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张图详细图解大金国官制看完我就给跪了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职官表(修善版)

中国历代职官表(修善版)
参知政事(左右丞)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尚书省
尚书令
正二品
奉天子命而施政
左右仆射
从二品
佐令
门下省
侍中
正二品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
正三品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正二品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六部侍郎
正四品上
尚书左丞
(一人)
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
(一人)
从四品下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门下省
(高宗李治时称为东台, 武则天时称为鸾台,玄宗时又称为黄门省)
侍中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掌出纳帝命,驳正违失
侍中曾改为黄门监。高宗、玄宗时称为左相
门下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侍中
给事中
(四人)
正五品上
掌审议、封驳、诏敕、奏章等事
左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内史侍郎
(四人)

古代职官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14正六品上朝议郎
29从九品下 将仕郎
15正六品下承议郎
唐宋以服色分别品秩高下
“江州司马青衫湿”
《旧唐书·高宗纪》:“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
《祭庐山文》:“维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二月二十五日 乙酉,将仕郎、守江州司马白居易”
明清以补子分辨官员级别
第二讲 古代官制
概述
1、职官的产生 国家产生以后出现职官 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首领不是官 后、伯、大人、火师、历正——社会公仆
“三皇五帝”的传说非信史 夏朝:我国官职设置之始
2、古代官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 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 君主:后 、王 “夏后氏” 后羿射日 史(卿史、大史)、巫:神权的体现者,权力最大 夏代职官:羲和、大理、官师,多由巫、史担任,世袭
《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 伍。”
1、春秋时期 令尹 相 2、战国时期 各大国普遍设立宰相 相邦 相国 相室 丞相 相 令尹 由国君家臣发展而来,与巫史公卿不同
3、秦代 丞相(左、右丞相,中丞相) 4、汉代 汉初承秦制:丞相(左、右丞相,相国)
御史大夫:丞相之副 太尉:最高武官(不常置) 汉武帝时代——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徒有虚名 尚书台:新的政务中心 尚书令(中书令) 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地位更高的官员负责尚书台事务
泰山五大夫松
汉:两级封爵——王、侯
公爵为特例
王封以郡,惟宗室得封;
侯封以县,人臣最高荣誉。万户侯 “李广难封”
东汉分列侯为县、乡、亭侯 汉寿亭侯
就国:变相贬逐
魏晋南北朝:王 公 侯 伯 子 男 高贵乡公曹髦 谢康乐

历史知识图表总汇

历史知识图表总汇

同 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建国初期:初创 “文革”时期:曲 折 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 民 主 法 制 遭 到 严 重 破 坏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完善 平 反 冤 假 错 案 民 主 制 度 逐 步 完 善 法 律 体 系 逐 步 健 全 依 法 治 国 方 略 确 立 实 行 基 层 民 主 选 举
标志着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 在些理论指导 下,社会主义 运动蓬勃发展
实行无产阶级 专政;缺乏马 克思主义理论 指导,没有结 成工农联盟
首次成功的社 会主义革命, 是俄国实现现 代化的前提。 推动了国际社 会主义运动和 民族解放运动 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时间 1924-1927
合作革命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9、9) 成立新中国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构建政治体制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1956年) 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现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代 政治建设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中 (1966—1976年) 平反冤假错案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民族自治区 相同点 特别行政区
都是在中央政府管辖下的行政区域, 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有利于各民族 共同繁荣 不享有高度自治权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地区 有利于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 享有高度自治权
社会制度
不 设立的区域 主要作用 自治程度
高中历史知识图表总汇
(必修一 政治史)
秦朝与唐朝的行政机构示意图 秦朝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唐朝 皇帝
太 尉
丞 相

朝鲜王朝官职表

朝鲜王朝官职表
正 正
判校
典翰
司成
编集官 参校 相礼 翊礼 副正
侍讲官 应教 应教 司艺 司业
编集官
奉礼
副应教
编集官 校勘
佥正 佥正
司议 校理 直讲 记注官 賛儀
副校理
记注官 校理 判官 校理
司评 修撰 典籍 记事官 校检
別提
判校 正
提挙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提挙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副正
提检 提检
文学 兼文学
典训 別坐 別坐
別坐 典需 別坐
判官
判官
別坐 別坐
別坐 別坐
令 令 令 令 令 令
司书 兼司书
司诲 別提 別提
別提 別提 別提
令 別坐
判官
別提
掌苑 別提 司圃 別提
尚茶
尚药
上护军
大护军
尚传 护军
尚册 经历 经历
副护军
尚弧 司直
尚帑 都事 都事
副司直
尚洗 司果

