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敏茹2011-03-11 21:10:29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2007年11月18—21日,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央编译局、中联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院、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中方学者,以及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以及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多位俄国学者。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教授主持,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和圣彼得堡大学博罗诺耶夫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与会专家围绕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政治环境变迁、意识形态变化等因素同政党变革的关系、中俄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革命党与执政党关系以及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问题等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政党制度及执政党变革与会中方学者不仅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性建设、执政党变革、党内民主问题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及党的政治教育社会化等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分析,还与俄方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共十七大制定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特别是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金河教授结合《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内容,提出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基础;能够促进政治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能够加强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能够体现出政治体制内的广泛参与机制,适应和平衡社会结构的变迁,保持社会稳定。
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综述刘宗义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支持下,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共同举办的“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7月14~1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北京和上海的著名专家学者近60人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影响与合作以及中俄经济合作的问题和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主席、俄罗斯铁路总公司总裁亚库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镭代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学术交流分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分别致辞。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发展趋势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经历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的进程,但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降低,不排除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但是,世界“文明对话”论坛主席亚库宁、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格拉季耶夫等俄罗斯学者则强调这次危机是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
他认为,此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美国所实行的寅吃卯粮的财政体制,而金融界的投机加重了其严重程度。
金融泡沫的出现不光与金融技术的发展有关,更与金融体系有关。
从深层次来讲,这次危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
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发生的,在一定时期,技术所允许的增长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走出危机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是刚性的。
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政治、社会的动荡密切相关,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密切相关。
要彻底摆脱危机,必须开展新技术革命和培育新资本市场。
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获得比较优势,而后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格拉季耶夫指出,尽管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有些新兴技术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如纳米技术、太阳能等,但新技术的发展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
中俄产业结构与经济政策比较
在带来 巨大成功的同时 , 也带来 了严重的问题。 而在 新的历史阶段 ,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抛弃增 长中心主义的思路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和实施新 的 政绩考核体系, 从而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固 体围绕中俄两 国的经济结构及其政策展开 。
譬 1 中俄 两 国 的 发展 道 路
作者进一步认为 中国的发展是因为它保证了制
度的连续性 , 原有 的制度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 由于试 图西化的改革失败 , 中国在 14 年重新建立了集中 99
制的制度 , 并在 17 年之后 , 99 成功保存和发挥了“ 中 华文明” 亚洲价值” 和“ 的制度 , 注重集体利益超过个
