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东向奏新曲——滁州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滁州介绍

滁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滁州位于安徽省最东部,和南京山水相连,隔江相望,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拥有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双圈”叠加优势,滁州境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邻近南京禄口、合肥新桥两大机场,是京沪高铁线少数拥有两个客运站的城市之一。
滁州资源丰富,成本低廉。
滁州1.33万平方公里土地,有457万人口,255万劳动力,职业教育尤其发达,技能型人才充沛,全市拥有多所地方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和技术人才不计其数,可确保企业用工需求。
而且滁州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用工成本仅为东部地区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滁州产业鲜明,载体完善。
滁州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家电信息、装备制造、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
全市拥有15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划面积60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其中市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的第一个合作项目,配套齐全、设施完善。
滁州腹地广阔,环境优良。
滁州的市场腹地非常广阔。
以滁州为圆心,周边300公里内有3亿人口,拥有强大市场的消费能力。
为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我们精简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效能建设,打造诚信滁州,营造了一个“亲商”、“安商”、“便商”和公平、高效、规范的投资环境。
滁州政策优厚,领导关注。
除享有国家支持中部和皖江城市带的大政策外,滁州还有招大商的“小政策”,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更为优惠,而且滁州还是李克强总理的家乡,备受领导关注。
到这里投资服务最高效、办事最便捷、要素保障最给力。
滁州发展迅速,政通人和。
近年来,滁州抢抓发展机遇,全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聚力发展,深入开展美好新滁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滁州市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前五,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财政收入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数均位列全省3-5位,一座新兴的工贸城市正在崛起。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10-09-14 字号:[ 大中小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城(镇)化战略、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3.9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创近11年以来最高增幅,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幅高6.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7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5.9%、40.2%和33.9%。
人均生产总值为10814元,比上年增加1745元。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0.7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26.7万人,减少5.4万人;第二产业57.5万人,增加3.2万人;第三产业56.5万人,增加3.5万人。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8.2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0.9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5万个,7.1万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
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全年运行在145.5~145.1之间;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全年运行在145.7~154.23之间,均处于较为乐观景气区间。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6%。
在居民消费类中,食品类比上年上涨13.87%,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比上年上涨4.15%,油脂比上年上涨26.28%,肉禽及制品比上年上涨31.09%。
滁州经济传喜讯,五年征程踏歌来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滁州经济传喜讯,五年征程踏歌来“这几年,滁州的发展真的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
”大学毕业后留在滁州工作的李先生,作为一名外地人,对滁州近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这几年,滁州变化非常大,我家里人来这边也都惊叹,实在是不认识滁州了。
”这五年,是滁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05.7亿元、613.7亿元、1457.6亿元、230.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8倍、2.2倍、2.01倍、2.54倍,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5年来,我市建成博西华年产130万台高端节能冰箱、康佳电子300万片导光板、坂田电气100万台洗衣机和30万台空调、韩上电器100万台冰箱和60万台洗衣机、扬子空调R290冷媒替代技改等项目。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家电设计与制造基地、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称号。
与此同时,我市建成安徽猎豹15万辆皮卡及SUV 整车升级改造、浩淼安防年产700台涡喷消防车、永强汽车1.2万台全天候应急罐车和特种车项目一期、蓝德集团750KV 立塔式高压交联电缆技术改造、全柴动力3.5万吨消失模缸盖、悦达实业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及变速箱等项目。
据了解,我市建成盼盼食品、雀巢银鹭、滁州养元饮品、东鹏特饮、嘉吉动物蛋白深加工、雅客、蜡笔小新、巧妈妈、嘉美制罐等品牌食品级配套企业,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国家龙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此外,5年来,我市还建成华塑盐化一期、中普石油200万吨重油裂解制烯烃及下游产品综合深加工、泉盛化工24万吨合成氨、华纳化工5万吨氯化聚乙烯等项目。
建成德力玻璃3.5万吨高档玻璃器皿、鑫民玻璃5.5万吨玻璃制品、联塑侨裕2000平方米硅酸钙板、意德丽塔3000万只高档玻璃酒具等项目。
2024年全市经济工作综述_经济工作总结

2024年全市经济工作综述_经济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们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在过去一年里,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经济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下面,我们将对全市2024年的经济工作进行综述总结。
一、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2024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新高,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丰收喜人,服务业持续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市场活跃,贸易额不断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我们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
