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制之四司
中国历代官职词典
一画[一]一字王仅用一字作为封号之王。
辽仅封于王子,如赵王、梁王等,地位高于柳城郡王、混同郡王等二字郡王。
金、元仅封于亲王。
[乛]乙榜科举制度中取中举人的别称,亦称一榜。
榜即考试后揭晓名次的公告。
乙与甲对立而言,中进士则称*甲榜或*两榜。
乙字库明官库名。
属兵部。
掌储存胖袄、战鞋、军士裘帽,为内库之一。
二画[一]二大北魏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二大。
北齐同。
二公明、清承前代制度,各县置县丞,别称二公。
与主簿辅佐知县,分掌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
二府(1)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司徒)、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司空)为二府,也用以指二者之官署。
宋偱唐末五代制度,以中书省主政务,称东府,枢密院掌军政,称西府,合称二府(2)明、清为同知的别称,以同知为知府的佐贰得名。
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郡守官秩正为二千石,故用为代称。
二千石以上有*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以下比二千石等。
又梁武帝曾定第四、第五品秩为二千石。
二百石汉官秩,大比三百石之下。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百石者(月各)三十斛。
”县丞、尉的最低级(最高者可得四百石)、边地鄣、塞尉等也属此级。
参见“万石”。
二十四长《史记·匈奴列传》谓匈奴“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史记·匈奴传》同。
两书所列封号,至大当户仅十长,连骨都侯亦仅十二人。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下,多出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将渐将王六人,亦不足二十四长之数。
《晋书·四夷列传》所举单于亲子弟封王者有十六等,即左右贤王、左右奕蠡王(当即谷蠡王)、左右於陆王、左右渐尚王、左右朔方王、左右独鹿王、左右显禄王、左右安乐王。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农司士司直,这些古代的官职的职掌分别是什么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农、司士、司直,这些古代的官职的职掌分别是什么?《周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所著。
《周礼》是西汉景、武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的先秦古籍,是记录周代礼制的集大成者。
它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涉及到商周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而本文中的这些官职最初就起源于《周礼》。
周礼《周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将天下官职分为六类,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1、天官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吏部。
2、地官为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相当于隋唐之后的户部。
3、春官为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相当于隋唐之后的礼部。
4、夏官为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兵部。
5、秋官为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刑部。
6、冬官为司空,司空原来叫“司工”,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相当于隋唐之后的工部。
因此,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就是由《周礼》中的六官逐渐演变而来。
与此同时,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的职掌也在不断变化。
1、司徒周朝之时,司徒是地官之长,以卿任之,最初只相当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
至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
司徒前加“大”,于是,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廷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王司徒汉光武帝时,改大司马为太尉,司徒、司空前去“大”,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
可见,汉朝之时,司徒位列三公,直至隋唐时将司徒之职改为民部(李世民时避讳改为“户部”),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2、司马周朝之时,司马是夏官之长,掌军政和军赋。
至汉武帝时,设“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
同时由于汉朝丞相的权力过大,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领袖,内朝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在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则逐渐成为名义上的百官之长。
”右都御史”在官府的层级中有哪些下属?
”右都御史”在官府的层级中有哪些下属?一、监察司监察司作为"右都御史"的下属机构,负责监督官府各级官员的廉政和纪律执行情况。
其职责包括巡视各级行政机关、纠正不正之风、打击腐败等。
监察司由多名官员组成,分工不同,以达到全面监察的目的。
二、巡抚衙门巡抚衙门是"右都御史"的另一个下属机构,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并协助实施巡抚的权力。
巡抚衙门负责处理民生事务、解决纠纷、维持社会稳定等,为官府的执行机构之一。
三、提调司提调司是"右都御史"的下属机构,负责侦查和处理民间犯罪。
提调司官员在负责執行法律的同时,还负责保护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
提调司通常由一名提调官领导,协助提调官完成各项工作。
四、治安司治安司是"右都御史"的重要下属之一,主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
治安司官员通常负责巡逻、侦查、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经常与地方官员合作,共同努力维护社会秩序。
五、刑部刑部是"右都御史"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审判和处理各类刑事案件。
刑部官员承担着审判的职责,他们依法判决、确保法律公正、维护社会秩序。
刑部通常由多名官员组成,分工明确。
总结:在官府的层级中,"右都御史"作为高级官员,拥有多个下属机构。
监察司负责监督和打击腐败,巡抚衙门负责行政管理,提调司负责侦查和处理民间犯罪,治安司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刑部负责审判和处理刑事案件。
他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下属机构的合作与协调,使得官府的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六部下辖各司的名词解释
六部下辖各司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政府官制体系非常庞大复杂,其中六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六部下辖各司,每个司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作用。