人利益 , 而保证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中方作主 旨演讲的是武汉大学的郭熙保教 授,他将中国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增长优
是继 2 0 年以来经济发展研究 中心和经济 与管理 08 学院与俄罗斯 国立高等经济学院连手召开的第 4次 研讨会 , 前三次分别在莫斯科与武汉两地举办 。 此次
会议共收到中俄双方 2 篇论文。 2 参加学术研讨会的 有来 自国立高等经济学院、 莫斯科新经济学院( e Nw E oo i ShoaM s w 、 cnm c colt o o )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管理 c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rd a colo ngmet Gaut Sho fMaae n, e
Si — e r ug te n e i ) a t t s r S t U i rt 等俄罗斯高校以及 n P e b a vs y
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 以及来 自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制度来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使得这些国家在重新进 行收入分配的时候更加注重投资和储蓄 ,但这也使 得消费萎缩 ,同时也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 人们预期寿命的下降。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用同样的发
中俄关系的政治与经济分析研究
中俄关系的政治与经济分析研究一、引言中俄两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在多年的发展中,中俄关系经历了起伏和挑战,但在当前的背景下,中俄关系呈现出更加密切的趋势。
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对中俄关系展开研究,并探究该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政治层面的分析1.政治背景中俄两国的共产主义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谓类似,但同样的情况下,两国在政治方面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作为世界上两个领头羊,中俄两国相互支持,密切合作,这一现象在国际社会上并不罕见。
2.外交合作中俄外交合作非常紧密,尤其在地区生态环境协调与管理、区域贸易和加强区域安全合作等领域,两国展开了大量的合作。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中俄一直在该机构中紧密合作,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经济合作中俄经贸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方面,两国在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双方的经济互补性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中俄贸易额不断攀升,成为两国合作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三、经济层面的分析1.交通合作近年来,中俄交通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两国间的交通网络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延伸。
这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地区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能源合作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两国合作在天然气、石油领域等方面有着很大潜力和前景。
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中俄经济合作迎来了重大机遇。
3.金融合作中俄之间的金融合作和交流也在不断发展,两国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的货币交易拓展到了金融产品交易和投资之间的合作。
这一趋势将使中俄经济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
四、未来发展趋势中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一方面会受到国际经济、安全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两国外交政策和内部政治因素的影响。
然而,总的趋势是中俄关系将保持持续和深入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合作,必将推动两国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的发展。
中俄科学院历史比较研讨会综述
第 4 ( 0 1 :5 2 7 期 2 1 年) 7 —5 5
T eC i s un lo eHs r c nead Tcnlg V 13 o4 2 1 ) h hn e ra frh ioyo i c n eh o y o. 2N . (0 1 e t t fS e o
中俄 科 学 院历 史 比较研 讨 会综 述 郭金海
( 中国科 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京 10 9 ) 北 0 10
21 年 1 0 1 O月 1—1 2 4日, 中国科学 院 自然科 学史 研究所( 以下简称“ 科学史所 ” 与俄罗斯科学 院瓦 ) 维洛夫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在科学史所联合 召开 中俄科学 院历史 比较研讨会 ( 1 。召开 图 ) 这次会议属于两所 2 1 0 0年 7月正式签署 的首期为 4年 的合作框架协议 内容 , 是该协议 签署后 的首 次活 动, 旨在共同推动两所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科 学史所参加会议的有所长张柏春和院史研究室 同仁 ; 副所 长兼 院史研究室主任王扬宗 , 院史研究室副主任张藜 , 郭金海 、 王丽娜 , 以及 中国近现代科 技史研究 室副 主任张九辰作 了报告 。圣彼得堡分所 的代 表共 6人 , 由所长科 尔钦斯基 ( 9.M.K / M CHI带 队 , Oq HK I) I Y 科 学 与社会 中心主任 阿谢 乌洛娃 ( H.A men B ) .A yo a 与费克洛娃 ( .O. YlB ) 洛莫 维茨卡娅 ( .M. T I  ̄e O a 、 J B f M B I a ) 萨莫基什 ( l O H KB 、 O I A.B a O HI 、 .C M K I) 费多托 娃 ( I A.A. eoo a 作了报告 。会 议语言 为中 、 Ⅱ TB ) 俄
2024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
2024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我国首款自研()谱段高清相机传回首张卫星图。
首图图像清晰、层次丰富、色彩准确。
A.十二B.六C.九D.八【答案】:C2.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
A.增长5.6%B.增长5%C.增长5.2%D.增长5.1%【答案】:C3.国家海洋局发布新闻消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将于今年4月返回祖国,“雪龙2”号、“雪龙”号将分别停靠()、(),并向公众开放。
