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制五官
五官与六官
五官司徒: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马:掌军政和军赋,也是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士:掌纠察百官。
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也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六官(六卿)《周礼》之“官”,实乃职事或部门之称。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后世沿而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武则天时曾一度复六部为六官之称。
天官:天官是一种官名。
《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
冢宰,官名。
即太宰。
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
地官:地官以司徒为长官,属下各官有乡师、乡老、乡大夫、遂人、遂师、遂大夫等。
教官之属。
地官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西周春秋时有“国”和“野”对立的乡遂制度,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信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
乡师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监督各级官吏的政绩,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并听其狱讼。
乡大夫掌“国”中(郊内)一乡的政教禁令,“国”中兵役、劳役征发,推荐贤能,年终对乡吏的考核。
国家遇大事要征询意见,则率其乡人至外朝;遇急变,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
春秋时各国皆设此类官职,齐国称为“乡良人”,见《国语·齐语》:宋国称为“乡正”乡老,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
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
遂人,乃总辖各“遂”的政治禁令近官。
西周时鲁国有“三郊三遂”,即是三乡三遂。
“遂”一作“隧”,春秋时宋、鲁等国设有遂正,相当于遂人。
遂师,为治理“遂”及居住在“遂”的“野人”之官,与乡师相对。
遂大夫,每遂一人,为遂的长官。
周制,有乡有遂。
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住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
中国古代官制详解——秦汉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详解——秦汉官制秦汉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在职官制度上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继续实行地方的郡县制体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规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这一制度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
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廷居于京都之内,是全国的政治中枢。
朝廷是由皇帝和众多官员构成。
在朝官中,又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官员,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即所谓“三公”;还有职位尊崇而实际不管政务的太师、太傅、太保,即所谓“上公”。
第二类是各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太常、宗正、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少府、太仆等,即所谓“九卿”。
第三类是皇帝的亲近侍从官员,有尚书、常侍、给事中等。
这类官员形成于武帝时期,武帝为加强皇权,网罗亲信,出入宫禁,参与机密,从而形成了一个决策核心,围绕决策核心的这些亲信官员,可统称为“中朝官,丞相以下诸卿为“外朝官”。
第四类是服务于宫中的官员,有太子属官和皇后属官,这类官员可统称为“宫官”。
皇帝皇帝是君主专制的象征。
这一名号创始于秦始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曰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可。
”汉因秦之名号,而又有所修定和补充。
据蔡邕《独断》云: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皇帝的尊号独一无二,本身就意味着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不知道哪位大神整理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之前一直对小说中看见的“左仆射、右仆射”这个职位印象深刻,因为它的名字比较特别,看了这个表以后才知道原来它这个官职还挺大。
我觉得这个表对写小说的最有用了,有了它,再也不用挠头想官职了,对于谁能管得住谁也一清二楚。
由上到下分别是:清代、明代、元代、金代、辽代、宋代(元丰后)、宋代(元丰前)、唐代、隋代、北周、北魏、北齐、两晋、三国。
我也得赶紧收藏起来,等以后写小说的时候也能用得着。
清代官制简表
明代官制简表
元代官制简表
金代官制简表
辽代官制简表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
唐代官制简表
隋代官制简表
北周官制简表
北魏、北齐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简表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历代官制名词解释
⏹官制⏹史官名。
①商代置,原为守边武官,后成为掌管祭祀或记事的史官。
卜辞称“作册”。
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又有太史、内史、外史、南史等称。
②古代官佐之称,职掌起草文书和记载政事。
