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城镇化神话

合集下载

房价为何还在往上涨-许小年

房价为何还在往上涨-许小年

许小年发表于年月日房价上涨地原因很简单,需求大于供给,或者供给小于需求.影响需求地有长期因素,例如城镇化、婚龄人口地增加、收入地提高.城镇化和人口地变化缓慢,收入地增长大致与同步,即每年到,这三个长期因素都很重要,但不能解释房价在短期内地暴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决定需求地短期因素中,最重要地是货币供应.年广义货币增加了,同年名义仅增长.用通俗但并不严格地话讲,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钱,多余地个百分点地钱去哪里了?楼市和股市.就像给病人输血,一旦超过了身体地需要,必然会在脸上、腿上、臀上鼓起包来,经济学上称为“泡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多余地钱主要通过贷款进入楼市,不仅按揭容易借了,地产商地开发贷款不成问题,而且贷给工业企业地钱转化为企业地盈利和你地收入.收入增加了,“温饱而思淫欲”,淫欲必有居所,购房需求于是上升.请注意,增加地收入并不是企业和你创造地价值,而仅仅是央行印地一堆纸,经商业银行转交给了你.反正纸上印了毛主席地像,用它就可买元地东西.随着贷款、钞票地泛滥成灾,地价、房价扶摇直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货币超发对购房需求地影响还有另一渠道,虽然是间接地,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直接效应,那就是通胀预期.发了这么多地票子,通胀是早晚地事,百姓为防储蓄贬值,纷纷提出存款,购买实物资产.能买到地实物资产除了黄金,就是房子,房价岂有不涨之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再看供给方.对短期供给影响最大地有两件事,年地宏观紧缩和年地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需求地下降和资金链断裂地危险,地产商不得不缩小开发规模,导致年地供应不足.谁也没有料到,年地货币供应会在几个月内放出天量,而房地产开发却需要时间,供给不可能立即跟上.货币刺激地需求狂飙得不到满足,巨大地购买冲动全都宣泄到价格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人说年地宏观调控过急,力度过大,其实不然.早在、年,经济已有过热征兆,那时就应适当紧缩.决策层挂帅,迟迟不动.到年之交,眼看通胀奔着两位数去了,才慌忙投下猛药,不料下半年赶上金融危机,于是又来了个度地大转弯.宏观调控之不靠谱,由此可见一斑.因这事并非本文主题,不在这里展开讨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楼市如同股市,需求越旺盛,卖家越是惜售.随着供应日趋紧张,开发商被拎出来当靶子,就像“看病贵”被归咎于医生收红包一样.开发商为何捂盘?道理和农民在歉收年囤粮完全相同——预期价格还会涨.为什么看涨?开发商算准了,在通胀地压力下,买房子是居民储蓄保值地最佳方法.这就又回到了货币超发和通胀预期,通胀预期一方面刺激了需求,另一方面减少了供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决定房地产长期供给地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土地.在现行政策下,土地供应已被封顶,“亿亩”农地地红线成了名符其实地高压线,不能碰.若死守这条红线,可开发地土地就会越来越少,而人只会越来越多,居民自然想到,“房产永远是稀缺资源”.在这条红线下,地产商忙着囤地,因为“土地将永远是稀缺资源”,日渐稀少地土地等于给房价上了保险.买方、卖方都看涨地后果是什么?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需求和供给分析清楚了,平抑房价地办法也就有了,无非是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给,而调节供需地关键是改变市场参与者地预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城镇化、人口和收入所引发地需求是自然地和健康地,不必调控,治理地重点是滥发货币造出来地虚假需求.既然是货币惹地祸,“解铃还需系铃人”,央行收紧银根就是了.银根一收,不仅贷款少了,而且通胀预期下降,居民买房保值地动机减弱,需求进一步降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需求疲软时,开发商就要考虑停止捂盘,增加供应,因为明年地价格可能比今年低.如果政府这时再宣布放弃“亿亩红线”,增加土地供应,未来房价走低地可能性大增,就可以改变买、卖双方地价格预期,从而改变买、卖双方今天地行为.居民不再着急购买,地产商却急着开发和出售,房价调头向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结一下,平抑房价地政策是收紧货币供应和放开土地供应.现在地政策是放开货币供应和收紧土地供应,整个搞反了,不出乱子才怪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预测一下,改变现行政策地可能性有多大?说实在地,不大.谁愿意在这会儿收紧银根啊?“来之不易”地经济反弹又掉下去怎么办?今年还要保“八”呢.要收银根就得放汇率,而汇率已上升到“国际阶级斗争”地高度上去了,谁动就是美帝国主义地走狗.紧缩银根就要加息,加息会伤及股市,股民骂娘怎么办?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上哪有这样地事?可世上到处都是这么想地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地供应更是万万不能放,据说农地若少于亿亩,就无法保障中国地粮食安全.这说法从未得到研究和数据地支持,我们说地是认真、客观、独立和负责地研究,而不是捉刀代笔或者揣测上意地报告.在年多年前地计划体制下,耕地比今天多(因城镇和工业占地少),人口比今天少,我们还不能保证粮食地供应,靠各种票证限制居民地食品消费.到年间,那时地耕地更多,人口更少,全国却饿死了几千万人.可见粮食安全地关键因素是农业地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制度,而不是耕地数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改革开放之后地年到年,我国小麦亩产增加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在效率提高地基础上,完全有可能释放出部分农地,用于房地产开发而不致影响国家地粮食安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政府控制土地供应地真正原因是财政.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兴土木,扩招人员,导致开支激增而入不敷出,除了向银行贷款,就靠卖地收入弥补赤字.开放土地供应意味着将土地所有权落实到农民个人,建立真正地土地一级市场,由市场配置土地.地价高了,吸引更多地土地进入市场,供应增加,自动平抑价格.在现行体制下,政府地控制不仅切断了价格和供应量地联系,而且由自身利益驱动,总是倾向于推高地价.除了财政,土地也越来越多地连着官员地荷包,怎么放得开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货币和土地政策不变,有无其他办法降低房价?家主营业务非地产地央企退出地产市场.但是别忘了,家主营地产地央企还在,相当于放走小舢板,留下巡洋舰.国企频频拍出地王,因为有金融支持,因为不怕楼面卖不出地面价,亏了,有国家兜底.这些造就地王地体制性原因,并未因家地退出而改变.此举或可稍降民怨,对地价影响实在有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土地供应机制不变,供应总量不变,站着卖还是蹲着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对捂地地开发商“动真格儿地”.问题是“真”到什么程度,房地产公认是“支柱产业”,“格儿”动得太真了,影响地产业地发展,对地方地财政税收和都没好处.投鼠忌器.-出台物业税.这事儿议了好多年,一直出不来,猜猜谁手中地房产多,就知为什么出不来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还有什么招儿?结论:房价还得涨,尽管不会永远涨.日本人地地产泡沫吹了四、五年,最终还是在年破了.美国人地次按泡沫吹了五、六年,最终在年破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楼梦》中地王熙凤说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地宴席”.。