A.香港青岛B.广州上海C.厦门威海D.澳门三亚【答案】:A4.2024年1月18日,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标志着京津冀地区开挖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盾构隧道正式开始掘进。
A.津城一号B.春风一号1/ 15C.津华一号D.京华一号【答案】:A5.2024年3月1日,第七届虹桥论坛主题议题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学术会堂举行,虹桥论坛与进博会同期举办,主题始终围绕()主线,积极反映世界开放新特点,引领世界开放新趋势,着力打造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A.“合作共享”B.“全球开放”C.“高质量发展”D.“互利共赢”【答案】:B6.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让全世界的华人紧紧连在了一起,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著名词作家()。
A.张藜B.秦咏诚C.阎肃D.李谷一【答案】:A7.甲乙丙三人开发某岛市场的观点如下:甲:居民不穿鞋,此岛无市场,我即返回。
乙:居民不穿鞋,此岛是大市场,能否常驻开发?丙:居民不穿鞋,原因是脚疾,此岛是大市场,预期每年可卖2万双,开发需投1.5万美元,收益率约15%。
这种观念是()A.生产观念B.推销观念C.社会营销观念D.大市场营销观念【答案】:D8.每年8月,当我国正处于盛夏时候,南半球的阿根廷正处于寒冷的冬天,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因素是()。
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与俄罗斯国际研讨会综述
“地缘经济空间转型: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与俄罗斯”国际研讨会综述刘宗义2009年9月3~4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俄罗斯“东西方一体化与发展”常设论坛共同主办的“地缘经济空间转型: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与俄罗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
会议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教授主持。
来自俄联邦委员会国家杜马交通委员会和国际事务委员会、俄罗斯地缘经济与全球问题社会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俄联邦政府直属财政学院、俄联邦政府直属高等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官员就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中俄两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合作,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与中俄关系中的问题等多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
一区域经济、地缘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俄罗斯学者科切托夫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要玩家去探索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力量的重新整合。
世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包括:1、政治经济化,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投资等具有特殊的意义;2、世界空间被划分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空间,其中地缘经济空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发展”与“安全”,地缘经济学可以通过经济来解决安全问题;4、世界走向全面跨国化,民族经济及其主体成为“为了共同利益”进行合作、重新分配世界红利的舞台;5、出现了不同于国家边界玩家发挥作用的经济边界;6、世界需要地缘经济理论,帮助世界经济的参与者在竞争中取胜,考虑各方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利益分配空间,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平台,为人文知识的跨越国界提供动力。
世界出现两种趋势、两个舞台:国家和跨国体系(跨国公司、财团、产业联盟等)。
金融工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的经济议程,跨国公司手中掌握着最新的商品形式:商品的花色品种、企业(项目)商品、规划商品。
_中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比较专题研讨会_综述_代谦
学术动态/中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比较专题研讨会0综述代 谦 刘艳楠关键词|经济发展 经济转型 中国 俄罗斯中图分类号|F12;F15112作者信息|代 谦,男,1977年生,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430072。
刘艳楠,男,1986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430072。
2009年10月15~16日,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俄罗斯国立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的/中俄经济转型与发展比较专题研讨会0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
来自国立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美国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海南经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和俄罗斯同属经济转型中的大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都经历着深刻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在转型期中都面临许多同样的或相似的问题和困惑。
两国学者分析与比较了两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问题,交流与探讨了两国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中俄双方近30位学者就转型时期的经济思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俄罗斯的改革与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与经济增长的交替、产权变动与公司治理、中俄能源经济比较、俄中区域经济比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对外方面等8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中俄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对比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俄罗斯自1990年初苏联解体以来,社会经济领域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和变化,分析和理解社会经济转型的历程和现状,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俄罗斯科学院纳塔利娅#马卡舍娃教授分析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经济理论,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主义和20世纪末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影响俄罗斯的整体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主义在俄国经济学界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理论自由选择和取舍的结果。