副正
佥正
把总 把总 外方兼把总
左右翊卫
判官 左右司御
左右翊赞
把总 把总 把总
百户
把总
把总 把总
大都护府使

中军 別将 千户
镇抚营 总理营
监营
外职
各邑
兵营
使
中军 镇营将
使
中军 別骁将
观察使
中军
府尹
兵马节度使 水军节度使
防御使 三道水军统御
使 三道水军统制
使
兵马节制使 中军
镇营将

中国古代官制全解

中国古代官制全解

中国古代官制全解中国古代官制全解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官制图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官制图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官制图唐承隋制,中央最高机关为六省(中书、门下、尚书、殿中、内侍、秘书),实际国家机关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执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实际上中书、门下两省地位要高于尚书省,在官署安排上,中书、门下在北,合称中书门下,又叫北省,尚书省在宫外,在南,称都省,又叫南省。

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即为宰相议事厅。

政事堂出诏,尚书省即执行之。

此外还有御史台掌纠察。

尚书省下设六部,各部下设四司,每个部第一个司是以各部自己名字命名,即户部有户部司,兵部有兵部司,这些司又叫本部司。

其他司如下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下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北宋惩唐末藩镇之乱,承五代之弊,太祖乃整顿官制,以“分权制衡”为指导思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主要手段,将官僚体系做得十分精巧复杂。

首先,太祖将五代以来混乱至极的官制做了大的调整,比如将原本的统兵制度清晰化,定为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既确定了兵权所属,又保证兵权不至于落到一个人手里。

关于兵制,宋朝是所有朝代唯一一个一开始就实行募兵制的朝代。

这也是为了防止武将夺权的发生。

同时,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地位极低,这也造成了此后中国尚武风气的低落。

此外,“强干弱枝”亦为宋朝兵制的一个特点。

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要战斗力,而它实际上是皇室的军队,真正的国家军队是厢军,但强干弱枝政策导致厢军等地方军战斗力低下,禁军作为皇室亲军承担了国家军队的作用。

因此,宋朝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国家军队的朝代。

其次,太祖将所有权力一分再分。

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夺其政权,又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开,设三司使,分夺宰相财权。

官职

官职

古代官职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编辑本段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 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 世凯,特赏侍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 史。”《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四、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宋书·范晔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褫,音chì)谢庄《上搜才表》:“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西周官制图分解图一分解图二分解图三西周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因袭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的。

《尚书·立政》载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们了解西周如何设置官吏。

近年来出土的大量周代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周代职官,也可以与文献记载相补充。

中央官制周朝官制包括西周官制和东周官制,从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把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来叙述。

在西周的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因为他们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

《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

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

“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

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

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

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

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

当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极为复杂,根据《尚书·立政》记载的官名有: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这些官称,若从其职司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卿士寮——任人、准夫、牧、司徒(土)、司马、司空(工)。

任人,就是“常任”。

执掌王廷政务。

准夫,就是准人,准为公平之意,执掌司法。

牧,就是“常伯”,“作三事”,与《诗经·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金文《盠方彝》中的“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职司相当。

司徒即司土。

从金文记载看,司徒不仅管理籍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有时还兼管军事和卜事。

文化常识之官职官制课件(共45张PPT)

文化常识之官职官制课件(共45张PPT)
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后刺使荣举臣 秀才。)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 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 最高行政长官。相 当于现在的市长。(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 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 “相”。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自从 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 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 久。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后确定六部为吏、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 户籍局长。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 案牍等事。
口 诀
视事:任职。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 喻入任为官。
二、古代官职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 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了,这两年播放了多少 描写皇帝的电视剧呀!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原来,秦 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 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 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 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 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 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 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 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 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 为"额附"。