我们也注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良性保护。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我们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在开放方面,我们积极与国际合作,拓展对外贸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我们还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外商来我市投资兴业。
改革开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扶贫攻坚取得实质性成效2024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全市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工作,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使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扶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为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我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建设进度。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的报告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09•【字号】滁粮办〔2007〕102号•【施行日期】2007.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的报告市政府:现随文上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请审阅。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九日滁州市粮食局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工作要点过去五年,我市粮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招商兴粮、工业强粮战略。
五年来,全市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在困难中找出路,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发展中增后劲,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粮企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推动了全市粮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一)中央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国家自2005年在我省实行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来,全市各级粮食部门以确保中央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己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严明纪律,规范操作,粮食收购呈现出“产量增、价格高、收购快、质量好、农民笑”的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三年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二减免,三补贴”惠农政策的施行,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极大的调动了全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粮食收购量创历史新高。
从2003年至今,全市共收购粮食782万吨,其中:小麦373万吨、稻谷388万吨。
2005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粮食451万吨,其中:小麦263万吨、稻谷188万吨,充分发挥了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仅最低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比较就为农民增收近4亿元。
滁州市产业发展有关情况报告

滁州市产业发展有关情况报告今年以来,滁州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大总量、做优结构,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加速转型升级。
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60.4亿元,同比增长9.5%,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6位、第5位,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产业发展主要情况(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加快产业集聚。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省级智能家电基地为龙头,以经开区、苏滁、南谯区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以全椒电子核心产业、天长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来安轨道交通产业、琅琊无纺新材料产业等基地为支撑的多点集聚发展格局。
1-5月份,全市战新产业实现产值256亿元,增长19%,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5位,产值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21.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战新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二是按照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培育壮大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市级战新产业基地的意见(滁政[2016]105号)》,制定了《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7]169号)》,设立市专项资金4000万元,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非金属材料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通过竞争比选,择优将县市区及市直园区一批基地纳入市级调度,通过集中要素资源打造一批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目前,市级战新基地评审工作已结束,基地评审初步名单及资金支持额度已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二)智能家电基地发展情况。
我市把加强智能家电基地建设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五大发展、加快“调转促”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着重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度,做实产业增长点,激活产业驱动力,增强产业影响力,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创新发展、提档升级。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104.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1%, 创“十五”期间最高增速。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 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力增强,实现增加值 78.5 亿元,比 上年增长 2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 24.6 亿元,下 降 2.4 %;集体企业 1.4 亿元,增长 1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5 亿元,增 长 1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 2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56.9%。 优势行业继续壮大。全市 33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 27 个行业的实现了增长。其中 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幅在 70% 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家用电冰箱 121.6 万台,比上年增
指 纱 家用电冰箱 彩色电视机 空调器 发电量 标 单位 吨 万台 万部万 台 千瓦时 绝对额 15568 121.6 61 39.9 11340 比上年增 长 (%) -2.9 41.4 -38.2 -2.5 -19.8 指 水泥 农用化肥 改装汽车 人造板 内燃机 标 单位 万吨万 吨 万吨 万立方 米 万千瓦 绝对额 72.0 4.0 -35.1 22.3 713 比上年增 长 (%) 72.0 4.0 -35.1 17.6 10.7
