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发布稿)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现状与展望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现状与展望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是一项针对老年人和
残障人士的保险,旨在提供长期的医疗、护理和社会服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长期护理保险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就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为老年人或残障人士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其在病情恶
化或身体功能丧失时获得适当照料的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项目包括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医疗护理和住院护理等。在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福利保障制度的标配,可以有效缓解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压力。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境况
中国大陆的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很少,主要是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的。自2012年起,我国推进“长护险”试点,为长期照护提供社会保障,在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医疗照护模式和长期护理保险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场研究。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办公室发布的《中国长期照护现状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长期照护模式呈现出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照护家庭”三足鼎立的现状。其中,医疗保险是长期照护的主要财务来源,社会救助和“照护家庭”缺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2. 国际研究现状
国际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研究,而美国的
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最为成熟。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分为政策研究、评估研究、效用研究和成本研究等多个方面。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已超过1700亿美元,约有2000万人参保。《2018年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报告》显示,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保费平均为每年1577美元,参与者每年支付的保费随年龄逐渐上升。
长期护理保险的“中国方案”
长期护理保险的“中国方案”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和阐述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通过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实施、挑战和对策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方案”。文章首先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指出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接着,文章将回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制度的特点和不足,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文章将展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构建更加完善、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提供思路和建议。
二、长期护理保险概述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其核心在于为失能、失智或患有慢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护理的人群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和资金支持。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但健康状况复杂化,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日益凸显。
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16年起,中国多个城市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这些试点城市在政策设计、资金筹集、护理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保险覆盖范围方面,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共同缴纳,同时,政府也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构建研究
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构建研究
作者:董洁
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1期
一、长期照护保险的定义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目前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发展的较为成熟的一种制度,它是指老年人由于年老、疾病或者意外伤残等原因造成失能或半失能状况需要护理时,能够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为子女减轻负担的一项保险制度。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的不同是它更强调照料和护理,是一种社会服务。它的构建可以解决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家庭结构少子化、家庭负担沉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在中国推行长期照护保险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长期照护保险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
长期照护保险目前在中国媒体与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人民认可度不高,普及率低。习总书记提出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而主流媒体与社会对此关注度不高。同时,在我国,消费者长期风险规划意识薄弱,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手段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观念普及率低。限于我国传统家庭护理模式根深蒂固的观念,目前护理需求和护理供给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护理服务市场怪圈”,且这一怪圈仍然在持续恶化中。
(二)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问题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钱从哪里来”、“钱怎么分配”是长期照护保险建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五险一金”模式,从医疗保险中划转资金会出现过度医疗的问题,加重医疗保险的负担;从养老保险中划转资金会加重人口老龄化情形下的养老保险负担,加重养老金空账运行的矛盾。另一方面,建立独立的长期照护保险,在原有的“五险一金”支付额大的情况下实行“六险一金”会加重企业负担,而个人的参保意识不强与对长期照护保险的不了解,会增加新的社会问题出现。如何建立一种可以衡量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模式还需继续在试点的效果上进一步探索。
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调研报告
年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调研报告
一、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分析,全面展示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现状,以期提供科学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与社会各界制定和改进老年人长期护理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涵盖了全国范围的老年人群体。目标受访者年龄在65岁及以上,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调研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长期护理需求的类型和程度、对现有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等。