⏹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之称。
周代王与诸侯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分上、中、下三等。
自秦汉始,中央部门置九卿。
至东汉,九卿之长都加卿字,如太常卿、大理卿等。
北魏以后,卿以下增设少卿。
清代常以三至五品卿作官僚的虚衔,称“京卿”。
参见“卿大夫”。
⏹太史官名。
周代掌策封、记事、编史,并兼管祭祀、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等,为权位较高的大臣。
秦汉置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有专门修史的著作郎,太史仅掌推算历法。
隋改称太史监。
唐为太史局,后改称司天台。
宋置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
辽称司天监。
金称司天台。
元改称太史院,另有司天监仅存空名。
明清称钦天监,专掌天文、历法,另由翰林院掌修史,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司徒官名。
西周始置,金文或作“司土”。
春秋沿置。
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
晋因避僖侯名讳,改称中军。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称“司徒”,均为三公之一。
后成虚衔。
明废。
⏹司马官名。
1.西周始置。
春秋战国沿置。
掌军政、军赋及军旅等事。
汉武帝时废太尉置大司马,位居三公之首,实掌全部政务。
后世别指兵部尚书;2.汉设:大将军营五部,各置军司马一人,专掌兵事。
魏晋至宋,司马都在将军之下,为综理军务参与军事谋划的军府之官。
隋唐又为各郡佐官,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
⏹司空官名。
周代置,掌管工程,金文作司工。
春秋时宋国因避武公名讳,改为司城。
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总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
汉光武帝时称司空。
两晋南北朝多作权臣之加官。
隋至宋,成为虚衔。
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官名。
西周置,春秋、战国时沿置。
周为六卿之一。
掌刑狱、纠察等。
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
魏晋南北朝官制
魏晋南北朝官制魏晋南北朝官制目录一、三国时期的官制二、两晋南北朝的官制三、官秩和勋爵这段时期是中国职官制度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争的状态,因此各个王朝的职官设置就有许多不同,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一些正规职官或撤消、或空有虚名,而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反倒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就造成这一时期职官设置的纷繁复杂。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职官制度的主流还是与秦汉一脉相承的。
一、三国时期的官制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
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
1.中央官制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
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
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发。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是空衔。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
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
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
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
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上述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格局的确立,已具备了三省制的雏形。
监察系统中,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下设治书执法,掌劾奏,以治书侍御史掌律令。
蜀汉初,设丞相,以诸葛亮担任。
但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司马主持朝政,以后费祎、姜维又都以大将军专权。
蜀汉有太尉、司徒,地位都在丞相之下。
孙吴设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后来大将军掌权,位秩居于众官之首。
2.地方官制三国时期,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
魏在各州设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官长。
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
春秋战国的官职
春秋战国的官职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的官职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秦始皇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秦朝官制: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庄襄王政权构成:·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大秦帝国之崛起》邢佳栋饰演战神白起·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丞相范睢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官制全解