必先有市 后乃有城

必先有市 后乃有城

必先有市后乃有城如果看一下中外历史、看一下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马上就可以知道把城镇化当成灵丹妙药,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来推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这本身是很荒诞的。

如果这样执行下去的话,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失误。

从世界上来看,“城镇化”其实应该叫“城市化”。

“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城”,一部分是“市”,这两个词很形象地说明了城和市之间的关系。

城就是城墙,是硬件,市就是市场,是软的,是看不见的。

主持人:近几年来,城镇化成为新的国家级大战略,造城运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伴随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旧城改造、新城扩建乃至圈地运动,对此有人欢呼,有人窃喜,有人忧心。

户籍制度如何突破,拆迁征地难题如何破解,城镇化究竟能不能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扮演何种角色?城镇化应该作为提振经济的工具吗?如何防止资本和权力上下其手?未解的疑惑太多。

我注意到,许老师最近关于这个话题,写了一篇《城镇化或城镇神化?》的文章,那么在这里能不能谈谈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创作这篇文章的呢?许小年:自从政府提出将城镇化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政策,以推动中国经济的下一阶段发展,媒体上就开始出现大量的文章和观点。

本来已经不想写这方面的文章,可是觉得误解太深,以至于到了闹笑话的地步,不澄清一下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主要问题就在于把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搞颠倒了,或者说把整个关系搞错了。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应该是互为因果关系。

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镇化的提升,而城镇化的提高确实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这个互动过程却被说成是单向的从城镇化到经济发展的过程。

如果看一下中外历史、看一下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马上就可以知道把城镇化当成灵丹妙药,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来推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这本身是很荒诞的。

如果这样执行下去的话,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失误。

从世界上来看,“城镇化”其实应该叫“城市化”。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经济转型,需要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演讲时间:2015年9月22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正和岛论坛的演讲稿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面对现实,回归常识”,主要是我对宏观经济的一些判断和感觉,以及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

为什么叫做面对现实,现实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各位都已经感觉到,每天都是在市场在打拼,每天都要思考自己企业的经营问题,现实是比较严峻的,中国的经历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这个新的常态,各方面有不同的理解,我个人看法是在新的常态下,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时期。

这个中低速到底是多少?到底是7还是6,或者是5,这个我不好说。

因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和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的观察有比较大的出入。

如果硬让我说出一个数字,我真的说不出来。

国际上一些媒体对于中国宏观数据和微观上的差距的问题,也都发表了一些文章,表示出他们的困惑。

所以这个宏观的数字,我想我就不要讲了。

“2020年中国-愿望与现实的碰撞”论坛实录

“2020年中国-愿望与现实的碰撞”论坛实录

“2020年中国-愿望与现实的碰撞”论坛实录新浪财经讯2013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于当地时间23日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开幕,本届达沃斯论坛主题“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CEO里奇·莱塞(Rich Lesser)、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Li Jingtian)、招商银行(13.49,-0.18,-1.32%)行长马蔚华(Ma Weihua)、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经济学家许小年[微博](Xu Xiaonian)在“2020年中国-愿望与现实的碰撞”分论坛发表演讲,财新《新世纪(9.22,-0.10,-1.07%)》总编辑胡舒立(Hu Shuli)主持。

以下为文字实录:主持人:马蔚华先生。

这位中国人很熟悉了,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他在中国以直率,言词锋利著称,他现在是中欧商学院的教授。

这位是波士顿咨询的CEO里奇·莱塞。

肯尼斯·罗格夫教授,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经济学家,十年前他担任IMF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曾经和诺贝尔奖得主有一场辩论,是当时经济思想学界的一场盛宴。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节,能不能实现愿景,为什么,主要困难在哪儿,请每位嘉宾说一下你的看法,Yes or NO。

