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中的创新学生管理研究

“工学结合”中的创新学生管理研究
2 1 年 4月 0 1 第3 2卷 第 2期
江 西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 社 Jun l f i gintu f d ct n Sc l c ne) ora a x Istt o u a o (oi i cs oJ n i e E i aSe
A r 0 p . 1 2 l V 1 2N . o. o 3 2
Ab t a t I h e p n n r c s f d c t n o a n n o i e t o k, o n e o ss o l n w o t o w l s r c : n t ed e t i g p o e so u ai f e r i g c mb n d wi w r c u s lr h ud k o h w d el e o l h o t e su e t ma a e n . h sp p r h l s t a n h u d i n v t n s se , n ai n e vc O a o e e t ey h t d ns n g me t i a e o d to e s o l n o a e i y tm me t l y a d s r ie S s t f c i l T h t v s r e l an n o i e i r . ev e r i g c mb n d w t wo k h Ke o d : l an n o i e i r s d n sma a e n ; r e sd d t a y yW r s e r i g c mb n d w t wok; t e t h u n g me t t e ie e t h r
效 高质
于全 面提 高高等 职业 教育教 学质 量 的若 干意见 》 在 ,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和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使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获得扩展,教学地点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公司,学生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职员与学生双重身份。

工学结合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也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学程”和“工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学程”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

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

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这两个重要实施主体就担当起“工学结合育人”中的内容、形式、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环境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要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制度保障,一是理念跟进。

制度保障,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教学院系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并对其实施过程全程监督和适时评价;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工人,到学校的管理机构任职,并保持与企业的经常联系,以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式 : 生 管 理 学
中 所 有 成 员 所 共 享 并 作 为 精 神 层 面 的 东 西 传 承 给 组 织 新 成 员 的 一 整 套 价 值
敬业合作意识 、 自律意 识 。
工 学 结 合培 养模 式 给 高职 学 生教 育管 理 带 来 的变 化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走 出 校
( 傅 ) 替 担 任 教 育 者 。教 师 和 指 导 教 师 交 师 在 很 多 方 面 的教 育 、培 训 方 式 截 然 不 同 。 现 在 教 育 时 间 、 育 形 式 上 也 有 所 体 教 差 别 。 者表 现得 更 加 灵 活 。 对 这 种 变 后 面 化 . 生将会经历一定 阶段的适应期 , 学 给 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极 的 熏 陶 和 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作 用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中 , 师 传 授 的 职 业 教
道 德 理 论 与 企 业 的 要 求 相 融 合 , 迅 速 并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职 业 行 为 。 化 为 学 生 的 内 职 业 信 念 , 成 良好 的 职 业 习惯 。 企 业 养
学 院 式 的 教 育 形 式 , 注 重 教 学 过 程 的 开 放 性 和 真 实 性 。学 生 在 实 际 生 产 环 境 中 所 受 到 的 影 响 、教 育 和 启 发 是 学 院 式 教 育 无 法 比拟 的 。 通 过 进 入 企 业 实 习 , 如 学
工 学 结 合 模 式 下 的 教 师 和 实 习指 导 教 师
后 。高 职 院 校 加 强 了对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的 研 究 ,但 这 些 研 究 大 都 侧 重 于 教 学 方面 , 学 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鲜有论述 。 对 笔 者 拟在 此 方 面试 做 探 讨 。

“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办法

“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办法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办法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企业领导和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岗位实习中,要遵守岗位工作要求,服从课长、拉长、技术员的安排和教育,以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不准做任何未经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安排的事情。

二、尊敬领导,尊敬同事,虚心接受拉长、技术员和培训师对岗位工作的指导和安排,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挑拣工作岗位和工作项目,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按照企业的管理安排和要求,穿防静电服和鞋,准时上岗,提前做好准备,戴好防静电环和指套,认清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要求,熟读作业指导书,不懂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技术人员、老员工请教、观摩、学习,利用10分钟休息时间请教别人、做好准备,绝对不可做还未完全明白工作性质内容的任何事情,要做到一切都心中有数,清楚工作环节顺序,工作环节要求,工作环节质量标准等。

四、要做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要树立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熟悉工作中各环节的安全操作规程,每天上岗前,要按照规范操作的要求,先检查好各项设备和工作现场的准备工作,消除一切隐患,避免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

