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新探——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分析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不稳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2. 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引发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生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随着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会降低投资额度,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速度,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当前的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转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是,必须认识到资本积累和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快的、过度的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迫使政府加强监管,避免重演这场危机。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调控。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逐渐形成,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原则。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管,试图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3. 印度洋国家汇率大幅下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印度洋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也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波动,说明了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 IPO暂停审核事件近年来,我国股市的IPO审核一度暂停,这是因为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问题。
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日益扩大,也波及到中國。
其实,中國经济长期以来自身运行中由于体制机制的作用、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这次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国内经济危机也会发生。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中國经济的内在问题:一、中國经济周期显现市场经济追逐利润,一方面不断地压缩成本,减少用工和降低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利润面积。
这就构成了一对经常的、不解的矛盾,即广大劳动人民或社会大众的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生产扩张和产品过剩的矛盾。
这种矛盾周期性地加剧,形成所谓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具体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中國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是在其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了市场机制。
先后在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劳动力、房地产、资本等领域引入市场体制,形成市场经济形态。
并且随着国家入世而不断地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环境。
中國经济也表现出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也显现出经济周期现象。
例如,1987~1988年高涨,1990~1992衰退;1993~1995年高涨,1997~1999衰退;2004~2007年高涨,2008年出现衰退。
市场经济本身建立于社会分工、商品交换、货币信用的基础之上,供求分离、钱货分离、借贷分离、使用价值与价值分离,存在着广泛的时间差、空间差、主体差、信息差等。
这就在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循环序链中埋藏下无数的或然性和风险因素。
不仅如此,某些商品货物衍生出各种期货、典押等重复形态,某些货币金融资本等又衍生出各种票据、证券等虚拟形态,使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进一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
在基本矛盾等周期因素的作用下,暗流涌动,经常会酿起泫然波澜。
中國本次经济下滑或衰退的趋势已明显出现。
2008年前三季GDP增速为9.9%,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进一步下滑;股市持续下跌达70%;房市交易量下跌20%以上,价格僵持,进入“严冬”;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近7万多家;外贸出口增速由去年的24%下降至近期的13%;失业量增加,大量农民工返乡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探析【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概述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探索、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与转型升级等议题。
通过分析和论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这些探讨和观点对于深入理解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理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指导政府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
我国经济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在全球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国内的经济在高度增长,并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受到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强烈冲击,遭受着国内经济结构缺陷带来的宏观风险。
这种风险并非快速的出现,而是慢慢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集中出现,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引起经济危机。
随着金融机构中的资产价值的下降,国家可能会由于资产的损失而出现贷款紧缩,使社会的总需求有所下降。
这种经济萎缩会导致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下架,造成经济的低迷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才有助于解决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我国经济相对比较稳定。
在第三个极度,无论是GDP、工业总值,还是消费物价,都比上半年有一定的回落,在九月份,物价上涨4.5个点,比政府控制的指标要低,其他部分数据和指标也互见升降,总体情况比很多欧洲国家要好,经济也相对较为景气。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加大,我国经济上的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p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它是对我国经济的一个考验,同时又是一个好的机会,是全国重点关注的问题。
面对强大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要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危机中吸取经验,获得一些启发,正确的看待我国经济中潜在的风险,利用好相应的机会,使我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总的来说,只要利用好这次经济危机的机会,就有可能促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
二、我国在经济危机下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首先,要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
特别是产业与贸易、财政与金融,以及金融各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在宏观层面上的信息沟通、政策合作,防止因部门利益带来冲突。
二是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国际协调以及与周边地区的金融合作。
随着发展中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的交互作用的加深,金融逐渐变得无国界,在汇率机制、外汇储备管理、金融业改革、国际银行监管及对冲基金等高杠杆金融机构监管方面,中国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合作。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探究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探究近年来,国际经济危机对全球各国造成了巨大冲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无法幸免于其中。
本文将探究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应对危机的措施。
一、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