三、调研结果
1.老年人基本信息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5岁至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占比最高,占总受访者的50%以上。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比例基本持平,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比例相当。此外,大多数老年人具有基本的文化水平,但仍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2.长期护理需求类型和程度
根据调研结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心理支持。其中,生活照料是最为普遍和迫切的需求,因老年人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包括定期体检、药物管理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
关注,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社交活动。
3.现有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在调研中,老年人对现有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尽管在城市地区护理服务相对更多,但老年人对服务质量和效果
普遍存在较高期望,并且对部分服务感到不满意。在农村地区,老年
人更多的依赖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服务,但面临着护理资源匮乏的局限。因此,现有护理服务在满足老年人需求方面还有待改进和扩大。
我国长期护理中的女性定位研究——基于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
15
我国长期护理中的女性定位研究——基于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
杨晓晓
(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摘 要】本文分析了建国初期、集体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的我国家庭长期护理中女性定位的变化,由最初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寻求平等,从本质上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女性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提升。长期护理是很多家庭要面临的问题,因此要求各级政府、家庭子女相互理解、共同努力。
【关键词】长期护理;家庭养老;女性;家庭结构;变迁
引言
家庭中的长期护理对于多数家庭是指父母养老问题,虽然现在我国福利院数量在急剧增加,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长期护理的第一责任人依然是女性。
一、建国初期家庭护理中女性定位分析(一)女性在家庭的分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实行了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后“按人口分配”到各个农民家庭中。虽然女性和男性同样分得了土地,但是家庭生产方式和管理还是以男性占绝对优势,“出力养家”也是社会对男性的普遍定位,而女性在家庭中分工主要负责持家、照顾公婆、养育下一代。而这些家庭护理工作不仅没有经济上的回报,而且劳动价值无法得到有效肯定,这就造成女性自身的传统角色分工充满了负面性,很多女性自身也认为受制于家长或丈夫的统治是一种自然正常的秩序。
(二)父权对女性的约束
受传统思维影响,父权在当时对女性约束力极强,男尊女卑思想依然盛行。首先女性的婚姻就由父母一手操办。男性通过掌握家庭资产拥有了对女性的绝对约束权,很多女性也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其家庭地位发生改变。这种基于性别基础上的传统思想和社会分工从根本上剥夺了女性的地位和自由,在父权的要求下,家庭护理这种工作也会随着媳妇的进门而自然落到她肩上。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的比较研究——以广州和上海为例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的比较研究
----以广州和上海为例
张茹茜,张舒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加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大量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护理负担问题正困扰着当今社会,为此,人社部于2016年发布了长期 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制度,确定先在15个城市中进行长护险的试点。其中,广州和上海均是我国超一线城市,且具有经济 发展水平高,养老服务基础条件完善的特点。2017年,广州和上海根据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继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 制度的试点实行办法。本文将对广州和上海的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进行比较,研究当前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 措施,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广州;上海
1福利多元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理论框架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 以及意外伤害,失去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无法自 理,需要接受专业护理机构服务或着在家中接受护理,对由 此产生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目前我国老龄 化进程加快,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年人口骤增,而此类 老年人往往伴随着慢性病的折磨和风险。在此背景下,社会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重大威胁。从先进的国际经验和中 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进一 步健全完善全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 度。但是,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起步较慢,目前仍处于 探索和试点阶段。广州市和上海市在我国首批长护险试点城 市的名单中,并在2017年相继推出了《广州市长期护理保 险试行办法》和《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
长期护理保险调研报告
长期护理保险调研报告
长期护理保险调研报告
一、引言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活动(ADL)和日常生活仪式(IADL)等过程中需要帮助的保障。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报告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调研分析,为投保人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获取数据和信息,主要包括:
1. 现场访谈:通过走访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护理机构等相关单位,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等情况。
2.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了解市场规模、保费收入、保单数量等情况。
3. 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历程、制度设计和国际经验。
4. 用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投保人和受保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期望和满意度。
三、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概况
1. 市场规模: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据统计,全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规模从2000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500亿美元。
2. 市场占有率:目前,北美地区是全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最大的地区,占据市场份额的40%。亚洲地区的市场份额也在逐
渐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超过北美地区。
3. 政府支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提供了相应的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运行了30多年,成为国际上最成熟的长期护理保
险制度之一。
四、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分析
1. 产品设计: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设计根据不同地区和机构的需求有所差异。主要包括基本型、定期型和万能型三种。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深、失能失智老人增多现象的战略
