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
晋灵公不君优秀教案
晋灵公不君优秀教案一、背景介绍晋灵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晋国的第十一位君主,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晋灵公时期。
晋国是当时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晋灵公是晋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之一。
二、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晋国政治制度、晋灵公的政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晋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晋灵公及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晋国的历史背景及晋国政治制度;2.了解晋灵公的政绩和对晋国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1)晋国的历史背景;(2)晋国的政治制度;(3)晋灵公的政绩。
2.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晋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课堂讲解:讲解晋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晋国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时期等。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晋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官制等方面的内容。
(4)个人研究:要求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晋灵公的政绩,包括他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5)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提出问题和启发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晋国的历史背景、晋国的政治制度和晋灵公的政绩等知识。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个人研究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4.展示与分享法: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成果进行评价;(3)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反馈方式(1)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3)提出问题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导入课文:<<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今天带上你们的好心情,跟我出发一起去探讨它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则记言记事也写人,这篇文章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那么主要人物是谁?(晋灵公、赵盾)他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不君,古之良大夫也)现在我们一起来分组探讨两个题目.见幻灯片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师建议: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生回答后小结如下,见幻灯片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犹不改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晋侯饮赵盾酒,公嗾夫獒焉贪婪荒唐残暴不君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而患之,将谏.宣子骤谏宣子未出山而复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敬君敬业敬民古之良大夫二.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分解:先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是什么典范或代表?见幻灯片鉏麑:义仁信提弥明:忠义灵辄:孝义赵盾.士季:忠仁晋灵公:不君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代表,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之道,作者宣传的是一种儒家思想.三.刚才我们已经领略到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那么运用了哪些手法达到这个效果?幻灯片:叙事艺术1.语言简明,形象生动2.详略结合3.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4.插叙四.解决疑惑本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1.赵穿杀了赵盾,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2.董狐冤枉了赵盾,孔子为何称赞为“古之良史”?3.赵盾对董狐的书法无力辩解,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4.如何理解赵盾“为法受恶”?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 “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我相信能把你心中的谜团解开.幻灯片深入探究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弑:臣杀君,子杀父,一字寓褒贬,“弑”包含了对赵的不满,这种手法叫“春秋笔法”.幻灯片:春秋笔法补充: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史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史义),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标准来写.1.现在我们再来探讨董狐为什么要写“赵盾弑其君”?原文“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说明按照当时的礼法,没有离开国境,君臣关系还在,而赵盾回来没有讨贼,没尽到为臣之道,忠得不够, 董狐这样写就是按照礼法来写,体现的正是史学家一种可贵的秉笔直书的传统.板书: 秉笔直书2.这样写对赵盾公平吗?允许不同的意见.⑴公平:符合当时的礼法,君臣之道⑵不公平:法制社会,体现“春秋笔法”局限性,模糊了历史事实,一旦抹去,千古奇冤.是的,我们不必去苛求古人, 董狐作为史官非常了不起,史家三才“史才,史学,史识”他都有,后代也用“董狐笔”指那些不畏权贵,坚持原则的人,可以说是用生命在写史,因为当时赵盾已掌权.类似的人还有司马迁、崔浩等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董狐这样幸运,齐太史记载“崔杼弑其君”结果被杀,两个弟弟接着写也被杀,直到最小的弟弟写才免于死,但赵盾掌权后交没有为难董狐,所以我们应对孔子所说“赵盾,古之良大夫也”这句话应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身在何处,希望人人都做良大夫, 董狐笔,那么每个人心中都会充满阳光,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影响;(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差异;(3)学会运用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当以德治国;(3)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对比;(3)晋灵公不君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的背景及《左传》的地位;(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晋灵公会被认为是“不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的行为举止,分析其不君的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结合所学,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3. 推荐阅读:《左传》其他篇章,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形象。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一位后世明君,与晋灵公进行对比,分析其治国理念和政绩,从而加深对君主责任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一个人物的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晋灵公的行为。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这部作品,以及《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道”?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行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分析晋灵公的行为,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晋灵公的分析评价文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君臣之道、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4.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2. 人物分析和讨论3. 文学特点解析4.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 课后作业布置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2. 人物性格的分析和评价3. 文学特点的识别和应用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参考译文2. 相关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单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引发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和翻译(15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人物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四、文学特点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技巧。
五、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简述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了解晋灵公和赵盾的历史地位和关系。
3. 教师强调历史背景对理解课文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人物分析和讨论、文学特点解析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翻译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
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背景:晋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残酷的剥削人民,大肆的陷害劝谏之臣,引起了臣民的反抗,最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成为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
教学目标: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材分析:1、要想明晰晋灵公的人物形象和正卿赵盾何以“弑君”的真相,必须简略了解一下自晋文公到晋灵公之间的历史风貌,做到心中有数。
2、孔子的学说中”礼“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臣掌权,以礼义为标准的叙史以失去威严。
正因如此,孔子才更赞赏董狐的做法,后世也继承了“写实”的风格。
3、所谓的“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教学方法:1、研读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好关于“晋文公到晋灵公执政期间简史”的课前预习)2、讨论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讨论主要人物形象)3、合作研究(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和“春秋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虚)词用法课前预习:让同学们使用百度搜索,查找“晋文公到晋灵公年间的资料”/view/36d2370f7cd184254b3535c3.html2、关于官职“六卿”(正卿)的解释,明确正卿(赵盾)当时已完全具备了左右君权、废立公侯的权力。
:/view/57616.htm学习目标:1、查找工具书,掌握“骤、贼、饿、书法”等重要实词的用法,明确重点虚词“而、以、之”的几种用法。
2、通译全文,找出晋灵公的“不君”的表现有哪些。
自学指导:1、“而”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试归纳总结。
2、你能从正反两方面找出晋灵君不是一个好国君的具体表现吗?一、简介文学常识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主的道德品质,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灵公的生平简介。
2. 文章内容梳理:《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重要事件。
3. 文章主题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思考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与晋灵公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一些关于晋灵公和其他历史君主的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对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第一章:《晋灵公不君》的背景与文化价值1.1 教学目标了解《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分析《晋灵公不君》在经典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1.2 教学重点《左传》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晋灵公不君》反映的政治哲学与道德思想。
1.3 教学难点古代礼制与君臣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中人物性格分析及与现代价值的对接。
1.4 教学准备《左传》原著或选读本。
相关历史资料及学术论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入《左传》的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
1.5.2 主体内容详细解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
1.5.3 讨论与拓展组织学生讨论《晋灵公不君》中反映的道德与政治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5.4 总结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经典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文本细读-情节与人物2.1 教学目标掌握《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
深入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2.2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不君之行及其后果。
赵盾的忠诚与悲剧命运。
2.3 教学难点文中复杂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心理。
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
2.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
相关人物分析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对文本情节的深入探讨。