由于海外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出口额显著下降。
其次,外资减少,投资市场受到影响。
由于国际投资信心下降,大量外资流出,我国投资额减少,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提高内需,加强消费政策的调控。
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市场。
此外,还实施了一揽子减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市场活跃。
二、就业市场的影响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生产出现困难,很多企业不得不裁员。
大量下岗人员加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严峻。
其次,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出口型企业减少订单,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为了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首先,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积极发展创业就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减轻就业市场压力。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增加就业机会。
三、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首先,由于出口市场减少,我国经济开始加快转型,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加大内需的拉动力度。
其次,由于外资减少,我国开始鼓励国内创新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分析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分析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
尽管中国已经逐渐控制住了疫情,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形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稳定形势。
一、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逆周期调节政策,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此外,还出台了多项促进消费和增加就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回升和增进民生福祉。
二、从金融政策角度分析在金融政策方面,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和信贷投放等,以稳定金融市场。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多项措施促进企业融资,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这些金融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三、从贸易政策角度分析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政府推动构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中国还不断扩大自主品牌和科技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这些贸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特别是在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更加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
这样的产业转型升级,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从以上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
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和贸易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力地应对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从美国萌芽、发展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
此前甚嚣尘上的新自由主义开始遭到怀疑和责难。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以及政府政策主张再次被多国学者所提及。
其政策主张也成为各国政府大肆干预市场的理论依据。
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至今的发展情况来看,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本文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金融危机下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分析,解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指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经济的核心理论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的出版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增加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即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业理论提出的起点就是有效需求理论,即通过有效需求带动就业的增长,因而激活整个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人们的消费倾向,二是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的期望,三是消费者对货币灵活性的偏好。
凯恩斯经济理论在西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该经济政策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无法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理想状态,而且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比较快,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业和生活标准无法达到生产技术本应该达到的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凯恩斯主义在各国救市政策中的运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波及到了很多国家。
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救市政策。
在各国的救市政策中,凯恩斯主义得到了充分体现。
1、美国。
从2007年次贷危机出现苗头到最后全面爆发,美国政府都在尽力采取措施应对危机。
2007年8月,美联储利用3天的时间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 亿美元;2008 年4月,美联储和美国国会再次联手向市场注入900 亿美元资金。
经济危机论文:浅谈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生产力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没有曲折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绝不会永远持续的增长,资本主义内部的所固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根本矛盾的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资产阶段聚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无产阶级则愈加贫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不足;社会购买力不足使实体经济的产品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资产阶级的过剩,相对无产阶段的匮乏;随后这种产能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将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的爆发。
历史上无数的金融危机都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断。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成因。
美国2001年经济危机发生后,以互联网、新兴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泡沫覆灭。
随着美国生产力的恢复,房地产、汽车等领域迅猛发展,产量剧增。
产能过剩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开始从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人们提前消费、预支消费。
希望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能够通过金融手段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通过金融信用和债务关系创造的社会需求来解决过剩的产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12次调整利率,使得消费者还贷压力加重,最终无力偿还贷款,产生逆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危机。