举措,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篇文章对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进行
综述,以期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和发展给予帮助。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关乎到我
国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使得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
照顾,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护理养老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做出法律性、政策性的规定,我国学
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模式选择和现状分析两个方面。
在制度模式选择方面,曹信邦(2014)认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风险具有社会
风险性和财务风险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保险是化解风险的有利手段,而私人保险
市场失灵等缺陷难以化解失能老人的护理风险,所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是化解失
能老人护理风险的制度选择。王乐芝、曾水英(2015)关于商业保险模式和社会
保险模式的争论焦点,进行了国内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总结,支持商业保险模式的
学者普遍认为商业保险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参保方式,且
商业保险能够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控制医疗成本;支持社会保险的学者认为我
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无法满足商业保险的需要,应该建立惠普的
社会保障制度。孙东雅(2017)认为应该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体,将其
关于我国长期照护的浅析
劳动保障世界关于我国长期照护的浅析
许桂明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加,而家庭的照护能力和意愿在逐渐降低,长期照护成为新的社会风险。如何
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先对长期照护的背景进行说明,介绍相关基本概念和学者在制
度设计方面的观点,接着阐明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合理的对策。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试点阶段,在一些问题的研究
上,还有待加深。如何构建可持续的长期照护,是管理者和学者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长期照护;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一、长期照护的兴起背景
在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飞跃的背景下,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生育率不断降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必然提高。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己达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以14%为界,距进入“老龄社会”仅差1.4%。我国又是世界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达到1.76亿,是日本最新数据的4倍以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将成为社会常态。
其次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超过1.8亿的患有慢性病,高达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失能、失智老人群体达到5000万,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占据了4000万,
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日益突岀。长期护理问题不仅表现在人数的增长上,还体现在照护时间的不断延长。10年之后我国将会进入深度老龄化,失能老人数量将会迅速增加,照护需求也将急剧扩大。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方案的比较与思考——基于全国15个试点地区的比较分析
ʏ
㊀农㊀村㊀观㊀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方案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全国15个试点地区的比较分析
Ѳ李㊀强㊀厉昌习㊀岳书铭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梳理15个试点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实施方案ꎬ分别从保障政策㊁筹资政策㊁给付政策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ꎬ探讨各试点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特色ꎬ厘清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推进思路ꎬ为我国加快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ꎮ[关键词]长期照护保险ꎻ试点方案ꎻ筹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61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18)02-0023-08
ʌ收稿日期ɔ2017-12-16
ʌ基金项目ɔ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模式构建㊁政策仿真和保障措施研究
(编号:17YJCZH091)㊁山东省教育厅项目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研究 (编号:J17RA141)㊁2017山东农业大学社科研究发展基金资助项目ꎮ
ʌ作者单位ɔ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ꎬ山东泰安ꎬ271018
ʌ作者简介ɔ李㊀强(1981-㊀)ꎬ男ꎬ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ꎬ管理学博士ꎬ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ꎻ厉昌
习(1970-㊀)ꎬ男ꎬ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ꎬ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ꎻ岳书铭(1964-㊀)ꎬ男ꎬ山东农业大学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ꎮ
一㊁引言
据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ꎬ截至2016年底ꎬ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ꎬ占总人口的16.7%ꎬ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ꎬ占总人口的10.8%ꎮ2016年国家老龄委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ꎬ2015年我国失能㊁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ꎬ占老年人口的18.3%ꎮ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ꎬ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且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ꎮ近年来ꎬ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发展ꎮ2016年6月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ꎬ在全国选取上海市㊁青岛市㊁上饶市㊁安庆市等15个试点地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ꎮ截至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发布《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下称报告),对我国长期护理制度的建设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据悉,该报告是作为中国大学生保险责任行活动2016年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发布。报告指出,调查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身体机能和自理能力相比较年轻的老年人出现较为显著和迅速的退化。重度失能、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人群占比从60-69岁低龄老人的6%上升至80-89岁高龄老人的23%,90-99岁老人的完全依赖比例则更高。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人群规模将持续扩大,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将愈发突出。
