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卷
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时,历城区某学校学生看到下面这幅图片,如果加以文字说明,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秧马
5.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6.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A.《汉武大帝》B.《武则天》
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
7.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
8.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A.越窑、邢窑B.越窑、定窑C.汝窑、邢窑D.汝窑、定窑9.“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张骞B.郑和C.玄奘D.鉴真
10.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1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12.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1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玄奘D.鉴真
1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B.
C.D.
15.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
”这说明他
A.鼓励手工业发展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D.关心百姓生活
16.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中的“乱世”是指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17.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8.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辖
19.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20.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
A.骆宾王很有文采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D.武则天不得民心
21.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描写唐都长安残破景象的诗句。
那么,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2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221年C.581年D.589年
2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25.“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像“鉴真像”结合所学知识,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C符合题意;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玄奘,A不符合题意;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武则
天,B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与主动请缨,征战海外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依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
3.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旨在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B。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越窑、邢窑,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西行取经,就可以判断出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
联系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汉时期通西域,B项是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D项是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符合题干;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BC不符合题干;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故D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D项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A 项不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B项不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的。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择D。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指的是日本。
唐朝年时期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
ABC项项人物与日本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判断出东瀛国指的是古代的日本,由此可以链接知识点鉴真东渡日本。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
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说树木虽然弯曲,但在绳子的作用下就会变得笔直;君主有时候做事虽然出现失误,但要是能够接受意见并做出改正就会变得圣明,可见唐太宗这番话旨在强调君主要善于纳谏。
故选B。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末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安史之乱,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杜甫的许多诗正是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状况,被称为诗史,由此可知,材料中的“乱世”是指安史之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唐太宗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
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史学家肯定武则天, B符合题意;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属于客观因素,故A排除;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属于武则天统治措施的一部分,故CD排除。
故选B。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骆宾王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欣赏骆宾王的文采,爱惜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姚崇等,B项符合题意;AC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故选B。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图①是秧马;图②是筒车;图③是曲辕犁;图④是唐三彩.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选项②③符合题意;秧马是宋朝的插秧农具;唐三彩是唐朝陶瓷器。
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应该入选“盛唐篇”的只有选项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爆发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①②③④,A项
符合题意;而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情况,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增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李刚高度评价“混南北为一区”的功绩主要就是结束了南北分裂,完成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夏朝建立有关,排除;B项与秦朝建立有关,排除;C项是隋朝建立时间,排除。
故选D。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 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