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与地理15
浅谈我国民歌中的地理因素
1 、歌名 中直接包含地名 的民歌 :乌拉 山》 内蒙 )《 《 ( 、镜泊湖
伦 贝 尔 草 原 到 西 部 的 阿 拉 山和 天 山北 麓 , 自古 以来 就 是 一 个 广 山运木 歌》 黑龙江 )《 ( 、 沂蒙 山小调 》 山东 )《 ( 、 无锡景 》 江苏 ) ( 、
阔的天然牧场 。那里 , 白云蓝天 、 丰水美 、 草 牛羊成群 、 坦荡无垠 。 《 洪湖渔歌 》 湖北 )《 阳河》 湖南 ) ( 、浏 ( 等。 千百年来 , 各族人民在这里狩猎 、 放牧 ,逐水草而居” “ 。草原为他 2 歌名 中反映当地历史事件 的:长 毛来 到曹州府》 山东 ) 、 《 ( 、 们提供 了游牧生活的基本条件 , 也塑造 了他们像 草原那样宽广 、 《 义和团》 山东 )《 ( 、儿童 团站岗放 哨歌 》河南 )《 阳花鼓 》安 ( 、凤 (
会 生 活 和 风土 人 情 。 因 而, 性 成 为 民 歌 的 一 大 特 点 。 笔 者 认 间 劳 动 相伴 。 地域
为, 民歌 中的地理 因素 主要在 以下 二个方 面体现 出来 : 三
一
二 、 名 及 歌 词 歌 在 大 量 的 歌 名及 歌 词 中 , 以更 为 直 接 、 常 形象 化 的语 言反 映
朴 实 的 心 胸 ;他 f U 自然 景 观 的启 迪 和 流 动 不 居 的生 活 中创 徽 )《 国起义在金 田》 广西 )《 f 在 N 、天 ( 、盼红军》 四J ) ( i。 l
造了 自己喜爱 的音乐品种—— 以牧歌为代表的“ 长调” 。
3 歌名 中包 含历史人 物的 :嘎达梅林》 内蒙 )《 、 《 ( 、左权将军》
2 沿 海地 区与“ 歌”“ 、 渔 渔歌 ” 的产 生 、 使用 、 流传 , 与海洋环 ( 山西 )《 志敏同志威望高》 浙江 )《 、方 ( 、刘志丹》 陕西 )《 ( 、阿拉木 境决 然难 分 , 海洋环境为渔业劳动提供 了条件 , 而从 事渔作 的渔 汗 》 新 疆 ) ( 。
中国民歌的分布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
多彩的民歌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性所致的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音乐特征: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②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风格相互交融。
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多样丰富。
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山歌主要有:陕北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按歌唱的场合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按唱腔分,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山歌音乐特征:①歌词具有即兴性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分为:谣曲、时调、吟唱调。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的地域特色,各地自然
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
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不
同地域的不同民歌。
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北方民歌给人以粗犷
的感觉,南方民歌则给
人以柔情似水的感觉。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
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
一民族风格色彩。
以我国的陕北民歌为例,独特的苍凉豪放的方式唱响了神州大地,最直接地反映了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其中信天游最具代表性、富有特色,也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方民间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
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旋律音程较大,多棱角,
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
进行,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
折,多具有抒情性特征,音程较小,多采用级进和
回旋环绕式的进行,多使用五声音阶,广泛地反映
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数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
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民歌。
中国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呈现出风格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地域的差异性是相一致的。
初一六班 熊若芊。
中国汉族民歌
中国汉族民歌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
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又如载于《易经》中的两首歌诗:女承筐,无实;士圭羊,无血(“归妹”上六)。
贲如,番如,白马翰如;匪寇,(婚)(《易经·贲》六四)。
前者用二、三言相杂的句式表现了上古时代田园般的男女剪羊毛劳动场景,后者则用二、四言交错的句式记录了这一时期民间的婚嫁生活。
再如《吕氏春秋》所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南音。
”文学史家认为,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应当是中国民间情歌的滥觞。
而同一著作中记述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则是人们农业丰收之后以歌舞形式举行大规模庆祝祭祀活动的生动记录。
早期民间歌唱的这些优秀篇章,一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数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头形式观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劳作、婚恋、思盼、信仰等行为、感情时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
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
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
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而言,不仅十分广泛宏阔,而且也典型深刻,称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来民间社会的一部“创世纪史“。