2024年市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2024年市经济发展工作总结一、经济形势回顾2024年,我市经济发展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市积极应对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经济增长稳健2024年,我市GDP增长率达到了6.5%,与上年持平。
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8.1%,第三产业增长7.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我市城镇化率提高到了65%,城镇人口占比进一步增加。
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2024年,我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0%。
虽然国际贸易环境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我市加强贸易合作,拓宽出口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 投资增长态势良好2024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与上年相比持平。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5.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拉动内需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工作亮点回顾1.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进展在过去一年中,我市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市加大了研发投入,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7.03•【字号】市发研〔2007〕29号•【施行日期】2007.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市人民政府: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中心人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一方面围绕我市“三大战略”开展调研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另一方面加大自身学习和建设力度,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发展大局,寻求发展新思路、新举措。
1、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服务滁州经济发展大局,选择调研主题,为推动工业立市出谋划策。
王勇主任到任后,就深入了解情况,召开主任会和全体人员会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大家团结奋斗,打开中心工作新局面的信心,并分别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打算,听取他们的指示,并及时向大家传达,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为了适应我市实施东向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需要,二月份,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要千方百计扩大开发区规模的指示精神,组织中心人员多次深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寻求新的下一步大发展之策。
我们分别召开开发区部门及部分企业代表座谈会,到马鞍山和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取经学习,与市内有关方面交流,搜集消化各方面资料,了解情况,调查研究。
还冒着严寒,深入到滁城东边实地仔细察看现场。
经过充分调研和集思广益后,加班加点,通宵奋战,撰写材料,参加调研的几个同志因疲劳和天冷而患重感冒,但没有一位同志请假休息,最终形成《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一步发展对策建议》,较好地总结了开发区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功经验,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发展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下一步跳出现有范围,向东发展,选新址,建新区,拓展发展新空间及实现一区三园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建议,受到开发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
回顾30年来滁州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滁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新。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达到10814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
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累计支出319.6亿,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
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
2009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滁州市統計局2010年3月28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搶抓機遇,破難奮進,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奮力推進“三大戰略”、“雙超”和“追宿遷、超千億、進前列”,國民經濟加快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初步測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76.18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增幅比"十五"時期年平均水平高7.7個百分點,比上年加快2.3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51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62.08億元,增長19.0%﹔第三產業增加值179.59億元,增長11.3%。
三次產業比為23.3:45.5:31.2。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4002元,比上年增加1783元。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52.7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
其中,第一產業123.7萬人,減少2.9萬人﹔第二產業67.3萬人,增加3..3萬人﹔第三產業61.7萬人,增加7.1萬人。
年末城鎮在崗職工人數(不包括個體、私營、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7.2萬人,比上年減少0.2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34.1萬人,比上年增加1.7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3%,比上年上升0.18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繼續向前推進。
市交通、建設、二輕、商業、農機等系統企業改制加速進行,成功引進省交通集團對市汽運總公司等3家運輸企業進行了重組,市供銷、物資等系統和匯龍電子公司、皖東水泥廠、市房地產開發公司等11家市直企業改制基本完成。
新一輪市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三定”工作正在推進,縣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批復各縣市區。
完成了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調整。
開展了市區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依法完善了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體制。
滁州市环境及发展概况

滁州市投资环境及产业概况一、滁州概况滁州市,为南京“一小时经济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是批准的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第一站。
全市土地面积1。
33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位;456万,居全省第七位。