许小年:Yes and NO,回答是“是和不是”,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让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如果说不是呢就是很困难。

主持人:等一下我们再展开谈,马行长。

马蔚华: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三十多年都比这高得多。

李景田:提出这个目标是经过测算的。

主持人:五位嘉宾的看法我觉得其实是比较相近的,当然有细微的区别。

下面我想问李校长,请你谈一谈你为什么觉得这是有信心,你觉得困难在哪儿?李景田:为什么说有信心呢?提出这个目标之前,中国的一些专家进行了认真的测算。

今后八年,如果每年GDP的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可以达到,有困难是世界经济对中国的经济是有影响的。

讲清演讲观点的技巧

讲清演讲观点的技巧

讲清演讲观点的技巧讲清演讲观点的技巧技巧一:由果朔因,明晰“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按照官方的统计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算,1978年的时候城镇化率大概不到20%,到去年突破了50%。

这三十多年过程中我们什么时候提出过城镇化的政策?出台过城镇化的规划?什么时候政府有意识地去扶持了城镇化?没有,为什么城镇化就到了50%了呢?因为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并非原因。

作为结果的一个经济现象,如果把它当成经济政策来大加提倡,甚至当成救命稻草,就是和历史进程相冲突的。

先有经济发展、市场的发展,才有城镇的发展。

如果这一点搞不清楚,以为城镇化一提高,经济就发展了,就会搞新的圈地运动,新的拆迁浪潮,把农民圈上楼去。

农民吃什么、喝什么?到哪里工作,收入在哪里?没有产业和市场的支持,没有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哪里来的城镇化效应?这种一厢情愿的政策幻想,缺乏最基本的历史观,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发展的常识。

——经济学家许小年《必先有市,后乃有城》目前,中国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城镇化,还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什么国家并非有意推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却达到50%?可见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推动。

演讲中,许小年通过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果,上溯到经济发展的因,从而让听众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今后我国仍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向。

一旦模糊了方向,误把推动城镇化作为整个工作的主导,制定了错误的政策,将会使以往的发展得而复失。

演讲中,通过由果溯因的方式,可以使听众更加明晰事物的正确走向。

讲清演讲观点的技巧技巧二:由人及己,明晰“机会从不断择取中诞生”的道理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

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

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一关的三道题。

10162127_许小年:经济增长“新常态”

10162127_许小年:经济增长“新常态”

02 Gold Master2015 中国房地产金融70F i n a n c e & P r o p e r t y金融地产经济发展潮涨潮落是正常现象,7%左右的GDP增长率并不可怕。

丛霄 发自上海许小年:经济增长“新常态”The NewNormal Economic Growth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日渐明朗,关于未来经济走势的探讨不绝于耳。

经济学家许小年近日表示,中国经济的调整才刚刚开始,这样下行的趋势会保持一段时间。

“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增长的速度就不断地下滑,对此政府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我是非常支持这个提法的。

过去30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常态了,未来将进入一个中速或者中速偏高的增长。

”许小年认为,经济发展潮涨潮落是正常现象,7%左右的GDP增长率并不可怕。

相反,经济增速放缓,能够给国内经济领域的结构调整带来机会。

但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一味靠银行增发货币和政府增加投资的方式进行内需拉动,无法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反而会使结构问题进一步恶化。

回顾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和政策之间的关系,经济刺激政策往往在起始阶段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期看来这些政策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

无论是2009年的“4万亿1.0”还是2012年的“4万亿2.0”,这些政策都呈现出刺激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在许小年看来,中国经济的高杠杆问题,现在才刚刚显露出来。

经济的短期增长明显放缓,原因之一就是高度负债。

政府和企业大量借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而投资的结果是产能的增加超过消费能力,造成各行各业的大量过剩产能。

在过剩产能压力之下,企业不敢再投资了,投资增速下降,经济增长也随之下降。

另一方面,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内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许小年介绍,消费的增长需要收入作为支撑,但依照国内目前的收入状况,刺激消费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

从过去十多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的相对收入一直在下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地缩小。

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改造中国农业》——中国城镇化的根本出路作者:周双文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高度的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面临升级,但这个升级并非上升到了技术升级,而是演变成了产业转移。

◆中国走向城市化的道路是城乡统筹之路,也就是城镇化,这是由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西方有200多年的市场经济,而我国只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人说中国用了30年走完了西方用了200多年的市场经济,真是这样吗?最近几年中国提得最多的词是“产业升级”,说中国的制造业必须面临产业升级,提出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OEM加工到自主品牌,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各地风起水涌,大力发展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以光伏产业为代表新兴产业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如江西的赛维,其发展速度可谓是“超英赶美”。

说产业升级是对的,正如人的消费一样,没钱的时候喝啤酒,有钱的时候就想喝红酒,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致,如同一个人有饭吃才会去注重品牌消费,才会购买品牌服饰,才会注重形象消费,才会去游山玩水。

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产业高度发展之后,就必然面临产业升级,像美国现在主要以高科技,信息化产业为主,大部分的制造业都转移到其它国家去了。

