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60年路径
中国医改历程
中国 医 疗改 革历 程
小组成员:尤旭 林可可
2014-7-23
17
改革结果: 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1月5日,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做 了题为《突出重点 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的工作报告。
一是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得到更多实惠。
三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 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 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 大改善。 三年来,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 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 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三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据对十省(区)考核,群 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三年来,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 2008—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 下降到12.1‰。 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 得到的最大实惠。
11
2014-7-23
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 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 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 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 革。
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
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背景:
1)新医改:2009年国家卫生部启动了临床路径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制定、审核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颁布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近二年来,卫生部陆续颁布临床路径病种达200多个,用于指导各试点医院制定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
2)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按照《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根据文件到2015年年末,各省(区、市)内所有三级医院、80%的二级医院应当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并逐步增加临床路径管理专业和病种数。
到2015年末应当达到;
(1)三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5个专业60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至少包括心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骨关节植入治疗和肿瘤性疾病等病种;
(2)三级专科医院不少于10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应当包括各专科主要病种;
(3)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0个专业40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至少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肿瘤科主要病种;
(4)二级专科医院不少于8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应当包括各专科主要病种O
功能列表:。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二、回望建国六十载医疗卫生事业变迁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至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降至14.9‰,这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公共卫生——实行疫情网络直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
今年6月,我国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2.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
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
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自1950年开始,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初,彻底消灭了天花。
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国务院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形势,我国不断加大防治力度。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背景原因建国初期,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这是一种对城市就业人口“政府全包型”的医疗制度,它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措施1、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
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统收统支,不能分给个人。
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由医疗费拨付,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
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的医改这些年做了什么
中国的医改这些年做了什么?这些年各地医改有很多好的实践,在推动中国实践的发展。
但是,医改是做了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方案出来后,却是16个部委签发,可行性不够。
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医改是“特奥会”,脑子不好的人开奥运会,我参与我快乐,但我不负责任。
而医改这些年,实际上是靠地方在尝试。
2006年,高层确定医改思路由政府主导,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制度,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定位。
回顾过去,始于1978年的改革核心是放权让利,调动各方积极性。
当时的口号是“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
而这一轮新的改革也是重新回到政府主导。
后来,医改方案在制定过程中,也在探索中国式的民主。
民主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但是要什么样的民主现是没有定论的。
所以,医改是汇集民智民意的中国式民主,我称为选“事”的民主。
民主可以选人,但是涉及每个人的利益的事,也可以选“事”。
2009年4月6日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如果以医改方案出台为标志,中国的医改已经进行了五年。
这些年,中国医改都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做?将医改时间分一期和二期跨度。
2009年至2012年是第一期,2012年至今是第二期。
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医改是综合改革,是要重新建立制度。
医疗卫生涉及的领域很多,主要是筹资体系、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以及配套药品器材耗材供应体系,也包括人才的培养体系。
简单来说,医改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做预防,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第二,得了病以后得看病,建立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第三,看了病以后得吃药;第四,吃药以后有人买单报销。
这些年主要做了这四件事。
2010年,80%的中国人是没有任何保险的,现在覆盖率已经达到97%。
如果按分享的指标,实际已经超额完成任务。
实际上,医改最大的成效是在基层,也就是农民受益。
尤其是在改革基层的医疗卫生制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人口从什么没有到现在享有最基本的保障。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责任、投入,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位。
新中国60周年卫生事业成就思考总结
新中国60周年卫生事业成就思考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在国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关注下,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脚的进展。