值得注意的还有,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护理型服务资源,大力培育发展小型化、连锁化、专业化服务机构。
报告建议,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和推广,重点关注弱势人群。在制度建设中特别关注高龄老人、“无子”老人等特殊群体,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政策倾斜,通盘考虑,因地、因人施政。
再次,报告表示,应多管齐下打破专业护理市场发展怪圈。建议通过“加强筹资”、“优化模式”、“建立体系”等多个角度同时切入,着力提升专业护理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包括深入研究老年人及其家庭最为迫切需要的服务模式及机构,优先纳入护理保障范围,以需求拉动供给发展;鼓励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加大对社区护理服务资源的投入,打造多元化服务模式;加强对专业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其次,报告认为,应推动“医养结合”的护理养老模式。建议结合国务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要求,把“大健康”理念引入长期护理领域,突出健康预防、康复护理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意识的树立,尽量减少或延缓失能状态的发生,以动态的视角科学地管理老年人群的健康发展曲线。
长期护理保险(FV)
课程设计报告
(2018--2019年度)
名称:保险学
题目:长期护理保险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金融172班
学号:29、
学生姓名:陈艳峰、
指导教师:姜天赐
设计周数: 1
成绩:
日期:2019年1月10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课程设计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保险学》课程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保险学》课程学习后,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及方法,按课程设计大纲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旨在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独立进行《保险学》课程设计工作,加强学生对保险实务的了解,完善对《保险学》课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保险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在资料调研、市场调查、模型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1 课程设计的要求
学生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确定方向、收集资料,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的写作。
(1)学生应以积极认真的态度、踏踏实实的作风对待课程设计;
(2)学生应遵守课程设计计划安排,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工作;
2.2 课程设计的内容
(1)课程设计包括现代保险的所有内容,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满足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2)课程设计的选题应注意结合保险专业研究动态和我国保险的实际,鼓励有创意的新保险研究项目(新保险产品、新保险组织、新保险市场等);另外,也可以翻译一篇国外新险种而国内没有的险种。
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老年人与成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与认知
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年⼈与成年⼈的长期护理需求与认知
⽇前,中国保险⾏业协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劳动经济研究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
期护理调研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以23个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城市为调查框架,居住于当地主城区的60岁及
以上⽼年⼈和30-59岁成年⼈两个⼈群为调查对象,从“现状”和“未来”两个⾓度进⾏调研:前者重
点关注其⽬前的护理服务使⽤情况及护理服务需要,探索我国长期护理制度的起点;后者则关
注对未来失能风险的认知、护理服务规划、对相关保障⼿段的需求等,探讨制度未来的发展⽅
向。
《报告》分为⽼年⼈篇及成年⼈篇两⼤部分:
⽼年⼈部分分析⽣活活动能⼒及依赖等级,分失能状态描绘⽼年⼈“护理服务群像”,聚焦处于不
同⼈⽣阶段的⽼年⼈在服务模式、服务项⽬费⽤等⽅⾯的负担和缺⼝,为制定相关保险及产业
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成年⼈部分阐述对未来护理问题的认知、忧虑和规划情况,分析商业保险、住房资产等⾦融产
品在其养⽼护理规划中的作⽤,为养⽼⾦融⾏业2018-2019 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发展提供建
议。
⽼年⼈样本主要社会及⼈⼝学特征
成年⼈样本主要社会及⼈⼝学特征
⽼年⼈篇
《报告》显⽰,失能⽔平随着⽼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的不同⽽变化,并且伴有不同的
并发疾病。此外,在分析⽼年⼈的护理群像后发现,调查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护理服务和保障
供给的缺失,导致服务负担和经济风险集中在⽼年⼈的家庭、尤其是⼦⼥⾝上。
调查地区有4.8%⽼年⼈处于⽇常活动能⼒(即ADL)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
浅议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浅议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
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有效减轻了失能群体的经济负担
和事务性压力,但筹资基金积累不足、支付能力不足、过度依附于医疗保险等问
题逐渐暴露。本文试图探讨行之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占总人
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1亿,占总人口的13.5%,失能老
年人的数量超过4000万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难题,2016年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上
海市、青岛市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开始探索建立长期护理
保险制度。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和财政局发布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
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增了14个试点城市,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建立科学、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新时代社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合理的筹资方式更是保证长期护理保险公平性和服务质量的前提。因此,
本文基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成效与国际经验来纵观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一、形成独立的筹资模式,打破依附于医疗保险基金划拨的困境
从目前各地区试点情况来看,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主要还是依赖于医疗保险基
金划拨,这使得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之间形成天然的连带关系。在医疗保险
基金充足的情况下,两项制度均可正常顺利运作,但一旦资金出现缺口、收不抵支,两项制度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制度实行的初期,这种筹资方式具有可行性。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逐年增加,医疗费用具有
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全国老龄办对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显示,2015—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从2.14亿增加到4.18亿,在人口总数中占比提升到29%,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而在需求与日俱增的养老服务市场面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供给与老年人养老需求存在数量与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一是在养老护理员供给数量方面: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老年人总失能率达到16.5%,若以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为基数进行计算的话,我国失能
