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合集下载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城市介绍PPT

哈尔滨城市介绍PPT

PART 3
特色美食
得莫利炖鱼
得莫利炖鱼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起源于方正县 的得莫利村,以草鱼和卤水豆腐为主要食材,味 道鲜美、营养丰富。这道菜不仅在哈尔滨市内有 众多餐馆提供,还被评为东北菜十大名菜之一。 得莫利是满语“渡口”的音译,得莫利村的人以打 鱼为生,因此对鱼的烹饪有着深厚的传统。除了 鱼,这道菜还加入了豆腐、粉条、白菜、榛蘑、 土豆、五花肉等食材,使其成为一道非常丰富的 菜肴。
城市介绍PPT
自古以来,哈尔滨便是狩猎文化、渔猎文化、牧猎文化的交汇 之处,后与闯关东人的传统文化结合,又得欧俄文化影响,形 成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混合型多元文化特征。
哈尔滨城市介绍
城市介绍PPT

地 理
著 名
特 色
城 市

环 境
景 点
美 食
文 化
CHENGSHIJIESHAO
城市介绍PPT
PART 1
PART 1
地理环境
地势地貌
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东部,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西侧, 地势北、东、南高,呈新月形状向西倾斜,呈东高西低的特征。 因地质构造形态和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本地区构造地貌的基 本格局,哈尔滨地区的地貌可分为河谷冲积平原、洪积——冲 积台地、剥蚀丘陵三个基本类型。 其中,河谷冲积平原由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床、河漫滩和 河流阶地组成。 哈尔滨及附近的松花江河床属于冲积型平原河床。河床上发育 有许多水下沙丘,一般高3米,个别高达5米。河床较平缓。阿 什河、马家沟、何家沟、运粮河等松花江支流河床较窄,谷坡 很缓。
PART 4
城市文化
皮影镂刻技艺
皮影镂刻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 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韩树 柏黑龙江双城皮影镂刻技艺是传统的皮影镂 刻技艺,刀法犀利剔透,以推刀为主,推、 拉、靠、抹等手法并用。 其特点是阴阳刻结合,图案疏密有致,条理 清晰,技艺精细,刀法娴熟,线条流畅,不 断不乱,连通一气。上色时多采用黑、绿、 红三纯色,作品色正瑰丽,对比强烈,独具 美感。其皮影产品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行 当俱全。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质量和效 益。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 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规划愿景
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 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
工业区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居住区
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 住品质。
文化旅游区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 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加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 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
利性。
道路交通
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
绿道网络
建设绿道网络,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通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
05 产业发展规划
现有产业分析
工业基础雄厚
01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涵
盖了能源、机械、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农业资源丰富
02
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农业资源,是国家和
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心、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03
文化体育资源配置
哈尔滨注重文化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优化
了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0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保护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五条主干旅游线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中心都市旅游区空间发展格局 •一环三廊四区

森林植物园—名都滑雪场—运粮河旅游区—金河旅游公
冰 城
一环
园—农展园—冰雪大世界—太阳岛—东北虎林园—天恒 山—俄罗斯风情园

松花江风景休闲廊道
松花江市区段两岸
梦 三廊 马家沟城市生态休憩廊道
森林旅游。
酷 主要依托:阿城金源文化旅游区、 爽 森林动物园、玉泉(国际)狩猎 之 旅游度假区、松峰山旅游区、 都 平山旭东高尔夫旅游区、
尚志碑林文化旅游区和乌吉密滑雪旅游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山水森林旅游带

冰 空间范围:

哈尔滨市区←→呼兰←→
马家沟市区段
阿什河绿色生态休闲廊道


文博与商务旅游区

冰雪、休闲、娱乐旅游区
都 四区 文教、科技与会展旅游区
战争遗址与工业旅游区
阿什河市区段
道外区和道里区为主
太阳岛、松北新区
南岗区和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平房区和动力区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哈尔滨旅游总规核心发展体系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五 大 •战 略 •模 式
•旅游与经贸互相促进, •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 •与世界冰雪旅游、避暑旅游
•名城共建共兴
之 都 •龙头带动 区域联合战略
•生态优先 持续发展战略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哈尔滨旅游总规核心发展体系之——•旅游发展定位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1. 前言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中国最大的冰雪旅游城市之一。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哈尔滨城市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哈尔滨城市规划的背景、目标和策略,并分析当前的规划实施情况。

2. 哈尔滨城市规划的背景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规划草案主要强调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发展。

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新时代背景下,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的重心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3. 哈尔滨城市规划的目标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水平。

•发展经济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支持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4. 哈尔滨城市规划的策略为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哈尔滨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主要策略包括:4.1. 生态保护与修复哈尔滨市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通过建设生态公园、湿地保护区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市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4.2.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哈尔滨市进行了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

通过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将哈尔滨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创新高地。

此外,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控制住宅用地过度开发,提高居民住房品质。

4.3. 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供水和供电等方面。

修建新的道路和桥梁,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扩大供水和供电能力,确保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9-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word资料11页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word资料11页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19-2020)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19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最新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最新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城市区位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市域城镇现状分布图人口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人。