“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对策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D 2
文献 标 识 码 : D
文 章编 号 : 6 73 4 2 1 ) 46 —8O 1 3—2 X(O0 一 —76 一2 O
由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国 际 关 系 与 地 区 发 展 研 究 院 主 办 的 “ 东亚能 源 战略合 作 的对策 与展 望” 国 际学术 研 讨会 于 21 0 0年 5月 4日至 5日在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召 开 。 中共 上 海
与 中 、 日、韩 三 国 的 能 源 合 作 前 景 乐 观 。 对 西 欧 而 言 ,
市委宣传 部副部长潘 世伟 、华东 师范 大学 副校长 范军 出 席 会 议并 致 辞 ,国 际 关 系 与 地 区 发 展 研 究 院 院 长 冯 绍 雷
教 授 主持 会 议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信 息 学 院 院 长 褚 君 浩 院 士 、
一
日本丰田汽车 公司技术 总监 渡边浩 之 、东京 大学 岩 田修 教授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紫 江 学 者 朱 建 荣 教 授 、俄 罗 斯 联 中、 日、韩 、俄学者参加 了研讨会 。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 中,与会 专 家们 就 “ 融危 机后 金
邦外交部经济合作司首席经济顾 问 日兹 宁教授等 2 O余名
了俄罗斯的 “ 资源病”和重大 的经济结构 问题 ,使人担忧 俄 罗斯既定的油气战略能否持续 。自2 0 0 5年以来 ,中俄油 气合作进入一个重要的机遇期。金融危机 强化 了两国在油
气 领 域 加 强 战略 合 作 的新 环 境 。徐 教 授 通 过 在 石 油领 域 长
对外双边政治 经济关 系 中,能 源都 发挥着 重要 作用 。在
_俄罗斯经济形势与经济现代化进程_研讨会综述_蒋菁
·91·2014年第2期“俄罗斯经济形势与经济现代化进程”研讨会综述蒋菁【中图分类号】 F13/17.5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4)02-0091-000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虽然止跌回升,缓慢复苏,但总体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缺乏阔步前进的原动力,无法彻底摆脱对“能源型”经济的依赖,经济现代化转型举步维艰。
此外,由于美国页岩气革命所引发的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和中亚政治经济形势的改变等一系列国际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遭遇重重困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在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经济的停滞能否影响国家向创新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此过程中有哪些有利因素,面临哪些困难,结局如何?这些问题是国内研究俄罗斯经济的学者近期所关注的热点。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以下称欧亚所)经济室于2013年11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了“俄罗斯经济形势与经济现代化进程”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就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一、俄罗斯经济形势基本状况和经济出现停滞的原因从目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2013年俄罗斯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总体上呈缓慢增长的疲软势态。
与会专家对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形势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俄罗斯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教授指出,2013年1—9月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3%,工业增长0.1%。
俄罗斯官方预计2013年GDP增长率将达1.8%,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根据俄罗斯学者的预测,2011—2015年俄GDP年均增长率将达3.1%,2016—2020年为3.1%,2021—2025年将降至2.5%,2026—2030年将下滑至1.8%。
比较史研究视角下的科学院发展——“中俄科学院的传统与创新研讨会”综述
中
国
科
技
史
杂
志
3 4卷
比较 史 研 究视 角 下 的科 学 院发展
“中俄 科 学 院 的传 统 与创 新研 讨 会” 综 述
王 芳
(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9 0)
文献 标 识码
D
文 章编 号
1 6 7 3 . 1 4 4 1 ( 2 0 1 3 ) 0 4 . 0 5 3 6 . 0 3
授, 科尔钦斯基教授 , 圣彼得堡分所学术秘书 、 科学与社会 中心主任阿谢乌洛娃 ( H .A . A m e y J I o B a ) , 技术 史与技术活动研究室主任 萨韦利耶娃 ( 且 . H .C a B e , r r b e B a ) , 科 学院历史研究室 索博 列夫 ( B . C .C o 6 o J i e B )
研究员 , 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伊万诺 娃( E . A . I / I B a l - I o B a ) 研究员 。中方与会者 主要有中科院副
秘书长潘教峰研究员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党委 书记李俊雄研究员 , 科学史所所长 张柏 春研 究员 、 张 九辰
研究员 、 张藜研究员 、 郭金海 青年研究 员 、 王 丽娜 副研究 员和博士研究生王芳 , 以及 清华 大学鲍 鸥教授。 研讨会之前 , 潘教峰副秘书长于 1 0月 6日主持 预备会 , 讨论次 日会上关 于两国科学 院改革 的议题 。
航 天发展 比较研讨会 ” 综述》 , 《 中国科技史 杂志》 , 2 0 1 3 年第 2 期, 第2 7 3 ~ 2 7 5页。
5 3 8 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和发展。
