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合集下载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Excerpt《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图书目的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朝有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向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图书目标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分析史意或史义。

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

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

”在这里,他经由过程与以上诸家的对照,明确指出本身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分析史意。

别的,章学诚还在《文史通义》的许多篇章中谈到了分析史意的主要性。

比方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

”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史所贵者义也。

”在《中郑》篇中说:“史家著作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等等。

《文史通义》定名泉源。

章学诚为什么云云强调史意的主要性呢?他认为史学主要包孕史事、史文、史义三个局部,个中史义是魂魄,因而最为主要。

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说:“孔子做《年龄》,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

”据此,章学诚把本身的著作定名为《文史通义》,注解他愿望经由过程对史乘和史文的研讨到达知晓史义的目标。

头脑显示起首,搀扶世教,改正民气。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学诚念书着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题目,而于世教民彝,民气习俗,何尝不三请安,每每推演古今,窃附墨客之义焉。

”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汗青局限地点,不外我们照样应该辩证对待这个题目。

史学概论名词简答

史学概论名词简答

名词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被誉为政治史学之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主要内容严格的按照年代顺序加以叙述。

在求真求实方面达到古典史学的最高水平,体现了西方古典史学的最高成就。

详尽又脉络清晰的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其写作原则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的确立和西方史学编纂范式的成型。

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全书按年代顺序写成的罗马通史,共174卷,创立了通史体例,略古详今,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被人称为“兼具史学家与文学家之长”。

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出身望族,向往共和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采用史料广泛,治史态度客观,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其作品被誉为“惩罚暴君的鞭子”。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奥古斯丁著,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上帝之城是西方研究历史哲学的重要资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

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

882021年第1期总第379期VIEW ON PUBLISHING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文/黄聿龙【摘 要】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

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

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

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

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关 键 词】尚书;春秋;史意;因事命篇;别识心裁【作者单位】 黄聿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1.026《文史通义·书教》篇,反映了章学诚晚年的史学见解,认为《尚书》是史撰的最高典范,《春秋》则是其流变。

《书教》篇通过阐发《尚书》精义,为其史学宗旨与书写范式寻求经学依据。

另,《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方志立三书议》于《书教》篇旨意亦多有阐发,可合而观之。

一、史意相承:《尚书》《春秋》本一家之学“史家之书,非徒纪事,亦以明道”,在这个前提下,章学诚认为“《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后人以记言、记事强分为二家,乃“不能究六艺之深耳”。

第一,就书写范式而言,《春秋》“比事属辞有成例”与《尚书》“因事命篇无成法”一脉相承,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体现。

《尚书》之所以能够因事命篇、不拘成法,是以周代史官记注完备为前提的。

章学诚认为“《周官》三百六十,具天下之纤析”,上至邦国大事,下至地方事务,皆为史官所记载保存。

“盖官礼制密,而后记注有成法;记注有成法,而后撰述可以无定名。

以谓纤悉委备,有司具有成书,而吾特举其重且大者,笔而著之,以示帝王经世之大略;而典谟训诰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导读: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摘要:分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语源本意。

在此基础上认为,前人对目录文化职能之思考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类例别白学术。

类例是工具,别白学术是目的。

章学诚提出“辨考”命题,强调书目在别白学术之外,还有揭示源流的用意。

而作为手段,解题、序言和类例同等重要。

并且,前人措意的类例尚不全面,尤其没有看到互著和别裁作为变通手段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下简称辨考)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定论久孚的核心命题,但章学诚本人笃于自信,未遑定义。

后学沿波,每为章氏卓识而低徊、感佩,然亦无人对辨考概念作深度剖析。

事实上,后人之理解和辨考的真正内涵有一定区别,值得仔细辨明。

1 辨考的语源本意1.1 释“辨章”《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史记·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后汉书·刘恺传》“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注云:“《尚书》曰‘九族既睦,辩章百姓’,郑玄注云‘辩,别也。

章,明也’。

”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平章百姓》认为平章、便章、辩章中的平、便、辩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

而首用辨章一词者,以班固《典引》“躬逢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为最早。

《典引》收入《文选》卷四十八,李善注云:“《尚书·尧典》曰‘惇叙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辨与便古字通也。