五、严格遵守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按照企业规定,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不旷工,不随意串走岗位,未经拉长批准,不得随意离开工作现场,若要请事假或病假要履行请假手续,向企业领导和拉长书面请假,经批准并报告带队老师后,才可休假。

病假一定要医生开证明,以便让拉长信服。

特别说明:学生刚去企业,由于水土不服、饮食有异、作息时间较长、工作劳累,学生平时缺少锻炼和运动,体质弱,又不注意休息,往往会同时出现很多人感冒、发烧、咳嗽等生病现象,一条拉同时3人以上请假,拉长就很难做了,因为企业都是定人定岗,没有多余的人替补,所以拉长往往不批假或因无奈对确实生病的学生恶语相向,所以驻厂老师一定要提前预防这些——每晚10:30点到,防止学生外出上网晚归影响休息;下班后组织学生打球等体育活动;宿舍清洁卫生,及时消毒;让学生多喝水。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企业的普遍关注,我校近些年也正在尝试这种办学模式,并且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字: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近些年我校正在尝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

因为职高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的三年。

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学生的社会化目标将不能得到顺利地实现,毕业后就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并且,据以往的经验表明不少职高生在就业以后都存在着自制力差,缺乏责任心;怕吃苦,不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缺点,这就促使我们更加坚定的去试行这种办学模式。

那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呢?一、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实习就业氛围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职高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企业是学生的用户,学生是企业的一员。

因此,职高生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使学生适应企业制度每次进厂的前两天我们都配合厂人事科对学生进行厂规厂纪的培训,认真学习该厂的“员工守则”、“奖惩制度”、“5s知识”、公司品质政策等,这样使每个学生做事心中有数,把品质做好了就会得到奖励,做不好就要和厂内职工一样受到惩罚。

如:上班迟到了就要罚款,品质出现严重问题或者打架就会被开除等,在生产线上要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只有适应该厂的规章制度,才能在这儿立足。

使学生领悟到在生产线上做出的必须是优良品,杜绝不良品,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吻合。

除进行就业指导外,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首先,我们配合厂人事科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厂内安全知识和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列举厂内安全事故,提醒学生不注意安全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的。

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析原 因、 寻找对 策; 强化对在训学生的管理要 以校 企协作 为抓手 , 实训三方 要 团结一致 、 力合作 , 成管理 的合 通 形 力; 开拓创 新, 巧化管理难题。 关键词 i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 学生管理 ; 实践教 学 作者简介 : 中原(9 4 ) 男, 朱 18 一 , 安徽宿州人,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 学院政法部讲 师, 从事 哲学教育 、 思政教 育研 究; 朱 景平( 9 8 ) 男 , 16 一 , 安徽 芜湖人 ,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政法部副教授 , 从事思政教育研 究。 基金项 目:0 0年 安徽省高校人 文社科项 目“ 21。 (0 0 K 4 )

要 :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的培养 目标 决定 了我 国高 等职 业教育 的发 展必然 走“ 企合作 、 校 工学结 合”的道 路 。
“ 校企合作 、 学结合” 工 人才培 养模 式的实效 性在很 大程度 上取决于对在 训学生 的管理工作。 管理 主体缺 位、 思想 观念 错位 和利益矛盾凸显是 当下工学结合过程 中学生管理工作 出现 的三大 问题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工作必 须要 做到 : 解放 思想 , 化管理理念 ; 优 对校企双方在学生管理上的强度 弱化现 象不 能回避, 必须 客观地 、 实事就是地 去分
显 。办学特 色模 糊化 的实 质 是办 学 目标 的迷 失 和
在 人才 培养 上 的无 缝 对 接 。高 效 的学 生 管 理是 实
现人才 培养 目标 的根 本 保证 。于 是 改革 在 训 学 生
办学定 位 的偏 离 。现 在 的高 职 院校 大 都 是 在 大学 扩招 后 由中职 学 校升 格 而 来 。 由于受 到办 学 思 维 惯性 的影 响 , 们大都 只是 沿袭 以往 中职学 校 的办 他 学模 式 , 而没能 搞 清 高职 教 育 与 中职 教 育 的区别 , 更没 能深 刻 地 认 识 和把 握 高 职 教 育 的办 学 规 律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第2 8卷
TECHNOLOGI CAL DEVEL OPMENT OF ENTERPRI E S
20 0 9年 1 0月
0c .O0 t2 9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 工作 管理 的创 新与实践
胡 利
( 湖南科 技职业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 0 ) 10 4
A b t a t “h tc n lg u in sr c : te e h oo y no ” i te h g e v c t n l e u ain efcie p ro n l tann p t r , b t s h ih r o ai a d c t fe tv e sn e rii g o o at n e u
smutn o sy lo a e h q ai c l g s n u ie st s h su e t d oo ia wok o r g h n w q e to . i la e u l as g v t e u l y ol e a d nv rii t e t d n ie lgc l t e e r t b i te e n u sin
按照高职教学大纲要求 , 学生 的实践教育环节的应达 结合” 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工作管理 的创新与实践 , 合 。 到 总教学时数的百分 之 4%一 5 有 的实践性很强 的专 5 5 %, 有 着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业甚至要求达到 6 %以上。 0 因此 , 我们必然有大量的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带来 的新 问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 :职业 教 学 生 的 思想 管 理 工 作 带来 困难 。 “ . 工作 方 法 针 对性 不 强 3 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更加 2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有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开创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实施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原有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管理模式急需创新。