本文将对这六部下辖各司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吏部下辖诸曹司吏部是古代官员任免的主管部门,下辖各司有「刑曹司」、「民曹司」、「禄曹司」、「试曹司」、「书曹司」、「户曹司」和「户曹属」。
1. 刑曹司:负责受理和审理刑狱案件,确定刑罚和罚款的具体数额。
2. 民曹司:负责管理和调查民间纠纷案件,并给予裁决。
3. 禄曹司:管理官员的俸禄发放,核实各级官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
4. 试曹司:担负选拔考试官员的任务,负责制定考试科目和标准。
5. 书曹司:负责发放政府文书、奏章和公文,并审核各类文书的格式和内容。
6. 户曹司:负责个人户口和家庭财产的登记、记录和管理。
7. 户曹属:作为户曹司的下属机构,负责协助户曹司的工作。
二、礼部下辖诸司礼部是管理国家礼仪、儒学和文化教育的机构,下辖各司有「儒曹司」、「文曹司」、「礼曹司」、「庶曹司」和「作法司」。
1. 儒曹司:负责管理和推广儒家思想和文化,培养儒学人才。
2. 文曹司:管理国家文化教育事务,监察文章的内容和质量。
3. 礼曹司:负责议定国家各种重要仪式和典礼的细节和规范。
4. 庶曹司:负责管理器物、器物补给和各种应急物资。
5. 作法司:研讨制定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细节。
三、户部下辖诸司户部是负责财政和税收管理的机构,下辖各司有「计曹司」、「库曹司」、「税曹司」和「户曹司」。
1. 计曹司: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统计和分析,制定财政预算。
2. 库曹司:管理国家金融政策,掌管国库和财物。
3. 税曹司:负责征收和管理国家各类税收。
4. 户曹司:监督人民的户籍登记和个人财产纳税情况。
四、兵部下辖诸司兵部是管理军事事务的机构,下辖各司有「将曹司」、「师曹司」、「库曹司」和「兵曹司」。
1. 将曹司:负责选拔和管理军队的将领,指挥作战。
古代带司字的官职
古代带司字的官职
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不同的官职代表着不同的权力和地位。
其中,带司字官职是一种特殊的官职,它是指在官名中带有“司”字的官职。
下面,我们将按照类别来介绍古代带司字的官职。
一、军事带司字官职
1. 司马: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主要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
2. 司空: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主要负责管理军队的后勤和物资。
3. 司寇: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主要负责维护军纪和管理军队的法律事务。
二、政治带司字官职
1. 司徒:古代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礼仪和文化事务。
2. 司空:古代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物资。
3. 司法:古代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司法事务。
三、文化带司字官职
1. 司书:古代文化界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文化事务和书籍。
2. 司礼:古代文化界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礼仪和仪式。
3. 司教:古代文化界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宗教事务和祭祀。
四、其他带司字官职
1. 司狱:古代监狱中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囚犯和监狱事务。
2. 司道:古代道路管理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道路和桥梁。
3. 司城:古代城市管理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城市的建设和治安。
总之,带司字的官职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
的地位。
这些官职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官制和等级制度,
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繁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职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中国古代大臣品级(自商朝--元朝),涨知识,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大臣品级(自商朝--元朝),涨知识,建议收藏商朝的官制缺乏史料可考。
商、周的官制相对比较简单,秦汉开始完善,至宋时最为繁杂,元以后又趋向简化。
一、商朝官制:商代的国家机构相对简单,基本上由“内服”(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和“外服”(内服以外的地方)组成。
内服官吏有:尹——大致相当于后代的丞相,如商汤时的伊尹;卜、巫、史——是神职官吏,其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宰、臣——都是宫廷官员,管理宫廷事务。
外服官吏主要是诸侯,诸侯有自己的统治机构,但相对更为简单,而且更多的是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诸子、功臣等。
但商代的诸侯未形成等级制。
二、西周官制:师、保——管理工作朝廷事务。
如姜子牙曾为武王师,号称“师尚父”;太宰——管理宫廷事务,相当于内务总管,因与天子十分接近,权力不断扩大;任人——执掌政务的官员;准夫——执掌司法的官员;牧——管理民事;三事大夫——即司徒、司马、司空,分别管理农业生产、军事、建筑;司寇——主管刑法的官吏;太史——负责记事和写史的官吏;太祝、卜、宰等——均为神职官员;司射——执掌畜牧事务的官吏;司田——执掌农业事务的官吏;虎贲——负责保卫天子安全,相当于御前侍卫;趣马——负责管理马匹的官吏;膳夫——负责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吏;三、春秋官制:春秋时期的官制等级开始比较明显,而且是世袭制。
各诸侯国的官吏分为卿、大夫、士三个大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级,成为三等九级。
卿、大夫、士都要经过国君的任命程序才算数。
受封之人多是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各国重要的官职都由卿爵担任。
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官职也形成了世袭。
到了春秋后期,世官制才开始发生动摇。
中原各国的官名多沿用西周时的官名:司徒——治民之官;司马——治军之官;司空——掌管土地、建筑的官吏;司寇——掌管刑法的官吏。
如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
在诸治事官之上,一般会一人总领全国大政,各国名称不同,有称“太宰”,有称“上卿”,有称“相”。
历朝官制
历朝官制夏朝最高统治者:王或后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史”,也称为“巫”。
(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中央官职:相、卿士、卜、祝、史、师;地方官职:侯、伯。
商朝最高统治者:商王中央官职:百官,称为百辟。
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几类政务官:尹、冢宰等。
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其中著名的是伊尹冢宰: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以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特殊情况下作为商王的代表直接处理政务。