滁州市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66万。
现辖天长、明光两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和琅琊、南谯两区,拥有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历史悠久,文化昌盛。
滁州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北宋欧阳修在此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元末朱元璋起兵凤阳,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开创中国讽刺小说之先河.1978年,XX县小岗村首创农业“大包干",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滁州区位优越,位于长三角腹地,紧邻南京,既是安徽省东向的桥头堡,又是长三角企业进军中西部的前沿阵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梁纽带作用。
滁州交通便捷,京沪高铁、京沪、宁西、淮南等4条铁路和合宁、宁洛、合徐、宁连、马滁扬等7条高速公路穿境.滁州到达南京禄口、合肥新桥两个国际机场只需1小时20分车程。
内河航道直通长江、淮河,距离外贸港三桥码头、龙潭港分别为50公里、110公里.山青水秀,宜居宜业。
滁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空气质量常年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为江淮丘陵地带,地表覆盖着大片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达21%.滁州因滁河而得名,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拥有1000多所大中小型水库。
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森林公园—琅琊山、天下第一亭—醉翁亭、明中都城、明皇陵、吴敬梓纪念馆等旅游景点闻名遐尔。
资源富有,厚积薄发。
滁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粮食总产约占安徽省的七分之一,年调出商品粮总量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商品率高达60%以上,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有“安徽第一粮仓"、“百亿粮仓"之称。
滁州的发展变化范文

滁州的发展变化范文滁州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园林城市。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战略部署,滁州的发展变化很大,不仅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也为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在经济发展方面,滁州近年来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特色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培育。
滁州茶叶、篆刻艺术、丝绸等传统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升了滁州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仅带动了就业增加,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城市建设方面,滁州注重发展绿色、智能、宜居的城市环境。
大力推进城市提质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功能。
城市道路拓宽、公园绿地增加、住房建设加快等举措,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滁州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
大力推进绿化工程、水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滁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加强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修复,提升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魅力。
滁州还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春晚、戏曲表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民众参与。
同时,滁州还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滁州古城、琅琊山等。
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增加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滁州的发展变化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使得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滁州的发展变化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口前来生活和工作,增加了社会多元化和交流融合。
综上所述,滁州的发展变化在经济、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滁州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8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
17432
房地产业销售收入
914183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
335407
工业总产值(万元)
1902006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14457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0684276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4528613
工业增加值
42646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18538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指标
滁州市2018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17
开发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270
开发区已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128
工业用地面积
85
全区经营(销售)收入(万元)
26380955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
17040476
资质以内建筑业经营收入
98823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收入
1730142
266182
出口额
181647
进口额
84534
税收财政收入情况
税收总额(万元)
1012483
财政收入(万元)
1344374
土地收入
25964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5532908
工业投资
2311314
基础设施投资
585674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新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个数(个)
21
合同外资金额(万美元)
1206047 1511377 204268 6206539 3190257 619560
28 62365 127608
246 12453759 7379736
最新关于安徽滁州市的简介

1
2. 制造业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是滁州市 的重点发展领域。
2
3. 随着滁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正在
3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产业链条展示
1. 滁州市的产业 链条主要包括农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 ,其中农业以粮食
1 种植和畜牧业为主
,制造业以机械制 造和电子信息产业 为主导,服务业则 以旅游、餐饮和物 流业为主。
3. 社区生活风貌
1. 滁州市的社区生活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居民们热爱运动 ,经常在公园、广场上进行各类健身活动。
2. 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教育,社区内设有多个学习中心和图书 馆,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3. 滁州市的社区还非常注重环保,居民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共同维护社区的清洁和美丽。
感谢观看!