中国古代官制全解中国古代官制全解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各朝官制4春秋战国官制
各朝官制4春秋战国官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此时期,奴隶制走向没落,封建制逐步确立。
在政治上突出的表现是东周(公元前770年一前249年)王室的衰败。
春秋时候,王已经不再是周天子的专称,南方楚国国君首先称王,以后吴、越两国君主也相继仿效。
到了战国,各国君主纷纷称王。
周王室已降至中小诸侯的地位。
王权的变化给各国官制带来新的影响。
(1)春秋官制春秋各国官职一般由世官充任。
春秋时候的世官主要是指世袭爵位,爵位有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各国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所以,“世卿执政”是这一时期官制最突出的特点。
“执政”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
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
楚国初称莫敖〔ao熬〕,后称令尹。
秦国称庶长。
齐国一度称相,管仲就是当时著名的相。
宋国称大尹。
郑国称当国。
吴国称太宰。
晋国称中军将。
这是因为晋文公时候,设立上、中、下三军,各军置将、佐二人,由卿担任,中军将地位最高。
执政代表国君行使权力,是最高政务长官。
执政官又有佐助官,如右卿士有左卿士佐助,右相有左相佐助,太宰有少宰佐助,令尹有左、右尹佐助,当国有听政、少正佐助。
执政官下面设有多种政务官。
有的国仍用西周旧制,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有的则发生变化。
齐国司徒分锐司徒、辟司徒,都是军职,前者统领作战士兵,后者负责营垒和后勤事务,至于治理民事、管理土田则另外设有大司田。
晋国司马、司空设在三军将、佐之下,司马负责军纪,司空负责修整道路。
此外,又有军尉主管军政,侯庵〔an安〕负责军事情报。
宋国司马称司武,司空称司城。
楚国司马仅次于令尹,是最高武官。
楚国高级官员还有左徒,在王左右出谋划策。
屈原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
郑国司寇之外又设野司寇,分管都城和都城以外的刑狱诉讼。
而楚国司寇则称司败。
各国往往又设置专管审讯的职位,如东周王室有尉氏,鲁国有士师,齐国有大理,楚国有廷理。
中国古代官制图解
周朝管制图解(一说)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司马(掌军政)、司空(掌营建)、司士(掌监察)、司寇(掌刑狱)(封地称家或邑)邑宰郡:郡守、都尉、监御史县:县令、县丞、县尉乡:啬夫亭:亭长里:三老(百家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秦朝官制图解三公:丞相(政务)、太尉(军政)、御史大夫(监察)九卿:卫尉(宫卫)、郎中令(廷奏)、太仆(车马)、廷尉(刑狱)、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事务)、少府(皇帝起居)、治粟内史(财政)詹事、太子家令、卫率、中庶子、太子舍人、太子冼马、少庶子、太子仆太尉、护军都尉、将军郡:郡守、郡尉(军事、治安)、郡丞(辅政)、监御史(监察)县:县令、县丞(辅政)、县尉(治安)乡:有秩(大乡置)、啬夫(小乡置赋税徭役)、三老(教化)、游徼(治安)亭:亭长里:里长西汉官制图解、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光禄勋(内卫廷奏)、太仆(车马)、廷尉(刑狱)、大鸿胪(外交)、太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事务)、少府(皇帝起居)、大司农(财政)尚书令、中书谒者令、符节令、黄门令(武帝时设十三州,非行政区划)、都尉(军务)、监御史(监察)(王侯封地,王国同郡,侯国同县)相(同郡守)、县丞、县尉(少数民族县级政区)长东汉官制图解(多虚职、开府)(多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掌实权)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列九卿)(皇子封王,以郡为国)傅(同太傅、主王府事)、相(同郡守、主政务)、长史(同郡丞)、中尉(同郡都尉)隋朝官制图解、秘书省、内侍省(后改为长秋监,另设殿内省)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子、左庶子、家令寺、率更令寺、仆寺(设十六卫府)各卫设大将军、将军地方官制:州县制(郡县制)、长史、司马、诸曹属:太守、郡丞、通守、都尉唐朝官制图解中央官制(宰相议政)两类官员:①专职宰相:中书令、侍中、仆射②兼职宰相:其他官加“参与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省: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左丞掌左司:吏、户、礼三部;右丞掌右司:兵、刑、工三部;寺设卿、少卿、丞、主簿等官职;监设监、少监等官职。
中国古代官制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九蟒五爪蟒袍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清晚期爪蟒纹男吉服石青缎绣八团云五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
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
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
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
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
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
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
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
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
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
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
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古今各部门职位对照表,一眼看清华夏五千年!