十五国风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中文名: 十五国风产生年代: 西周时期 出处: 《诗经》 内容: 民歌目录《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
《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
《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
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
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
《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
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
《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
《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无耻,《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
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
《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
《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分布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目录:南区--《周南》、《召南》、《陈风》西区--《秦风》、《豳风》北区--《魏风》、《唐风》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东区--《齐风》五大文学区域十五国风——“风”之“五大文学区域”:1、南区----《周南》、《召南》、《陈风》:“二南,其地在南阳(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南郡(今湖北江陵),二南之地后被楚国吞并,故有人称之为《楚辞》之源。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地域辽阔,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经济生产方式有农、林、牧、渔等。
因此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下面我从几个地区谈一下地理环境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
在这种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质朴清新、婉转流畅的曲调。
如从事农耕的唱《绣花调》、《灯调》,挖山种地唱山歌,砍柴唱砍柴歌,脚夫唱赶马歌,小孩也会唱放牛歌等。
在戏曲方面京剧可以说兼容并蓄,既没有以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火爆、激昂、高亢,又没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而优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容并蓄。
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植物茂盛,山青水碧,风光秀丽,素有“水乡”之称,因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了清澈透明、小巧玲珑、优雅别致、起伏不大、节奏严谨、悦耳动听的民歌曲调,如《撒网小调》、《采茶曲》、《栽秧歌》等。
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戏曲,越剧《天仙配》、《西厢记》等唱腔委婉优雅,纤巧细腻,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且气温较低,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民间音乐,就具有了清悦嘹亮、热烈奔放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历史上交通长期处在“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状况,牦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人们一旦相聚,便围着牛粪火,喝着酥油茶,跳起欢快的“锅庄”,长空舞袖,步伐矫健,歌声响亮,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如《骏马》、《我是日喀则人》等民歌。
我们熟悉的西藏波密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青藏高原是民歌的宝库、歌舞的海洋。
地理中的民歌——地理环境对民歌的深度影响
民歌 《 牧歌 》 ,歌 中唱道 : “ 监 蓝 的天 上飘 着 那 白云 , 白云 的下
面是 那 雪 白的 羊群 。”这 首 民歌 的 歌词 和简 单 ,但 是 却描 绘 的很 地理 环 境对 民歌 体裁 的影 响 民歌 的体 裁就 是 民歌 音 乐形 态 的 “ 样 式 ” 。由于 民歌产 生 和 传 神 ,他通 过 “ 蓝天” “ 白云 ” “ 羊群 ”等 词 汇 生动 地勾 勒 出 了
、
一
运用 的场合 不 同 , 因而会 出现 不 同的音 乐 的样 式 , 民歌 体裁 的 产
生常 与地 理 环 人 置身 于 风景 如 画 的草 原牧 场 。再 比如
美 国的 夏威 夷 海岸 ,那 里 是 美 国的旅 游 胜地 ,一 首 《 夏威 夷 小夜
民歌 源 于生 活 。 自古 以来 , 世界 各 国人 民就用 民歌 的形 式艺 了被 水环 绕 的 小岛 ,人 们 把蔬 菜 、大 米等 生 活用 品装在 小 船上 ,
术 地 反映 生 活 ,表 达 自己的情 感 ,发 自己 内心 的感 受 ,正 如 中 国 在 河 上撑 船往 来 ,于是 形 成 了无数 优 美 的船 歌 ,这 些船 歌 就是 盂 古 代 音乐 专 著 《 乐 记 》 中所记 : “ 凡 音 之起 , 由人 心 生也 。人 心 加 拉 国独特 的 地理 环境 下产 生 的 民歌体 裁 。 之 动 ,物 使 之 然 也 。感 于 物 而动 ,故 形于 声 。 ”千 百年 来 ,不 试 想 ,如 果 离 开 了特 定 的地理 环 境 ,那 么 民歌 体裁 也 就 失去 同肤 色 、不 同语 言 的人 们 ,都 使 用这 一 共 同的 语言 —— 歌 声 ,来 了存 在 的基础 。我 们很 难 想象 让 生活 在 高原 干 旱地 带 的人 去 唱船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建筑1202班姓名:张文韬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歌呈现出详明的地域性。
中国民歌的地域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
地域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
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
以下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辨析民歌地域色彩的理性依据。
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辨析的基本方法:山西的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