说中国的产业面临升级是对的,但那只是局部的升级,而中国目前来说更多的则是产业转移。

近些年,中国产业升级却并没有大规模的发生,相应的产业转移在这几年却是来势汹涌。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高度的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面临升级,但这个升级并非上升到了技术升级,而是演变成了产业转移,所以这几年大部分的沿海企业不断将工厂迁移到了内地,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后愈演愈烈。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中西部崛起如此快的原因,尤其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代表,大批沿海制造业纷纷迁移到该地,包括富士康这样的巨头都纷纷内迁。

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多的是产业转移而非产业升级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致。

中国用30年时间把沿海一带建设起来了,但中国的内地差距还非常大,许多地方还依然很落后。

许小年杭州金融论坛演讲纪录--转载自新浪博客

许小年杭州金融论坛演讲纪录--转载自新浪博客

许小年杭州金融论坛演讲纪录(2013-06-21 07:40:00)转载▼标签:分类:经典转载财经注:许小年阐述了部分事实,但很多观点只是“中国梦”。

在高度畸形的体制下,以伪市场经济机制图谋经济结构改革,就是痴人说梦。

美国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州为代表的高科技持续创新企业的重新涌现,以德州为代表的旧能源产业的新生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以及制造业回流。

对比美国,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中国除了卖土地、卖资源。

卖祖宗的遗产,还能做什么?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也很多,如:越是在宏观形势困难时,越是好企业表现的时候。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经济向上时作好,最关键时在冬天要活下去。

最可怕的是,春天到了,你不在了。

一、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持续性衰退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很不乐观。

我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目前经济数据的走弱、增长速度的下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衰退,跟大多数经济家理解周期性衰退不一样。

周期性衰退,跟冬天到了得了感冒一样,过段时间就好了。

但是结构性衰退,是内部得了炎症,如果不动手术,光吃药是好不了的。

结构性失衡失衡为何会带来持续性的经济衰退?首先要解释为何中国的经济衰退是经济结构性失衡引起的衰退,哪些方面失衡了?1、需求方投资需求和消费的失衡消费不足,首先我不认为是需求疲软造成的。

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就象很多发烧一样,发烧只是表面现象,内部有炎症才是实质。

目前政府和企业都热衷于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占到了50%,而消费拉动只是占到35%至于为何会需求不足,我认为核心原因在于目前“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总结:国富而民穷是也)2、投资导致产生增长超过国内购买力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大多产能都达到了世界第一,产品该卖给谁?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现在企业就自然的投资需求不足。

许小年语录

许小年语录

许小年语录面对愚蠢的“庄家”和愚蠢的“股票”,理性分析就更愚蠢了!不要把经济学家当回事。

经济学人是一个职业,谋生的手段和医生、科学家、艺术家一样,不必赋予这个职业太多的社会意义。

在社会功能上,法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学家远比经济学家重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使得经济界“名声大噪”。

不把经济学家当回事,经济学家也不把自己当回事。

1.改革的主要障碍是* *既得利益!2.户口制度没必要改革,废除就行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赚钱的机会。

4.土地增值的收益应该由* *返还给农民。

5.搞市场经济*怕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它将赢得的是整个世界。

经济学家做的是证明常识,推翻常识。

你永远学不会在岸上游泳。

你什么时候学会游泳的?从你下水开始。

有些人会泛滥* *,但这是代价。

有些人可以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做出勇敢的结论,胡说八道也能成为名人。

然而,我们不能责怪别人,但我们应该反思自己。

没有观众的掌声,舞台上的人无法长久站立。

有些意见,即使是正确的,也要按时间点发表。

如果发表得太早,很容易成为烈士。

* * *,工作很稳定,福利很好。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挤进国税系统和海关系统?寻租的潜力决定了大学生择业的方向,部分大学生可能已经做好了进去寻租的准备。

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顶层设计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

小额贷款公司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一群人的顶层设计的先天畸形.中国改革之初,不是顶层设计,而是农民和村长的设计。

中国30年的改革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越是谈论顶层设计,中国改革的希望就越小。

经济学中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白人奴役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对消除色情是致命的打击。

缺乏改革精神,缺乏权利意识。

不是春天,是怪物。

拿私人资本当孙子猴。

平时只念魔咒,总是回老家花果山。

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喊道:“徒弟,帮帮我!”当* *执政的时候,政府、政府和人民,各种各样的人,各行各业,只知道一个字,知道一件事,只求一件事,钱。