因此,解决消费需求同产能过剩的矛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危机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了多次危机,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影响,但中国成功地渡过了危机。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外贸受到冲击中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外贸增速急剧下降。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国内外需求的降低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的外贸订单急剧减少,企业普遍陷入了困境,部分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2. 金融市场承受巨大压力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股市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2007年底至2008年初,中国A股市场屡创历史新高。
但是在2008年5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股市开始大幅下跌,A股市场跌幅超过60%。
同时,金融机构面临的压力也极大,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绩和财务状况都受到了影响。
3.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外部的,同时也产生了国内的影响。
由于出口的下滑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的内需市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企业投资、消费和金融方面的需求都下降了。
GDP增长率也放缓,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措施1. 刺激内需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措施。
其中包括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进城乡建设、实施“回国创业”等。
2. 加强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合作针对全球经济危机对出口市场的冲击,中国开始加强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合作。
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中国扩大了出口市场和投资领域。
同时,迎合新兴市场的需求,中国正在推动贸易多样化。
3. 调整产业结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使得中国认识到,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是不可持续的。
为此,中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危机论文:分析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分析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建立的。
至今经济危机发生的本源依旧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灭危机就只能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1.1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经济危机就存在发生的可能。
其次马克思指出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转化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生产过程中采取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1.2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和本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家不断的创造剩余价值,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消费力却不能跟上生产的脚步,这时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就不协调。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矛盾,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1.3虚拟资本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虚拟资本中包括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有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
虚拟资本能对生产规模扩大起加速作用,但是其不断超过资本积累的限额,导致了市场的虚假需求。
虚拟资本使得市场中会出现虚假的需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张导致经济危机。
1.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具有周期性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四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不断为后一个阶段做准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周期循环2通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当代经济危机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研究经济危机其新特征,可以更好证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
2.1当代国际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2.1.1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截至到目前,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1973年到1974年之间,第二次是在1979年到1980年之间,第三次是在1990年。
每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量锐减,都会造成西方国家石油价格的暴涨,从而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衰落,进而带来国家就业率、生产率等等问题。
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对策探讨
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对策探讨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失衡有很大的关联。
当前,危机的影响似乎已经见底,人们开始讨论危机之后的世界新秩序。
然而,如果中国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前提条件,那么,在我们搞清楚中国经济全球失衡的原因之前,讨论世界新秩序就可能成为无的放矢的政治游戏。
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国际机构以及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标签: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失衡;全球化1 国际分工、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全球失衡是世界经济分工这个长期因素所导致的。
处于赤字方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都是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的典型。
处于盈余方的国家则相对比较分散,但也可以看出大体上为三类国家:传统制造业强国,如德国和日本;新兴的“世界工厂”,尤其是中国、巴西;以及石油输出国。
全球化促使各国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活动。
根据正统的经济学理论,盈余国的财富增加会导致进口的增加,最终经常账户应该恢复平衡;同样,赤字国的高负债必定拉高利率,从而导致借款减少,最终经常账户也应该重新找到平衡。
但当前的现实是,盈余国和赤字国的经常账户不平衡长期存在。
我们首先注意到,经常账户盈余国家都没有很发达的金融市场。
即使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资本市场也远较英美落后,而且它们的银行业也不如英美发达,比如,信用卡在这两个国家的使用频率就远不如英美。
相反,纽约和伦敦才是金融产品“生产”的中心。
如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金融也需要在最具效率的地方集中“生产”。
因此,盈余国“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又重新流向赤字国。
但是,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盈余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无法将出口货物所获得的储蓄转化为国内的生产或消费,所以应该把钱交给赤字国,购买它们的金融服务。
如果赤字国——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能够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供给,失衡不会成为问题,甚至可能消失。
在一个无摩擦的世界里——没有国界限制、法律保护在任何世界角落都是完备的、所有交易者都拥有充分的信息并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华尔街在德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开设子公司,更有效地运作这些国家的储蓄,让它们无须将盈余输出给其他国家,因此也就不存在失衡了。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然而,全球经济危机无疑是这一进程中不幸而必然的一环。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短短几个月内就席卷全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最严峻的危机之中。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经济危机对其经济的影响是显著而复杂的。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减缓出口增长中国经济一直以出口驱动型经济体系闻名于世,而全球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供求关系的严重扭曲,使得我国部分出口市场需求锐减,对出口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同比下降了16%。