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
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
而谈及差异可谓与中国复杂广阔的地域有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
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
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
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
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刘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
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 高山雪原上的民歌 高山雪原因高山环绕,地形封闭,偏
处边陲,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 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 泊和高山沼泽,这里高寒缺氧、严峻恶劣 的生态环境下,居住在高原人们的肺活量 大,因而音区很高,歌词里赞颂的是雪山、 雄鹰、太阳和雪莲。表达出藏人倔强豪放 性格及对生活的虔诚。加上这里宗教文化 的宏观背景,这里的民歌似乎也变得更加 至上飘渺,这正是它的引人之处。
中国民歌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
1、中国的地形对民歌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 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 西部高山、高原地区, 地势高低起伏,山峦遍野, 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心情就会不舒 畅。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创造的民歌就会高亢激昂, 节奏明显,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多变。人们 用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跌宕起伏 的民歌来表达这里的地广人稀、空旷孤寂和开门见 山的环境。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人们的视野开阔、 心情舒畅,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曲调悠扬 高亢,韵脚和谐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人们一般习惯用小调来轻唱低吟,表达 平原地区一望无垠、风景秀丽的特色。他们所歌唱 的民歌就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情意绵绵。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 土地,气候寒冷恶劣,日温差变化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 大自然做斗争,形成了顽强勇敢、积极奋进的性格。人们所 传唱的民歌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3、 中国的交通与民歌 受我国地形的限制,各地的交通也是复杂多样。
从南北交通来看,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 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 言差异不大。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民歌的形成及内部一致性 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南方相比,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 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 的民歌。因而南方各民歌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
论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 国 东部 农 耕 地 区多 小 调 、 子 , 号 打夯 号 子 和 筑 夯 歌 是 北 方 黑 土 地 、 土 地 上 产 生 的 。 东 南 部 水 田稻作 区 .田 歌 ” 了 黄 “ 成
广为流传的民歌体裁 。不 同地域 . 田歌 ” “ 的结 构形式 、 音乐风
地貌还对 民歌的流传产生影响 ,乔建中先生在 < 土地与 歌》一书中通过 山歌的研究发现 : 自秦岭以南各地山歌的词 “ 曲结构 、 音调特征及衬词 、 衬腔 的运用等都同北方山歌形成 明 显 的分野。 有趣的是秦岭正好又是黄河、 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 岭。 也是我 国南 北方 地理分界线 , 气候 、 理与 山歌体裁 的流 地 布形势如此相似 。 绝非巧合 , 而是反映 了前者作 为一种物 质因 素对后 者这一精神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闭 ” 。一般而言 。 高 山峻岭对 民歌文化的传播往往起着阻挡和分割作用 ,从而对
脉 脉 温 情 . 与 东部 的平 原 地 貌 、 这 田野 风 光 如 影 相 随 【 由于 平 l 】 。
地理环境对民歌有直接影响 , 更多间接作用 , 它通过社会
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 、语言 、民俗等影响 民歌体裁和风
格。
原地区人口稠密 , 唱的歌声无需传送太远 , 所 故小调一般 都是 轻 唱低吟 , 既像河渠 中的静静流水 。 又像那低平 的地形 。 起伏
民歌 地域 特 色 的 形 成 产生 一 定 影 响 。 2 中 国的气 候 对 民歌 的 影 响 . 我 国 幅员 辽 阔 , 若 干 热量 带 千湿 区且 交 错 分 布 , 与 不 有 而
内向 , 北人善动 , 外露 ; 北人崇 刚 , 南人 尚柔 。 气质的不同 , 则审 美情趣不同 , 对民歌 的理解 、 感受 和要求也不 同 , 而对民歌 从
中国民歌
汉族的除厂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 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 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 月”。“十枝花”、“盘歌”等备具特色的多种 样式。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 “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 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 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 式。 就风格而言,苗歌瑶歌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 优美。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 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乡族的韵味 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 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依偎在她身旁。 道路又远又长。 找寻她的方向。 她在水的中央。 与她轻言细语。 道路曲折无已。 找寻她的足迹。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 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 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