非典型经济学家许小年

非典型经济学家许小年
而许小年从未从体制或政府那里得到这样的认可。在教学之外,许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他发表了几十篇文章,都指向一个方向: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为此,他在文章里指责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愚忠”,在微博里讥讽政府的房屋限购政策“滑稽”。
“我(的文章)有时候有一点过分,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技巧,是为了有冲击力。人们过去的思维像是一层硬壳,”许小年说,“我要冲击这层硬壳,敲碎它!”
在课堂上,许谴责说人们对他的误解是因为,“中国人不习惯形而上学地思考问题”,而“形而上学的发展对于学术研究极其重要”,“你不到‘彼岸’的话,‘此岸’的事情你看不清楚。”许小年强调说。他所说的此岸是指社会现象,而“彼岸”,则是从这些现象中抽离出的逻辑。“从‘此岸’到‘彼岸’,再从‘彼岸’回头来解决‘此岸’的问题。才能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好的方法。”这也是他解释自己为何态度激烈,但反对所谓“革命”、支持渐进的原因。
对许小年这样的现状批评者、转型推动者来说,一个吊诡或尴尬之处在于,他们自认为是为了民众福利、引领人们的观念与思想向更有价值的前方,但却时常招致部分民众的责骂。
“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三不合理’……一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伦理,二不符合法治国家的法理,三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许小年的这篇博客,招来十万点击、无数责骂。网上有人评价许小年对于房屋限购一事的绝对态度是“书呆子、洋理论、不是迂腐就是别有用心”。
多年以后,许小年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16岁经历过的一段日子。那是1969年,他从北京来到延安,两天后他带着在这里染上的虱子以及吃惊的心情,向母亲写信详细描绘这里的情况:“人们衣衫褴褛,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文盲,像我们在电影上看的解放前一样。”这次遭遇或许是他的第一堂经济学启蒙“课程”,他本能地问道:这么穷是为什么?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是:“陕北农民太懒了,没有像大寨农民那么勤奋。毛主席让你们修梯田,你们不按毛主席的教导去做,所以你们这么穷。”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7】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7】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7】
政策的效用递减和我们吃东西、用药是一样的,一种药用多了,药力会不断衰减,我们叫做投资的效用递减或者政府政策的作用递减。

因此,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增长,短期可以见效,但是长期无法持续。

2009年,我们执行了4万亿刺激计划,结果使得本来就已经产能过剩的各行各业又在执行过程中大幅增加了更多的产能。

这是造成我们面临困难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4万亿主要靠债务融资,结果形成了今天政府债务、银行坏账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隐患,这个隐患不清除,我们无法进入下一轮的增长。

我认为,新一轮经济景气短期内不会到来,大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是清理过去积留下来的债务,中央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了。

今年“两会”时,财政部宣布推出1万亿的长期债务置换的计划,用长期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已经到期的短期债务,说白了就是解决企业贷款展期的问题。

年初提出1万亿,年中加到2万亿,现在加到3万亿,这说明地方经济的债务问题比当初估计的还要严重。

许小年:捅破房地产的那层窗户纸

许小年:捅破房地产的那层窗户纸

许小年:捅破房地产的那层窗户纸 房价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经济问题,需要全盘考虑。

第一,政府为什么拼命印钞票?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在印。

美国拼命量化宽松,如果中国不印,就是傻子。

所以中国明知道印多了钞票会通货膨胀,也要拼命印,而且印的比美国更厉害。

第二,多印的人民币怎么办?美金是全球硬通货,多印了,全世界人民帮着一起稀释,一起承担美国的通货膨胀,这叫通货输出。

中国也想学美国,让人民币变成硬通货,或者有限范围比如东亚的硬通货,可惜美国绝对不会同意,因此,多印的人民币只有一条路:在国内通货膨胀。

第三,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果是什么?参考1949年的金圆券,还有1989年的事情。

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果肯定是政府垮台。

政府虽然贪婪,但是并不傻。

因此,可以有适度的通货膨胀,但是不会坐视恶性通货膨胀。

第四,如何处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处理方法,就是挖一个超大的坑,把钱囤积在里面,不让它流动,这样多余的钱就不会进入民生市场,对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形成冲击。

这就是周小川一直在做的事情。

房价一直在涨,囤积了大量超发的货币。

第五,房价恶性上涨的后果是什么?房价恶性上涨,结果就是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子,后果也很严重,可能导致群体事件和政局不稳,因此,房价可以涨,但是不能恶性上涨。

政府必须对涨幅有所控制,同时加强保障房建设。

让最穷的人,最有革命性的人,在郊区有个小房子住,免得他们起来闹事。

第六,如果房市崩溃,下跌一半甚至更多,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银行呆账急剧增加,银行面临破产。

同时有很多行业倒掉,或者凋敝,造成失业增加,税收减少,这是政府更不能接受的。

所以,房价可以下跌,但必须在政府可以接受的幅度内。

第七,大家都知道,卖地财政给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

但这吃的是断子绝孙饭,土地一旦卖光,就不会有后继收入了。

大家不要觉得遥不可及,看看苏州就知道了。

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替代的财源来填充政府的收入。

这就是房产税。

所以,房产税的推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时间早晚了,不可更改。

许小年博士最近的一篇演讲,讲的很出色

许小年博士最近的一篇演讲,讲的很出色

许小年博士最近的一篇演讲,讲的很出色。

明确提出是“终止大萧条的不是罗斯福的新政而是希特勒”,建议政府放开对效劳业的管制增加就业,提高GDP 效率。

许小年《迟到的衰退》2020年12月27日2020年12月27日,中欧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燕山大讲堂做了题为“迟到的衰退”主题演讲,以下为要紧内容:许小年:很快乐来到燕山大讲堂。

我超级赞同燕山大讲堂的传统,咱们在大学的讲堂,第一坚持批判性,第二是建设性,第三是开放性,第四确实是独立性,知识分子必然要独立,不然没有任何价值,我希望燕山大讲堂能够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受文化大革命的阻碍,咱们感觉批判那个词很有贬义,在英文中那个词是一个中性词,它对现有的结论、现有的观念永久持批判的态度、疑心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推动学术的进展、才能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我感觉批判是超级重要的。