1.高职学生管理现状1.1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学生管理是以“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活动为管理内容,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接受被动式、强迫式教育。

此种管理方式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入校的“90后”学生群体个性特征鲜明,与这种刚性管理模式难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

学生只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中内在的成才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化解内外部环境引发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上真正的为学生工学结合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大制约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1.2衡量标准滞后在衡量评价学生时,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或者个人荣誉时,目前的制度下往往更侧重于对学业成绩量化的分析评判,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个性质量的综合评定。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在机制上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反而制约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监督管理不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方法。

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工学结合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文章旨在探索人本思想指导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及考核制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体现这一原则,反映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情况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是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实践改革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索人本思想指导下,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及考核制度。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教育的原则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学生个体与专业差异性教育的原则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一方面,要注意高职学生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差异性。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差异性明显增大。

因此,在对不同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特别要注意科学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和精神需要的差异。

另一方面,要注重不同专业的差异性。

由于工学结合形式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式、目标的不同,使得对不同专业的高职生的工作评价不尽相同。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 学结合模 式下 的教师和 实 习指导教 师 ( 师傅) 交替担任教育者。
2教 育 客 体 的变 化 , 单 纯 的 学 生 身 . 从 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 ( 工) 员 双重 身 份 。
任 务 , 就 明 确 J对 高 职 学 生 的 教 育 这 ,
穷, 主要集 中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 业 素 养 不 高 。自我 定 位 不 准 , 1职 职 业 理 想 、 业观 念 淡 薄 , 高手 低 , 乏 责 职 眼 缺 任 意 识 和 吃 苦 耐 劳 精 神 , 是 企 业 反 映最 这
多 的 问题 。
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 做到在学校事业不 断发展的 同时 , 实现个 人的 自我价值 。只
务 第 一 线 的 高 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专 门 人 才 为
目前 , 国高等职业 教育正 以规模扩 我 张为 目的 的外 延型发 展模式 转变 为 以提 升质量为核心 的内涵型发展模式 。 高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为 了适 应 这 种 变 化 , 变 改
以往 “ 校 和 课 堂 为 中心 ” 人 才 培 养 模 学 的
扩 展 到 生 产 现 场 ,实 现 生 产 育 人 的 月 的 ,
大区别, 更侧重于作为一个员工的教育 。
二 、 在 的 问题 存 1 习角 色 转 变 缓慢 . 实
同时把学生 的就业工作关 口前移 , 使就 业
与 教 育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 分 体 现“以 服 充 务 为宗 旨 , 以就 业 为导 向 ” 办学 方 针 。 的
式, 大力推行“ 工学结合 ” 制度 。实施工 学 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 , 以充分利用企业 可
生 产 条 件 和 职 业 氛 围 强 化 对 学 生 的 职 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好 的企 业 文 化 、企 业 风气 和 环 境 氛 围对
学 生 耳 濡 目染 .学 生 的 团 队 精 神 和 情 感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彻 底 改 变 了 学 院 式 教 育 模式 . 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和真实性 . 注 为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工 作 提 供 了有 效 平 台
工 学 结合 培 养 模 式 下 学 生 管理 面 临 的挑 战
定 的 报 酬 学 生 在 企 业 能 够 实 际 感 受
企 业 制 度 与 文 化 。 而 培 养 自强 自立 、 从 自
力 更 生 的 精 神 这 是 学 院 式 教 育 所 无 法 替 代 的 。 因此 . 过 工 学 结 合 . 用 企 业 通 利 的 问题 . 持 良好 的 教 学秩 序 维 加 强教 学 督 导 制 度 . 高教 学 质 量 提
管 理水 平
工 作 的监 督 和 指 导 . 系 成 立 了教 学 督 导 委 员 会 . 学 年 制 定 我 每
督 导 工 作 计 划 . 导委 员 会 秘 书 在期 初 、 中 、 末 安 排 教 学 检 督 期 期
查 期 初 主 要 是 检 查 教 师 的 备 课 情 况 , 课 计 划 制 定是 否 与 人 授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课 程 标 准 相 一 致 , 学 初 教 学 秩 序 : 中检 查 主 开 期 要 是 根 据 期 中 考 试 情 况 有 针 对 性 地 检 查 . 年 级 、 专 业 召 开 分 分 学 生 座谈 会 , 召开 青 年 教 师 座谈 会 , 解 教 学 过 程 运 行 情 况 ; 了 期 末 检 查 主 要 是 考 试 管 理 . 阅试 卷 。 查 试 卷 的批 阅 , 绩 录 入 审 检 成 等 。督 导 成 员定 期 或 不 定 期 深 入 课 堂 ( 验 室 ) 实 听课 , 时 了 解 及 教 学 ( 践教 学 ) 况 , 实 情 为教 学 的正 常 运 行 打 下坚 实 的基 础 。 加 强 系( ) 学 管 理 队 伍 建 设 , 高 管 理 能 力 系 ( ) 部 教 提 部 教 学 管 理 人 员 的 管 理 知 识 、 力 和 素 质 状 况 直 接 关 系 到 教 学管 理 能 的质 量 和 管 理 目标 的 实 现 。 因 此 . 须 加 强 系 ( ) 学 管理 队 必 部 教 伍 建 设 , 高 管理 人 员 素 质 。首 先 。 提 系领 导 要 重 视 管 理 人 员 的 业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开放式的特征与传统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同,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要创新。