古代官制及权利机构示意图

古代官制及权利机构示意图

夏后(王)I四辅:賦丞,辅、弼(政务官)(事务官)i后稷 —司徒—秩宗—司马 |±—共工——师—史—臣虞庖车牧啬人正正正人从部落)阿,保、师(事务官)——(六宫官) —小多马羌臣i小詰臣——宰臣(政务胃)r [-尹——卿土—作册 —巫—卜——士 ——史 —亚——服 ——马亚 —马小亚--.]戍(地方右)卫男甸伯侯傅保师«-■<«马小尹左右撼仆「麻府、尹伯-大郁小伯艺人一表臣百可太史虑書丈林(牧)田人司射/大亚‘--------- (㈣方対级)-----------公侯伯子男侯旅亚刼史大夫——太仆郎中令—uWJ _________Tl~I~~O 廷鈍奉来治少尉客常正粟府内史内史乡亭父、求盗里伍正€录尚书爭汉初Mr丞Illi1111I大 可 马正 大 胪廷 尉 太 仆卫「(左内史》I《左冯翊) 亠内史丁 -《京兆尹》L (右内史)L—(录低书事匸 卫蟲宗正初二補司5R校州||台务、穷史申丞一洽书lg史 :史亠工三久曹尚节一丄更»>南霁曹尙-U丄聲咆汉(武帝后)东汉右秩尚书令「尙书吕尚哲仆射—中书省司隶ttM舉肖科左民尚书客曹卷K-五兵嘟#水使者水衔都81三国1^/n n n — 秘书丄楼书省〒 '御史L$J丄^^1-丄劇甲十垦两晋H五兵佝节Jr应支尚杓匚'S尚卫—和丞—fi 肘—县丞—l 对甲丄11文傅 A 宰《丞相r H工工•1*仆1®□大长秋将作人E-大司衣圧宗正比禄勒哈虑尉一匸领兵糊史一1 1-f 那——太守E 令——J -〔遥k )(曲为宗正)F1相一S-E3—r a^尚书令—尚书單篆射—门下省亠細耐賛门惜郎T秘书罕卷书I.IK«书上刿史吕亩"^显H S北魏北齐戍使I-#T成疾县令I一邺县令T诃州牧I州巩吏Tgp丄押平1傀河南卩>1 1I H|县A厂治中« 5 «nr a w s一r a w-«,二— -J45^北周太#寺脚少卿卫擘r宗正寺»::n大理寺跻"农寺r太麻寺ff少tt史部尚15Iff la礼郎俗工十二卫府禁军肓户部询书持郎 匸蘇尙书一 伶郎大夫i gl隶台亠舄岀1诸②A禁军m*寺农 寺寺 大太 仆寺寺W 正 寺卫寺光 禄 专 A *■ 寺 ,史部為呼1-1翱尚书省:!中誓-甬4I s .—御史自宀〒祕苗皆「国子监中“侍郎一 即史一向兵部1g B工部」册卫「合院侍御史—殿院丄1|8^^-「京兆府噩 十南厂太涼用«|旬«书宦丄螳略便行军冈马S囱r®K)—见亠'ffttR—内侍省人穴古侍肖三司—便lit枢密使(知廃》Im抠密使(冋知R》_園使判直宋初左刁T仆*zCH10)(左S)工»判部爭.利判兵*礼幫判K爭户W部*知制诰直舍人Kffi承型WWR-as-:矣*茶案宾给褰发运率钱用£咬案粮料«解斗X•«■¥«百-B-宾铁案商税案没*梆临案rll»林学土Ittl承LBJ—卻史行,台st^53------------■J忑一@——一小府监:—埒作£[1—rf耒文院«文tg私H•史«「一素军它一丄内侍iarl入太府寺- 少卿卿 时农寺-¥w鸿胪寺- 少卿 W大理寺・ 少・ 太仆寺・ =s= W卫酣寺- 和 宗正寺少他丈常寺」 ~~少I • L喻史斜 竽F LIft)史中丞;国「白院由 !戡底|啟中炒史- 察旣亠ll&lim御禺将作临H —内«尙:囹—少不宋元丰后官制-4节IJg ltfJ—总皆炜辖可為刷路示略氓可以ft I便一州一115^-n ©-转运司丄Itfi迄便-1极节保屮冈■大««府「«骨厂K史-制R使¥1T 驾一F tgJ1 1 ?户Stt 长 11:北BE 官L小部族司徒府辽(契丹)北面官I M密L《甫粗电K )「X IK」X大王fe 一 一南人土ft 一「立徽院d宜徽北吨-1®空 备少卿 卿寺寺寺寺寺4与5•«探Bl ir 仆尺胪农 .X 崇卫索A 文«旳1KS孑少监 丈曲——国了虑 —少丙Ift -将佯监 ——禅水监甫面官K J总修国史 史m l|±!«!«:»院;HI KI 都林牙金a $<牙-审轩学土承旨御史中丞一 省IVf ^u fl南框*院rfe密傻rar IIL 使寧ra-枢密IRI 事一也密童复;—工刑兵礼户吏' 部部部部郁部起送空人院L超居肃IAI中书會人院丄中书舍人一辽(契丹)南面官——五京®总W 时丄朋剳一I S S *«^X S B■ 一-II L ——五京書惡能—购i K 京IK W S枪司一都叫恂T大亲正府丄%味正ly十太-■T 詞—卫寺—S-T谏 陲丄左右谏lui菊—务闻®腕!-«闻检Ift丄知险—田 I 审 « —业院1益a国史一院尚 院丄知|»贾阳一 院由也盍(左司) —绐爭11fImk扌郎丁L 礼部尚书!(r丄囂丄郎—冲PI完院使S翰钵策国史院(6-r部 部 部尚!尚rt书I A-都路总管府都总骨一渤政嫌访司弟政濟访使丄上林苑輪--•一比律寺«一丄太仆寺皂丄円胪寺叫主眷曉使一丄^^£丄j_4IMI55衣便一五Xr尚宝司W■・1K 机K 学11«一移官布我使可布tt使也隶林ITnlittlftww史-応匸府«p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北省中书省议政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都省秘书省注:六部与九寺五监及秘书和之间的箭头只表示政令用受关系.不衣示上卜级统属关系。