经济衰退来得异样猛烈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迟到的衰退”。

目前咱们国家经济的情形有多严峻?应该说超级严峻。

我最近跑了两趟南方,去了一些受金融危机阻碍比较严峻的地域,像广东的东莞、中山,我看到企业减产、停产乃至是关门,大量的工人被辞退,因为政府不让工厂辞退工人,于是就叫“停薪休假”,今年民工返乡潮也提早到来。

外贸出口负增加、发电量负增加、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加率迅速下降,9-11月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加率也是负的。

经济下滑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我在内,我感觉到了衰退的到来,可是没有想到来得如此猛烈,这也促使咱们每一个经济学家的试探,中国经济到底怎么回事、世界经济到底怎么回事?上半年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防通货膨胀,为了把过快的增加速度降下来,在几个月的时刻里,政策180度大转弯,所有的政策工具都用来保证经济较快增加。

通胀的危险几乎在几个礼拜之间消失了,此刻咱们面临的是通缩、经济衰退、物价的下跌,失业的上升。

政府在很短的时刻内出台了四万亿财政刺激打算,标志着中国加入了世界上信奉凯恩斯主义国家的行列,凯恩斯主义能不能应用在今天的中国呢?那个稍后我会讲到。

城镇化或城镇神化

城镇化或城镇神化

许小年:城镇化或城镇神化收藏到手机转发(63)评论(210)02月19日10:15(2013年2月18日)翻开近期的报刊,“城镇化”无疑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行将耗尽之际,“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幽灵笼罩着中国经济。

在过剩产能的沉重压力下,企业再也不敢扩张投资规模;各级政府虽然仍在无效项目上浪费资源,财政和银行却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雪上加霜的是外需疲软。

经济增长的前景昏暗得如首都的雾霾,令人看不到希望。

忽然间,地平线上出现一道曙光,城镇化!据说,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40万亿,相当于2012年GDP的80%;据说,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的投资-消费失衡,因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是农村的3倍。

忽然间,不必推动改革就可拉动需求了;忽然间,不必触动复杂利益关系即可调整结构了。

据说,只要抓住城镇化这一环,中国经济就将以8%的速度至少再增长20年!怎么早没想到这招儿呢?是前人太过平庸,还是今人智慧超群?市场化的结果而非政策工具先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读史未必使人聪明,忽视历史却是不可饶恕的愚蠢。

改革开放30多年至今,我们可记得什么时候搞过城镇化的规划?可曾制定过什么样的城镇化政策?从来就没有。

没有宏伟蓝图,没有统筹兼顾,没有配套政策,没有资金安排,甚至连试点推广都没有,不知不觉中,城镇化率就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

即使扣除进城不落户的农民工,城镇化率也达到了35%左右。

城镇化的提高并非来自政府主动的和有意识的推动,而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就像小孩子的身高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不是家长调控的变量。

家长可以提供营养,但不能打鸡血、喂激素,操控孩子的生长过程。

同理,政府也不应自己动手,圈地迁人,按图造城,而应该并且只能是营造有利于城镇化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回顾过去的历史,对我国城镇化贡献最大的,当属农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解散了人民公社,打破了僵硬的计划体制,长期束缚在故乡和故土上的宝贵生产要素劳动力开始自由流动,经过乡村副业和乡镇企业,最终进入了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

金融中心不是规划出来的

金融中心不是规划出来的

金融中心不是规划出来的
许小年
【期刊名称】《远东经济画报》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如果我们真想把一个城市建成金融中心,那么我们就要在对出资人的有效法律保护和对市场的严格监管方面下功夫。

我已经多次说过,金融中心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

那么政府做什么?政府做制度建设,做制度的改革,做制度的维护。

【总页数】1页(P37)
【作者】许小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1
【相关文献】
1.江南经济圈不是乾隆规划出来的 [J], 邓新华
2.徐林:城市群不是规划出来的 [J],
3.吉利和孔子不是规划出来的 [J], 许小年
4.吉利和孔子不是规划出来的 [J], 许小年
5.体育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高中学生体育课堂主动性策略探究 [J], 朱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

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

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政府“4万亿”计划是十足的饮鸩止渴收入分配恶化,消费不可能成为增长新动力中国经济需要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充其量是鸦片动辄国有化是强盗逻辑,保护产权不能半遮半掩羞羞答答国企垄断资源只能暴富一批人,恶化收入分配好企业不会被冬天冻死,企业家应少关注宏观政策最近一段时间,从宏观数字上和企业层面的感觉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在2009年的强劲反弹后,经济这么快就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怎样去应对?这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一、告别旧模式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来自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常规的经济景气循环三年繁荣,三年平平,然后一、两年的衰退,再进入下一个繁荣期。

现在的中国经济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周期波动,不要以为熬个一年半载的就可以自动恢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就像病菌不断繁衍,超过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的临界点,人就病倒了。

看上去经济增长的骤然减速是外因造成的,实际上外需的萎缩只是诱发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系统性的和体制性的,宏观政策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刺激需求,经济都不可能复苏,只有当重启改革时,我们才能看到希望,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转变增长模式,才能改正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潜力已被耗尽,强弩之末,不透鲁缟,这就是我们面前的尴尬现状。

为什么说是强弩之末?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时间,我今天只讲两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有两大基础,第一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第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低成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由于成本低,企业可以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盈利,再用利润去投资,进入新一轮的扩张。