宗教官: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占、卜:为大祭司,负责占卜之事史官:为记录王事活动的官作册:负责记录的官使,与使官职掌相近事务官:是负责某种具体事务的官小耕臣:主管农业生产的职官小刈臣:主管收获马臣、牛臣:主掌畜牧业犬:主管狩猎司工:主管手工业舞臣:主管祭祀求雨还有负责内廷供奉的、负责警卫的、负责管理商王私人军队的武职官:有亚、多亚、马、多马、射、戍、卫、犬、多犬等亚:是奉王命领兵征伐和追捕逃亡奴隶的官马、多马:是与虞车有关的武官射、多射:是管弓箭手的武官,其中管百人的叫百射或射百,管三人的叫三百射或射三百犬:为饲养、训练猎犬的官,或说犬是田猎中递送猎物情况的官吏戍:是从事戍的武官,在要地驻屯军队卫:是侍人保卫人员地方官职: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侯、伯是较大的诸侯男、甸是较小或较远的诸侯注:(与后世不同的是,商朝保留了前代母系社会的一些特点,女性也可以被封为诸侯并统帅军队)周朝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中央官职:西周的最高官职: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
由於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而诸侯们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时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六卿、五官:分掌国家事务,在他们之下是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等较为低级的官员。
大都:管理诸侯以及周天子宗亲们的采邑小伯:管理卿、大夫的采邑;艺人:泛指有专门技术的如卜、祝、巫师、工师等官员;表臣百司:泛指在六卿、五官府上执行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吏;太史:撰写国史、记录周天子和百官举止,草撰周天子的册命;尹伯:位次五官的总执行官;庶常吉士:位次大夫,是最低级的世袭官员。
司
行御史台:元朝中央设御史台,掌纠查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区设行御史台,以监察诸省。
道台:古代官职名,也叫道员。
九门提督:官名,掌管京城九门(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城)守卫工作的步军统领。
九品: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十八等。
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
司徒: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
太保∶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太傅:官名。三公之一,职很高。
太师: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少府:古代官名。唐代为县尉的通称。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大将军: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以后历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的称号。
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等。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六部对应官职
六部对应官职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那么六部对应的是什么官职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六部对应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六部对应官职吏部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户部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
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
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
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
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古代中国官员职位等级表是指古代中国官员的职位等级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的主要职位及其职责。
1.太师:太师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最高级别,通常由皇帝的亲属或重臣担任。
太师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威望。
2.太傅:太傅是太子的师傅,负责教育太子,培养其为国家的未来君主。
太傅通常由有丰富政治经验和才能的官员担任。
3.太保:太保是皇帝的保护者和护卫,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太保通常由武将或武功卓越的官员担任。
4.太尉:太尉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太尉通常由武将或军事领袖担任,具备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指挥能力。
5.大司马:大司马是古代中国军事职位,负责统领边境地区军队。
大司马通常由有战略眼光和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担任。
6.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军事职位,负责指挥国家的主力军队。
大将军通常由出色的将领或皇帝的亲属担任。
7.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监察官,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和政绩。
御史大夫通常由有清廉正直、严于律己的官员担任。
8.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司法官职,负责审理重大刑案和司法监察。
大理寺卿通常由有丰富法律知识和执法经验的官员担任。
9.左仆射:左仆射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重要职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左仆射通常由有政治才能和经验的官员担任。
10.右仆射:右仆射与左仆射类似,也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重要职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右仆射通常由有政治才能和经验的官员担任。
以上是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的主要职位,每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这些职位的设置和晋升都是根据官员的能力和功绩来确定的,代表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等级性和官僚体系的完整性。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官职及其职务
古代官职及其职务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官职及其职务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职及其职务【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古代官职古代官职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古代官职等级表
古代官职等级表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官位等级资料,欢迎阅读古代官位等级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四监司名词解释
四监司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四监司不?这可有意思啦!四监司呀,就像是古代
官场里的四道关卡!比如说吧,就好比你去参加一场比赛,有四个裁
判在不同的地方盯着你呢!