中俄发言稿
中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很荣幸代表中国和俄罗斯发表演讲。
中俄是传统友好邻邦,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相互支持和合作从未间断。
今天,我将谈论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责任,并阐述促进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合作方向。
首先,中俄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全球和平和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两国共同支持和推动了国际法和公正原则的相关框架,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的稳定。
其次,中俄在经济和贸易合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俄双边贸易额近年来呈持续增长趋势,达到了历史新高。
两国在能源、科技、农业等领域均存在广泛的合作。
我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
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也惠及了世界各地。
第三,中俄在文化交流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举办了许多文化节日和艺术展览,并组织了两国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学术研讨会。
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第四,中俄在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方面拥有共同的立场和利益。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俄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多边主义和多边机构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维护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坚定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中俄还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重要国际组织的积极成员,共同推进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
最后,我想谈一谈未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高层交往和政治互信,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双边机制的作用,以解决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
双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各领域合作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贸易、能源等方面加强互利共赢的合作。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互鉴,并通过青年交流和教育合作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
第七届中蒙俄商会联合论坛8日举行
第七届中蒙俄商会联合论坛8日举行
佚名
【期刊名称】《华人世界》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第七届中蒙俄商会联合论坛2011年9月8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能源、汽车、金融、物流、医药等行业的近百家企业的200余名代表参加。
【总页数】1页(P108-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3
【相关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r举行"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2016"新闻发布会 [J],
2."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2016"在呼和浩特举行 [J],
3.\"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2019\"在呼和浩特举行 [J],
4.全面夯实智库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2016”在呼和浩特举行 [J],
5.第七届中蒙新闻论坛在蒙古国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期的中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国际问题论坛综述
新时期的中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国际问题论坛综
述
吴大辉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在以“新时期的中俄关系”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国际问题论坛上,来自院内外、京内外的科研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中俄关系的发展现状、中俄在全球与地区性问题上的合作、中俄经贸关系和中俄关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吴大辉
【作者单位】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2
【相关文献】
1.促进性别平等推进妇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女性·社会·发展"学术论坛综述[J], 孟宪范
2.从“碎片化”到“制度整合”的路径探求--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第三届社会福利论坛综述 [J], 赵一红
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三届青年学术论坛综述 [J], 马新晶
4.中美经济关系:共同利益与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7届国际问题论坛综述[J], 蒋尉
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新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暨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综述 [J], 许敏;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研讨会综述
用 10 年左 右 将 经 济恢 复 到 19 90 年 水平 ; 再 用 15 年左 右 达 到 今 日西 班 牙 或 葡 萄牙 的人
均 G N P 水平 , 跻身高 收人 国家行 列 。 前 者已
在 近期颁 布 的 《到 2 01 0 年 经济 发 展 纲 领 》中 做 出 了具体部 署 。 为此 , 政府 一手 抓整 顿 , 一 手 抓发 展 。 就发 展来说 , 一 是制 定 中长 期计
右 , 只 有 中国 的 1巧 和 美 国 的 1 l/ 0 , 人 均
