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合集下载

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论文

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论文

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中提出:“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解决问题;自我发展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60-0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要解决问题首先应学会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学生思维与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疑惑、愤悱的状态下思维才得以启动和深化。

“解决问题”也不是以往机械的模仿与套用的解题过程,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获取新知的过程,它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矛盾冲突、对比、悬念等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变没问题的为有问题,从而主动地提出具有探究性,发展性的问题。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举出能被3整除的一位或者两位数,让后再举出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如246,123……“我发现你们举例子的速度太慢了,我有了123这个数就能一下子报出很多个能被3整除的数来,如132、213、312、123123、321123……,不信你可以检验。

”学生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并提出:“为什么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呢?”“能被3整除的数有怎样的特点呢?”等等,这样使学生产生急于求知的愿望和研究新问题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愿意并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问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积极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对话式的课堂。

运用如“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非常好!”等鼓励的话语来使学生多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而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以下从几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即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为此,数学教学应凭供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

案例一:如有一位教师在《统计》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五一节快到了,小朋友喜欢到动物园玩吗?生:喜欢。

(多媒体在音乐声中播放动物园猴子玩耍画面)师:你们给猴子带来了什么好吃的?生:饼干。

师:你们带的饼干品种可真多,还有各种形状呢?那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小组中每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块呢?生:分一分,数一数。

(小组活动: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统计每种形状的饼干块数)为此,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

创设买东西、分饼干等生活情境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探究者《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在自然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一、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有些自然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若能创设动态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变单调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变难懂为易懂。

如在教《正电和负电》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去靠近碎纸屑。

学生们看到碎纸屑一下子“飞”到了玻璃棒上,都很兴奋,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这样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但学得有趣,而且记得深刻。

再如我教《果实的形成》这一课,学生掌握了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简略过程,应该说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但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讲得比较多,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能充分体现,所以,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桃花形成的果实只有一颗种子,油菜花形成的果实有几颗种子呢?”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为什么桃花形成的果实只有一颗种子,而油菜花形成的果实却有很多颗种子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盘中的材料来寻找答案。

” 让他们带着好奇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分组实验去自主探究其中的奥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习效果理想。

通过动态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尝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

学习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望。

因此,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在自然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在教《蒸发》这一课时,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了个“水”字,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水”字的变化。

让情境引领学生有效论文

让情境引领学生有效论文

让情境引领学生有效探究从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逻辑性极强的数学教学中,就不应该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现成结论,而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也就无疑成了数学学习的核心活动,而实现这一活动又是围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巧创情境,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储于记忆之中。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

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

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激活灵性,让学生敢于探索问题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且在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在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自主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问题。

我们不妨这样试一试:(一)提供机会,大胆猜测《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因此猜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一种主体性活动。

创有效问题情境 促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创有效问题情境 促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创有效问题情境促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呢?一、问题情境中导入,激发欲望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有没有学习新知的欲望,能否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导入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思考,激发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对于“找规律”一课,有位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动画片,然后出示了下面几个问题:(1)曹冲将称大象转化成了什么?(2)为什么转化成石头?(3)为什么要在船舶上刻上那道线?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展开了讨论交流。

第1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问题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第2个问题,有学生说:“石头比较重,而且容易搬运称重,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初步体会了化大为小的转化方法;第3个问题,有学生说:“刻上那道线,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才会相等。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感悟到了转化前后的重量没有变。

正是有了这三个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问题情境中探究,发现创新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发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以创新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由教师创设某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编码中取出与之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及组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最后学生将自主构建而成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并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巩固深化,形成迁移能力。

教学情境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论文

教学情境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论文

教学情境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的学习品质、能力,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是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倡导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动脑,让学生大胆参与发言,充分调动思维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境交融”的产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美的熏陶,满足学生的需要。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情境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呢?一、创设问题,启迪思考,导入情境在教学中,以情境问题为主,设置悬念,展开教学,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创设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让他们尝试融入到课文情境当中。

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解决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多方设法,如为学生设置有悬念的问题,导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逐渐自求得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角色扮演,互动表演,体会情境布鲁纳曾指出:“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讲台当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事,活动是认知的源泉,也是发展的源泉。

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说是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和催化剂。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去,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在教学中,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课堂上充溢着浓融的学习气息,而且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亲切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去体会情境,去理解课文,在角色表演中,激发学生个体参与,探索求知的欲望,促进学习的自主化。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贴近生活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情境数学活动有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标准》中也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教师除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要能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数学课上都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里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设计了统计某一时段、某一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的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看多媒体演示进行统计,各种车辆各有多少,可第一遍下来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这时我抓住时机,激活学生内在需要:“小组里商量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正确地统计出答案呢?”学生马上以小组为单位重新讨论方法,并且进行交流,找出一种好的方法,即用画钩的方法,再次统计,学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

如果能让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亲历体验,就能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也才能把儿童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一、创设“游戏”情境,开启“乐学”大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求能提高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想来表达,使他们有表露情感与实践的自由;同时指导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鼓励他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审视研究的问题。

