 相当于“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形容词、副词词尾。 ”,可 〔《阿房宫赋 地” 阿房宫赋》〕 落。〔《阿房宫赋》〕 。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译为“ 的样子”“ 译为“……的样子”“ 的样子”“……地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文之事》) 连词:1、顺承于是就 文之事》 这样 连词: 、顺承于是就 3、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敢上璧。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副词:1、才 副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竟然、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竟然、却 、 才 于是、 3、是、还是 、 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就 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 4、仅仅 、 竟然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代词: 、 代词:1、你的 6、项王乃引兵而东,至东城乃剩二十八骑。(仅, 。(仅 、项王乃引兵而东,至东城乃剩二十八骑。( 2、这样 、 仅仅、 于是 仅仅 )(《垓下之战》 才)(《垓下之战》) 吧:恐怕 、才吧? 固定搭配:无乃……吧 恐怕……吧 固定搭配:无乃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赤壁之战》) 天意。( 赤壁之战》 就是 。(《 、若事之不济, 8、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崤之战》) 与仆私心剌谬乎?(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崤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