G D P 减少 到 了约 35 0 美 元 。 微 观私 有 化 的 无效性 , 宏 观运行 操作的失 控性 , 经济 寡头 控
制 的腐败性 , 财 富分配两极 的分化性 , 均表 明
斯 蒂格利茨评 论 俄 罗斯 改 革是 根源于 西方 经
· 学术会议 ·
中俄经 济改革与发展
— 中国 海 派经 济论坛研讨会综述 徐 惠平
( ,0 年2 12 月 2 7 日 , “ 中俄 经 济 改 革 与X 发展 一中 国海 派 经济 论 坛 第 1 次 高级 研 讨 会 ” 在 上 海 社科 会 堂 举 行 。 在 这 次研 讨会 暨 《中俄 经 济学 家论 中俄 经 济改革 》 中文 版 ( 彼 得 堡大学 已 出俄文 版 )一 书的首发 式上 , 俄罗 斯 驻沪 总领事 及彼 得堡 大学 、 复旦 大学 、 上 海 财经大 学 的 60 位 中外 教授专 家 出席 , 就 中俄 经 济改 革和 发 展进 行 了 比 较 , 并对俄 罗 斯 经 济走势 做了前 睹性 的分 析 。
中国体改 委 研究 会 会长 高 尚全 指 出 , 证
道 , 公司的治理 机制在公 司上 市时未 引起 任
“中俄社会科学论坛”研讨会综述
作者: 葛新生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页码: 62-62页
主题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两国;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俄罗斯科学院;交流与合作
摘要:为加强中俄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俄双方于2006年6月19—20日,在北京举行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讨会。
该活动为“俄罗斯年”国家级项目之一。
19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俄友好协会会长陈吴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冷溶、陈佳贵,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以及中俄双方的专家学者等近200人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的开幕式。
19日下午至20日,与会者在北京饭店围绕“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俄罗斯经济形势及中俄边贸问题讨论会论点摘要
俄罗斯经济形势及中俄边贸问题讨论会论点摘要
王晓菊
【期刊名称】《西伯利亚研究》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1994年3月4日和11日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关于俄罗斯经济形势及中俄边境贸易问题的专家讨论会。
会议由黑龙江省东北亚研究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西伯利亚研究所召集。
由中心主任兼西伯利亚所所长徐景学教授主持。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远东经贸导报》、省计划委员会、省边贸局、省外联办及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的部分俄国问题专家和负责人。
【总页数】5页(P6-9,20)
【作者】王晓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51.2
【相关文献】
1.第十六次国际大坝会议(ICOLD)水库—环境问题专题讨论会论点综述 [J], 张选伟
2.全国第三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学术讨论会论点简介 [J], 梅汶佬;云维经;曾铮
3.“对外开放的哲学问题”学术讨论会论点简介 [J], 陈伟群;李伟民;陶君平;杨子
东
4.第二次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学术讨论会部分论点简介 [J], 无
5.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学术讨论会论点摘要 [J], 安彩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俄旅游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中期报告
中俄旅游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中期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俄两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两国之间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等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总结两国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为改善和提升两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对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环境、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通过对相关行业的专家、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中俄两国旅游业的认识和评价,进一步分析两国的旅游业在市场和消费者层面的优势和劣势。
3. 研究结论和启示(1)对比分析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环境、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发现两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在旅游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速度方面优于俄罗斯,但俄罗斯在旅游资源的原生态性和独特性方面优于中国。
(2)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对中俄两国的旅游业普遍持有积极评价,同时也对两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其中,人员素质、语言服务、服务营销等方面是两国的短板,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提升服务质量。
(3)在提升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交流,推动两国旅游业的互惠互利,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升级,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旅游满意度。
4. 研究思考本研究为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不足。
进一步研究还需要加强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两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徐向梅2009年10月24—25日,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创办的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天津师范大学作为会议的承办方共同参与了会议的组织筹备和学术工作。