房地产调控难言成功

房地产调控难言成功

房地产调控难言成功
许小年
【期刊名称】《浙商》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三不合理”,特别是70/90的规定(70%以上的商品房面积必须在90平方米以下)和“限购令”,一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伦理,二不符合法治国家的法理,三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总页数】1页(P33)
【作者】许小年
【作者单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麦问题较多冲击IPO难言成功 [J], 董亮;刘凤茹
2.违背规律的改革难言成功 [J], 陈捷
3.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7)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盛大却难
言成功 [J], 魏登峰;王翔
4.联手美妆品牌走国潮风张裕跨界壮举难言成功 [J], 思雨
5.成功男人背后的难言之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金公司:民营经济——另一种新经济

中金公司:民营经济——另一种新经济

中金公司:民营经济——另一种新经济
许小年;肖倩
【期刊名称】《商务周刊》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法律和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财政刺激更为有效。

金融改革也能有效促进民营部门的投资,但民营企业只能高度依赖于内部融资渠道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许小年;肖倩
【作者单位】董事总经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5
【相关文献】
1.另一种新经济文化 [J], 修金来
2.另一种“常态化”:抗疫与民营经济治理新智慧 [J], 王忠明
3.另一种"常态化":抗疫与民营经济治理新智慧 [J], 王忠明
4.2016年中金公司可选消费行业投资策略:精选优质股,共享新经济 [J], 韦顺
5.经济结构、无通胀增长与全球经济——新经济的另一种解释 [J], 理查德.N.库珀;丁俊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小年:城镇化或城镇神化2013年2月16日07:22经济观察报我要参与(91)许小年翻开近期的报刊,“城镇化”无疑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行将耗尽之际,“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幽灵笼罩着中国经济。

在过剩产能的沉重压力下,企业再也不敢扩张投资规模;各级政府虽然仍在无效项目上浪费资源,财政和银行却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雪上加霜的是外需疲软。

经济增长的前景昏暗得如首都的雾霾,令人看不到希望。

忽然间,地平线上出现一道曙光,城镇化!据说,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40万亿,相当于2012年GDP的80%;据说,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的投资-消费失衡,因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是农村的3倍。

忽然间,不必推动改革就可拉动需求了;忽然间,不必触动复杂利益关系即可调整结构了。

据说,只要抓住城镇化这一环,中国经济就将以8%的速度至少再增长20年!怎么早没想到这招儿呢?是前人太过平庸,还是今人智慧超群?市场化的结果而非政策工具先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读史未必使人聪明,忽视历史却是不可饶恕的愚蠢。

改革开放30多年至今,我们可记得什么时候搞过城镇化的规划?可曾制定过什么样的城镇化政策?从来就没有。

没有宏伟蓝图,没有统筹兼顾,没有配套政策,没有资金安排,甚至连试点推广都没有,不知不觉中,城镇化率就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

即使扣除进城不落户的农民工,城镇化率也达到了35%左右。

城镇化的提高并非来自政府主动的和有意识的推动,而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就像小孩子的身高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不是家长调控的变量。

家长可以提供营养,但不能打鸡血、喂激素,操控孩子的生长过程。

同理,政府也不应自己动手,圈地迁人,按图造城,而应该并且只能是营造有利于城镇化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回顾过去的历史,对我国城镇化贡献最大的,当属农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解散了人民公社,打破了僵硬的计划体制,长期束缚在故乡和故土上的宝贵生产要素——劳动力——开始自由流动,经过乡村副业和乡镇企业,最终进入了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

农村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城镇经济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而且还在于农业剩余的大幅度增加。

古往今来,世界上城市扩张的制约因素都是农业剩余,即农业产出减去维持农村人口自身所需后的剩余。

我国明、清时期的城市规模小于前代的宋朝,原因就是明末的人口爆炸,在农业生产效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供城市人口消费的粮食减少,导致城市规模的萎缩。

建国后实行至今的户籍制度,其初衷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是限制城镇人口的增长,缓解粮食供应的压力。

农业改革彻底打破城市扩张的这个瓶颈制约因素,“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激励机制,集体经济的“大锅饭”让位于真正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单位土地产出随之增加,在短短几年内就解决了城镇的粮食和副食供应问题,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变为多余。

幸好我们在1980年代中期启动了城镇经济改革,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及时吸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得益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收缩。

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释放出原材料、能源、机器设备,民营企业由此在市场上获得了生产所需的投入品。

在这个资源从农村到城镇、从国有到民营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既没有政府规划,也没有政策扶持和指导。

政府做的只是打破计划体制,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无声无息而又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了城镇的经济活动,价格信号指导了城乡资源的流动与组合。

这里所说的价格信号不仅指企业投入和产出品的价格,而且包括资本回报率和工人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

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资源必然流向更有效的地方。

企业追求资本回报最大化,力图实现成本最小的投入品组合。

这导致投入品的有效利用:追求收入最大化。

农民一定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劳动力的有效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

自利的企业和个人无意中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在无意中提高了城镇化的程度。

“无心插柳柳成荫”,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是谁也没有、也不可能预料到的一个结果。

政府过去做的和今后应该做的是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或者更现实一点讲,起码不要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造障碍。

就政府的作用而言,回顾“傻子瓜子”事件是非常有意义的。

设想当初若无小平同志的过问,依照地方政府的意见,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名,将民营企业家投入监狱,民营企业就无法生存,而没有民营企业,进城的农民到哪里去就业呢?那时的国有企业因效率低下,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而且没有计划指标,不能擅自雇人。