北宋的时候呢,就设立了四监司。
这四监司分别是转运司、提点刑
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
转运司,那可是管钱和物资运输的,就
像个大管家,负责把东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哎呀,这要是没了它,那物资不得乱套呀!你想想,要是现在物流系统突然崩了,那得多麻
烦呀!
提点刑狱司呢,就是专门管司法审判的,跟法官差不多。
这可重要啦,要是审判不公,那还了得!就好像比赛里裁判乱判分一样,那不
得引起公愤呀!
提举常平司呢,主要是管常平仓和农田水利之类的事儿。
这不就像
是照顾田地的农夫嘛,得保证庄稼能好好长呀!要是不重视这个,大
家都没饭吃啦!
安抚司呢,负责军事和治安。
这就像是保护大家安全的卫士呀!要
是没有他们,那还不得乱套呀!
你说这四监司是不是都特别重要?它们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国家
的运转呢!这就跟一个团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大家一起
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呀!四监司可不就是这样嘛,它们各自发挥作用,让北宋的官场能够正常运作呢!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四监司哟!
我的观点就是,四监司在北宋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
存在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没有它们,北
宋的发展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啦!。
元朝的所有官职
元朝的所有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爵:王勋官:上柱国从一品:职官: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农、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詹事院詹事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爵:郡王勋官:柱国正二品: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侍正府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武散官: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内散官:中散大夫爵:国公勋官:上护军从二品: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贤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奉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内散官:中引大夫爵:郡公勋官:护军正三品: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断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中尉/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武散官: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内散官:中御大夫爵:郡侯勋官: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正府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都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武散官: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内散官:侍中大夫司天散官:钦象大夫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爵:郡侯勋官:轻车都尉正四品: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回回)司天监提点/司天监、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事、宣慰司副使、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武散官: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内散官:中卫大夫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爵:郡伯勋官:上骑都尉从四品:职官:通政院同佥、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武散官: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内散官:中涓大夫司天散官:保章大夫太医散官:保顺大夫教坊散官:协律大夫爵:郡伯勋官:骑都尉正五品: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监/(回回)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武散官:武节将军、武德将军内散官:通侍郎司天散官:司玄大夫太医散官:保冲大夫教坊散官:嘉成大夫爵:县子勋官:骁骑尉从五品: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副总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河防提举司提举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武散官:武义将军、武略将军内散官:通御郎司天散官:授时郎太医散官:保全郎教坊散官:纯和郎爵:县男勋官:飞骑尉正六品: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回回)司天监监丞、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县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农政司农丞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内散官:侍直郎司天散官:灵台郎太医散官:成安郎教坊散官:调音郎从六品: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历、翰林国史/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举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内散官:内直郎司天散官:候仪郎太医散官:成和郎教坊散官:司乐郎正七品: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县达鲁花赤/县尹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内散官:司谒郎司天散官:司正郎太医散官:成全郎教坊散官:协乐郎从七品: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发兼照磨、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田总管府判官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内散官:司阍郎司天散官:平秩郎太医散官:医正郎教坊散官:和乐郎正八品: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内散官:司奉郎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从八品: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大宗正府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内散官:司引郎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正九品: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从九品: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古代官位制度
古代官位制度二十四司:其下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副长官仍称侍郎(从三品)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尚书省→六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吏部:1:吏部司,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2:司封司,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3:司勋司,掌官吏勋级。
4:考功司,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若官员死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谥,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述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属。
户部:1:户部司,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
2:度支司,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
3:金部司,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4:仓部司,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礼部:礼部司,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
祠部司,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膳部司,掌陵庙之牲豆酒膳。
主客郎司,掌诸蕃朝谨之事。
兵部: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
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
职方司,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
凡蕃客至,鸿胪寺先询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驾部司,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
库部司,掌兵器、卤簿仪仗。
刑部:刑部司,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都官司,管理俘虏,奴隶的簿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讼事件。
比部司,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玉虚之元君也;四司者,天帝之禁宫也。” • 5、指司徒、司马、司寇、司空。在我国商周时期,这
“四司”是执掌国家与诸侯国事物的主要政务官。
历代官制之四司
• 1、明宦官官署统称。即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 司。各有掌印太监、佥书、监工等。参阅 明 刘若愚 《酌 中志·内府衙门职掌》。明宦官官署有二十四衙门,包括十 二监,及下属四司八局。
• 2、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礼记·月令》“命 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唐孔颖达疏:“ 熊 氏引《石氏星经》云:‘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 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 史迁云: ‘四司,鬼官之长。’”