如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的主动、学的轻松。

在这节课中还设计了“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4,就乖乖地坐在那儿。

然后一一出示6+7、7+3、8+7、7+5、6+6、8+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感受数学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透彻。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如在教学“求原来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创设了“小超市”的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包游戏棒,又买了8包游戏棒,分给104个小朋友每人1包,够不够?还多出几包?”这一情境的创设,复习了求总数以及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接着以旧引新,出示橡皮、本子、贴纸等小商品。

问:“你想到小超市买什么?买多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商品,再让大家仔细观察这位顾客买了多少?小超市中还剩多少?想一想小超市中原来有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过程,发现并理解了求原来有多少要把卖掉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学习自主化论文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学习自主化论文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学习自主化摘要: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学习自主化。

第一,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有效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第四,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关键词:情境;有效;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3-01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蕴含的理念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大多是以各种情境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情境是与教学目标相应的、认知活动与情境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

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适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

一、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生动有趣的故事引进数学课堂,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故事中的数学情境充分激活,学习的气氛越来越浓……这时我及时作出小结: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

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很傻,其实啊,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有效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自主,学生发展有效手段论文

自主,学生发展有效手段论文

自主探索,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自主探索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97-001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的: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

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与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新的疑问……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创设操作环境提供探索空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论文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论文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从创设情景→探究新知→交流汇报→实践运用→课堂反思来展开教学,即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而探索解决获得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要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呢?1.趣味性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这样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领悟到生活中浓浓的数学味. 新颖、独特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创设有意的情境,激发好奇心的产生,从而激发求知欲,使之产生一种非知不可的强烈愿望,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会主动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针对性强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听课需要. 在教学中,要杜绝重形式而不求实质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 ……师:同学们,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的理想、抱负、行动和我们的国家的兴旺发达是互相关联的.良好的情景创设使学生激情冲动,乐于介入,放松理性思维,顺情畅说生活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用数学观点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及时联系梁启超说的名言“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宏伟抱负,要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志向,用我们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并和正比例的意义相联系,既有针对性,又有教育意义.3.开放性足如在教学“用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正方形,再折成无盖的高1厘米的长方体纸盒时,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时,同学们很快做好盒子并写出答案. (8-1-1)×(4-1-1) = 12(立方厘米).在一番表扬之后,老师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只从两个角上各剪去一个正方形,能不能做成一个无盖的高1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这样一来同学们的问题可多了,行还是不行?怎样做呢?还是赶快行动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系列问题在同学脑子中产生. 能不能不从四个角上剪,那又该从什么地方剪一剪呢?质疑着,思考着,操作着,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8-1)×(4-1-1) = 14(立方厘米),(8-1-1-1-1)×4 = 16(立方厘米),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呀!高兴之余,同学们都表示要回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还有的同学要回家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 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开放思路,发展创新意识.4.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主张对学生要诱导、指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的关键处设问,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动画)喜羊羊和灰太狼各开了一家快餐店,他们两家的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写着快餐(¥2.25)一份,喜羊羊快餐店靠着一流的服务生意非常好,喜羊羊开心极了. 灰太狼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忌恨喜羊羊的快餐店,一天,他趁着喜羊羊不注意,把喜羊羊的价格牌的小数点挪了一个位置,这时就有一些顾客离开了喜羊羊的快餐店. 灰太狼的心里暗自得意. 第二天,灰太狼故伎重演,又把喜羊羊的价格牌的小数点挪到了一个位置. 这一挪不要紧,顾客越来越少. 喜羊羊愁眉苦脸起来.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帮助喜羊羊揭露灰太狼的诡计吗?有的同学会说价格越来越贵.风趣的故事可以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帮助喜羊羊揭露灰太狼的诡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也都想揭开这个谜底. 于是,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激情,学生们愉快地开始了探究活动.5.问题具有探究性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探究知识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小组只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有的小组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有的小组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启发讨论,很快能得出结论,这样由学生观察发现得出规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实践中,以富有趣味性、针对性、开放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为素材,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主动探究数学,积极运用数学,让学生主动学习.。

浅谈如何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如何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篇•教学创新浅谈如何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朱慧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同时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满足学生探究、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的情感需要。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再现生活情境,经历探究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学生学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之后,我大胆尝试将课本中的“折扣问题”“成数问题”“纳税问题”“利息问题”四节内容整合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前让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相关信息、做好记录,然后联系课本内容将自己定位成商品销售中的售货员、忙于收割的农民、征收税款的税务员、银行前台的业务员,充分做好本行业的讲解介绍工作。

开展活动时,将课堂装扮成生活中的商场、农田、税务局、银行等场景,每天开展一个主题。

同学们对于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为自己在角色中更好的表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个个表现出主人翁的样子,有专业知识的讲解,有友好的交流与沟通,有生动、形象的表演,更有问题产生的思辨和明理。