朝鲜王朝体制小结

朝鲜王朝体制小结

朝鲜王朝体制小结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

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朝鲜王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

朝鲜王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

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

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

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

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

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

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

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

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

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

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

史馆称春秋馆。

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

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

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

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

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

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朝鲜王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

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

古朝鲜代的官职

古朝鲜代的官职

朝鲜王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

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官服也是仿照明朝式样制作的。

在剧中穿红袍可以与国王在殿中议事的那些官员就是堂上官。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堂下官或参上官。

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可见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职位高下的分水岭。

在国王之下,有最高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长官为“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

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

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

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

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

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

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

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

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

史馆称春秋馆。

在《大长今》中出现的从属于六曹的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服务于宫中王室的专属医疗单位)、内侍府(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内赡寺(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宫廷内三餐之事)、内需司(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等,其他机构还有典医监(负责训练医官)、活人署(负责救治都城病人)、义盈库(掌管油、蜜、黄腊、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园圃、蔬菜等事)等。

教育科举制度《大长今》里的男主角闵政浩出身士大夫家庭,精明干练、学识渊博,才16岁便通过司马试。

他是文科及第的书生出身,却有高强的武功,被选为内禁卫从事官。

闵政浩对长今的聪明好学非常钦佩,更被她的坚毅与学识所倾倒,在帮助她的过程中渐渐情根深种。

政浩多次因为长今而陷入险境,后成为内医院副提调。

他独排众议支持长今当中宗主治医师时,受朝中官员弹劾,被迫流放异地。

这位近乎完美的闵大人不仅赢得了长今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是长今竞争对手今英的梦中情人。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04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打破世袭制,提高
官员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 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品级与俸禄
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共18个等级,以区分官员地位和权力 。
02
中央官制
皇帝与宰相
皇帝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负责决策国家大政 方针。
宰相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统领中央官 员。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军事、民事 和监察。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的长官,分管国家各项事务 。
05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 响
官本位思想
01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制的核 心特征之一,强调官员的地位和 权力,将官员视为社会精英和统 治阶层。
02
这种思想导致了官员的权力寻租 和腐败现象,同时也限制了社会 其他阶层的发展和机会。
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制实行高度集权的制度, 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方政 府和官员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国古代官制概 述》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变 • 中央官制 • 地方官制 •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响
01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 变
夏商周时期的官制
夏朝的初步官制
西周的官制体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 立了初步的官制,包括“卿”、“士 ”等官职。

五代十国官制

五代十国官制

五代十国官制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是连结唐、宋两大王朝的五个小朝廷和十个割据政权。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都建都开封。