城市现状图(2003年)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图人口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口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城市总体规划图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城区产业空间发展:构建“一主五副”城市公共中心;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八大工业区。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城市空间发展策 略:“北跃西扩、 南延东优、中兴 外联。”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双重职能; • 二级职能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2个,即尚志市和方(正)一通(河)集合体; • 三级职能中心——地方性中心城市及县域中心城镇9个,有阿城市、呼兰市
、双城市、五常市、依兰市、宾州镇、巴彦市、延寿镇、木兰镇; • 四级职能中心——县域重点城镇31个; • 五级职能中心——一般建制镇115个,含规划期内新增建制镇。 • 以上各级城镇还兼有一定的职能分工类型,将形成多功能、关联度高、开放
旧城改造用地分布图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郊区规划
明确对未来二十年的郊区 发展方向,进行乡镇功能分 工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分 工明确的产业体系结构。同 时按此布局构建支撑体系, 将各乡镇产业落位、落实, 构建特色乡镇、村屯、产业 基地等,为解决哈尔滨市效 区的“三农”问题提供良好 功 能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构建 交通网络便捷、产业特色明 显、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 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风 貌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郊框架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逐步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哈市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08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4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8平方公里以内。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哈市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对太阳岛等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哈市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重点保护好中央大街、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索菲亚教堂、石公祠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加强对松花江沿岸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控制和引导,保护好自然水体、生态岸线和景观风貌。

冰城新布局:一江两城九组团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布局示意图日前,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哈尔滨未来如何规划?成为冰城人关注的热点。

对此,近日,哈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做客本报与哈尔滨政府网站联办栏目“政府访谈在线”,与市民在线交流,详细解读哈市总体规划内容。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
城市道路网规划图
道路网以完善布局、 优化道路为目标,形 成以快速路,主干道 为骨架,次干道为辅 助;支路网均衡,衔 接良好的城市道路网 络。到2020年,城 区干道里程达到 1611公里。
-
20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图
规划目标: 规划构建 现代化城 市市政基 础设施框 架。
-
21
旧城改造用地分布图
城市规模: 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365km2; 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 城市空间结构。
性强的职能分工体系。 • 哈尔滨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心、两星、三圈、三区、五轴”的多
级、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网络体系。-3- Fra bibliotek市区位图4
城市区位图
市域城镇现状分布图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
5
哈尔滨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 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
22
郊区规划
明确对未来二十年的郊区
发展方向,进行乡镇功能分 工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分 工明确的产业体系结构。同 时按此布局构建支撑体系, 将各乡镇产业落位、落实, 构建特色乡镇、村屯、产业 基地等,为解决哈尔滨市效 区的“三农”问题提供良好 功
能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构建
交通网络便捷、产业特色明
-
16
城市工业用地规划图
到2020年,城区工 业用地总量将达到 84km2,人均 18.4m2,占城市建 设用地比例为 18.4%。
-
17
城市仓储用地规划图
到2020年,城
区建设整合四大物流
中心;仓储用地总规
模为14.27km2。
-
18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以 一江、两河、三沟、四 湖城市水系为纽带,以 南河北岛,东山西湖为 绿化重点,形成城市总 体生态框架,以此为基 础。结合“三环、三纵、 四横、八园、八片”的 布局形成城市绿地系统。
显、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
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风
貌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郊框架
-
23
近期建设规划图(2010年)
目标: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战略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为目标,围绕“五个基地,一 个中心,一座名城”的发展构想, 建设经济发达、人居环境良好、 基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 化大城市。
主要标志: 1、城市化水平达60%。 2、产业功能区整合。 3、环境建设内容包括:中 心区绿地系统建设、生态廊道建 设、风景旅游名胜区建设、住宅 建设。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
1
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呼兰、宾县 、依兰、双城、五常、尚志、巴彦、延寿、木兰、通河、方正等七区十 二县(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哈尔滨市域将建设成为全方位、外向型、 多功能、高科技、现代化的城镇体系。维护城镇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 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哈尔滨市首位中心城市及其市域在全省 及东北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现 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0年人口控制在99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 2010年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
2
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四级城镇体 系规模结构。
•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将分为五级行政职能中心: • 一级职能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兼有省域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市域中心城市

-
14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图
规划目标:以新区 开发为主,旧城改造 为辅,分阶段实施, 整体提高城市人居环 境质量的目标。
-
15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图
以将哈尔滨市发展成为 区域性国际经济、商贸、 信息、金融、交通、科 技文化的中心城市为目 标,构筑“一主四副” 城市公共中心、公共设 施用地规划包括行政办 公、商业金融、文化娱 乐、体育用地、医疗卫 生、教育科研共六个专 项规划。
-
8
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图
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图
-
9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图
-
10
城市总体规划图
人口规模:到 2020年哈尔滨市人 口规模达到495万 人。
用地规模:城市 建设用地面积达到 493平方公里,人 均城市建设用地 99.6平方米/人。
-
11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
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
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
挑战。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
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
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
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
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
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
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
6
-
7
城市现状图 (2003年)
人口规模:2003年 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 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 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 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 84.4平方米/人。
双重职能; • 二级职能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2个,即尚志市和方(正)一通(河)集合体; • 三级职能中心——地方性中心城市及县域中心城镇9个,有阿城市、呼兰市、
双城市、五常市、依兰市、宾州镇、巴彦市、延寿镇、木兰镇; • 四级职能中心——县域重点城镇31个; • 五级职能中心——一般建制镇115个,含规划期内新增建制镇。 • 以上各级城镇还兼有一定的职能分工类型,将形成多功能、关联度高、开放
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
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
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
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
12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城市空间发展策 略:“北跃西扩、 南延东优、中兴 外联。”
-
13
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图
城区产业空间发展: 构建“一主五副”城 市公共中心;建设五 大产业基地,形成八 大工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