”今按:平、便、辩、辨四字在上古皆为并母元部字,既为双声,又是叠韵。

在反映中古声韵面貌的《广韵》中,平、便是并母仙韵,辩、辨是并母狝韵,四字双声。

而仙、狝二韵皆为山摄开口三等韵,区别只在仙韵为平声,狝韵为上声。

所以,平、便、辩、辨四字语音近同而互为通假。

总上,辨章一词可以上溯到《尚书》,意为“辨别之,使之彰明”,语法上有动补性质。

辨章用于文献整理,似亦以班固为最早。

班氏《答宾戏》云:“刘向司籍,辨章旧闻。

”《答宾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注曰:“项岱曰:司,主也;籍,书籍也。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书目控制:微观控制是指从具体的文献出发,通过编目系统或检索系统对每一篇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控制。

包括著录控制,规范控制,标引控制。

宏观控制是对文献流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包括书目情报流控制和书目情报源控制文献报导:将有关各种情报源的信息,及时地、准确地通报给学者、专家或读者,以便文献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一、功能和社会作用1、书目的社会作用:⑴书目的学术价值:登记作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映学术渊源。

⑵书目的情报价值:检索作用;辅助作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

⑶书目的教育职能:推荐作用,导读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

2、书目的三大功能:揭示:通过著录揭示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报导:通过书目情报服务传递信息;检索:通过编排系统和索引系统提供线索;3、书目的性质:文献信息交流的工具:信息交流的中介;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4、书目的社会职能: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的基本外形特征和文献中所蕴藏的知识、情报、信息。

二、文献揭示和组织编排的主要方法文献揭示: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提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文献揭示的主要方法⑴文献著录法:也称为目录著录、书目著录、文献编目、信息描述,是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通过对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形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目的在于准确地揭示和反映文献。

也指对文献的外形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记录的全过程。

⑵文献提要法:概念:在我国古代称为解题、叙录、志、考等,现在也称内容提要、内容简介等;是一种简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与学术思想以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类型:古代提要(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现代提要(推荐性提要;叙述性提要;考证性提要)⑶文献摘要法/文摘法:概念: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和查寻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朝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特别是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使得史家们的眼界大开,思想活跃起来,对历史、对史学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

先是李贽提出“经史相为表里”。

嗣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明确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方针。

在他们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日知录》等著作中,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家、民族的观点,抨击了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严加限制。

他们的进步历史思想,在清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十分注意在史学领域强化封建专制。

其控制史学的办法是:大兴文字狱,对反对和触犯清朝的历史家进行镇压;大量禁毁有碍清朝统治的史书;利用“宏博”、开设各种史馆等手段,引诱和笼络广大知识分子;诏修大量史书,并由史馆垄断近现代史的修撰,借以压制私史;提倡“博古”,在“稽古右文” 的幌子下,把广大知识分子挤进考据、训诂的狭小圈子里去。

清代的官修史书,无论在数量上卷帙上以及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但官修诸史,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编撰方法,都要绝对服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要绝对符合传统的封建礼教。

史官每修一史,都要奉旨,修撰过程中要随时接受皇帝的审查,撰写完毕必须经皇帝“圣裁”、“钦定”之后,方才可以定稿。

清朝统治者对史学的控制之严,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比较著名的几部史著略作一是《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

包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共十二部,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

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

《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对许多史事曲加隐讳,质量远不如《明实录》。

二是《大清会典》,一百卷,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

体例仿照《明会典》,但具体类目颇有增损。

内容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督察院、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等。