2.5.2 主体内容细读课文,分析晋灵公与赵盾的人物形象。
讨论人物行为及其性格发展对故事走向的影响。
2.5.3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视角审视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2.5.4 总结总结文中人物的特点及其对整体故事的作用。
第三章:礼制与政治-《晋灵公不君》的时代背景3.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礼制在《晋灵公不君》中的重要性。
探讨礼制与政治制度在故事反映的时代背景下的关联。
3.2 教学重点古代礼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能够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通过思考探究,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的深入分析。
(2)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有深入了解。
(2)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2. 学生准备:(1)预习《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准备思考问题和观点,以便参与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为学习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4. 思考探究:(1)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并反思其对现实的意义。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通用3篇)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通用3篇)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汇编篇1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二、理解课文: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
(贪婪)(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荒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晋灵公不君》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了解古代礼法制度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理解课文含义;(3)学会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概括作者的观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第二章:课文翻译2.1 课文概述《晋灵公不君》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赵盾等忠臣废黜的故事。
2.2 课文翻译(1)晋灵公不君,多杀无辜,荒淫无度,百姓苦之。
(2)赵盾入谏,灵公不听,反信宠臣,疏远忠良。
(3)灵公宠信宦官,夺权篡位,国家大乱。
(4)赵盾等忠臣,废黜灵公,另立新君,国家得以安宁。
第三章:重点词语解析3.1 课文中的重点实词(1)君:国君,此处指晋灵公;(2)谏:劝谏,此处指赵盾劝谏晋灵公;(3)宠臣:受国君宠信的大臣,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4)宦官:宫廷中的太监,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
3.2 课文中的重点虚词(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表示手段或方式;(3)其:代词,指代晋灵公;(4)则: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常识4.1 历史背景《晋灵公不君》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期。
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不尊礼法,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废黜。
4.2 文化常识(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春秋》的三传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2)礼法:古代中国一种社会规范,强调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行举止的规范。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了解《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忠诚、敬业、正直等传统美德;(2)认识历史教训,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4)领会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较为复杂的文言句子和句式;(2)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后的含义;(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炼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引出《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僻的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深入解读文本。
5. 欣赏与感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领会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全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2. 学生对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4.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所学的能力和价值观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提高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文本内涵。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第一章:晋灵公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生平背景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理解晋灵公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
探讨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晋灵公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晋灵公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
晋灵公的统治成就和问题。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生平。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第二章:晋灵公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探讨晋灵公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及其原因。
2.2 教学内容晋灵公政治改革的起因和动机。
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政治改革的背景。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估晋灵公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
第三章:晋灵公的军事成就3.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分析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特色。
探讨晋灵公军事成就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晋灵公参与的军事战役和战争。
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分析。
晋灵公军事成就的评价和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军事成就。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特点。
进行战争模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军事成就。
第四章:晋灵公的统治特点4.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和风格。
分析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
探讨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对国家的影响和评价。
4.2 教学内容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和风格描述。
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分析。
晋灵公的统治特点的评价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特点。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学会运用历史知识,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部分难句的翻译。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如字词注释、句子分析等。
3.合作探讨晋灵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你从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特点,如奢侈、残忍、昏庸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不君”、“献媚”等。
5.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经典案例,如晋灵公杀赵盾、献媚等,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美德。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文言文阅读小组,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水平。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汇编导读:《晋灵公不君》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二、理解课文: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
(贪婪)(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荒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残暴)(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
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作者选取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是。
2、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试具体分析。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
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
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
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
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
作者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上谏。
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
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3、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
试分析三个武士形象?鉏麑:第一个出场的武士是鉏麑。
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
鉏麑的形象是非常有光彩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简单解说一下。
可能有同学会问,鉏麑当时就死了,那他死前的内心独白又是从何得知的呢?其实,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
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
提弥明: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
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
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了灵公的“不君”。
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灵辄: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此时,灵辄出场了。
他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
当赵盾询问恩人的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
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三个武士的形象都非常出彩。
作者对每个人都只写了一两个片段,却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4、孔子说赵盾“是古之良大夫”,文章中哪些事情体现?(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
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
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5、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并不算冤枉。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三、讲解“春秋笔法”以及“春秋笔法”在中的运用。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
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
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
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
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在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
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
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
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与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
“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
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
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
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晋灵公不君》教案之二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
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提示: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
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
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