2. 投资下降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市场风险大增,投资者信心受挫,资本市场普遍失去信心。
而我国政府一开始加大了对经济的投资来缓解经济危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投资方式不仅增加了过度生产力和过剩产能,还带来更多的债务问题。
3. 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的变化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扰乱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全球货币流动性和稳定性的下降。
而中国自身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使得人民币汇率稳定,避免了较大幅度的贬值。
但是,外汇储备的规模也使得我国经济受到了重大影响。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1.95万亿美元,几乎占到中国GDP的40%。
这大大压缩了储备货币的投资回报率,从而限制了独立货币政策的空间。
4. 国内投资和消费减速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不少企业在面临国外市场萎缩的压力之后选择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垄断压力加大。
进一步产生的货币政策过松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也让中国社会出现了投资下降、消费习惯转化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尤其明显,由于我国经济体系的过度出口型导致我国的厂价价格体系基本无法承受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导致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减速。
二、对策研究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旨在减少危机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设章节进行系统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分布在他的各种著作之中。
归纳起来,究其根本,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因此,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只要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就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已经过时。
但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之所以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阶段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盲目性和唯利是图性危害明显;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取而代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不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未来当然就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
但是,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征途中,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以不断发展生产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仍然发生作用。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等基本范畴仍然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内涵。
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表现为资本的运动。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样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因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与价值。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要点内容概述(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1.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货币和信用带来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得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过程,容易引起买卖脱节,加深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同时,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商品生产者可以互相赊账赊销买卖,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使得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发挥作用的价格高于商品价格,就会导致W-G-W'过程中所得的货币G无法清偿之前的债务,由此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探究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探究答案: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
危机期间,我国出口市场萎缩,对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同时,外资流入减少,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影响了就业机会。
然而,在危机中我国也能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
进一步探究: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出口市场压力和外资减少。
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下降,我国的出口市场受到巨大冲击。
出口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工厂停产、工人失业和企业盈利下降等。
同时,危机还导致外国投资减少,我国的外资流入也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投资需求和市场活动,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增长。
然而,危机期间我国也能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缓解危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冲击。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提供经济刺激计划等措施来促进经济活动和刺激投资。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和提供流动性等手段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来稳定金融市场,增加信心,促进投资和就业。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危机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危机期间国内需求的下降可能迫使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加强内需的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危机期间,我国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危机还可以促使企业创新意识的提高,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危机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和应对措施,我国可以缓解危机的冲击,并在危机中寻找到一些发展的机遇。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该理论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以及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和局限性。
结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引导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际应用,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指导意义、基本原理、发展现状、运用、启示、局限性1. 引言1.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与发展规律,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内在机理。
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借鉴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深入研究我国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危机风险。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货币资本与实体资本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逐渐变得落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生产过剩和市场疲软,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货币资本与实体资本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不断膨胀,形成资产泡沫,而实体资本则面临着生产率下降、利润率减少等问题,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论文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一、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主要问题(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