是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总集。

全书除汉文本外,又有满文本。

章学诚对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章学诚对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然赞 许之处也 不少 ; 者 , 通 志 ・ 再 《 校雠 略》 所指摘
郑樵 , 渔 仲 , 夹 潦 先 生 , 号 溪 西 逸 民 。南 非 只 《 文 总 目》 其 它 如 《 书 ・ 文 志 》《 书 ・ 字 号 又 崇 , 汉 艺 隋 宋兴 化军 莆 田( 福 建莆 田县 ) 。他 自幼 好 读 书 , 今 人 经 籍 志》 等诸 多 史 志 目录 及 官 修 书 目 皆被 指 摘 。其 勤于学 问 , 意科 举 , 壮 年 时 期 广 游 名 山大 川 , 无 青 搜 真 正 的撰 述 用 意 , 《 志 ・ 序 》中 曾 加 以 申 明 : 在 通 总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3期 (0 2年 第 3期 ) 20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J u a fHu e Is tt o t n l is o r lo b i n t uefrNai ai e n i o t
No.3 V o . 0 12 N O 00 .3 2 2
奇 访 古 , 采 博 览 。其 学 范 围广 泛 , 及 经 、 、 广 涉 史 天 “ 府 之 藏 , 患 无 书 , 雠 之 司 , 闻其 法 , 三 馆 册 不 校 未 欲
文、 理、 地 音乐 、 术 、 石 等 , 尤 著 于 史 学 和 校 雠 无 素 之 人 , 艺 金 但 四库无 蠹 鱼之 简 , 章 万 卷 , 千 日见 流 通 , 理 论 ,通 志 》 书 即此 二者 之 大成 。《 志》 一 部 故作《 《 一 通 是 校雠 略》 ” 。 可见其撰述用意要 在“ 校雠 之司 ,
在 中 国古 代 校雠 理 论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出现 过 两
‘ ’凡 二 十略 。百 代 之 宪 章 , 者 之 能 事 , 于 此 略 , 学 尽 略》 校雠” 字 , 。“ 二 始见 于刘 向《 录 》 《 平御 览 》 别 ,太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目录学》资料整理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目录学》资料整理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目录学》资料整理目录学名词解释1. 目录:是经过加工的一批相关文献,又是经过科学的编排和组织,使之有序化了的、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文献信息的二次文献。

(p2)2.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3. 目录学中的矛盾:指导与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

4. 目录学原理:目录学实践活动、理论研究活动的各个方面经过方法总结或理论抽象,形成一定的方法规律和工作规范。

5. 国家书目:是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

6. 联合目录:是以反映图书文献的收藏处所为特征,为揭示和报导若干个图书馆收藏的综合的或专科专题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的目录。

7. 专题书目:是为特定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提示与报道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的文献而编制的书目。

8. 推荐书目:亦称导读书目或选读书目,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读者群和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或普及知识而编制的目录。

9. 地方文献书目:是为提示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10. 个人著述书目:是提示与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关于他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11. 网络目录:是检索因特网上WEB资源的目录工具,是利用超文本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和检索服务的WEB服务器或网站。

12. 文献揭示: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揭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3. 作用:描述、定位、选择。

14. 著录:是编制文献目录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和记录的方法和过程。

它是通过著录事项来实现的。

15. 著录的要求: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16. 摘要:是对一份文献的内容所做的简略而准确的描述,它是用简要准确、不加任何评论的文字窄数文献主要内容的方法。

高二历史选择题易错题汇编

高二历史选择题易错题汇编

高二历史选择题易错题汇编高二历史周考选择题易错题汇编1、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D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2、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

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A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BA.《共同纲领》B.1954 年宪法C.中共八大决议D.1982 年宪法4、1930 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一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

”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B 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5、196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材料表明当时美国:B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B.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6、中国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BA.参知政事B.殿阁大学士C.内阁D.军机处7.古希腊喜剧《骑士》中描写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卖香肠的人说:“我想我还不够格。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收稿日期:2013-12-28作者简介:管琴(1981-),女,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学。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管琴(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871)摘要: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

《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

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

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关键词:《校雠通义》;章学诚;义例观;《文史通义》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2-0018-05《校雠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1738-1801)的一部关于书籍校雠、目录学方面的著作。

现行《校雠通义》虽然多附在《文史通义》书后,但它是章学诚单独写成,也曾经与《文史通义》分开刊行,足见其是自成一体的著作。

章学诚本人也十分看重这部书,他曾说:“生平著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尚未卒业,然颇有文理,可备采择。

”①虽然该书重点在于论校勘之学,但章学诚在这部书中申述的诸多史学方面的观点,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接续的、潜在的关系②,可以与之对照、参考,因此,在研究章学诚的史学观念时,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所谓“义例”,一般认为其意旨起源于《春秋》中的“义例法”,强调史书中寓含的褒贬大义与相应的笔法,实际上指涉了从宗旨到体式方面的多重含义。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作者:管琴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2期管琴(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871)摘要: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