本文在分析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54-001一、研究背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校企合作的增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这种新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职院校,这也契合了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不仅运用学校教学资源培养人才,而且充分借助企业、行业的资源与环境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

本文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二、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1.思想理念上还未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校园的限制,学生不仅要接触校园,更要通过企业接触社会,这对学生、家长等思想要求是一个考验。

从当前来看,由于引导不够,很多学生与家长都存在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误解,使其难以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一方面,家长对学校选择的企业存在顾虑,认为学生还小,可能无法适应企业要求,同时担心因此而落下课业。

另一方面,学生面对与校园完全不同的企业环境,思想稳定性差。

一些学生要么将工学结合当成简单的打工,忽视了本身的学业,一些学生则难以适应严格的企业管理,难以真正从工学结合中学到技能知识。

2.“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需求当前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中,高职院校自身没有很好转变角色。

在学生管理中,教育管理的刚性措施过于呆板。

一方面,管理沿袭固有的班级专业管理,管理内容也以学生校园内学习活动为主,没有考虑到在企业中的生产线、班组或团队的管理需求,使学生要频繁地在校园与企业间进行转换,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管理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动态与管理研究——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动态与管理研究——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生一到企业 , 随之而来 的首先是生活环境 不适应
的问题 。大多学生被安排在老员工宿舍 , 很不适应 , 闹情
绪, 对 于 日立 家用 电器 ( 芜湖 ) 有 限公 司作 息 时间 不适 应 ,对 于习惯于 以半天为时段的作息生活 的学生来说 , 从早 8点到晚 1 8 点 的上 下班 时间 , 中午午饭一个 小时 ,
过在 日立 家用 电器 ( 芜湖 ) 有 限公 司进行 为期 6 周 的工
学结合教 学跟踪调研 , 调查 问卷 的综 合分析 研究 , 了解
等职业 教育教学 质量 的若 干意见 》 文件 的实施 , 意味着 国家要 把高等职业 教育办 成真正 意义 的职业教 育的决
心; 工 学结合 的人 才培养模 式指导 思想确 立 , 要求 突 出 实践能力培养 , 改革人才 培养模式 。全 国各类 高职 院校
2 4 1 阶段我 国高等职业教 育改革和发展 的基本方向和切入 点, 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 才的新 型
教学模式 , 在 带来一 系列 巨大的理念转折与实践改革的同时, 也让工学结合模 式下学生的思想动 态把握和管理工作迎来 了全新 的
挑战。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竞争能力和对社会 需求的适应 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 学习而且工作 , 使
到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前后思想的动态如下 。
( 一) 工 学 结合 前期
工学结合 教学 环节之前 ,学生对 工学结合 了解 较
采取切 实可行 的措 施 , 从工 学结合 人手 , 不 断提 高办学 水平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 的特 色和优 势 , 以安徽 机 电职业技术学 院为例 , 深入研究高职 院校工学结合模 式下大学生 的思想动态 和学生 管理 , 对 于推进高职 院校 教学改革 和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 促使研 究成果 为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环节服务 。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收 稿 日期 : 00 0 — 8 2 1— 1 2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工学结合 ’ ‘ 模式下的高职 院校学生工作创新” 项 目编号 : 2 0 0 5 3 ( Y 0 84 7 ) 作者简介 :张鹏超( 9 1 )男 , 17 一 , 内蒙古 呼伦贝尔人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 系党总支书记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等 职业教育研究 。
职 通艰 21/ 0 g 0  ̄4
教师观点
工学结合模 式下 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张 鹏 超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系, 浙江 杭州 3 0 1 ) 10 8

要 :工学结合模 式下的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与传统的学院式学生工作相 比有 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应 大力加 强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 实现“ 学校人” 职业人” 与“ 的对接 ; 创新与 实习学生联 系、 沟通 的手段 , 做好重点人群、 重要
教 育 由学 校 和合作 企业 共 同承 担 。但 是 , 目前 的 现 育 管 理 内容 和方 法 仍 然适 用 ,但 在 侧 重 点上 应 有 状 是顶 岗实 习期 问 的学 生 管理 与 服 务主 要 由学校 所 调整 。在 内容 上 ,应更 加 注重 高 职学 生职 业理
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客观地分析新 的时代特征和 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新 的 环 境 基 础 上 把 握 学 生 工 作 的新 内容 和 新 特 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分为两
点。在新 的时代条件下 , 从理论上讲 ,广义的学生 个部分 :一是学生在校学 习期 间的学生管理与服 “
环节的教 育管理工作 ; 形成企业 、 学校和 家庭三方合作机制 , 推行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互动机 制, 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 关键词】 工学结合 ; 高 职院校 ; 学生管理 ; 角色定位
【 中图分类号1 G4 7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9 - 3 6 2 1 ( 2 0 1 3 ) 0 6 - 0 0 5 1 — 0 3
《 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的决定》 ( 国发
用, 帮助学生从“ 学生 ” 角色转变成 “ 职工” 角色 , 缩 短学 生顶 岗 实习适 应期 。
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工作 中心理压力增大 , 思想不
稳定 , 出现频繁跳槽或辞工等管理难度大
目 前, 制造型企业和服务行业一次性需要顶 岗 实习学生较多 , 其他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次性所能
【 作者简 介】 李光荣 ( 1 . 9 7 1 一 ) , 男, 湖南常宁人 , 南宁职业技术学 院信 息工程 学院党委副书记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