科研论文:创设情景性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科研论文:创设情景性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科研论文:创设情景性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科研论:创设情景性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内容提要:环境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幼儿,性格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多变的环境是影响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直接性因素,幼儿时期,心理处在主动性发展的敏感期,互动的环境能够促使他们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性方面,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无疑,在幼儿园实施的保教活动中,如何创设的人性化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只有不断的调整互动环境的因素,并通过正确引导,幼儿的主动性才会有所发展。

我园从学习、生活、运动、游戏四大板块进行了情景性环境设计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情境性环境自主性发展学习生活运动一、问题提出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品格特性,是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必备的重要心理要素。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三至六岁这一阶段是幼儿自主性、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对幼儿的自主性进行培养与发展符合了班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同时也能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当孩子与成人在一起时,成人很少给幼儿机会让他独立的去做一事,总认为孩子还小或因为孩子做的太慢而帮孩子做这做那,或者不让孩子动手。

这样样反而会抑制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使得孩子渐渐养成对父母的依赖性。

久而久之当他遇到难题时就会不知所措,不能积极主动的想出办法去克服难题,而是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由此可见,对幼儿的自主性培养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迫切任务。

在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心理品质,将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个性特征。

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信息,并使之与自己有的知识体系发生联系,得以发展情感、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会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

那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个课题,你会想些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想知道雪地上有哪些画家?”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画了些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用什么工具画画?”有的说:“我想知道是谁画得最好?”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雪地上来画画?”……我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便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一起找找答案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学习兴趣格外浓厚,都捧起了书,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经过学习,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刚才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读书,不仅解决了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还知道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

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二、在文中看似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开头提到,国王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可后来却选了捧着空花盆的雄日做继承人。

创设情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_数学论文

创设情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_数学论文

创设情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_数学论文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糖20%的糖水40千克改制成含糖30%的糖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

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使糖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糖水。

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糖?(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糖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

当加糖时,糖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糖水中糖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糖水时,糖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教室的长,在测量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的兴趣。

.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三、创设操作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心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

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春风,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课改的洗礼,不但使我革故鼎新,更焕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我新的教学行为;新的教材,又为我们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反思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虽品尝过几多苦涩,但收获更多的是欣慰。

现列举几例,以就教于同行。

一、依据文本特点,为学生张扬个性创设舞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以往,学习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师总要参阅"教参",将文章剖析得面面俱到,企图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达到让学生心领神会的目的。

结果事与愿违。

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依据文本特点,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的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结果大不寻常。

如在学习《皇帝新装》这篇童话时,学生对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解决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而这个传统名篇,仅仅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掌握几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刻地感受作家的神笔妙手,为此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觉得这篇童话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学生的改编和表演,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与文本对话。

主意一定,马上设计实施方案,在我的一番发动和指导之后,学生开始默读静思、潜心钻研课文。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编写小组,教师提醒学生可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也可求助其他老师和同学,最终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排练,利用语文活动课汇报表演。

考虑到这次活动的实效和参与面,限定表演队不超过两个。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出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来。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小明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这张购物图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数我们没有学过,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

而后趁热打铁问学生: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想法: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

学生由此自然地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进入跃跃欲试的探究状态。

二、引导独立探究,开发个体潜能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33减8怎样算,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

学生通过操作找到四种不同的摆法:(1) 3捆小棒全部打开为3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33根,从3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5根。

创设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论文

创设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论文

创设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论文•相关推荐创设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论文【摘要】创设课堂互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与新课标相适应的生物课堂教学要求。

本文以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巧设故事情节、巧用经典图片、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等方面论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堂互动,自主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这要求课堂教学既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因此,创设课堂互动,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有效的理想气氛。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1、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问题,(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

如《伴性遗传》这节课,可提出问题: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应用?2、问题需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观察色盲遗传家系图,提出问题,家系图中患病的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伴性遗传的探索)。

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基因,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新旧知识衔接)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新型学习方式,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自主发展,体验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自主发展成长
(一)联系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精神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并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闪烁,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例子加以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如教学“元、角、分”一课时,为了巩固“一元=10角”这个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元可以换几角,可以怎样摆呢?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学生每说对一种,电脑就会摆出相应的答案,并表扬说:你真聪明,这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如果学生说错了,电脑就会说:你再想一想,这样就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思维,说出了许多答案,学生的创
新意识就会被诱发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向学生提出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于有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分小组动手操作学具,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书已学过的图形,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次推导并验证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老师精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设计了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让学生看到了创造力的贡献,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意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历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中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6.9÷2.4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5,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5,双方急得面红耳地,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道除法版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5呢?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辩论、验证。

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5,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5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5.(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经验出余数是0.5,这才是正确的。

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化了知识,使思路不清晰的也变清晰了,不严谨的也变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迪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根据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
壤。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

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

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

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

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富有挑战性情境深深的吸引,并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

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全员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究中。

总之,“依托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积极、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这一教学环节,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