《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

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

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关键词:《校雠通义》;章学诚;义例观;《文史通义》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2-0018-05《校雠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1738-1801)的一部关于书籍校雠、目录学方面的著作。

现行《校雠通义》虽然多附在《文史通义》书后,但它是章学诚单独写成,也曾经与《文史通义》分开刊行,足见其是自成一体的著作。

章学诚本人也十分看重这部书,他曾说:“生平著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尚未卒业,然颇有文理,可备采择。

”①虽然该书重点在于论校勘之学,但章学诚在这部书中申述的诸多史学方面的观点,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接续的、潜在的关系②,可以与之对照、参考,因此,在研究章学诚的史学观念时,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所谓“义例”,一般认为其意旨起源于《春秋》中的“义例法”,强调史书中寓含的褒贬大义与相应的笔法,实际上指涉了从宗旨到体式方面的多重含义。

《文史通义·传记》中说:“文章宗旨,著述体裁,称为例义。

”③其中“义”重在论其宗旨,而“例”则关系到著述体裁。

校雠通义 内篇

校雠通义 内篇

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叙曰: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后世部次甲乙,记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之旨,因取历朝著录,略其鱼鲁亥豕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雠,盖自石渠、天禄以还,学者所未尝窥见者也。

顾樵生南宋之世,去古已远,刘氏所谓《七略》、《别录》之书,久已失传,《唐志》尚存,《宋志》已逸,嗣是不复见矣。

所可推者,独班固《艺文》一志。

而樵书首讥班固,凡所推论,有涉于班氏之业者,皆过为贬驳之辞。

盖樵为通史而固则断代为书,两家宗旨,自昔殊异,所谓道不同而不相为谋,无足怪也。

独《艺文》为校雠之所必究,而樵不能平气以求刘氏之微旨,则于古人大体,终似有所未窥。

又其议论过于骏利,隋唐史志甲乙部目,亦略涉其藩,而未能推阐向、歆术业,以究悉其是非得失之所在。

故其自为《通志》,《艺文》、《金石》、《图谱》诸略,牴牾错出,与其所讥前人著录之谬,未始径庭,此不揣本而齐末者之效也。

又其论求书之法,校书之业,既详且备,然亦未究求书以前,文字如何治察;校书以后,图籍如何法守。

凡此皆郑氏所未遑暇。

盖其涉猎者博,又非专门之精,钜编鸿制,不能无所疏漏,亦其势也。

今为折衷诸家,究其源委,作《校雠通义》,总若干篇,勒成一家,庶于学术渊源,有所釐别,知言君子,或有取于斯焉。

卷一原道第一古无文字,结绳之治,易之书契,圣人明其用,曰“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夫为治为察,所以宣幽隐而达形名,盖不得已而为之,其用足以若是焉斯已矣。

理大物博,不可殚也,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

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从《校雠通义》看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从《校雠通义》看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732018年1月上总第307期学 研VIEW ON PUBLISHING从《校雠通义》看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文/黄红兵 卫蒙蒙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汉族,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在目录学上有卓越的贡献。

章学诚把以辨别学术源流为首要目的的目录学称为校雠学,而把以“徒为甲乙记录之需”——单单以甲乙丙丁排列顺序的简单目录学称为目录学。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侧重于以辨别学术源流为首要目的的目录学,这也体现了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

《校雠通义》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共4卷。

章学诚撰该书意在“宗刘” (继承刘向、刘歆的校雠事业)、“补郑” (弥补郑樵的不足)和“正俗” (纠正时弊),指出校雠之义,是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主张文献分类应随文献增长和学术演变而加以改变,认为中国古代文献分类从“七略”发展为“四部”是势所必然。

他主张编制目录时不仅要对文献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还要全面叙述著述源流。

该书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概括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和优良传统,是古典目录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校雠通义》中,尤其是原道、宗刘、互著、别裁和辨嫌名五个部分。

下文就从这五个方面探讨章氏的目录学思想。

一、原道第一道的意思就是大道,是目录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原道第一就是应该将目录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放在首要位置。

王重民说:“这一章的标题在章学诚的初稿上题为‘著录先明大道论’。

”[1]由此可见,“明大道”在目录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为“明大道”,章氏从历史的角度对目录学的起源和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