3.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加滁州市 举办的各类旅游活动,如民俗文 化节、旅游博览会等,深入了解 滁州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 滁州市的特色美食也不容错 过,如滁州臭豆腐、滁州烧饼 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 ,也能体验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
三、滁州市 的产业特色
1. 主导产业分析
1. 滁州市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其中制造业 占据主导地位。
2. 历史名人故事
01
1. 朱元璋,滁州人, 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 身贫寒,却凭借自己的 智慧和勇气,从一名和 尚成为一代帝王,开创 了明朝盛世。
02
2. 张之洞,清朝末年 的重要政治家、教育家 ,他在滁州出生并成长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 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 奋斗。
03
3. 陈独秀,中国现代 文化的重要推动者,他 是滁州人,是中国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 一,他的思想和行动对 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 影响。
滁州发展经验启示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中共滁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地处皖东大地的滁州既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也是尚不发达的传统农业大市;既曾创造过工业产值跃居全省第二的历史辉煌,也曾因发展相对滞后退居全省后列。
承认落后,但不甘落伍。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以追赶跨越为主题,以打好区位、资源、环境“三张牌”为战略支撑,以建设与南京同城发展的城市新家园、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为主攻方向,纵深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东向发展“三大战略”,以更加科学务实的举措推动战略落地,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战术实施,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10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6亿元,比2005年328亿元增长1倍多,比2007年443.9亿元增长1.5倍,并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是2007年120.72亿元的2.36倍。
财政收入实现90.5亿元,是2005年财政收入27.6亿元的3倍多,比2007年45.5亿元翻一番,是“十一五”规划60亿元目标的1.5倍。
三次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200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7.4:38.0:34.6,到2010年为21.1:47.6:31.3;三次产业中工业的比重突破45%,工业化率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服务业增加值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
财经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由2005年的8.5%上升至近14%。
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完成招商引资62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700亿元,远远超出2005年的71.2亿元和114.2亿元,创历史新高。
园区建设成就显著,全市拥有13个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2010年开发区建设达到500平方公里。
滁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滁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摘登)2011年经济社会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生产总值连跨七、八两个百亿台阶,预计达850亿元。
财政收入突破百亿,达125.8亿元。
工业总产值在上年超千亿的基础上再迈大步,超过15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跨过600亿元,接近700亿元。
外贸进出口超1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50亿元。
二是“速度滁州”实现大突破。
生产总值增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23%以上,增速分别从全省第六和第八上升到前五名;财政收入增长39.1%,再创新高,增速从全省第十上升到第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0%以上,从全省第五上升到前四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18%,从全省第十上升到前六名;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7倍,增速从后进变为先进并领跑全省。
三是四大收入实现大丰收。
全市财政收入年增量在连续三年10亿元级和上年20亿元级的基础上达到35亿元,相当于2006年总量。
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财政收入增速普遍超过40%。
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138家,总数达349家,其中17家超10亿元,11家超2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0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20%以上。
四是创先争优实现大提升。
贯彻中央“创先争优”号召和省委“走出六条新路”部署及市委“双超”要求,掀起比学赶超热潮。
放眼全国,一批工作实现了创新晋级。
对比全省,一批工作实现了创先进位。
盘点全市,一批工作实现了创先争优。
突出抓好难题破解,要素供给基本保障信贷支持与资本融资双拳出击,保障资金需求。
一手抓信贷市场,内外合作,政企联动,银企联手,全市年末贷款余额577亿元,新增110亿元,连续三年超百亿、创新高。
一手抓资本市场,面向社会找资金。
引进风投基金18亿元,上市募集资金13亿元,成功发行10亿元市政融资债券,引进皖江基金建设高铁站区,社会融资总额首超百亿,达150亿元。
2024年第三季度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

2024年第三季度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一、第三季度工作情况(一)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强化监测分析抓调度稳运行,科学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
紧盯重点企业抓生产保供给,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18条措施和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43条政策举措,开展汽车零部件、食品产业等9个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专项保畅行动,扎实推进“政银企”对接活动,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6亿元,为企业争取留抵退税7亿元。
目前市场主体总量达36.7万户、增长12.7%。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