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

除北汉在北方,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五代设官,大体沿用唐制。

三师三公为加官。

行政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在唐代,特别是高宗以后,凡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为职衔,不是正式官称,直到五代后晋才正式升为正品,从而正式确立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首脑的宰相体制。

三省六部、御史台、诸卿监的设置变化不大,惟不如唐朝之全。

唐后期宦官权力很大,五代宦官势力有所削弱。

后梁不用宦官掌枢密,改枢密院为崇政院,设院使,任士人,备皇帝顾问。

后唐恢复枢密院,设院使、副使。

后唐庄宗时候,用武臣为枢密使,从此,文事任中书,武事任枢密。

枢密使分宰相事权,有“枢相”之称。

五代以“使”名官的现象相当普遍,据《五代会要》所记,有30多种。

重要的是三司使。

唐代管理财政的使职很多,顺宗、宪宗时候,曾一度将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使合为一个部门,称“三司”。

凡任三司使者,同时任相,称“计相”。

后梁设建昌院掌财政,置判建昌院,或建昌宫使。

后改租庸使。

后唐时候恢复三司使,财政大权仍归于三司。

三司使作计相,与中书、枢密并重。

地方重要的是节度使。

节度使都有亲兵,称“牙兵”。

牙兵由都押衙(或牙)、押衙统领。

在朝代的更迭中,节度使起重要作用。

地方仍分州、县两级。

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重要的城市设府。

军事要地设大都督府。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设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五代军队分寄于方镇,京师惟用禁军。

后梁建国,朱温以其牙兵改组为侍卫马步军,定为六军。

六军名号多有变更。

统六军者称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又有厅子都(都,是军事单位),为亲军一支,负责帐前宿卫,由都将、都头统领。

后唐亦设侍卫亲军,为中央禁军之一种,由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总领,其下分置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领马军、步军。

中国官制架构图(三)商朝

中国官制架构图(三)商朝

中国官制架构图(三)商朝商朝官制图分解图一分解图二分解图三分解图四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也称殷,是继夏之后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在商朝,“后”变成了“王”成为了最高统治者,又称“一人”、“予一人”,表明王权比夏朝又有所加强。

商朝从太乙(汤)到帝辛(纣),共30个王。

相对于夏朝,商朝已经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形成,奴隶制的社会逐渐趋于稳固。

根据文献记载,商朝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

已经有各种职官、武装官员。

典章制度、刑法法规已经出现,且商朝采用的是世官制度。

商朝在官吏建制上分“内服”和“外服”两类。

所谓内服官,指中央和王畿〔ji机〕以内的各种官吏。

所谓外交官,指王畿以外及边区的各种官吏。

大盂〔yu于〕鼎铭文记载:殷[边]田[侯甸]雩[与]殷正百辟(注解:“殷边侯甸”是外服官的概括。

“侯、甸”,即外服官中最重要的两种官称。

“殷正百辟”是内服官的概括。

“百辟”,即百官、众官。

)大盂〔yu于〕鼎铭文内服外服在商朝,官吏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内服”和“外服”两种。

“内服”,即为中央和王畿地区以内的各种官吏,与后世所说的“京官”相类似。

其中包括了政务官、事务官和军事官。

“外服”即为王畿以外直到边区的各种官吏。

商朝有侯、伯、子等爵位,还有侯、甸、男、采、卫等五服名称。

内服官(殷正百辟)内服官中重要的是“尹”、“宰”、“卿事”和“三公”等。

尹是治理的意思,在王左右,辅佐王治理国家。

商代最早的一位名臣叫伊尹。

伊是职业名,厨师之意,尹是官名。

伊尹出身低微,被商王汤信用,举而为相。

多数学者认为:“相”不是商代的正式官名,战国以前的“相”仅作为动词,是辅佐的意思。

据此,尹是辅弼商王的大臣。

汤、外丙、仲壬三王先后去世,伊尹立太甲为王。

太甲暴虐无道,被伊尹放逐,由自己摄政。

以后太甲悔改,伊尹才把他迎回。

说明尹职位高而权势重。

宰是主管内廷事务的官员,有时也参与外廷事务。

武丁为商王时,“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张图详细图解大金国官制看完我就给跪了金朝核心部门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强迫症表示为何太尉不是司马),正一品。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没有具体职务,参与一切决策,从实际情况来看,三师三公某种意义上不是官职,而是荣誉称号,是对有一定资历的官员的褒奖,往往还另外有具体官职。