我 有心 采 一朵 戴 yòu pà lái nián bù fā yá 又 怕 来年 不 发芽
康定情歌 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词 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汉方言土语及宣汉山歌溜溜 调作为衬词。
康定情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 端端溜溜地照在 李家溜溜的大姐 张家溜溜的大哥 月亮弯弯 一来溜溜的看上 二来溜溜的看上 世间溜溜的女子 世间溜溜的男子 月亮弯弯 任你我溜溜的求哟 一朵溜溜的云哟 康定溜溜的城哟 人才溜溜的好哟 看上溜溜的她哟 看上溜溜的她哟 人才溜溜的好哟 会当溜溜的家哟 任你(我)溜溜的爱(求)哟 任你(我)溜溜的爱(求)哟
《诗经》中的《国 风》,是我国古代最 早的民歌选集。它汇 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 500多年间,流传于北 方15个地区的民歌。
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
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1地理原因中国民歌地域特征的形成,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地域因素。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迷信文化和炎黄文明就有了许多隐喻性的歌曲和歌谣,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发展后形成了当代不同地域的民歌形态。
由于地理的影响,中国的民歌分布在诸多不同的地域,从华东、华南等地域的粤曲、闽剧到西南地区的云贵曲、彝族民歌,再到西北地区的吐鲁番、蒙古族,各地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每一种民族中,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也表达了他们的民族特色,甚至是地域特有的文化。
2历史原因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
因此,中国各个地域的不同民歌也会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出大自然的风光、民族的历史感、战争的激情甚至是爱情的温柔等,每种地域的民歌都有自己的历史价值,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仅在民歌中有着自己的特征,而且也有着不同的民歌历史,从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甚至身临其境。
3文化传承原因文化的传播、形成及流传是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漫长,经过传承和发展,古老的民歌被传承至今,新的民歌也在不断的创建中变得成熟、发达。
因此,每一种民歌类型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或者文化价值观,而这些地域特色正是由此而来。
此外,进行民歌传承和研究的机制也逐渐完善,各地古建筑、文物及民间曲艺民歌使传统文化得以应运而生,把历史文化传承下来,因此民歌也有着更深的地域文化内涵。
4习俗文化原因最后,中国民歌的地域特色还与不同的习俗文化有关。
每一种民歌��表示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将当地的民间传统形态化的艺术风格。
比如,粤曲、闽剧表达的是折扇歌舞习惯的发展,而云贵曲、彝族歌谣则把彝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甚至彝族文明的精髓表达出来,每一种民歌都承载了其地域特有的文化习俗。
以上就是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
从地理、历史、文化以及习俗文化等多方面角度,深入观察中国民歌的地域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好的保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深入学习中国的民歌文化。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民歌的分布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水乡风格
该区域绝大部分气候 暖湿, 水网密布, 风光 秀丽, 农业发达, 多为 水田稻作区。这样安 稳的环境使江南人多 了份细腻和灵性。因 此生活中唱出的多是 小范围的个人爱恨情 感,唱词里描绘的不 外乎丝竹、田园、花 卉、水乡等。代表民 歌《茉莉花》、《梦 里水乡》等。
粗犷刚劲风格
拥有这样风格的 地区主要包括东 北平原、 华北平 原地区, 汉族为主 要民族。这里的 汉族民歌以小调 为主, 其次是秧歌、 号子, 山歌很少。 其风格起伏较大, 多跳进、 节奏密 集、短顿, 速度较 快, 开朗, 形象 鲜明, 灵活生动。 代表民歌《乌苏 里船歌》、《沂 蒙山小调》等。
山歌体裁的民歌
在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 地区, 孕育出山歌体裁 的民歌, 高亢激昂, 特别 是高原上的民歌旋律起 伏跌宕、气概恢弘是与 苍凉的高原地理环境连 在一起的。而长期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适应了地 广人稀或开门见山的环 境, 说话声音洪亮, 歌唱 的音域及音量特别宽大
小调体裁的民歌 在低平坦荡的东部平
中国民歌与地理
黄婷婷 10Manno
民歌是什么?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 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它具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 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 观。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 切。
西北高原风格
黄土高原的山川沟壑纵横, 干燥少雨,土地贫瘠, 自古 以来属于旱地农耕区和半 农半牧区。这里的民歌最 大特点是高亢激昂、 粗犷 有力、 旋律起伏跌宕如山 川一样自由纵横, 音域如 高原一样空旷深远, 由于 自然环境的恶劣, 还表现 出凄楚、 苍凉和与自然抗 争的坚韧不拔之感。代表 民歌《走西口》、《赶牲 灵》、《花儿与少年》、 《眼泪花儿西南地区大多开 门见山,地面崎岖不 平,交通不便。许多 少数民族以歌代言, 以歌传情,以歌择偶, 以歌为媒。演唱时以 对唱的形式为主,无 论是平日或节日里拉 歌,还是小伙子姑娘 谈恋爱时唱情歌,都 会经常看到两座山上 拉歌的情景。代表民 歌有《小河淌水》、 《跑马溜溜的山上》、 《放马山歌》、《远 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