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璟、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А.О.博罗诺耶夫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克莱蒙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以及国内其他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多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与会学者围绕多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政治协调的理论与实践,苏联和俄罗斯、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处理民族与民主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解决民族与民主问题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说视角多元,成果丰硕,许多专家提出了非常有新意的观点。
一、有关民族与民主问题的理论探讨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马德普教授提出,民族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也是世界民主化进程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他认为,多民族国家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张力,这表现为民主制度的多数原则同少数民族权利之间的矛盾;民主的表达沟通机制同民族语言差异之间的冲突;一体的民主政治与多元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
如果多民族的状况与民主制度安排之间不能实现适当的协调,要么就是民主难以实现,要么就是民族分裂。
中央编译局海外理论信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赖海榕研究员总结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共处的实践并提出了两条基本路径:一是美国模式,首先是为民族共处设定最低门槛,即遵守法律,政治权利平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各民族生活的多样性。
另一种是苏联路径,强调民族自治自决,各民族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不尽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向少数民族倾斜。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基本上可以归入苏联路径,强调差异性有余,保障基本门槛上的同一性不足。
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而当代民族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公民权利在不同民族间以及同一民族不同人群间落实与反落实斗争的反映。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正是人民权利的真正落实。
它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建樾研究员指出,在多民族社会中,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观念一直与民族观念发生着紧张的关系,而这种紧张的背后则隐含着多民族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到底是多元还是一元的争论以及孰者为先的次序之争。
以公民身份为目标指向的公民社会建构显然有着对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剥夺和歧视:这种普遍主义政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平等主义的导引打碎原有的各种群体,通过公民身份的赋予实现身份的“单一化”和“原子化”,进而使得人们的族属认同经由国族认同转向对国家的认同和效忠。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和单伟研究员从政治学的角度介绍了产生群体暴力的三种假说,即物质欲求说,认为群体暴力肇因于对争夺物质利益的理性计算;怨恨说,即群体之间产生冲突,主要是因为某一个群体在该国的政治体制或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引起整个群体的不满;机会说,即群体暴力会在某些制度环境、经济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包括国家的控制能力、族群结构、经济资源和精英动员力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丹副研究员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对多民族国家和多族裔国家进行了区分,指出对于西方单一民族国家中存在着多族裔成分这一点,人们很少提及。
而中、俄两国惯用的民族学理论,将西方定义为族裔的都定义为民族,因此,西方成了单一民族国家,我们成了多民族国家。
抛开定义上的差异不谈,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包括西方民族国家在内,大多数国家都是多元一体的国家,真正的单一民族国家少之又少。
王丹因而呼吁用“多族裔民族的统一民族国家”的说法来代替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习惯用语,认为这样才能反映中国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这个根本事实。
二、他山之石——前苏联东欧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左凤荣教授对苏联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行了深刻剖析。
她认为,苏联民族政策的实践表明,按民族划分区域、实行所谓自治的做法并没有达到使各民族相互接近和融为一体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主义增强。
苏联实行的大民族要补偿少数民族的做法,延续了几十年,导致了新的民族不平等。
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民族主义发展起来,其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俄罗斯成了苏联落后地区的奶牛”。
一些俄罗斯人在国家和民族地区两个层面上感受到的逆向歧视使之甚至没有把苏联看成是自己的民族国家。
在法律层面上,1924年、1936年、1977年苏联宪法中都明文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联盟的权利,这也为民族地区脱离联盟提供了法律依据。
左凤荣教授认为,民族独立倾向的增强、中央政权的削弱和国家认同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В.Г.奥夫相尼科夫教授提出,在俄罗斯这样一个由160多个民族组成、地区民族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的多民族国家中,整个国家的全民族意识一定要占主导地位。
地区民族政治局势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经济上取得的成就。