对图书目录学的起源和发展,从有文字的商代到战国前这一阶段,章学诚认为,因为当时学在官府,“官守其书”“官师合一”“师传其学”,所以图书的分类,只能按官守次序进行。

校雠通义 校雠条理

校雠通义 校雠条理

校雠通义校雠条理校雠通义校雠条理,它既指校对上下两部书之间的关系,又指校勘一部书之前先读这部书,以了解书中内容,使用来校勘的原本与前面所引之书相同,则此后所引之书就是用来校勘。

《校雠通义》共12卷,分别从文字、音韵、训诂、义理等方面加以考证。

作者就每个问题都引述前人的意见,各说己见,并加上自己的评论,所论甚多。

由于内容丰富,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义理等方面,并且有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如对唐以前典籍的评价,对“小学”的讨论等,所以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历来受到重视。

《校雠通义》校雠条理严谨,是其特色。

如作者为《经籍纂诂》作序,谈到“书籍不同版本,难为出入”的问题,他主张采用同一种书或同一文本为底本,认为最好用“今本”,但也有意外发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他还主张校勘记不是随便加上的,而是校勘工作完成后,写成编校体例。

作者还指出校勘著录必须要“正确地辨识原书字词的真伪”,否则只能“无功于词”。

作者很重视校勘语言,强调以直接从古代书籍里摘抄的文字为准。

他所举唐代张守节撰《史记正义》,虽然未完全按照原书的原样编校,但已成为校勘家参考的典范。

《校雠通义》校雠文字简练,要求明了,这和他长期从事“小学”研究有关。

比如谈到书法,他认为书法的变迁,早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有别,审美观点不同,其名称也有不同,所以时代不同的书法家,名号不同,性格气质也有差异,绝非书家擅改自己笔迹那么简单。

又如关于货币,自商周至清代,都有金属铸造的钱币,但用的却是铜块,这在当时并没有金属铸造钱币,如何产生的呢?作者认为“其始不过边疆之易以大贝,中国之易以小贝,故云‘边化”;继又改为钱贯,以绳穿钱之正中,谓之“化宝”;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为郡县,乃“易以五铢钱”。

又因以小钱穿孔不方,谓之“孔方”。

三者皆天下货也,后世乃混为一贯,重若千钧,而不知其谬也”。

《校雠通义》认为,“孔方”是可以制钱的铜,“货贝”是可以计算的金,“钱贯”是可以穿钱的绳子,“五铢钱”是秦始皇时铸造的小钱,有方孔,有圆孔,所以说是“方孔圆钱”,作者主张把“孔方”、“货贝”、“钱贯”、“五铢钱”等名称,恢复成“方孔圆钱”。

读书治学当从目录学入门

读书治学当从目录学入门

读书治学当从目录学入门▲汪辟疆先生(1887.11.3-1966.3.12)吾人研究目录学之标准,当必博稽其源流,商榷其类例,与夫义例之变迁,分隶之出入,皆宜详究。

语其大则可通古今学术之邮,语其细则可得著录之准则。

而治学之方法,亦将于此涉径焉。

——汪辟疆南京大学的前辈学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汪辟疆的目录学成就既突出又具有鲜明的特点,下面我就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示治学门径汪辟疆(1887-1966)1922年任江西心远大学教授,1928年来南京就第四中山大学之聘,后第四中山大学几经易名,成为中央大学,解放后又改名为南京大学,汪先生在这所学校任教达38年之久。

为了指导学生读书治学,汪辟疆写了《读书举要》、《工具书之类别及其解题》、《读书说示中文系诸生》、《目录学研究》等一系列目录学著作。

这些著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指示治学门径。

在他看来:“目录学者,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学也。

学术万端,讵能遍识?亡书轶籍,无补观摩。

故必有目录为之指示其途径,分别其后先,使学者得此一编,而后从事于四部之书,不难识其指归,辨其缓急。

此目录学之本旨也。

”在各种目录中,推荐书目是专门承担指导阅读任务的。

《书目答问》就是此类目录的代表作,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一开头就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偏举既嫌絓漏,志趣学业亦各不相同,因录此以告初学。

