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教案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了解《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3)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职责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忠诚、敬业的品质;(3)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2)分析《晋灵公不君》一文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2)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晋灵公的统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及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这一历史人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全文,理解文本内容;(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一些古代礼仪、制度的具体含义;(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晋灵公的统治及其历史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文本,评价晋灵公的统治特点;(2)谈谈自己对君主职责的认识。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忠诚、敬业的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论文质量、实践应用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的统治方式及其影响。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影响;(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差异;(3)学会运用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当以德治国;(3)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对比;(3)晋灵公不君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的背景及《左传》的地位;(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晋灵公会被认为是“不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的行为举止,分析其不君的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结合所学,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3. 推荐阅读:《左传》其他篇章,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形象。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一位后世明君,与晋灵公进行对比,分析其治国理念和政绩,从而加深对君主责任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一个人物的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晋灵公的行为。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这部作品,以及《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道”?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行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分析晋灵公的行为,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晋灵公的分析评价文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君臣之道、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4.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2. 人物分析和讨论3. 文学特点解析4.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 课后作业布置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2. 人物性格的分析和评价3. 文学特点的识别和应用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参考译文2. 相关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单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引发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和翻译(15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人物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四、文学特点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技巧。

五、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简述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了解晋灵公和赵盾的历史地位和关系。

3. 教师强调历史背景对理解课文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人物分析和讨论、文学特点解析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翻译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了解《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忠诚、敬业、正直等传统美德;(2)认识历史教训,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4)领会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较为复杂的文言句子和句式;(2)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后的含义;(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炼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引出《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僻的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深入解读文本。

5. 欣赏与感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领会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全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2. 学生对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4.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所学的能力和价值观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提高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文本内涵。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实。

(2)通过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晋灵公不君的严重后果。

(2)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国家治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史实。

(2)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分析。

(3)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3)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晋灵公不君的史实,分析其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指导。

3. 总结与反思:(1)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教训,强调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晋灵公不教学设计君

晋灵公不教学设计君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方法与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为法受恶”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重点】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为法受恶”的意思,探究“春秋笔法”的内涵。

【知识链接】1、《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详见教材P28)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

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他表现了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秉笔直书,“不避强御”“实录”的精神,为后世正直史官所继承,成为我国古代最崇高的史徳传统。

【整体感知】一、课前预习1、熟读并翻译全文。

2、简要概括各段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二、理解课文内容1.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几件事上?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3、文中主要人物特点有什么特点?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2、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春秋笔法”?二、拓展练习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

少为县吏。

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

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

”父曰:“非尔所图.也。

”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翻译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教学内容:第一章:课文导入1. 介绍《左传》的背景和地位。

2. 简要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 解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三章:词汇学习1. 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让学生通过造句的方式巩固词汇的使用。

第四章:句子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解释句子的含义。

2. 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句子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文章翻译与讨论1. 让学生独立翻译文章,对照原文进行检查和纠正。

2. 讨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句子和词汇的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翻译成果:评估学生的文章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2. 相关注释资料: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

3. 翻译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参考翻译,供学生对比和学习。

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90分钟。

2. 第一章:2课时3. 第二章:2课时4. 第三章:1课时5. 第四章:1课时6. 第五章:2课时第六章:文本背景与历史脉络1. 深入探讨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政治环境及时代特点。

2. 分析《左传》作为史书的史料价值,以及《晋灵公不君》篇章在其中的地位。

第七章:文学特色分析1. 引导学生欣赏《晋灵公不君》的文学表达,如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在《左传》中的独特性及其文学成就。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第一章:《晋灵公不君》的背景与文化价值1.1 教学目标了解《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分析《晋灵公不君》在经典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1.2 教学重点《左传》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晋灵公不君》反映的政治哲学与道德思想。

1.3 教学难点古代礼制与君臣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中人物性格分析及与现代价值的对接。

1.4 教学准备《左传》原著或选读本。

相关历史资料及学术论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入《左传》的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

1.5.2 主体内容详细解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

1.5.3 讨论与拓展组织学生讨论《晋灵公不君》中反映的道德与政治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5.4 总结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经典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文本细读-情节与人物2.1 教学目标掌握《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

深入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2.2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不君之行及其后果。

赵盾的忠诚与悲剧命运。

2.3 教学难点文中复杂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心理。

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

2.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

相关人物分析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对文本情节的深入探讨。

2.5.2 主体内容细读课文,分析晋灵公与赵盾的人物形象。

讨论人物行为及其性格发展对故事走向的影响。

2.5.3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视角审视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2.5.4 总结总结文中人物的特点及其对整体故事的作用。

第三章:礼制与政治-《晋灵公不君》的时代背景3.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礼制在《晋灵公不君》中的重要性。

探讨礼制与政治制度在故事反映的时代背景下的关联。

3.2 教学重点古代礼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特点。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学会运用历史知识,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部分难句的翻译。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如字词注释、句子分析等。

3.合作探讨晋灵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你从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特点,如奢侈、残忍、昏庸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不君”、“献媚”等。

5.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经典案例,如晋灵公杀赵盾、献媚等,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美德。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文言文阅读小组,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水平。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晋灵公的行为和治国理念引起了当时士人的不满,他们通过诗歌、史书等方式对晋灵公进行批判。

本课程以晋灵公不君为主题,通过分析相关历史文献,探讨晋灵公的治国理念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具体表现。

1.2.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晋灵公的教训中汲取智慧,提高道德修养。

第二章:晋灵公的生平简介2.1 晋灵公的即位晋灵公,名姬林,是晋国第20代君主,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619年在位。

他在位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2.2 晋灵公的政治改革晋灵公在位期间,试图进行政治改革,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