金朝负责决策的中书省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撤销,只剩下尚书省,加上负责军事的都元帅府,对持文武二柄。

御史台是独立的监察机构大睦亲府管理贵族勋官,完颜亮、完颜璟即位前都当过判大睦亲事。

这些是金朝的核心机构。

2.核心部门之一的尚书省尚书省由九名高级官员组成,官位都在正一品到从二品之间,他们办公的地方称为政事堂,俗称“正fu”和他们一起办公的是左右司,左司负责礼部户部吏部的文书公文,右司负责兵部刑部工部的,左右司还负责修起居注,左右司的长官郎中还负责提点岁赐所,也就是每年皇帝给百官的红包。

架阁库就是档案室,以及文字处理中心,也负责翻译管勾是基层管理员,令史是文书,走马郎君是办事员堂食公使酒库负责“堂食”,也就是尚书省的办公餐,据说相当好,直省局负责尚书省官员的仪仗,都是小单位尚书省直接管理六部,六部每两个共享一个架阁库处理公文左右检法司负责查看六部公文是否合法,有无脱漏祗候郎君最早指贵族子弟,因其做官开始多在尚书省任基层办事员,故而尚书省使者逐渐都称祗候郎君这就是尚书省3.尚书省所辖六部各单位六部领导均为尚书,副官侍郎,有若干郎中、员外郎协助主事是具体某一部分的主管,令史、译史主管文案笔译,通事是口语翻译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外交和宗教,负责每年新受戒的僧人道士资质考核和水平测验惠民司是发放汤药的机构户部负责税收、财政、仓储、商业外贸、度量衡、经济普查两位侍郎及以下官员分别掌管户籍商业和财政赋税榷货务负责中都现金商税和专卖凭证发放交钞库、印造钞引库、抄纸坊、交钞库物料场等负责交钞(纸币)的发行、制造、原材料供应和废币回收吏部是大部,负责百官的选用考核,四名主事分掌封、勋、资、考,只有选官是大家商量着来官诰院负责起草发布人事任命,制作官员名册兵部负责装备粮草、道路驿站、地理考察和边疆部落事务武卫军和钤辖司负责中都捕盗四方馆负责外交使者接待法物库负责仪仗承发司负责各地文书处理刑部主管刑狱,两名员外郎一员掌法律执行、民意调查、各地讥察,一员掌监户官户、官吏改正万宁宫提举司和庆宁宫提举司负责宫城守卫工部负责道路、山林资源和国家工程物资修内司掌管宫殿营造甄官署负责石器陶器的制作都城所负责中都城墙祗应司负责宫中物品供应上林署负责皇家园林覆实司负责工程外包4.其他三个核心机构:都元帅府、御史台、大睦亲府都元帅府由七位高级将领组成和平时期为枢密院,战时枢密院改组都元帅府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登闻检院负责纠察尚书省、御史台审官院负责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资格考察大睦亲府管理女真勋贵按金格,宗室子弟注授武资,宗室将军有令、丞,也由大睦亲府掌管5.中央其他独立机构(除都水监)司农司负责提振农业、规划粮、桑比例,纠察地方官员谏院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登闻鼓院负责纠察御史台、登闻检院大理寺负责独立断案和各地重罪复核6.都水监为首的国家水利机构都水监负责全国河渠治理街道司负责城市环卫工作都水监在南京开封设立分治司,总督黄河在芦沟河、滹沱河、海河、漳河、黄河设立都巡河官都巡河下辖察治河岸的散巡河和专固某处的埽巡河南京延津渡河桥官兼讥察事负责桥船渡口讥察济渡、给受本桥诸物7.文化历史目的的独立机构国史院负责编修国史、实录弘文院负责整理校译经史记注院负责编写起居注,由左右司兼任翰林院则负责编写文书储备干部,制撰词命编写政令国子监负责培养人才保存科举结果,国子学、太学隶属于国子监教授负责教诲学生,国子校勘负责校勘文字,国子书写官负责书写实录。