”胡适于1923年应青年朋友的要求,也编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然而遭到了梁启超的批评,梁氏称该书目“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结果不是个人读书最低限度,却是私人及公共机关小图书馆书目之最低限度。

”梁氏自己也编过一个推荐书目《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汪辟疆认为:“梁、胡论列,可谓备矣;鄙意尚嫌过多,非今日学子所能尽读。

”于是在1925年4月也编了一个推荐书目《读书举要》。

就收录范围与数量多寡而言,汪辟疆的推荐书目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仅收130种书,同胡适与梁启超的上述书目相比,更切合读者的需要。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三题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三题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三题蒋永福;孙德政【摘要】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图书馆文化.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图书馆,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使命是什么,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形态是什么,这3个问题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以藏书楼或馆阁形态存在.藏书以传道,是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基本使命.校雠学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主要理论形态.【期刊名称】《图书馆建设》【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5页(P112-116)【关键词】图书馆学;古代;中国【作者】蒋永福;孙德政【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中华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思维”特质,这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在中华文化大家族中不可能没有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图书馆文化。

然而,这种判断并非不证自明,其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图书馆,若存在,以什么形态存在?古代中国人对图书馆的宗旨或使命是如何定位的?中国古代是否有图书馆学理论,若有,表现为何种形态?这3方面问题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中国古代”,其时间下限止于清末,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按历史学家的看法,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但图书馆学研究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其研究内容与形式仍然延续着固有的模式”[1]。

1 名与实: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图书馆众所周知,对中国来说,“图书馆”和“图书馆学”都是外来语,而且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是在西方图书馆理念及其实践成就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

也许此故,至今一些人仍然发出中国古代是否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质问。

中国古代只有藏书和藏书楼而无图书馆,这种观点至今仍深植于不少中国图书馆学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那么,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否就是图书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再来讨论“什么是图书馆”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学诚一生宗刘第二文史通义校注校雠通义第957页第959都见忤于时但他在学术上既不依傍古人也不迎诗教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61合时风而是一直致力于辟风气故他于著述立说书教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6与严冬友侍读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06常常注意所谓别识新裁
第 3 5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考释 例 》 、 《 文史 通 义 》 外篇中的《 ( 和州 志 ・ 艺文书 ) 序例 》 《 和州文 征序 例》 等等 ; 或者虽 不 以“ 例” 命名 ,
却在 文章 内容 中 反 复予 以强调 . 如《 与 陈 观 民工 部
论史 学 》 一文 中 , 章学 诚说 : “ 今著《 辨 例》 一卷 , 特 存 大略, 取 明义 例 而 已。” ④ 其他 如《 论修 史籍 考 要 略》
勉 力为 之 的事业 。
书, 他 曾说 : “ 生 平 著有 《 校雠 通 义 》 《 文 史通 义》 , 尚
未卒 业 , 然颇 有文 理 , 可备 采择 。 ” ① 虽然 该 书重点 在 于论 校勘 之学 , 但 章学 诚 在这 部 书 中 申述 的诸 多史
学 方 面 的观 点 , 与《 文 史通 义 》 一 书有 着 接 续 的 、 潜 在 的关 系② 。 可 以与之 对 照 、 参考 , 因此 . 在研 究 章学
所谓“ 义例 ” , 一 般认 为 其意 旨起 源 于《 春秋 》 中
的“ 义 例法 ” , 强 调史 书 中寓 含 的褒 贬大 义 与相 应 的
笔 法 ,实 际上 指 涉 了从宗 旨到 体 式 方 面 的 多 重 含 义 。《 文史 通 义 ・ 传记 》 中说 : “ 文章 宗 旨, 著 述体 裁 ,
部 关 于书籍 校雠 、 目录学 方 面的著 作 。 现行 《 校 雠
通义》 虽 然 多 附在 《 文 史通 义 》 书后 , 但 它 是 章 学 诚 单 独 写成 , 也 曾经 与《 文史 通 义 》 分开刊行 , 足 见 其
是 自成一 体 的 著 作 。章 学 诚 本人 也 十 分 看 重 r n al o f Yu nmen g
Vo 1 . 3 5.No . 2 Ma v . 2 0 1 4
《 校雠通义》 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管 琴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编 辑 部 ,北 京 1 O 0 8 7 1 )