他提出应用社会分析法对国家民族政治进程特别是对人们的观点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形成那种解决地方居民社会生活中重要问题的“个别对待”体制,并且应该直接吸引他们参与创建和巩固国家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新体制。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В.Д.维诺格拉多夫教授指出,俄罗斯民主国家的建立,不应忘记国家的民族历史基础以及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
俄罗斯民族作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民族处于中心地位,它把所有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的其他民族联合成国家公民共同体,联合成统一的政治民族。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民族民主的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才有可能。
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建工学院Е.В.卡尔加波洛娃副教授对阿斯特拉罕州在俄南部联邦区高度潜存着民族紧张局势的背景下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的原因进行了个案分析。
她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即单调的、平原的地貌可能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稳定性。
此外,该地区自古存在的多宗教传统和多民族杂居都对这一稳定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特别强调信息政策对化解民族问题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陈新明教授指出,民族冲突成为前苏联东欧地区转型国家社会政治冲突的一种常见形态,民族冲突兴起的催化剂是“民族政治动员”——争取政治权力,直至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缓解和引导民族政治动员,并削弱其固有的破坏性,应该遵循五点原则: (1)整合各民族集团,使其精英人士进入国家的政治和管理体制;(2)实行文化多样性,这实际上是民族朝着非政治化方面发展; (3)将部分权力转交给地方民族集团; (4)保护公民权,逐渐从依据“血缘”转向依据“地域”确定公民; (5)象征主义政策,寻找共同的历史标志、共同的英雄崇拜、对国家的共同忠诚,目的是塑造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东欧研究室副主任高歌研究员指出,在民族矛盾较为尖锐的中东欧国家,民族冲突与民主转轨相互纠结、难解难分。
民族冲突引发了民主转轨,却不利于转轨进程的推进;民主转轨激化了民族冲突,却有利于创建少数民族政党通过选举进入议会进而参加政府的体制环境,缓解民族冲突。
而动荡乃至战争更多地源起于民族冲突,而非民主转轨。
因此,利用民主转轨提供的有利条件,把少数民族政党吸纳进体制之内,在多党议会民主制的运作中化解民族冲突,是成功进行民主转轨和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刘敏茹博士对欧盟建构因素对中东欧国家少数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认为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平等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外部力量的参与不会对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产生根本性的作用,更不会从实质上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实际上,少数民族问题往往被利用,成为国际行为体之间利益平衡或冲突的筹码,这反而容易导致国内民族问题的复杂化和少数民族状况的恶化。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高新军研究员提供了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美国案例。
从历史上看,美国对待少数民族经历了一个国家利益优先,然后两者并重,到最后自由、民主、平等和美国梦的价值体系优先的过程。
总结美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大致包括:经济发展成果大家分享;教会成为各个族裔融合的场所,宗教信仰使人们有了精神依靠;联邦政府吸收少数民族精英入阁,增加其政治参与度;从孩子开始就培养国家认同;公立、私立大学都有责任接受少数民族学生,且从经济上给予优惠;对民族分裂的暴力活动,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郑永年教授和单伟研究员指出,从族际矛盾之中独立建国的新加坡,从建国伊始,政府就以促进民族整合为目标,努力塑造“新加坡民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公共组屋计划,让各族人民混居在一起;努力缩小各族间的经济差距,从根本上消除种族矛盾的诱因;保护各族文化,促进各族民众相互尊重;各种宗教得到平等对待;基层社区组织为政府提供预警,一旦发现有族群间的不和,立即上报政府,将种族纷争化解于萌芽阶段——这成为新加坡能在数十年里维持种族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与会学者首先肯定了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民族团结合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同时也普遍地认识到,在社会经济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中国的民族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1.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实行民主化改革容易引起国家分裂。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教授将多民族国家分为聚居型和杂居型两类,认为杂居型的多民族国家例如美国一般不会造成国家分裂,而聚居型的多民族国家包括中国则存在着这样的风险。
从理论上说,民主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极有可能转化为独立建国的要求,这首先就会出现在存在着严重民族问题的地方。
今天,中国如果简单实行民主化,那么在一些民族聚居地区就有可能将争取独立作为其民主诉求的第一步。
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聚居型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可能更为复杂,并需要更长的时间。
2.多党竞争机制不是适合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形式。
马德普教授认为,就中国而言,创造适应多民族国家的新民主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现有的多党竞争机制不是最适合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形式。
如果实行多党竞争,国家可能存在分裂的危险。
3.“民族主义”取向的政策带来的风险。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周平教授将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称为“非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即指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同情、关心和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