8.皇帝的侍从机构总览殿前都点检司负责皇帝仪仗宣徽院负责皇帝侍从卫尉司负责宫眷保护秘书监负责皇帝文书集贤院是皇帝幕僚益政院为皇帝出谋划策,二院好比内朝太常寺负责皇家祭祀太府监负责皇室物品财产少府监负责手工制作军器监负责武器制作修理9.皇帝侍从机构里的经济、手工业机构(太常寺一不小心放进去了)太庙署负责太庙祭祀,廪牺署负责养祭祀动物(太庙署兼任),郊社署负责社稷祭祀,武成王庙署负责武庙祭祀(郊社署兼任),诸陵署负责先帝祭祀,园陵署负责陵墓保护(宛平县县令兼任),大乐署负责祭祀音乐。

太府监左右藏库负责保管金银布匹和宝物,太仓负责粮食储备,支应所负责支赐金银币帛,酒坊负责供酒,市买司负责市场采购,典给署负责柴炭、冰、烛供应。

尚方署负责造金银器物饰品,图画署负责图画缕金,文思署负责造内外局分印合,伞浮图金银线(每年给宋、西夏、高丽君主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也由此负责),织染署负责织纴、色染,裁造署负责亭帐铺陈、屏风帘额,文秀署负责皇帝妃嫔等服饰、烛笼花卉。

军器库负责保管武器,甲坊署负责甲胄制造,利器署负责修弓弩刀槊。

10.侍从机构里的咨议机构秘书郎通掌经籍图书,校书郎校勘文籍著作局负责编修日历,笔砚局负责御用笔墨砚,书画局负责御用书画纸札司天台负责天文历数、风云气色,秘密报告给皇帝11.侍从机构里的护卫机构都点检司负责随行保卫皇帝,掌握禁军,殿前左右将军负责宫禁符宝祗候负责掌握玉玺和印信,左右宿直将军总领亲军,负责宫城卫禁,左右振肃负责妃嫔出入护卫武库署负责收贮甲仗,武器署负责祭祀朝会巡幸婚葬时的旗鼓笛角宫籍监负责内外监户和土地钱帛差发,近侍局负责侍从人员,奉御是可进入寝殿的侍从,奉职是不能进入寝殿的侍从,器物局负责御用器械鞍辔,尚厩局负责御马御牛,尚辇局负责皇帝舆辇,鹰坊负责调养鹰鹘卫尉司给事局负责内谒者兼司宝掖庭局负责皇后宫事务,官员全部是其他机构兼任12.侍从机构里的内侍机构拱卫直使司、威捷军负责统率本直,谨严仪卫威捷军是金朝出资招募考核的一只弩手部队客省负责接待使者见辞引进司负责进外方人使贡献礼物尚衣局负责御用衣服、冠带仪鸾局负责殿庭铺设、帐幕、香烛(万宁宫提举司兼任)尚食局负责御膳、进食先尝,也负责随从伙食尚药局负责进汤药茶果尚酝署负责进御酒太医院负责医药御药院负责进御汤药教坊负责殿庭音乐内藏库负责内府珍宝财物头面库、段匹库、杂物库各负责收藏物品典卫司负责低级嫔妃侍从宫苑司负责宫庭洒扫、启闭门户、铺设毡席侍仪司负责侍奉朝仪,率捧案、擎执、奉辇阁门负责赞导殿庭礼仪宫闱局负责宫中合门之禁,率随位侍从(也就是跟随的侍从)内侍局负责正位合门之禁,率殿位侍从(也就是固定位置的负责人)内侍寄禄官负责年老内侍的供养13.宫中命妇女职宫正负责纠察宫中违法事例其他的就太好理解了14.皇室成员官属詹事负责掌总统东宫内外庶务卫率府负责太子护卫左右谕德、左右赞善负责协助太子监门,负责门卫禁钥仆正、副仆、仆丞负责车马厩牧弓箭鞍辔器物掌宝,负责太子印信典仪、赞仪,司赞礼仪侍正、侍丞,负责冠带衣服、左右给使典食令、丞负责承奉膳羞侍药、奉药,负责承奉医药掌饮令、丞,负责承奉赐茶及酒家令、家丞,负责营缮栽植铺设及灯烛司经、副,负责经史图籍笔砚司藏、副,负责库藏财货出入司仓、副,负责仓廪出纳薪炭中侍局都监、同监,负责东阁禁令、省察宫人廪赐给纳诸物、辖侍人以上是金朝最没用的官员司闺,总领皇后随从秉仪、丞仪,负责左右给事、宣传启奏、经籍纸笔直阁、司陈,负责帐幕床褥舆伞、洒扫铺陈、薪炭灯烛秉衣、奉衣,负责首饰衣服器玩诸宝财货,裁制缣彩掌馔、奉馔,负责饮食汤药酒醴蔬果傅,亲王的导师和辅佐府尉、长史,侍从亲王,总管亲王府司马,负责保护文学,负责礼仪教育记室参军,负责文案15.金朝的爵位名号16.金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中都大兴府(今北京)是首都五京是上京会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立节度使的州为节镇立防御使的州是防州立刺史的州是刺州赤县:大兴、宛平剧县:二万五千户以上次剧:二万户以上,京县:会宁、辽阳、大同、大定、开封、祥符六个诸京倚郭县上县:万户以上为上中县:三千户以上下县:不满三千户17.地方行政机构粗看18.中都府的各机构大兴府府尹总判府事,同知就是通判,少尹辅佐府尹总管判官负责纪纲总务,分判兵案。