李 光荣
工学 结合模 式 下学 生管 理 问题 的探 讨 与研 究
差距 比较大 , 产生失落感 , 学生一时无法适应 , 容易
识) 已经不再那么突出。但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 仍然 存在认识不足 , 学生 以为 自己还单纯是 “ 学生 ” , 企
的是合作关系 , 甚至还存在竞争关系。同时 , 生活节
奏加快和外界压力相应增大 , 现实工作和理想环境
【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6 - - 2 7 【 网络出版 】 h t t p '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 01 2 3 1 1 2 9 . 1 7 5 5 . 0 1 4 . h t ml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明晰 、 学 生 法 律 意 识 淡 薄 等 问题 , 实 习 学
知识学 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走 出校园 , 到 企业 的具体生产 岗位进行实践锻炼 。 这就 使 传统 的学生 管理工 作背景 发生 了一 系 列 的变 化。在教育主体方面 , 传授知识 的 教 师 由学 校的专 职教 师变为 学生 在企 业 实 习的指 导教 师 ; 在教育 客体 方面 , 学 生
随着 我 国市场 经济 和教 育事 业 的发 展, 高等职业教育 已经 成为我 国高等教 育 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总结 自身经验 和 借鉴其他 国家 成功模式的基础上 , 我 国高
( 一) 管理空挡导致 学生人 身安全 、 思 想教 育等方面存在 隐患。 我国传 统的学生 管理工作模式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高职 学 生到企业 中顶 岗实 习 , 实习点 多 , 学生 分散 , 有些用人单位 只接 收数量很少 的学 生, 而学校 的师资 有限 , 学校 很难 派专任 教师到每个 实习点驻 地管理 , 只能通过派 老 师定期巡 查 和以 电话 等远程 管理 的模 式来进行管理 ,管理 工作 难免 出现漏洞 。
理 工作 出现 的 问题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O 1 3 ) 0 9 C -
0 08 3-0 2
企事 业单 位进行顶 岗实 习也存 在一 定 的 困难 。此外 , 学校与企业 间的合 作很少上 升到法律层 面 ,没有健 全的制度保 障 , 因
验 , 而 且 不 愿 对 实 习 学 生 投 入 太 多 的 人
职院校 工学结 合模 式下学 生管 理工 作存
在 些 问题 的 方法 与途 径 。

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 学 生 身 份 的 双 重 化 。 求 加 强 学 生 管 理 的 职 业 针 二) 要
对 性
为 主转 向实践 教学 为 主 , 调理 论 、 强 实践 与 技能 的 紧 密结 合 , 求 以“ 要 职业 技 能 ” 为本 位 。 出实践 技 能 的 突 培养 与训练 , 教 、 、 融 为一 体 , 将 学 做 全力 提 升学 生 的
( ) - T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特 征
会 学 习 、 会 做 事 、 会 做人 , 学 学 实现 从 学 生 身份 向职 业 身 份 的 转 变 二 、 工学 结合 人才 培养 模 式给 高职 学 生管理 带 来 的 挑 战 工 学结 合 的开 放性 、实 践性 和 职业 性特 征要 求 高职 院校 打破封 闭 办学 、墙 院 内 ”管理 和单 一学 生 “ 身 份 的传 统 管理模 式 ,强调 走 出校 园到 企业 的具 体 生 产 岗位 进行 锻炼 。这不 仅 对教 学管 理 工作 提 出 了 新 的要求 . 而且也 对学 生管 理工 作提 出 了新 的挑战 。
封 闭办学 到现 代开放 办学 的转 变 。 2 实践性 。工 学 结合 要 求学 校 教学 从 理 论学 习 .