卫生医疗机构记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进展历程,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一、回忆我国卫生事业的进展成就,能够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
全国从仅有一具四人的诊疗所,逐步进展到几家国直医疗单位和部分乡镇卫生院。
卫生事业能够说是一穷二白,只靠赤足大夫“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为群众缓解病痛。
人民群众的健康缺乏有效的保障。
在此期间,国国国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地甲病三大地点病的重病区。
并且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严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
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国委、政府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防治工作的巨大胜利。
四是近年来,在卫生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全国卫生人克服医疗卫生过度市场化所带来的种种困难,进一步整合了卫生资源,卫生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二、60年卫生事业的进展经验一是内强素养、外树形象,医疗机构技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从内涵建设入手,狠抓医院治理和医疗质量。
修订完善了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质控体系。
三是走科教兴医战略,加强技术协作与交流,引进了部分医疗器械和多项技术。
四是加强了医德医风建设,提高了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涌现出了一批像田荣祥同志等爱岗敬业的白衣战士。
在系统内掀起了“向田荣祥同志学习,争做白衣楷模”的活动高潮。
二是稳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国90%的农民有了医疗保障。
由于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过度市场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别相习惯及广阔农民缺乏医疗保障等原因,使医疗卫生事业一度走入困境,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咨询题愈显突出。
面对这一咨询题,我国领导高瞻远瞩,在2005年年底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使我国广阔农民早一年享受到了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并且也带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展。
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中国医院60年的发展历程
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中国医院60年的发展历程1 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60年来,我国中医医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她的历程可分为5个时期。
1.1 初创时期建国初到“”前是中医医院的初创时期。
1950年全国仅有中医医院4所,平均每所医院只有30张病床。
1965年已发展到131所,院均床位79张。
这一时期中医医院从少到多,中医药队伍逐步扩大,1958年大跃进时中医医院骤增至2305所,1960年曾高达330所。
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医医院基本沿用了西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尚无自己的建设思想与管理思路。
1.2 挫折时期时期是中医医院受到严重摧残的时期。
全国中医医院由“”前1960年的330所至1976年时只剩171所,很多中医院被“拆庙赶神”,中医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相当一部分中医医院条件较差、管理较乱、严重西化。
1.3 恢复发展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至1990年是中医医院恢复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我国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例如“五五”时期中医医院由1975年的160所增长到1980年的678所,年递增率33.48%;“六五”时期由1980年的678增长到1985年的1455所,年递增16.90%;“七五”时期由1985年的1455所增长到1990年的2141所,年递增8.00%。
20多个省市普及县级中医院,中医医院的机构基础主要是在这个时代打下的。
这一重要时期中医医院经历了3个阶段: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中央转发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语”的颁布为第1阶段的起点。
1982年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衡阳会议)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会议针对中医医院“桂梅兰芳的牌子,唱朱逢愽的调子”的普遍问题,第一次提出了中医医院必须突出中医特色这个关键问题,是中医医院在办院指导思想方面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中国式医疗改革之路
中国式医疗改革之路1985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提出,"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中国医改由此启动。
但从一开始,医改就缺乏明确的方向,几乎每一条改革路径都走过试过。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政府的补偿机制,多元化的办医格局和全民医保等等还在摸索中前行。
1992-1999:老医疗卫生体系瓦解,医疗体系向市场化进军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企事业单位不再办"社会"。
单位里的医务所医务室纷纷取消。
城镇职工进医保,有病上医院。
但一些单位缴不起医保费用,全部由职工自己负担。
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乡镇和村办集体企业多数拍卖,合作医疗卫生体系解体。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疾病治疗的第一道防线全面解体,门诊的病人全部挤到了医院。
特别是城市中的大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承受了空间的压力。
看病难的问题开始显现。
1992年,卫生部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成绩。
同时提出,卫生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一时期,医院创收热情高涨,政府财政投入比重降低。
除普通病房外,医院还开设了"特需"病房,有单间甚至还有套间病房;当时,"专家门诊"开始出现,还有"点名手术",其中专家门诊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些创收方式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公共医疗资源。
普通人看病需要付出更高价格。
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因此允许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以药养医,医疗机构于是通过提高药品价格来补偿收入。
早在8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允许医院药品加成最高不超过15%,其初衷是把暗扣变明扣。
但多数公立医院,走得太远、太过,对药品的批零加价太高:据国家发改委调查,全国医院药品加成平均达45%。
我国医疗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医疗改革历程回顾2013-03-18 00:00:00来源: 内蒙古日报暂无网友评论两会期间,回顾一下整个医改的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医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的持久性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
2007-2008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最新医改方案提交2008年3月“两会”讨论。
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重点提出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医改历程
第五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1月,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做出批 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 治,综合治理。 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十 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切实解决群众看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逐渐凸现, 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 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关注较多的是2019年的 “3月28日稿”和“7月13日稿”,虽然这两稿都 没有对外公布,只是在内部征求意见,但是参与 意见征求的专家普遍认为,后者明确规定了卫生 事业的性质,即更加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质。
谢谢观赏
谢 谢!