府判负责谘议参佐,分判吏部、工案。

推官分判户、刑案事,负责通检推排簿籍(人口经济普查和税务表)知事总录诸案,司吏负责办事文案知法负责律令格式、审断刑名抄事负责抄事目、写法状女真教授负责女真学市令司,掌管物价,仅中都设立流泉务,官营典当借贷,原本在全国二十八座大城市设立,后来只保留中都一所店宅务,掌管市区土地利用,拆除违建,仅中都和南京(开封)设立左右厢别贮院,负责拘收退朴等物木场,负责拘收材木买物司,负责收买官中所用诸物广备库,负责存储匹帛颜色,油漆中都东北都巡检使,通州县置司,分管中都东北治安中都西南都巡检,良乡县置司,分管中都西南治安19.五京的各机构留守司掌握本府,与府尹相同留守判官判吏、户、礼案,都总管判官分判兵案,推官分判刑案之事,上京推官兼管林木事警巡院负责平理狱讼、警察别部南京交钞库负责南部交钞的管理发行五京兵马司直接管理五京兵马,捕盗,宵禁,纠察、屠宰炭场负责供应柴炭右下角各宫苑机构负责维护宫殿20.府、节镇的各机构散府府判分判吏、户、礼案事,专掌通检推排簿籍。

推官判兵、刑、工案事。

节度判官佥判兵马之事,判兵、刑、工案事。

观察判官佥判吏、户、礼案事,通检推排簿籍。

录事司等同于警巡院,负责平理狱讼、警察别部兵马司、都军司掌管地方兵马,捕盗,宵禁,纠察、屠宰21.防州、刺州、诸县的地方政务机构司侯司等同于警巡院、录事司,负责平理狱讼、警察别部军辖司等同于兵马司、都军司,兼巡捕,捕盗,宵禁,纠察、屠宰都军司与录事司同管城隍军辖司与司候司同管城壁县令掌养百姓、劝课农桑、平理狱讼、捕除盗贼、兼管常平仓及通检推排簿籍,总判县事县丞辅助县令,主簿监察官吏,县尉维持治安知镇、知城、知堡、知寨设公使与县一致,按户口置司吏22.上京、东京下辖的几个特殊路制23.地方的税收商榷机构转运负责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都勾判官负责分判勾案,南京勾判兼上林署丞,户籍判官负责拘收征克等事。

支度判官负责支度案事。

盐铁判官负责商榷案事司吏分为都勾案、户籍案、盐铁案、支度案、开拆案盐使司负责制盐售盐,收取盐利曲使司、酒使司负责监督酒户酿酒,征收赋税商税务司负责征收商税各地三司分支机构往往合为一体,为院坊、榷场南京丰衍库负责储存用物提举南京路榷货事负责南部地区的专卖物品的销售24.地方的监察安抚系统按察司,原提刑司,兼审察刑狱、照刷案牍、纠察滥官污吏豪猾之人、私盐酒曲并应禁之事,兼劝农桑上京东京路按察司兼安抚司,专管猛安谋克,教习武艺及令本土纯愿风俗不致改易,故而加一个签安抚司事上京东京、陕西土地辽阔,所以有两名签按察司事劝课天下力田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