如果没有那时的民企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今天的城镇化率又会是多少呢?改革解放了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源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企业与人口集中到城镇地区,聚集效应越来越显著,城镇经济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产生聚集效应的,依然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城镇的聚集效应城镇与农村的区别在于聚集程度,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中,至少可以产生下列几项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的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厂房、设备、办公楼等。

企业的产量越大,分摊到单位产出上的固定成本就越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也就越低。

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行业都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由于需要众多的员工,大型企业不可能建在农村,只能设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地区。

城镇因此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2.社会分工效应。

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以现实中的缝针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将缝针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下料、成型、磨尖、钻孔、抛光等几道工序,和一个工人从事所有的加工相比,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可增加产量数十倍。

在长期的专业化工作中,技工积累了知识,不断改进操作技巧,其效率远远超过样样都干而无一精通的多面手。

不仅如此,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的工序有利于机器的应用。

制造能够完成所有工序的机器,不仅设计难度大,而且成本也会很高,在单个操作工序上实现机械化就容易得多。

如同企业内部的分工,社会上企业之间的分工也可带来效率的提高。

不言而喻,企业内部分工以工人聚集在工厂为前提,而社会上的专业化分工则需要工厂在某一地区内的聚集。

毫不奇怪,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工厂诞生在城市,城市的扩张又为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节省交易成本。

人口和企业的聚集缩短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距离,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汇集和传递的速度在城镇地区大大加快,便利了社会的分工与协作,企业更容易发现协作厂家、客户以及所需要的资源与生产要素。

另一方面,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也更容易找到有效的用途,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4.技术溢出效应。

企业与人口的聚集有助于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模仿与扩散,经济学中统称为“广义的技术溢出效应”。

在我国东南沿海,可以看到相似产品和企业扎堆集中在某些区域,形成“打火机之乡”、“皮具之乡”、“电器之乡”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就是溢出效应的具体体现。

5.启发和激发创新。

人多了聚在一起,为思想的碰撞创造了机会,在相互启发和激发中产生新想法、新主意,产生创新的最初火花。

创新的三要素为思想、研发和融资,分别对应高校、企业和投资基金。

这三个创新的主体也聚集在城市。

三者之间的密切交流与频繁互动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城市因此成为了创新的基地和创新企业的摇篮。

我们再次强调,实现聚集效应的主体是企业和城乡居民,而不是政府官员,因为官员没有积极性也不可能掌握这么详尽的信息,他们不知道哪些企业具有规模效益,不知道企业之间应该怎样分工和协作,不知道哪些企业需要什么资源才能创新成功;他们也不知道农民进城后到哪里工作才能安居乐业。

这些效应是企业与个人在自身利益驱使下,由价格信号指导,经历无数次试错,通过市场上自愿交易而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变动,今天的资源最优组合和最佳聚集效应到明天就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了。

企业和个人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地调整资源组合与博弈策略,这些实时并且往往是随机的调整更不是官员所能预见和操作的。

硬要规划不可预见的未来,结果只能是空话和废话。

这当然不是说政府无所作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的职责是:(1)放松管制,减少干预,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2)公正执法,保障市场自愿交易的顺利进行;(3)提供市场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围绕这三项职能,我们简要讨论几个和城镇化相关的改革问题。

若干具体的改革1.取消户籍制度,让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由此而产生的公共设施与服务的投资需求,通过财政改革解决,不能以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为名,继续保持歧视性的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的流动。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从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入手,允许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取消剥夺农民的征地环节,废除“18亿亩红线”,打破政府垄断,建立个人、集体、法人和政府多方参与的土地一级市场。

这项改革不仅可增加土地供应,降低城镇房价,有助于城镇职工安家,而且将土地增值的一部分收益从政府转移到农民手中,使他们有可能在城里租房、买房,进入并且真正融入城镇的经济与社会。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试点,要想在全国范围推广,就必须平衡已经相当紧张的地方财政,否则就有可能因土地收入的减少而引发地方性的财政危机。

3.以节流和强化民众监督为主,平衡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财政改革的重点不是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钱,而是政府和民众如何分钱,民众如何监督政府花钱。

地方财政日益依赖土地收入,主要原因不是收入减少,而是支出膨胀乃至失控。

1990年代中期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收入并没有减少,但支出特别是投资和人员薪金的支出急剧增加,造成今天的尴尬局面。

大致而言,预算内收入仅够养人,投资主要靠卖地收入。

若不削减开支,强化对开支的监督和制衡,再开发多少财源也不够用,况且开源势必增加企业和民众负担。

4.减少和解除管制,取消对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性限制。

一方面,放松对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管制,金融机构可根据收益和风险平衡的原则,自行参与城镇化建设,政府以利息补贴等方式适当引导;另一方面,开放服务业和国有垄断行业,允许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入,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

5.广泛吸收各种民间资金,在政府的主持下,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例如,低成本医院、中小学校、城市街道和公交,以及少量的廉租房。

未来城镇民众的居住主要靠市场解决,而无法将希望寄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保障房上。

政府既无足够的资金和管理能力,也不可能预见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聚集地点。

保障房很可能建成没人住,而有人愿意去住的,又可能在行政性分配过程中产生大量寻租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