2019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 度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 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明确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基 本原则和政策框架,要求2019年,在全国 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以这一文件的发布为标志,我 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入了全 面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仍是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的是 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缺乏 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 解决。
第四阶段:2000~2019年
• 2019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奋斗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2019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科 学发展观 。2019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 体系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 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 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 生体制的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程
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 度的改革历程
健康有道看60年医疗变迁
健康有道看60年医疗变迁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老病死,疾病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
有了病,就要看病,就要去医院,就要吃药、打针。
建国初期,医院少、医护人员少、医药少。
那时,医生的数量和人口总量不成比例,看病难自然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在那个背景下,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每个大夫走街串巷,大病小情必须通治。
以至于到最后,都变成了全科大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可以说是国家医疗体系的主力军。
正因为走街串巷,总是要去挨家挨户的走,所以得了“赤脚医生”这么个称号。
直到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后,乡村医生必须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才以此划上了句号。
从诸多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赤脚医生为新中国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解了燃眉之急。
六七十年代的平房地区,只有一家平房医院,村民们更多的是靠医疗队和赤脚医生看病。
当时,20几位赤脚医生就担起了整个平房地区的医疗重担。
以至于如今,人们谈论起赤脚医生,仍然怀着一种尊重和感谢的心情,因为有很多人祖孙3代都吃同一个医生的药。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原有的合作医疗体系被打破,新的医院开始建立,新的药厂开始开工,缺医少药的日子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
在医院中,病房、病床多了,各种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器械以及高级的检查设备也慢慢地得到补充。
拍片子、照CT、核磁共振开始进入居民的生活。
市区级以上的医院医疗条件良好,可是在农村,却依然没有太多的医疗设备。
除了在医院的硬件上有所改善外,对于确诊技术和各种化验技术仍然是不发达。
因为没有及时确诊而导致的病情拖延也屡见不鲜,时有发生。
九十年代至今,不管是从服务,还是从条件上讲,都可以说是医疗条件发展的高速阶段。
高科技的仪器,宽敞明亮的病房,上千种药物,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医疗条件硬件上的改进,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也让人们能够看得起病,做得起检查和手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医保发展道路与经验总结
China's medical insura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velopment path
and experience
作者: 仇雨临[1];王昭茜[1];冉晓醒[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5-1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主题词: 医疗保障;人民健康;发展道路;健康中国;医疗改革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百年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建党初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早期实践;从建国伊始到新医改跨越60年的建立、发展与改革;从新医改至今医保制度在新时代走向成熟和完善.百年医保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作风和不畏艰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中国的医疗改革路线
中国的医疗改革路线近年来,中国的医疗改革成为了社会的热议话题。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医疗改革,旨在提高全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医疗改革路线以及相关的政策举措。
一、建立基本医疗保健制度为了使每个国民能够享受到卫生保健服务,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政府通过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医疗救助和定点扶持,扩大了医保覆盖范围,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
二、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增加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和投入,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水平,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培训和管理。
这有助于减轻大医院的压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够获得及时、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中国的医疗改革还包括了医药分开改革。
医药分开改革的目标是将药品和医疗行为分离,建立合理的医药供应体系。
这样可以避免医生过度开药和药品过度销售的问题,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政府通过改革药品流通和采购机制,规范医院药品采购和使用,提高医院用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四、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为了解决医疗服务价格过高的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政府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控制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幅度,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此外,政府还提倡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发展医疗服务市场,增加竞争,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
五、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为了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的质量评价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医疗事故和违法行为,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此外,政府还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医疗质量标准和认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中国医改过程中的基本脉络