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
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
我国持续大量投资建房,与群众购买力低下,形成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二)货币流动性、信贷条件偏紧货币紧缩最初源于当局对危机政策的纠正,而后随物价水平走高,对货币信贷的总量调节进而成为防控物价增长的重要手段。
自去年初以来央行先后12次提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与贷款投放规模明显下降。
到今年9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跌至8.9%和13%,近几个月持续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创出21个月以来的新低,前期紧缩效果明显。
尽管当前M1、M2作为中间目标是否继续有效值得讨论,但即便不考虑这两个传统指标,从部分地区民企资金流断裂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货币信贷条件实质处于偏紧状态。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致思路(一)通货膨胀危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5%,9月为6.2%,10月回落至5.5%,都处于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
而银行的存款年利率是2.75%,就是说居民存款一年,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要贬值不少。
到201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30万亿,只要居民挤兑存款,整个银行系统就会倒闭,不仅会造成经济混乱,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二)加强房产调控。
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催生了房产投资过热,造成了很大的房产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第一篇: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 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08年的这场金融海啸,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冲击。
经济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劳动者实际购买力有限,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选择借贷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即超前消费。
虚拟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并为其服务的。
自从纸币特别是后来的账面货币、电子货币产生后,人类便进入了虚拟货币时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揭示资本的投机性和贪婪性:“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由于是虚拟的,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 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但由于信用体系出现了问题,很多本来不够条件贷款的人贷到款。
而银行发放大量贷款,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很多人没有能力还贷,银行发放的贷款难以收回并形成大幅度增多的坏帐,使银行的金融资产因实际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进而产生金融泡沫,泡沫不断膨胀并最终破裂,引发了金融海啸。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业,使沿海城市的大量出口企业倒闭,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还加大了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分析和格 兰杰检 验 , 出近年来 经济危机 的一些现 象在 我国是客观存在 的。经济危机具有双重 的作用 , 面正确地 认识 得 全 和对待经 济危 机。 认真分析其产 生的根源。 并寻求解除危机 的有 效政 策措施和方法才是经济 学家 的主要任务。
【 键 词 】 经济危机; 关 协整分析; 格兰杰检验 【 中图分类号】 l2 【 F 1. 5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 26(0 80—0 l0 10—7820 )701-2
护主义盛行 使得 个人利 益 、 局部 利益 、 眼前 利益取代 了 国家 的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 最终 导致 个别 企业 的有组织 有纪律 的生 产与整个社会管理的无序性之 间的矛盾 。 ( ) 产 的盲 目扩 张 。 二 生 加剧 了无 效供 给 和 有效 需 求相 对 不足 第一 , 生产盲 目扩张 , 资风 险加 大。马克思指 出 :资本投 投 “
维普资讯
社 会 义 经 济 危 机 理 论 新 探 主
一
对 中国经济的 实证 分析
赵 志平 , 贾秀 兰 , 宁 宁 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西安 交通 大学 经济与金 融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 0 1
【 摘 要 】 文章通过对经济危机理论的回顾以及对二战以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的分析指出, 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 和社会化 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 生与经济制度 没有必然联 系。并且结合 我国改革开放 以来 的一组宏观经济指标进 行协 其发
一
从管理 的角 度看 ,市场配 置资源 大大提 高了微观 经济效 率。 宏观经济效率并不 明显, 但 因为国家对 经济的调节和管理不 是加强 了, 而是 削弱 了。具体表现在公有制领域 , 败现象愈演 腐 愈烈 , 损公肥私 , 国有资产不 断地被蚕食 和流失 , 无疑又增大 了 隐性私有制成分 。 再加 上管理层 不规 范的权力 运作以及 地方保
的起点。因此 , 就整个社会考察 , 危机又或多或少的是下一个周 期的新 的物 质基 础 。” 商品 、 本和劳动力有一个逐渐 积累的 ① 资
投 所有制结 构并存 。就公有 制企业而言 , 由于实行 了政企 职责分 过程 。我 国改 革开放给经 济的发展带来 了新 的机 遇和挑战 , 资环境宽松优越 , 使得各投资主体进人 生产变得十分容 易。于 开, 绝大多数 已成 为独立 自主 , 负盈 亏的经济实体 , 成为 自 市场 体制 内外 , 集体 、 个体 踊跃 上阵 , 掀起 了投资生 产 调节生产的主要手段 。企 业生产 以利润 最大化为 目的 , 如果 有 是全 国上下 ,
的热潮 。 再加上信用制 度的鼓励 和政 府部门追求政绩的推波 助 澜, 业、 企 商业 大量扩张规模 。然而 , 去容易 , 进 出去难 一旦投 资运行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 从而造成整个社会 的生产过剩。
第二 , 下岗职 工人数激增 , 收入减 少, 支付能 力的需求下 有 降 。社 会 主义 生 产 的最 终 目的 是 最 大 限 度 地 满 足 人 们 日益增 长
改革 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 国开始实行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 , 市场 中劳动力也 具备 了商品属 性 , 人们 虽 已对 资本 、 余价 值 剩 的概 念达成共识 , 但对社会 主义 是否存 在经 济危机 , 仍无 定 却 论。 马克思之所 以认 为社会 主义不存 在经济危机是 因为他理 想 中的社会主义是 单一 的生产 资料公有 制 , 品 、 币消亡 的社 商 货 会。 然而 ,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经过我 国的创新 和发展 , 济成 分 经 已不 是单一 的 、 而又纯 的生 产资料公 有制 , 纯 而是 以公 有制 为 主体 的多种所 有制 结构并存。 们认 为 , 我 在此 条件下 , 社会 主义 存在 着发 生经 济危 机的可能性 。
【 收稿 日期 】 06 1—6 20 —0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人 民出版社 ,93 ( 4 , 17 年版 , 27 。 第 0页 【 作者简介 】 赵志平 ( 9 0 )男 , 1 6 一 , 陕西蓝 田人 , 西安 交通 大学经济 与金融学院 副教授 , 士生导师 , 究方向: 硕 研 社会 主义经 济理 论、 口资源环 人 境经济 学; 贾秀兰( 9 2 ) 女, 1 8 一 , 山西临汾人 , 西安交通 大学经济 与金融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宁宁( 9 2 )女 , 李 1 8 一 , 山东淄博人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
、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条 件 下经 济 危机 分析
( )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企 业 内部 生 产 的 有 序 性 和 一 社 整个社会组织管理的无序性的矛盾 从经济制度 的角度看 , 社会 主义是 以公有 制为主体 的多种
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 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
的物质文化生活 的需要 。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直接的 目 但 仍是为 了增殖 , 若无 此 目的 , 就决不会生 产 , 也就是说能 否增 殖 已成为企业是 否吸收劳动力 , 增加就 业的前提条件 。正如 马克 思在《 资本论 》 中所说 :一旦剩余 价值 的生产 停止 了 , ( “ 他们 工 人) 的消费也就因他们的生产停止而停止 。 但是他们能够消费 , 决不是 因为他们为 自己消费生 产了等价物 。相反 , 当他们仅 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