老人的数量将达到3975万人;但是《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8)》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仅有36.89万人,巨大的护理员供需数量缺口使得养老问题异常严峻(见图1)。二是在供给结构方面:首先,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累计达4.4万人,仅占总从业人数的10%;其次,养老护理员学历水平集中于初中以及中专学历,教育水平较低且接受的培训不足,护理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再次,中年女性护理员为主要构
收稿日期:2020-03-10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xs
基金项目:国家留基委国内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供需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人员可持续发展研究”(CSC20180664009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17ZDA26);北京保险学会研究基金项目“北京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18”(18HX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发布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2016-12-30
前言 (1)
一、调研框架 (3)
二、调研组织及执行 (5)
三、主要分析成果 (6)
(一)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 (6)
(二)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 (8)
(三)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 (9)
(四)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 (14)
(五)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16)
四、政策及发展建议 (20)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趋势持续深化,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在养老及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迫在眉睫。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统筹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把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从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做了战略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15个地区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健康老龄化”战略如何与现实接轨?政策落脚点在哪里?我国老年人普遍的护理依赖等级是什么?他们正在接受哪些服务?需要哪种形式、哪种内容的护理服务?现状和需求之间存在哪些突出的缺口?老年人群中有哪些是需要政策重点倾斜的“特需”或“弱势”群体?“健康中国2030”给商业保险机构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老百姓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什么样的认知和需求?发展短板在哪里?这些都是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首先解
答的问题。
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试点提供决策依据,为保险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也为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养护和保障问题的关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团中央,于2016年7-9月份,开展了“大学生保险责任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包括503所高校、20452名大学生的志愿者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项调研,收集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数据。课题组委托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了《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从“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保障的需求和发展问题。
此次调研是保险行业第一次就长期护理问题进行的如此全面、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它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调查内容真实地反映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在长期护理服务及其保障方面的诉求以及现实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为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今天和未来描绘了较为完整而生动的蓝图。
此外,此次调研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结合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调动社会资源组织的一次社会调研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在把保险保障知识带入大学校园的同时,也引起全社会对养老、健康、护理等国家重大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调研框架
(一)概念界定
“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是指长期生活无法自理的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性的个人和社会服务。现存的各类定义在服务内容方面有一定差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围绕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或ADL)提供的协助性服务,包括洗浴、穿衣、行走等活动项目。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生活照料服务”进行了更详细的定义,包括个人照料、家庭事务管理(例如房间清扫、做饭、购物等)、协助性服务(例如轮椅等行动辅助用品、安置扶手等安全用品)、技术性服务(例如安全报警装置、服药提醒系统)等等。
美国健康保险协会(HIAA)对长期护理的范围定义则更为广泛,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包括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出现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可以包括健康医疗服务(例如住院护理、愈后的医疗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和训练)、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其他支持性服务”。
以上各类“长期护理”的定义在两个维度上有所差异:一是导致服务需求的原因,可以包括身体机能性损伤和认知障碍;二是服务项目类别,可以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医疗服务、技术性服务以及运送和心理关怀等其它服务。其中每一个维度都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
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我国长期护理的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对有关问题的界定尚无定论。而考虑到本次调研对象为普通消费者,他们对“长期护理”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因此,为降低问卷调查的实施难度,本次研究把主题界定为相对狭窄的“由身体机能损伤造成的长期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即部分文献中出现的“照护服务”。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关注两类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及30-60岁成年人,分别反映这两类人群的需求重点:前者侧重于自身护理服务需求、护理现状及对相关保险保障的需求,后者侧重于老人护理给家庭带来的时间和经济负担以及本人对未来的保障需求。此外,调研还辅以家政机构护理服务供给情况的问卷,调查对象为机构负责人和护理人员。
消费者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访者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
2.老年人群:
⏹自评健康状况及罹患慢性病情况
⏹生活自理能力:进食、穿衣、洗澡、行走、如厕、控制排泄等方面的能力
⏹目前获得的护理服务项目及时间长度
⏹护理服务提供者及资金来源
⏹对目前获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希望得到的护理服务形式及时间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