中国医改过程中的基本脉络改革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内涵,就是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
这是检验一项政策措施是否是改革的金标准。
而发展则是事物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不改变事物的本质。
梳理从1994年以来的三项医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脉络,需要建立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内涵界定之上。
相对于2009年以来的新医改,1994年到2009年之间医改就权且称为老医改。
对这两个阶段给的总体评价可以概括为:老医改阶段改革力度大,发展步伐稳;新医改阶段改革踯躅艰难,发展高歌猛进。
老医改阶段三医改革步调不尽一致,但总体是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迈进。
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与企业改革同步。
医药企业所有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于国际接轨,股份制、外资、民营企业成为主体,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供给体制。
政府部门强化生产流通环节的标准监督,医药物品价格放弃全程控制,改为最高零售价的终端控制。
显著成效是医药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医药市场从供方主导变为需方主导。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更为彻底。
通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彻底摒弃了以福利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的公费、劳保医疗保障制度;同时,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商业医疗保险逐步恢复。
改革后所形成的多元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需求多元、收入存在差距的特征相符。
三个基本制度尽管公平度不够,但制度从单位走向社会,消除了单位之间的待遇差别,并为消除区域性差异奠定了制度基础。
政府对不同收入人群的责任进一步明确,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彰显了兜底责任。
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步伐不大,仅有局部放开管制措施。
比如,允许医生利用业务时间兼职取酬,允许社会资金举办医疗机构,允许新医疗项目新价格,允许医院发奖金,允许部分行业、企业办医疗机构转制,鼓励医疗机构发展第三产业。
不同历史阶段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不同历史阶段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本刊综合整理历史阶段:1978年~1984年医改方向:完善农村和城市医疗服务网这一时期主要是加强对卫生事业的管理,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及《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等等,一系列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的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基本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
历史阶段:1985年~1992年医改方向:正式启动医改扩大医院自主权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中国正式启动医改,扩大医院自主权。
1989年,卫生部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
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
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
伴随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
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认识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历史阶段:1992年~2000年医改方向:探索中前行,缺乏系统性改革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这项卫生政策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后患。
之后,医改领域内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逐步成为一个焦点问题而被社会各界所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国医改 6 0 年路径
● 1949 — 197 8 年 , 中国建 立 起 由 公 费医疗、 劳保医疗、 合作医疗组成 的福 利性 医 疗保障制度 。
● 19 85 年 4 月 , 国务院批转卫 生 部 《关 于 卫 生 工 作 改 革 若 干 政 策 问 题 的 报 告 》提 出 : 必 须 进 行 改 革 , 放 宽 政 策 , 简政放权 , 多方集资 , 开 阔发展 卫 生 事 业 的路 子 , 把 卫 生 工 作 搞 好 。
公布。 目
文 。本刊编辑部
18
● 2 0 0 0 年 2 月 , 国 务 院 公 布 《关 于 城镇 医 疗卫 生体 制 改革 的指导 意 见 》, 医 改 全 面 启 动 。 此 次 医 改 的 主 要 措施包 括 : 将医 疗机构分 为 非营利性 和 营利性 两 类进 行 管理 , 营利性 医 疗 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 : 扩大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覆 盖 面 ; 卫 生 行政 部 门转 变职能, 政事分开 , 实行医疗机构分 类管理 ; 公 立 医 疗机构 内部 引入 竞争 机 制, 放开 管制, 规范运 营; 改革药 品流通 体制, 加强 监管, 实行医药分 家等 。
● 2 0 0 3 年 1 月 16 日 , 国 务院办 公 厅 转 发 卫 生 部 、 财 政 部 和 农 业 部 的 《关 于 建 立 新型 农村合作 医 疗 制度 的意 见 》, 要 求 从 2 0 0 3 年 起 开 始 新 农 合 试 点。
● 2 005 年 7 月 , 国务院发展研 究 中心 关 于 医 改 的研 究 报 告被 媒体 披 露 。 报告称, 中国医 改从 总体上 讲不 成功, 其症结是近 20 年来医疗服务逐 渐市场化 、 商品化 。
● 19 9 8 年 12 月 , 国 务 院 召 开 全 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 作会议, 发布 《国 务 院 关 于 建 立 城 镇 职 工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制 度 的 决 定 》, 要 求 1 9 9 9 年 在 全
国范 围 内建 立 覆 盖 全 体 城 镇 职 工 的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 。
● 20 0 6 年 9 月 , 成 立 了 由多部委 组成 的医 改协 调 小组 , 国家发改委பைடு நூலகம்主 任和 卫 生部部长共 同出任组 长 。
● 2 0 0 9 年 4 月 6 日 , 《中 共 中 央 国 务院关 于 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的意 见 》出 台 。 4 月 7 日 , 《医 药 卫 生 体 制 改 革 近 期重 点 实施 方 案 ( 2 0 0 9 — 2 0 l 1 年 ) 》
。
● 19 9 7 年 1 月 , 中共 中央、 国 务 院 出 台 《关 于 卫 生 改 革 与 发 展 的 决 定 》, 再 次 提 出 “ 我 国 卫 生 事 业 是 政 府 实行一 定 福 利政 策 的社会 公 益 事业 ” , 要 求“ 卫 生机构要通过改革和严 格管 理 , 建 立 起 有责任 、 有激 励 、 有约 束 、 有竞 争 、 有活 力 的运 行 机 制 ” 。
● 1 9 9 2 年 9 月 , 国 务 院 下 发 《关 于 深 化 卫 生 改 革 的 几 点 意 见 》, 提 出 “ 我 国卫 生事业 是 公益性 的福利事业 ” “ 支持有条件 的单位办成经 济实体或 实 行 企 业 化 管理 , 做 到 自主 经 营、 自 负盈 亏 。 ”
● 19 9 4 年 , 国家体改委 、 财政部、 劳 动 部 、 卫 生 部 共 同 制 定 《关 于 职 工 医 疗 制 度 改 革 的 试 点 意 见 》, 城 镇 职 工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开 始推进 。 经 国 务院批 准 , 在江 苏省镇江 市 、 江 西 省 九江市进行试点, 即著名的“ 两江 试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