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落实三级调度机制,突出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加快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项目进度。
全市入库项目1083个,总投资3909.4亿元。
其中亿元以上入库项目1041个,10亿元以上入库项目129个。
发行的新增政府专项债券已全部支出。
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26.6%、148.5%。
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集团总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公路、潍日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36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690亿元。
争取到专项债券资金108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5.6亿元。
(三)着力促进消费恢复提振。
全面落实促消费政策,创新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活动,积极开展“黄河大集”“品质鲁货网购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
对乘用车、家电等品类予以补贴,发放餐饮、零售、汽车、家电等各类消费券3000万元。
举办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56场,预计拉动消费超过3亿元。
全力保障商业场所能开尽开、营销活动能办尽办,全市限上企业网络销售额增长12.9%。
扎实开展稳外贸专项行动,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2834.6亿元。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员寒假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奋力东向奏新曲——滁州市近几年经济社
会发展综述
姓名:
单位:
时间: 2015年3月1日
奋力东向奏新曲——滁州市近几年经济社
会发展综述
滁州,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历史上曾演绎过无数神奇的故事,有着传奇的辉煌。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与之毗邻的苏浙沪地区人民率先富足后,滁州又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让人欣喜的是,过去几年里,滁州准确定位,瞄准了发展方向。
一、“桥头堡”实施前沿战略
近几年,继中央作出“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抢抓机
遇、乘势而上、奋力
崛起”号召,并明确
提出大力推进东向
发展战略,加快融入
长三角。
在这个历史时
刻,一向被称作安徽“东大门”的滁州,感觉到身上承载的责任。
“过去,我们只从本省角度看。
滁州位置的特殊性无法充分显现出来。
现在要把滁州放在全国坐标系里看,滁州则是安徽接轨长三角的最前沿,在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中,滁州理应率先发展。
”滁州市委书记汪国才说。
2005年3月,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在滁州调研时,要求滁州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实施“前沿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在全省发展中走在前面,为安徽奋力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这无疑给滁州市广大干群以极大鼓舞,更坚定滁州实施东向战略的信心。
二、全面出击接轨长三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针对与长三角地区在观念、思路、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滁州市提出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接轨前沿。
他们开展一系列大讨论,引导广大干群彻底摆脱思想上、心理上和时空上障碍,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融入意识,开展多领域、多空间、多层次合作。
滁州与南京一江之隔,两地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很大。
2000年,南京市提出构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设想后,滁州市积极响应。
今年国庆前夕,蚌宁高速公路滁州段正式建成通车,滁州与南京车程缩短到半小时左右。
另外,京沪铁路、合宁高速等贯穿滁州,滁宁一级公路这条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设,滁宁间4条渡口实施渡改桥,滁州各地与南京的公路客运班线正在编排,两地时空距离不断缩短。
为向长三角地区推介自己,滁州市连续几年组团参加南京重大项目洽谈会,并将醉翁亭文化旅游节办到上海,南京华瑞、苏果,浙江德力西,上海华威等大企业集团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十五”期间,滁州共引进国内资金超过140亿元,其中有70%左右来自长三角地区。
由于主动承接长三
角产业梯度转移,滁州市工业逐渐形成特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家电制造、纺织品、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工业”基地,反过来又吸引长三角更多企业投资滁州。
滁州提出打造长三角“菜篮子”与“后花园”,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南京市场。
旅游线路推介以苏浙沪为主市场,每年来滁州旅游的外地游客有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
琅琊山、白鹭岛、碧云湖
等景区还引进江苏客商
投资开发建设。
三、招商引资建制造基地
滁州市制定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园区
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科
学招商的策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德国西门子、深圳康佳、安徽江淮扬天、湖南长丰猎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滁州,并不断增资扩建,目前已形成家电、汽车、机械等主导优势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以博西华、安徽康佳、扬子空调、科思彩电为代表的家电业已形成年产1000万台规模;以长丰扬子、江淮扬天、扬子客车为代表的汽车业加紧扩张;以新型农业机械、模具制造、电子电缆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势头强劲。
同时,定远的岩盐开采加工和PVC制造、凤阳的石英砂开采和玻璃制品加工、天长的机械电子和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强力拉
动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滁州,总投资143亿元的年产100万吨PVC及配套工程项目在定远县开工,创我省投资规模之最;台湾华夏玻璃集团投资上亿美元在凤阳县打造我省最大“玻璃城”;西门子家电投资3亿元新建我国规模最大的双开门冰箱生产线……滁州工业强市战略成效凸现,长三角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已显雏形。
在去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亿元基础上,滁州市今年提出100亿元目标,其中8成以上为工业项目资金。
目前,滁州市提出构建“天-来-滁-全”工业走廊,加快发展家电、汽车、纺织服装、模具制造、电子产品等八个产业基地和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