要: 章学诚《 校 雠 通 义》 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 、 目录 之 学 , 其 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 文史通义》 一 书 有 着 整
中图分类号 : C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6 3 6 5 ( 2 0 1 4 ) 0 2 . 0 01 8 . 0 5
《 校雠 通 义》 是 清代 学 者章 学诚 ( 1 7 3 8 — 1 8 0 1 ) 的

等重 要 文章 , 也 均从 不 同角度 反 复点 明了 义例 的重 要性 。 不 惟 论史 , 在论 文或 文 集 的时候 , 章学 诚 也 时 时 强调 目录学 中注释 义例 的重要 性 。⑥ 他说 : “ 鄙 著
称 为 例义 。” 中“ 义” 重 在论 其宗 旨 , 而“ 例” 则关 系到 著 述 体裁 。重 “ 义例 ” 的 观念 , 不仅 在 《 校雠 通 义》 一 书 中得 到 充 分 体 现 , 同 时 也贯 穿 于 章 学 诚 的 大部 分 文章之 中 。 它们 或者 直接 以“ 例” 命名 , 如《 史
《 文 史通 义》 , 有《 繁称 》 《 匡谬》 《 文集》 《 文 选》 《 韩柳》
诸篇 , 专 论 编 次 文集 目录 之事 , 深 慨 昔 人 编次 集 部 目录 , 不达古 人 立言 宗 旨 。” @ 通 过 义例 辨析 上 的 透 彻分明 , 达 到 上窥 古 人 立 言宗 旨的 目的 , 是 章 学 诚
诚 的史 学观 念 时 , 应将 它 们作 为一 个整 体看 待 。
章 学 诚 的史 学 研 究 建 立 在 校 雠 学 的基 础 上 .
“ 文史 ” 与“ 校雠 ” 在 他 的思想 里 是一 体 的 , 校雠 的重 要 性 不言 而喻 。 自郑 樵 《 通 志》 列有 《 校雠 略》 之后 ,
体 的 关 系。《 校 雠 通 义》 的 义 例 观 包含 两 层含 义 : 第 一 层在 于《 校雠通义》 的相 关评 说 体 现 的 关 于 史 著 的 义例 观 , 第 二 层 在 于 这
种 义 例 观投 射在 本 书 的 写作 上 , 以 其 书 的 自成 一 体 体 现 出 来 。章 学诚 的 义例 观 始 终 围 绕 着 史 书 编 撰 的 宗 旨与 体 例 展 开 . 《 校 雠 通 义》 一 书 充分 体 现 了他 “ 辨 章 源流 ” 的思想 , 在论 史学、 史传 、 史述 、 史意的各个环节 中, 他 都 强调 对 源 流 的 清 晰 把 握 , 并 采 取 了会 通 贯 穿 、 由博 返 约 的 学术 方 法 。作 为一 部 旨在 于 接 续 古代 校 雠 学 经 典 的 专 著 , 《 校 雠 通 义》 寓 含 着“ 本末 兼该 , 部 次 相 从” 的 义例 观 , 力 图在 “ 洞析幽渺” 的基 础 上 摧 陷廓 清 . 充分 体 现 了 史 家的 眼 光 与识 断 。 关键词 : 《 校雠 通 义》 ; 章 学诚 ; 义例 观 ; 《 文 史通 义》
以“ 校雠” 直接标 目 接 续郑 氏的便 是 章学 诚 的这 部 《 校雠 通义 》 。 他一 方 面看到 校雠 之学 的 难度 : “ 校 雠 著录 , 自古 为难 ” ⑦ , 另一 方 面 又愿 意迎 难 而上 , 致 力 于文 史 校雠 之 业 ,并 在这 方 面 有 所 发 明 : “ 学 诚 从 事 于文 史 校雠 , 盖 将 有 所发 明。” ‘ 发明” 之处 何 在 呢 ?我 们 知 道 , 以史 学评 论 者 自居 的 章 学诚 , 一 直 与乾 、 嘉 时 期盛 行 的考 据 之 风较 为 疏 远 , 他 的校 雠 学 的 著 作 与 当 时 的 汉 学 家 的 著 作 有 着 相 当 的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