古今各部门职位对照表,一眼看清华夏五千年!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
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
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0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0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0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0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0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0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0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0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0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中国历朝历代官职(唐朝2)
中国历朝历代官职(唐朝2)○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议焉。
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曰弘文馆。
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已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
其后又置讲经博士。
仪凤中,置详正学士,校理图籍。
武德后,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已下曰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皆它官领之。
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
神龙元年,改弘文馆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二年曰脩文馆。
景龙二年,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八人,以象八节;直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
景云中,减其员数,复为昭文馆。
开元七年曰弘文馆,置校书郎,又有校理、雠校错误等官。
长庆三年,与详正学士、讲经博士皆罢,颛以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未登朝为直馆。
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
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之制。
有学生三十八人,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供进笔二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八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
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勉赞劳则用之;四曰发敕,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则用之;五曰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
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大祭祀,则相礼;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临轩册命,则读册;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
册太子,则授玺绶。
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
武德三年,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书令曰中书令。
龙朔元年,改中书省曰西台,中书令曰右相。
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中书令曰内史。
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
天宝元年曰右相,至大历五年,紫微侍郎乃复为中书侍郎。
侍郎二人,正三品。
“五官”原指五个官
“五官”原指五个官
相传黄帝战胜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开始了治世大业。
他任人唯贤,量才使用。
经过挑选,黄帝封了一些适于办理国家大事的官员,专司其职。
他封驯服七种野兽、大败蚩尤的马师皇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驯服六畜;封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和采集治创良药的炎帝为医政官,管理医药和治疾;封理财有方的嫘祖为财政官,专管国家的经济和出纳;封屡立战功的力牧大将军为军政官;封联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为行政官。
在朝任职的这五位官员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得到黄帝的嘉奖。
黄帝指着五位官员说:“多亏了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脸上增了光彩呀!”后来,人们称脸上的口、鼻、眼、眉、耳为“五官”。
历朝官制梳理之一:夏朝官制
历朝官制梳理之一:夏朝官制历朝官制梳理之一:夏朝官制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也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在夏朝初建时,最高统治者称'后',以后称'王'。
'后'字的本意是生育,也含有祖先的意思,说明夏朝刚刚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中脱胎出来,最高统治者是以祖宗的身份行使权力。
夏朝官制一、中央官制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王下面最重要的官是'三正'和'六事之人'。
'正'是官吏的通称。
夏朝有车正掌管车服,庖正掌管膳食,牧正掌管畜牧,都是直接为王室服务的官吏。
三正不同于这些正,指高层次官长,主管政事,通常有二三人。
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地位也很高,有戎事的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此外,比较重要的官还有遒〔qiu囚〕人、啬夫、大理、太史、羲和、瞽〔gu古〕、官师等。
遒人是王的近臣,主要负责下达王命,宣布政令。
同时兼有征求意见、下情上达之责。
啬夫是执行国家经济权力的官员。
负责征收农业剩余生产物。
大理是具有司法职能的官员。
掌管刑狱,调解诉讼。
太史是史官。
掌管记事和册籍。
羲和是掌管历法的官员。
瞽即乐师。
掌管祭祀和王娱乐时候的音乐。
官师是'校'(即学校)的教官,对王也有规谏之责。
夏朝疆域二、地方官制地方:侯、伯夏朝已开始按地域划分政区。
'牧'是派往各政区征收贡赋的官员。
不过,在夏王的统治下,仍然存在着许多部族,如葛、韦、顾、昆吾、商、周等。
这些部族的首领大多称'伯',也有称'某某氏'的。
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要受夏王的制约。
历朝官制梳理之一:夏朝官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制五官 • 《淮南子· 天文训》: “何谓 五官?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 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 为都。
• 1、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2、分 管天地幽明之官。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 。《国语· 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 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韦昭注:“类 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 个高级官职。《礼记· 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 、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注:“此 亦殷时制也。”《周礼· 春官· 小宗伯》:“毛六牲,辨其 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 、司马、司寇、司空。《商君书· 君臣》:“圣人列贵贱 ,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 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4、泛指百官。《急就篇》卷 一:“诸物尽讫五官出。”
• 5、汉皇帝侍妾称号。元帝定妾媵位号,从昭仪起,分十四 等。五官位于第十二等,禄秩相当于三百石官。《孔子家 语· 辩政》:“ 齐君 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 乐,不解於时。”《汉书· 元后传》:“公聘取故掖庭女乐 五官殷严 、王飞君等,置酒歌舞。”唐罗虬《比红儿》诗 :“ 应缘 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6、指五官中 郎将。《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宋 王千 秋 《贺新郎· 石城吊古》词:“遂但见 蜀 吴 烽举,致使五 官伸脚睡,唤诸儿画取长陵土。”按,此指曹丕。 丕建安 间曾任五官中郎将。参见“ 五官郎 ”。7、司历之官。《 旧唐书· 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 冬、中五官之名。”《新唐书· 百官志二》:“ 武后长安二 年,置挈壶正。 乾元元年与灵台郎、保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