他采取了减轻赋税、选拔贤能等措施,但改革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3 晋灵公的不君行为晋灵公在位期间,逐渐暴露出骄奢淫逸的本性。

他修建豪华宫殿,奢侈浪费,对百姓疾苦视若无睹。

他还宠信奸臣,排挤贤良,导致国家政治日益腐败。

第三章:士人对晋灵公的批判3.1 《诗经》中的批判《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多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对晋灵公的不君行为进行了批判。

3.2 史书中的批判史书对晋灵公的记载也充满了批判之意。

如《左传》记载:“灵公不君,百姓苦之。

”《史记》中也提到:“晋灵公不君,多行不义,视百姓如草芥。

”第四章: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分析4.1 个人品质问题晋灵公奢侈、贪婪、好色,缺乏道德修养,这是他不君的主要原因。

4.2 政治制度问题晋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存在缺陷,君主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君主易于滥用权力。

4.3 社会风气问题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奸臣当道,贤良被害,使得晋灵公得以沉迷于奢侈腐败的生活。

第五章:晋灵公不君的启示5.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晋灵公的教训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为人民树立榜样。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能够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通过思考探究,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的深入分析。

(2)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有深入了解。

(2)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2. 学生准备:(1)预习《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准备思考问题和观点,以便参与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为学习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4. 思考探究:(1)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并反思其对现实的意义。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晋灵公不君》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

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故事情节;(2)分析晋灵公、赵盾、屠岸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有的道德品质;(3)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左传》中“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晋灵公、赵盾、屠岸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3)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2)对人物性格的分析;(3)历史事件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及地位;(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灵公为什么不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屠岸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晋灵公与其他君主的行为举止;(2)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影响。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针对不同学生,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晋灵公不君的原因;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晋灵公与其他君主的行为差异;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感悟和启示;4.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晋灵公不君》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了解古代礼法制度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理解课文含义;(3)学会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概括作者的观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第二章:课文翻译2.1 课文概述《晋灵公不君》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赵盾等忠臣废黜的故事。

2.2 课文翻译(1)晋灵公不君,多杀无辜,荒淫无度,百姓苦之。

(2)赵盾入谏,灵公不听,反信宠臣,疏远忠良。

(3)灵公宠信宦官,夺权篡位,国家大乱。

(4)赵盾等忠臣,废黜灵公,另立新君,国家得以安宁。

第三章:重点词语解析3.1 课文中的重点实词(1)君:国君,此处指晋灵公;(2)谏:劝谏,此处指赵盾劝谏晋灵公;(3)宠臣:受国君宠信的大臣,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4)宦官:宫廷中的太监,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

3.2 课文中的重点虚词(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表示手段或方式;(3)其:代词,指代晋灵公;(4)则: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常识4.1 历史背景《晋灵公不君》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期。

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不尊礼法,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废黜。

4.2 文化常识(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春秋》的三传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2)礼法:古代中国一种社会规范,强调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行举止的规范。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晋灵公不君》是出自《左传》中应用春秋笔法较明显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晋灵公不君》优秀的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二、理解课文: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

(贪婪)(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导入课文:<<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今天带上你们的好心情,跟我出发一起去探讨它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则记言记事也写人,这篇文章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那么主要人物是谁?(晋灵公、赵盾)他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不君,古之良大夫也)现在我们一起来分组探讨两个题目.见幻灯片
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
师建议: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
2.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
生回答后小结如下,见幻灯片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犹不改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侯饮赵盾酒,公嗾夫獒焉
贪婪荒唐残暴不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而患之,将谏.宣子骤谏
宣子未出山而复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敬君敬业敬民
古之良大夫
二.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分解:先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是什么典范或代表?见幻灯片
鉏麑:义仁信
提弥明:忠义
灵辄:孝义
赵盾.士季:忠仁
晋灵公:不君
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代表,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之道,作者宣传的是一种儒家思想.
三.刚才我们已经领略到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那么运用了哪些手法达到这个效果?
幻灯片:叙事艺术
1.语言简明,形象生动
2.详略结合
3.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插叙
四.解决疑惑
本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赵穿杀了赵盾,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
2.董狐冤枉了赵盾,孔子为何称赞为“古之良史”?
3.赵盾对董狐的书法无力辩解,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
4.如何理解赵盾“为法受恶”?
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 “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我相信能把你心中的谜团解开.
幻灯片深入探究
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弑:臣杀君,子杀父,一字寓褒贬,“弑”包含了对赵的不满,这种手法叫“春秋笔法”.
幻灯片:春秋笔法
补充: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史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史义),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标准来写.
1.现在我们再来探讨董狐为什么要写“赵盾弑其君”?
原文“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说明按照当时的礼法,没有离开国境,君臣关系还在,而赵盾回来没有讨贼,没尽到为臣之道,忠得不够, 董狐这样写就是按照礼法来写,体现的正是史学家一种可贵的秉笔直书的传统.
板书: 秉笔直书
2.这样写对赵盾公平吗?允许不同的意见.
⑴公平:符合当时的礼法,君臣之道
⑵不公平:法制社会,体现“春秋笔法”局限性,模糊了历史事实,一旦抹去,千古奇冤.
是的,我们不必去苛求古人, 董狐作为史官非常了不起,史家三才“史才,史学,史识”他都有,后代也用“董狐笔”指那些不畏权贵,坚持原则的人,可以说是用生命在写史,因为当时赵盾已掌权.类似的人还有司马迁、崔浩等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董狐这样幸运,齐太史记载“崔杼弑其君”结果被杀,两个弟弟接着写也被杀,直到最小的弟弟写才免于死,但赵盾掌权后交没有为难董狐,所以
我们应对孔子所说“赵盾,古之良大夫也”这句话应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学们,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身在何处,希望人人都做良大夫, 董狐笔,那么每个人心中都会充满阳光,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