工学 结合 的实 施 ,使 教 育主 体从 传统 教 育模 式 下单 纯 由学校 教师 担 任教 育 者转 变为 学校 教师 和 企 业实 习实 训教 师交 替 或共 同担 任教 育 者 。这就 要 求 学校 和企 业建 立密 切 配合 、 同管 理 的组织 机 构 , 协 加 强交 流与 合作 。 强信 息反 馈 , 同为 学生 提供 相 应 加 共 的教 学 指 导 、 业道 德 教 育 、 业 生 涯指 导 等 服 务 , 职 职 确保工 学 结合 的顺利 实施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企业 的管理 、岗位 的提供 、解决 食宿 问题等 责任进 行 了明 确规定 ,而 往往没 有关 于学生 劳动报 酬方 面的约定 。有 很
多用人 单位 只是 为学生提 供每 个月 3 0~ 0 0 5 0元 的生 活费 ,
不支 付劳动 报酬 的现象也 是个 别存在 的 。依 据我 国相关 法 律法 规的规 定 ,企 业应 当支付 给劳动 者的 劳动报酬 不能 低 于 当地的最低 工 资标准 ,然而 就我 国当前 高职学 生顶 岗实 习劳 动报酬 的发放 情况来 看大 多都 没有达 到这一要 求 。所 以 ,学生感 觉 自己一方 面付 出了和其 他用工 人员一 样 的劳 动 ,另一方 面又觉 得 自己 的劳 动得 不到肯 定和保 障 ,极 易
识 ,无法 将 自己和用 人单位 的关 系理清 、理顺 ,一旦 在 实 习期 间发生 了人身 或财产 上的 问题 ,不 知道 到底该 如何来
解决。 12 用人单位 用 人 过程 中一 味 强调 效用 性 ,而 忽 视 同 工 .
结合 、半 工半 读的意见》 和 《 关于全 面提高高 等职业 教 育 教 学 质量 的若 干 意 见 》 等 文 件 ,把 工 学 结合 、半
合 同 ,有 的学 校 同用人单 位之 间签订 的用工合 同上 只是 对
业 与 高 职 院 校 达 成 半 工 半 读 的 合 作 关 系 ,企 业 可 以借 助 院校 教 育 把 自己 的用 人 要 求 贯 穿 到 学 生 教 育 培 养 的
过 程 之 中 ,从 而 得 到 自 己所 需 要 的 实 用 人 才 ,而 且 学 校 也 能 为 企 业 的 良 好 发 展 提 供 强 大 的 科 研 保 障 ,建 立 学 校 和 企 业 之 间 长 期 稳 定 的 组 织 联 系 制 度 ,实 现 互 惠 互 利 、合 作共 赢 。 在大 力 推行 “ 学 结 合 ” 办 学 理念 的大 环 境 下 ,外 工 出顶 岗实 习 的大学生表 面上接 受着来 自用 人单位 和学校 的 双 重管理 。但是 ,作 为在校学 生 ,其 又不在 学校学 习、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讨
摘要: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培养,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得就业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涵养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管理变化就业工作实习实训实习教师辅导员科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15-01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1.1 增强辅导员素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步伐的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青睐。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工作上比以往要有所改变,不仅面临着挑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新形势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上面,要不断的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发挥,切身提高学生的工作管理水平。

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不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着中
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意识,并且具有心理学、社会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

同时还必须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熟悉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即使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管理的规律,并开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2 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1实际显然已经成为网络时代。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育人的作用,比如建立网络qq群,博客,院系主页bbs和班级主页等方便学生与学校,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增强网络育人作用,提高了学生内部的互动性。

1.3 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包括:安全制度、申请制度、学生离职管理制度、违纪学生处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制度等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这也是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保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实训等方面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也要共同参与。

建立校企双方各领导对教师,辅导员工作的指导,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1.4 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规范管理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就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的最好诠释。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要在心形势下以适应的方式、内容和手段为学生服务,增强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工作理念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切身
需要给予关怀,时常关注学会学生的思想变化。

2 工学结合模式下: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因材施教,科学育人”根据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强化管理。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

学生工作不是强制性的规范和管理,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培养自主能动性,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诱惑,锻炼自身管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意识。

2.1 因材施教,分类育人
能力提升型人才。

首先要让一部分学生在院校有事可做,转移他们对游戏等不良嗜好。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觉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企业顶岗工作,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辛苦,让他们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时间。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一些无所事事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能够引领者部分学生对企业或工厂工作的实习,培养这些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以人为本,强化指导
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和行为上的观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才能激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兴趣。

让学生能把心中所想告诉指导教师或辅导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以诚相待,信任并关心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每一人都有机会发展自身的优点。

但是这些过程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

3 工学结合模式给学生管理带来的变化
首先,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学生在企业实习上,更侧重于一个员工的教育,企业的教育管理方式相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而言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教育主体的改变。

由传统单一的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担任教育者。

再次,教育环境的变化。

由单纯的校园转变为校园和企业交替作为教育机构的培训机构。

最后,教育客体的变化。

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4 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学生就业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现已把学会的就业工作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预防学生“滞销”情况的出现,避免层次错位,强化学校自身个性,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准确把握高职的本质,围绕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人才,发掘其内在涵义。

加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资金投资,保证就业工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真正把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
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为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着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侧重的是事件教学。

5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只有把岗位需求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学校养成以后,才能更好的在实习定岗单位中更好的表现。

有些学生对定岗实习安排不满意甚
至根本不愿接受,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相应技能,主要还是学校实训条件准备不充分。

高等职业院校要体现以能力为本的办学定位,如果在这方面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话,这就和新形势下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方式不符合。

把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要为个人发展和教师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从精神和物质上始终给予挨打的支持和帮助。

这样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发展及价值取向与奋斗目标彩会一致,学校才会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 李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12-114.
[2] 彭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文科资料,2010(14):235-237.
[3] 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38-42.
[4] 郑国风.“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学生管理探讨[j].成人教育,2012(1):9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